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腕背痛的一个并不罕见的原因——骨间后神经终末支卡压征(摘要)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德松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S1期12-12,共1页
目的对骨间后神经终末支卡压引起腕背痛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对7具福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两侧前臂骨间后神经进行解剖学研究,结合临床13例骨间后神经末支卡压征的病史进行分析。结果该神经沿指总伸肌的腱鞘桡侧缘向腕背行走,于头月... 目的对骨间后神经终末支卡压引起腕背痛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对7具福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两侧前臂骨间后神经进行解剖学研究,结合临床13例骨间后神经末支卡压征的病史进行分析。结果该神经沿指总伸肌的腱鞘桡侧缘向腕背行走,于头月关节囊处稍有膨大,并分成4~6支细小的神经支走向两侧、远方和深层。此处神经被纤维结缔组织紧紧固定在关节囊上,当腕关节背伸时该段神经呈弯曲松弛状,掌屈时神经被拉紧。临床发现该征发病与腕关节过多活动有关,腕掌屈时疼痛加剧,于指总伸肌桡侧腕背横纹处(该神经膨大分支处)有一显著而固定的压痛点。13例经压痛点局封后,随访7个月至2年,11例未复发,2例复发。结论对腕背疼痛病例仔细检查、分析,可能会发现骨间后神经卡压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间后神经终末支 腕背痛 卡压征 指总伸肌 压痛点 神经膨大 关节背伸 关节囊 解剖学研究 结缔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周肾上腺素能神经密度与管壁组成成分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蔡文琴 李巍 +1 位作者 孙榆 周德山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5年第1期9-13,82,共6页
本文应用组织化学技术和电镜方法对家兔、豚鼠和大鼠血管周的肾上腺素能神经密度与管壁组成成分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实验结果证明,血管周神经分布于外膜层,中膜内未见有神经分布,肌性动脉(以肠系膜动脉为代表)较弹性动脉(以颈总动脉为代... 本文应用组织化学技术和电镜方法对家兔、豚鼠和大鼠血管周的肾上腺素能神经密度与管壁组成成分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实验结果证明,血管周神经分布于外膜层,中膜内未见有神经分布,肌性动脉(以肠系膜动脉为代表)较弹性动脉(以颈总动脉为代表)的血管周神经密度和含膨体数都较高。神经肌肉间隔近(0.05—3微米),最近者神经与肌肉间除基板外无其它组织成分。弹性动脉神经肌肉间隔较远(1—12微米),神经肌肉间隔以外弹力膜、成纤维细胞和板层状的结缔组织。股动脉和肾动脉周的神经分布特点介于上二者之间。静脉较相应动脉神经分布稀疏。但也存在部位的特殊性和种属差异性。如脐动脉虽属肌性动脉,但动脉周并无神经分布,豚鼠肾动脉周的神经密度远较兔及大鼠稀疏。作者认为血管周的神经密度与血管壁中平滑肌的含量有关。本文并对肌性动脉周神经分布致密的原因,不同类型动脉的神经分布特点与生理功能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素能神经 神经密度 神经肌肉间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