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种植行向对玉米茎叶形态建成与产量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庆燕 叶德练 +3 位作者 张钰石 李建民 张明才 李召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84-1392,共9页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2012–2013年采用田间不同行向种植设计,研究了种植行向对玉米茎叶形态建成和产量的调控。结果表明,种植行向对玉米叶和茎的形态建成影响显著。与南北行向(N-S)相比,东西行向(E-W)显著促进了中上部叶片(第...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2012–2013年采用田间不同行向种植设计,研究了种植行向对玉米茎叶形态建成和产量的调控。结果表明,种植行向对玉米叶和茎的形态建成影响显著。与南北行向(N-S)相比,东西行向(E-W)显著促进了中上部叶片(第11~第17叶)的伸长,增加了叶面积,但对叶宽影响不显著。种植行向显著影响了玉米茎秆质量,E-W种植方式显著促进了植株中下部节间的伸长和增粗,增加了第9和第10节间单位长度干重和茎秆折断强度。种植行向对拔节期植株干重没有显著影响,但E-W种植方式在大口期至成熟期的单株总生物量积累显著高于N-S种植,同时促进了干物质由叶、茎向雌穗的转移,显著提高了收获指数。E-W种植方式显著增加了玉米千粒重,提高了产量。因此,华北地区E-W种植方式可显著促进玉米茎叶生长和植株干物质积累,增加粒重,提高收获指数,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行向 玉米 产量 形态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种植行向对覆膜越冬膜下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李银芳 潘伯荣 +5 位作者 阿迪力.吾彼尔 沈青林 方桂娟 李奇 马洪亮 辛和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0-246,288,共8页
为消除葡萄东西行向种植双膜覆盖越冬膜上雪被不足的顾虑,2014—2015年冬季在新疆阜康进行了东西向、南北向膜下和土埋的温度逐日观测。结果表明,寒冷期最低温度东西向较高。整个冬季东西向有大于土埋的补偿温度,而南北向是低于土埋的... 为消除葡萄东西行向种植双膜覆盖越冬膜上雪被不足的顾虑,2014—2015年冬季在新疆阜康进行了东西向、南北向膜下和土埋的温度逐日观测。结果表明,寒冷期最低温度东西向较高。整个冬季东西向有大于土埋的补偿温度,而南北向是低于土埋的亏缺温度。在-25.6℃的最低气温日,东西向是-3.0℃、南北向-5.4℃、土埋-4.6℃。经推算,在-37℃极端最低气温时,分别是-9.6℃、-13.6℃、-10.4℃。两种行向都经得住极端最低气温和长期低温的酷寒,东西向好于南北向。最高温度、平均温度也是东西向较高,温差则反之。10℃萌发生长的日期东西向比土埋提前37天,南北向提前35天。东西向还较南北向高产优质,生长旺盛。东西向因为优越的光照条件,可不再担忧雪被不足的问题。若采用篱架式南北向栽培,双膜越冬也是安全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越冬 种植行向 双膜覆盖 雪被 膜下温度 亏补温度 天山北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种植行向对农田光照条件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马林 王若男 +13 位作者 郭宗凯 郑石 支询 刘华楠 李施 邢婉茹 李宗昊 张晓月 王莹 李琳琳 李雨鸿 黄岩 张琪 王赫然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4期238-238,243,共2页
作物的田间小气候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发育。该文通过对作物的种植行向观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运用理论分析、图解法、理论计算法、实际观测等研究行向对农田中光照条件的影响。根据结论可以对作物的栽培行向进行改良,从而提高作物光照条件... 作物的田间小气候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发育。该文通过对作物的种植行向观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运用理论分析、图解法、理论计算法、实际观测等研究行向对农田中光照条件的影响。根据结论可以对作物的栽培行向进行改良,从而提高作物光照条件,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种植行向 光照条件 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玉米-苜蓿间作体系行数与密度对玉米生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彦龙 齐帅 +4 位作者 许瑞轩 张蓓 王恕平 董嘉莉 曹文侠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13-2022,共10页
禾豆间套作可发挥作物间的竞争与互补协同作用,提高系统生产力,增加土地利用效率。本研究以玉米(ZeamaysL.)单作为对照,设置玉米播种行数(1,2,3行,记为:M1,M2和M3)、玉米播种密度(60000株·hm^(-2),75000株·hm^(-2),90000株... 禾豆间套作可发挥作物间的竞争与互补协同作用,提高系统生产力,增加土地利用效率。本研究以玉米(ZeamaysL.)单作为对照,设置玉米播种行数(1,2,3行,记为:M1,M2和M3)、玉米播种密度(60000株·hm^(-2),75000株·hm^(-2),90000株·hm^(-2),记为:D1,D2和D3)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进行间作,共9种苜蓿-玉米间作模式,研究青贮玉米不同种植行数和密度与紫花苜蓿间作,对青贮玉米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间作不同种植行数和密度对青贮玉米的株高、茎粗、绿叶数、黄叶数、叶面积和果穗重有显著影响。各处理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2)M3D3的群体干草产量最大,达到了30.76 t·hm^(-2);(3)青贮玉米种植行数和密度对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和相对饲用价值(Relative feeding value,RFV)有显著影响,M3D3的CP和RFV含量较单播玉米分别提高了5.92%和4.57%。主成分分析表明,紫花苜蓿间套作青贮玉米模式的顺序为:M3D3>M3D1>M3D2>M2D2>M2D3>M2D1>M1D3>M1D2>M1D1。即在河西灌区间套作玉米种植三行,密度为90000株·hm^(-2)时,青贮玉米生产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青贮玉米 紫花苜蓿 种植密度 种植 生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垄双行气力集排式追肥装置设计与试验
5
作者 徐征鑫 李贵蓉 +3 位作者 王超 卢彩云 曾伟 王庆杰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60,共9页
针对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模式下追肥作业效率低和排肥均匀性较差等问题,依据该种植模式下的追肥作业特点,设计一种适用于该种植模式的螺旋输送器排肥、多行集排、气流输肥的追肥装置,并对螺旋输送器式排肥装置和气力输送装置关键参数进行... 针对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模式下追肥作业效率低和排肥均匀性较差等问题,依据该种植模式下的追肥作业特点,设计一种适用于该种植模式的螺旋输送器排肥、多行集排、气流输肥的追肥装置,并对螺旋输送器式排肥装置和气力输送装置关键参数进行了理论计算和优化设计。依据排肥流量需求设计螺旋输送器叶片结构,并确定螺旋输送器驱动电机功率;确定气-肥输送主管道和气-肥输送分配管道结构尺寸;采用三通管将气-肥输送分配管道合并方式,使双苗带中间施肥量多于两侧。对该装置进行排肥试验,结果表明:螺旋输送器式排肥装置排肥稳定,排肥量与转速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设计二因素三水平排肥试验探究风速和排肥转速对肥料分配均匀性的影响,排肥转速、风速以及排肥转速与风速的交互作用均对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影响显著,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随着转速和风速的增大而增大;气-肥输送分配管道合并后,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略有增加,未合并出肥口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为6.5%~7.1%,合并出肥口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为3.8%~5.8%,合并出肥口排肥量为未合并出肥口排肥量的1.7倍左右,排肥性能达到设计目标,满足玉米追肥机械作业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垄双种植 追肥装置 气力集排式 管道合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1膜4行种植模式对新陆早82号农艺性状和结铃数的影响
6
作者 梁培鑫 王海霞 +4 位作者 吕晓庆 曹创业 卢亚杰 再同古丽·加帕尔 徐倩倩 《中国棉花》 2024年第6期25-30,共6页
为探究1膜4行种植模式对棉花农艺性状及结铃数的影响,揭示棉花的适宜株行距配置模式,于2023年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开展大田试验。选取新陆早82号为供试材料,以传统的1膜6行种植模式[行距为(10+66+10+66+10) cm,株距为9.5 cm]... 为探究1膜4行种植模式对棉花农艺性状及结铃数的影响,揭示棉花的适宜株行距配置模式,于2023年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开展大田试验。选取新陆早82号为供试材料,以传统的1膜6行种植模式[行距为(10+66+10+66+10) cm,株距为9.5 cm]为对照,设置1膜4行种植模式[行距为(66+10+66) cm,边行和中间2行的株距分别为7.3 cm和9.5 cm],分析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下棉花的出苗率、株高、单株叶片数、单株果枝数、第一果枝节位、单株蕾数、单株结铃数、棉铃直径、收获密度、倒三果枝结铃数等。结果表明,在1膜4行种植模式下,棉花出苗率增加,边行棉花生长发育加快,蕾期边行棉花的株高、单株叶片数、单株果枝数、第一果枝节位和单株棉蕾数高于1膜4行中行和1膜6行。花铃期1膜4行边行棉花的单株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和棉铃直径显著高于1膜4行中行和1膜6行边行。吐絮期1膜4行模式下的单株结铃数和倒三果枝结铃数显著高于1膜6行。总体而言,1膜4行种植模式下新陆早82号出苗率增加,边行棉花长势向好,有利于创建高产群体以及全程机械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1膜4种植模式 出苗率 形态指标 铃数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不同种植行对秸秆覆盖响应的差异 被引量:3
7
作者 霍成斌 李岩华 +2 位作者 王高鸿 张俊灵 阎金龙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7-104,共8页
为给玉米秸秆覆盖冬小麦的合理行数以及行距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小麦不同种植行(行距20cm)对玉米秸秆覆盖的响应差异,分析了覆盖带宽及种植带行距和行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麦田0~10cm土壤表现出增温(返青、拔节... 为给玉米秸秆覆盖冬小麦的合理行数以及行距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小麦不同种植行(行距20cm)对玉米秸秆覆盖的响应差异,分析了覆盖带宽及种植带行距和行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麦田0~10cm土壤表现出增温(返青、拔节和成熟期)和降温(抽穗和灌浆期)的双重效应,同时具有明显的保墒和促进植株干物质积累的作用,且随覆盖量的增加,覆盖效应呈先增后减趋势;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秸秆覆盖量的反应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但只有4 500kg·hm-2覆盖量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CK(不覆盖)。在同一覆盖量下,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水分含量、干物质积累、产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总体上随种植行离覆盖带距离的增大而减弱。在不同栽培模式中,以行距16cm、种6行、覆盖带宽35cm的模式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 秸秆覆盖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遥感影像的多生育期冬小麦种植行检测方法 被引量:14
8
作者 杨蜀秦 林丰山 +3 位作者 徐鹏辉 王鹏飞 王帅 宁纪锋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1-188,共8页
大田环境下小麦种植行的识别与定位对农机田间喷药和除草等任务的导航作业具有重要意义。以分蘖期和拔节期的冬小麦无人机可见光遥感影像为研究数据,结合深度语义分割和霍夫变换直线检测,提出了一种多生育期小麦种植行检测方法。采用Seg... 大田环境下小麦种植行的识别与定位对农机田间喷药和除草等任务的导航作业具有重要意义。以分蘖期和拔节期的冬小麦无人机可见光遥感影像为研究数据,结合深度语义分割和霍夫变换直线检测,提出了一种多生育期小麦种植行检测方法。采用SegNet深度语义分割提取小麦种植区域,克服传统检测方法对光照敏感的同时提高检测精度。基于霍夫变换的小麦种植行预检测结果,提出采用二分k均值聚类进一步提炼检测结果,以识别出小麦种植行区域的中心线。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分蘖期和拔节期的冬小麦图像,种植行直线平均位置偏差的绝对值分别为0.55、0.11 cm;平均角度偏差的绝对值分别为0.0011、0.00037 rad,检测精度与直线漏检率等指标都显著优于传统方法。研究结果为智能农机导航作业中的作物种植行检测提供了方法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农机导航 无人机遥感 种植提取 深度语义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林间作不同种植行的花生生长差异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权宝全 白冬梅 +1 位作者 田跃霞 薛云云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1-55,共5页
为探究核桃林间作花生种植行离树干的适宜距离,在核桃林间作花生条件下,以花生品种晋花10号和花育33号为材料,研究不同种植行花生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6年生核桃林间作花生且花生种植行距树干<90... 为探究核桃林间作花生种植行离树干的适宜距离,在核桃林间作花生条件下,以花生品种晋花10号和花育33号为材料,研究不同种植行花生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6年生核桃林间作花生且花生种植行距树干<90 cm条件下,不同种植行花生的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及产量差异显著,随种植行与树干距离的增加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当花生种植行距树干≥90cm时,不同种植行花生的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及产量差异不大,生长优势明显,产量较高,晋花10号、花育33号种植行距树干90、120、150cm3个处理的平均理论产量比种植行距树干30cm和60cm处理分别增产34.43%和16.07%,24.36%和14.60%。由此可见,6年生核桃林间作花生种植行离树干90cm为最适间作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核桃林 间作 种植 干物质积累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宜机械化作业宽行种植的甘蔗肥料效应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华 罗俊 +2 位作者 陈伟绩 许莉萍 陈如凯 《中国糖料》 2009年第4期12-14,共3页
根据适宜机械化作业的行距要求,对4个肥料处理在3个甘蔗品种上的施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沿用现农民习惯施肥方式不仅投入大,而且在甘蔗前期发芽、蔗茎伸长、糖分积累、甘蔗及糖产量等各方面都表现最差,投入、产出效率低下;单纯施... 根据适宜机械化作业的行距要求,对4个肥料处理在3个甘蔗品种上的施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沿用现农民习惯施肥方式不仅投入大,而且在甘蔗前期发芽、蔗茎伸长、糖分积累、甘蔗及糖产量等各方面都表现最差,投入、产出效率低下;单纯施用专用肥在甘蔗伸长盛期之前效果最好,但后期有脱肥现象发生,宜适当加量或补施;生物有机肥+追肥型专用肥的肥效缓释特点使得甘蔗后期不脱肥,尽管营养生长维持时间稍长,工艺成熟略晚,但总体的投入、产出比优于其他处理,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不同品种的生长特点不同,产量构成的主因子也有所不同,应选择不同的肥料处理组合分类指导,进行科学的营养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机械化 种植 肥料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萝卜垄作双行种植 被引量:2
11
作者 薛彦棠 焦瑞莲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2年第7期15-15,共1页
胡萝卜营养丰富,耐贮藏,色美味鲜,是周年都能供应的蔬菜,我市张二宝2001年采用了垄作双行种植技术,每亩产量达4000千克,比普通种植高出1 000~1 500千克,收入高出300~400元,效益可观,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关键词 胡萝卜 垄作双种植 整地 播种 田间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旱地马铃薯田土壤水分和产量对覆盖材料及不同种植行的响应 被引量:4
12
作者 卢祚 杨成存 +6 位作者 黄金文 韩凡香 马建涛 柴守玺 程宏波 黄彩霞 常磊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4期77-86,共10页
【目的】解决西北地区干旱频发,农业水资源短缺造成马铃薯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方法】在陇中半干旱区设置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材料(地膜覆盖、秸秆带状覆盖)和秸秆覆盖带宽及种植带行数(覆盖带∶种植带60 cm∶60 cm、60 cm∶90 cm)... 【目的】解决西北地区干旱频发,农业水资源短缺造成马铃薯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方法】在陇中半干旱区设置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材料(地膜覆盖、秸秆带状覆盖)和秸秆覆盖带宽及种植带行数(覆盖带∶种植带60 cm∶60 cm、60 cm∶90 cm)对马铃薯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两个生长季,覆盖均能显著提高马铃薯全生育期0~200 cm土壤含水量。生育时期内,SM1(秸秆覆盖2行)、SM_(2)(秸秆覆盖3行)和PM(地膜覆盖)处理均以块茎膨大期增墒幅度最大。不同土层间,地膜覆盖明显较CK(露地平作)提高0~90 cm土层土壤水分,而秸秆带状覆盖在块茎形成期以前主要提高0~90 cm土层的含水量,在块茎形成期之后以提高90~200 cm的土层含水量为主。与CK相比,SM1、SM_(2)和PM处理均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16.0%~19.5%、10.0%~11.6%和27.1%~34.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7%~16.4%、10.1%~10.2%和21.4%~24.0%。两个生长季,覆盖显著增加了马铃薯单薯质量16.7%~17.5%,且单薯质量与产量极显著相关(r=0.83**)。【结论】秸秆带状覆盖和地膜覆盖均是半干旱雨养区良好的保墒增产的栽培技术,在秸秆资源丰富的地区,秸秆带状覆盖2行种植模式(SM1)是更适合当地绿色生产的覆盖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秸秆带状覆盖 种植 土壤水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8 cm大垄双行种植方式对吉林西部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娟 陶冬雪 周道玮 《土壤与作物》 2020年第2期159-165,共7页
为提高玉米单产,本研究以65 cm单垄常规种植方式为对照,研究98 cm大垄双行种植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65 cm单垄种植方式相比,98 cm大垄双行种植方式玉米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群体干物质量分别显著增加28.8%和13.6%,而产... 为提高玉米单产,本研究以65 cm单垄常规种植方式为对照,研究98 cm大垄双行种植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65 cm单垄种植方式相比,98 cm大垄双行种植方式玉米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群体干物质量分别显著增加28.8%和13.6%,而产量仅增加3.6%。大垄双行处理玉米植株全N、全P和全K的养分积累量较对照处理分别增加9.9%、7.6%和11.9%。大垄双行处理显著影响玉米根系构型,较对照处理总根长、根表面积、平均直径、根体积及分叉数显著增加。此外,大垄双行处理顶层叶面积指数较对照处理增加20.6%,顶层透光率降低15.3%。98 cm大垄双行种植方式的优势,有待于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98 cm大垄双种植方式 产量 群体生物量 叶面积指数 透光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锦市籽用南瓜宽行种植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4
作者 关铁民 丁春利 +3 位作者 马琳 王欣 李国臣 李宏玲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6年第3期38-38,共1页
关键词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籽用南瓜 种植 富锦市 覆膜种植 高产栽培技术 三江平原地区 栽培面积 科技示范户 播种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菜大垄双行种植产质量效益高
15
作者 刘凤阁 张海晶 +3 位作者 王亚荣 冯毅 赵宏敏 彭晓勇 《中国糖料》 2002年第2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甜菜 大垄双种植 产量 品质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室黄瓜番茄主副行种植周年栽培技术
16
作者 王树峰 孟祥平 《河北农业科技》 1996年第5期9-9,共1页
1994—1995年,邯郸市推广日光温室黄瓜番茄主副行种植周年栽培技术1500亩,在基本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副行两茬增收3500公斤,效益4000元左右。据对25户菜农(面积21亩)调查,两茬副行平均增收黄瓜、番茄3296公斤、效益4188.5元。其栽培技... 1994—1995年,邯郸市推广日光温室黄瓜番茄主副行种植周年栽培技术1500亩,在基本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副行两茬增收3500公斤,效益4000元左右。据对25户菜农(面积21亩)调查,两茬副行平均增收黄瓜、番茄3296公斤、效益4188.5元。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一、播种 1、黄瓜。选用长春密剌或新泰密刺。12月下旬播种。育苗期45天,定植行距100厘米,主行株距17厘米,亩栽4000株,副行株距35厘米。亩栽2000株。 2、番茄。主行用中蔬4号等中、晚熟品种,副行用早丰等早熟品种。7月下旬播种。苗期40天,定植行距55厘米,主行株距35厘米,亩栽3500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 黄瓜 番茄 主副种植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额盆地籽用西葫芦大小行种植技术及主要病虫害防治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雷 《农村科技》 2020年第3期46-48,共3页
种植籽用西葫芦具有生长期短、见效快、产量高、适应性强、管理简便的特点,为确保籽用西葫芦高产稳产,在栽培管理中必须抓好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控工作。在正常水肥条件下,籽用西葫芦单株结瓜3~4个,高肥水条件下可结瓜6个以上,667米2产瓜... 种植籽用西葫芦具有生长期短、见效快、产量高、适应性强、管理简便的特点,为确保籽用西葫芦高产稳产,在栽培管理中必须抓好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控工作。在正常水肥条件下,籽用西葫芦单株结瓜3~4个,高肥水条件下可结瓜6个以上,667米2产瓜籽150~180千克,667米2纯收入达640~700元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籽用 西葫芦 大小种植 病虫害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种预留行种植模式图说
18
作者 武世新 《安徽农业》 1996年第12期6-7,共2页
关键词 预留种植 间作 套作 种植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模式示范总结 被引量:1
19
作者 于志亮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7年第1期22-23,共2页
详细介绍了双城区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技术,包括技术措施、播种、施肥、灭草、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并分析了效益,以及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这是一项增产、增收的技术。
关键词 玉米大垄双种植 示范总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高产新技术——大垄双行种植法
20
作者 宋付毅 《内蒙古农业科技》 1991年第2期18-18,共1页
黑龙江省依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从1987~1989年连续三年试验大垄双行玉米种植新方法,取得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1990年经大面积示范又取得全面高产。现在这项新技术已通过技术成果鉴定,为夺取北方玉米高产提供新途径。并在1991年确定... 黑龙江省依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从1987~1989年连续三年试验大垄双行玉米种植新方法,取得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1990年经大面积示范又取得全面高产。现在这项新技术已通过技术成果鉴定,为夺取北方玉米高产提供新途径。并在1991年确定为全县推广,在全市列为示范项目。一、大垄双行种植的内容与效果: 是以大垄种两行密植为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高产 大垄双种植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