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选择周围神经缝合方式的解剖学依据 被引量:7
1
作者 钟世镇 何蕴韶 +4 位作者 韩震 刘牧之 孙博 胥少汀 朱家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6年第1期3-7,共5页
神经外膜缝合法与神经束膜缝合法孰优尚有争论。本文认为缝合方式的选择应以神经干形态学结构为依据:外膜缝合法适用于混合束聚居处,结缔组织含量少的部位;束膜缝合法适用于功能束已经分开,结缔组织含量多的部位。根据解剖学研究,作者... 神经外膜缝合法与神经束膜缝合法孰优尚有争论。本文认为缝合方式的选择应以神经干形态学结构为依据:外膜缝合法适用于混合束聚居处,结缔组织含量少的部位;束膜缝合法适用于功能束已经分开,结缔组织含量多的部位。根据解剖学研究,作者对四肢神经干的不同部位,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应采用的缝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神经修复 神经缝合 神经显微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式端侧缝合寄养对大鼠失神经骨骼肌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黎庆钿 张培训 +4 位作者 殷晓峰 韩娜 寇玉辉 邓玖旭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56-759,共4页
目的:感觉神经寄养可以延缓失神经骨骼肌的萎缩,但传统的端端缝合寄养方式需切断供体神经远端而影响再生神经长入。本研究探讨反式端侧缝合寄养对大鼠失神经骨骼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雌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反式端侧缝合组(n=6)和对照组... 目的:感觉神经寄养可以延缓失神经骨骼肌的萎缩,但传统的端端缝合寄养方式需切断供体神经远端而影响再生神经长入。本研究探讨反式端侧缝合寄养对大鼠失神经骨骼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雌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反式端侧缝合组(n=6)和对照组(n=6)。切断胫神经,缝扎近端、远端断端。反式端侧缝合组切断腓肠神经,在靠近胫神经进入腓肠肌的胫神经外膜上开窗,腓肠神经近断端以反式端侧缝合于胫神经开窗处。对照组只结扎胫神经近、远端断端。术后12周测量腓肠肌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运动终板周径。结果:反式端侧缝合组腓肠肌湿重恢复率(39.2%±6.8%)明显优于对照组(19.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对照组腓肠肌大面积萎缩,周围明显纤维化;反式端侧缝合组腓肠肌萎缩不明显,肌纤维结构排列紧密完整,周围少量纤维化。反式端侧缝合组腓肠肌的平均横截面积、运动终板平均周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1 148.85±547.18)μm2vs.(575.05±140.51)μm2,(102.84±53.29)μm vs.(59.60±26.71)μ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觉神经反式端侧缝合寄养可以保护大鼠失神经骨骼肌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支配 肌萎缩 神经再生 神经缝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端侧缝合术后肌肉的组织学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张琪 顾晓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32-334,共3页
目的:研究神经端侧缝合术后靶肌肉的组织学变化和运动终板再生。方法:10 只 S D雄性大鼠分成 A、 B两组。 A 组:切断右侧腓总神经,将远侧断端以端侧缝合术式吻合到同侧胫神经外膜开窗部.。 B组:切断右侧腓总神经,并将两... 目的:研究神经端侧缝合术后靶肌肉的组织学变化和运动终板再生。方法:10 只 S D雄性大鼠分成 A、 B两组。 A 组:切断右侧腓总神经,将远侧断端以端侧缝合术式吻合到同侧胫神经外膜开窗部.。 B组:切断右侧腓总神经,并将两断端分离。两组左侧后肢作为正常对照。术后2 月作行为学检查。胫前肌取材行 H E染色,胆碱酯酶染色和突触素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神经端侧缝合术后受体神经的靶肌肉功能得以恢复。组织学形态接近正常,神经肌肉接头可有效重建。结论:①神经端侧缝合术是一种有效的神经修复方法;②突触素组化染色用于研究运动终板的重建优于以往的胆碱酯酶染色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组织化学 神经端侧缝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端侧缝合术效果的研究
4
作者 张琪 顾晓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5-317,共3页
目的 :系统评价神经端侧缝合术的修复效果 ,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10只SD大鼠 ,分为A、B两组 ,A组 :切断右侧腓总神经 ,将远侧断端以端侧缝合方式吻合到同侧胫神经外膜开窗部 ;B组 :切断右侧腓总神经 ,并将两断端分离 ,术后 1.... 目的 :系统评价神经端侧缝合术的修复效果 ,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10只SD大鼠 ,分为A、B两组 ,A组 :切断右侧腓总神经 ,将远侧断端以端侧缝合方式吻合到同侧胫神经外膜开窗部 ;B组 :切断右侧腓总神经 ,并将两断端分离 ,术后 1.5月作足迹分析、组织学及电镜检查。结果 :腓总神经指数达到 -4 1.63 4,新生轴突密度 5 1.43 7± 12 .0 41个 /10 0 0 μm2 ,突触素达正常的 40 %~ 60 %。结论 :神经端侧缝合术后 ,可诱导健康神经发出大量侧支 ,到达受体靶肌肉 ,并与之建立新的神经肌肉接头 ,从而部分恢复靶肌肉功能。神经端侧缝合术可通过供体神经的代偿作用 ,部分地恢复受体神经及靶肌肉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端侧缝合 临床应用 神经缺损 修复 神经组织学 透射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神经束膜缝合术修复神经损伤 被引量:1
5
作者 任继尧 金耀清 刘汉卿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85年第2期154-155,共2页
应用束膜缝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35例,38条神经。桡神经疗效优良平达75%,尺、正中神经分别为64.2%和60%。强调早期手术治疗,不应超过6个月。讨论了保护束膜营养血管、减少张力防止瘢痕组织干扰神经轴索的延伸。
关键词 神经束膜缝合 周围神经损伤 正中神经 神经 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刺激对端侧缝合后面神经再生作用的实验研究
6
作者 刘鸿飞 张宇彤 徐勇忠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65-465,共1页
关键词 电刺激 端侧缝合 实验研究 神经再生 神经损伤 神经端侧缝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膜小间隙法缝合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应用
7
作者 张屹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19-319,共1页
关键词 神经外膜缝合 周围神经损伤 临床应用 小间隙 修复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再生纤维来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易西南 李昌琪 +2 位作者 吴松 曾赵军 伍校琼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2-253,F003,共3页
目的 :探索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再生纤维 (侧芽 )的来源。方法 :将Wistar大鼠左侧腓总神经切断后端—侧吻合到外膜开窗的胫神经干上。术后 1 5周对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分别用快兰和核黄作神经干注射标记 ,取背根神经节 (DRG)荧光显微镜下... 目的 :探索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再生纤维 (侧芽 )的来源。方法 :将Wistar大鼠左侧腓总神经切断后端—侧吻合到外膜开窗的胫神经干上。术后 1 5周对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分别用快兰和核黄作神经干注射标记 ,取背根神经节 (DRG)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被标记细胞 ;取吻合口附近的胫、腓神经段经锇酸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腓总神经内轴突与胫神经轴突的关系。结果 :实验组背根节内未发现双标细胞。光镜下 ,可清晰地见到左侧腓总神经内的再生纤维从胫神经近侧端下行而至。结论 :周围神经端—侧吻合腓总神经内的再生纤维来自于胫神经的侧芽缺乏依据 ,因无法排除来自腓总神经近端生长锥和受损胫神经纤维生长锥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端一侧神经缝合 逆行荧光双标 再生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神经应用解剖学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钟世镇 孙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6年第4期247-250,共4页
显微外科技术应用于周围神经外科以来,手术日益朝精细灵巧方面发展,相应的周围神经应用解剖学及实验形态学也发展很快。现将国内有关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一、神经功能束鉴别的研究外科手术发展到显微镜下能进行神经束膜精细缝合的新阶... 显微外科技术应用于周围神经外科以来,手术日益朝精细灵巧方面发展,相应的周围神经应用解剖学及实验形态学也发展很快。现将国内有关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一、神经功能束鉴别的研究外科手术发展到显微镜下能进行神经束膜精细缝合的新阶段,提出了术中如何解决神经束功能准确对位的新问题。神经束的功能鉴别和定位也被提到形态学研究的日程上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血供 神经束膜 神经移植 神经外膜缝合 长段神经缺损 运动终板 神经-肌肉接头(点) 骨骼肌桥 解剖学研究 神经缝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拿联合跑台训练对失神经大鼠不同时间神经吻合术后骨骼肌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春红 严隽陶 +5 位作者 马书杰 陆永嘉 马颖 史智君 孔亚敏 陶然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69-1073,共5页
目的:探讨推拿手法联合跑台训练对失神经大鼠在不同时间行吻合术后骨骼肌随干预时长增加的变化规律。方法:160只大鼠随机分为Ⅰ期缝合组(立即缝合)80只,Ⅱ期缝合组(4天缝合)80只。Ⅰ期缝合组分干预组40只,模型组40只;Ⅱ期缝合组分干预... 目的:探讨推拿手法联合跑台训练对失神经大鼠在不同时间行吻合术后骨骼肌随干预时长增加的变化规律。方法:160只大鼠随机分为Ⅰ期缝合组(立即缝合)80只,Ⅱ期缝合组(4天缝合)80只。Ⅰ期缝合组分干预组40只,模型组40只;Ⅱ期缝合组分干预组40只,模型组40只。对干预组大鼠给予手法-跑台干预,模型组不做干预。结果:造模类型、干预手法、干预时长三个因素的主要效应均有显著意义,各因素主效应大小顺序为造模类型、干预时长、干预手法。结论:对于坐骨神经吻合术后大鼠的肌肉湿重比造模类型起主要作用,其次为干预时长,再次为干预手法。因此,失神经后及时予以神经吻合术,以及保证一定的干预时长,对于失神经支配肌肉术后的恢复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拿 跑台 神经外膜缝合 肌肉萎缩 肌肉湿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蛋白胶粘合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宏生 李光昭 +3 位作者 姚楚征 许翔聪 孙泽光 杨永熙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82-84,共3页
目的 比较纤维蛋白胶粘合法与神经外膜缝合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 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 2 0只随机分为两组 ,即粘合组和缝合组 ,每组 10只。以大鼠左侧坐骨神经为修复神经模型进行实验。术后 8周 ,各组取 8只大鼠进行电生理... 目的 比较纤维蛋白胶粘合法与神经外膜缝合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 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 2 0只随机分为两组 ,即粘合组和缝合组 ,每组 10只。以大鼠左侧坐骨神经为修复神经模型进行实验。术后 8周 ,各组取 8只大鼠进行电生理、组织学检查 ,每组其余 2只取标本做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 术后 8周粘合组神经纤维较缝合组平直 ,粘合组与缝合组比较 ,运动神经潜伏期延迟比、吻合口神经纤维通过比、有髓纤维截面积恢复比、肌湿重恢复比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 (t值分别为2 32、2 4 3、2 39、2 36 ,P值分别为 0 0 32、0 0 2 9、0 0 30、0 0 31)。 结论 应用纤维蛋白胶粘合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神经接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纤维蛋白胶粘合法 神经外膜缝合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外科技术在颌面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综述)
12
作者 周岳城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1976年第1期3-8,共6页
颌面部组织损伤与缺损的修复治疗,尤其是神经的修复,对重建组织与器官的功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长期以来,在肉眼下进行神经的修复手术,效果很不满意,以致颌面外伤与肿瘤手术后神经损伤的修复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近年来继显微外科技术... 颌面部组织损伤与缺损的修复治疗,尤其是神经的修复,对重建组织与器官的功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长期以来,在肉眼下进行神经的修复手术,效果很不满意,以致颌面外伤与肿瘤手术后神经损伤的修复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近年来继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革新,神经的缝合与移植己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现将有关显微外科技术及其在神经修复中的实验性研究与颌面部临床应用的部分资料予以综述介绍以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 面部神经 神经修复 领面部 神经束膜 神经外膜缝合 神经移植 显微外科技术 损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