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声学超表面抑制高速边界层内宽频不稳定模态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蔚彰 孔维萱 +1 位作者 严昊 赵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8-396,共9页
以声学超表面为研究对象,使用线性稳定性理论(LST),研究了声学超表面导纳相位与幅值对超声速平板边界层内宽频不稳定模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导纳相位θ接近0.5π时,第1模态被抑制的同时第2模态会被激发,且在较低频率范围内导纳幅... 以声学超表面为研究对象,使用线性稳定性理论(LST),研究了声学超表面导纳相位与幅值对超声速平板边界层内宽频不稳定模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导纳相位θ接近0.5π时,第1模态被抑制的同时第2模态会被激发,且在较低频率范围内导纳幅值的增大能够使第1模态更加稳定;当导纳相位θ接近π时,可抑制第2模态但同时激发第1模态;整体上,导纳幅值越大,对不稳定模态的抑制或激发效果越明显。在此基础上,结合缝隙几何参数对导纳的影响,提出一种可实现性宽频抑制方案,通过分段设计声学超表面微结构的几何尺寸,实现了同时抑制第1模态和高频第2模态的目标,并使用eN方法验证了转捩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超表面 稳定模态 线性稳定性分析 边界层转捩 超声速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内重力惯性波不稳定模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邓冰 张翔 张铭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41,共6页
基于海洋动力方程的内重力惯性波数学模型给出其数值求解方法,并对沿垂直切变背景流传播的海洋内重力惯性波的不稳定做了探讨,得到的结论有:在不考虑海底地形和采用刚盖近似的条件下,在稳定层化海水中,当背景流为常数时,海洋内重力惯性... 基于海洋动力方程的内重力惯性波数学模型给出其数值求解方法,并对沿垂直切变背景流传播的海洋内重力惯性波的不稳定做了探讨,得到的结论有:在不考虑海底地形和采用刚盖近似的条件下,在稳定层化海水中,当背景流为常数时,海洋内重力惯性波均是稳定的。在较弱的稳定层结下,具有垂直切变的背景流会导致海洋内重力惯性波的不稳定。该不稳定内波的增长率对其波长具有选择性并可有短波截断。增长率最大处出现在波长为几十公里的范围内。对固定的内波波长,背景流垂直切变越强则其最大增长率越大;若此时有多个不稳定模态,则增长率最大的模态其垂直结构最简单。该不稳定内波流函数的结构在垂直方向大体呈单圈环流形态,环流中心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2个,后者则呈"猫眼"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内重力惯性波 垂直切变背景流 稳定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集型固有振模电力系统模态不稳定现象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赵书强 陈慷 +1 位作者 马燕峰 胡永强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共5页
大规模电力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振荡模式密集的现象,振荡模式密集将对电力系统的动态特性产生较大影响。利用摄动法,通过理论分析阐明了密集振模电力系统发生模态不稳定的机理,给出了判断模态不稳定的方法,通过算例验证了模态不稳定现... 大规模电力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振荡模式密集的现象,振荡模式密集将对电力系统的动态特性产生较大影响。利用摄动法,通过理论分析阐明了密集振模电力系统发生模态不稳定的机理,给出了判断模态不稳定的方法,通过算例验证了模态不稳定现象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集振荡模式 模态稳定 摄动法 转角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热声不稳定混沌现象实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信 李敬轩 杨立军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2-170,共9页
热声不稳定是一种常发生在航空航天发动机中,会对发动机造成危害的现象,该现象实质上是声波与非定常热释放的相互耦合。本文设计了一个多孔预混火焰Y型里开管(Rijke管)装置,用以研究多频率非线性热声不稳定性。这种简化燃烧室结构能够... 热声不稳定是一种常发生在航空航天发动机中,会对发动机造成危害的现象,该现象实质上是声波与非定常热释放的相互耦合。本文设计了一个多孔预混火焰Y型里开管(Rijke管)装置,用以研究多频率非线性热声不稳定性。这种简化燃烧室结构能够很好捕捉真实发动机中由于复杂几何结构引起的多模态热声不稳定性。通过改变火焰的当量比和其在Y型里开管上游的位置,来遍历燃烧室中不同热声振荡行为,并结合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相空间重构等方法分析了不同非线性热声振荡行为,发现在改变工况时,会出现高频极限环状态、高频向低频的模态转换状态、低频极限环状态、准周期状态以及混沌状态等现象,而在当量比为0.94的工况下会出现两个不稳定频率模态争夺的实验现象,在实验结果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这些非线性现象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热声不稳定 里开管 预混火焰 模态争夺 非线性动力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毛细液层非模态稳定性分析
5
作者 郑晟 胡开鑫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0-276,共7页
利用非模态稳定性方法研究了亚临界情况下的热毛细液层对初始扰动和外加激励的敏感性。通过瞬态增长函数和反馈函数分别反映流场对初始扰动和外加激励的放大。研究结果表明,小Prandtl数(Pr)下的亚临界流动对初始扰动和外加激励均十分敏... 利用非模态稳定性方法研究了亚临界情况下的热毛细液层对初始扰动和外加激励的敏感性。通过瞬态增长函数和反馈函数分别反映流场对初始扰动和外加激励的放大。研究结果表明,小Prandtl数(Pr)下的亚临界流动对初始扰动和外加激励均十分敏感,最大扰动放大与Reynolds数(Re)的平方近似成正比。在大Pr下,只有回流的亚临界流动存在对外加激励的显著放大,其最大值分别随Re^(5)和Pr^(5)呈线性增长。随着外加激励频率的增大,最优扰动波数逐渐减小。流场和温度场表明输出的扰动速度和温度量级远大于输入的量级,并且与管道流动相比存在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毛细对流 模态稳定 扰动放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过程的全自动离线模态识别方法 被引量:18
6
作者 张淑美 王福利 +1 位作者 谭帅 王姝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0-80,共21页
多模态是复杂工业生产过程的普遍特性.不同模态具有不同的过程特性,需要建立不同的模型,因此离线建模数据的模态划分与识别是整个多模态过程建模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常用的聚类算法需要对其结果进行人工分析和后续处理,无法真正实现多... 多模态是复杂工业生产过程的普遍特性.不同模态具有不同的过程特性,需要建立不同的模型,因此离线建模数据的模态划分与识别是整个多模态过程建模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常用的聚类算法需要对其结果进行人工分析和后续处理,无法真正实现多模态过程的全自动模态识别.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全自动的多模态过程离线模态识别方法.首先通过宽度为H的大切割窗口对数据进行切割,利用改进的K-means聚类算法对窗口单元进行聚类;根据聚类结果,对稳定模态淹没现象进行处理,得到模态的初步划分结果;最终,利用小滑动窗口L,对稳定模态及过渡模态交接区域进行细划分,准确定位稳定模态与过渡模态的分割点.算法实现了多模态过程的全自动离线识别,并给出合理有效的识别结果.仿真分析表明此方法能够实现模态的自动识别,且识别结果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识别 模态过程 过渡模态 稳定模态 全自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夏季风活动激发北半球大气遥相关的物理机制探讨 I.正规模及有限时间不稳定奇异矢量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黎伟标 纪立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77-486,共10页
造成大气环流异常的原因可以有两个方面, 一是大气内部的物理过程, 另一方面则可能由大气外强迫引起。在线性框架内, 该文的第 I 部分利用正规模 (norm al mode) 以及有限时间不稳定奇异矢量 (singular ve... 造成大气环流异常的原因可以有两个方面, 一是大气内部的物理过程, 另一方面则可能由大气外强迫引起。在线性框架内, 该文的第 I 部分利用正规模 (norm al mode) 以及有限时间不稳定奇异矢量 (singular vectors) 理论, 对亚洲夏季风( A S M) 活动激发北半球夏季遥相关型的大气内部物理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亚洲季风区的扰动最有效地激发了它下游地区不稳定模态的发展, 从而导致了从亚洲到北美洲一带的大气环流异常。关于从大气外强迫角度对这一问题的探讨, 将在本文的第 I I部分发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夏季风 初始扰动 稳定模态 大气遥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风盘制动器盘-块接触位置变化对尖叫复模态分析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张立军 孟德建 孙俊刚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2-247,共6页
为了分析盘-块接触位置对通风盘式制动器尖叫复模态的影响,建立了具有完全相同外廓尺寸的实心盘式制动器和通风盘式制动器有限元模型,进行18个不同接触位置下不稳定复模态的计算和分析,并对典型接触位置下的接触压力分布进行了对比。结... 为了分析盘-块接触位置对通风盘式制动器尖叫复模态的影响,建立了具有完全相同外廓尺寸的实心盘式制动器和通风盘式制动器有限元模型,进行18个不同接触位置下不稳定复模态的计算和分析,并对典型接触位置下的接触压力分布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通风盘式制动器的不稳定模态数量和实部大小显著依赖于接触位置的变化,且不稳定模态特征值呈现出与散热筋分布相关的周期性特征;接触位置变化引起的接触压力变化是导致不稳定模态计算结果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风盘式制动器 稳定模态 接触位置 接触压力分布 周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加筋壁板稳定性影响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展全伟 范学领 徐红炉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49,共3页
分别运用特征值法和弧长法开展T字型加筋壁板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分析表明:特征值法和弧长法所得结果相近,弧长法分析结果较为安全,特征值法可作为观察模型屈曲位置及模态图的分析方法。加筋壁板屈曲载荷随筋条间距的变化呈抛物线... 分别运用特征值法和弧长法开展T字型加筋壁板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分析表明:特征值法和弧长法所得结果相近,弧长法分析结果较为安全,特征值法可作为观察模型屈曲位置及模态图的分析方法。加筋壁板屈曲载荷随筋条间距的变化呈抛物线状,较平均的筋条布置有利于加筋壁板的整体稳定性。加筋壁板屈曲载荷随凸缘宽度的变化呈抛物线状,保持筋条横截面面积不变,筋条凸缘宽为60mm时屈曲载荷达到最大值。较小的凸缘宽度会导致筋条屈曲的发生,应在实际设计中予以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加筋壁板 稳定性:屈曲模态 筋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挠性空间结构的密集模态特性及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潇翔 石恒 王思野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6,共6页
挠性空间结构周期性构型引起的低频段模态密集问题给振动控制中的控制对象建模、传感器优化配置和控制方案设计等造成困难.本文推导密频结构模态不稳定特性的产生机理,随即证明模态不稳定特性引发模型不确知性,而后基于可控性Gram矩阵... 挠性空间结构周期性构型引起的低频段模态密集问题给振动控制中的控制对象建模、传感器优化配置和控制方案设计等造成困难.本文推导密频结构模态不稳定特性的产生机理,随即证明模态不稳定特性引发模型不确知性,而后基于可控性Gram矩阵的奇异值分析了密集模态的低可控度,并通过分析剩余模态的作用机理,说明模态密集将加剧溢出问题.在分析密集模态特性及影响的同时,给出控制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途径,对密频挠性结构在轨振动控制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集模态 模态稳定 低可控度 溢出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界定模态密集程度的新方法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潇翔 胡军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93-1099,共7页
研究了被控对象包含密集模态时对控制的影响,说明了密频系统的模态不稳定特性引起对象模型不准确,给控制器设计造成困难并容易导致控制性能下降。分析了已有的密集模态定义及相关判别准则的不足,针对控制,从密集模态振型不稳定性角度提... 研究了被控对象包含密集模态时对控制的影响,说明了密频系统的模态不稳定特性引起对象模型不准确,给控制器设计造成困难并容易导致控制性能下降。分析了已有的密集模态定义及相关判别准则的不足,针对控制,从密集模态振型不稳定性角度提出了新的基于振型灵敏度的密集模态界定方法,容易辨别出系统的密集模态子集,也可以用于比较不同系统的模态密集程度。算例表明,该方法准确有效,以此界定模态密集程度对振动控制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集模态 模态稳定特性 模态密集度 判断准则 振型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含密集模态的空间结构的模糊主动振动控制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潇翔 胡军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2010年第4期18-24,共7页
分析和总结了典型密频系统特性及其对控制的影响.针对密频系统的模态不稳定特性及密集模态的低可控度问题,引入一定数量的压电类智能结构作为传感器和作动器,基于独立模态空间设计了针对结构包含密集模态的参数自调整模糊主动振动控制系... 分析和总结了典型密频系统特性及其对控制的影响.针对密频系统的模态不稳定特性及密集模态的低可控度问题,引入一定数量的压电类智能结构作为传感器和作动器,基于独立模态空间设计了针对结构包含密集模态的参数自调整模糊主动振动控制系统.该系统对密频系统的不确定性和溢出干扰项具有鲁棒性,且能充分利用作动器的作动能力,在作动能力有限的前提下,相比于传统控制方法可更为有效地抑制结构振动.最后以典型密频系统在轨工作时受到的两种主要激励模式为例,仿真证实了该方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结构 密集模态 模态稳定 模糊振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态位涡径向分布对浅水涡旋系统动力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13
作者 刘爽 钟玮 刘宇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07-2219,共13页
本文基于正压浅水模型,分析基态位涡(Potential Vorticity:PV)结构对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类涡旋系统稳定性及其波动特征的影响.通过引入基态PV结构参数:宽度δ(眼墙内外边界涡度发生陡变的半径长度之比)和中空度γ(眼心相对... 本文基于正压浅水模型,分析基态位涡(Potential Vorticity:PV)结构对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类涡旋系统稳定性及其波动特征的影响.通过引入基态PV结构参数:宽度δ(眼墙内外边界涡度发生陡变的半径长度之比)和中空度γ(眼心相对涡度与内核区域平均相对涡度之比),设计具有相同基流最大切向风速和最大风速半径的170组不同基态PV环结构的敏感性试验,并讨论了不同基态PV结构下涡旋系统最不稳定波数(the most unstable wavenumber:MUWN)和系统最不稳定模态(the most unstable mode of System:MUMS)的特征频率及其不稳定增长率的大小.结果指出:当PV环较宽,系统表现为低波数最不稳定,相应的MUMS为低频波且增长率小;当PV环较窄,系统表现为高波数不稳定,且PV环越实最不稳定波数越高;当PV环窄且空时,MUMS均为中高频波动,且不稳定增长率随PV环的宽度变窄和中空度变空而明显增大.分析典型PV结构下系统演变特征可知,当PV环较宽,MUMS表现为具有平衡约束的低频波动的线性不稳定特征;当PV环趋向窄且空时,MUMS的平衡性约束趋向弱化,同时不稳定增长表现为明显的指数型增长.进一步讨论系统内部非对称结构的形成和传播机制发现,对于弱不稳定的PV环来说,低波数波最不稳定的特征波动具有典型涡旋Rossby波特征;而对于强不稳定的PV环来说,高波数不稳定的特征波动混合波性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TC) 位涡(PV) 动力稳定 结构参数 最不稳定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流扩散火焰闪烁模态及频率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昊东 杨溢凡 +2 位作者 李林烨 夏溪 齐飞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706-2717,共12页
层流扩散火焰的闪烁是一种经典的火焰不稳定性现象,然而现阶段对其不稳定性模态及频率特性的研究尚不充分.文章利用高速摄影和粒子图像测速同步测量技术,对宽工况下准静态环境中的浮力主控和动量主控圆口射流扩散火焰的不稳定性及其频... 层流扩散火焰的闪烁是一种经典的火焰不稳定性现象,然而现阶段对其不稳定性模态及频率特性的研究尚不充分.文章利用高速摄影和粒子图像测速同步测量技术,对宽工况下准静态环境中的浮力主控和动量主控圆口射流扩散火焰的不稳定性及其频率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发现,燃料射流流量增大会导致火焰失稳,所引起的闪烁现象可分为varicose模态和sinuous模态.流场测量结果表明,闪烁火焰的主要流动结构表现为分别位于火焰面内外的两个剪切层.火焰外剪切层卷起形成的大尺度环形涡的周期性产生、增长和脱落是导致火焰面周期性形变(即火焰闪烁)的原因.闪烁火焰具有准周期性,其流场具有统一的主频率,且该频率与火焰脉动频率一致,说明闪烁火焰在本质上是种整体流动不稳定性的体现.浮力主控火焰sinuous模态的频率比varicose模态高3 Hz左右,并且在燃料流量较大的工况下存在varicose和sinuous模态间的切换.浮力主控火焰的频率符合经典的1/2标度律,但不同模态对应着不同的标度律系数.动量主控火焰的频率显著偏离1/2标度率,且偏离程度随射流动量增加而增强.研究表明了流动不稳定性模态对于射流扩散火焰频率特性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烁火焰 动量主控 稳定模态 粒子图像测速 频率标度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攻角尖锥高超声速边界层高频不稳定波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姝怡 陈坚强 +2 位作者 袁先旭 熊有德 吴杰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共7页
边界层转捩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气动力和气动热设计有重要影响。横流失稳通常是三维边界层转捩的主导因素,而在噪声环境下,第二模态不稳定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为深入理解带攻角情况下高超声速边界层的转捩机理,在Mach 6 Ludwieg管风洞... 边界层转捩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气动力和气动热设计有重要影响。横流失稳通常是三维边界层转捩的主导因素,而在噪声环境下,第二模态不稳定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为深入理解带攻角情况下高超声速边界层的转捩机理,在Mach 6 Ludwieg管风洞中采用聚焦激光差分干涉仪(Focused Laser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er,FLDI)和高频压力脉动传感器(PCB)对6°攻角尖锥进行了边界层稳定性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在尖锥边界层的不同周向位置存在高频不稳定波。通过功率谱分析和双谱分析,得到该不稳定波沿母线的变化情况以及该高频不稳定波与低频信号(20~40 kHz)之间存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边界层 聚焦激光差分干涉仪 横流不稳定 第二模态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称忆阻诱导的吸引子非对称演化与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武花干 周杰 +2 位作者 陈胜垚 陈墨 徐权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01-2109,共9页
紧磁滞回线是评测物理器件或数学模型是否为忆阻的关键依据,其对称特性也是忆阻的重要特征之一。该文提出一种有源非对称忆阻二极管桥模拟器,它通过改变二极管桥中并联二极管的数量可实现紧磁滞回线非对称度的控制。首先,验证了该非对... 紧磁滞回线是评测物理器件或数学模型是否为忆阻的关键依据,其对称特性也是忆阻的重要特征之一。该文提出一种有源非对称忆阻二极管桥模拟器,它通过改变二极管桥中并联二极管的数量可实现紧磁滞回线非对称度的控制。首先,验证了该非对称忆阻模拟器的指纹特征,并着重探讨了激励频率和对称度控制参数对紧磁滞回线非对称度的影响。进一步地,将该非对称忆阻模拟器耦合到Sallen-Key高通滤波器,构建了一种无感忆阻蔡氏电路;建立了相应的无量纲系统,并揭示了系统吸引子的非对称演化现象。结合平衡点稳定性分析、分岔分析和多吸引子状态初值空间分布,阐明了吸引子非对称演化的产生机理。结果表明,受非对称忆阻的影响,无感忆阻蔡氏电路的两个不稳定鞍焦点失去平衡,导致了非对称共存分岔、多稳定模态等行为的产生。最后,由硬件电路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与数值仿真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忆阻器 非对称共存分岔 稳定模态 硬件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夏季降水多因子降维客观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庞轶舒 周斌 +2 位作者 祝从文 秦宁生 杨严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1-486,共16页
本文改进了现有的多模态时间稳定性判别标准,提出一种筛选稳定高相关预测信号的思路,对1981~2016年西南夏季降水距平百分率多模态的时间稳定性、时空特征和可预测模态关键信号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多因子降维预测模型。结... 本文改进了现有的多模态时间稳定性判别标准,提出一种筛选稳定高相关预测信号的思路,对1981~2016年西南夏季降水距平百分率多模态的时间稳定性、时空特征和可预测模态关键信号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多因子降维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前9个模态在预测时效为3年和近10年内稳定,累计方差贡献率占70%,是西南夏季降水的主要模态。结合稳定高相关概念和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得到主模态PC(Principal Component)系数的最优预测信号和预测方程。回报检验结果表明,各方程对PC系数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复相关系数为0.62~0.84,均通过了99.99%的显著性检验,同号率均大于69%。构建的多因子降维预测模型对西南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正负趋势和异常级有较好的回报效果:距平相关系数(Anomaly Correlation Coefficient,简称ACC)平均值为0.58;时间相关系数(Tempor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简称TCC)在除零星站点外的整个区域通过90%的显著性检验,且大部分区域通过99.9%的显著性检验;趋势异常综合评分(PS)平均分为84,其中区域降水最异常的十年,PS平均分为87.1。经过13年(1971~1980年和2017~2019年)的预报检验,该模型的PS平均分为72。其中2017~2019年的PS均分为77,优于发布预测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夏季降水 多因子 时间稳定模态 稳定高相关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超声速1MHz高频脉动压力测试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纪锋 解少飞 沈清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87-591,共5页
为了研究高超声速边界层内的高频脉动结构,特别是第二模态不稳定波,在FD-07风洞中搭建了一套1MHz量级高频脉动压力采集系统。风洞背景噪声和电磁噪声是影响高频脉动结构测量的主要原因。在风洞流场品质无法改变的前提下,对高频脉动压力... 为了研究高超声速边界层内的高频脉动结构,特别是第二模态不稳定波,在FD-07风洞中搭建了一套1MHz量级高频脉动压力采集系统。风洞背景噪声和电磁噪声是影响高频脉动结构测量的主要原因。在风洞流场品质无法改变的前提下,对高频脉动压力采集系统的信号传输进行了改进,包括工频电源隔离、传输电缆屏蔽和采集设备接地等。通过改进措施,采集系统的抗电磁干扰和信号衰减的能力得到改善,其信噪比得以显著提升。结果表明,改进前后各频段噪声的能谱密度大幅降低(在频率400kHz以下,噪声能谱密度降低了一个量级以上)。最后,利用该测试技术成功地在FD-07高超声速风洞中进行了边界层稳定性实验,捕捉到了第二模态不稳定波,其主导频率范围与线性稳定性理论预测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高频脉动结构 电磁噪声 信号衰减 第二模态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态位涡径向分布对浅水涡旋系统演变的影响分析PartⅡ:扰动发展和结构变化
19
作者 刘爽 钟玮 刘宇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592-3606,共15页
本文在基态位涡(Potential Vorticity,PV)径向分布和基态涡旋强度对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类涡旋系统稳定性特征影响的研究基础上,结合理想试验和数值模拟诊断分析基态PV径向分布对扰动增长和系统结构变化的影响.基于线性正压... 本文在基态位涡(Potential Vorticity,PV)径向分布和基态涡旋强度对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类涡旋系统稳定性特征影响的研究基础上,结合理想试验和数值模拟诊断分析基态PV径向分布对扰动增长和系统结构变化的影响.基于线性正压浅水模型,设计三种典型基态PV中空结构下基态涡旋强度对系统稳定性影响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基态涡旋的强度主要影响稳定性的强弱,强度越强,不稳定增长率越大,而基态PV径向分布对系统最不稳定波动性质起着决定作用.分析不同波数下扰动的发展及不同波数间扰动的相互作用可知,对于宽且实的PV环,系统稳定性主要取决于低波数不稳定,且最不稳定波数扰动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地位;对于窄且空的PV环,系统稳定性主要取决于高波数不稳定,且多个高波数下增长最快模态的不稳定增长率值十分接近.利用模态线性叠加法讨论扰动增长对系统结构变化的影响表明:最不稳定波数的扰动发展对系统结构变化有关键影响,而多个波数的扰动不稳定增长相当时,不同波数的扰动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系统结构变化.最后,利用实际个例模拟资料分析基态PV径向分布及其变化对TC结构和强度的影响表明:TC内核区出现的多边形眼墙结构与当前时刻基态PV径向分布所决定的最不稳定波数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同时基态PV径向分布变化所反映出的系统动力稳定性强弱与TC强度发展阶段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态位涡径向分布 动力不稳定 最不稳定模态 多边形眼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域共振薄膜结构的管腔热声耦合振荡抑制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杨 陈京圳 杜敬涛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65-1270,共6页
针对不稳定热释放与声场耦合而产生的热声振荡现象,严重影响燃烧系统的稳定性和振动噪声水平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有效的热声耦合振荡抑制策略。本文基于能量原理和声压连续条件建立了周期分布局域共振薄膜结构-管腔-火焰耦合模型,研究... 针对不稳定热释放与声场耦合而产生的热声振荡现象,严重影响燃烧系统的稳定性和振动噪声水平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有效的热声耦合振荡抑制策略。本文基于能量原理和声压连续条件建立了周期分布局域共振薄膜结构-管腔-火焰耦合模型,研究了薄膜结构对管腔热声耦合系统热、声模态稳定性的抑制作用,并揭示了周期结构声学带隙对系统模态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薄膜结构可实现管腔耦合系统的多模态不稳定性抑制,尤其对声模态特征有显著的干涉作用。此外,可以发现热声耦合系统特征根分布受声学带隙影响较大,部分模态急剧向低频偏移,且所研究频段范围内模态稳定性均得到了改善,充分说明了本文所提出周期性局域共振薄膜在热声耦合不稳定性抑制方面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声耦合 模态稳定 模态 局域共振薄膜 周期结构 声学带隙 系统特征根 稳定性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