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程序性死亡配体-1通过抑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激活黏着斑激酶促进肝细胞癌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洋 王语然 +4 位作者 于滢 涂丽 王曾丽 欧阳诗琪 唐小龙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2012-2027,共16页
目的揭示PD-L1-PTP1B-FAK信号轴促进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进展的作用机制,并阐明其在HCC中的效应功能。方法通过GEPIA数据库获取HCC患者中PD-L1与FAK表达水平的10年生存分析曲线。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分析HCC组织与癌... 目的揭示PD-L1-PTP1B-FAK信号轴促进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进展的作用机制,并阐明其在HCC中的效应功能。方法通过GEPIA数据库获取HCC患者中PD-L1与FAK表达水平的10年生存分析曲线。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分析HCC组织与癌旁组织中PD-L1与FAK在Y397位点磷酸化相对表达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内源性PD-L1低表达(SNU-387)和PD-L1高表达(Hep3B)细胞系,并构建SNU-387PDL1+和Hep3BPDL1-慢病毒转染的细胞系,通过Western blot检测PD-L1的高表达和低表达对p-FAK(Y397)的影响。为明确FAK在HCC中的功能机制,分别在SNU-387PDL1+中施加FAK抑制剂、在Hep3BPDL1-中施加FAK激活剂进行功能挽救实验,结合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EdU增殖实验及克隆形成实验评估肿瘤恶性效应。通过GENEMANIA数据库预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1B)与PD-L1和FAK间功能交互,IHC分析PD-L1/PTP1B/p-FAK(Y397)三者的表达相关性,通过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和间接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验证PD-L1与PTP1B的相互作用,Western blot验证PD-L1与PTP1B的调控关系,通过体外PTP1B磷酸酶活性实验检测PTP1B活性变化。Western blot筛选内源性PTP1B高表达(SNU-387)和PTP1B低表达(Hep3B)细胞系,利用Hep3BPTP1B+和SNU-387PTP1B-细胞系,检测p-FAK(Y397)水平及重复表达水平对其功能效应实验和挽救实验。通过Western blot检测SNU-387细胞和Hep3B细胞中p-FAK(Y397)下游通路信号的变化。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HCC组织中PD-L1与p-FAK(Y397)表达呈正相关(95%CI:1.065~3.801,P<0.01)。在SNU-387PDL1+细胞中显著增强FAK(Y397)位点磷酸化(P<0.01),细胞的迁移、侵袭、增殖、克隆形成能力提高(P<0.01),FAK抑制剂可逆转该效应(P<0.05);而Hep3BPDL1-细胞中显著降低FAK(Y397)位点磷酸化(P<0.01),细胞迁移、侵袭、增殖、克隆形成能力降低(P<0.01),FAK激活剂可恢复该效应(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HCC组织中PTP1B表达与PD-L1和p-FAK(Y397)呈负相关(95%CI:1.886~3.514,P<0.05)。Co-IP实验和IF实验证实PD-L1与PTP1B存在直接相互作用,PD-L1抑制PTP1B表达水平使其活性降低(P<0.01);SNU-387PTP1B-细胞中显著升高FAK(Y397)位点磷酸化(P<0.01),细胞迁移、侵袭、增殖、克隆形成能力提高(P<0.01),FAK抑制剂逆转了以上效应(P<0.05);而Hep3BPTP1B+细胞中显著降低FAK(Y397)位点磷酸化(P<0.01),细胞迁移、侵袭、增殖、克隆形成能力降低(P<0.01),FAK激活剂的处理恢复其效应(P<0.05)。SNU-387细胞中FAK(Y397)位点的磷酸化激活可增强下游PI3K/AKT和MEK/ERK信号通路的活化(P<0.01);Hep3B细胞中抑制FAK(Y397)位点的磷酸化则能够削弱上述信号通路的活化(P<0.01)。结论PD-L1通过抑制PTP1B激活FAK,进而促进HCC的迁移侵袭和增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程序性死亡配体-1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 黏着斑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抗PD-1单克隆抗体治疗肝细胞癌伴微血管侵犯患者安全性和有效性
2
作者 张锋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4-630,共7页
目的探讨肝动脉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HAIC)联合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PD)-1单克隆抗体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伴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 目的探讨肝动脉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HAIC)联合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PD)-1单克隆抗体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伴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接受HAIC联合抗PD-1单抗治疗(HAIC-PD-1组)或单纯HAIC治疗(HAIC组)的156例晚期HCC伴MVI患者临床资料。对156例患者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获得整体队列和匹配后队列,分别对比两队列患者组间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差异,并根据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评估肿瘤治疗反应。对比两队列患者组间客观反应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明确影响OS和PFS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在整体队列和PSM校准后队列中,HAIC-PD-1组患者与HAIC组相比获得了更好的OS、PFS(均P<0.01),而两组间ORR、D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LBI分级、治疗方式是OS独立预测因素,而肝外转移、治疗方式为PFS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与单纯HAIC相比,HAIC联合抗PD-1单抗治疗晚期HCC伴MVI患者可带来更显著的生存获益,且两者在控制肿瘤进展方面具有相似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灌注化疗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单克隆抗体 微血管侵犯 晚期肝细胞 倾向性评分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受体(PD)-1单克隆抗体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诱发急性免疫性肝炎:附1例报告 被引量:18
3
作者 汪国营 唐晖 +8 位作者 张英才 李华 易述红 姜楠 汪根树 张剑 张琪 杨扬 陈规划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6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PD)-1单克隆抗体治疗肝细胞癌(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因使用PD-1单克隆抗体(pembrolizumab)治疗肝癌肝移植后复发而诱发急性免疫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因原发性肝癌行肝移植...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PD)-1单克隆抗体治疗肝细胞癌(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因使用PD-1单克隆抗体(pembrolizumab)治疗肝癌肝移植后复发而诱发急性免疫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因原发性肝癌行肝移植术,术后4个月发现肝癌肺转移,术后12个月予pembrolizumab治疗(150 mg静脉滴注1次),治疗后第5日发现肝功能异常,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病理提示轻至中度急性排斥反应。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pembrolizumab的药物说明书,诊断为急性免疫性肝炎。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加强免疫抑制治疗,随访8个月患者带瘤生存,但肝功能仍持续异常。结论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状态下不宜应用PD-1单克隆抗体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诱发免疫性肝炎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免疫性肝炎 程序性死亡受体 程序性死亡受体-1单克隆抗体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效应性T细胞的比例增加且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水平降低 被引量:4
4
作者 杨丰钒 张欣 朱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76-679,共4页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CD4+CD25-效应性T细胞(Teff)和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的比例以及两群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的表达情况。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49例AS患者和31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Teff和Treg...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CD4+CD25-效应性T细胞(Teff)和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的比例以及两群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的表达情况。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49例AS患者和31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Teff和Treg的比例以及PD-L1在这两种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活动期AS患者外周血中Teff的比例显著增加,Treg比例无明显变化;活动期AS患者外周血PD-L1+Teff的比例显著降低,且低于稳定期AS患者;活动期AS患者外周血Teff膜表面PD-L1的相对表达量也显著低于稳定期AS患者和健康对照组;AS患者外周血PD-L1+Treg的比例和Treg膜表面PD-L1的相对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活动期AS患者外周血中Teff比例增加,PD-L1水平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蛋白/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1/PD-L1) 强直性脊柱炎 效应T细胞 调节性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抑制剂治疗免疫相关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义维丽 赵文成 +4 位作者 黄东宁 覃莉 吴新天 周斐 吴凤英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8期88-93,共6页
目的汇总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后免疫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发展、治疗及转归等情... 目的汇总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后免疫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发展、治疗及转归等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5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接受PD-1/PD-L1抑制剂治疗后出现免疫相关性肺炎的晚期NSCLC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免疫相关性肺炎发病率、发生时间、严重程度、影像学表现、治疗、转归等情况。结果共109例患者使用PD-1/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13例(11.9%)患者出现免疫相关性肺炎。免疫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中位年龄和吸烟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非免疫相关性肺炎患者(均P<0.05)。发生免疫相关性肺炎的患者中,1~2级免疫相关性肺炎7例(53.8%),3~4级免疫相关性肺炎6例(46.2%);发生时间为免疫治疗后6.3~80.0周,中位发生时间为28.5周。9例(69.2%)患者出现免疫相关性肺炎临床表现,胸闷5例,气促9例,呼吸困难4例,咳嗽咳痰8例,呼吸衰竭5例,伴发热2例;其余4例(30.8%)患者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多灶性磨玻璃影1例,双肺斑片影4例,斑片影和结节影混合分布4例,斑片影合并蜂窝肺表现3例,实变影1例。12例患者接受了激素治疗,1例患者未治疗。激素治疗后,11例患者病情好转或稳定,1例患者病情加重。无免疫相关性肺炎导致的死亡病例。治疗好转后4例患者继续使用原免疫方案治疗,未见免疫相关性肺炎复发或加重。结论PD-1/PD-L1抑制剂所致免疫相关性肺炎是一种相对少见但可致命的不良事件,其影像学表现多样,激素治疗有效,密切监测、及时发现和治疗是减少免疫相关性肺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蛋白-1 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 免疫相关性肺炎 非小细胞肺癌 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肿瘤细胞对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治疗效果的监测价值 被引量:3
6
作者 韦传姑 陶石 +1 位作者 黄红谦 蔡颖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7期78-82,共5页
目的探讨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对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患者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治疗效果的监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于海南医学院... 目的探讨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对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患者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治疗效果的监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进展期NSCLC患者2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实体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RECIST)1.1将其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患者治疗前后CTC,依据CTC水平变化情况判定患者疗效,以CTC水平降低为有效,以CTC水平上升或不变为无效;以RECIST 1.1评估疗效为标准,采用四格表评估CTC水平变化对经PD-1抑制剂治疗的进展期NSCLC患者疗效的预测作用;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治疗后CTC对进展期NSCLC患者PD-1抑制剂治疗效果的监测价值。结果RECIST 1.1判定进展期NSCLC患者有效156例(60.00%),纳入有效组,无效104例(40.00%),纳入无效组;CTC水平检测判定进展期NSCLC患者有效135例(51.92%),无效125例(48.08%)。有效组患者治疗后CTC水平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和无效组(均P<0.05),无效组患者治疗前后CT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C水平预测PD-1抑制剂治疗进展期NSCLC患者疗效的准确度为82.69%,灵敏度为78.85%,特异度为88.46%,Kappa检验两种评估手段的一致性为0.651。ROC曲线显示,治疗后CTC水平评估进展期NSCLC患者PD-1抑制剂治疗有效的曲线下面积为0.768(95%CI:0.709~0.826,P<0.001),截断值为7.80 FU/3 ml。结论CTC与进展期NSCLC患者PD-1抑制剂治疗效果有关,或可作为监测PD-1抑制剂治疗效果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肿瘤细胞 非小细胞肺癌 进展期 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 疗效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对老年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腔镜术后临床预后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都盼盼 栾颖 张广娟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12期143-147,共5页
目的分析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1,PD-1)抑制剂对老年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患者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50... 目的分析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1,PD-1)抑制剂对老年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患者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50例老年Ⅲa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别纳入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均行胸腔镜下肿瘤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行化疗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PD-1抑制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清学指标变化、术后6个月生存情况。结果术后12周,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周,两组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水平均显著低于本组术前(均P<0.05),人S100钙结合蛋白A2(human S100 calcium-binding protein A2,S100A2)水平均显著高于本组术前(均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2周血清IGF-1R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100A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无进展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Ⅲa期NSCLC患者而言,术后在化疗的基础上给予PD-1抑制剂能够在保证治疗安全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清学指标,并提高患者近期无进展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蛋白-1 胸腔镜 非小细胞肺癌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抗体在淋巴瘤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许栋梁 李紫倩 张革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19-2023,共5页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过度表达肿瘤细胞或相邻细胞上的检查点受体的配体来逃避免疫监视,导致T细胞无能或疲惫。大量研究表明,淋巴瘤细胞高表达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且淋巴瘤的浸润淋巴细胞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高表达,提示P...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过度表达肿瘤细胞或相邻细胞上的检查点受体的配体来逃避免疫监视,导致T细胞无能或疲惫。大量研究表明,淋巴瘤细胞高表达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且淋巴瘤的浸润淋巴细胞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高表达,提示PD-1可能成为淋巴瘤治疗的重要靶点。通过靶向抑制PD-1蛋白,T细胞的细胞活性可显着增强,抑制肿瘤生长。目前,针对PD-1的抗体在淋巴瘤的临床研究中显示出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望成为淋巴瘤的靶向治疗药物。为深入了解PD-1抗体在淋巴瘤治疗中的应用,本文主要从淋巴瘤研究现状、PD-1抗体作用机制、制备方法及其在淋巴瘤临床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单克隆抗体 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致皮肤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赵阳 关凤军 +1 位作者 韩正祥 张昕博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2352-2357,共6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抑制剂临床应用中的皮肤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的发生和结局。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2020年3月至2022年11月接受PD-1抑制剂治疗恶性...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抑制剂临床应用中的皮肤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的发生和结局。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2020年3月至2022年11月接受PD-1抑制剂治疗恶性肿瘤的患者456例,观察出现皮肤irAEs的种类、分级及治疗和预后。结果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共有101例患者发生irAEs,其中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reactive cutaneous capillary endothelial proliferation,RCCEP)71例(占比70.29%),其中2级15例,1级56例,大多数患者未予特殊治疗,少部分患者加用阿帕替尼抗血管治疗后血管瘤消退;皮肤瘙痒22例(占比21.7%),其中2级4例,1级18例,外用糖皮质激素和口服抗组胺药治疗,症状在1周内好转;斑丘疹15例(占比14.8%),其中1级皮肤不良反应9例,2级皮肤不良反应6例,使用润肤剂、外用糖皮质激素和口服抗组胺药进行对症治疗后好转;白癜风样色素脱失4例(占比3.9%),其中2级1例,1级3例,均未进行特殊治疗;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1例,ICU支持治疗及激素抗生素应用后,皮损好转;银屑病样反应1例,为3级皮肤反应,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后,皮损好转。结论PD-1发生的irAEs中,分级主要为1~3级,4级以上罕见。irAEs对症处理后,绝大多数可以缓解。皮肤irAEs的早期识别和充分管理可以预防症状发展恶化,皮肤irAEs总体安全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皮肤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翻译后修饰及其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2
10
作者 崔宇琦 邹朝霞 高旭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2-188,共7页
免疫检查点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1,PD-L1)是一种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表面的免疫抑制性分子,其可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结合,抑制T淋巴细胞... 免疫检查点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1,PD-L1)是一种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表面的免疫抑制性分子,其可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结合,抑制T淋巴细胞的激活,发挥免疫抑制性功能。基于这一原理所开发的PD-1/PD-L1免疫阻断疗法,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于多种实体瘤的治疗,使诸多病人受益。与此同时,随着对PD-L1调控机制研究的深入,PD-L1的多种翻译后修饰形式陆续得到了鉴定,包括糖基化、磷酸化、泛素化和棕榈酰化等。研究表明,这些翻译后修饰过程可影响PD-L1的蛋白质稳定性与生理功能。因此,翻译后修饰成了PD-L1研究新的切入点。目前,PD-L1翻译后修饰靶向药物已在免疫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靶向PD-L1翻译后修饰过程,进而调控由PD-L1介导的肿瘤免疫逃逸,成了提高免疫治疗应答率的新思路和新策略。本文将对PD-L1翻译后修饰的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并陈述其在免疫治疗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希望为未来针对PD-L1翻译后修饰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 翻译后修饰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抑制剂联合脐血NK细胞治疗晚期恶性实体瘤的安全性与疗效分析
11
作者 樊云霞 高军 +7 位作者 韩之海 黄炳俏 齐冰 陈寅嘉澍 奚凤 王丹 念沛沛 樊伟军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8-635,共8页
目的:探索性临床试验初步观察PD-1抑制剂联合脐血NK细胞治疗晚期恶性实体瘤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例晚期实体瘤患者,依据肿瘤类型、参照CSCO指南,采用标准化疗、靶向治... 目的:探索性临床试验初步观察PD-1抑制剂联合脐血NK细胞治疗晚期恶性实体瘤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例晚期实体瘤患者,依据肿瘤类型、参照CSCO指南,采用标准化疗、靶向治疗或贝伐珠单抗联合PD-1抑制剂进行21 d为一疗程的多疗程治疗,期间适时进行脐血NK细胞输注治疗(8×10^(7)个/次)。每个治疗周期均检测患者靶病灶大小、肿瘤标志物水平、外周血中12种细胞因子水平及淋巴细胞亚群情况,同时评估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例患者经PD-1抑制剂联合脐血NK细胞治疗后,2例患者达到疾病稳定(SD;依照RECIST 1.1),其中1例患者持续118 d,另1例患者持续92 d。在NK细胞输注治疗后,患者1肿瘤标志物CA199显著下降到正常值范围内并维持3个随访期,患者2肿瘤标志物CA199、CA242和CA724均出现显著下降。结论:NK细胞与化疗和PD-1抑制剂联合治疗实体瘤具有一定的疗效,本研究中3例患者未出现严重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实体瘤 免疫治疗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与单克隆抗体残基特异性结合机制的计算丙氨酸扫描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温炜 黄达锭 +1 位作者 鲍劲霄 张增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161-2169,共9页
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检测了2种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PD-1)/单克隆抗体(Pembrolizumab和Nivolumab)复合物,并使用高效的计算丙氨酸扫描方法预测了单抗与PD-1的结合热点,将它们与对PD-1/PD-L1结合重要的热点残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Pembr... 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检测了2种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PD-1)/单克隆抗体(Pembrolizumab和Nivolumab)复合物,并使用高效的计算丙氨酸扫描方法预测了单抗与PD-1的结合热点,将它们与对PD-1/PD-L1结合重要的热点残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Pembrolizumab以类似于PD-L1的方式与PD-1结合,而Nivolumab则以不同的方式与PD-1结合.2个PD-1/mAb复合物中共有的热点只有_(PD-1)K131.同时发现,与_(PD-1)K131结合的单抗的关键残基通常都受范德华(vdW)能量控制.2种单克隆抗体上热点的自由能贡献都以vdW能量为主,这表明在下一代PD-1新抗体的设计中需要提高静电型热点残基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 丙氨酸扫描计算 单克隆抗体 分子力学广义波恩表面积 相互作用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VISTA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微环境中Th1/Th2、Th17/Treg、Th22失衡的相关性研究
13
作者 柴静 张家弘 李梦雪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74-579,共6页
目的:研究组织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含V结构域抑制T细胞活化的免疫球蛋白(VISTA)表达与子宫内膜癌(EC)微环境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Th17/调节性T细胞(Treg)、Th22失衡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3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于唐山... 目的:研究组织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含V结构域抑制T细胞活化的免疫球蛋白(VISTA)表达与子宫内膜癌(EC)微环境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Th17/调节性T细胞(Treg)、Th22失衡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3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于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4例EC患者(EC组)、94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AH组)及94例无EC、AH等子宫和子宫内膜相关疾病人群(对照组),比较各组组织中PD-1、VISTA的表达及子宫内膜微环境中Th1/Th2、Th17/Treg、Th22水平,应用Pearson分析组织PD-1、VISTA表达与EC微环境中Th1/Th2、Th17/Treg、Th22失衡的相关性,并比较不同病理特征患者组织PD-1、VISTA阳性表达情况。结果:(1)EC组、AH组中PD-1、VISTA的表达高于对照组,且EC组高于A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C组、AH组子宫内膜微环境中的Th1/Th2、Th17/Treg表达低于对照组,Th22的表达高于对照组,且EC组Th1/Th2、Th17/Treg表达低于AH组,Th22表达高于AH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PD-1、VISTA的表达与微环境中Th1/Th2、Th17/Treg、Th22均无相关性(P>0.05);AH组和EC组中PD-1、VISTA的表达均与微环境中Th1/Th2、Th17/Treg呈负相关(r<0,P<0.05),与Th22呈正相关(r>0,P<0.05)。(3)EC患者中,PD-1的表达与其临床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VISTA的表达与其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EC组织中PD-1、VISTA呈高表达,与肿瘤微环境中Th1/Th2、Th17/Treg、Th22失衡及EC侵袭性密切相关,PD-1、VISTA免疫检查点双抑制策略或能为EC治疗提供一个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受体-1 含V结构域抑制T细胞活化的免疫球蛋白 子宫内膜癌 辅助性T淋巴细胞 调节性T细胞 微环境免疫失衡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NF-κB/p65、PD-1、PD-L1表达相关性研究及其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平 杨文秀 +2 位作者 周杰 冯江龙 林超群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75-382,共8页
背景与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NF-κB通路激活为重要发病机制,PD-1/PD-L1通路活化也与其相关,且NF-κB/p65、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背景与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NF-κB通路激活为重要发病机制,PD-1/PD-L1通路活化也与其相关,且NF-κB/p65、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蛋白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有关,但目前尚未见研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探讨p65蛋白高表达与PD-1、PD-L1蛋白和mRNA的相关性,分析p65、PD-1、PD-L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2010年1月-2017年12月90例DLBCL组织蜡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65蛋白并分为p65蛋白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PD-1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染色法检测各组肿瘤细胞PD-L1或肿瘤微环境细胞PD-L1(PD-L1 of tumor microenvironment cells,mP D-L1),即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的细胞膜上表达的PD-L1蛋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检测各组中PD-1、PD-L1的mR NA表达水平;收集临床病理学资料并随访;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0例样本中,p65高表达率为61.11%(55/90),PD-1阳性率为32.22%(29/90),肿瘤细胞PD-L1阳性率为24.44%(22/90),mPD-L1阳性率为28.89%(26/90);p65高表达与PD-1蛋白及mR NA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但p65高表达与肿瘤细胞PD-L1或mP D-L1蛋白表达存在相关性(P=0.022,P=0.015),且在不同p65蛋白表达组间PD-L1 mRNA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65高表达组相对较高(P=0.012);随访数据显示PD-1阳性与高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有关(P=0.044),PD-L1阳性与高IPI评分及B症状的出现有关(P=0.007,P=0.001);Kaplan-Meier显示DLBCL中p65、PD-1、PD-L1、mPD-L1蛋白表达与患者OS相关,且p65高表达、PD-1阳性、PD-L1阳性、mPD-L1阳性患者OS相对较短(P值分别为0.038、0.015、0.028、0.010)。结论:DLBCL中PD-L1蛋白和mRNA上调表达与p65蛋白高表达相关;p65、PD-1、PD-L1、mPD-L1蛋白水平与患者OS较短有关,这些蛋白对临床及生存预后评估具有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NF-ΚB/P65 程序性死亡[蛋白]-1 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食蟹猴体内药动学的PD-1单抗GLS-010的人体药动学特征预测研究
15
作者 徐艳军 韩子军 +6 位作者 王靓 杨芳 娄蓓蕾 闫少羽 朱吉满 白莉惠 高勇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9-117,共9页
目的采用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单抗(GLS-010)在食蟹猴体内的药动学(PK)数据构建群体药动学(PopPK)模型,预测GLS-010在人体的PK特征。方法食蟹猴58只,其中18只食蟹猴随机分为3组,分别单次静脉滴注GLS-0102,6和18 mg·kg^(-... 目的采用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单抗(GLS-010)在食蟹猴体内的药动学(PK)数据构建群体药动学(PopPK)模型,预测GLS-010在人体的PK特征。方法食蟹猴58只,其中18只食蟹猴随机分为3组,分别单次静脉滴注GLS-0102,6和18 mg·kg^(-1),其余40只食蟹猴随机分为4组,分别多次静脉滴注给予GLS-0100,5,25和100 mg·kg^(-1),每周1次(qw),连续5次。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进行血样采集,采用ELISA检测食蟹猴血清GLS-010浓度,超敏电化学发光法测定食蟹猴血清中抗药抗体(ADA)浓度,获得GLS-010在食蟹猴体内的PK数据,绘制GLS-010在食蟹猴体内的药-时曲线,并通过非房室分析进行PopPK模型的构建,通过拟合优度图和可视化预测检验进行评价,运用构建的PopPK模型进行人体PK特征的预测,最后与实际Ⅰ期临床研究结果进行比较验证。结果构建的PopPK模型预测PK的结果与实际Ⅰ期临床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能较好地预测GLS-010在1 mg·kg^(-1)每2周1次(q2w),4 mg·kg^(-1)(q2w),240 mg(q2w),240 mg每3周1次(q3w)和10 mg·kg^(-1)(q2w)给药模式下的人体PK特征,预测的GLS-010最大血药浓度(Cmax)分别为24.8,99.1,85.0,85.0和247.8 mg·L^(-1),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_(0-336 h)分别为4902.0,20060.0,17147.7,22145.7(AUC_(0-504 h))和50817.6 mg·h·L^(-1)。相应给药模式下的安全范围比分别为47.3,11.6,13.5,10.5和4.6。在预测的Cmax、平均血药浓度(C_(avg))和最小血药浓度(C_(min))下稳态受体占有率(RO_(ss))分别为38.8%,72.7%,69.4%,64.1%,87.2%;29.1%,63.8%,60.0%,49.8%,82.1%;21.9%,55.5%,51.3%,36.3%,76.7%。结论该PopPK模型能较好预测不同给药模式下GLS-010的人体PK特征,与实际Ⅰ期临床研究结果一致性较高,可为首次人体研究安全有效剂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人体药动学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sPD-1/sPD-L1与T细胞的相关性分析
16
作者 古丽沙提·海米提 朱玥洁 +4 位作者 谢忻汝 郭文宏 丁剑冰 鲁晓擘 张峰波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17-823,共7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病程中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sPD-1)、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soluble Prog...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病程中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sPD-1)、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1,sPD-L1)、T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表达水平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71例确诊为HBV-ACLF患者的资料及外周血标本,根据研究对象28 d的随访结果,分为存活组40例和死亡组31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CD4+T及CD8+T细胞的比例。采用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技术检测sPD-1和sPD-L1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TGF-β和IL-10的表达。Pearson法分析HBVACLF患者血清中sPD-1/sPD-L1与患者MELD评分、T细胞及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外周血及血清中CD4+T细胞百分比、sPD-1、sPD-L1、IL-10和TGF-β高于存活组,而CD8+T细胞百分比低于存活组(P均<0.05)。经相关性分析显示,sPD-1水平与IL-10、TGF-β和CD4+T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与CD8+T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sPD-L1水平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IL-10、TGF-β和CD4+T呈正相关,与CD8+T细胞比例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sPD-1/sPDL1可能参与了HBV-ACLF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免疫应答,通过综合考虑患者sPD-1和sPD-L1水平可以为HBV-ACLF患者开展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T细胞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reblon调节T细胞逆转PD-1抗体治疗肺癌耐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郭晶晶 牟迪 韩颖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9-55,共7页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 1, PD-1)是一种跨膜蛋白,主要表达于T细胞,并与靶细胞上的PD-1配体,即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 PD-L1)结合。PD-1作为一种免疫抑制分子,当PD-1与肿瘤...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 1, PD-1)是一种跨膜蛋白,主要表达于T细胞,并与靶细胞上的PD-1配体,即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 PD-L1)结合。PD-1作为一种免疫抑制分子,当PD-1与肿瘤细胞上的配体PD-L1结合时,抑制了T细胞的免疫功能,从而发生肿瘤的免疫逃逸,如外周效应T细胞的耗竭导致效应T细胞向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s)转化。为解决这一问题,利用PD-1抗体与T细胞上的PD-1结合,从而抑制T细胞表面的PD-1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相互作用,进而恢复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以Nivolumab和Pembrolizumab为代表的PD-1抗体现已被批准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但在部分患者中出现了由于肿瘤细胞、T细胞及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导致的耐药,降低了免疫治疗的疗效。因此,如何克服患者的耐药成为了当前待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发现,Cereblon(CRBN)作为DDB1泛素环E3泛素连接酶复合物的底物受体及免疫调节药物唯一已知的结合受体,与CRBN调节剂(cereblon modulatory agents, CMs)结合可以通过上调T细胞的增殖、激活和代谢,发挥T细胞的免疫功能从而逆转PD-1抗体耐药。本文就T细胞的下调导致PD-1抗体治疗肺癌耐药的机制、CRBN调节T细胞的机制及CRBN调节剂治疗肺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eblon T细胞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抗体 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状细胞癌PD-L1不同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一致性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丽君 王怡晨 +3 位作者 郑强 王悦 金燕 李媛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69-477,共9页
背景与目的: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是食管癌免疫治疗应用最广泛的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准确可靠的PD-L1检测对于筛查免疫治疗的潜在受益者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 背景与目的: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是食管癌免疫治疗应用最广泛的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准确可靠的PD-L1检测对于筛查免疫治疗的潜在受益者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患者PD-L1的表达情况以及7种不同克隆号PD-L1抗体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的一致性,为规范食管癌PD-L1 IHC检测及后续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146例ESCC手术切除标本,用PD-L122C3、SP263、28-8、E1L3N XP、CST E1L3N、BP6099和MXR0067种克隆号抗体进行染色,并采用联合阳性评分(comprehensive positive score,CPS)、肿瘤细胞比例评分(tumor proportion score,TPS)和免疫细胞评分(immune cell proportion score,IPS)3种评分标准,在不同临界值下对抗体的一致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D-L122C3与两种伴随诊断抗体(SP263、28-8)对比结果显示:CPS临界值为10时,3种抗体之间均一致性较好(Kappa:0.66~0.80);CPS临界值为1时,28-8与22C3、SP263抗体一致性较好(Kappa=0.80、0.65),22C3与SP263一致性一般(Kappa=0.49);TPS临界值为10%和1%时,3种抗体之间均具有很高的一致性(Kappa:0.79~0.89,0.71~0.91)。PD-L122C3与4种国产抗体(E1L3N XP、CST E1L3N、BP6099、MXR006)对比结果显示:CPS临界值为10和TPS临界值为10%时,5种抗体之间均一致性较好(Kappa:0.67~0.88,0.65~0.79);CPS临界值为1时,5种抗体之间一致性较好或一般(Kappa:0.58~0.88);TPS临界值为1%时,5种抗体之间均一致性很好(Kappa:0.85~0.92);IPS临界值为1%和10%时,5种抗体之间一致性一般或较差(Kappa:0.46~0.66,0.30~0.62)。结论:PD-L122C3与两种伴随诊断抗体(SP263、28-8)在CPS和TPS中一致性较好;PD-L122C3与4种国产抗体(E1L3N XP、CST E1L3N、BP6099、MXR006)在CPS和TPS中一致性较好,而采用IPS时不同克隆号抗体的一致性较差。这些抗体之间具有一定的可互换性,可为食管鳞状细胞癌PD-L1临床检测提供更多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 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 免疫组织化学 一致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S15融合蛋白体外特异性靶向PD-1分子并快速扩增NK/T细胞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阿香 李铁鹏 +3 位作者 张放 王瑶 杜雪相 高全立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9-395,共7页
目的:探讨anti-PD-1(scFv)/IL-15/IL-15Rα-sushi(简称PD-S15)融合蛋白体外特异性结合PD-1的能力及其对NK/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化学合成人anti-PD-1(scFv)基因和人IL-15/IL-15Rα-sushi融合基因,经过酶切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UC... 目的:探讨anti-PD-1(scFv)/IL-15/IL-15Rα-sushi(简称PD-S15)融合蛋白体外特异性结合PD-1的能力及其对NK/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化学合成人anti-PD-1(scFv)基因和人IL-15/IL-15Rα-sushi融合基因,经过酶切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UC57-PD-S15,用Lipofectamine^(TM)2000瞬时转染HEK293T细胞,收获细胞培养液上清,用Wb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中PDS15融合蛋白的表达;用不同配比的PD-S15/X-VIVO^(TM)15培养液对PBMC和TIL分别诱导培养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D-S15融合蛋白体外特异性结合PD-1的能力和对PBMC增殖及CD3^+CD8^+、CD3^+CD4^+、CD3^-CD56^+各细胞亚群比例的影响;用细胞计数法检测PD-S15融合蛋白对TIL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pUC57-PD-S15表达质粒经双酶切和测序验证构建成功并成功转染HEK293T细胞,目标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55 000,符合预期。PD-S15融合蛋白体外具有PD-1特异性结合能力(P<0.05)及NK/T细胞活化增殖能力(P<0.05);与经典TIL培养方案相比,PD-S15培养方案体外活化扩增T细胞的能力更强(P<0.01)。结论:PD-S15融合蛋白体外能够特异性靶向PD-1分子并快速扩增NK/T细胞,为后续从肿瘤组织内或外周血中选择性扩增CD8^+PD-1^+抗原特异性T细胞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细胞介素-15/白细胞介素-15受体 PD-S15融合蛋白 过继细胞治疗 抗原特异性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影像组学构建PD-1/PD-L1抑制剂治疗dMMR/MSI-H直肠癌疗效的预测模型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岚 周彦汝 +3 位作者 韩鼎盛 张嘉诚 何旭 刘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3-348,共6页
目的:探讨MRI影像组学模型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联合全程新辅助治疗(TNT)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的疗效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D-1/PD-L1抑制剂联合TNT治疗的80例... 目的:探讨MRI影像组学模型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联合全程新辅助治疗(TNT)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的疗效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D-1/PD-L1抑制剂联合TNT治疗的80例错配修复基因缺陷(dMMR)/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基因型中低位LARC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将入组患者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提取影像组学特征,从中筛选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描绘影像组学模型的Rad-score与病理金标准之间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计算风险阈值的范围,并评估临床获益情况。收集湖南省人民医院25例dMMR/MSI-H基因型LARC患者的影像资料作为外部验证集。结果:训练集、测试集及外部验证集三者之间的临床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降维处理、t检验及一致性检验以及LASSO交叉验证后,筛选出一阶偏度特征和体积2个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训练集、测试集和外部验证集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ROC曲线的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920、97.1%、85.7%、91.9%、94.7%;0.885、80.0%、88.9%、92.3%、72.7%;0.875、87.5%、88.9%、93.3%、80.0%。DCA曲线显示,当风险阈值范围为0%~82%时,采用影像组学模型预测LARC患者为病理完全缓解(pCR)的获益大于将所有患者都视为pCR或者无病理完全缓解(npCR)。结论:基于MRI影像组学构建的dMMR/MSI-H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PD-1/PD-L1抑制剂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疗效预测模型,有较大潜力为不同基因分型的直肠癌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提供量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直肠肿瘤 局部进展期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全程新辅助放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