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浸水煤表面结构演化与自然发火指标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葛俊岭 解树亮 +2 位作者 赵滨 夏鸣泽 王刚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30,共10页
为了提高浸水煤自燃预警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采用扫描电镜实验与程序升温氧化实验研究了不同含水率煤与原煤的结构变化和氧化规律。首先对比分析了浸水煤的表面结构变化,然后通过浸泡法制备了含水率为4%、11%、18%、25%、32%的煤样,利用... 为了提高浸水煤自燃预警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采用扫描电镜实验与程序升温氧化实验研究了不同含水率煤与原煤的结构变化和氧化规律。首先对比分析了浸水煤的表面结构变化,然后通过浸泡法制备了含水率为4%、11%、18%、25%、32%的煤样,利用程序升温实验分析不同含水率煤样气体产生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浸水后,煤样氧化产生CO和C_(2)H_(4)的临界温度由73℃、180℃提前到62℃、161℃,各煤样升温过程中产生气体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含水率为18%的煤样产生的CO、CO_(2)、C_(2)H_(4)和C_(2)H_(6)体积分数最高;在CO、C_(2)H_(4)可作为标志气体的基础上,引入CO与CO_(2)体积分数比值γ和C 2H_(4)与C 2H_(6)的体积分数比值ε,分别作为煤吸氧蓄热阶段和自热氧化阶段的预测指标,即:γ≤0.019时,煤样温度小于136℃,处于吸氧蓄热阶段;0.752≤ε≤0.836时,煤样温度136~226℃,处于自热氧化阶段;γ≥0.908时,煤氧化温度大于226℃,处于加速氧化阶段。最后,基于CO、C_(2)H_(4)、C_(2)H_(6)三种标志气体和γ、ε值,建立了浸水条件下采空区遗煤自燃的分级预警防控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水煤 扫描电镜 程序升温实验 表面结构 自然发火 指标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煤自然发火期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和实验技术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辛亥 席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058-1061,共4页
根据煤的硫分、灰分以及煤自燃过程中的耗氧速率、CO和CO2产生率等随温度变化的序列值与煤自然发火期之间存在的密切对应关系,建立了前向多层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用已有的煤自然发火实验数据对网络进行训练,得到了神经元间的联结强度,从... 根据煤的硫分、灰分以及煤自燃过程中的耗氧速率、CO和CO2产生率等随温度变化的序列值与煤自然发火期之间存在的密切对应关系,建立了前向多层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用已有的煤自然发火实验数据对网络进行训练,得到了神经元间的联结强度,从而准确地表征这种对应关系.设计了一套油浴程序升温实验装置,确定了实验试管的尺寸和实验条件,从而能够准确测定煤自燃在不同温度下的耗氧速率及气体产生率.将煤样油浴程序升温实验数据及煤质分析数据代入人工神经网络,可算出煤的自然发火期.与煤自然发火实验相比,该方法测定煤样的自然发火期用煤量减少了99%以上,实验耗时缩短了90%以上,二者测试结果的偏差小于3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发火期 程序升温实验 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浸煤二次氧化自燃危险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文虎 陆彦博 刘文永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11,共6页
为研究水浸煤二次氧化升温和降温全过程的自燃危险性,采用程序升温实验方法对原煤、水浸煤初次及二次氧化升温和降温的自燃特性参数进行对比研究,并利用表观活化能计算模型,在直角坐标系中通过线性拟合的方法计算不同温度阶段的表观活... 为研究水浸煤二次氧化升温和降温全过程的自燃危险性,采用程序升温实验方法对原煤、水浸煤初次及二次氧化升温和降温的自燃特性参数进行对比研究,并利用表观活化能计算模型,在直角坐标系中通过线性拟合的方法计算不同温度阶段的表观活化能。实验结果表明:在升温过程干裂温度之后和降温全过程中,煤样的耗氧速率、自燃特征气体的产生率和极限放热强度均符合水浸煤高于对应原煤、二次氧化高于对应初次氧化的规律;表观活化能方面,水浸煤低于对应原煤、二次氧化低于对应初次氧化。因此水浸煤的自燃危险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浸煤 自燃危险性 二次氧化 程序升温实验 自燃特性参数 表观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测煤自燃的复合气体指标优选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武福生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1-65,共5页
通过煤程序升温氧化实验对比分析了不同干空气流量、氧气浓度下复合气体指标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不能确定干空气流量的情况下,应选取φ(O_2)/(φ(CO)+φ(CO_2))作为预测煤自燃的气体指标;煤温在100℃以下时,φ(O_2)/(φ(CO)+φ(C... 通过煤程序升温氧化实验对比分析了不同干空气流量、氧气浓度下复合气体指标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不能确定干空气流量的情况下,应选取φ(O_2)/(φ(CO)+φ(CO_2))作为预测煤自燃的气体指标;煤温在100℃以下时,φ(O_2)/(φ(CO)+φ(CO_2))可作为预测煤自燃的气体指标;煤温超过100℃时,φ(C_2H_4)/φ(CH4)和φ(CO)/φ(CO_2)可作为预测煤自燃的气体指标;煤温超过160℃且氧气体积分数为5%左右时,φ(C_2H_4)/φ(CO)也可作为预测煤自燃的气体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复合气体指标 程序升温氧化实验 干空气流量 氧气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径煤矸石二次氧化指标气体产生规律研究
5
作者 张靖 李天宇 +3 位作者 李绪萍 任晓鹏 周琛鸿 李直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4-100,共7页
为了研究不同粒径二次氧化下煤矸石的自燃特性。采用程序升温-气相色谱实验系统,对自然风干的3种粒径煤矸石样品依次进行升温实验,得到指标气体CO,CH_(4),C_(2)H_(4),C_(2)H_(6)体积分数变化规律和煤矸石样品的耗氧速率,并与二次氧化煤... 为了研究不同粒径二次氧化下煤矸石的自燃特性。采用程序升温-气相色谱实验系统,对自然风干的3种粒径煤矸石样品依次进行升温实验,得到指标气体CO,CH_(4),C_(2)H_(4),C_(2)H_(6)体积分数变化规律和煤矸石样品的耗氧速率,并与二次氧化煤矸石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氧化受粒径与升温次数的影响,在升温次数相同的条件下,煤矸石粒径越大,指标气体产生体积分数越小,耗氧速率越慢;在粒径相同的条件下,初次氧化耗氧速率和指标气体生成体积分数总是大于二次氧化。煤矸石二次氧化产生指标气体C_(2)H_(4)和C_(2)H_(6)初始生成温度较晚,CH_(4)初始温度较早,且体积分数低。二次氧化CO体积分数和耗氧速率都随着温度的升高呈指数增长,说明二次氧化的煤矸石同样具备自燃的条件。研究结果可为控制矸石山二次自燃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粒径 程序升温实验 二次氧化 自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氧复合速率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徐精彩 许满贵 +1 位作者 文虎 葛岭梅 《煤炭转化》 CAS CSCD 2000年第3期63-66,共4页
煤氧复合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 ,也是一个多变的自动加速放热过程 .表征煤氧复合程度和速度的参数很多 ,人们常用吸氧量 (静态吸氧量、动态吸氧量 )来表征煤低温氧化程度 ,实际上煤吸氧量只反映了煤的物理吸附能力 ,没... 煤氧复合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 ,也是一个多变的自动加速放热过程 .表征煤氧复合程度和速度的参数很多 ,人们常用吸氧量 (静态吸氧量、动态吸氧量 )来表征煤低温氧化程度 ,实际上煤吸氧量只反映了煤的物理吸附能力 ,没有真正反映煤氧复合的实质 .为此 ,系统地研究了耗氧速率的测算方法及耗氧速度的变化规律 ,认为煤耗氧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煤氧复合反应速度变化的规律和煤氧复合实质 .得出的结论对于煤自然发火预测及防治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升温实验 煤氧复合速率 煤耗氧速率 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液体处理煤的低温氧化特性 被引量:6
7
作者 肖旸 李达江 +2 位作者 吕慧菲 尹岚 陈龙刚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21,共7页
为考察离子液体对不同变质程度煤氧化特性的影响,从经济性和适用性方面考虑,选用低质量分数(5%)的[BMIM][BF4]及褐煤、1/3焦煤和无烟煤三种煤样进行程序升温实验,研究低质量分数的离子液体对不同变质程度煤自燃的抑制作用,并分析离子液... 为考察离子液体对不同变质程度煤氧化特性的影响,从经济性和适用性方面考虑,选用低质量分数(5%)的[BMIM][BF4]及褐煤、1/3焦煤和无烟煤三种煤样进行程序升温实验,研究低质量分数的离子液体对不同变质程度煤自燃的抑制作用,并分析离子液体处理后三种煤样升温过程中的耗氧速率、CO和CO_2的产生速率及阻化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离子液体处理煤在程序升温实验过程中的耗氧速率及CO和CO_2的产生速率相较于原煤的耗氧速率及CO和CO_2的产生速率都有一定幅度的降低,即离子液体对煤氧复合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离子液体对不同变质程度煤的氧化复合作用抑制效果表现为褐煤>1/3焦煤>无烟煤,即随着煤变质程度的升高,离子液体对煤氧化的抑制效果减弱;对煤氧复合作用的阻化效果随着温度的改变而变化,低变质程度煤在70℃~140℃阻化效果较好,高变质程度煤在30℃~100℃阻化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变质程度 煤自燃 程序升温实验 氧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型铟基催化剂二氧化碳加氢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曹晨熙 陈天元 +3 位作者 丁晓旭 黄海 徐晶 韩一帆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985-3993,共9页
探讨了载体对铟基催化剂上CO2加氢动力学的影响。通过浸渍法制备了不同载体的负载型In基催化剂,仅ⅣB族元素(Ti,Zr,Hf)氧化物负载的In基催化剂表现出明显的CO2加氢活性,其中In1/HfO2和In1/ZrO2催化剂具有较高的甲醇选择性,而In1/TiO2催... 探讨了载体对铟基催化剂上CO2加氢动力学的影响。通过浸渍法制备了不同载体的负载型In基催化剂,仅ⅣB族元素(Ti,Zr,Hf)氧化物负载的In基催化剂表现出明显的CO2加氢活性,其中In1/HfO2和In1/ZrO2催化剂具有较高的甲醇选择性,而In1/TiO2催化剂主要起催化逆水气变换反应的作用。通过稳态动力学、高压原位漫反射红外和程序升温实验等动力学手段,证明反应条件下In1/ZrO2和In1/HfO2上的关键表面反应中间体是甲酸盐与甲氧基,甲醇主要通过表面甲酸盐的逐步加氢生成。In1/HfO2具有最强的氢解离与加氢能力,因此最有利于甲醇合成。In1/TiO2在CO2加氢中表面无明显含碳中间物种,高CO选择性可能与界面氧空缺位点促进redox循环以及甲酸盐中间体分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催化剂 动力学 甲醇合成 原位红外 程序升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H_3对Cu/AC脱硫剂再生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窦林萍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220-221,225,共3页
对 Cu/AC脱硫剂在 NH3气氛中的再生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Cu/AC经 NH3再生后脱硫活性可得到完全恢复 ,其原因是 NH3在脱硫剂表面的吸附使得脱硫剂表面的碱性增强 。
关键词 Cu/AC脱硫剂 NH3 再生 程序升温脱附实验 烟气脱硫 脱硫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innovative method to calculate oxygen consumption rate 被引量:1
10
作者 YIN Wen-tao SONG Ze-y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4期873-880,共8页
Based o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Arrhenius equation and the Ranz-Marshall correlation,a novel approach w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o estimate oxygen consumption rate of... Based o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Arrhenius equation and the Ranz-Marshall correlation,a novel approach w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o estimate oxygen consumption rate of self-ignition of coal at high temperature.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methods,this approach involves not only kinetic properties of self-ignition of coal and temperature,but also the ambient air flow characteristics and diameter of coal particle.To testify the proposed approach,oxygen consumption rates at high temperature were measured by the programmable isothermal oven experiments.Comparisons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ates of oxygen depletion calculated by the proposed approach agree well with those measured from laboratory-scale experiments,which further validates the proposed approa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f-ignition of coal oxygen consumption rate oxygen transport TIMESCALE critical temperature programmable isothermal oven experi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