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6篇文章
< 1 2 6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对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谷强平 张嘉元 +1 位作者 武悦 周静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3-135,共3页
基于2011-2021年大豆主产地区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对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结果表明,政策实施促进了种植结构调整,实现了大豆扩种,但该影响存在时间异质性,种植结构并未随着大豆补贴标准的提高而实现持续... 基于2011-2021年大豆主产地区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对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结果表明,政策实施促进了种植结构调整,实现了大豆扩种,但该影响存在时间异质性,种植结构并未随着大豆补贴标准的提高而实现持续优化,说明补贴政策存在一定局限性。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继续实施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动态调整补贴标准,完善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进行“脱钩化”设计,实施包括大豆补贴政策的多元化的支持政策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者补贴政策 种植结构调整 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安全视角下吉林省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研究
2
作者 潘玥 《村委主任》 2024年第13期188-191,共4页
在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新要求和新变化下,文章依托吉林省近十年的粮食种植数据,厘清吉林省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现实情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实施以来,吉林省积极调增大豆种植面积,稳定玉米和水稻的种植面积。吉林省部分地区... 在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新要求和新变化下,文章依托吉林省近十年的粮食种植数据,厘清吉林省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现实情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实施以来,吉林省积极调增大豆种植面积,稳定玉米和水稻的种植面积。吉林省部分地区积极推进粮改经种植,各地区充分发挥种植比较优势,积极探索各地区的种植特色。但现阶段吉林省在种植结构调整的可持续性、农业产值与农民收入以及小农户种植行为的约束性等方面存在问题。对此,建议充分发挥吉林省玉米水稻种植产业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户种植优质水稻和可实用玉米等新品种,提高种植收入;确保大豆种植补贴政策实施稳定;积极帮扶有种植调整意愿的农户,确保符合新时期粮食安全的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产值 种植结构调整 粮食安全 粮改 种植产业 大豆种植 补贴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种植结构调整效应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术坤 林文声 杨国蕾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5-136,共12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从改善灌溉设施、促进非农就业、增加农地租入和提高农业机械化的传导机制,构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而根据2020年和2022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10省50... 高标准农田建设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从改善灌溉设施、促进非农就业、增加农地租入和提高农业机械化的传导机制,构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而根据2020年和2022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10省50县(市、区)300村4378个农户样本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定量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种植结构调整效应与政策异质性。结果表明:(1)高标准农田建设促使三大主粮作物种植比例提高了7.97%。(2)机制分析结果显示,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改善农地灌溉条件、增加农地租入规模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来促进种植结构调整,而非农就业的传导机制未得到验证。(3)异质性分析表明,粮食平衡区、地形坡度和起伏度较大区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更能显著提高粮食种植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建设 种植结构调整 粮食生产 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种植结构调整对饲料粮供给及畜禽养殖的影响
4
作者 李欣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4年第6期230-232,共3页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也面临着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新问题。究其原因除了受到国内外经济波动的影响,也与农业种植的产能布局不合理、资源禀赋不匹配以及种养业发展相互脱节严重等问题有关。种植结构调整是指调...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也面临着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新问题。究其原因除了受到国内外经济波动的影响,也与农业种植的产能布局不合理、资源禀赋不匹配以及种养业发展相互脱节严重等问题有关。种植结构调整是指调整农业生产中各种作物在种植面积、品种结构等方面的比例,以适应市场需求、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等变化的需要。当前,生猪的价格持续走高、牛奶生产面临着销售问题,畜禽产品的供需矛盾也日益显著。种植结构的变动对畜禽养殖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只有加快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才能持续提升畜禽养殖产业的质量与效益。饲草、饲料作为畜禽养殖的根本,是畜禽养殖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保证。品质好的饲料粮富含蛋白质、矿物质以及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对于畜禽养殖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推行种植结构的调整是保证饲料粮的持续供给以及促进畜禽养殖业持续发展,并逐步迈入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粮 种植结构调整 畜禽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多目标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与评价 被引量:54
5
作者 周惠成 彭慧 +1 位作者 张弛 肖建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45-49,共5页
农业系统实质是社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作物种植结构应统筹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目标进行优化调整。针对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多目标决策过程中,在数据处理、模型构建、决策者偏好等方面存在的模糊性,该文将交互式模糊... 农业系统实质是社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作物种植结构应统筹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目标进行优化调整。针对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多目标决策过程中,在数据处理、模型构建、决策者偏好等方面存在的模糊性,该文将交互式模糊多目标优化算法应用于求解作物种植结构优化调整模型,实现与决策者之间的反复协商,直至得到决策者满意的调整方案;并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和模糊数学理论,建立基于相对有序度熵的种植结构调整合理性评价模型。经实例研究验证了本文模型与方法的可行性,为可持续发展种植业研究以及灌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种植结构调整 多目标优化 合理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结构调整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张金萍 裴源生 +1 位作者 郭兵托 赵勇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6-33,共8页
种植结构调整目前是我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的一个重点。区域大幅度的种植结构调整势必导致农作物耗用水量发生剧烈变化,由此引发区域水循环运移过程和转换通量发生变化,对区域用水和水资源赋存及形成过程产生深刻影响。应用水循环模型... 种植结构调整目前是我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的一个重点。区域大幅度的种植结构调整势必导致农作物耗用水量发生剧烈变化,由此引发区域水循环运移过程和转换通量发生变化,对区域用水和水资源赋存及形成过程产生深刻影响。应用水循环模型,对宁夏平原区实施种植结构调整下的区域水循环过程、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耗水变化进行模拟分析,研究表明:(1)种植结构调整改变了区域水循环过程:区域水循环强度减弱,水循环转化通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区域引排耗水量减少。(2)调整不同作物种植面积对水资源消耗的影响不同:减少水稻种植面积,农田土壤蒸发减少了0.19×108m3,植被蒸腾减少了0.83×108m3;减少套种面积,植被蒸腾减少了1.18×108m3,但农田土壤蒸发增大了0.16×108m3。(3)调整作物种植面积将对区域生态耗水带来重要影响:当水稻面积减少到4×104hm2,低效耗水减少了0.2×108m3,高效耗水减少了0.03×108m3;当套种面积减少到4×104hm2时,低效耗水和高效耗水分别减少了0.21×108m3和0.05×108m3。(4)区域高效耗水和低效耗水均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区 种植结构调整 水循环 耗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粮食增产的贡献因素分解与测算(2004-2013年)——基于粮食内部种植结构调整的视角 被引量:25
7
作者 朱晶 李天祥 朱珏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16,共6页
文章从粮食内部种植结构调整的角度入手,通过建立一个新的分析框架,重新对近10年来江苏省粮食持续增产的贡献因素进行了分解测算。结果表明,尽管过去10年来作物单产提升是江苏粮食增产的最主要贡献因素,但相比于其在年度间波动幅度大、... 文章从粮食内部种植结构调整的角度入手,通过建立一个新的分析框架,重新对近10年来江苏省粮食持续增产的贡献因素进行了分解测算。结果表明,尽管过去10年来作物单产提升是江苏粮食增产的最主要贡献因素,但相比于其在年度间波动幅度大、贡献不稳定的特点,播种面积对粮食增产的贡献作用更为持久与稳定。同时,粮食内部种植结构调整、相对高产的粮食作物对低产作物的种植替代也是推动江苏粮食连续增产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鉴于播种面积对粮食增产持续而稳定的贡献作用,未来要实现江苏粮食可持续增产,保留一定的粮食用地规模是必须的;而进一步挖掘粮食单产潜力的重点,应该是在努力提升各粮食作物自身单产水平的同时,建立降低粮食单产年际间波动的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增产 种植结构调整 贡献率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对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意愿的量化分析——以黑河干流中游为例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娟 吴普特 +3 位作者 王玉宝 赵西宁 宋健峰 黄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05-1112,共8页
通过探究农户对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接受意愿,提出合理性对策以确保其顺利实施,从而提高作物群体用水效率,保障未来干旱缺水地区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基于黑河流域中游3个灌区200位农户的调查问卷及入户访谈所取得的具体调查资料... 通过探究农户对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接受意愿,提出合理性对策以确保其顺利实施,从而提高作物群体用水效率,保障未来干旱缺水地区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基于黑河流域中游3个灌区200位农户的调查问卷及入户访谈所取得的具体调查资料,分别运用Logistic回归中的Enter法和Backwardcond itional法分析农户对节水型种植结构调整的意愿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节水型种植结构调整接受率与农户文化程度、劳动力人口数、耕地面积、兼业程度、政府是否参与、农户节水意识等因素呈显著正相关,与农户年龄、上一季种植作物种类数、商业化程度、农户风险意识等其他因素呈负相关。在此基础上,对影响节水型种植结构调整接受率的关键因素按重要性进行排序为:年龄>政府是否参与>农户节水意识>兼业程度>农户文化程度>耕地面积,其中年龄和政府是否参与2个变量的显著水平分别达到0.002和0.044。此外还构建了关键因素与种植业结构调整接受率的概率关系式。从拟合效果来看,模型拟合值与观测值的吻合度高达78%,说明模型拟合结果较好。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依靠示范户带动整体、加强宣传培训及科技投入力度、强化惠农经济补偿、重视政府导向地位等措施,可保证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顺利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型农业 种植结构调整 参与式调查 LOGISTIC模型 农户意愿 黑河干流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种植结构调整中的羊群效应——以辽宁省玉米种植户为例 被引量:18
9
作者 张雪 周密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4-62,171,172,共11页
种植结构调整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但是“跟风”调整带来的过度调整将对我国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带来巨大挑战.本文采用Bootstrap中介检验和工具变量法,以辽宁省467户玉米种植户为例,验证了种植结构调整中的羊群效应及... 种植结构调整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但是“跟风”调整带来的过度调整将对我国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带来巨大挑战.本文采用Bootstrap中介检验和工具变量法,以辽宁省467户玉米种植户为例,验证了种植结构调整中的羊群效应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农户的种植结构调整意愿倾向于模仿群体内他人的意愿,且亲缘网络中其他农户意愿带来的影响强于地缘网络中其他农户意愿带来的影响,即农户的种植结构调整中存在羊群效应.农户种植结构调整中羊群效应的形成机制主要在于农户之间的学习型模仿和风险分担,且相对于大规模农户而言小规模农户更易表现出羊群效应.因此,可以将羊群效应与正规制度互为补充,共同推进种植结构优化,重视新型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引领作用,同时,要避免“跟风”行为造成的过度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结构调整 影响机理 工具变量 多重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种植结构调整的农业生产适应性分析——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孙雪萍 杨帅 苏筠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40,共8页
提高农业旱灾适应性,有利于降低农业旱灾风险,使农业生产在与旱灾风险共存中求得可持续发展,而种植结构调整是主要的农业生产适应措施之一。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案例区,基于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该市近50 a以来的种植结构调整情况;并结... 提高农业旱灾适应性,有利于降低农业旱灾风险,使农业生产在与旱灾风险共存中求得可持续发展,而种植结构调整是主要的农业生产适应措施之一。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案例区,基于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该市近50 a以来的种植结构调整情况;并结合区域降水年内及年际变化特征,对基于政府政策驱动下的种植结构调整进行了分析。基于粮食产量波动与降水波动的关系,评价了农业生产的气候适应度。结果显示,种植结构调整作为旱灾适应性的有效调整措施,保证了该区农作物单产在降水波动增大的条件下仍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1995年以来区域农业旱灾适应性明显增强,更适于气候暖干化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结构调整 降水变异系数 降水年际变化 作物需水量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南红壤丘陵区种植结构调整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蔡崇法 陈家宙 +1 位作者 王长荣 胡章程 《土壤与环境》 CSCD 2001年第1期47-50,共4页
研究了鄂南红壤区不同种植模式的旱地及坡荒地、不同轮作模式的水田、水田改旱菜地的土壤养分状况。本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氮素含量较低,磷素普遍缺乏,钾素含量较低且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及氮含量呈现水田类>水田改旱地类>旱... 研究了鄂南红壤区不同种植模式的旱地及坡荒地、不同轮作模式的水田、水田改旱菜地的土壤养分状况。本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氮素含量较低,磷素普遍缺乏,钾素含量较低且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及氮含量呈现水田类>水田改旱地类>旱地类;土壤磷含量则是水田改旱地类>水田类>旱地类;水田类钾含量明显低于旱地类和水田改旱地类,而且三熟制油菜—西瓜—晚稻种植模式下,土壤全钾及速效钾含量呈下降趋势。水田改为旱作是改善土壤水分状况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丘陵 种植结构调整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棉区棉田种植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教海 别墅 +1 位作者 王孝刚 唐仕芳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2-4,共3页
在简要分析当前棉花生产形势的基础上 ,指出长江中游棉区进行棉田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性 ,从四个方面阐述棉田调整的基本思路 ,概述了棉田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 ,并推荐了一些适应该棉区发展的棉田间套模式。
关键词 长江中游棉田 种植结构调整 种植模式 套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对种植结构调整的认知和心态分析及政策启示——基于江苏淮北4县476位农民的调查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品 陆建飞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482-484,共3页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江苏省淮北地区的东海、泗洪、响水和阜宁等4县476位农民对种植结构调整的认知和心态,结果表明,一半以上被调查农民对种植结构调整的认识比较片面,近2/3被调查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外部的影响;对...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江苏省淮北地区的东海、泗洪、响水和阜宁等4县476位农民对种植结构调整的认知和心态,结果表明,一半以上被调查农民对种植结构调整的认识比较片面,近2/3被调查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外部的影响;对种植结构调整有信心的只有1/4左右;面对种植结构调整中的市场风险近1/2的被调查农民选择徘徊观望,被调查农民普遍认识到市场和技术在种植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渴望政府能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和协调农产品销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结构调整 农民 认知 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种植结构调整意愿与行为差异——基于黑龙江省341个玉米种植农户的调查 被引量:29
14
作者 余志刚 张靓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7-145,共9页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实现,取决于农户的调整意愿和调整能力。基于黑龙江省341个农户的调查,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适应性预期模型对农户的调整意愿和行为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价格变动、售粮难易程度等经济因素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实现,取决于农户的调整意愿和调整能力。基于黑龙江省341个农户的调查,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适应性预期模型对农户的调整意愿和行为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价格变动、售粮难易程度等经济因素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意愿的影响最大;(2)大多数农户有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的意愿,但只有少部分实际进行了调整,农户完成种植结构调整所需的时间不同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3)农户种植结构调整表现为明显的地域一致性,这种地区间的不均衡则主要是因为不同地区农户种植结构调整能力的不同。因此,政策制定要着力于打破路径依赖,政府要做好政策宣传和解读,保持政策的透明性和相对稳定性,加快粮食市场化改革和完善农民能力培训体系建设,重视新型经营主体对小农户行为的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结构调整 意愿 能力 调整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棉花育种成就与种植结构调整战略 被引量:5
15
作者 郭香墨 姚金波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6-58,共3页
我国棉花育种的主要成就突出表现在:转基因抗虫品种大规模应用,杂交棉面积逐年扩大,抗黄萎病和纤维品质改良进展迅速,不同棉区纤维品质改良目标明确,种子产业化速度加快。随着棉花种植结构战略调整,我国需要发展两熟制种植模式,两熟种... 我国棉花育种的主要成就突出表现在:转基因抗虫品种大规模应用,杂交棉面积逐年扩大,抗黄萎病和纤维品质改良进展迅速,不同棉区纤维品质改良目标明确,种子产业化速度加快。随着棉花种植结构战略调整,我国需要发展两熟制种植模式,两熟种植区域适当北移,增粮保棉,一熟棉区向滨海滩涂和旱碱地区适当转移。为此,需要选育生育期较短和耐旱碱的棉花新品种,改进棉花株型,研制和开发主要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提高水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育种 种植结构调整 转基因抗虫品种 配套栽培技术 种子产业化 品质改良 抗黄萎病 改良目标 纤维品质 战略调整 种植模式 种植区域 主要品种 杂交棉 两熟制 旱碱地 新品种 耐旱碱 生育期 利用率 棉区 北移 选育 株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比较优势下的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吴迪 余晓洋 +1 位作者 赵悦 舒坤良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第3期23-25,共3页
吉林省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2018年水稻、玉米、大豆3种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所有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7.99%,其中仅玉米就占了69.59%,经济作物所占比重较小。该文通过测算2014—2018年吉林省东、中、西各区域主要农作物的平均规模优势指数... 吉林省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2018年水稻、玉米、大豆3种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所有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7.99%,其中仅玉米就占了69.59%,经济作物所占比重较小。该文通过测算2014—2018年吉林省东、中、西各区域主要农作物的平均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分析玉米、水稻及大豆3种粮食作物在吉林省东、中、西部的比较优势差异,进而提出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作物 种植结构调整 比较优势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及水土资源利用效应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晓敏 王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9期211-214,共4页
华北地区粮食生产种植结构调整对水土资源消耗的影响,对农业甚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利用统计数据,以初期(2001年)种植结构不变为参照情形,在末期(2019年)粮食产量一定的条件下,估算了2001—2019年华北地区粮食种植结构调... 华北地区粮食生产种植结构调整对水土资源消耗的影响,对农业甚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利用统计数据,以初期(2001年)种植结构不变为参照情形,在末期(2019年)粮食产量一定的条件下,估算了2001—2019年华北地区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水土资源效应。结果表明:2001—2019年华北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玉米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的主要因素,2001—2019年华北地区小麦播种面积增加,小麦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比重降低幅度较小;2001—2019年华北地区粮食种植结构调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耕地资源有限、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压力。提出以下建议:通过加大轮作休耕、旱作雨养面积等政策措施减少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降低华北地区水土资源消耗压力;进一步提高山东省和河南省因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播种面积节约率;进一步提高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节水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作物 种植结构调整 水土资源利用效应 华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超采区种植结构调整下的生态补偿激励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政 汪妮 +2 位作者 余龙 张昕 汪泉熹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7-505,共9页
为研究有效激励地下水超采区农户主动参与地下水压采的生态补偿激励机制,解决近年来农户在参与地下水压采措施施行过程中消极和地下水压采效果不显著等问题,把调节径流、涵养水源功能价值模型改进并建立地下水压采生态补偿激励模型,并... 为研究有效激励地下水超采区农户主动参与地下水压采的生态补偿激励机制,解决近年来农户在参与地下水压采措施施行过程中消极和地下水压采效果不显著等问题,把调节径流、涵养水源功能价值模型改进并建立地下水压采生态补偿激励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到地下水压采生态补偿激励标准核算中,再结合以成本分析法计算出的生态补偿基础标准得出新的生态补偿标准。以成安县为例,引入干旱指数概念和地下水开采系数改进调节径流、涵养水源功能价值模型,干旱指数客观反映了研究区域降水、气候等因素,地下水开采系数则反映了各乡镇超采程度的差异,改进模型计算确定出了试点年成安县各试点村补偿金在416~634元/亩间浮动。激励机制的加入使得地下水压采区生态补偿标准更具针对性和合理性,为实现地下水压采工作的可持续推进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激励机制 种植结构调整 地下水压采 干旱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杂粮在我国种植结构调整中的地位与发展策略 被引量:28
19
作者 梁双波 程汝宏 《河北农业科学》 2005年第2期93-95,共3页
分析了小杂粮的优势及其在我国未来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根据目前我国小杂粮生产存在的问题、国内外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加强品种和技术更新、组建科技贸易型开发队伍、按国际标准进行产业化生产等发... 分析了小杂粮的优势及其在我国未来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根据目前我国小杂粮生产存在的问题、国内外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加强品种和技术更新、组建科技贸易型开发队伍、按国际标准进行产业化生产等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结构调整 小杂粮 农业持续发展 产业化生产 农业生产 变化趋势 消费结构 技术更新 国际标准 国内外 贸易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黑龙江省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闯 高萱 +2 位作者 祝悦 李林峰 刘家福 《农业与技术》 2022年第24期1-6,共6页
调整现有农业结构,以农作物的需水量、市场效益等方面为目标,使得调整后的农业结构实现区域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基于2015年黑龙江省的耕地面积、需水量和各农作物单产,采用多目标折中模型,以经济效益、节水效益、生态效益为目标,将耕地... 调整现有农业结构,以农作物的需水量、市场效益等方面为目标,使得调整后的农业结构实现区域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基于2015年黑龙江省的耕地面积、需水量和各农作物单产,采用多目标折中模型,以经济效益、节水效益、生态效益为目标,将耕地总面积、水资源总量及粮食要求等作为约束条件,进行黑龙江省种植结构调整。结果表明,调整后玉米与大豆种植面积减少,而水稻、高粱、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加。将调整后种植结构与2015年现状相比较,发现综合效益目标下的经济效益较2015年锐减,但节水效益与生态效益增加显著。经过调整后的种植结构更有利于黑龙江省的生态环境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为黑龙江省种植结构调整提出指导方向及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结构调整 多目标优化 综合效益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