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5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靶向叶酸受体α(FRα)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敲低型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杀伤肝癌细胞的效果分析
1
作者 温军业 张浚琪 +2 位作者 任行 张海强 叶学帅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8-1134,共7页
目的 探究靶向叶酸受体α(FRα)嵌合抗原受体(CAR)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敲低型T细胞(si-PD-1-CAR-T)对肝癌细胞的清除能力。方法 应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TCGA分析FRα抗原在肝癌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FRα表达与肝癌患者... 目的 探究靶向叶酸受体α(FRα)嵌合抗原受体(CAR)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敲低型T细胞(si-PD-1-CAR-T)对肝癌细胞的清除能力。方法 应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TCGA分析FRα抗原在肝癌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FRα表达与肝癌患者生存期的关系。分别将编码靶向FRα抗原的CAR结构的mRNA及mRNA联合靶向PD-1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使用电穿孔仪转导入T细胞,制备FRα-CAR-T和si-PD-1-CAR-T。流式细胞术分析FRα-CAR的表达效率和PD-1的敲低效率。体外培养肝癌细胞系JHH-1和HepG2,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FRα在肿瘤细胞表面的表达情况,将FRα-CAR-T、si-PD-1-CAR-T及空载体转导的T细胞(Mock T)作为效应细胞,JHH-1和HepG2作为靶细胞,CCK-8法检测在不同效靶比(1∶1、2.5∶1、5∶1、10∶1、20∶1)时对靶细胞的杀伤效率;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效应细胞与靶细胞(10∶1)共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2的分泌情况。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时,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比较患者生存差异。结果 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FOLR1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FOLR1高表达肝癌患者的总生存期显著低于FOLR1低表达者(P=0.013)。将m RNA转导入T细胞后,FRα-CAR在CAR-T和si-PD-1-CAR-T中的表达率可达89.8%和84.7%,使用m RNA和si RNA共转染可将T细胞的PD-1下调并维持至少7天的PD-1低表达状态。FRα抗原在JHH-1细胞中表达率为100%,而在Hep G2细胞中呈阴性表达。CCK-8结果显示,si-PD-1-CAR-T对JHH-1细胞杀伤效率显著高于FRα-CAR-T细胞(P<0.05);ELISA结果显示,FRα-CAR-T细胞与JHH-1细胞共培养时,IL-2分泌量较Mock T细胞显著增加[(1 032.50±135.90) pg/mL vs (50.26±7.87) pg/mL,P<0.001],IFN-γ分泌量显著增加[(1 430.56±184.20) pg/mL vs (89.05±11.26) pg/mL, P<0.001];si-PD-1-CAR-T与JHH-1细胞共培养后,IFN-γ和IL-2的释放水平较FRα-CAR-T均显著提高(P值均<0.05)。结论 FRα是肝癌治疗的潜在靶点,敲低T细胞PD-1可显著提高FRα-CAR-T在体外的杀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嵌合抗原受体 叶酸盐受体1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程序性细胞死亡与中药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雨菲 魏梦娟 +3 位作者 黄程程 王晨 李洋 王经武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6-450,共5页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diabetic osteoporosis,DOP)是一种由高糖继发的骨组织结构和骨代谢紊乱的疾病,通常表现为骨密度下降、骨脆性增加等。最新研究发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在DOP病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包括细胞...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diabetic osteoporosis,DOP)是一种由高糖继发的骨组织结构和骨代谢紊乱的疾病,通常表现为骨密度下降、骨脆性增加等。最新研究发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在DOP病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包括细胞凋亡、坏死性凋亡、焦亡、自噬、铁死亡等。本文将概述不同类型PCD参与DOP发展的潜在作用机制。此外,中药有效活性成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等特性,广泛应用于DOP临床治疗。本文进一步揭示中药治疗DOP潜在药物靶点,为中药防治DOP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 中医药 程序性细胞死亡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黄颖 康兴宇 +3 位作者 高伟 李雪 李思明 李虹霖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271-1280,共10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性表现为患者认知功能呈现渐进性损害,目前尚无明确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方法。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基因决定的细胞主动有序的死亡,对于生...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性表现为患者认知功能呈现渐进性损害,目前尚无明确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方法。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基因决定的细胞主动有序的死亡,对于生命体内平衡的调节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CD在A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综述了细胞凋亡、坏死性凋亡、细胞焦亡、铁死亡、铜死亡、双硫死亡在内的6种PCD的分子机制及其在AD中的作用,以期为深入研究AD的发病机制和潜在的治疗靶点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程序性细胞死亡 细胞凋亡 坏死性凋亡 细胞焦亡 死亡 死亡 双硫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水平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4
作者 夏琀 刘东 +2 位作者 张明 许中恒 杨芃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3,共5页
目的评估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10月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71例... 目的评估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10月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71例,根据随访6个月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预后良好组137例和预后不良组34例。抽取空腹静脉血4 ml,检测可溶性PD-L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hs-CRP)、高敏肌钙蛋白I(high-sensitivity troponin I,hs-cTnI)、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6,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溶性PD-L1水平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可溶性PD-L1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对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结果预后不良组LDL-C、左心室射血分数较预后良好组明显降低,HDL-C、hs-CRP、hs-cTnI、IL-6、IL-10、TNF-α、可溶性PD-L1水平较预后良好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可溶性PD-L1水平与hs-CRP呈正相关(r=0.502,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hs-cTnI及可溶性PD-L1水平是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OR=2.872,95%CI:1.069~7.717,P=0.036;OR=1.667,95%CI:1.022~2.717,P=0.040;OR=1.152,95%CI:1.023~1.297,P=0.019)。ROC曲线分析显示,可溶性PD-L1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较高,其AUC为0.942(95%CI:0.897~0.973),敏感性为82.35%,特异性为94.16%。结论可溶性PD-L1水平升高增加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临床可将其作为预测临床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预后 生物标记 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肺腺癌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表达状态
5
作者 徐婷 刘晓雯 +2 位作者 陈亚曦 潘玉蝶 龚静山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0,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CT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肺腺癌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状态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2年7月深圳市人民医院158例肺腺癌患者,其中PD-L1阴性82例,PD-L1阳性76例,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CT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肺腺癌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状态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2年7月深圳市人民医院158例肺腺癌患者,其中PD-L1阴性82例,PD-L1阳性76例,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119例及验证集39例。分析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PD-L1阴性与PD-L1阳性间有意义的特征构建临床模型。基于术前CT图像提取组学特征,筛选特征并建立模型。最后结合临床特征及影像组学分数构建联合模型,并通过列线图使模型可视化。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由癌胚抗原及血管集束征构成的临床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774(95%CI0.687~0.860)、0.808(95%CI0.670~0.947);通过特征筛选,由17个影像组学特征组成的组学模型,其训练集及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37(95%CI 0.764~0.910)、0.778(95%CI 0.633~0.923);由癌胚抗原、血管集束征及组学分数构成的联合模型,其训练集及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92(95%CI0.832~0.952)、0.853(95%CI0.737~0.968);在训练集中,联合模型的AUC均高于其他两个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40、-2.855,P均<0.05)。结论基于术前CT影像组学列线图对肺腺癌PD-L1表达状态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可以为肺腺癌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影像组学 列线图表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调节神经元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席梦含 王路 +5 位作者 张微 郑倩华 秦海燕 鄢香芸 陈思珏 李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2-369,共8页
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常伴随着异常的神经元程序性细胞死亡。针刺作为神经系统疾病的常用防治手段,其调控失衡的神经元程序性细胞死亡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针刺主要可通过调控神经元凋亡、焦亡、自噬、铁死亡来治疗脑缺血、... 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常伴随着异常的神经元程序性细胞死亡。针刺作为神经系统疾病的常用防治手段,其调控失衡的神经元程序性细胞死亡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针刺主要可通过调控神经元凋亡、焦亡、自噬、铁死亡来治疗脑缺血、脑出血、颅脑外伤、脊髓损伤、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故本文就针刺之于神经元程序性细胞死亡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挖掘针刺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共同生物学机制,为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神经元 程序性细胞死亡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调控程序性细胞死亡干预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黄良江 毛德文 +4 位作者 张荣臻 黄国初 王涵 秦伟彬 姚春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1-168,共8页
肝纤维化(HF)是一种由于慢性肝损伤导致的肝组织结构异常修复的病理过程,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相关研究表明,程序性细胞死亡可能与HF的发生有关,而中医药在调控程序性细胞死亡干预HF方面有着显著疗效。本文概述了程序性细胞死亡影... 肝纤维化(HF)是一种由于慢性肝损伤导致的肝组织结构异常修复的病理过程,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相关研究表明,程序性细胞死亡可能与HF的发生有关,而中医药在调控程序性细胞死亡干预HF方面有着显著疗效。本文概述了程序性细胞死亡影响HF的主要机制,并从中医角度出发探讨中医药调控程序性细胞死亡改善HF的可能机制,为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中药 程序性细胞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通过调节T细胞免疫在脊髓损伤小鼠模型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董文旭 郭守玉 胡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7-933,共7页
目的探究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通过调节T细胞免疫以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脊髓损伤(SCI)小鼠模型中发挥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57BL/6小鼠建立SCI模型,分为假手术组(Sham)、SCI组、SCI+PD-L1抗... 目的探究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通过调节T细胞免疫以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脊髓损伤(SCI)小鼠模型中发挥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57BL/6小鼠建立SCI模型,分为假手术组(Sham)、SCI组、SCI+PD-L1抗体组(SCI+Ab)和SCI+PD-L1蛋白组(SCI+PRO)。C57BL/6小鼠和PD-L1基因敲除小鼠进行SCI造模,分为假手术组(Sham WT)、PD-L1敲除假手术组(Sham PD-L1 KO)、SCI模型组(SCI WT)、PD-L1敲除SCI模型组(SCI PD-L1 KO)。应用Western blotting和qRT-PCR检测SCI后不同时间点脊髓组织中PD-L1的表达;通过Basso小鼠运动量表(BMS)评估小鼠运动功能;利用qRT-PCR和流式细胞术分析SCI后炎症因子水平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PI3K/Akt/mTOR信号通路活化情况。结果小鼠经SCI造模后脊髓组织中PD-L1表达上调,于第7天达峰值。与SCI PD-L1 KO组相比,SCI WT组的小鼠在SCI后7 d、14 d和28 d时BM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造模后第7天炎症因子IL-1α、IL-2、IFN-γ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SCI+PBS组相比,SCI+PRO组Foxp3水平显著升高,Th1和Th17细胞水平显著降低,Th2和Treg细胞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SCI PD-L1 KO组相比,SCI WT组小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磷酸化程度显著升高(P<0.05);与SCI+PBS组和SCI+Ab组相比,SCI+PRO组PI3K/Akt/mTOR信号通路磷酸化程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PD-L1通过调节Th1、Th17、Th2和Treg细胞平衡,并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从而减轻SCI后的炎症反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PD-L1有望成为治疗SCI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SCI)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 T细胞 炎症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在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孙可心 肖雨倩 +4 位作者 万俊 陈淑颖 陈丽敏 王岩 白艳杰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1-171,共11页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对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但发病机制尚未能完全解释清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机制与PSCI有关,包...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对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但发病机制尚未能完全解释清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机制与PSCI有关,包括细胞凋亡、坏死性凋亡、细胞焦亡、泛凋亡、PARP-1依赖性细胞死亡和铁死亡等。因此,清楚了解各种PCD机制及其与PSCI的关系,阐明PCD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文章综述了与PSCI相关的6种PCD途径,总结其在PSCI中的作用机制,并阐述了不同途径之间可能存在的串扰,以期为临床靶向PCD途径的调节因子来治疗PSCI提供资料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 程序性细胞死亡 CASPASE-8 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节香附素A通过抑制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调节前列腺癌小鼠肿瘤免疫并发挥抗肿瘤作用
10
作者 余本坚 梁世佳 +2 位作者 宋旭 张圣熙 张耘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22-1628,共7页
目的:探讨竹节香附素A(RA)对前列腺癌移植瘤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不同浓度RA(0、0.5、1、2和4μmol/L)对前列腺癌细胞系PC-3、DU145和RM-1中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竹节香附素A(RA)对前列腺癌移植瘤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不同浓度RA(0、0.5、1、2和4μmol/L)对前列腺癌细胞系PC-3、DU145和RM-1中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蛋白表达的影响。(2)将3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低剂量RA组和高剂量RA组,每组10只。低、高剂量RA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2和4 mg/kg RA,连续给药24 d。记录小鼠体重,统计各组小鼠肿瘤体积和瘤重;采用免疫组化实验检测小鼠肿瘤组织中Ki67和PD-L1蛋白表达;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组织中CD8^(+)T细胞、CD4^(+)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以及干扰素γ(IFN-γ)和颗粒酶B(GzmB)水平。结果:(1)RA处理显著降低PC-3、DU145和RM-1细胞中PD-L1表达水平(P<0.05或P<0.01)。(2)在体内实验中,RA处理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和重量显著减小,同时肿瘤组织中Ki67和PD-L1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此外,RA处理显著增加小鼠肿瘤内CD8^(+)T细胞和CD4^(+)T细胞的比例,提高IFN-γ和GzmB水平,同时减少活化的Treg数量(P<0.05或P<0.01)。结论:RA对前列腺癌小鼠肿瘤生长具有较好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D-L1表达、增加肿瘤浸润T细胞及抑制Treg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竹节香附素A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6)-甲基腺苷修饰在肿瘤程序性细胞死亡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谈元郡 王霞 +1 位作者 黄静(综述) 张百红(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6-93,共8页
非突变表观遗传重编程是肿瘤的关键特征之一,抵抗程序性细胞死亡是肿瘤的另一关键特征。作为体内最丰富的转录后表观遗传修饰方式,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通过靶向调节程序性细胞死亡关键因子在肿瘤细胞凋亡、自... 非突变表观遗传重编程是肿瘤的关键特征之一,抵抗程序性细胞死亡是肿瘤的另一关键特征。作为体内最丰富的转录后表观遗传修饰方式,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通过靶向调节程序性细胞死亡关键因子在肿瘤细胞凋亡、自噬、焦亡、铁死亡、坏死性凋亡、铜死亡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已有靶向异常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的表观遗传调节剂应用于临床,靶向m^(6)A修饰调控药物仍待探索。本文阐述了m^(6)A修饰调控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机制,旨在为通过调节m^(6)A修饰水平介导肿瘤细胞死亡这一潜在肿瘤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6)-甲基腺苷修饰 程序性细胞死亡 凋亡 自噬 焦亡 死亡 坏死性凋亡 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蝇蜕皮激素诱导程序性细胞死亡的遗传调控因子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庆荣 邓小娟 +4 位作者 杨婉莹 黄志君 钟仰进 曹阳 夏庆友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8-125,共8页
近年来关于果蝇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PCD)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果蝇的变态发育过程中,蜕皮激素与受体结合后诱导转录因子的表达。这些转录因子作为程序性细胞死亡调控网络中的初、次级应答信号,激活凋亡诱导因子Reaper、Hid... 近年来关于果蝇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PCD)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果蝇的变态发育过程中,蜕皮激素与受体结合后诱导转录因子的表达。这些转录因子作为程序性细胞死亡调控网络中的初、次级应答信号,激活凋亡诱导因子Reaper、Hid和Grim的表达。Reaper、Hid和Grim进而阻止凋亡蛋白抑制因子的活性,从而启动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途径,引起细胞凋亡(apoptosis)。该文综述了蜕皮激素诱导的果蝇程序性细胞死亡中各遗传调控因子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蝇 蜕皮激素 蜕皮酮 程序性细胞死亡 细胞凋亡 遗传调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与其配体信号通路的调控及其在头颈鳞状细胞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毛璐 鞠侯雨 任国欣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5期560-565,共6页
肿瘤通过刺激免疫系统的抑制受体改变原有免疫反应,进行免疫逃逸。通过阻断T细胞抑制受体,阻断肿瘤的发生,为抗肿瘤免疫提供了潜在的治疗策略。已证实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能够通过抑制T细胞的活化... 肿瘤通过刺激免疫系统的抑制受体改变原有免疫反应,进行免疫逃逸。通过阻断T细胞抑制受体,阻断肿瘤的发生,为抗肿瘤免疫提供了潜在的治疗策略。已证实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能够通过抑制T细胞的活化、增殖及细胞因子的产生来负调控免疫应答,促进肿瘤逃逸。本文综述了PD-1/PD-L1信号通路的生物学特点及功能,并回顾了抗PD-1/PD-L1治疗头颈部肿瘤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鳞状细胞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 免疫检查点 免疫逃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 被引量:11
14
作者 马刚 郭克建 +4 位作者 张浩 尾崎岩太 松桥幸子 郑新宇 董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97-600,T0002,共5页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9例胰腺癌石蜡标本中PDCD4表达,同时采用Western印迹杂交方法检测其中8例冷冻保存的新鲜胰腺癌及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PDCD4蛋白...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9例胰腺癌石蜡标本中PDCD4表达,同时采用Western印迹杂交方法检测其中8例冷冻保存的新鲜胰腺癌及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PDCD4蛋白的表达情况,观察其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Western印迹分析结果显示,同癌旁正常胰腺组织相比,8例胰腺癌组织中PDCD4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弱或缺失。69例胰腺癌中,PDCD4低表达(阳性细胞数<30%)者占52.2%。其中,在中、低分化腺癌中,PDCD4低表达者分别为67.4%(15/23)和70%(14/20),而高分化腺癌仅有26.9%(7/26)为低表达。相关分析显示,PDCD4表达减弱或缺失与胰腺癌的不良分化相关(P<0.01),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TNM分期无关。结论PDCD4蛋白在胰腺癌中多呈低表达,并与胰腺癌的分化程度相关,其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相关基因及调节作用 被引量:20
15
作者 王立生 吴祖泽 贺福初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53-156,共4页
程序性细胞死亡是基因调节的主动过程。本文简要综述了其相关基因的生理功能和调控机能。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 基因 调节 细胞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甲斑蝥素降低人胃癌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的表达(英文) 被引量:8
16
作者 武扬 曹春明 +2 位作者 王汉卿 李子木 孙震晓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22-628,共7页
目的研究去甲斑蝥素(NCTD)降低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表达的机制。方法 MTT法测定NCTD 5~640μmo.lL-1与人胃癌BGC-823细胞作用24,48和72 h细胞存活率;Western蛋白质印迹法测定NCTD 0,6,30和60μmol.L-1作用BGC-823细胞24 h PDCD... 目的研究去甲斑蝥素(NCTD)降低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表达的机制。方法 MTT法测定NCTD 5~640μmo.lL-1与人胃癌BGC-823细胞作用24,48和72 h细胞存活率;Western蛋白质印迹法测定NCTD 0,6,30和60μmol.L-1作用BGC-823细胞24 h PDCD4蛋白表达水平;NCTD60μmo.lL-1作用20 h后加入MG132 10μmo.lL-1作用4 h对PDCD4蛋白表达的影响;逆转录PCR法测定NCTD 60μmo.lL-1作用BGC-823细胞24 h后PDCD4 mRNA表达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测定NCTD 60μmol.L-1作用BGC-823细胞6,12和24 h后microRNA-21(miR-21)的表达。Western蛋白质印迹法测定细胞转染miR-21抑制剂对PDCD4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NCTD作用后BGC-823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NCTD作用BGC-823细胞24,48和72 h IC50分别为74.5,35.0和10.3μmo.lL-1。NCTD 6,30和60μmol.L-1作用于BGC-823细胞24 h,PDCD4蛋白分别降低9%,47%和62%。NCTD对PDCD4 mRNA表达无影响。与NCTD处理组相比,MG132和NCTD共处理对PDCD4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NCTD 60μmo.lL-1作用BGC-823细胞12和24 h后,细胞中miR-21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细胞转染miR-21抑制剂后,可抑制NCTD降低PDCD4蛋白表达的作用。结论 NCTD通过调控miR-21降低PDCD4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斑蝥素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MICRORNA-21 人胃癌细胞 BGC-8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阴性乳腺癌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基因4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6
17
作者 韩晓蓉 王颀 +3 位作者 吴坤河 谢四梅 连臻强 黄宗海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95-498,共4页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基因4(programmed cell death gene 4,PDCD4)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乳腺科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随访资料完整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共176例,均为女性,中位年...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基因4(programmed cell death gene 4,PDCD4)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乳腺科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随访资料完整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共176例,均为女性,中位年龄44岁。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DCD4的表达;采用Kaplan-meier法对患者的无病生存及总生存情况进行分析,并运用Cox回归法探讨影响三阴性乳腺癌生存预后的因素。结果 176例患者中,PDCD4表达阳性者79例(44.8%),显著低于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90.0%,P=0.005)。PDCD4表达缺失与年龄无关(P>0.05),而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个数及组织学分级相关(P<0.05),肿瘤越大(r=-0.270,P<0.001)、淋巴结转移越多(r=-0.240,P=0.001)、组织学分级越高(r=-0.206,P=0.006),PDCD4阳性表达率越低。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PDCD4表达阳性者其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优于表达阴性者(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DCD4表达、肿瘤直径及分期是影响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三阴性乳腺癌中PDCD4表达缺失与预后不良相关,PDCD4可作为评估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程序性细胞死亡基因4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仲胚乳衰退过程中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汪矛 崔跃华 孙克莲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01-406,共6页
杜仲胚乳在衰退过程中显示出了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特征:细胞质出现原位自溶,细胞器呈现不同程度的解体;环状片层吞噬并分隔细胞组分;细胞核形态异常,并出现环状核仁和致密型核仁;DNA解体,电泳显示出拖尾状的条带。胚根端和非胚根... 杜仲胚乳在衰退过程中显示出了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特征:细胞质出现原位自溶,细胞器呈现不同程度的解体;环状片层吞噬并分隔细胞组分;细胞核形态异常,并出现环状核仁和致密型核仁;DNA解体,电泳显示出拖尾状的条带。胚根端和非胚根端胚乳细胞在进入程序性死亡的时间上有先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 胚乳 程序性细胞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苦参碱通过下调程序性细胞死亡1蛋白表达逆转顺铂耐药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Cis的顺铂耐药性 被引量:6
19
作者 姬颖华 杨晓煜 +2 位作者 孟祥丽 王瑾 路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43-749,共7页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Oxy)对顺铂(Cis)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A549/Cis细胞)耐药性影响和机制。方法 A549或A549/Cis细胞单独用Cis 2,4,8,16,32和64 mg·L^-1或与Oxy 20 mg·L^-1联合处理24 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抑制率和耐...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Oxy)对顺铂(Cis)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A549/Cis细胞)耐药性影响和机制。方法 A549或A549/Cis细胞单独用Cis 2,4,8,16,32和64 mg·L^-1或与Oxy 20 mg·L^-1联合处理24 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抑制率和耐药指数(RI)。A549/Cis细胞分为细胞对照、Cis 5 mg·L^-1、Oxy 20 mg·L^-1、Cis 5 mg·L^-1+Oxy 20 mg·L^-1、Cis 5 mg·L^-1+空载对照质粒(pc-NC)、Cis 5 mg·L^-1+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过表达质粒(pc-PD1)和Cis 5 mg·L^-1+Oxy 20 mg·L^-1+pc-PD1组。流式细胞术检测A549/Cis细胞凋亡,RT-qPCR检测A549/Cis细胞中PD1 m RNA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A549/Cis细胞中PD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Cis对A549细胞的细胞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0.25 mg·L^-1,对A549/Cis细胞的IC50为36.33 mg·L^-1,RI=3.54。Cis+Oxy 20 mg·L^-1组A549/Cis细胞IC50为10.67 mg·L^-1,RI为1.04。与A549/Cis细胞对照组相比,Cis 5 mg·L^-1组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变化,Oxy 20 mg·L^-1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与Cis 5 mg·L^-1组相比,Cis 5 mg·L^-1+Oxy 20 mg·L^-1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Cis5 mg·L^-1+pc-PD1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减少(P<0.01);与Cis 5 mg·L^-1+Oxy 20 mg·L^-1组相比较,Cis 5 mg·L^-1+Oxy 20 mg·L^-1+pc-PD1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减少(P<0.01)。与A549/Cis细胞对照组相比,Cis 5 mg·L^-1组A549/Cis细胞中PD1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Oxy 20 mg·L^-1组A549/Cis细胞中PD1 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5);与Cis 5 mg·L^-1组相比,Cis 5 mg·L^-1+Oxy 20 mg·L^-1组A549/Cis细胞中PD1 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1),Cis 5 mg·L^-1+pc-PD1组A549/Cis细胞中PD1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1);与Cis 5 mg·L^-1+Oxy 20 mg·L^-1组相比较,Cis 5 mg·L^-1+Oxy 20 mg·L^-1+pc-PD1组A549/Cis细胞中PD1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1)。与A549/Cis细胞对照组相比,Cis 5 mg·L^-1组A549/Cis细胞中PD1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Oxy 20 mg·L^-1组A549/Cis细胞中PD1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与Cis 5 mg·L^-1组相比,Cis 5 mg·L^-1+pc-NC组A549/Cis细胞中PD1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Cis 5 mg·L^-1+Oxy 20 mg·L^-1组A549/Cis细胞中PD1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Cis 5 mg·L^-1+pc-PD1组A549/Cis细胞中PD1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与Cis 5 mg·L^-1+Oxy 20 mg·L^-1组相比较,Cis 5 mg·L^-1+Oxy 20 mg·L^-1+pc-PD1组A549/Cis细胞中PD1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结论 Oxy通过下调PD1抑制A549/Cis细胞凋亡,并逆转A549/Cis细胞对Cis的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苦参碱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非小细胞肺癌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Pyroptosis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鞠小丽 陈亮 +1 位作者 陈克平 王强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56-461,共6页
Pyroptosis是最近发现的一种依赖于半胱氨酸蛋白-1(Caspase-1)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这种死亡方式和细胞凋亡及其它程序性死亡在细胞学形态、分子机制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主要特征为依赖于Caspase-1剪切激活和促炎症性细胞因子白介素(... Pyroptosis是最近发现的一种依赖于半胱氨酸蛋白-1(Caspase-1)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这种死亡方式和细胞凋亡及其它程序性死亡在细胞学形态、分子机制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主要特征为依赖于Caspase-1剪切激活和促炎症性细胞因子白介素(IL)-1β和IL-18的释放。而Caspase-1的活化受到胞内蛋白复合物炎症体的调控。该炎症体由NLRs蛋白(如NLRP3或NLRC4)、接头蛋白ASC以及Caspase-1构成。Pyroptosis最初是在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小鼠巨噬细胞的模型中被发现,随后研究显示Pyroptosis在细菌和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肿瘤发生中都起到关键性作用。对这种程序性死亡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对细菌感染防治和某些疾病的致病机制研究提供帮助,并最终为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 PYROPTOSIS CASPASE-1 炎症体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