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科技-海洋经济协调度测量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23
1
作者 马仁锋 王腾飞 吴丹丹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17,155,共7页
采用熵值法分别综合刻画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科技能力和海洋经济发展系统质量,然后运用协调度模型评价2006~2013年海洋科技能力与海洋经济的协调性演进。结果表明:(1)长三角2006~2011年海洋科技能力综合得分整体呈现大幅上升趋势,沿海省市... 采用熵值法分别综合刻画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科技能力和海洋经济发展系统质量,然后运用协调度模型评价2006~2013年海洋科技能力与海洋经济的协调性演进。结果表明:(1)长三角2006~2011年海洋科技能力综合得分整体呈现大幅上升趋势,沿海省市科技均正向发展,科研水平状况渐好。(2)除上海外,其他沿海7省份2006~2013年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且经济发展轨迹相对集中、经济发展水平呈较强一致性。(3)长三角2006~2013年海洋科技能力和海洋经济的协调水平呈现高级协调-中级协调-高级协调的演替状态。其中,2006~2008年协调度虽处于高度协调,但两系统各自的发展均处在较低水平;2008~2011年海洋科技能力发展快于海洋经济发展速度,两系统协调度处于中级协调上下波动;2011~2013年两系统同步发展,协调度呈现高度发展态势。(4)长三角两省一市协调度发展呈现显著性差异,上海海洋科技-经济协调度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浙江省海洋科技-经济发展协调性呈前期缓慢增长但后来居上、江苏省海洋科技-经济发展协调度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经济 海洋科技 协调度模型 海洋科技-经济系统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经济系统协调模型研究 被引量:75
2
作者 孟庆松 韩文秀 金锐 《天津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年第4期8-12,共5页
本文以科技—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协调度的定量分析方法,建立了科技—经济系统协调度模型。
关键词 科技-经济系统 协调度 协调模型 协同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经济科技系统协调发展评价与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刘凤朝 潘雄锋 施定国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4-98,112,共6页
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经济、科技协调发展问题不可忽视.在建立经济-科技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初步评价了辽宁省经济、科技系统在1995—2002年期间的综合发展状况;通过回归拟合和协调度的计算... 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经济、科技协调发展问题不可忽视.在建立经济-科技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初步评价了辽宁省经济、科技系统在1995—2002年期间的综合发展状况;通过回归拟合和协调度的计算,对辽宁省经济-科技系统发展的协调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就辽宁省经济-科技系统的未来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科技系统 协调度 主成分分析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能源-经济-环境-科技耦合协调水平评价 被引量:8
4
作者 李治国 李兆哲 高玮浓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88-91,共4页
推动黄河流域多系统协调发展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为此,文章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1—2020年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能源-经济-环境-科技四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并对其时空演化特征与外部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 推动黄河流域多系统协调发展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为此,文章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1—2020年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能源-经济-环境-科技四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并对其时空演化特征与外部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四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总体呈稳定上升态势,且各城市群均属于科技滞后型;(2)四元系统耦合协调度得到显著提升,区域特征主要表现为耦合协调度从流域东部向西部逐渐递减;(3)各地级市四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存在显著正向空间相关性,少数地区发生跃迁现象,跃迁路径存在差异,且数字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推动区域能源-经济-环境-科技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外部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经济-环境-科技系统 耦合协调度 科技滞后型 空间相关性 数字基础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技与经济协调度的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仵凤清 李玉仙 张玺才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41-42,共2页
科技与经济是现代社会进步的两大驱动力,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建立了一种评价科技与经济协调性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研究协调性的协调度模型,从国家整体和省级地区两个层面探讨了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关系。
关键词 科技-经济系统 协调度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民众自主环保意识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3
6
作者 鞠国魁 徐义圣 李伟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98,共6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态优先,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其对“科技-生态-经济”耦合关系的强化,在经济社会中将表现为民众更为丰富的物质精神双重财富获取和更为先进、自主与高效的生产活动实施...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态优先,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其对“科技-生态-经济”耦合关系的强化,在经济社会中将表现为民众更为丰富的物质精神双重财富获取和更为先进、自主与高效的生产活动实施。科技赋能下的节能减排能够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兼顾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如此,民众对于更低能耗下更高数量和更高质量产出的认同,将进一步刺激其内生性环保意愿,提升自主环保意识。不仅如此,当科技驱动下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高质态新兴路径后,民众对于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也将产生更强烈的修复意愿,对于尚存的良好生态资源则会借助于科技手段加强保护力度而积极构建人类可持续发展环境。未来,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和文化传统,在提升民众自主环保意识上需基于“科技-生态-经济”耦合度,以促进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标,注意结合内外部环境与政策的变化,使具体策略措施更具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以人民为中心 科技-生态-经济系统 自主环保意识 科技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