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3)C稳定同位素在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微生物-土壤碳循环中的应用
1
作者 白雪娟 翟国庆 刘敬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5-190,共16页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_(2),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碳(C)源,量化光合C在植物-土壤系统间的分配,对于明确C的周转与存留、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和土壤C库潜力具有重要意义。^(13)C稳定同位素技术具有准确性和易操作性,在C...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_(2),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碳(C)源,量化光合C在植物-土壤系统间的分配,对于明确C的周转与存留、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和土壤C库潜力具有重要意义。^(13)C稳定同位素技术具有准确性和易操作性,在C循环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为探究植物-土壤系统C分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C利用效率和土壤C矿化为CO_(2)通量变化等特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本研究首先介绍^(13)C稳定同位素的发展和标记方法,主要有^(13)C脉冲(单次与多次)标记、^(13)C连续标记、借助C_(4)土壤种植C_(3)植物确定^(13)C丰度以及不改变植被条件鉴定自然^(13)C丰度等。其次总结该技术在植物-微生物-土壤系统C循环中的应用:主要包括^(13)C同位素标记在植物-土壤系统C分配,^(13)C自然丰度技术在树木生长轮和植物群落水平C循环、土壤有机C形成与分解过程中的应用;在土壤微生物方面,概述^(13)C稳定同位素在磷脂脂肪酸、氨基糖、芯片-稳定同位素探针、纳米二次离子质谱同位素成像、荧光原位杂交-纳米二次离子质谱技术等微生物标志物上的应用。接着总结^(13)C稳定同位素方法的缺点,即^(13)C样品检测价格昂贵、由于^(13)C分馏作用影响^(13)C丰度检测不准确及^(13)C标记与微生物标志物技术结合对^(13)C标记丰度要求较高等。最后,对未来^(13)C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提出展望:在理论上,需探究^(13)C标记底物在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C分配、转化和固持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机制,构建统计与验证模型;在应用上,应注重交叉学科的运用,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地学技术与^(13)C稳定同位素相结合,从更广泛、更全面的角度推进陆地生态系统C循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 陆地生态系统 循环 土壤有机 微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稳定碳同位素分辨率与水分利用效率和生长的关系 被引量:19
2
作者 尹伟伦 万雪琴 夏新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5-22,共8页
测定7个1.5年生杨树无性系的功能叶、当年生枝和树干的Δ13C,并转换成WUE,同时用气体交换法测定这些无性系的瞬时WUE。结果表明:杨树叶、枝、干的Δ13C依次显著降低,对应的不同时间尺度的WUE则依次显著增大;用气体交换法和叶Δ13C评价7... 测定7个1.5年生杨树无性系的功能叶、当年生枝和树干的Δ13C,并转换成WUE,同时用气体交换法测定这些无性系的瞬时WUE。结果表明:杨树叶、枝、干的Δ13C依次显著降低,对应的不同时间尺度的WUE则依次显著增大;用气体交换法和叶Δ13C评价7个参试无性系的结果基本一致,用当年生枝Δ13C与用树干Δ13C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但用气体交换法、叶Δ13C的评价结果与用枝Δ13C、干Δ13C的评价结果差异很大;枝Δ13C和干Δ13C与树高、胸径间有显著正线性相关,而叶Δ13C与生长的相关性不明显。枝、干Δ13C不仅可作为评价不同杨树无性系整株水平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的良好指标,而且还有可能被用于预测和评价良好水分条件下杨树的生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水分利用效率(WUE) ^稳定同位素分辨率(Δ^13c)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13)C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农田土壤碳循环和团聚体固碳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5
3
作者 金鑫鑫 汪景宽 +6 位作者 孙良杰 王帅 裴久渤 安婷婷 丁凡 高晓丹 徐英德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7-224,共8页
农田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累和分解直接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贮藏与全球碳平衡。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物质基础和土壤肥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土壤有机碳的固定场所。稳定^(13)C同位素示踪技术是研究土壤碳动态变化... 农田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累和分解直接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贮藏与全球碳平衡。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物质基础和土壤肥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土壤有机碳的固定场所。稳定^(13)C同位素示踪技术是研究土壤碳动态变化的有效手段,能够揭示新输入碳在土壤及团聚体中赋存状态、周转过程以及微生物的调节机制。本文主要归纳与阐述了稳定^(13)C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农田土壤有机碳循环及土壤团聚体固碳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13)C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未来土壤碳循环和固碳机制方面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稳定同位素 有机 土壤团聚体 农田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碳同位素δ^(13)C_1在煤层气田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洪林 王红岩 +1 位作者 赵国良 李贵中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2-446,共5页
煤层气分布状态主要受控于两种地质效应:一种是热动力学机制控制下的同位素分馏效应,存在于煤层气生成期;另一种是甲烷δ13C1解吸-扩散-运移效应,存在于煤层气生成后,源于埋深变浅而造成的泄压条件下。文中以沁水煤层气田为例,探讨了沁... 煤层气分布状态主要受控于两种地质效应:一种是热动力学机制控制下的同位素分馏效应,存在于煤层气生成期;另一种是甲烷δ13C1解吸-扩散-运移效应,存在于煤层气生成后,源于埋深变浅而造成的泄压条件下。文中以沁水煤层气田为例,探讨了沁水煤层气田煤层气δ13C1解吸-扩散-运移效应。认为可以利用煤层气δ13C1特征来评价煤层气保存条件和开采稳定性,指导煤层气田的勘探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同位素 气田勘探 ^δ^13c1 油气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嘉湖平原典型水耕人为土的碳库构成与^(13)C稳定性同位素分布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兆云 章明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5-281,共7页
采集杭嘉湖平原的黄斑田、青紫泥田和烂青紫泥田3种代表性水耕人为土分层土样,测定土壤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和黑碳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不同粒径团聚体与土壤颗粒中有机碳和黑碳的差异及13C稳定性同位素的剖面分异.结果表明:黄斑田土壤... 采集杭嘉湖平原的黄斑田、青紫泥田和烂青紫泥田3种代表性水耕人为土分层土样,测定土壤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和黑碳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不同粒径团聚体与土壤颗粒中有机碳和黑碳的差异及13C稳定性同位素的剖面分异.结果表明:黄斑田土壤有机碳库低于青紫泥田和烂青紫泥田;颗粒态有机碳占土壤有机碳总量的10.6%~29.3%,并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下降;黑碳占有机碳总量的4.2%~24.6%,在黄斑田和青紫泥田中随深度降低,而在烂青紫泥田中剖面上下差异不大;稳定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颗粒态有机碳含量随粒径增加而增加,而黑碳含量的高低与水稳定性团聚体颗粒大小无关;研究发现土壤中的黑碳颗粒较小,主要出现在粘粒"粒级中,随剖面深度增加黑碳颗粒趋向减小;同位素δ13C值:黑碳>总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耕人为土 颗粒态有机 13c稳定同位素 剖面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13)C分离二塔级联耦合优化设计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田叶盛 李虎林 +3 位作者 姜永悦 龙磊 吉永喆 周建跃 《同位素》 CAS 2016年第3期152-157,共6页
采用均匀实验与Aspen Plus模拟耦合的计算方法优化13 C分离二塔级联工艺操作参数。经实验验证,实验值与耦合优化的模拟值吻合较好,相对误差为6.5%;在不增大能耗费用的同时,优化实验得到二塔釜的13 C丰度为14.1%,较二塔级联初始实验结果... 采用均匀实验与Aspen Plus模拟耦合的计算方法优化13 C分离二塔级联工艺操作参数。经实验验证,实验值与耦合优化的模拟值吻合较好,相对误差为6.5%;在不增大能耗费用的同时,优化实验得到二塔釜的13 C丰度为14.1%,较二塔级联初始实验结果提高25%以上。结果表明,建立的耦合优化设计方法经实验验证可行,可为13 C产业化级联工艺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也可为其他传统精馏工业优化设计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13c 均匀实验 ASPEN Plus模拟 耦合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13)C分离用高效丝网波纹填料表面降膜流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田叶盛 李虎林 +3 位作者 姜永悦 龙磊 吉永喆 蔡扬 《同位素》 CAS 2016年第2期108-115,共8页
由于碳同位素分离系数小,分离难度大,需要采用高效规整填料实现^(13)C的分离。本文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研究,采用流体体积函数(VOF)方法,研制了用于^(13)C分离的高比表面积丝网波纹规整填料(PACK-^(13)C),建立了PACK-^(13)C... 由于碳同位素分离系数小,分离难度大,需要采用高效规整填料实现^(13)C的分离。本文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研究,采用流体体积函数(VOF)方法,研制了用于^(13)C分离的高比表面积丝网波纹规整填料(PACK-^(13)C),建立了PACK-^(13)C填料表面伴随有气相逆流的局部液体降膜流动模型,选用CO(l)-CO(g)为模拟计算物系,考察了板面结构、丝网目数等因素对液膜流动的影响,并对填料表面气液相界面进行追踪,探究了气液相界面波动对传质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改善填料壁面结构能够增强气液相界面波动,可以实现强化传质过程。填料表面局部降膜流动的研究方法,可应用于填料气液传质过程中涉及的多尺度流动及传质现象的可视化研究,为优化填料结构提供基础性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降膜流动 规整填料 ^稳定同位素^13 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13)C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侯静华 李良君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04-506,503,共4页
稳定同位素13C因其具有安全、无损伤和非侵害性等特点己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等研究领域。尤其是应用不同的13C标记物所进行的呼气试验,更是在生物学、临床医学的诊断与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 ^^13c稳定同位素 医学研究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技术的同化利用玉米秸秆碳微生物群落演替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陈霄龙 郭腾飞 +6 位作者 张倩 岳克 张珂珂 宋晓 丁世杰 张水清 黄绍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0-440,共11页
[目的]研究秸秆分解过程中同化利用秸秆碳源的微生物生态演替过程,明确参与秸秆分解的主要微生物类群,为秸秆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3)C标记高丰度玉米秸秆。微宇宙室内培养试验的供试土壤为华北平原石灰性潮土。共设置3... [目的]研究秸秆分解过程中同化利用秸秆碳源的微生物生态演替过程,明确参与秸秆分解的主要微生物类群,为秸秆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3)C标记高丰度玉米秸秆。微宇宙室内培养试验的供试土壤为华北平原石灰性潮土。共设置3个处理:不添加秸秆(soil)、添加自然丰度秸秆(soil+^(12)C-straw)和添加13C标记秸秆(soil+^(13)C-straw)。培养30天时,结合同位素示踪与高通量测序等技术,测定秸秆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分析利用秸秆碳源的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关系。[结果](1)秸秆添加显著提高了土壤CO^(2)排放,添加秸秆对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在培养第1天达到峰值,土壤和秸秆CO^(2)排放比例均在培养第3天达到峰值。(2)整个培养时期共发现参与秸秆碳同化利用的细菌微生物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_(s))238个,真菌OTU_(s)24个。细菌OTU_(s)主要属于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与绿弯菌门(Chloroflexi),真菌OTU_(s)主要为子囊菌门中的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3)秸秆分解不同时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整个培养时期,以热单胞菌属(Thermomonas)与溶杆菌属(Lysobacter)为代表的7个细菌属快速响应秸秆添加,以假黄单胞菌属(Pseudoxanthomonas)与土生单胞菌属(Terrimonas)为代表的6个细菌属延迟响应;两个真菌属枝鼻菌属(Cladorrhinum)与葡萄穗霉属(Stachybotrys)表现为对秸秆添加的快速响应,新赤壳属(Neocosmospora)与unclassified_f_Halosphaeriaceae为延迟响应。(4)曼特尔分析表明,细菌热单胞菌属(Thermomonas)、溶杆菌属(Lysobacter)、绿弯菌门(Chloroflexi)以及真菌裂壳菌属(Schizothecium)与碳氮转化相关土壤胞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外源秸秆添加对土壤有机碳产生正激发效应,显著增加了土壤CO^(2)排放。同化秸秆碳源的微生物随培养时间延长发生群落演替,细菌的热单胞菌属(Thermomonas)、溶杆菌属(Lysobacter)、绿弯菌门(Chloroflexi)以及真菌的裂壳菌属(Schizothecium)在玉米秸秆分解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为秸秆高效腐熟菌剂的研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玉米秸秆 DNA稳定同位素核酸探针 微生物类群 群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色谱-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法测定针叶樱桃粉中抗坏血酸的碳稳定同位素比值
10
作者 王道兵 冯迪 +10 位作者 曹翠峰 钟其顶 翟鹏贵 武竹英 岳红卫 童玲 张燚 洪玉玲 张红霞 徐胜 张洛琪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287,295,共6页
该文建立液相色谱-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stable isotope ratio mass spectrometry,LC-IRMS)检测抗坏血酸δ^(13)C值的分析方法,用于鉴别针叶樱桃粉中抗坏血酸天然来源的真实性。样品中抗坏血酸经液相色谱在线... 该文建立液相色谱-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stable isotope ratio mass spectrometry,LC-IRMS)检测抗坏血酸δ^(13)C值的分析方法,用于鉴别针叶樱桃粉中抗坏血酸天然来源的真实性。样品中抗坏血酸经液相色谱在线分离纯化,优化后色谱条件为:Syncronis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水-pH 2的硫酸溶液(90∶10,体积比),流速0.250 mL/min,色谱柱温度30℃,进样量10μL,通过LC-IsoLink实现目标物全部氧化为CO_(2)气体,最终以气态形式进入稳定同位素质谱仪,直接检测样品中抗坏血酸的δ^(13)C,该方法结果稳定、准确。分别测定了7个合成来源的维生素C片和19个针叶樱桃粉,结果表明,天然来源抗坏血酸δ^(13)C值为-25.00‰~-22.01‰,合成来源抗坏血酸δ^(13)C值为-11.74‰~-10.28‰,两者分布显著性差异,该方法可用于抗坏血酸产品标识的真实性鉴别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叶樱桃粉 抗坏血酸 液相色谱-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 天然 合成 ^δ^(13)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模拟计算的低温精馏分离^13C同位素丰度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田叶盛 李虎林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631-1637,共7页
低温精馏法分离碳同位素(12CO/^13CO)的分离系数仅为1.007,且分离操作工况苛刻,富集平衡时间长,为降低工业化装置运行风险,实现^13C同位素富集的动态过程理论预测是工业化技术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通过采用Aspen Dynamics模... 低温精馏法分离碳同位素(12CO/^13CO)的分离系数仅为1.007,且分离操作工况苛刻,富集平衡时间长,为降低工业化装置运行风险,实现^13C同位素富集的动态过程理论预测是工业化技术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通过采用Aspen Dynamics模拟研究CO低温精馏分离碳同位素的动态过程,获取^13C同位素在全回流、浓缩富集、连续精馏操作条件下的丰度分布等值图,实现^13C同位素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内丰度变化过程的可视化。将上述操作条件下的动态模拟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吻合较好,且富集平衡时塔底^13C丰度和富集平衡时间的相对误差均在15%以下,验证了所建立的低温精馏分离^13C同位素动态模拟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可进一步用于高丰度^13C同位素生产装置中丰度变化过程的理论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精馏 稳定同位素 ^^13c 动态模拟 丰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组织中稳定性同位素碳、氮随饲料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孙丰梅 于洪侠 +3 位作者 石光雨 杨曙明 刁其玉 闫贵龙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0-314,共5页
研究了饲料组成不同时,牛不同组织中δ13C和δ15N值的变化规律。将9头12~14月龄的青年牛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C4植物含量为100%、50%、0%的饲料,132d后屠宰。利用同位素比率质谱仪测定了牛尾毛、脱脂牛肉、粗脂肪、各种饲料的δ13C和δ... 研究了饲料组成不同时,牛不同组织中δ13C和δ15N值的变化规律。将9头12~14月龄的青年牛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C4植物含量为100%、50%、0%的饲料,132d后屠宰。利用同位素比率质谱仪测定了牛尾毛、脱脂牛肉、粗脂肪、各种饲料的δ13C和δ15N值。结果表明,饲喂同种饲料的牛个体间碳、氮同位素组成随着时间的延长差异减小;牛尾毛、脱脂肌肉、粗脂肪中的δ13C值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并均与C4植物含量呈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牛组织中的δ15N值并未随饲料呈现规律性变化。用牛组织中的δ13C值可以预测饲料中C4植物所占的比例,牛尾毛、脱脂肌肉、粗脂肪均可作为牛肉溯源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饲料 ^Δ^13c ^δ^15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碳、氮、硫、氢在鸡肉产地溯源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孙丰梅 王慧文 杨曙明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25-929,共5页
利用同位素比值质谱仪测定了来自北京、山东、湖南、广东4省9个不同地区鸡肉粗蛋白中的1δ3C、1δ5N、3δ4S、2δH值和相应各地饮水中的1δ8O值。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δ3C、1δ5N、3δ4S、2δH 4种稳定同位素在不同地区的鸡肉中均有... 利用同位素比值质谱仪测定了来自北京、山东、湖南、广东4省9个不同地区鸡肉粗蛋白中的1δ3C、1δ5N、3δ4S、2δH值和相应各地饮水中的1δ8O值。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δ3C、1δ5N、3δ4S、2δH 4种稳定同位素在不同地区的鸡肉中均有显著差异(p<0.05);4参数同时对鸡肉产地的正确判别率达到了100%;各地饮水中的1δ8O值和鸡肉中的2δH值呈现显著正相关性(p<0.01)。碳、氮同位素受饲料、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硫同位素依赖于地理位置和产地表面的地质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鸡肉 产地 ^Δ^13c ^δ^15N ^δ^34S ^δ^2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桉树品种稳定碳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洪伟 黄锦湖 +3 位作者 李键 林晗 陈灿 吴承祯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3-197,共5页
测定了10个不同品种桉树的叶、枝干、根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结果表明,同种桉树的叶、枝干、根的δ13C值差异显著且依次降低。δ13C值在无性系之间差异显著,叶、枝干δ13C值在种间差异不显著,根的δ13C值在种间差异显著。各个器官... 测定了10个不同品种桉树的叶、枝干、根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结果表明,同种桉树的叶、枝干、根的δ13C值差异显著且依次降低。δ13C值在无性系之间差异显著,叶、枝干δ13C值在种间差异不显著,根的δ13C值在种间差异显著。各个器官的δ13C值和植物半致死温度之间的相关性都在0.3以下,因此δ13C值能否作为品种或抗寒性的判定指标,还需要对δ13C值和其他抗寒性指标的关系做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无性系 ^稳定同位素(δ^13c值) 耐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δ^13C组成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被引量:3
15
作者 许文强 罗格平 +2 位作者 陈曦 冯异星 李超凡 《同位素》 CAS 2016年第3期140-145,共6页
本文选择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基于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土壤有机碳(SOC)δ^(13)C值随降雨量的变化,研究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剖面δ^(13)C值随采样深度的变化。结果显示,三工河流域降雨量在300mm以下的采样点,SOCδ^(13)C值随降... 本文选择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基于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土壤有机碳(SOC)δ^(13)C值随降雨量的变化,研究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剖面δ^(13)C值随采样深度的变化。结果显示,三工河流域降雨量在300mm以下的采样点,SOCδ^(13)C值随降雨量的增加呈递减趋势(R2=0.97),而降雨量在300mm^500mm的采样点,δ^(13)C值随降雨量变化不明显(R2=0.04);三工河流域纯C3植物采样点土壤剖面δ^(13)C值随采样深度呈现明显的富集效应,即土壤剖面下层δ^(13)C值大于上层,其平均差值为1.01‰,与其他相关区域研究结果一致;而沙质荒漠和土质荒漠采样点剖面下层与上层SOCδ^(13)C平均差值为4.33‰,其变化趋势与纯C3植物采样点相反,且其表层δ^(13)C值接近C4植物来源,底层接近C3植物来源,推断其地上历史植被可能经历了由C3到C4的演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 ^δ^13c c3和c4植物 ^δ^13c富集效应 三工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和田墨玉中石墨包裹体碳同位素组成研究
16
作者 张存 马楠 +3 位作者 王婉琦 陈淑祥 吴煜 刘金海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4年第S01期25-28,共4页
新疆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和田玉成矿区带,赋存大量优质原生和次生和田玉矿床。其中,新疆和田墨玉可以划分为两种典型类型,一种以阳起石为主要矿物,另一种则主要以透闪石和石墨为主要矿物,后者颜色通常由石墨包裹体导致。众所周知,石墨在... 新疆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和田玉成矿区带,赋存大量优质原生和次生和田玉矿床。其中,新疆和田墨玉可以划分为两种典型类型,一种以阳起石为主要矿物,另一种则主要以透闪石和石墨为主要矿物,后者颜色通常由石墨包裹体导致。众所周知,石墨在有机和无机碳循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科学揭示地球深部碳循环具有重要科学指示意义,而和田墨玉中石墨包裹体则是研究新疆地区复杂背景下碳聚集、固定及循环的有利对象。但以往的研究重点关注了和田墨玉成因类型、形成机制等方面,针对石墨包裹体的碳质来源,尚未被厘定,不利于和田玉成矿规律和构造演化的完整科学认识。因此,本研究采用显微岩相学、电子探针、碳稳定同位素等技术手段,对新疆和田墨玉样品的矿物组成、石墨包裹体碳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和田墨玉的主要矿物组成为透闪石,副矿物或次要矿物组成为石墨、方解石、透辉石和磷灰石等;石墨碳稳定同位素揭示,新疆和田墨玉中石墨包裹体的δ^(13)C_(PDB)处于-21.3‰~-8.5‰,平均值为-13.76‰,具有相对较重的碳同位素组成,指示石墨碳质来源具有有机和无机双重成因。结合区域地质环境,我们认为在古生代中酸性岩浆侵入到前寒武纪白云石大理岩过程中携带幔源重同位素碳,导致石墨和透闪石共同结晶或沉淀。本文研究为和田玉矿床成矿过程及地球深部碳循环方面提供独特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田墨玉 成矿过程 ^δ^(13)c稳定同位素 岩浆热液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碳同位素比的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分析——以鄱阳湖湿地为例 被引量:9
17
作者 曹夏禹 张翔 +2 位作者 肖洋 任杰宇 潘国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20,25,共5页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是表征植物生长状态的一个综合性生理生态指标,对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变化条件下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在鄱阳湖湿地上布设的3个断面,测定了典型植物样品的稳定碳同位素比δ^(13)C以及断面土壤组成,...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是表征植物生长状态的一个综合性生理生态指标,对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变化条件下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在鄱阳湖湿地上布设的3个断面,测定了典型植物样品的稳定碳同位素比δ^(13)C以及断面土壤组成,探究了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植物的δ^(13)C值差异较为明显,变化范围为-14.302‰^-33.134‰,δ^(13)C值的大小可以作为鄱阳湖湿地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表征指标;植物类型和土壤水分含量是影响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鄱阳湖湿地内南荻的δ^(13)C值最大,属C4植物,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更容易生存下来,从而发育为鄱阳湖地区的优势植物种群。研究结论对变化环境下鄱阳湖湿地植被的演变趋势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利用效率 稳定同位素 δ13c 鄱阳湖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分离碳-13同位素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秀兰 钟曼英 +2 位作者 吴莹敏 陈锡荣 张存浩 《激光杂志》 CAS 1987年第3期147-151,共5页
以工业上广泛应用的氟里昂F-22为工作介质,用TEA CO_2 9P(32)激光对F-22进行多光子选择解离分离^(13)C同位素。反应池中焦点处的能量密度约3-5J/Cm^2,在室温下工作,F-22的气压增加到一个大气压以上时,^(13)的富集系数β值可达150以上。
关键词 激光分离 c同位素 -13 F-22 工作介质 能量密度 富集系数 ^^13c 大气压 T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碳同位素在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昊 李建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94-400,共7页
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来追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定量示踪生态系统中碳元素的转移,明确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一个重要手段。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判定生... 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来追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定量示踪生态系统中碳元素的转移,明确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一个重要手段。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判定生态系统中碳的来源和同化,植物—土壤系统中碳的转移和固定,草地深层土壤有机碳变迁过程,不同类型草地δ13 C值分布特征以及同位素模型判别生态系统碳及贡献比例。通过梳理和分析稳定碳同位素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利用方法和关键技术,为明确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驱动机制和全球气候变化对碳流动的响应机理提供依据。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对生态系统干扰很小,检测快速、准确,对研究生态系统碳素流动,植被变迁及生态系统组分碳来源判定和贡献比例提供可靠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δ13 c 综述 植被演替 同位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碳同位素判别浓香型白酒的品牌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倩 谢正敏 +3 位作者 安明哲 魏金萍 叶华夏 黄箭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34-240,共7页
为了辨别浓香型白酒(strong-flavor Baijiu,SFB)的品牌,利用稳定同位素质谱仪(stable isotope ratio mass spectrometry,IRMS)测定了来自13个品牌共计301个浓香型白酒样品的乙醇、风味物质(异戊醇、己酸乙酯、乳酸乙酯、己酸)稳定碳同... 为了辨别浓香型白酒(strong-flavor Baijiu,SFB)的品牌,利用稳定同位素质谱仪(stable isotope ratio mass spectrometry,IRMS)测定了来自13个品牌共计301个浓香型白酒样品的乙醇、风味物质(异戊醇、己酸乙酯、乳酸乙酯、己酸)稳定碳同位素比值(stable carbon isotope ratios,δ^(13)C)。结果发现,不同品牌浓香型白酒拥有不同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单独利用乙醇δ^(13)C对浓香型白酒品牌进行判别时,总正确判别率较低,只有44.5%,结合4种风味物质δ^(13)C后,总正确判别率提升到82.7%,说明浓香型白酒中多种物质δ^(13)C相联合的方法能有效的辨别浓香型白酒的品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品牌判别 稳定同位素(δ~(13)c) 乙醇 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