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子宫颈癌异常表达程序性死亡配体-1并促CD4+T和CD8+T细胞凋亡 被引量:8
1
作者 陈瑜 徐曼 +3 位作者 肖琳 耿卫朴 王婷婷 黄文炼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59-863,共5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在人子宫颈癌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内CD4+T和CD8+T细胞浸润的相关性,体外实验观察重组人PD-L1蛋白对宫颈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D-L1在10例...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在人子宫颈癌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内CD4+T和CD8+T细胞浸润的相关性,体外实验观察重组人PD-L1蛋白对宫颈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D-L1在10例正常人宫颈组织和67例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在宫颈癌内浸润淋巴细胞的表达;TUNEL法检测肿瘤内浸润的淋巴细胞凋亡;免疫荧光分析宫颈癌内浸润的CD4+T和CD8+T淋巴细胞数量;流式细胞术分析PD-L1促进宫颈癌患者外周血活化CD4+T和CD8+T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正常子宫颈上皮不表达PD-L1;宫颈癌PD-L1的表达率为70%(47/67)。部分宫颈癌内浸润的淋巴细胞表达PD-1,且淋巴细胞存在凋亡现象。PD-L1阳性宫颈癌肿瘤内浸润的CD8+T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体外实验发现PD-L1与健康人或宫颈癌患者外周血活化T细胞混合培养48 h后,T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组,2组平均凋亡率分别为(32.8±1.4)%、(38.3±1.5)%(P<0.05)和(27.7±1.3)%、(30.9±1.9)%(P<0.05);抗PD-1抗体使PD-L1诱导的T细胞凋亡率下降,分别为(29.8±1.6)%和(31.6±1.4)%(P>0.05)。PD-L1对人外周血活化CD4+T和CD8+T细胞均有促凋亡作用。结论:人子宫颈癌异常表达PD-L1与肿瘤内浸润的淋巴细胞凋亡及CD8+T细胞数量减少有关。PD-L1经PD-1促进活化的CD4+T和CD8+T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癌 程序性死亡配体-1 程序死亡受体-1 T淋巴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鳞癌程序性死亡配体-1的共表达基因及调控网络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利洒 石从郁 +4 位作者 梁宇豪 刘曈 侯笑茹 田旭东 王晓毅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6-520,共5页
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绘制头颈部鳞癌(HNSCC)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共表达基因关系网络,筛选潜在的PD-L1的协同标志物,寻找可能的PD-L1基因调控肿瘤免疫状态的基因和通路。方法利用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TCGA)中的大样本HNSCC的... 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绘制头颈部鳞癌(HNSCC)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共表达基因关系网络,筛选潜在的PD-L1的协同标志物,寻找可能的PD-L1基因调控肿瘤免疫状态的基因和通路。方法利用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TCGA)中的大样本HNSCC的转录组学数据,在cBioPortal数据平台进行基因集的检索,筛选PD-L1共表达基因,在R语言的clusterProfiler中进行GO-BP和KEGG富集分析,再进行分子关系网络分析,提取重要节点基因(hub基因),再进行生存分析。结果筛选出共表达基因117个,共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免疫调节和病毒反应过程。网络节度分析得到了10个hub基因,依次为STAT1、IFNG、CXCL10、CCR5、FCGR3A、CXCL9、GBP5、CD86、GZMB、IRF1。生存分析显示:CCR5、CXCL9、GZMB是HNSCC预后相关的重要基因。这些基因均参与了免疫过程,其表达与PD-L1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30、0.35、0.39,P值均小于0.01)。这些基因高表达在HNSCC中均为保护因素。结论 HNSCC中的PD-L1共表达的主要基因均为免疫相关基因,其中CCR5、CXCL9、GZMB与PD-L1存在共表达关系,与预后相关,其可能与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PD-L1介导的肿瘤免疫逃避相关,为进一步研究PD-1/PD-L1的作用机制和精准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鳞癌 生物信息学 程序性死亡配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皮甲素通过调控程序性死亡配体-1逆转人肺癌细胞顺铂耐药性 被引量:5
3
作者 马琳 伟忠民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4-399,404,共7页
目的探讨秦皮甲素对肺癌顺铂耐药细胞A549/DDP耐药的逆转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利用MTT法检测顺铂对A549和A549/DDP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及秦皮甲素对A549/DDP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筛选出非细胞毒性的秦皮甲素浓度。将A549/DDP细胞分... 目的探讨秦皮甲素对肺癌顺铂耐药细胞A549/DDP耐药的逆转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利用MTT法检测顺铂对A549和A549/DDP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及秦皮甲素对A549/DDP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筛选出非细胞毒性的秦皮甲素浓度。将A549/DDP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秦皮甲素组、顺铂组和秦皮甲素+顺铂组,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利用小干扰RNA(siRNA)技术干扰A549/DDP细胞PD-L1表达,按照处理方式再将A549/DDP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秦皮甲素组、siRNA-NC组、siRNA-PD-L1组、秦皮甲素+siRNA-NC组和秦皮甲素+siRNA-PD-L1组,分别用流式细胞术和MTT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增殖抑制率。结果 2~32μg/mL顺铂处理A549和A549/DDP细胞48h后,顺铂对A549细胞的IC50为14.3μg/mL,对A549/DDP细胞的IC50为29.1μg/mL,耐药指数(RI)为2.03。秦皮甲素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地抑制A549/DDP细胞增殖,0.4mmol/L秦皮甲素联合顺铂处理48h后,顺铂对A549/DDP细胞的IC50为19.5μg/mL,RI为1.36,逆转倍数为1.49。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秦皮甲素组、秦皮甲素+顺铂组细胞PD-L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其中秦皮甲素+顺铂组降低得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秦皮甲素组、秦皮甲素+顺铂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且秦皮甲素+顺铂组凋亡率的增加更明显(P<0.01)。秦皮甲素组、siRNA-PD-L1组、秦皮甲素+siRNA-NC组和秦皮甲素+siRNA-PD-L1组对A549/DDP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增加,秦皮甲素+siRNA-PD-L1组增加得更明显(均P<0.01),秦皮甲素、siRNA-PD-L1联合顺铂作用48h,顺铂对A549/DDP细胞的IC50为7.89μg/mL,RI为0.55,逆转倍数为3.69。结论秦皮甲素可以抑制肺癌耐药细胞A549/DDP的体外增殖,逆转其对顺铂的耐药性,其逆转机制可能与下调PD-L1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皮甲素 肺癌 化疗耐药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小干扰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4
作者 杨阳 张文华 王万祥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3-712,共10页
目的分析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情况,探究3种标志物对于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9月于内蒙古医... 目的分析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情况,探究3种标志物对于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9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胆囊癌根治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囊癌的55例患者术后标本及临床资料。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HER-2、VEGF-A、PD-L1的表达情况,分析3种标志物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对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使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患者的预后情况,并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差异。结果55例患者的癌组织中HER-2高表达15例(27.2%)、VEGF-A高表达23例(41.8%)、PD-L1高表达18例(32.7%),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HER-2表达组在肿瘤位置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VEGF-A表达组在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分化度、肿瘤位置、N分期、周围器官侵犯、脉管侵犯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PD-L1表达组在周围器官侵犯、脉管侵犯、疾病分期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A19-9水平、HER-2表达为影响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术前CA19-9水平、肿瘤最大直径、N分期、VEGF-A、PD-L1表达为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HER-2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相比于HER-2低表达患者均有显著差异(P值均<0.05)。结论HER-2、VEGF-A、PD-L1对于胆囊癌患者的临床意义重大,是潜在的靶向治疗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肿瘤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配体-1通过抑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激活黏着斑激酶促进肝细胞癌进展
5
作者 刘洋 王语然 +4 位作者 于滢 涂丽 王曾丽 欧阳诗琪 唐小龙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5年第17期2012-2027,共16页
目的揭示PD-L1-PTP1B-FAK信号轴促进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进展的作用机制,并阐明其在HCC中的效应功能。方法通过GEPIA数据库获取HCC患者中PD-L1与FAK表达水平的10年生存分析曲线。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分析HCC组织与癌... 目的揭示PD-L1-PTP1B-FAK信号轴促进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进展的作用机制,并阐明其在HCC中的效应功能。方法通过GEPIA数据库获取HCC患者中PD-L1与FAK表达水平的10年生存分析曲线。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分析HCC组织与癌旁组织中PD-L1与FAK在Y397位点磷酸化相对表达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内源性PD-L1低表达(SNU-387)和PD-L1高表达(Hep3B)细胞系,并构建SNU-387PDL1+和Hep3BPDL1-慢病毒转染的细胞系,通过Western blot检测PD-L1的高表达和低表达对p-FAK(Y397)的影响。为明确FAK在HCC中的功能机制,分别在SNU-387PDL1+中施加FAK抑制剂、在Hep3BPDL1-中施加FAK激活剂进行功能挽救实验,结合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EdU增殖实验及克隆形成实验评估肿瘤恶性效应。通过GENEMANIA数据库预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1B)与PD-L1和FAK间功能交互,IHC分析PD-L1/PTP1B/p-FAK(Y397)三者的表达相关性,通过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和间接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验证PD-L1与PTP1B的相互作用,Western blot验证PD-L1与PTP1B的调控关系,通过体外PTP1B磷酸酶活性实验检测PTP1B活性变化。Western blot筛选内源性PTP1B高表达(SNU-387)和PTP1B低表达(Hep3B)细胞系,利用Hep3BPTP1B+和SNU-387PTP1B-细胞系,检测p-FAK(Y397)水平及重复表达水平对其功能效应实验和挽救实验。通过Western blot检测SNU-387细胞和Hep3B细胞中p-FAK(Y397)下游通路信号的变化。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HCC组织中PD-L1与p-FAK(Y397)表达呈正相关(95%CI:1.065~3.801,P<0.01)。在SNU-387PDL1+细胞中显著增强FAK(Y397)位点磷酸化(P<0.01),细胞的迁移、侵袭、增殖、克隆形成能力提高(P<0.01),FAK抑制剂可逆转该效应(P<0.05);而Hep3BPDL1-细胞中显著降低FAK(Y397)位点磷酸化(P<0.01),细胞迁移、侵袭、增殖、克隆形成能力降低(P<0.01),FAK激活剂可恢复该效应(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HCC组织中PTP1B表达与PD-L1和p-FAK(Y397)呈负相关(95%CI:1.886~3.514,P<0.05)。Co-IP实验和IF实验证实PD-L1与PTP1B存在直接相互作用,PD-L1抑制PTP1B表达水平使其活性降低(P<0.01);SNU-387PTP1B-细胞中显著升高FAK(Y397)位点磷酸化(P<0.01),细胞迁移、侵袭、增殖、克隆形成能力提高(P<0.01),FAK抑制剂逆转了以上效应(P<0.05);而Hep3BPTP1B+细胞中显著降低FAK(Y397)位点磷酸化(P<0.01),细胞迁移、侵袭、增殖、克隆形成能力降低(P<0.01),FAK激活剂的处理恢复其效应(P<0.05)。SNU-387细胞中FAK(Y397)位点的磷酸化激活可增强下游PI3K/AKT和MEK/ERK信号通路的活化(P<0.01);Hep3B细胞中抑制FAK(Y397)位点的磷酸化则能够削弱上述信号通路的活化(P<0.01)。结论PD-L1通过抑制PTP1B激活FAK,进而促进HCC的迁移侵袭和增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程序性死亡配体-1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 黏着斑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通过调节T细胞免疫在脊髓损伤小鼠模型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董文旭 郭守玉 胡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7-933,共7页
目的探究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通过调节T细胞免疫以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脊髓损伤(SCI)小鼠模型中发挥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57BL/6小鼠建立SCI模型,分为假手术组(Sham)、SCI组、SCI+PD-L1抗... 目的探究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通过调节T细胞免疫以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脊髓损伤(SCI)小鼠模型中发挥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57BL/6小鼠建立SCI模型,分为假手术组(Sham)、SCI组、SCI+PD-L1抗体组(SCI+Ab)和SCI+PD-L1蛋白组(SCI+PRO)。C57BL/6小鼠和PD-L1基因敲除小鼠进行SCI造模,分为假手术组(Sham WT)、PD-L1敲除假手术组(Sham PD-L1 KO)、SCI模型组(SCI WT)、PD-L1敲除SCI模型组(SCI PD-L1 KO)。应用Western blotting和qRT-PCR检测SCI后不同时间点脊髓组织中PD-L1的表达;通过Basso小鼠运动量表(BMS)评估小鼠运动功能;利用qRT-PCR和流式细胞术分析SCI后炎症因子水平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PI3K/Akt/mTOR信号通路活化情况。结果小鼠经SCI造模后脊髓组织中PD-L1表达上调,于第7天达峰值。与SCI PD-L1 KO组相比,SCI WT组的小鼠在SCI后7 d、14 d和28 d时BM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造模后第7天炎症因子IL-1α、IL-2、IFN-γ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SCI+PBS组相比,SCI+PRO组Foxp3水平显著升高,Th1和Th17细胞水平显著降低,Th2和Treg细胞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SCI PD-L1 KO组相比,SCI WT组小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磷酸化程度显著升高(P<0.05);与SCI+PBS组和SCI+Ab组相比,SCI+PRO组PI3K/Akt/mTOR信号通路磷酸化程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PD-L1通过调节Th1、Th17、Th2和Treg细胞平衡,并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从而减轻SCI后的炎症反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PD-L1有望成为治疗SCI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SCI)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 T细胞 炎症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效应性T细胞的比例增加且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水平降低 被引量:4
7
作者 杨丰钒 张欣 朱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76-679,共4页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CD4+CD25-效应性T细胞(Teff)和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的比例以及两群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的表达情况。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49例AS患者和31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Teff和Treg...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CD4+CD25-效应性T细胞(Teff)和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的比例以及两群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的表达情况。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49例AS患者和31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Teff和Treg的比例以及PD-L1在这两种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活动期AS患者外周血中Teff的比例显著增加,Treg比例无明显变化;活动期AS患者外周血PD-L1+Teff的比例显著降低,且低于稳定期AS患者;活动期AS患者外周血Teff膜表面PD-L1的相对表达量也显著低于稳定期AS患者和健康对照组;AS患者外周血PD-L1+Treg的比例和Treg膜表面PD-L1的相对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活动期AS患者外周血中Teff比例增加,PD-L1水平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蛋白/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1/PD-L1) 强直性脊柱炎 效应T细胞 调节性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抑制剂治疗免疫相关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义维丽 赵文成 +4 位作者 黄东宁 覃莉 吴新天 周斐 吴凤英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8期88-93,共6页
目的汇总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后免疫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发展、治疗及转归等情... 目的汇总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后免疫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发展、治疗及转归等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5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接受PD-1/PD-L1抑制剂治疗后出现免疫相关性肺炎的晚期NSCLC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免疫相关性肺炎发病率、发生时间、严重程度、影像学表现、治疗、转归等情况。结果共109例患者使用PD-1/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13例(11.9%)患者出现免疫相关性肺炎。免疫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中位年龄和吸烟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非免疫相关性肺炎患者(均P<0.05)。发生免疫相关性肺炎的患者中,1~2级免疫相关性肺炎7例(53.8%),3~4级免疫相关性肺炎6例(46.2%);发生时间为免疫治疗后6.3~80.0周,中位发生时间为28.5周。9例(69.2%)患者出现免疫相关性肺炎临床表现,胸闷5例,气促9例,呼吸困难4例,咳嗽咳痰8例,呼吸衰竭5例,伴发热2例;其余4例(30.8%)患者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多灶性磨玻璃影1例,双肺斑片影4例,斑片影和结节影混合分布4例,斑片影合并蜂窝肺表现3例,实变影1例。12例患者接受了激素治疗,1例患者未治疗。激素治疗后,11例患者病情好转或稳定,1例患者病情加重。无免疫相关性肺炎导致的死亡病例。治疗好转后4例患者继续使用原免疫方案治疗,未见免疫相关性肺炎复发或加重。结论PD-1/PD-L1抑制剂所致免疫相关性肺炎是一种相对少见但可致命的不良事件,其影像学表现多样,激素治疗有效,密切监测、及时发现和治疗是减少免疫相关性肺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蛋白-1 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 免疫相关性肺炎 非小细胞肺癌 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1-配体1在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的一致性比较 被引量:2
9
作者 李东 邸吉廷 熊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9-342,共4页
目的:比较程序性细胞死亡1-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ligand 1,PD-L1,克隆号E1L3N、22C3、SP263)在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的一致性。方法:第一步,筛选最优流程:采用PD-L1(克隆号E1L3N)抗体分别按推荐流程、自建流程①、自建流... 目的:比较程序性细胞死亡1-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ligand 1,PD-L1,克隆号E1L3N、22C3、SP263)在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的一致性。方法:第一步,筛选最优流程:采用PD-L1(克隆号E1L3N)抗体分别按推荐流程、自建流程①、自建流程②与自建流程③,对5例扁桃体组织完成平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专科病理医生对全部切片进行质量评分(0~6分),筛选出评分最高的流程;第二步,用最优流程与两种标准流程的评分结果进行一致性比较:选取近两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病理最终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标本共32例,用筛选出的自建流程①、与SP263标准流程及22C3标准流程对32病例各自进行平行染色,全部染色片由专科病理医师行阳性肿瘤细胞比例评分(tumor proportion score,TPS)。评分结果按<1%,≥1%至<10%,≥10%至<50%,≥50%分组,分析PD-L1检测抗体克隆号E1L3N与22C3、SP263染色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扁桃体染色切片质量评分(0~6分)如下:推荐流程为5、5、5、5、5分;自建流程①为5、6、6、5、6分;自建流程②为4、4、4、4、4分;自建流程③为3、3、3、3、3分。自建流程①的结果总体评分最高,选用自建流程①完成32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例的免疫组组织化学染色,TPS评分为:自建流程①,<1%共6例,≥1%至<10%共5例,≥10%至<50%共10例,≥50%共11例;22C3标准流程,<1%共5例,≥1%至<10%共3例,≥10%至<50%共13例,≥50%共11例;SP263标准流程,<1%共7例,≥1%至<10%共4例,≥10%至<50%共11例,≥50%共10例。一致性检验结果为:自建流程①和22C3标准流程,κ值为0.736(P<0.001),一致性好;自建流程①和SP263标准流程,κ值为0.914(P<0.001),一致性极好。结论:采用PD-L1(克隆号E1L3N)抗体,在罗氏Ventana Benchmark GX平台,通过自建染色流程①完成,可获得良好质量的染色切片;在非小细胞肺癌病例的检测中,自建染色流程①与22C3标准流程和SP263标准流程一致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程序性细胞死亡1-配体1 克隆号E1L3N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信号途径及其对口腔慢性疾病的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静 周刚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69-72,共4页
程序性细胞死亡-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作为B7-CD28家族的重要负性共刺激信号途径,已证实能够通过抑制T细胞的活化增殖及细胞因子的产生来负调控免疫应答,参与免疫耐受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感染、肿瘤等慢性疾病。本文... 程序性细胞死亡-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作为B7-CD28家族的重要负性共刺激信号途径,已证实能够通过抑制T细胞的活化增殖及细胞因子的产生来负调控免疫应答,参与免疫耐受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感染、肿瘤等慢性疾病。本文综述了PD-1/PD-L1信号途径的生物学特点和功能及其在口腔扁平苔藓、慢性牙周炎、口腔恶性肿瘤等口腔慢性疾病中的研究,并探讨了调节该通路为口腔慢性疾病提供治疗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T细胞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1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伍筱玫 雷月 段晓义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8-112,共5页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是CD2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性蛋白4(CTLA-4)家族成员,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与调节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结合后能抑制T细胞增殖,参与T细胞受体信号的负反馈调节。研究表明,PD-1/PD-L1在...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是CD2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性蛋白4(CTLA-4)家族成员,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与调节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结合后能抑制T细胞增殖,参与T细胞受体信号的负反馈调节。研究表明,PD-1/PD-L1在卵巢癌患者中肿瘤细胞、单核细胞和T细胞的表达水平与预后呈显著相关性。文中就PD-1/PD-L1在卵巢癌中表达与预后的关系及生物学意义,PD-1/PD-L1表达的影响因素,相关药物研究进展以及针对卵巢癌的临床应用的可能性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卵巢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人乳腺癌细胞系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的表达 被引量:1
12
作者 汪新茹 李朵璐 +3 位作者 杨盟 姜东宝 张雅迪 阚全程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02-605,共4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不同人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D-L1蛋白及mRNA在人乳腺细胞株HBL-100及4种乳腺癌细胞株MCF-7、MCF-7/ADR、MDA-MB-231、MDA-MB-468中的表达情...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不同人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D-L1蛋白及mRNA在人乳腺细胞株HBL-100及4种乳腺癌细胞株MCF-7、MCF-7/ADR、MDA-MB-231、MDA-MB-468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与人乳腺细胞HBL-100相比,PD-L1在MDA-MB-231、MDA-MB-468及MCF-7/ADR中均呈较高水平的表达(P<0.05),在MDA-MB-231中表达水平最高(P<0.001)。结论:PD-L1主要表达于人乳腺癌细胞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配体1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志红 吴亚东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9-453,共5页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目前对于OSCC的治疗主要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序列治疗,但5年生存率仍不高。因此,对OSCC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就显得极其重要。免疫检查点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目前对于OSCC的治疗主要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序列治疗,但5年生存率仍不高。因此,对OSCC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就显得极其重要。免疫检查点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PD-L1)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表明PD-1/PD-L1在多数OSCC微环境中高表达,有助于实现肿瘤的免疫逃逸。本文对PD-1/PD-L1及其抑制剂在OSCC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 口腔鳞状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其对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朱波 杨艳 +2 位作者 苏仁意 许细平 孙乾朕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7期1728-1732,共5页
目的:探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其对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PD-L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条件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16例,按照数字随机... 目的:探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其对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PD-L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条件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16例,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来氟米特初始50 mg,3 d后改维持量20 mg口服;泼尼松片10 mg,1次/d,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20 mg,1次/d,口服。观察组双氯芬酸钠缓释片20 mg,1次/d,口服,加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末在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指标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后PD-L1水平,对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进行归纳,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VAS评分、ESR、CRP、R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治疗方案后,2组患者以上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PD-L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8周后较治疗前2组PD-L1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胃肠道症状、色素沉着、皮下出血、皮疹发生率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控制率、治疗有效率为43.1%、87.9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03%、7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能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可能和该药物能抑制炎性反应,抑制PD-L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芍药知母汤 常规西医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临床症状积分 炎性反应递质 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 临床疗效 药物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与可切除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俊昊 余天柱 +7 位作者 高珊珊 刘霄宇 浦宁 李长煜 陈颐 纪元 楼文晖 王小林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88-792,共5页
目的探讨行胰腺导管腺癌根治术的患者中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表达情况与胰腺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68例行胰腺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 目的探讨行胰腺导管腺癌根治术的患者中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表达情况与胰腺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68例行胰腺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PD-L1表达阳性组和PDL1表达阴性组。应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PD-L1表达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 6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2岁,PD-L1阳性51人,阴性17人。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显示PD-L1阳性组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阴性组(P<0.05),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术后生存时间相关。对PD-L1阳性、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PD-L1阳性、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均为胰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PD-L1表达与胰腺导管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关系密切,可作为判断预后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 胰腺导管腺癌 预后 生存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翻译后修饰及其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2
16
作者 崔宇琦 邹朝霞 高旭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2-188,共7页
免疫检查点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1,PD-L1)是一种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表面的免疫抑制性分子,其可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结合,抑制T淋巴细胞... 免疫检查点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1,PD-L1)是一种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表面的免疫抑制性分子,其可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结合,抑制T淋巴细胞的激活,发挥免疫抑制性功能。基于这一原理所开发的PD-1/PD-L1免疫阻断疗法,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于多种实体瘤的治疗,使诸多病人受益。与此同时,随着对PD-L1调控机制研究的深入,PD-L1的多种翻译后修饰形式陆续得到了鉴定,包括糖基化、磷酸化、泛素化和棕榈酰化等。研究表明,这些翻译后修饰过程可影响PD-L1的蛋白质稳定性与生理功能。因此,翻译后修饰成了PD-L1研究新的切入点。目前,PD-L1翻译后修饰靶向药物已在免疫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靶向PD-L1翻译后修饰过程,进而调控由PD-L1介导的肿瘤免疫逃逸,成了提高免疫治疗应答率的新思路和新策略。本文将对PD-L1翻译后修饰的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并陈述其在免疫治疗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希望为未来针对PD-L1翻译后修饰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 翻译后修饰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癌中牙龈卟啉单胞菌通过14-3-3σ调控程序性死亡-配体1蛋白降解
17
作者 朱巧晴 焦叶林 +7 位作者 阮豪杰 伍当柔 郭苒 孙魁 张升华 张自超 高社干 齐义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34-740,共7页
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是口腔疾病的重要致病菌之一,与人食管鳞癌(ESCC)进展密切相关。然而P.gingivalis促进ESC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该研究探讨了ESCC中P.gingivalis通过诱导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 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是口腔疾病的重要致病菌之一,与人食管鳞癌(ESCC)进展密切相关。然而P.gingivalis促进ESC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该研究探讨了ESCC中P.gingivalis通过诱导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蛋白表达上调的分子机制。Western印迹和RT-PCR结果显示,KYSE140和KYSE150细胞中14-3-3σ与PD-L1的蛋白质表达呈负相关,但二者的mRNA表达无相关性。免疫共沉淀结果表明,14-3-3σ蛋白通过与PD-L1蛋白结合,促进PD-L1的泛素化降解,P.gingivalis感染干预了14-3-3σ与PD-L1蛋白质复合体形成;KYSE140和KYSE150细胞中14-3-3σ沉默,降低了PD-L1泛素化介导的蛋白质酶体降解,14-3-3σ过表达明显抑制P.gingivalis诱导的PD-L1蛋白表达上调。免疫组化结果进一步证实,在ESCC组织中P.gingivalis丰度与14-3-3σ蛋白表达呈负相关,与PD-L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14-3-3σ与PD-L1的蛋白质表达呈负相关。综上所述,ESCC中P.gingivalis通过下调14-3-3σ蛋白表达,降低14-3-3σ介导的PD-L1蛋白的泛素-蛋白质酶体降解途径,进而抑制抗肿瘤免疫,促进ESCC恶性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牙龈卟啉单胞菌 14-3-3σ蛋白 程序性死亡-配体1蛋白 泛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和临床特征相关性的Meta分析
18
作者 代鑫 刘汉林 +2 位作者 程龙 骆助林 汪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577-1583,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程序性细胞死亡-1(PD-1)和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对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集相关文献。纳入调查PD-1/PD-L1表达... 目的系统评价程序性细胞死亡-1(PD-1)和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对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集相关文献。纳入调查PD-1/PD-L1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关系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总生存期(OS)、无瘤生存期(DFS)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项符合条件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PD-1的表达与HCC患者的OS无关(HR=0.78,95%CI:0.31~1.97,P<0.05),但与DFS显著相关(HR=0.38,95%CI:0.24~0.58,P<0.01);PD-L1的表达与HCC患者的OS显著相关(HR=1.64,95%CI:1.26~2.15,P<0.05),但与DFS无关(HR=1.48,95%CI:0.88~2.49,P>0.05)。PD-1/PD-L1的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特征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D-1/PD-L1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具有相关性,但与临床特征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Meta分析(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PD-L1信号通路在病原感染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孙艳秋 王勃森 +1 位作者 李宁 郭抗抗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113,共7页
免疫系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系统,多种免疫细胞表面的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及其配体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是重要的共抑制分子,在病理状态下能够传递免... 免疫系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系统,多种免疫细胞表面的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及其配体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是重要的共抑制分子,在病理状态下能够传递免疫抑制信号,导致T细胞失能,从而引发免疫系统的功能障碍。研究表明,PD-1/PD-L1通路通过调控相关细胞因子及多种下游信号等方式,在多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论文对PD-1/PD-L1的结构、表达调控、作用机制及其在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感染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深入研究和揭示PD-1/PD-L1在疾病发生,特别是在病原微生物感染中的作用及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配体-1 病原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淋巴瘤抗PD-1/PD-L1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20
作者 蒋兴惠 陈懿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7-1221,共5页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大致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与非霍奇金淋巴瘤两类,具有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生存时间短等特点。淋巴瘤中的肿瘤细胞与周围的免疫细胞形成抑制宿主抗肿瘤免疫的肿瘤微环境,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是肿瘤微环...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大致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与非霍奇金淋巴瘤两类,具有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生存时间短等特点。淋巴瘤中的肿瘤细胞与周围的免疫细胞形成抑制宿主抗肿瘤免疫的肿瘤微环境,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是肿瘤微环境中的一种关键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通过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和/或免疫检查点分子的异常表达,以某些方式促进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避,其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1(PD-L1)是免疫细胞活化的重要负调节因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抗PD-1/PD-L1治疗代表了一种淋巴瘤免疫治疗的新策略。本文将着重介绍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及PD-1/PD-L1在淋巴瘤中的作用及表达,探讨抗PD-1/PD-L1免疫治疗在不同类型淋巴瘤中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