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2日,美国《神经科学杂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发表了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李晓明教授团队关于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相关论文见http://www.jneurosci.org/content/33/50/19724.sh...2013年12月12日,美国《神经科学杂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发表了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李晓明教授团队关于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相关论文见http://www.jneurosci.org/content/33/50/19724.short。展开更多
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汪浩研究员和段树民院士的合作研究揭示了发育过程中突触删除的新机制,该研究论文“Astrocytes contribute to synapse elimination via type 2 inositol 1,4,5 - trisphosphate receptor - dependent rel...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汪浩研究员和段树民院士的合作研究揭示了发育过程中突触删除的新机制,该研究论文“Astrocytes contribute to synapse elimination via type 2 inositol 1,4,5 - trisphosphate receptor - dependent release of ATP”于2016年4月12日在ez治发表(https://elifesciences.org/content/5/e15043)。展开更多
2017年11月13日,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王韵研究组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发表题为"PKD1 promotes functional synapse formation coordinated with N-cadherin in hippocampus"的研究论文。文章使用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形...2017年11月13日,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王韵研究组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发表题为"PKD1 promotes functional synapse formation coordinated with N-cadherin in hippocampus"的研究论文。文章使用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形态学和电生理学等多种实验方法,揭示了蛋白激酶D1(protein kinase D1,PKD1)通过增加神经型钙黏素(N-cadhe-rin)的膜定位并促进突触发育和突触功能的潜在机制。展开更多
文摘原发性和转移性癌症常伴剧烈疼痛,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但是癌症痛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2018年10月16日,本刊编委、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邢国刚教授团队在《Science Signaling》杂志上以封面文章发表了题为"Decreased abundance of TRESK two-pore domain potassium channels in sensory neurons underlies the pain associated with bone metastasis"的研究论文,对于癌症痛的产生机制取得了新的研究进展。该研究发现,在肿瘤的生长过程中,癌症细胞可以分泌一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除了促进肿瘤血管新生和维持肿瘤生长外,还与癌症痛.
文摘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汪浩研究员和段树民院士的合作研究揭示了发育过程中突触删除的新机制,该研究论文“Astrocytes contribute to synapse elimination via type 2 inositol 1,4,5 - trisphosphate receptor - dependent release of ATP”于2016年4月12日在ez治发表(https://elifesciences.org/content/5/e15043)。
文摘2017年11月13日,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王韵研究组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发表题为"PKD1 promotes functional synapse formation coordinated with N-cadherin in hippocampus"的研究论文。文章使用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形态学和电生理学等多种实验方法,揭示了蛋白激酶D1(protein kinase D1,PKD1)通过增加神经型钙黏素(N-cadhe-rin)的膜定位并促进突触发育和突触功能的潜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