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深还田对东北半干旱区土壤结构及水分特征影响 被引量:32
1
作者 邹洪涛 王胜楠 +4 位作者 闫洪亮 马迎波 范庆锋 黄毅 张玉龙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2-60,共9页
采用定位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秸秆深还田对东北半干旱区农田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深还田能够有效地改良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分布状况。秸秆深还田第3年土壤0~50 cm 层对照处理容重为1.45 g·cm -3,各... 采用定位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秸秆深还田对东北半干旱区农田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深还田能够有效地改良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分布状况。秸秆深还田第3年土壤0~50 cm 层对照处理容重为1.45 g·cm -3,各处理的平均容重为1.34 g·cm -3,土壤容重显著减小;干筛团聚体以>5 mm 团聚体增加为主占18.69%~27.20%,抵抗外力破坏而保持原有形态的能力增强;平均重量直径及几何平均直径均较对照和深耕有所提高;施入秸秆量800 kg·667m -2处理的水稳性团聚体稳定率和土壤结构体破碎率降低最为明显。不同处理之间表现出秸秆深还田处理的持水量要高于对照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深还田 土壤结构 团聚体 水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深还田两年对东北半干旱区土壤有机质、pH值及微团聚体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闫洪亮 王胜楠 +5 位作者 邹洪涛 马迎波 虞娜 张玉玲 黄毅 张玉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4-48,共5页
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探讨秸秆深还田2a对东北半干旱区旱田土壤有机质、pH值、微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深还田后降低了土壤的pH值,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pH值逐渐增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微团聚体的团聚度在秸秆深还田各处理中分别高... 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探讨秸秆深还田2a对东北半干旱区旱田土壤有机质、pH值、微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深还田后降低了土壤的pH值,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pH值逐渐增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微团聚体的团聚度在秸秆深还田各处理中分别高于CK和DT处理3.4%~32.7%和16.4%~53.7%,土壤分散系数较CK和DT处理显著降低,均以秸秆深还田用量12 000kg/hm2效果最好。秸秆深还田2a后能够显著提高东北半干旱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pH值,改善颗粒组成状况,降低土壤分散系数,提高微团聚体的团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深还田 有机质 pH 土壤微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密玉米大垄深耕秸秆深还田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2
3
作者 金平 《安徽农学通报》 2012年第11期61-61,73,共2页
针对凌源地区农业自然干旱的特点,特别是玉米作物春播阶段大部分土壤严重缺墒的现象,采取耐密玉米大垄深耕秸秆深还田地膜覆盖双行二比空栽培模式,达到秋墒冬保春用、播种抓全苗高产增收的目的。该文详细介绍了技术路线和技术原理、大... 针对凌源地区农业自然干旱的特点,特别是玉米作物春播阶段大部分土壤严重缺墒的现象,采取耐密玉米大垄深耕秸秆深还田地膜覆盖双行二比空栽培模式,达到秋墒冬保春用、播种抓全苗高产增收的目的。该文详细介绍了技术路线和技术原理、大垄深耕整秸深还田地膜覆盖技术和大垄双行二比空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密玉米 大垄 秸秆深还田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集中深还田对旱地土壤CO_(2)排放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晓宇 李金 +3 位作者 毕润学 金鑫鑫 范庆锋 邹洪涛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7-1033,共7页
为探究秸秆深还条件下不同还田量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于田间微区试验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CK(无秸秆还田)、T1(全量还田,10 500 kg/hm^(2))、T2(倍量还田,21 000 kg/hm^(2)),通过LI-8100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仪测定土壤CO_(2)排放速率... 为探究秸秆深还条件下不同还田量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于田间微区试验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CK(无秸秆还田)、T1(全量还田,10 500 kg/hm^(2))、T2(倍量还田,21 000 kg/hm^(2)),通过LI-8100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仪测定土壤CO_(2)排放速率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提高了CO_(2)排放速率,其中倍量还田与全量还田的CO_(2)累积排放量明显大于无秸秆还田(P<0.01),分别增加了92.53%和61.95%;(2)各处理CO_(2)排放速率在土壤温度为30℃、24%含水量时达到最大,且土壤温度与水分的双因素拟合模型相较于单因素模型更好(R2为0.488~0.583),说明CO_(2)排放速率受土壤温度和水分共同调控;(3)还田100 d后秸秆干物质残留量为25.54%~28.21%,其腐解程度与CO_(2)累积排放量显著正相关,且秸秆腐解后,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促进了CO_(2)排放。综上所述,土壤CO_(2)排放特征受土壤温度、含水量及其他土壤养分共同作用,且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能够提升土壤养分,增加CO_(2)排放,促进土壤呼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深还田 秸秆还田 CO_(2)排放 秸秆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集中深还田两年后对土壤主要性状及玉米根系的影响 被引量:21
5
作者 王胜楠 邹洪涛 +4 位作者 张玉龙 虞娜 张玉玲 范庆锋 黄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8-71,78,共5页
采用翻转犁开沟的方式,在秋收后将秸秆集中深还田,探讨该模式实施两年后对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及玉米根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各层次土壤容重较CK处理降低了2.42%~10.67%;土壤含水量较CK处理增加了3.99%~14.68%;土壤... 采用翻转犁开沟的方式,在秋收后将秸秆集中深还田,探讨该模式实施两年后对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及玉米根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各层次土壤容重较CK处理降低了2.42%~10.67%;土壤含水量较CK处理增加了3.99%~14.68%;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含量较CK处理均有显著提高,提高幅度分别为4.34%~97.97%、1.53%~44.36%;玉米根系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以及平均根系直径均大于CK处理,以12 000 kg.hm^-2处理效果最为显著。综上,秸秆集中深还田对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蓄水量、有机质和氮素含量,促进根系生长效应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深还田 秸秆还田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含水量 玉米根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集中深还田对土壤水分特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36
6
作者 王胜楠 邹洪涛 +4 位作者 张玉龙 虞娜 张玉玲 范庆锋 黄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4-158,共5页
采用自主研制的"深开沟-覆土-合垄"翻转犁开沟,深度为40cm,将秋收后的玉米整株秸秆按0,6 000,12 000,18 000kg/hm2直接深还田,探讨该模式实施2a后对土壤水分特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稳定入渗率表现为12 000kg/h... 采用自主研制的"深开沟-覆土-合垄"翻转犁开沟,深度为40cm,将秋收后的玉米整株秸秆按0,6 000,12 000,18 000kg/hm2直接深还田,探讨该模式实施2a后对土壤水分特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稳定入渗率表现为12 000kg/hm2(S2)>6 000kg/hm2(S1)>18 000kg/hm2(S3)>CK;在同一水吸力下,秸秆上层土壤含水量表现为12 000kg/hm2(S2)>18 000kg/hm2(S3)>6 000kg/hm2(S1)>CK,而在秸秆下层中则表现为12 000kg/hm2(S2)>6 000kg/hm2(S1)>18 000kg/hm2(S3)>CK;各秸秆还田处理土壤ROC、POC、LF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且各组分含量与TOC呈正直线相关关系,达到1%的极显著水平,各组分碳含量均以12 000kg/hm2(S2)处理最高;土壤氧化稳定系数为CK>秸秆深还田处理。由此说明,秸秆深还田能够提高土壤中水分的利用效率以及土壤中有机碳的固存,且以12 000kg/hm2(S2)处理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深还田 土壤水分 有机碳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深度及秸秆还田对农田黑土土壤供水能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9
7
作者 邹文秀 陆欣春 +1 位作者 韩晓增 王凤仙 《土壤与作物》 2016年第3期141-149,共9页
黑土是我国重要的农田土壤,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是影响黑土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此研究利用一个三年的田间试验,分析了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深度对玉米和大豆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影响机制。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包括浅耕0~15 cm(D15),... 黑土是我国重要的农田土壤,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是影响黑土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此研究利用一个三年的田间试验,分析了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深度对玉米和大豆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影响机制。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包括浅耕0~15 cm(D15),中浅耕0~20 cm(D20),深耕0~35 cm(D35)和深耕0~50 cm(D50),副处理对照和秸秆还田(+S)。结果表明增加耕作深度能够增加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并在D35处理达到了最大值,分别为8 999 kg·hm^(-2)和2 424 kg·hm^(-2),说明耕作深度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因子。每个耕作深度又裂区为是否秸秆还田,即增加了D15+S,D20+S,D35+S,D50+S处理,与非秸秆还田处理相比,当秸秆还田深度≤20 cm时,作物产量降低了10.62%~16.81%,而当还田深度≥35 cm时,作物产量提高了2.25%~7.29%,说明秸秆还田深度是影响秸秆还田效果的重要因素,D35+S处理作物的产量达到了最大值。与D15+S相比,D20+S,D35+S,D50+S,0~15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增加了7.81%~12.63%,作物的出苗率增加了11.42%~16.94%,土壤的供水量增加6.71%~10.43%,其中D35+S的效果最佳,说明上述因素是能够调控秸秆还田效果;虽然D50+S也能够增加作物产量,但是增加了作业成本,同时不利于保水。因此,在典型黑土区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大气降水的利用效率,推荐的耕作深度是0~35 cm配以全层秸秆深混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 作物产量 土壤供水能力 秸秆还田 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室蔬菜秸秆切碎除虫深还田关键技术装备研发 被引量:1
8
作者 于金虎 缪宏 +1 位作者 余意 柴岩 《农业装备技术》 2021年第4期13-13,17,共2页
针对当前温室土壤连年作业,导致土壤养分多寡不均匀、土传病原生物和化感自毒物质积累等问题,研究温室蔬菜秸秆机械化还田精确调控土壤环境技术,实现解决温室蔬菜秸秆病虫害影响土壤环境引发的病虫害二次爆发的问题,实现温室蔬菜秸秆切... 针对当前温室土壤连年作业,导致土壤养分多寡不均匀、土传病原生物和化感自毒物质积累等问题,研究温室蔬菜秸秆机械化还田精确调控土壤环境技术,实现解决温室蔬菜秸秆病虫害影响土壤环境引发的病虫害二次爆发的问题,实现温室蔬菜秸秆切碎深还田,实现秸秆资源化,设施蔬菜绿色循环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虫害 秸秆深还田 温室蔬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中部黑土区秸秆全量深翻还田条件下春玉米氮肥适宜用量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兴吉 王岭 +7 位作者 程松 刘剑钊 王艺霖 逄娜 梁尧 张水梅 任军 蔡红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35-844,共10页
【目的】基于多年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试验,探究吉林省中部黑土区春玉米氮肥适宜用量及群体氮素累积与分配特征。【方法】本试验于2017—2019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进行,为双因素田间试验。主因素为施氮水平,分别为0 (N0)、60 (N60)、120 ... 【目的】基于多年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试验,探究吉林省中部黑土区春玉米氮肥适宜用量及群体氮素累积与分配特征。【方法】本试验于2017—2019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进行,为双因素田间试验。主因素为施氮水平,分别为0 (N0)、60 (N60)、120 (N120)、180 (N180)、240 (N240)、300 (N300)、360 (N360) kg/hm^(2);副因素为品种,分别为富民985 (Fumin 985)和翔玉211 (Xiangyu 211)。测定不同生育时期玉米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吸氮量及产量构成。【结果】增施氮肥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年份、处理、品种对产量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N0处理的产量随着年限的增加而逐年递减,2018年和2019年相比于2017年产量分别降低10.9%和26.2%;各处理间差异也逐渐增大,2017年N180处理比N0处理产量增加23.2%,到2019年N180处理比N0处理产量增加55.1%;品种间比较,2017—2019年翔玉211产量均高于富民985产量,并且翔玉211适宜施氮量略高于富民985适宜施氮量。春玉米干物质积累量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不同氮肥处理的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积累量均于吐丝期至乳熟期达到最大值,成熟期N180处理的茎、叶、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不同施氮水平下,花后氮积累量分配比例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不同施氮水平下,秸秆理论带入全氮养分量差异明显,且不同施氮水平的氮还田量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而逐渐上升,2017年,N300处理下氮还田量最高,为68.9 kg/hm^(2),较N0、N360处理分别增加155.0%、15.2%;2019年,N240处理下氮还田量最高,为109.9 kg/hm^(2),较N0、N360处理分别增加156.7%、33.4%。本研究以2017和2019年数据拟合方程,计算得出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后玉米最佳经济产量为13028 kg/hm^(2),适宜氮肥用量为162 kg/hm^(2)。【结论】在吉林中部黑土区,多年连续秸秆全量深翻还田条件下,虽然年际条件、品种对产量有显著影响,氮肥依然是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适宜的氮肥用量有利于提高吐丝至乳熟期玉米的干物质积累。本试验条件下保持产量水平12~13 t/hm^(2)的氮肥适宜用量为160~16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玉米 品种 氮水平 秸秆氮量 产量 吸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深翻还田对盐碱化土壤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皓 高聚林 +2 位作者 于晓芳 马达灵 胡树平 《北方农业学报》 2023年第1期1-15,共15页
【目的】通过研究秸秆深翻还田下玉米根系的生长发育状况,明确耕作方式对不同程度盐碱化农田改良和玉米生长的影响。【方法】2021—2022年在轻度、中度和重度盐碱化土地上设置农户浅旋不还田(CK)和秸秆深翻还田(DPR)两种耕作方式,以当... 【目的】通过研究秸秆深翻还田下玉米根系的生长发育状况,明确耕作方式对不同程度盐碱化农田改良和玉米生长的影响。【方法】2021—2022年在轻度、中度和重度盐碱化土地上设置农户浅旋不还田(CK)和秸秆深翻还田(DPR)两种耕作方式,以当地主栽玉米品种迪卡159和九圣禾257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玉米根系生长状况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DPR土壤容重降低,含水量升高,碱解氮、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土壤全盐量、pH值分别降低5.48%~48.98%和1.25%~13.71%;DPR玉米根长、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和根体积均显著增加(P<0.05),轻度盐碱化土壤玉米根系指标改善效果最为明显,增幅分别为62.13%、62.99%、26.46%和69.67%;玉米产量较CK提高14.08%~33.61%,中度盐碱化土壤的增幅最大。【结论】秸秆深翻还田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全盐量、pH值。随着全盐量的降低,玉米根长、根体积显著增加,从而增加根表面积,提高了玉米植株利用土壤养分的能力,最终使产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秸秆还田 玉米 根系生长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垄深耕整秆深还田对耐密玉米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真 陈振武 《园艺与种苗》 CAS 2014年第1期49-51,62,共4页
[目的]探讨整秆深还对耐密玉米植株根系生长性状影响规律,揭示产量提高原因,筛选最佳整秆深还用量。[方法]采取随机区组设计,整秆深还用量5个处理分别测量根系生长情况和产量。[结果]整秆深还处理耐密玉米促根系干物积累和根系性状值增... [目的]探讨整秆深还对耐密玉米植株根系生长性状影响规律,揭示产量提高原因,筛选最佳整秆深还用量。[方法]采取随机区组设计,整秆深还用量5个处理分别测量根系生长情况和产量。[结果]整秆深还处理耐密玉米促根系干物积累和根系性状值增加,根系生长环境得到改善,耐密玉米的产量增加。[结论]整秆深还处理可快速提高耐密玉米产量,增加农民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秆 深还 耐密玉米 大垄双行 秸秆深还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作土壤耕层及其肥力培育途径 被引量:59
12
作者 韩晓增 邹文秀 +1 位作者 陆欣春 段景海 《土壤与作物》 2015年第4期145-150,共6页
耕作层是人类为了栽培作物,利用工具对土壤进行扰动的深度层。耕作层的结构和厚度决定了作物的生存环境及养分和水分的供给。随着对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培育一个肥沃而深厚的耕作层,提高土壤地力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文章综合分析... 耕作层是人类为了栽培作物,利用工具对土壤进行扰动的深度层。耕作层的结构和厚度决定了作物的生存环境及养分和水分的供给。随着对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培育一个肥沃而深厚的耕作层,提高土壤地力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文章综合分析了耕作层的演变和功能及其对作物根系生长和产量的重要意义,由此提出了粘质土壤(粘粒含量〉35%)的适宜耕作层深度为0~35 cm,沙质土壤为0~20 cm;综述了秸秆和有机肥还田在培育土壤耕作层方面的研究进展。随着种植结构的多元化和农用机械的不断更新,对未来土壤耕作层培育的技术模式进行了展望,即建立集成作物轮作、有机物料还田、耕作强度和频度的综合技术模式,旨在为合理耕作层培育提供理论支撑。图1,参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层 秸秆还田 耕层厚度 耕作度和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