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强T2 FLAIR对增强T1WI鉴别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的增量价值研究
1
作者 梁泓中 周庆陆 +4 位作者 陈夏宜 郭睿 张学梅 肖运平 覃滢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9,共6页
目的:探讨增强T2 FLAIR对增强T1WI鉴别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和胶质母细胞瘤(GBM)的增量价值。方法:分析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PCNSL及48例GBM患者术前增强T1WI、增强T2 FLAIR图像。比较PCNSL组和GBM组在增强T1WI、增强T... 目的:探讨增强T2 FLAIR对增强T1WI鉴别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和胶质母细胞瘤(GBM)的增量价值。方法:分析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PCNSL及48例GBM患者术前增强T1WI、增强T2 FLAIR图像。比较PCNSL组和GBM组在增强T1WI、增强T2 FLAIR上强化特征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增强T1WI、增强T2FLAIR强化特征鉴别PCNSL和GBM的诊断效能。结果:2组在增强T1WI的强化比例和强化均匀度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增强T2 FLAIR的边缘强化和中心强化上也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使用增强T1WI强化特征和增强T2 FLAIR强化特征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显著高于单独使用增强T1WI强化特征、增强T2 FLAIR强化特征的AUC值(P<0.05)。结论:增强T2 FLAIR对增强T1WI鉴别PCNSL和GBM有一定增量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 质母细胞 磁共振成像 对比剂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临床-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影像组学的胶质母细胞瘤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无创鉴别模型构建及验证
2
作者 宋婷婷 洪士强 +3 位作者 祝贺 郑蕾 吴昌顺 冯虹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1-49,72,共10页
目的针对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影像学鉴别难题,探讨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对两者术前无创性鉴别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173例经病理或诊断... 目的针对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影像学鉴别难题,探讨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对两者术前无创性鉴别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173例经病理或诊断性放疗确诊的颅内占位患者病例(GBM 118例,PCNSL 55例),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n=121)与验证集(n=52)。收集术前临床数据(血清学指标、影像学表现)及多模态MRI序列[对比增强T1加权成像(contrast-enhanced T1-weighted imaging,CE-T1WI)、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 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T2-FLAIR)序列、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b=1000 s/mm^(2))、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勾画肿瘤核心区(排除瘤周水肿)作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通过Z-score标准化后,联合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筛选关键特征,采用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分类器及10折交叉验证法建模并验证。建立临床模型、4个单一序列影像组学模型、多模态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比较以上各个模型预测效能,选出最佳模型。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评估模型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AUC差异,校准曲线评价模型拟合能力,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临床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AUC分别为0.83(95%CI:0.76~0.90)和0.74(95%CI:0.61~0.87)。影像组学模型中,多模态的T1+ADC+T2+DWI Model表现最佳,训练集和验证集AUC分别为0.93(95%CI:0.88~0.98)和0.84(95%CI:0.72~0.96)。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进一步提升诊断效能,训练集AUC 0.94(95%CI:0.90~0.98)(准确度90.2%,敏感度96.7%),验证集AUC 0.85(95%CI:0.74~0.96)(准确度88.6%,敏感度83.3%),其预测准确性及临床净获益均显著优于单一模型。结论临床-多模态影像组学联合模型可精准区分GBM与PCNSL,其无创性诊断效能为术前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有望减少活检需求并优化诊疗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母细胞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 临床特征 影像组学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cfDNA联合IL-10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张媛 王莉华 +3 位作者 郭燕 吕国庆 吴隼 张景航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3-1068,共6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循环游离DNA(cf DNA)联合白介素10(IL-10)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枢神经系统浸润(CNS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63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CNSI将患者分为CNSI组... 目的:探讨外周血循环游离DNA(cf DNA)联合白介素10(IL-10)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枢神经系统浸润(CNS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63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CNSI将患者分为CNSI组(15例)和non-CNSI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Ann Arbor分期、ECOG评分、IPI风险、CNS-IPI风险、累及的结外站点数量、骨髓受累、肥大性疾病、B症状、来源细胞、葡萄糖定量、潘氏试验、脑脊液氯、脑脊液有核细胞计数、脑脊液蛋白、外周血cf NDA、IL-10的情况。Pearson相关性分析外周血cf DNA、IL-10与脑脊液蛋白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外周血cf DNA、IL-10对DLBCL患者继发CNSI的预测价值。末次随访时间为2023年11月30日,Kaplan-Meier法计算non-CNSI组患者继发CNSI的时间。结果:CNSI组的IPI风险、CNS-IPI风险、累及的结外站点数量、脑脊液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non-CNSI组(均P<0.05)。CNSI组患者外周血cf DNA、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non-CNSI组(均P<0.01)。外周血cf DNA、IL-10与脑脊液蛋白均呈正相关(r=0.4024,0.315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cf DNA、IL-10对CNSI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9、0.742,二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910,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93.70%,诊断效能明显高于二者单独检测。中位随访时间20(6-31)个月,以外周血cf DNA联合IL-10阳性或阴性对non-CNSI患者分组,阳性组患者继发CNSI的时间明显短于阴性组的患者(P<0.05)。结论:DLBCL合并CNSI患者外周血cf DNA、IL-10的水平显著升高,二者联合检测对CNSI具有良好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 循环游离DNA 白介素10 弥漫大B细胞淋巴 中枢神经系统浸润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伴骨髓克隆性B细胞16例并文献复习
4
作者 凌玉楠 马晶晶 +5 位作者 林之光 马燕 李情 康惠 张梦雪 陈波斌 《复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8,共8页
目的总结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伴骨髓克隆性B细胞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经过及预后,探究其对临床诊治产生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经骨髓流式判... 目的总结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伴骨髓克隆性B细胞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经过及预后,探究其对临床诊治产生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经骨髓流式判定骨髓存在克隆性B细胞的PCNSL患者。收集这些患者的辅助检查资料,包括血常规、生化常规、骨髓穿刺及活检、头颅MR增强、全身PET-CT等检查结果,随访患者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共纳入223名初诊PCNSL患者,有187例完成骨髓穿刺及活检评估,通过流式细胞术发现有16例(8.56%)患者骨髓存在克隆性B细胞;2例骨髓活检示B淋巴瘤累及骨髓;所有患者均接受大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的化疗方案。16位骨髓存在克隆性B细胞的患者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为11.1个月;171位骨髓正常患者组的中位PFS为12.6个月。两组中位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NSL伴骨髓克隆性B细胞患者临床特征无特异性,骨髓流式细胞术显示克隆性B细胞。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方案对其有效。骨髓克隆性B细胞的存在对于PCNSL患者PFS无影响。PCNSL患者骨髓中克隆性B细胞的出现可能由于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瘤累及骨髓及存在共同前体细胞等。疑诊PCNSL患者的初始评估中应进行骨髓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 骨髓克隆性B细胞 共同前体细胞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参数磁共振机器学习模型鉴别诊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与不典型胶质母细胞瘤的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明霄 刘国莉 +2 位作者 李艳华 孙硕 马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89-1096,共8页
目的 基于多参数MRI采用6种机器学习分类算法构建预测不典型胶质母细胞瘤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模型,比较不同机器学习模型的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3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77例(125个病灶)原发性中枢神经... 目的 基于多参数MRI采用6种机器学习分类算法构建预测不典型胶质母细胞瘤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模型,比较不同机器学习模型的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3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77例(125个病灶)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以及解放军总医院和公共数据库的90例(108个病灶)不典型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163例和验证集70例。选取T1WI、T2WI及增强T1WI序列进行感兴趣区分割,并从每个感兴趣区中提取1 132个影像特征。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进行一致性检验,筛选出ICC≥0.85的影像特征。依次通过ICC、递归消除法筛选出最佳特征。在6种分类器中对3个单序列特征组、3个双序列组与1个多序列特征组进行训练及验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SVM_rbf分类器与多序列特征组的组合模型是鉴别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与不典型胶质母细胞瘤的最优模型,训练集与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9、0.913,准确度均为0.886。结论 无创提取多参数MRI特征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可有效鉴别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与不典型胶质母细胞瘤,为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 不典型质母细胞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类淋巴系统AQP4极化分布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6
作者 林雪玲 李英 +3 位作者 任家乐 张艳军 庄朋伟 尹清晟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1-815,共5页
脑类淋巴系统(glymphatic system,GS)是大脑特有的毒性物质清除系统,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微环境稳态至关重要。位于星形胶质细胞终末端足的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的极化分布影响GS功能,且参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进展,但AQP... 脑类淋巴系统(glymphatic system,GS)是大脑特有的毒性物质清除系统,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微环境稳态至关重要。位于星形胶质细胞终末端足的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的极化分布影响GS功能,且参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进展,但AQP4极化分布的详细调控机制目前仍未被系统归纳总结。因此,该文重点从肌营养不良蛋白-糖蛋白复合物与基底膜终足复合体成分完整性角度,系统梳理了调控AQP4极化分布机制,并且总结当前靶向调控AQP4极化分布的潜在药物及非药物疗法,旨在为靶向调控AQP4极化,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新靶点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系统 星形细胞 水通道蛋白4 极化分布 肌营养不良蛋白-糖蛋白复合物 基底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缓解后全身复发1例
7
作者 沈艺雯 吴楠 +1 位作者 徐以轩 吴剑秋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7-108,共2页
患者男性,53岁。2019年8月出现视物不清。头颅MRI提示双侧丘脑、右侧脑室体部及左侧小脑绒球多发占位,见图1。2019年9月患者在当地医院接受第三脑室后部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结合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结果:CD79a(3+)、... 患者男性,53岁。2019年8月出现视物不清。头颅MRI提示双侧丘脑、右侧脑室体部及左侧小脑绒球多发占位,见图1。2019年9月患者在当地医院接受第三脑室后部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结合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结果:CD79a(3+)、CD20(3+)、C-MYC(30%肿瘤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 复发 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结外非霍奇金淋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淋巴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
8
作者 王乐 宿瑞俊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8-400,共3页
T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成熟于胸腺。根据T淋巴细胞的效应功能和对不同类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分子的识别,将其分为CD8细胞毒性和CD4辅助T细胞。从适应性免疫的角度来看,CD4T细胞是具有神经保护... T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成熟于胸腺。根据T淋巴细胞的效应功能和对不同类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分子的识别,将其分为CD8细胞毒性和CD4辅助T细胞。从适应性免疫的角度来看,CD4T细胞是具有神经保护功能的早期疾病标志物;CD8T细胞在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变性疾病 T淋巴细胞 免疫系统 血脑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TI-ALPS在脑类淋巴系统相关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牛训玲 王承炎 +4 位作者 刘华琼 李承龙 狄宁宁 姜兴岳 许昌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2-197,共6页
类淋巴系统(glymphatic system,GS)是大脑中废物清除的途径,其功能受损可以通过沿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成像分析(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analysis along the perivascular space,DTI-ALPS)进行评估。目前,DTI-ALP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 类淋巴系统(glymphatic system,GS)是大脑中废物清除的途径,其功能受损可以通过沿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成像分析(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analysis along the perivascular space,DTI-ALPS)进行评估。目前,DTI-ALP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方法已被广泛用于评估神经系统疾病中的GS功能改变,它在评估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程进展、认知障碍及预测预后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GS、DTI-ALPS方法与应用优势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程进展、预测影响预后因素以及临床治疗疗效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系统 沿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成像分析 磁共振成像 神经系统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C直方图鉴别诊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与单发转移瘤 被引量:6
10
作者 马桢 程敬亮 +2 位作者 任琦 张勇 汪卫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48-1152,共5页
目的探讨ADC全域灰度直方图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与单发脑转移瘤(SMT)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9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其中PCNSL 38例,GBM 29例,SMT 28例。采用MaZda软件于ADC轴位图... 目的探讨ADC全域灰度直方图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与单发脑转移瘤(SMT)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9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其中PCNSL 38例,GBM 29例,SMT 28例。采用MaZda软件于ADC轴位图像上勾画肿瘤ROI,并进行灰度全域直方图分析,获得9个参数,即均值、变异度、峰度、偏度和第1、10、50、90、99百分位数,比较3种肿瘤间各参数的差异,并采用ROC曲线评价其对3种肿瘤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PCNSL、GBM、SMT间9个参数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第50百分位数鉴别诊断GBM与PCNSL的ROC曲线的AUC最大,为0.90,诊断敏感度为84.21%,特异度为86.21%;GBM与SMT间,均值和第50百分位数的AUC均为0.79,其敏感度均为96.43%,特异度均为55.17%;PCNSL与SMT间,第90和99百分位数的AUC均为0.81,敏感度均为92.86%,特异度均为63.16%。结论直方图分析有助于鉴别PCNSL、GBM和SM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中枢神经系统 淋巴 质母细胞 肿瘤转移 直方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对比增强MRI衍生的药代动力学参数鉴别诊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与胶质母细胞瘤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禹 张茜 +2 位作者 骆祥伟 邓雪飞 朱友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30-1635,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与胶质母细胞瘤(GBM)动态对比增强MRI衍生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方法收集17例PCNSL与21例GBM,均接受常规及动态对比增强MR检查,测量双室Tofts模型下药代动力学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回...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与胶质母细胞瘤(GBM)动态对比增强MRI衍生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方法收集17例PCNSL与21例GBM,均接受常规及动态对比增强MR检查,测量双室Tofts模型下药代动力学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回流速率常数(K_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_e),及初始(60s)对比剂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iAUC)。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PCNSL与GBM各自的强化瘤灶(ET)、瘤旁脑组织(PT)、正常侧脑组织(NP)间各参数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二者间ET、PT、NP各参数的差异。结果 PCNSL与GBM间ET的K^trans、K_e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T的K_e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NSL、GBM的ET与PT间K^trans、K_ep、V_e、i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CNSL的PT与NP间K^tran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BM的PT与NP间K^trans及K_e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动态对比增强MRI基于Tofts双室模型的药代动力学分析对PCNSL与GBM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淋巴 质母细胞 磁共振成像 药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类似脑炎伴周围神经病变影像学表现1例
12
作者 陈钊 邱永康 +3 位作者 赵靖 杨琦 王荣福 康磊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28-1230,共3页
1病例简介男,49岁,主诉:右足背屈无力、下肢感觉异常两年半余,加重1个月。既往行神经肌肉活检后诊断为炎症性神经损害,曾间断接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激素、他克莫司、环磷酰胺治疗,病情多次反复,无其他特殊既往史。此次入院检查发现... 1病例简介男,49岁,主诉:右足背屈无力、下肢感觉异常两年半余,加重1个月。既往行神经肌肉活检后诊断为炎症性神经损害,曾间断接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激素、他克莫司、环磷酰胺治疗,病情多次反复,无其他特殊既往史。此次入院检查发现颅内病变,MRI示双侧脑实质多发异常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轻度强化(图1B);磁共振波谱示Cho峰升高,NAA峰降低,Lac峰升高,Lip峰不高,结合MRI考虑免疫性脑炎或血管炎可能。腰骶丛MRI未见增厚和异常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 淋巴 大B-细胞 弥漫性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氟脱氧葡萄糖F18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其治疗所伴发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研究进展
13
作者 褚思嘉(综述) 汤继宏(审校)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11-816,共6页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发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对患儿预后产生了一定影响。除了肿瘤本身可造成脑损伤外,近来国内外研究者发现抗肿瘤治疗也存在一定的损伤作用。通过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发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对患儿预后产生了一定影响。除了肿瘤本身可造成脑损伤外,近来国内外研究者发现抗肿瘤治疗也存在一定的损伤作用。通过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治疗后伴发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探讨,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并发症,使患儿获得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损伤机制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TI-ALPS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类淋巴系统功能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朱小影 周天宇 +2 位作者 黄强 马红卫 张清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6-171,共6页
类淋巴系统(glymphatic system,GS)是近年出现的探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生理病理机制的新兴角度。研究证实沿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分析(diffusion tensor image analysis along the perivascular space,DTI-ALPS)能够有效地评估中枢神经... 类淋巴系统(glymphatic system,GS)是近年出现的探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生理病理机制的新兴角度。研究证实沿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分析(diffusion tensor image analysis along the perivascular space,DTI-ALPS)能够有效地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GS功能改变,尤其是在退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帕金森病、痴呆。本文就应用DTI-ALPS技术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GS功能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旨在为疾病的神经影像研究提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淋巴系统 磁共振成像 沿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豁免部位(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研究进展
15
作者 沈冰滢 邢帅 付伟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1-475,共5页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指起源于颅内、眼、脊髓和软脑膜的非霍奇金淋巴瘤^([1]),且肿瘤在诊断后6个月内未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自1991年由Lachance等首次提出以来,...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指起源于颅内、眼、脊髓和软脑膜的非霍奇金淋巴瘤^([1]),且肿瘤在诊断后6个月内未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自1991年由Lachance等首次提出以来,国内外对PCNSL进行了广泛的研究。PCNSL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的3%,占所有脑肿瘤的2%~3%^([1-2]),年发病率为(0.4~0.5)人/10万,70岁以上老年人的年发病率增至4人/10万,先天或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患者PCNSL的发病率远高于免疫正常者,而国内报道的病例多为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 免疫豁免部位大B细胞淋巴 病理特征 分子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人脑胶质淋巴系统的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泽然 黄梦颖 +2 位作者 曾利川 金硕果 尹海燕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3314-3319,共6页
胶质淋巴系统是神经科学领域近期发现的解剖结构,具有调节间质液运动、废物清除和潜在的大脑免疫等功能,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及病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被应用于人脑胶质淋巴系统的研... 胶质淋巴系统是神经科学领域近期发现的解剖结构,具有调节间质液运动、废物清除和潜在的大脑免疫等功能,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及病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被应用于人脑胶质淋巴系统的研究,目前常用的MRI技术有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沿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成像分析技术及新型多模态超快速磁共振技术等,本文就这些技术在脑胶质淋巴系统的应用现状进行汇总综述,以期为胶质淋巴系统的影像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细胞类淋巴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淋巴系统 磁共振成像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 沿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成像分析 超快速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非特殊类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1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符樊 廖智明 +1 位作者 蔡姣迪 陈国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06-1406,1408,共2页
患者男性,39岁,2020年6月17日以突发左侧面部及左上肢抽搐4次,伴舌咬伤入院。头部CT检查示右侧额叶深部病灶,性质待定。MRI检查示右侧额叶可见大片状T1W1稍低信号,T2W1稍高信号影,范围约45 mm×35 mm。PET-CT检查示该患者其他部位... 患者男性,39岁,2020年6月17日以突发左侧面部及左上肢抽搐4次,伴舌咬伤入院。头部CT检查示右侧额叶深部病灶,性质待定。MRI检查示右侧额叶可见大片状T1W1稍低信号,T2W1稍高信号影,范围约45 mm×35 mm。PET-CT检查示该患者其他部位无明显异常。术中B超示右额叶病灶,大小约50 mm×40 mm,显微镜下行保全功能区脑组织完整切除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外周T细胞淋巴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MRI纹理分析鉴别脑胶质母细胞瘤和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价值 被引量:20
18
作者 王敏红 周理想 冯湛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84-288,共5页
背景与目的:影像组学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可量化肿瘤异质性,广泛应用于病灶定性、临床分期、疗效评价及危险因素分层分析等。该研究旨在探讨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学纹理分析对脑胶质母细胞瘤和原发性中... 背景与目的:影像组学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可量化肿瘤异质性,广泛应用于病灶定性、临床分期、疗效评价及危险因素分层分析等。该研究旨在探讨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学纹理分析对脑胶质母细胞瘤和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7年7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35例脑胶质母细胞瘤及15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MRI平扫,包括轴位T1WI、T2WI和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weighted 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T2-FLAIR)。利用MaZda软件于3个平扫序列上显示肿瘤病灶最大层面手动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提取并分析其纹理特征。结果:通过对大量的纹理特征进行统计筛选,灰度共生矩阵类参数中T1WI自相关、T1WI熵、T2WI均值、T2-FLAIR均值及T2-FLAIR熵在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于这些纹理参数构建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该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为0.94。结论:常规MRI纹理分析可提供可靠、量化的客观依据,无需增强检查,有助于鉴别脑胶质母细胞瘤和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母细胞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 磁共振成像 纹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区域ADC值和1H-MRS代谢物比值鉴别胶质母细胞瘤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超鑫 赵文 +5 位作者 顾腾辉 辜进成 韩延杰 张安然 崔甜甜 钱伟军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98-1103,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不同区域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磁共振波谱(MRS)代谢物比值鉴别诊断胶质母细胞瘤(GBM)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GBM和15例PCNSL患者的影像资料,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 目的:探讨基于不同区域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磁共振波谱(MRS)代谢物比值鉴别诊断胶质母细胞瘤(GBM)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GBM和15例PCNSL患者的影像资料,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和瘤周水肿区的ADC值和MRS代谢物比值。根据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两样本独立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GBM组与PCNSL组肿瘤不同区域ADC值及MRS代谢物比值的差异。对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的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对GBM与PCNSL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肿瘤实质区ADC值(ADC^(*))、瘤周水肿区ADC值(ADC^(#))、肿瘤实质区Cho/NAA(Cho/NAA^(*))、肿瘤实质区NAA/Cr(NAA/Cr^(*))、瘤周水肿区NAA/Cr(NAA/Cr^(#))在GBM组与PCNSL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肿瘤实质区Cho/NAA比值(Cho/NAA^(*))是鉴别GBM与PCNSL的最佳参数,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和截断值分别为0.820、92.6%、60.0%和>2.28。结论: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ADC值和MRS代谢物比值能够有效鉴别GBM与PCNSL,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扩散系数 磁共振波谱 扩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质母细胞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脊液流式细胞学检测技术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9
20
作者 杨文钰 王慧君 +6 位作者 陈玉梅 陈晓娟 邹尧 郭晔 王书春 刘天峰 竺晓凡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8-42,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脑脊液流式细胞学检测(FCM)技术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诊断价值。采用FCM技术、脑脊液常规细胞学(CC)涂片法、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测法对75例初诊ALL患儿首次脑脊液标本进行检测,并... 本研究旨在探讨脑脊液流式细胞学检测(FCM)技术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诊断价值。采用FCM技术、脑脊液常规细胞学(CC)涂片法、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测法对75例初诊ALL患儿首次脑脊液标本进行检测,并以9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初次脑脊液检测结果作为对照。结果表明,75例初诊ALL患儿,中位发病年龄5(1-14)岁,男女比例1.3∶1。根据CCLG-ALL2008疾病危险度分组:标危组38例,中危组22例,高危组15例。首次脑脊液检查结果显示:FCM+CC+5例(6.7%),根据CCLG-2008中枢神经系统(CNS)状态分级:CNS-2 3例,CNS-3 2例;FCM+CC-8例(10.7%),其中CNS-1 7例,CNS-2 1例;FCM-CC-62例(82.7%),其中CNS-1 60例,CNS-2 1例,CNS-3 1例。本研究结果显示,FCM+CC+,FCM+CC-,FCM-CC-3组在CNS-1,-2,-3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考虑可能与样本数量偏小有关。9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初次脑脊液CC涂片中均未见肿瘤细胞。结论:脑脊液FCM技术敏感度高,在CNS-2,CNS-3诊断上与脑脊液CC检查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并可将CC诊断的CNS-2,-3阳性率提高20%,是脑脊液CC检测方法的重要补充,在儿童ALL并发CNSL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 流式细胞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