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越边境稻区稻飞虱越冬生境与种群数量变化分析
1
作者 范俊珺 王郦 +1 位作者 莫朝彬 张思华 《云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4期64-67,共4页
为摸清重大迁飞性害虫--稻飞虱在中越边境稻区越冬及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持续多年采用盘拍法、网扫法、剥查卵条和卵粒等方法开展稻飞虱越冬虫源调查。结果表明,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亚热带、热带气候条件下,稻飞虱可在本区域安全越冬,主要... 为摸清重大迁飞性害虫--稻飞虱在中越边境稻区越冬及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持续多年采用盘拍法、网扫法、剥查卵条和卵粒等方法开展稻飞虱越冬虫源调查。结果表明,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亚热带、热带气候条件下,稻飞虱可在本区域安全越冬,主要虫种是白背飞虱和褐飞虱,适宜的越冬场所为再生稻>稻桩稻苗>落粒自生苗。文章初步分析认为越冬虫源地面积的急骤缩减、生境的变化和冬后气象因子是导致稻飞虱越冬种群数量发生变化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飞虱 越冬生境 种群数量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结果偏差的原因分析
2
作者 赵姬 《生物学教学》 2014年第7期47-48,共2页
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常会出现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理论值)不符的现象,与理论值相比,结果偏大或偏小。笔者经过分析发现,主要有五方面的原因导致了结果的偏差。1从静置的培养液中直接取样取样时,如果从静置的培养液中直... 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常会出现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理论值)不符的现象,与理论值相比,结果偏大或偏小。笔者经过分析发现,主要有五方面的原因导致了结果的偏差。1从静置的培养液中直接取样取样时,如果从静置的培养液中直接取样,结果会偏大或偏小。原因在于,静置条件下,酵母细胞大多凝聚沉淀在培养液的下部。如果从下部取样,结果就会偏大;如果从上部取样,结果就会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数量变化 酵母菌 原因 实验 偏差 培养液 凝聚沉淀 酵母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市海湿地冬季水禽种群数量变化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彭贵鸿 《林业调查规划》 2005年第3期22-27,共6页
从2002年3月到2004年2月,对拉市海对水禽进行调查,记录到74种水禽,其中6种为留鸟,43种为冬候鸟,2种为夏候鸟,23种为过境鸟。过境鸟主要出现在10月、11月和次年的3月、4月。水禽的数量季节性分布是呈双峰状的,通过对22个普通常见种的分析... 从2002年3月到2004年2月,对拉市海对水禽进行调查,记录到74种水禽,其中6种为留鸟,43种为冬候鸟,2种为夏候鸟,23种为过境鸟。过境鸟主要出现在10月、11月和次年的3月、4月。水禽的数量季节性分布是呈双峰状的,通过对22个普通常见种的分析,水禽在越冬期内的数量变化有3种类型:双峰型、单峰型、无序波动型。5普通种类在整个冬季是变化的,它们的数量变化在相邻的几个周内超过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禽 冬季 种群数量变化 拉市海湿地 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二次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被引量:2
4
作者 唐清华 王化荣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9-50,共2页
本文通过“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这一教学案例,谈谈如何采用二次实验教学的模式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次设计实验、实施实验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 二次实验 实验教学 酵母菌 种群数量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种群数量变化中重要参数λ值的解读
5
作者 刘莉 宋立伟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6-76,共1页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3第4章中讲述了种群数量变化的三种模型,由此引出数学模型的构建方法。“J”型增长的模型假设为:在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3第4章中讲述了种群数量变化的三种模型,由此引出数学模型的构建方法。“J”型增长的模型假设为:在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所以t年后种群数量Nt=N0λt。由此可以看出,λ值是前后两段时间之间种群数量的倍数,即λ=Nt/Nt-1。λ值的大小能反应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数量变化 解读 数学模型 生物学教材 空间条件 模型假设 人教版 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瓢虫对不同棉花品种棉蚜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6
作者 买合木提 《农村科技》 2010年第2期27-28,共2页
尉犁县棉田棉蚜天敌种类多、数量大,尤其是棉田瓢虫,种群数量大,繁殖速度快,是控制棉蚜的主要天敌。本试验通过对自然条件下不同棉花品种棉蚜和瓢虫发生消长规律研究,为瓢虫的保护利用和棉蚜的综合防治,以及棉花的抗蚜育种工作提... 尉犁县棉田棉蚜天敌种类多、数量大,尤其是棉田瓢虫,种群数量大,繁殖速度快,是控制棉蚜的主要天敌。本试验通过对自然条件下不同棉花品种棉蚜和瓢虫发生消长规律研究,为瓢虫的保护利用和棉蚜的综合防治,以及棉花的抗蚜育种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数量变化 棉花品种 棉蚜 瓢虫 发生消长规律 天敌种类 繁殖速度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蚜种群数量变化与气象要素关系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姚丽花 郭天凤 孙洪波 《农村科技》 2004年第5期28-28,共1页
棉蚜具有繁殖速度快、适应性强、种群数量大、群居性危害的特点。近几年,奎屯垦区棉蚜危害成灾(特别是2003年),给棉花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如何根据气候的演变,掌握棉蚜的发生危害规律,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和降低棉蚜对棉... 棉蚜具有繁殖速度快、适应性强、种群数量大、群居性危害的特点。近几年,奎屯垦区棉蚜危害成灾(特别是2003年),给棉花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如何根据气候的演变,掌握棉蚜的发生危害规律,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和降低棉蚜对棉花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蚜 棉花害虫 种群数量变化 气象要素 年生活史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地区农田害鼠种群数量变化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葛武将 赵迳连 《农业灾害研究》 2017年第9期4-5,共2页
对近年来南京地区农田害鼠种群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南京地区农田鼠密度和鼠害损失均呈下降趋势,种群结构变化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有极端气候条件的影响、生态环境的改变、科学灭鼠措施的普及、天敌增多等。
关键词 农田害鼠 种群数量变化 影响因子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群的数量变化”单元跨学科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丽辉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0-44,共5页
在跨学科实践的单元教学设计与开发中,尝试以“大概念—大任务—大情境”为单元设计策略。以大概念和跨学科概念组织单元教学内容,强化单元内容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以大任务驱动问题解决,聚焦大概念和相关跨学科概念的建构;以大情境... 在跨学科实践的单元教学设计与开发中,尝试以“大概念—大任务—大情境”为单元设计策略。以大概念和跨学科概念组织单元教学内容,强化单元内容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以大任务驱动问题解决,聚焦大概念和相关跨学科概念的建构;以大情境统整单元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子情境间进行迁移和问题解决。以“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为单元基础内容与核心内容,进行跨学科实践的单元设计与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实践 单元教学设计 种群数量变化 初中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东北地区陆栖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及其生境变化评估 被引量:6
10
作者 万华伟 夏霖 +7 位作者 侯鹏 刘玉平 蔡蕾 彭慧芳 赵书慧 杨奇森 孙晨曦 徐新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5649-5658,共10页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平衡维持和生态过程与功能实现的基础,东北地区是我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为研究和探讨东北地区陆栖脊椎动物种群数量与生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利用物种调查数据和生境遥感观测数据,以地球生命力指数...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平衡维持和生态过程与功能实现的基础,东北地区是我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为研究和探讨东北地区陆栖脊椎动物种群数量与生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利用物种调查数据和生境遥感观测数据,以地球生命力指数、生态系统面积和破碎度等指示性指标,综合评估了近40年东北地区陆栖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及其生境变化。结果表明:1970—2010年,东北地区陆栖脊椎动物种群数量下降了近70.1%,森林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了近80.9%,草原和荒漠生态系统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增加了近180.9%。1980—2010年,湿地物种种群数量减少了近75.7%。1980—2015年期间,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幅分别达到25.2%和32.3%,不断挤占和蚕食着自然生态空间,致使自然生境面积不断减少,减幅约为8.0%。自然生境景观破碎化程度总体呈现加重趋势,尤其是森林生境,破碎化指数增加约42.7%。但是,2005年之后,自然生境景观破碎化程度加重趋势趋缓,与2005年之后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减少幅度减缓趋势一致。森林砍伐、人口增长、城镇化、交通建设等造成的自然生态系统破碎度增加和栖息地质量下降对大型兽类影响比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动物 种群数量变化 生境变化 生态系统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有濒危植物贵州红山茶种群结构及数量动态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唐凤 邹天才 +2 位作者 杨乃坤 胡光平 刘海燕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20-529,共10页
贵州红山茶(Camellia kweichowensis)是红山茶组中稀有5室蒴果代表种之一,具有重要物种生物学意义和经济利用价值。为探索贵州红山茶物种稀有濒危原因,该文采用样方法与实测法调查,通过种群年龄结构和生存力分析,开展种群结构动态量化... 贵州红山茶(Camellia kweichowensis)是红山茶组中稀有5室蒴果代表种之一,具有重要物种生物学意义和经济利用价值。为探索贵州红山茶物种稀有濒危原因,该文采用样方法与实测法调查,通过种群年龄结构和生存力分析,开展种群结构动态量化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结果表明:(1)贵州红山茶原生植被具有亚热带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典型特征,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占主体林分,华山松(Pinus armandii)+桦木(Betula luminifer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蓝果树(Nyssa sinensis)+山茶(Camellia sp.)+铃木(Eurya sp.)+木荷(Schima sp.)等针叶阔叶混交林常见。(2)贵州红山茶植物种群结构为增长型,以小树和中树龄级阶段植株为主体,占种群数量的73.02%;种群存活曲线Deevey-Ⅱ型特征明显,种群生命期望值在幼苗期达到最大值,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种群幼苗库丰富但响应生境外的干扰敏感,幼苗存活至Ⅶ龄级植株概率陡降至36.17%,整体呈现“Ⅳ龄级前增长-Ⅳ龄级后衰退”的特点。(3)贵州红山茶在未来2、4、6、8、10个径级的生长期之后,种群动态趋于中树(Ⅴ~Ⅶ龄级)、大树(Ⅷ~Ⅹ龄级)和老树(Ⅺ~ⅩⅢ龄级)的态势。综上认为,贵州红山茶生境资源及空间有限性导致种群内部或不同物种间的竞争加剧,使种群幼苗存活率降低和低龄级植株数量减少,加上人类掠夺性采伐造成的成年植株死亡率增高,致使其种群的数量增加及种群扩散受阻,分布区狭窄,物种趋于濒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红山茶 种群结构特征 种群数量变化 时间序列预测 物种濒危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15年西北地区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及生境变化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万华伟 张志如 +4 位作者 夏霖 刘玉平 侯鹏 孙晨曦 金岩丽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40-1749,共10页
西北地区地域辽阔,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动物区系特殊而丰富,但生态系统脆弱,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严重影响物种数量和生境状况。论文以卫星遥感及地面物种调查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地球生命力指数(Living planet index,LPI)分析生物多... 西北地区地域辽阔,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动物区系特殊而丰富,但生态系统脆弱,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严重影响物种数量和生境状况。论文以卫星遥感及地面物种调查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地球生命力指数(Living planet index,LPI)分析生物多样性水平和变化趋势,表征物种变化状况;将土地利用数据重分类为6种生态系统类型,将森林、草地、荒漠、水体和湿地生态系统定义为自然生境,聚落和农田生态系统定义为人工生境,其面积大小表征物种栖息地状况。对1980-2015年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及生境状况变化趋势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地区脊椎动物种群数量自1980年以来整体呈下降趋势,至2013年下降了57.83%,但2005年后呈逐渐恢复的趋势;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和朱鹮(Nipponia nippon)等物种数量分别增加55.77%,26.03%和304%,2000年之前处于下降趋势,2000年之后显著增加,但野骆驼(Camelus ferus)、四爪陆龟(Testudo horsfieldii)等物种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型下降,且下降趋势仍未缓解;草地、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减少,森林、水体和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增加,整体上主要由自然生境转为人工生境。本文对了解研究区动物及其环境变化、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研究结果制定控制物种数量的措施以及对物种数量变动预测都发挥很大作用,同时也有利于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动物 种群数量变化 生物多样性 生境状况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若干问题解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斌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4-35,共2页
本文归纳了高中生物学探究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中学生的常见疑问,并作了相应的解释。
关键词 酵母细胞培养 种群数量变化 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果蝇开展“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教学 被引量:1
14
作者 丁浩 《生物学教学》 2022年第11期56-58,共3页
采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探究“种群数量的变化”,不仅可以降低实验难度,而且错时培养可以缩短课堂占时,提高实验开出率。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揭示“种群数量的变化”的规律。通过数学模型分析加深对增长率、增长速率以及环境容纳量... 采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探究“种群数量的变化”,不仅可以降低实验难度,而且错时培养可以缩短课堂占时,提高实验开出率。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揭示“种群数量的变化”的规律。通过数学模型分析加深对增长率、增长速率以及环境容纳量等概念的理解,促进思维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蝇 种群数量变化 高中生物学 实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3个番茄种植基地枯萎病菌种群数量监测及生防菌B1619的控病效果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斌 杨晓云 +1 位作者 刘邮洲 陈志谊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521-2526,共6页
为明确生防细菌B1619对番茄枯萎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分离鉴定了江苏省铜山、溱潼和沭阳3个番茄种植基地枯萎病菌的种类,检测了番茄全生育期土壤中枯萎病菌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枯萎病菌分别属于镰刀菌属的3个种,它们出现... 为明确生防细菌B1619对番茄枯萎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分离鉴定了江苏省铜山、溱潼和沭阳3个番茄种植基地枯萎病菌的种类,检测了番茄全生育期土壤中枯萎病菌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枯萎病菌分别属于镰刀菌属的3个种,它们出现的平均频率分别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为74.5%;茄病镰刀菌F.solani为21.3;轮枝镰刀菌F.verticillioides为4.2%。尖孢镰刀菌是引起番茄枯萎病的优势种群。3个番茄种植基地番茄全生育期枯萎病菌种群数量消长规律基本一致,番茄枯萎病菌数量在番茄定殖后迅速繁殖,盛果期达到最大值,采收后数量开始下降。在番茄定植时用生防菌B1619处理土壤后,枯萎病菌的数量明显比未处理过的对照低,在盛果期枯萎病菌的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43%,说明生防菌B1619对番茄枯萎病菌的生长繁殖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3个番茄种植基地开展了生防菌B1619防控番茄枯萎病田间试验示范,结果显示,用生防菌B1619处理土壤后,铜山基地的番茄枯萎病发病率为1.5%(对照17.8%);溱潼基地没有发病;沭阳基地的发病率为0.1%(对照52.3%)。生防菌B1619具有开发成防治设施茄科蔬菜枯萎病生物杀菌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枯萎病菌 尖孢镰刀菌 种群数量变化 生防菌B1619 控病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黄毛鼠种群数量动态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常弘 余国兴 《生态科学》 CSCD 1990年第1期29-35,共7页
本文研究农田黄毛鼠种群年度和季节数量动态。稻田区数量最高的季节为7~11月,冬春季12月~翌年6月相对来说密度较低,只是在3月份有一较小幅度增长。蕉田区黄毛鼠种群数量变化4~10月较低,11月~翌年3月数量相对较高,全年可以为呈马鞍形... 本文研究农田黄毛鼠种群年度和季节数量动态。稻田区数量最高的季节为7~11月,冬春季12月~翌年6月相对来说密度较低,只是在3月份有一较小幅度增长。蕉田区黄毛鼠种群数量变化4~10月较低,11月~翌年3月数量相对较高,全年可以为呈马鞍形,即冬春较高密度,夏秋密度较低。山坡果园地小家鼠种群密度季节变化比较明显,也呈现冬春密度较高,夏秋密度较低的马鞍形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毛鼠 种群数量动态 种群密度 季节变化 果园地 生境条件 种群数量变化 种群特征 栖息环境 捕获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褐飞虱灯诱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文龙 申科 +1 位作者 黎坚 张润杰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5-288,292,共5页
根据广东肇庆病虫测报站24a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的灯诱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褐飞虱各年的始见日在3月或4月内,始盛日在4月或5月内。年发生动态为双峰型,即早稻高峰和晚稻高峰,早稻高峰多在5月上旬至7月下旬之间,... 根据广东肇庆病虫测报站24a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的灯诱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褐飞虱各年的始见日在3月或4月内,始盛日在4月或5月内。年发生动态为双峰型,即早稻高峰和晚稻高峰,早稻高峰多在5月上旬至7月下旬之间,晚稻高峰多在9月中旬至11月下旬间。终见日多在11月下旬。根据发生高峰的日诱获量、候平均诱获量、旬平均诱获量及全年的累计数量来比较各年的发生严重程度,结果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褐飞虱发生重,而80年代末直至本世纪初发生趋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分析 稻褐飞虱 灯诱 20世纪70年代 种群数量变化 80年代 病虫测报 广东肇庆 发生动态 发生高峰 严重程度 双峰型 本世纪 晚稻 早稻 平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稻田区黄毛鼠种群动态预测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常弘 《生态科学》 CSCD 1990年第1期36-47,共12页
本文研究稻田区黄毛鼠种群动态预测模型,利用数量化理论Ⅰ建立起预测模型。在预测方程中考虑七类与黄毛鼠生存有关的生态因子,即繁殖指数,降雨量、相对湿度、平均温度、农时变化,作物换茬和季节变化。本文还利用偏相关系数的T检验,分析... 本文研究稻田区黄毛鼠种群动态预测模型,利用数量化理论Ⅰ建立起预测模型。在预测方程中考虑七类与黄毛鼠生存有关的生态因子,即繁殖指数,降雨量、相对湿度、平均温度、农时变化,作物换茬和季节变化。本文还利用偏相关系数的T检验,分析影响黄毛鼠种群数量变化的主、次要生态因子。其中繁殖指数、作物换茬、农时变化和季节变化为主要影响因子。同时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讨论了1987—1989年降雨量的变化,认为年度间降雨量差异不明显,月份间降雨量差异明显。还分析了作物换茬,农时变化种群密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毛鼠 种群数量变化 季节变化 生态因子 种群密度 主要影响因子 种群变化 偏相关系数 捕获率 数量化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梨树害虫及天敌数量变动研究
19
作者 仇明华 马钧 +2 位作者 黄勇 陶磅 方波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7-350,共4页
通过对昆明市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松华乡梨园进行主要害虫、捕食性天敌的组成与数量特征的调查发现:该区域有害虫6目26科49种,主要害虫有蚜虫类、蝽类、天牛类、刺蛾类等;梨树上的主要害虫是梨二叉蚜、稻绿蝽、梨眼天牛、黄刺蛾等。捕食性... 通过对昆明市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松华乡梨园进行主要害虫、捕食性天敌的组成与数量特征的调查发现:该区域有害虫6目26科49种,主要害虫有蚜虫类、蝽类、天牛类、刺蛾类等;梨树上的主要害虫是梨二叉蚜、稻绿蝽、梨眼天牛、黄刺蛾等。捕食性天敌种类有5目6科17种,主要为瓢虫类、食蚜蝇类、草蛉类、螳螂类和捕食性蜘蛛;天敌与害虫之间有明显的时间与数量的跟随关系,天敌对害虫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保护区 梨园害虫 捕食性天敌 种群数量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阳地区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及种群消长关键因子的初探 被引量:2
20
作者 苏世友 田光合 +3 位作者 周波 焦书法 姚克全 赵北林 《河南林业科技》 1989年第1期10-13,共4页
为了摸清信阳地区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找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因子.为马尾松毛虫虫情的正确测报和有效的害虫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我们从82年以来,运用生命表的方法,对该区马尾松毛虫的自然种群动态进行了比较系... 为了摸清信阳地区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找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因子.为马尾松毛虫虫情的正确测报和有效的害虫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我们从82年以来,运用生命表的方法,对该区马尾松毛虫的自然种群动态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阳地区 马尾松毛虫 种群消长 自然种群生命表 关键因子 虫情 种群数量变化 依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