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基因在体干扰大鼠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1
1
作者 钟波 侯伟 +4 位作者 吕社民 王慧渊 耿妍 杨旭东 薛丽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89-793,共5页
目的构建大鼠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rogrammed cell death 4,Pdcd4)基因在体干扰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提供条件。方法通过给予抗原诱导肺部炎症模型大鼠,鼻腔滴入Pdcd4的干扰质粒,以下调其体内Pdcd4的表达。收集大鼠支气管肺... 目的构建大鼠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rogrammed cell death 4,Pdcd4)基因在体干扰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提供条件。方法通过给予抗原诱导肺部炎症模型大鼠,鼻腔滴入Pdcd4的干扰质粒,以下调其体内Pdcd4的表达。收集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提取总RNA,RT-qPCR检测Pdcd4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在模型大鼠鼻腔滴入Pdcd4的干扰质粒,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中的Pdcd4的mRNA表达明显下调。结论成功构建了Pdcd4基因的在体干扰大鼠模型,为进一步研究Pdcd4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基因模型构建 在体干扰 支气管哮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动态增强成像联合血清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2
作者 杜森 赵森 +2 位作者 周青 孙亮亮 吴海滨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27-931,共5页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成像联合血清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2月—2022年5月行MRI动态增强成像的女性乳腺肿块患者188例,最终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96例、乳腺良性肿...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成像联合血清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2月—2022年5月行MRI动态增强成像的女性乳腺肿块患者188例,最终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96例、乳腺良性肿瘤9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PDCD4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PDCD4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MRI动态增强成像单独及联合血清PDCD4诊断乳腺癌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乳腺癌组血清PDCD4表达水平低于非乳腺癌组(t=11.608,P<0.01)。血清PDCD4表达水平诊断乳腺癌的曲线下面积为0.888(95%CI 0.840~0.937)。MRI动态增强成像单独及联合PDCD4诊断乳腺癌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98、0.883,P<0.01)。MRI动态增强成像联合血清PDCD4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97.92%(94/96)]、阴性预测值[97.65%(83/85)]高于MRI动态增强成像[分别为87.50%(84/96)和87.63%(85/97);χ^(2)=7.705、6.403,P均<0.05]、血清PDCD4[分别为77.08%(74/96)和78.85%(82/104);χ^(2)=19.048、14.913,P均<0.05]单独诊断,准确度高于血清PDCD4单独诊断[94.15%(177/188)比82.98%(156/188);χ^(2)=11.580,P=0.001]。结论MRI动态增强成像联合血清PDCD4对早期诊断乳腺癌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图像增强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循环微小RNA-155、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表达与钙磷代谢紊乱的关系 被引量:8
3
作者 徐建男 王淑明 +3 位作者 张建新 王月华 康京月 刘畅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1年第8期541-546,共6页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清微小RNA-155(microRNA-155,miR-155)、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rogrammed cell death 4,PDCD4)表达与钙磷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10月于三河市燕郊人民...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清微小RNA-155(microRNA-155,miR-155)、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rogrammed cell death 4,PDCD4)表达与钙磷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10月于三河市燕郊人民医院行MHD≥3个月且病情控制稳定的慢性肾脏病患者86例为研究组,同期选择体检的健康人群80例为对照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PDCD4、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钙、血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miR-155水平,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信息,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血清miR-155、PDCD4水平差异。根据MHD患者年龄、透析龄、透析频率进行分组,比较各组血清miR-155、PDCD4水平。以血清miR-155、PDCD4水平均值为分界点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分析各组MHD患者钙磷代谢情况。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MHD患者发生钙磷代谢紊乱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t=8.848,P<0.001),血磷、iPTH、hs-CRP、miR-155、PDCD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0.491、3.578、10.988、16.298、19.419,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1、<0.001);年龄≥60岁、透析龄≥3年、透析频率>2次/w的MHD患者血清miR-155、PDCD4水平均分别高于年龄<60岁、透析龄<3年、透析频率2次/w的MHD患者(t值分别为13.723、7.773、4.846、15.740、10.206、5.154,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1、<0.001、<0.001);miR-155和PDCD4高表达组患者血钙、血磷、iPTH达标患者比例均分别低于miR-155和PDCD4低表达组患者,miR-155、PDCD4表达情况与血钙、血磷、iPTH水平有关(Z值分别为=21.333、7.898、7.407、15.712、9.234、7.899,P值分别为<0.001、0.019、0.025、<0.001、0.010、0.0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白蛋白(OR=2.431,95%CI:1.388-4.258,P=0.002)、miR-155(OR=2.715,95%CI:1.433-5.144,P=0.002)、PDCD4(OR=2.629,95%CI:1.429-4.836,P=0.002)是影响MHD患者钙磷代谢紊乱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HD患者血清miR-155、PDCD4水平与血钙、血磷、iPTH代谢有关,高水平的miR-155、PDCD4是影响MHD患者钙磷代谢紊乱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微小RNA-155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钙磷代谢紊乱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与细胞色素C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霞 裴艳丽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15期107-108,112,F0004,共4页
目的:研究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和细胞色素C(Cyt C)的表达及其关系,探讨PDCD4诱导细胞凋亡的途径。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5年1月菏泽市立医院妇科62例手术切除的卵巢癌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皮... 目的:研究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和细胞色素C(Cyt C)的表达及其关系,探讨PDCD4诱导细胞凋亡的途径。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5年1月菏泽市立医院妇科62例手术切除的卵巢癌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皮性卵巢癌石蜡标本中PDCD4和Cyt C表达情况,采用配对字2检验分析PDCD4与Cyt C表达的关系。结果62例患者中33例(53.2%)患者PDCD4呈阴性表达,29例(46.8%)患者PDCD4呈阳性表达;40例(64.5%)患者Cyt C呈阴性表达,22例(35.5%)Cyt C呈阳性细胞表达。 PDCD4蛋白表达呈阳性的患者Cyt C表达亦多呈阳性;Cyt C蛋白表达呈阴性的患者PDCD4表达亦多呈阴性,配对χ2检验结果显示,PDCD4和Cyt C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χ2=5.652,P〈0.05)。结论上皮性卵巢癌中PDCD4和Cyt C表达密切相关,PDCD4可能通过线粒体途径引起Cyt C释放,启动凋亡程序,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性卵巢癌 程序性细胞死亡4 细胞色素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下免疫治疗对变应性鼻炎伴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CD14、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4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苏文俊 高峰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3年第2期93-97,共5页
目的探讨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对儿童变应性鼻炎(AR)伴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的疗效。方法选择于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治疗的AR伴CVA患儿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 目的探讨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对儿童变应性鼻炎(AR)伴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的疗效。方法选择于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治疗的AR伴CVA患儿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SCIT,共治疗3年。比较两组治疗期间新增致敏原例数和发展为典型哮喘例数;比较两组症状评分、肺功能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新增致敏原例数和发展为典型哮喘例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鼻炎症状评分、咳嗽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血清CD14、白细胞介素3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4、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CIT可改善症状积分和肺功能,调节Th1/Th2免疫失衡,改善血清CD14、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4水平,治疗儿童AR伴CAV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疗法 鼻炎 过敏 哮喘症 皮下免疫治疗 咳嗽变异性哮喘 CD14 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因子NF-κB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调节 被引量:4
6
作者 范芸 顾惜春 +1 位作者 刘俊达 李蓉生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2年第2期118-120,124,共4页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NF κB对砷制剂诱导下NB4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调控作用。 方法 :将NB4细胞与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共同孵育 ,在不同时间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胞质内转录因子NF κB的表达 ,同时作细胞周期分析、PI和HO双染以及DNA梯度 ,以鉴...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NF κB对砷制剂诱导下NB4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调控作用。 方法 :将NB4细胞与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共同孵育 ,在不同时间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胞质内转录因子NF κB的表达 ,同时作细胞周期分析、PI和HO双染以及DNA梯度 ,以鉴定As2 O3的致程序性死亡的作用。 结果 :NB4细胞在 1μmol/L、2 μmol/LAs2 O3的诱导下 ,在 16~ 2 4h的期间内均有明显的程序性死亡现象。NF κB在 6~ 16h期间的对照组和加药组 ( 1μmol/L的As2 O3)均有表达 ,对照组中 12h后表达明显下降 (P <0 .0 5 ) ,加药组较对照组也明显减低 (P <0 .0 5 ) ,但不存在时间依从性。 结论 :As2 O3可诱导早幼粒细胞程序性死亡 ,在这一过程中 ,N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因子 NF-кB 急性早幼粒白血病 细胞程序性死亡 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与核转录因子NF-κB在肝癌细胞程序性死亡中的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郭双平 翟宇强 +1 位作者 王文亮 赵一岭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与核转录因子NF κB的关系及其在肝癌细胞程序性死亡中的作用。 方法 :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法 ,将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 3.1 HBX转染入人肝癌细胞系HCC- 92 0 4 ,用免疫组化SP法和免疫荧...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与核转录因子NF κB的关系及其在肝癌细胞程序性死亡中的作用。 方法 :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法 ,将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 3.1 HBX转染入人肝癌细胞系HCC- 92 0 4 ,用免疫组化SP法和免疫荧光法对细胞内源性核转录因子NF κB进行定位 ,然后用蛋白酶抑制剂ALLN作用于细胞 ,抑制核转录因子NF κB的活化 ,阿霉素诱导肝癌细胞程序性死亡 ,检测肝癌细胞程序性死亡率的变化。 结果 :未进行基因转染的人肝癌细胞系HCC 92 0 4的内源性核转录因子NF κB仅位于胞质 ,胞核中无表达 ;转染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 3.1 HBX肝癌细胞的胞质和胞核同时有核转录因子NF κB的表达 ;而在经抑制剂ALLN作用的转染乙型肝炎病毒真核表达载体pCDNA 3.1 HBX的人肝癌细胞HCC 92 0 4 ,核转录因子NF κB仅定位于肝癌细胞的胞质内 ,而且细胞程序性死亡率由 8.1%增高至 5 1.8%。 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可激活肝癌细胞转录因子NF κB ,使其从胞质中转位于胞核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通过活化核转录因子NF κB而抑制肝癌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X蛋白 核转录因子NF-ΚB 肝癌细胞 程序性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5、Dickkopf-1及B细胞淋巴瘤-2蛋白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陆鸿略 张宇丽 +2 位作者 赵勇杰 康菲 梁晓薇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4年第6期307-311,共5页
目的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5(Programmed cell death 5,PDCD5)、Dickkopf-1(DKK-1)及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 cell lymphoma/lewkmia-2,Bcl-2)蛋白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sinonas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NS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 目的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5(Programmed cell death 5,PDCD5)、Dickkopf-1(DKK-1)及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 cell lymphoma/lewkmia-2,Bcl-2)蛋白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sinonas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NS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30例SNSCC,38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NIP组)以及20例中鼻甲黏膜组织(正常组)中PDCD5、DKK-1和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观察SNSCC组织中PDCD5蛋白、DKK-1蛋白和Bcl-2蛋白表达情况与相应的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PDCD5蛋白和DKK-1蛋白在正常组及SNIP组中呈高表达,两者无统计学意义。在SNSCC组织中呈低表达或缺失。PDCD5蛋白及DKK-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病理分级相关,肿瘤分化程度越高,PDCD5蛋白及DKK-1蛋白表达越高。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与两者呈负相关。PDCD5蛋白及DKK-1蛋白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及是否有淋巴结的转移之间无明显相关性。Bcl-2蛋白的表达与患者颈淋巴结是否有转移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临床分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DCD5蛋白、DKK-1蛋白的失活和Bcl-2蛋白的诱导在SNS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且三者之间在SNSCC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为SNSCC的诊疗提供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窦肿瘤 鳞状细胞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5 Dkk-1蛋白 BCL-2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5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云龙 赵素华 +8 位作者 陈英玉 李玉林 刘旺根 王继创 王国强 孙新城 董彩文 程蕾 李恒思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2-25,共4页
建立一种快速检测人血清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5(PDCD 5)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初步研究PDCD 5蛋白在血清中含量变化与疾病的相关性。用抗PDCD 5多克隆抗体包被酶标板,高碘酸钠法标记PDCD 5单克隆抗体作为酶标抗体,以PDCD 5重... 建立一种快速检测人血清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5(PDCD 5)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初步研究PDCD 5蛋白在血清中含量变化与疾病的相关性。用抗PDCD 5多克隆抗体包被酶标板,高碘酸钠法标记PDCD 5单克隆抗体作为酶标抗体,以PDCD 5重组蛋白为标准蛋白绘制标准曲线,以特异性、稳定性和灵敏度对ELISA方法进行评价。检测81份癌症患者及21份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探讨血清PDCD 5蛋白与癌症、免疫缺陷病的相关性。经双扩散试验检测标记后的抗体和酶都具有生物学活性,初步建立了检测人血清PDCD 5蛋白的定量ELISA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稳定性,灵敏度达0.5ng/mL。临床检测应用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PDCD 5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血清,癌症患者血清PDCD 5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含量(P<0.05),各种癌症患者之间PDCD 5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成功建立了一种检测人血清PDCD5的定量ELISA方法,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5 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癌症 免疫缺陷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2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表达
10
作者 刘映峰 江玲 +3 位作者 张培东 魏向龙 吴宏超 缪绯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3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上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2(CD273/PD-L2)的蛋白以及mRNA表达水平。方法将81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及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3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5例,对照组20例。...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上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2(CD273/PD-L2)的蛋白以及mRNA表达水平。方法将81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及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3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5例,对照组20例。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CD273+细胞百分率,RT-PCR检测其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AP及ACS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上CD273蛋白及mRNA表达均升高,以ACS组为著(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27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2 单核细胞 冠状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抑制Ⅰ型干扰素表达并促进FMDV复制 被引量:3
11
作者 曾宗波 马旭升 +2 位作者 罗志宽 齐亚银 郑海学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50-459,共10页
旨在探究宿主蛋白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programmed cell death factor 10,PDCD10)通过抑制Ⅰ型干扰素表达进而促进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的复制。首先,本研究验证了过表达和沉默PDCD10对FMDV复制的影响,接着... 旨在探究宿主蛋白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programmed cell death factor 10,PDCD10)通过抑制Ⅰ型干扰素表达进而促进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的复制。首先,本研究验证了过表达和沉默PDCD10对FMDV复制的影响,接着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探究PDCD10对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活化的影响,最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探究PDCD10对Ⅰ型干扰素通路下游刺激基因(IFN-stimulated genes,ISGs)转录的影响。结果表明,过表达PDCD10显著促进FMDV的复制,沉默PDCD10显著抑制FMDV的复制。与对照相比,过表达PDCD10后感染仙台病毒(Sendai virus,SeV)的细胞培养液上清液显著促进FMDV复制,进一步,PDCD10显著抑制SeV诱导的IFN-β启动子以及NF-κB的激活且呈剂量依赖性,并且PDCD10负调控Ⅰ型干扰素通路信号分子转录,最后还发现PDCD10负调控Ⅰ型干扰素下游ISGs转录。本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究PDCD10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作用积累了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 PDCD10 FMDV 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 IFN-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蝮蛇咬伤患者程序性死亡因子-1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姚洪锋 吕彩萍 +3 位作者 郭瑜佳 陈文泱 骆方军 何玉领 《浙江临床医学》 2022年第3期344-346,349,共4页
目的探讨蝮蛇咬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的表达变化及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中的价值。方法2016年3月至2019年8月蝮蛇咬伤患者106例,根据蛇咬伤严重度评分表(SSS评分)分为轻度组75例与中重度组31例;其中中重度... 目的探讨蝮蛇咬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的表达变化及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中的价值。方法2016年3月至2019年8月蝮蛇咬伤患者106例,根据蛇咬伤严重度评分表(SSS评分)分为轻度组75例与中重度组31例;其中中重度组中有23例患者经治疗康复后14 d随访复查。选择同期本院体检中心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和PD-1表达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CRP、SAA;流式荧光法测定IL-10、IL-6、TNF-α。结果蝮蛇咬伤患者外周血中炎症指标CRP、SAA、IL-10、IL-6、TNF-α均高于对照组,中重度组高于轻度组,且治疗后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咬伤组中CD4^(+)T淋巴细胞、CD4^(+)/CD8^(+)值均低于对照组及轻度组,治疗后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咬伤组CD4^(+)PD-1^(+)和CD8^(+)PD-1^(+)高于轻度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S评分与CD4^(+)PD-1^(+)、CRP、SAA、IL-10、IL-6、TNF-α水平呈正相关,与CD4^(+)/CD8^(+)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蝮蛇咬伤后炎症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及PD-1表达变化明显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以作为疾病严重程度与治疗效果的观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蝮蛇咬伤 程序性死亡因子-1 T淋巴细胞亚群 白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人类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食管鳞癌的预后评估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曼 郭晓锋 +1 位作者 魏昕 周福有 《中国医学工程》 2022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人类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sPD-L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食管鳞癌(ESCC)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经术后病理确诊为ESCC的患者105例,以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检测血清sPD-L1、VEGF水平并比较其水平的差... 目的探讨血清人类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sPD-L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食管鳞癌(ESCC)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经术后病理确诊为ESCC的患者105例,以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检测血清sPD-L1、VEGF水平并比较其水平的差异,分析其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ESCC组血清sPD-L1、VEGF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家族史的患者的血清VEGF的水平高于没有家族史的患者(P<0.05);血清sPD-L1、VEGF的水平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分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时间<3年的患者的血清sPD-L1、VEGF水平高于生存时间>3年的患者(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sPD-L1、VEGF预测ESCC患者3年内死亡的AUC分别为0.820、0.733,两者联合预测3年内死亡的AUC为0.842。其敏感性为84.7%,特异性为78.3%。结论血清sPD-L1、VEGF可以作为食管鳞癌预后判断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人类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肿瘤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4+T细胞表面CTLA-4、LAG-3、PD-1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近期预后不良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慧 肖立娇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2期126-128,共3页
目的 分析胃癌患者CD4+T细胞表面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PD-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近期预后不良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215例行手术治疗... 目的 分析胃癌患者CD4+T细胞表面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PD-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近期预后不良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215例行手术治疗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CD4+T细胞表面CTLA-4、LAG-3、PD-1表达,并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胃癌组织CD4+T细胞表面CTLA-4、LAG-3、PD-1表达。另根据患者术后1年复发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胃癌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癌组织CD4+T细胞表面CTLA-4、LAG-3、PD-1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低分化程度、N2~3期胃癌患者CD4+T细胞表面CTLA-4、LAG-3、PD-1表达均高于中/高分化程度、N0~1期胃癌患者(P<0.05)。预后不良组低分化程度、T3~4期、N2~3期患者占比以及CTLA-4、LAG-3、PD-1表达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术后辅助化疗患者占比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分化程度、T3~4期、N2~3期及CTLA-4、LAG-3、PD-1高表达均是胃癌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术后辅助化疗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 胃癌组织CD4+T细胞表面CTLA-4、LAG-3、PD-1均存在异常高表达,与胃癌患者分化程度、N分期临床病理学特征密切相关,且均是胃癌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淋巴细胞活化基因 程序性死亡因子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CTLA-4、PD-1、BTLA表达与中晚期肝癌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15
作者 陆小华 袁洪新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3期191-195,共5页
目的:观察外周血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BTLA)表达与中晚期肝癌患者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2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120例体检者分别作为肝癌组、对照组。比较两组及肝癌... 目的:观察外周血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BTLA)表达与中晚期肝癌患者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2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120例体检者分别作为肝癌组、对照组。比较两组及肝癌组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CTLA-4、PD-1、BTLA水平,分析外周血各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肝癌组随访2年根据患者预后分为预后良好、预后不良,比较不同预后患者各指标表达情况,分析外周血各指标不同表达与中晚期肝癌预后生存的关系及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结果:肝癌组外周血CTLA-4、PD-1、BTLA mRN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肝癌组不同肿瘤数目、分化程度、临床分期、肿瘤大小、血管侵犯患者外周血CTLA-4、PD-1、BTLA mRN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CTLA-4、PD-1、BTLA mRNA水平与肿瘤数目、分化程度、临床分期、血管侵犯呈正相关(P<0.05);中晚期肝癌预后不良患者外周血CTLA-4、PD-1、BTLA mRNA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外周血CTLA-4、PD-1、BTLA mRNA联合预测中晚期肝癌预后的AUC为0.935;高表达CTLA-4、PD-1、BTLA mRNA中晚期肝癌患者总生存率低于低表达CTLA-4、PD-1、BTLA mRNA中晚期肝癌患者(P<0.05)。结论:外周血CTLA-4、PD-1、BTLA表达与中晚期肝癌患者病理特征、预后有关,其联合预测患者预后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期肝癌 外周血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 程序性死亡受体-1 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杏仁苷在KRAS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生长和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及机制
16
作者 刘奎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目的:探讨苦杏仁苷对Kirsten鼠肉瘤基因(KRAS)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生长和肿瘤免疫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潜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10、50、100、150、200μg/mL)的苦杏仁苷处理KRAS突变的人NSCLC细胞系A54924 h。同时,用程序性... 目的:探讨苦杏仁苷对Kirsten鼠肉瘤基因(KRAS)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生长和肿瘤免疫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潜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10、50、100、150、200μg/mL)的苦杏仁苷处理KRAS突变的人NSCLC细胞系A54924 h。同时,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选择性激活剂干扰素γ(IFNγ)和Yes相关蛋白(YAP)抑制剂维替洛芬(VP)联合150μg/mL苦杏仁苷处理A549细胞24 h进行挽救实验或协同实验。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EdU incorporation assay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伤口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与侵袭;蛋白免疫印迹检测PD-L1、YAP、磷酸化YAP(p-YAP)、转录共激活因子(TAZ)蛋白的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CTGF和CYR61 mRNA的表达。结果:苦杏仁苷能够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降低A549细胞的活力(P<0.05)。50、100、150μg/mL的苦杏仁苷能够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其凋亡(P<0.05)。苦杏仁苷能够抑制A549细胞中PD-L1的表达,且这一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IFNγ消除(P<0.05)。苦杏仁苷能够抑制YAP和TAZ蛋白表达,促进YAP磷酸化,抑制Hippo-YAP信号通路下游靶标CTGF和CYR61 mRNA的表达,且苦杏仁苷与VP联合使用能够协同下调A549细胞中PD-L1的表达(P<0.05)。结论:苦杏仁苷能够抑制KRAS突变型NSCL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诱导细胞凋亡,这可能是通过调节Hippo-YAP/PD-L1轴以调节肿瘤免疫抑制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杏仁苷 KRAS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细胞 程序性死亡配体1 Yes相关蛋白/转录共激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3K抑制剂idelalisib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细胞因子及PD-L1表达的影响
17
作者 程珍 白雪 +5 位作者 饶彪锋 邵红 李春溟 严敏 潘湘涛 陆晔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31期42-46,51,共6页
目的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株细胞因子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的影响。方法CCK-8法检测4种DLBCL细胞株对PI3K抑制剂(idelalisib)的敏感性。每种细胞株设对照组(不加药物)与实验组(加1... 目的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株细胞因子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的影响。方法CCK-8法检测4种DLBCL细胞株对PI3K抑制剂(idelalisib)的敏感性。每种细胞株设对照组(不加药物)与实验组(加15、30μmol/L idelalisib)。RT-q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磷酸化蛋白激酶(pAkt)、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的变化。结果4种细胞株对idelalisib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FARAGE、OCI-LY19、U2932、SU-DHL-8。FARAGE细胞:15、30μmol/L实验组IL-10、VEGF、TNF-α、PD-L1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OCI-LY19细胞:30μmol/L实验组IL-10、TNF-α、PD-L1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15μmol/L实验组VEGF、TNF-α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U2932细胞:30μmol/L实验组IL-10表达量高于对照组,VEGF、TNF-α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15μmol/L实验组VEGF、TNF-α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SU-DHL-8细胞:30μmol/L实验组IL-10、TNF-α、PD-L1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15μmol/L实验组VEGF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FARAGE、OCI-LY19细胞∶15、30μmol/L实验组IL-10、VEGF分泌量低于对照组(P<0.05)。U2932细胞∶15、30μmol/L实验组VEGF分泌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DLBCL细胞株中,PI3K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Akt的磷酸化、减少IL-10、VEGF的分泌,发挥抗肿瘤反应,PI3K/Akt通路在DLBCL中可以促进肿瘤免疫逃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3K抑制剂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细胞因子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PD-1表达变化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玮 冯筑生 +2 位作者 李俊杰 牛军 尹文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29期40-42,共3页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CD4^+T细胞表面分子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的表达与炎症因子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急性期患者30例(观察组)和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CD4^+T细胞表面分子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的表达与炎症因子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急性期患者30例(观察组)和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采集两组外周静脉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s中CD4^+T细胞的三个亚群即初始T细胞(CD4^+CD45RA^+CCR7^+T细胞)、记忆T细胞(CD4^+CD45RA^-CCR7^+T细胞)和效应T细胞(CD4^+CD45RA^-CCR7-T细胞)的百分比,并检测PD-1在各个亚群细胞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TNF-α水平。比较两组外周血中CD4^+T细胞三个亚群百分比、PD-1相对表达水平和炎症因子水平,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PD-1与血清IFN-γ、TNF-α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PBMCs中CD4^+T细胞三个亚群百分比和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D-1在CD4^+T细胞三个亚群的相对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PD-1在CD4^+T细胞三个亚群的相对表达水平与炎症因子水平呈负相关。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外周血PBMCs中CD4^+T细胞表面分子PD-1的表达升高,其表达水平与炎症因子IFN-γ、TNF-α的表达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CD4+T细胞 程序性死亡分子1 Γ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AKT1、PDCD4蛋白表达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5
19
作者 王嘉 吕艳超 +2 位作者 许浩然 韩双双 朱振龙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18,共3页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丝/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和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蛋白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5例NSCLC患者的手术切除肿瘤组织为NSCLC组,30例受检者的正常肺泡组织为肺泡对照组,30例受检者的正...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丝/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和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蛋白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5例NSCLC患者的手术切除肿瘤组织为NSCLC组,30例受检者的正常肺泡组织为肺泡对照组,30例受检者的正常支气管断端组织为支气管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三组标本中的AKT1、PDCD4,并分析NSCLC组二者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与支气管对照组和肺泡对照组相比,NSCLC组AKT1表达升高,PDCD4表达降低,P均<0.05。NSCLC组AKT1表达与NSCLC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均<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肿瘤的大小、组织学类型无关;NSCLC组中PDCD4表达与NSCLC组织学类型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无关;AKT1和PDCD4在肺腺癌组织中表达呈负相关(r=-0.436,P=0.021),在肺鳞癌组织中无关(r=-0.012,P=0.931)。结论 NSCLC组织中AKT1表达升高、PDCD4表达降低,联合检测两者有助于NSCLC的诊治和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肺泡 支气管 丝/苏氨酸蛋白激酶1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脑星形细胞瘤组织中PDCD4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万志先 王雄伟 +3 位作者 董元训 汪雷 吴胜梅 朱耀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0-41,共2页
目的探讨人脑星形细胞瘤组织中程序性细胞反应因子4(PDCD4)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星形细胞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中的PDCD4蛋白、PDCD4 mRNA。结果PDCD4蛋白在正常脑组织、星形细胞瘤组... 目的探讨人脑星形细胞瘤组织中程序性细胞反应因子4(PDCD4)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星形细胞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中的PDCD4蛋白、PDCD4 mRNA。结果PDCD4蛋白在正常脑组织、星形细胞瘤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7.5%、12.5%,P〈0.01。星形细胞瘤病理分级Ⅰ-Ⅳ级PDCD4蛋白阳性率分别为78.9%、66.6%、42.8%、15.4%,PDCD4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65±0.119、0.487±0.115、0.325±0.104、0.118±0.084,各级别间相比,P均〈0.01。星形细胞瘤病理分级与PDCD4 mRNA相对表达量呈负相关(rs=-0.998,P〈0.01)。结论PDCD4低表达可能是导致星形细胞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肿瘤 星形细胞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