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步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稳态数学模型及仿真 被引量:26
1
作者 郝亮亮 孙宇光 +1 位作者 邱阿瑞 王祥珩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51-56,共6页
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会造成发电机励磁电流增大、输出无功功率减小、振动加剧等。为实现故障在线监测与保护,需准确快速计算故障电流等电气量。应用交流电机的多回路理论,基于对故障时定、转子电流稳态特征的分析,得到各回路电流的稳... 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会造成发电机励磁电流增大、输出无功功率减小、振动加剧等。为实现故障在线监测与保护,需准确快速计算故障电流等电气量。应用交流电机的多回路理论,基于对故障时定、转子电流稳态特征的分析,得到各回路电流的稳态表达式;根据同频率量相等的原则,将稳态时的微分方程组转化为线性代数方程组,得到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的稳态数学模型;利用高斯消去法可直接求得所有回路电流中各种交、直流分量的稳态解,快速实现故障的稳态计算。对一台12kW、3对极的隐极同步发电机进行了空载时励磁绕组匝间短路实验,稳态仿真结果与实验吻合较好。该方法可比暂态仿真减少90%的计算时间,为同步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的监测与保护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发电机 励磁绕组匝间短路 多回路分析法 稳态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CL型谐振式弧焊电源稳态数学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白志范 王伟明 +1 位作者 蒋志宏 张义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80-83,共4页
就国内外对于软开关逆变电源的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通讯电源及航空电源上,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已日趋成熟。近来,它已开始向焊接电源方面引进,但由于电弧负载的特殊性(低电压大电流,负载变化大等),要把通讯电源上的技术引进... 就国内外对于软开关逆变电源的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通讯电源及航空电源上,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已日趋成熟。近来,它已开始向焊接电源方面引进,但由于电弧负载的特殊性(低电压大电流,负载变化大等),要把通讯电源上的技术引进到焊接电源中,有必要对其结构进行改进。现在,国内对于焊接电源的研究几乎全部采用串联谐振结构,它存在着较开关范围小(空载或小负载下不易实现零开关)、占空比丢失严重等问题。本文从ML型谐振结构出发,分析了其原理,给出了其典型波形,同时讨论了LCL型谐振弧焊电源的工作原理,建立了其稳态数学模型,讨论了该模型的求解方法,并且应用 MATH  CAD进行求解,做了 SPICE仿真试验,并把SPICE仿真结果与数学模型求解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对比结果证明该数学模型正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CL型谐振 稳态数学模型 SPICE仿真 弧焊电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潮流控制器稳态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谭振龙 张春朋 +4 位作者 姜齐荣 秦晓辉 周勤勇 印永华 董毅峰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921-1926,共6页
旋转潮流控制器(rotary power flow controller,RPFC)应用到电力系统潮流控制中,具有控制方法简单、输出无谐波、可靠性高、成本低的优点,但目前对其模型和控制特性的研究还并不充分。为此,分析并建立了RPFC的稳态数学模型,对RPFC的稳... 旋转潮流控制器(rotary power flow controller,RPFC)应用到电力系统潮流控制中,具有控制方法简单、输出无谐波、可靠性高、成本低的优点,但目前对其模型和控制特性的研究还并不充分。为此,分析并建立了RPFC的稳态数学模型,对RPFC的稳态特性进行了研究,推出了RPFC注入线路电压与转子角之间的关系,分析了RPFC的潮流控制特性。RPFC注入线路的电压受转子角度的控制,当接入RPFC后,线路电压的大小和相位对转子角度的灵敏范围不同,因此对线路有功和无功调节有不同的灵敏区域,RPFC可以在一定的圆形区域内实现对线路潮流的控制,其控制范围由RPFC能注入线路电压的最大变比决定。基于PSCAD/EMTDC的仿真结果,验证了对RPFC稳态模型和稳态特性分析的正确性以及RPFC对线路潮流控制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潮流控制器 稳态数学模型 特性 潮流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轴航空涡扇发动机数学模型辨识 被引量:3
4
作者 赵琳 樊丁 陕薇薇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33-736,共4页
依据某型单轴航空涡扇发动机试车数据辨识建立了发动机的全包线、全工况实时动态数学模型。由于试车数据所含噪声较大,辨识方法采用了先建立稳态模型,进而建立实时动、静态数学模型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辨识稳态点来消除噪声。验模表... 依据某型单轴航空涡扇发动机试车数据辨识建立了发动机的全包线、全工况实时动态数学模型。由于试车数据所含噪声较大,辨识方法采用了先建立稳态模型,进而建立实时动、静态数学模型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辨识稳态点来消除噪声。验模表明,所建模型精确度很高,且能准确反映发动机性能,并满足实时性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扇发动机 数学模型辨识 稳态数学模型 实时数学模型 飞行包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温水源热泵的稳态模拟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原卿 史琳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5-40,共6页
针对中高温水源热泵的特点,建立较精确的稳态数学模型,采用Matlab语言编制了部件模型和系统模型的计算程序,通过与本研究组现有的大量针对中高温工质的R134a,HTR01和HTR02的实验数据,将性能模拟结果同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模拟精度与同... 针对中高温水源热泵的特点,建立较精确的稳态数学模型,采用Matlab语言编制了部件模型和系统模型的计算程序,通过与本研究组现有的大量针对中高温工质的R134a,HTR01和HTR02的实验数据,将性能模拟结果同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模拟精度与同类结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温水源热泵 稳态数学模型 性能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锂离子电池稳态特性参数Map建模与仿真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华辉 齐铂金 +1 位作者 庞静 吴红杰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90-394,共5页
提出并实现了一种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稳态特性参数的数学模型,该模型针对混合动力车用8Ah锂离子电池,选取对电池SOC有重要影响的性能参数(电压、电流、温度等),设计相关实验(主要是倍率充放电实验和开路电压SOC关系实验);应用实验数据,... 提出并实现了一种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稳态特性参数的数学模型,该模型针对混合动力车用8Ah锂离子电池,选取对电池SOC有重要影响的性能参数(电压、电流、温度等),设计相关实验(主要是倍率充放电实验和开路电压SOC关系实验);应用实验数据,通过插值、拟合等方法补充实验缺省数据,建立电池稳态特性参数Map图,用以估算电池的SOC,对建立的Map用实际工况曲线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应用建立的Map图,对电池稳态SOC查询估算的精度可以达到4%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用动力电池管理系统 电池参数数学模型 SOC估算 MAP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网风力发电场的最大注入功率分析 被引量:173
7
作者 吴俊玲 周双喜 +2 位作者 孙建锋 陈寿孙 孟庆和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0期28-32,共5页
风力发电场的最大注入功率分析是风电场规划和运行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建立了异步发电机的稳态数学模型,给出了包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潮流的交替迭代计算方法,并结合实际风电系统,分析了确定并网风电场最大注入功率的主要因素。计算结... 风力发电场的最大注入功率分析是风电场规划和运行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建立了异步发电机的稳态数学模型,给出了包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潮流的交替迭代计算方法,并结合实际风电系统,分析了确定并网风电场最大注入功率的主要因素。计算结果表明,系统运行方式、风电机组无功补偿量、风电场与系统联络线的电抗与电阻之比的大小等都会影响风电场的最大注入功率,对于一个实际的风电系统,要最终确定其最大注入功率必须进行系统的计算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场 风力发电场 并网 风电系统 风电机组 稳态数学模型 电力系统 最大 规划 实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的无功功率极限 被引量:115
8
作者 申洪 王伟胜 戴慧珠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0-63,共4页
根据变速恒频风电机组的工作原理,建立了变速恒频风电机组的稳态数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风力机、双馈电机及其转速控制的稳态特性。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计算变速恒频风电机组无功功率极限的方法,并对一变速恒频风电机组进行了计算分... 根据变速恒频风电机组的工作原理,建立了变速恒频风电机组的稳态数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风力机、双馈电机及其转速控制的稳态特性。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计算变速恒频风电机组无功功率极限的方法,并对一变速恒频风电机组进行了计算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速恒频 风力发电机组 无功功率极限 稳态数学模型 转速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应电机恒功率因数控制的研究 被引量:48
9
作者 常进 张曾科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70-74,共5页
感应电机的恒功率因数控制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能量最优控制方法。该文利用电机的稳态数学模型,对恒功率因数控制方案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控制电机的功率因数实质上是对电机转差频率进行控制,使效率保持在最优值。恒功率因数控制在整个... 感应电机的恒功率因数控制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能量最优控制方法。该文利用电机的稳态数学模型,对恒功率因数控制方案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控制电机的功率因数实质上是对电机转差频率进行控制,使效率保持在最优值。恒功率因数控制在整个负载变化范围内能有效地提高电机的效率,在轻载情况下更是如此。为了保证在各种条件下,恒功率因数控制均能正常工作,分析了低转速、大负载对功率因数给定值的影响。仿真结果证实了结论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电机 恒功率因数 控制 电机转差率 稳态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临界CO2空气源热泵系统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赵宗彬 宋昱龙 +4 位作者 包继虎 陆磊 李宏哲 郭扬 朱丰雷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30,共9页
本文针对空气源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采用效率分析法建立了压缩机的数学模型,采用结构分析法建立了膨胀阀的数学模型,采用分布参数法建立了气体冷却器、蒸发器和中间换热器的数学模型,并将其耦合为整个系统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 本文针对空气源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采用效率分析法建立了压缩机的数学模型,采用结构分析法建立了膨胀阀的数学模型,采用分布参数法建立了气体冷却器、蒸发器和中间换热器的数学模型,并将其耦合为整个系统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结果表明:机组输入功率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偏差小于4.4%;制热量的平均偏差为5.76%;最优排气压力的偏差小于0.1 MPa。综上所述,在确定的运行工况下,通过数学模拟计算某确定配置系统的性能参数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热泵系统 稳态数学模型 最优排气压力 不确定度 性能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热风发电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魏毅立 刘明珠 +2 位作者 吴振奎 张新 王琼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0-23,26,共5页
在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的基础上增设进风口,形成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的太阳能热风发电系统。建立了太阳能热风发电热动力稳态数学模型,通过此模型可判断出发电系统的稳定性,并可解出热风风速、集热棚出口温度及稳态数学模型的其它参数。文... 在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的基础上增设进风口,形成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的太阳能热风发电系统。建立了太阳能热风发电热动力稳态数学模型,通过此模型可判断出发电系统的稳定性,并可解出热风风速、集热棚出口温度及稳态数学模型的其它参数。文章介绍了太阳能热风发电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运行结果与数学模型计算结果相吻合。理论分析和运行实践表明,提高塔筒高度、加大塔筒内外温差、增加集热棚的太阳能吸收率、增大集热棚面积系数及风力发电机组的风能利用率,是提高太阳能热风发电量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态数学模型 可控进风口 热风发电 集热棚面积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式STATCOM直流电容电压平衡控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波 赵汉卿 +3 位作者 曾光 钟彦儒 李金刚 粟忠来 《电源学报》 CSCD 2016年第5期128-136,共9页
结合链式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的直流电容电压稳态数学模型,分析了H桥参数差异对直流电容电压平衡的影响;针对直流电容电压不平衡问题,提出了最优触发脉冲分配平衡控制,可解决H桥参数差异引起的电容电压不平衡问题,且在不影响功率器... 结合链式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的直流电容电压稳态数学模型,分析了H桥参数差异对直流电容电压平衡的影响;针对直流电容电压不平衡问题,提出了最优触发脉冲分配平衡控制,可解决H桥参数差异引起的电容电压不平衡问题,且在不影响功率器件开关频率和输出电压波形的前提下使直流电容电压快速趋于平衡,从而提高了链式STATCOM输出性能和系统可靠性。阐述了最优脉冲分配平衡控制原理和特点,研制了380 V、±10 kvar链式静止同步补偿器的物理样机,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验证所提出的直流电容电压平衡控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式静止同步补偿器 电容电压稳态数学模型 H桥参数差异 直流电容电压平衡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除污型污水-水换热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3
作者 沈朝 姜益强 姚杨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7-111,共5页
针对污水源热泵污水侧除污问题,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具有自动除污功能的壳管式换热器。基于分布参数法对其建立了稳态数学模型。采用矩阵控制的方法求解模型,并对其除污前后不同的污水、循环水流量,不同的换热面积下两侧流体的温度分布进... 针对污水源热泵污水侧除污问题,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具有自动除污功能的壳管式换热器。基于分布参数法对其建立了稳态数学模型。采用矩阵控制的方法求解模型,并对其除污前后不同的污水、循环水流量,不同的换热面积下两侧流体的温度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换热器面积设计偏大时会出现局部热量反交换现象,并指出了多发区。将除污功能应用于壳管式换热器,相应地减小换热器的体积,可使壳管式污水-水换热器在最佳工况下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源热泵 换热器 自动除污 稳态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热毛细管设计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勤 周泽魁 +2 位作者 刘楚芸 姜爱华 杨长威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1-44,共4页
分析了毛细管内制冷剂的流动过程 ,运用两相流动的均相流模型建立了绝热毛细管的稳态数学模型 ,并开展了绝热毛细管长度计算的应用软件 ,对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此软件为新工质制冷系统毛细管的设计计算提供了快捷的实用工具。
关键词 设计 计算 均相流 绝热毛细管 制冷剂 制冷装置 长度 物理模型 稳态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磁场影响时半导体方程的平衡解
15
作者 王元明 《数学物理学报(A辑)》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S1期16-17,共2页
本文研究磁敏半导体器件稳态数学模型的可解性。
关键词 平衡解 可解性 稳态数学模型 半导体器件 弱解 对称矩阵 磁场影响 位势 可测函数 不动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功率电流源型PWM AC-DC变流器建模与解耦控制 被引量:5
16
作者 余勇 张兴 刘正之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5-48,共4页
在建立电流源型 PWM变流器稳态数学模型的基础上 ,分析了系统的耦合关系 ,提出了一种基于小偏量线性化的前馈解耦控制方案。依据该方案设计前馈解耦控制器 ,削弱系统耦合关系 ,将电流源型 PWM变流器这一两输入两输出的耦合系统改造成两... 在建立电流源型 PWM变流器稳态数学模型的基础上 ,分析了系统的耦合关系 ,提出了一种基于小偏量线性化的前馈解耦控制方案。依据该方案设计前馈解耦控制器 ,削弱系统耦合关系 ,将电流源型 PWM变流器这一两输入两输出的耦合系统改造成两个近似独立的单输入单输出系统 ,实现了在工作点附近分别控制系统直流电流 Id 和系统功率因数角 这一控制思想 ,尽量避免或减少不同工作点之间相互过渡过程中的振荡。仿真试验证实了这种前馈解耦控制方案的正确性以及在改善系统速度、稳定等方面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流源型PWM变流器 稳态数学模型 AC—DC变流器 建模 解耦控制 电力系统 电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ow field simulation and establishment for mathematical models of flow area of spool valve with sloping U-shape notch machined by different methods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兆强 顾临怡 +2 位作者 冀宏 陈家旺 李林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期140-150,共11页
Precise function expression of the flow area for the sloping U-shape notch orifice versus the spool stroke was derived.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flow features of the sloping U-shape not... Precise function expression of the flow area for the sloping U-shape notch orifice versus the spool stroke was derived.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flow features of the sloping U-shape notch on the spool, such as mass flow rates, flow coefficients, effiux angles and steady state flow forces under different operating conditions. At last, the reliability of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flow area for the sloping U-shape notch orifice on the spool was demonstrated by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orifice area curve deriv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experimental data provided by the test. It is presented that the bottom arc of sloping U-shape notch (ABU) should not be omitted when it is required to accurately calculate the orifice area of ABU. Although the theoretical flow area of plain bottom sloping U-shape notch (PBU) is larger than that of ABU at the same opening, the simulated mass flow and experimental flow area of ABU are both larger than these of PBU at the same opening, while the simulated flow force of PBU is larger than that of ABU at the same opening. Therefore, it should be prior to adapt the ABU when designing the spool with proportional charac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ol valve flow field simulation flow area steady state flow force mathematical model sloping U-shape notc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