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37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技以人为本”的广告品牌理念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家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5-89,共5页
科技使商品获得利润,但科技的出发点应该是为人服务。社会文明的演进,表现为人的质量的提高。因此,社会的整个运行与发展,应当始终围绕人来展开。“科技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品牌重视人、服务人的价值尺度,体现了商业品牌发展科... 科技使商品获得利润,但科技的出发点应该是为人服务。社会文明的演进,表现为人的质量的提高。因此,社会的整个运行与发展,应当始终围绕人来展开。“科技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品牌重视人、服务人的价值尺度,体现了商业品牌发展科技必须以人的利益为核心的基本原则。其表现为品牌通过科技的发展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体验,维护生命权,忠诚于消费者,以及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进行广告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告品牌理念 "科技以人为本" 人文精神 消费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以人为本”与护理科研选题 被引量:2
2
作者 袁长蓉 《护理研究》 2003年第06A期669-671,共3页
关键词 科技以人为本 护理科研 选题 人性化 个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捷伦阐释"科技以人为本 市场以科技为先"——访安捷伦科技半导体测试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 李香伟
3
作者 卢玥光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9-20,23,共3页
2004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最有成就的一年,中国半导体市场的迅猛发展已引起全球的关注。然而中国的半导体产业"热闹"之余,如何解决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人才紧缺以及科技创新,保证产业在"热"而"有律"的环境中... 2004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最有成就的一年,中国半导体市场的迅猛发展已引起全球的关注。然而中国的半导体产业"热闹"之余,如何解决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人才紧缺以及科技创新,保证产业在"热"而"有律"的环境中得到发展等问题,已成为半导体从业人员着重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区总经理 事业部 半导体产业 半导体市场 以人为本 快速发展 半导体测试 安捷伦科技 保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需求与未来思考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冬梅 陈钰 +2 位作者 胡月 谭天骄 玄兆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160,共9页
长江经济带是国家发展战略性区域,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区域协同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对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在分析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发展基础和科技创新合作进展的基础上,基于长江... 长江经济带是国家发展战略性区域,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区域协同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对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在分析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发展基础和科技创新合作进展的基础上,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科技指标数据,全面分析各城市科技创新综合发展水平,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支点城市和节点城市的不同层次,综合提出构建长江科技创新带的战略构想。具体而言,基于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综合水平和战略需要,强化上海、武汉和成渝的科技创新中心地位,提升长江科技创新带3个极点的引领带动作用;以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合肥、长沙、南昌、绵阳、贵阳、昆明为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支点城市,作为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活动外溢的核心承接点,支撑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提升;选取常州、南通、嘉兴等15个城市作为省级科技创新节点,带动省域内整体创新水平提升。最后,提出构建分层多元的区域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加强区域共性平台建设,加强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与合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科技创新带 科技创新 科技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下高校有组织科研的治理创新 被引量:1
5
作者 常亮 赵显嵩 杨春薇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3,共9页
高校是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的关键一环。通过对一体化布局的体系构成、结构逻辑与网络特征进行考察和分析,指出高校科技创新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结合点。回顾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高校科技创新取... 高校是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的关键一环。通过对一体化布局的体系构成、结构逻辑与网络特征进行考察和分析,指出高校科技创新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结合点。回顾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高校科技创新取得的历史性进展与宝贵经验,指出有组织科研将引发高校科技创新的深刻变革。作为大学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高校科技创新治理结构的网络化育成,是推动和实现高校有组织科研治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应从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构建以“人”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等方面着手,探索以治理创新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实践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 科技创新 高校有组织科研 新型举国体制 治理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何以赋能学生数字素养培育——基于信息科技课程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朱莎 李嘉源 +1 位作者 况秀林 白洁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83,共9页
数字素养是数字时代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学生数字素养是培养符合数字时代需求的高质量人才队伍的必由之路。然而,由于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理念过于强调技术工具的操作使用,忽视了智能时代倡导的人机协同自主学习,这已成为制约... 数字素养是数字时代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学生数字素养是培养符合数字时代需求的高质量人才队伍的必由之路。然而,由于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理念过于强调技术工具的操作使用,忽视了智能时代倡导的人机协同自主学习,这已成为制约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瓶颈。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创设灵活开放、包容共享的人机协同环境,引导学生自组织学习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可为破解上述困境提供新的契机。鉴于此,该文构建了基于自组织学习理论的学生数字素养培育模型,提出面向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GAiSOLEs教学模式,并在信息科技课程中开展准实验研究,验证GAiSOLEs教学模式对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影响。结果表明,GAiSOLEs教学模式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整体水平,以及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维度水平,但对信息社会责任的提升效果不显著。基于此,提出应该重视技术伦理安全,构建可控教育大模型,关注学生数字知识技能发展,避免陷入认知陷阱,并开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学培训,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素养 人机协同 生成式人工智能 信息科技课程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科技出版国际联合编辑组稿的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苑 朱鑫汝 +2 位作者 梁永霞 刘晶晶 刘细文 《中国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32,共6页
在我国科技出版国际合作背景下,国际联合编辑组稿成为一种重要方式。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网络调查及专家访谈等方法,系统梳理了科技出版国际合作中科技图书与科技期刊联合编辑组稿的不同实践方式,包括版权合作、选题联合策划... 在我国科技出版国际合作背景下,国际联合编辑组稿成为一种重要方式。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网络调查及专家访谈等方法,系统梳理了科技出版国际合作中科技图书与科技期刊联合编辑组稿的不同实践方式,包括版权合作、选题联合策划等。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了国际联合编辑组稿在促进科技交流、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学术影响力等方面的成效和经验,并聚焦科技出版国际合作中面临的知识产权、文化差异、市场适应及流程效率等挑战,提出加强选题策划、版权管理、强化国际合作和推动开放出版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出版 国际合作出版 联合编辑组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模式、堵点与突破 被引量:6
8
作者 龙海波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0,共9页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引领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需要、应对日趋激烈的大国竞争的战略需要、重塑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的实践需要。科技成果供给与市场实际需求尚不匹配,中试平台制度保障和配套服务亟待完善,科技...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引领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需要、应对日趋激烈的大国竞争的战略需要、重塑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的实践需要。科技成果供给与市场实际需求尚不匹配,中试平台制度保障和配套服务亟待完善,科技领军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科技前沿攻关与市场规模化推广之间缺乏协同,是制约我国当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主要堵点。因此,必须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完善中试服务支撑体系,优化深度融合制度设计,健全开放协同创新机制,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产业创新 新质生产力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新型举国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四重要义 被引量:3
9
作者 黄海刚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2,共11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蕴。从强国建设的战略要义、系统互动的协同要义、倍增发展的质量要义和全球引领的竞争要义四个维度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是对强国建设规律的深入洞察和科...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蕴。从强国建设的战略要义、系统互动的协同要义、倍增发展的质量要义和全球引领的竞争要义四个维度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是对强国建设规律的深入洞察和科学总结,是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的生动实践,是对高质量发展内驱动力的深刻把握,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全球竞争新态势的有力应对。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新征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大体系要同频共振、同心聚力、同向而行,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汇聚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和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 教育强国 科技强国 人才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右翼与美国科技安全战略转型 被引量:2
10
作者 蔡翠红 李煜华 《国际安全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4,154,共33页
随着特朗普再一次入主白宫,其背后一批被冠名“科技右翼”、由非传统硅谷科技精英和风险投资家等组成的群体引发诸多关注。这一群体的意识形态特征对美国科技安全战略转型具有重大影响,它以科技金融资本集团为核心,以自由意志主义为思... 随着特朗普再一次入主白宫,其背后一批被冠名“科技右翼”、由非传统硅谷科技精英和风险投资家等组成的群体引发诸多关注。这一群体的意识形态特征对美国科技安全战略转型具有重大影响,它以科技金融资本集团为核心,以自由意志主义为思想底色,主张资本导向的市场自由、技术加速主义以及精英治理,试图通过弱化监管、强化技术垄断与政治介入,重构美国科技政策框架。科技右翼的兴起,既有来自全球化周期下行以及地缘政治复兴的结构性基础,又与美国两党政治的政治生态变迁有着直接关系。随着从幕后走向台前,科技右翼群体已经通过资本渗透、政策游说与舆论操控等手段,深度嵌入美国政治权力体系,并着手从重塑安全理念、革新安全体制和建设安全能力等方面全方位推动美国科技安全战略转型。这一转型本质是科技金融资本利益与国家安全叙事的耦合,其技术垄断导向和美国优先立场可能对国际科技竞争和全球数字治理等产生重大影响,但是这一进程也面临着内部矛盾、盟友离心和技术反噬等挑战。研究揭示了美国科技政策背后的资本逻辑与政治重组互动机制,为理解技术权力与地缘竞争的关系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右翼 科技安全战略 科技金融资本 自由意志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系、模式与机制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伟光 白雪飞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82,共9页
加速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抢抓全球科技变革与竞争主动权的需要,更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和产业自主安全的内在需要。包含基础研究、战略研发、绿色创新、制度创新等多维度效能释放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内、产业间变革... 加速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抢抓全球科技变革与竞争主动权的需要,更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和产业自主安全的内在需要。包含基础研究、战略研发、绿色创新、制度创新等多维度效能释放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内、产业间变革和重组为特点的产业创新共同演进,是新质生产力孕育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头供给牵引、场景需求引致、创新集聚平台诱发等,是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基本模式,在实践中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强化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研发机制、优化战略性技术创新组织机制、深化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创新人才育引成长机制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产业创新 新质生产力 基本模式 保障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金融、耐心资本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 被引量:6
12
作者 谭燕芝 肖舒雯 姜凌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84,共15页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利用2010-2022年A股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探究科技金融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科技金融能有效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水平。从影响机制看,科技金融以...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利用2010-2022年A股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探究科技金融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科技金融能有效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水平。从影响机制看,科技金融以耐心资本为载体,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企业信息不对称和提高风险承担意愿的渠道,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科技金融能为更具创新活力、更需资金支持的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此外,政府在发展科技金融中扮演重要角色,提升政府资金的引领撬动作用是当前阶段培育耐心资本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金融 耐心资本 企业创新 中小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逻辑、实践困境与路径创新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为宏 刘慧 彭德雷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9,共9页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强化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能,已经成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必答题。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路径,但...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强化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能,已经成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必答题。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路径,但仍面临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意识尚未普遍建立、具有转化价值的高质量专利储备不足、政策体系的协同性与执行力度有待提升、市场需求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衔接机制不够畅通等问题。故亟须体系化协调各级政策的落实,强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发展;营造“政产学研用”生态系统,加强实现产业化源头供给;强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化改革,形成新质生产力合力;建立人才、服务、耐心资本一体化机制,打造全链条的支撑体系。通过系统化、协同化的改革举措,真正释放高校科技创新活力,推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原始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 政策协同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量子科技竞争的智库分析框架、主要观点及启示 被引量:1
14
作者 金学慧 西桂权 +1 位作者 付宏 尹翠娟 《智库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62,共14页
[目的/意义]跟踪分析国内外智库关于全球量子科技竞争研究所采用的分析框架、分析方法及所持的主要观点,有助于整体把握全球量子科技创新生态,研判全球量子博弈战略及相关政策走向,为中国提供情报支撑,为智库同行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目的/意义]跟踪分析国内外智库关于全球量子科技竞争研究所采用的分析框架、分析方法及所持的主要观点,有助于整体把握全球量子科技创新生态,研判全球量子博弈战略及相关政策走向,为中国提供情报支撑,为智库同行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方法/过程]本文选取11家智库14份咨询报告作为样本,提炼智库有关量子科技竞争的一般性分析框架和测度方法,并分析全球量子科技竞争在国家战略布局、学术研究、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的主要观点和判断。[结果/结论]当前,量子科技主要是中美两强相争,但远未到最终“分出胜负”的时候。我国需重点关注人才队伍建设、产业化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以推进量子科技稳步发展。此外,国际知名智库对前沿科技领域竞争态势的分析,在立场观点、分析指标设定、作者署名等方面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一些独特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智库同行借鉴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科技 竞争态势 智库报告 智库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赋能运动与健康促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潘玮敏 张志勇 张丽梅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51,共10页
主动健康模式下提高身体活动已成为运动促进健康的主要策略,在数字健康技术全面展开,以及全球公众身体活动达标率普遍偏低、慢性病发病率持续攀升的多重背景下,科技创新在运动与健康研究领域助力用户开展自我运动管理与健康管理、促使... 主动健康模式下提高身体活动已成为运动促进健康的主要策略,在数字健康技术全面展开,以及全球公众身体活动达标率普遍偏低、慢性病发病率持续攀升的多重背景下,科技创新在运动与健康研究领域助力用户开展自我运动管理与健康管理、促使运动转化为行为习惯、破除久坐行为模式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立足科技创新赋能提升个体身体活动与健康的研究基础,聚焦智能移动设备针对不同人群身体活动及健康的干预策略与实施效果,同时分析水凝胶基质材料柔性传感器及人工智能平台在运动健康领域的研究进展,旨在对该领域科技创新研究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身体活动 新兴技术 健康促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模型驱动科技创新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洋 吴婷婷 侯剑华 《图书情报知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7,88,共9页
[目的/意义]大科学时代背景下,大模型驱动的科技创新评价范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厘清大模型驱动的科技创新评价若干问题,有助于提升评价的实用价值和战略指导意义,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研究设计/方法]基于科技创... [目的/意义]大科学时代背景下,大模型驱动的科技创新评价范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厘清大模型驱动的科技创新评价若干问题,有助于提升评价的实用价值和战略指导意义,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研究设计/方法]基于科技创新评价演化历程和大模型驱动科技创新评价的主要特征,深度剖析大模型应用于科技创新评价的主要维度,在此基础上思考大模型驱动科技创新评价所面临的若干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结论/发现]大模型驱动的科技创新评价将成为新时期科技评价范式变革和进步的关键力量。大模型使得科技创新评价更加智能化、精细化和个性化,其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评价、科技管理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创新/价值]剖析了大模型应用于科技创新评价的若干问题,为构建以智能化、精细化、系统化和个性化为核心,以可持续和负责任的评价为导向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评价 大模型 数智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科技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孟添 陆岷峰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17,共5页
在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数字技术已成为推动科技金融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本文通过梳理与整合相关领域的文献,构建数字技术、科技金融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理论逻辑框架,剖析当前科技金融面临的融资难点、供需双侧失衡及核心... 在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数字技术已成为推动科技金融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本文通过梳理与整合相关领域的文献,构建数字技术、科技金融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理论逻辑框架,剖析当前科技金融面临的融资难点、供需双侧失衡及核心制约因素等主要挑战,提出数字技术赋能科技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八条路径:一是以智能决策系统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二是深化技术工具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三是建立基于数字技术的协同创新机制;四是构建多元化服务模式;五是构建科技金融数字生态系统;六是对区域科技资源进行优化与协同创新;七是强化产学研协同推动创新闭环;八是推动绿色科技与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本文呼吁进一步深化数字技术与科技金融的融合,以持续释放新质生产力潜能,助力产业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科技金融 新质生产力 产业金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脉络演进、历史成就及未来政策取向 被引量:2
18
作者 毛世平 《农村金融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1,共8页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部署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论文立足中国国情与农情,分别从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环节等视角,探究农业科技创...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部署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论文立足中国国情与农情,分别从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环节等视角,探究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脉络演进,厘清我国农业科技力量布局优化、农业基础研究创新能力提高、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效显著和农业科技赋能后脱贫时代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等方面的农业科技历史成就,最后从落实“分链条、分层级、分类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布局、加快培育涉农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多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体系、建立农业科技优先投入机制、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协同攻关体系和统筹布局农业科技计划体系六个方面提出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未来政策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 新质生产力 协同攻关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路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劲 吴丰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19,共10页
建设科技强国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本文从宏观战略统筹、中观产业经济发展、微观新兴科技支撑及社会效益提升四个方面构建分析框架,探讨加快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路径。在宏观层面,应强化战略统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建设科技强国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本文从宏观战略统筹、中观产业经济发展、微观新兴科技支撑及社会效益提升四个方面构建分析框架,探讨加快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路径。在宏观层面,应强化战略统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组织引领作用。在中观层面,应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与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对颠覆性创新和颠覆性技术的探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并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微观层面,应加强人工智能对科技强国的决策支持,通过建立人工智能决策支撑平台来实现科技强国战略。在社会效益提升层面,应坚持人民至上的创新范式,以“人民中心性”为核心,探索以人民为主体的创新理论,以负责任创新引导科技向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强国建设 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 新型举国体制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略企业家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角色价值与作用机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建民 钟雨芮 +2 位作者 陈杨 李海丽 陶小龙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31,共10页
战略企业家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战略企业家既是企业家发展边界的突破,也是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未来指向。基于企业家理论及我国优秀企业家、优秀企业的实践基础,从角色... 战略企业家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战略企业家既是企业家发展边界的突破,也是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未来指向。基于企业家理论及我国优秀企业家、优秀企业的实践基础,从角色期待视角对中国情境下战略企业家的内涵进行创新性界定,刻画战略企业家的典型特征,探讨战略企业家与一般企业家的异同,整体上形成对战略企业家的新认知。在此基础上,剖析战略企业家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过程中的战略人才价值和创新人才价值,发现战略企业家通过涓滴效应、同群效应、桥梁效应在企业、产业链、创新联合体等场域发挥重要作用。系统回答了战略企业家“是谁—有何价值—如何发挥价值”的问题,研究成果可为新时代战略企业家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自立自强 战略企业家 内涵特征 角色价值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