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的伏马毒素B1诱导线虫神经毒性机制
1
作者 叶永丽 张晓娟 +3 位作者 唐莉莉 王加生 张银志 孙秀兰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35,共10页
为研究线粒体功能和氧化应激在伏马毒素B1(fumonisin B1,FB1)诱导神经毒性中的作用,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型,对FB1处理后的线虫行为表型以及包括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相关指标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00μg/mL的FB1暴露24 h以剂量依... 为研究线粒体功能和氧化应激在伏马毒素B1(fumonisin B1,FB1)诱导神经毒性中的作用,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型,对FB1处理后的线虫行为表型以及包括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相关指标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00μg/mL的FB1暴露24 h以剂量依赖方式诱导细胞色素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相关基因(cyp35A2、sod-1、sod-3、ctl-2和ctl-3)的异常表达。此外,100~200μg/mL的FB1处理降低了线虫线粒体密度,并显著降低了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P<0.05)。200μg/mL的FB1处理显著抑制了线虫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和Ⅴ的表达,提高了线粒体分裂基因drp-1的表达水平。相关性分析显示,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相关指标的表达与线虫行为学表型具有显著相关性。综上,FB1可能通过参与线虫氧化应激、线粒体呼吸链和线粒体动力学过程诱导神经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马毒素B1 秀丽隐杆线虫 氧化应激 线粒体功能障碍 神经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毒神经毒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余方芳 范泉水 +2 位作者 郑颖 邱薇 王旭东 《中国畜牧兽医》 CAS 2007年第10期88-90,共3页
蛇毒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国内外对蛇毒神经毒素的镇痛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多。作者就蛇毒神经毒素的分布及分类?结构和理化性质?毒理机制及应用作一些简要概述。
关键词 蛇毒 神经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毒素纳米粒大鼠鼻腔给药的脑药物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程巧鸳 李范珠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7-79,共3页
目的:考察神经毒素(NT-1)纳米粒经大鼠鼻腔给药后的脑药物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125I同位素标记法,以清醒自由活动大鼠为实验模型,运用脑微透析取样技术,连续测定NT-1纳米粒和NT-1经大鼠鼻腔给药后右侧嗅球组织间液的放射性计数(min-1)... 目的:考察神经毒素(NT-1)纳米粒经大鼠鼻腔给药后的脑药物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125I同位素标记法,以清醒自由活动大鼠为实验模型,运用脑微透析取样技术,连续测定NT-1纳米粒和NT-1经大鼠鼻腔给药后右侧嗅球组织间液的放射性计数(min-1),再折算成相应的NT-1浓度,并利用药动学软件计算各个参数。结果:NT-1鼻腔给药后无法进入脑内,而NT-1纳米粒可进入脑内,其药动学符合开放性二室模型,tmax、cmax、AUC0→∞、t1/2(β)分别为(46.38±5.12)min、(3.98±0.51)ng/mL、(876.24±55.32)ng.min/mL和(132.45±24.26)h-1。结论:单纯NT-1鼻腔给药后无法进入脑内,而以纳米粒为载体,可显著增加其鼻腔吸收入脑,且能较快达到峰浓度,消除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毒素 纳米粒 鼻腔给药 脑药物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鼻融合BP神经网络预测玉米赤霉烯酮和黄曲霉毒素B_1含量模型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于慧春 彭盼盼 +1 位作者 殷勇 刘云宏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7-121,共5页
为探究玉米赤霉烯酮和黄曲霉毒素B_1的无损快速定量测定方法,用电子鼻对7级不同霉变程度玉米样品进行检测,并用理化分析方法分别测定霉变玉米中的玉米赤霉烯酮与黄曲霉毒素B_1含量;在提取电子鼻响应信号的积分值作为特征参量的前提下,采... 为探究玉米赤霉烯酮和黄曲霉毒素B_1的无损快速定量测定方法,用电子鼻对7级不同霉变程度玉米样品进行检测,并用理化分析方法分别测定霉变玉米中的玉米赤霉烯酮与黄曲霉毒素B_1含量;在提取电子鼻响应信号的积分值作为特征参量的前提下,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不同霉变程度下玉米样品中的玉米赤霉烯酮与黄曲霉毒素B_1含量的预测模型。同时,为了获得较为可靠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在神经网络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对比分析了不同训练集、测试集构建的预测模型。结果发现在各预测模型的70组测试样本中,相对误差控制在5%以内的样本数量都在60个以上,最大相对误差控制在15%以内,从而证明了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可靠性。该研究为实施玉米霉变毒素的快速无损检测提供了一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玉米 玉米赤霉烯酮 黄曲霉毒素B1 BP神经网络 霉变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用于钠通道受体的海产源神经毒素研究概况 被引量:10
5
作者 周玉 王哲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5年第5期36-40,共5页
阐述了几种重要的钠通道受体神经毒素,包括麻痹性贝毒、短裸甲藻毒素、西加毒素等的毒源、理化特性、毒理效应、临床症状及检测方法。麻痹性贝毒通过食物链传递而富集于石房蛤、贻贝、扇贝及某些蟹类体内,阻滞钠离子通透,造成神经系统... 阐述了几种重要的钠通道受体神经毒素,包括麻痹性贝毒、短裸甲藻毒素、西加毒素等的毒源、理化特性、毒理效应、临床症状及检测方法。麻痹性贝毒通过食物链传递而富集于石房蛤、贻贝、扇贝及某些蟹类体内,阻滞钠离子通透,造成神经系统传输障碍而产生麻痹作用。短裸甲藻毒素由短裸甲藻产生,与钠通道受体靶部位Ⅵ结合。西加毒素由岗比毒甲藻产生,通过食物链富集于海洋鱼类体内。与钠通道受体靶部位VI结合,激活钠通道,增加钠离子通透性。检测方法有鼠生物法, ELISA,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通道 神经毒素 毒理作用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降解微囊藻毒素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文清 高乃云 +2 位作者 黎雷 张可佳 戎文磊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60-265,共6页
建立臭氧降解微囊藻毒素MC-LR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臭氧投加量、MC-LR初始质量浓度、pH等对降解速率的影响,并以反向传播算法的神经网络模型对多因素条件下的降解效果进行仿真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降解速率不受初始MC-LR质量浓度的影... 建立臭氧降解微囊藻毒素MC-LR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臭氧投加量、MC-LR初始质量浓度、pH等对降解速率的影响,并以反向传播算法的神经网络模型对多因素条件下的降解效果进行仿真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降解速率不受初始MC-LR质量浓度的影响;臭氧投加量的增加能有效提高MC-LR的降解速率;pH降低能大幅度改善降解效果,尤其在酸性条件下,pH的变化对降解速率的影响程度更大;在具备酸性条件和臭氧量较高时,在短时间内即可达到很高的去除率,否则降解效果不明显;该模型能预测复杂多因素试验条件下的有机物降解效果,为试验及实际降解MC-LR提供理论指导,克服了初等函数模型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MC-LR 臭氧 人工神经网络 模型 动力学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眼镜蛇神经毒素的原核表达 被引量:1
7
作者 鄢航 杨秀荣 +4 位作者 邓继贤 郭亚芬 兰干球 蒋钦杨 蒋和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45-147,共3页
利用拼接PCR法从广西眼镜蛇基因组DNA中获得CT成熟肽序列,序列分析显示,广西眼镜蛇与其他地区眼镜蛇的CT基因成熟肽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同时成功构建了pET30 a(+)-CT原核表达载体;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拼接PCR的方法能有效拼接两个外显... 利用拼接PCR法从广西眼镜蛇基因组DNA中获得CT成熟肽序列,序列分析显示,广西眼镜蛇与其他地区眼镜蛇的CT基因成熟肽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同时成功构建了pET30 a(+)-CT原核表达载体;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拼接PCR的方法能有效拼接两个外显子序列,广西眼镜蛇CT基因具有较高的保守性,CT基因可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眼镜蛇 神经毒素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毒突触前磷脂酶A_2神经毒素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马兆瑞 王振 +2 位作者 马亚瑞 何宇 杨章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3期7749-7751,共3页
蛇毒突触前磷脂酶A2神经毒素(Snake presynaptic phospholipase A2 neurotoxins,SPANs)是蛇毒中毒性最大的成分之一,主要作用于脊椎动物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NMJ)处,阻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致使动物肌肉麻痹、呼... 蛇毒突触前磷脂酶A2神经毒素(Snake presynaptic phospholipase A2 neurotoxins,SPANs)是蛇毒中毒性最大的成分之一,主要作用于脊椎动物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NMJ)处,阻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致使动物肌肉麻痹、呼吸衰竭直至死亡。SPANs与突触前膜特异性结合,水解膜磷脂生成溶血磷脂(Lysophospholipids,LysoPC)和脂肪酸(Fatty acids,FA),改变膜构象、膜通透性提高导致Ca2+大量内流至神经末梢、突触囊泡(Synaptic vesicles,SV)枯竭、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对蛇毒突触前磷脂酶A2神经毒素的受体分子及其引发的一系列胞内分子事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毒 磷脂酶A2 突触前神经毒素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江伟 何传斌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31期12-14,共3页
近年来随着A型肉毒毒素作用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范围日渐扩大。因其肌肉化学性去神经支配效应可用于治疗面肌痉挛、特发性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痉挛性斜颈、抽动障碍、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和痉挛性脑瘫;... 近年来随着A型肉毒毒素作用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范围日渐扩大。因其肌肉化学性去神经支配效应可用于治疗面肌痉挛、特发性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痉挛性斜颈、抽动障碍、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和痉挛性脑瘫;因其植物神经系统效应可用于治疗多涎病症和多汗证;因其镇痛效应可用于治疗各种头痛和神经痛,故A型肉毒毒素已逐渐成为神经科领域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神经系统疾病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89和wortmannin对霍乱毒素促进远端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节细胞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宁芳 李海标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9-321,共3页
目的:探讨H89和wortamnnin对霍乱毒素(CTx)促进成年金黄地鼠远端视神经受损后视网膜节细胞(RGCs)再生的影响。方法:远端切断视神经并对接一段自体坐骨神经(AG),玻璃体内注射CTx及H89、wortman—nin。动物随机分为AG组;AG+CTx组;AG+CTx+... 目的:探讨H89和wortamnnin对霍乱毒素(CTx)促进成年金黄地鼠远端视神经受损后视网膜节细胞(RGCs)再生的影响。方法:远端切断视神经并对接一段自体坐骨神经(AG),玻璃体内注射CTx及H89、wortman—nin。动物随机分为AG组;AG+CTx组;AG+CTx+H89组;AG十CTx+wortmannin组,4 w后粒蓝逆行标记再生的RGCs,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结果:AG十CTx组再生的视网膜节细胞平均数(43.2)明显高出AG组(2.6),AG+CTx+H89组平均再生数为3.2,与AG组相近,明显低于AG+CTx组。AG+CTx+W组平均再生数为9.6,明显高于AG组,低于AG+CTx组。结论:H89和wortmannin可部分抑制CTx对视神经远端切断后视网膜节细胞再生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89 WORTMANNIN 霍乱毒素 远端视神经损伤 视网膜节细胞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功能训练联合周围神经缩窄术、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钱洪玉 王秀英 李霞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46期88-89,共2页
目的观察在正规功能训练基础上采用周围神经缩窄术与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8例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A组48例、B组28例和C组42例。三组均接受正规功能训练,每周5次,连续3个月以上。在此基础上A组行周... 目的观察在正规功能训练基础上采用周围神经缩窄术与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8例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A组48例、B组28例和C组42例。三组均接受正规功能训练,每周5次,连续3个月以上。在此基础上A组行周围神经缩窄术,B组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比较三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92.86%,均高于C组的59.52%,P均<0.05;A、B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9例术后肌力不同程度下降,4例肌肉痉挛不同程度复发;B组均出现暂时性不同程度局部疼痛。结论在正规功能训练基础上行周围神经缩窄术与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痉挛性脑瘫可更好地降低患者神经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并结合患者特点采取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脑瘫 周围神经缩窄术 A型肉毒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葵神经毒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慧 潘育方 +1 位作者 杨帆 乔飞 《宜春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127-129,共3页
海葵神经毒素是一类能特异作用于神经和肌肉可兴奋细胞膜上的关键靶位即神经受体或离子通道,从而影响生物生理功能的多肽类毒素。本文综述了海葵神经毒素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上离子通道作用机理及药物治疗活性研究的进展,以期对海葵... 海葵神经毒素是一类能特异作用于神经和肌肉可兴奋细胞膜上的关键靶位即神经受体或离子通道,从而影响生物生理功能的多肽类毒素。本文综述了海葵神经毒素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上离子通道作用机理及药物治疗活性研究的进展,以期对海葵神经毒素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有所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葵 神经毒素 药理学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治疗老年人原发性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 被引量:5
13
作者 安惠娟 李莹莹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11期166-167,共2页
目的针对A型肉毒毒素治疗老年人原发性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80例老年原发性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卡马西平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 目的针对A型肉毒毒素治疗老年人原发性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80例老年原发性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卡马西平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77.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对照组为15.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原发性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治疗中,A型肉毒毒素的应用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的疼痛,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以将其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原发性难治性三叉神经 老年人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局部封闭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成谋 秦碧勇 +2 位作者 郑永强 周发明 汪健 《浙江临床医学》 2013年第5期665-666,共2页
枕神经痛是位于枕大神经和或枕小神经及耳大神经分布区的阵发性刺痛,疼痛为单侧或双侧,通常为持续性也可呈阵发性发作,伴有受累区域的感觉异常,发作间期可有钝痛,自枕部向顶颞部或前额放射,作者自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观察使用A... 枕神经痛是位于枕大神经和或枕小神经及耳大神经分布区的阵发性刺痛,疼痛为单侧或双侧,通常为持续性也可呈阵发性发作,伴有受累区域的感觉异常,发作间期可有钝痛,自枕部向顶颞部或前额放射,作者自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观察使用A型肉毒毒素(BTX—A)局部注射治疗13例枕神经痛患者的疗效以及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神经 局部封闭治疗 临床观察 局部注射治疗 发作间期 耳大神经 枕小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神经周围分支部分切断与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5
作者 闫淑荣 刘玉玺 李俊魁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4期334-335,共2页
目的 探讨面肌痉挛的病因 ,比较面神经部分周围分支切断与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  15例患者进行了面神经颞颊中部分分支切断 ,16例患者进行了面部肌肉多点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有明显疗效 ,手... 目的 探讨面肌痉挛的病因 ,比较面神经部分周围分支切断与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  15例患者进行了面神经颞颊中部分分支切断 ,16例患者进行了面部肌肉多点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有明显疗效 ,手术组疗效维持时间较药物组长 3个月左右 ,共同存在的缺点是复发。结论 面肌痉挛有激发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疾病 面肌痉挛 外科手术 肉毒毒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治疗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坤 卜淑芳 刘喜灿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第7期198-199,共2页
目的对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A型肉毒毒素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8例,均给予A型肉毒毒素治疗,在治疗后1周、4周、8周及12周时分析治疗效果,对比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结果治疗后8周及12周时治疗总有效率显著... 目的对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A型肉毒毒素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8例,均给予A型肉毒毒素治疗,在治疗后1周、4周、8周及12周时分析治疗效果,对比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结果治疗后8周及12周时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治疗后1周及4周,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患者疼痛程度显著降低;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且均未经特殊处理1个月后完全缓解。结论 A型肉毒毒素在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可发挥显著疗效,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三叉神经 A型肉毒毒素 疼痛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毒神经毒素:一个老毒素的新密码 被引量:2
17
作者 曾巧英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9,共9页
肉毒梭菌长期进化形成了独特的旱地(草地)和湿地两套自然循环机制,厌氧和产芽胞是成就其自然循环最合理的进化选择.肉毒梭菌本身无侵袭力,致病性全取决于毒素,即肉毒神经毒素(肉毒素)(botulinum neurotoxins,BoNTs,botulin),致野生及家... 肉毒梭菌长期进化形成了独特的旱地(草地)和湿地两套自然循环机制,厌氧和产芽胞是成就其自然循环最合理的进化选择.肉毒梭菌本身无侵袭力,致病性全取决于毒素,即肉毒神经毒素(肉毒素)(botulinum neurotoxins,BoNTs,botulin),致野生及家养脊椎动物肉毒中毒(botulism).据肉毒素抗原性将其分为不同的血清型(毒素型),目前已鉴定的毒素血清型已超过40个,产生肉毒素的细菌按遗传关系可分为7个种.毒素抗原性虽不同,但空间结构均相似,均含3个功能域:HC受体结合域、HN穿膜域和LC活性域.BoNTs-LC具Zn^(2+)依赖蛋白酶活性,降解外周运动神经元的突触融合复合体蛋白,从而阻断神经递质释放,致肌肉麻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神经毒素 肉毒梭菌 血清型 致病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二聚体与眼镜蛇神经毒素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8
作者 叶勇 邢海婷 郭亚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26,32,共7页
通过Discovery Studio软件模拟白藜芦醇不同结构二聚体与眼镜蛇神经毒素(NT)的相互作用,采用波长365nm的光诱导白藜芦醇二聚体的形成,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和荧光光谱分析得到不同白藜芦醇浓度和不同光照时间下NT的紫外-可见光谱和荧... 通过Discovery Studio软件模拟白藜芦醇不同结构二聚体与眼镜蛇神经毒素(NT)的相互作用,采用波长365nm的光诱导白藜芦醇二聚体的形成,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和荧光光谱分析得到不同白藜芦醇浓度和不同光照时间下NT的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并对结合能及作用参数进行了运算.结果表明:相比于单体,白藜芦醇二聚物对NT的结合能更大、作用更强;波长365nm的光照射白藜芦醇后,NT光谱发生了变化,紫外光吸收增强,吸收峰红移,荧光猝灭,有新发射峰生成;荧光猝灭速率常数为5.62×1012L/(mol·s),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白藜芦醇二聚物和NT的结合常数为5.12×105L/mol,结合位点数为1,结合距离为3.40nm,易发生非辐射能量转移;同步荧光光谱显示白藜芦醇二聚体可与NT的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作用,羟基氢键导致其亲水性提高;白藜芦醇二聚体与NT的主要作用位点在色氨酸残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二聚体 眼镜蛇神经毒素 相互作用 结合能 紫外-可见光谱 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2毒素神经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旭 王优爽 +7 位作者 陈凤娟 陈云贺 陈中 刘雨 宋汶羲 黄婷玉 张珂菲 张丛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7-91,共5页
T-2毒素是由镰刀菌产生的毒性最强的霉菌毒素,广泛存在于动物饲料和贮存的谷物中。T-2毒素理化性质稳定,难以从污染的饲料和谷物中去除,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不可避免的食品污染物,严重威胁人和动物健康。神经系统是T-2毒素攻击的靶系统之... T-2毒素是由镰刀菌产生的毒性最强的霉菌毒素,广泛存在于动物饲料和贮存的谷物中。T-2毒素理化性质稳定,难以从污染的饲料和谷物中去除,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不可避免的食品污染物,严重威胁人和动物健康。神经系统是T-2毒素攻击的靶系统之一,T-2毒素可通过破坏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诱导氧化应激,造成脑细胞氧化损伤和凋亡。论文系统地总结了T-2毒素神经毒性的研究进展,分析了T-2毒素神经毒性的分子机制及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和发展趋势,旨在为揭示T-2毒素神经毒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为发掘缓解T-2毒素神经毒性靶标药物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2毒素 神经毒性 血脑屏障 氧化应激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神经缩窄术与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钱洪玉 王秀英 李霞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35期1-3,共3页
目的比较周围神经缩窄术与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疗效及副作用,探讨痉挛性脑瘫的最适治疗方式及其效果。方法将118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3组患者均接受正规功能训练(每周5次,连续3个月以上),A组48例,给予周围神经缩窄术。B... 目的比较周围神经缩窄术与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疗效及副作用,探讨痉挛性脑瘫的最适治疗方式及其效果。方法将118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3组患者均接受正规功能训练(每周5次,连续3个月以上),A组48例,给予周围神经缩窄术。B组28例,给予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C组42例,正规功能训练,(每周5次,连续3个月以上);观察对比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结果 A、B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改善;A组总有效率为93.75%,B组总有效率为92.86%,均高于C组(5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A组有9例患者手术后肌力不同程度下降,4例患者肌肉痉挛不同程度复发,B组均出现暂时性不同程度局部疼痛。结论周围神经缩窄术与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效果均优于常规治疗,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神经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其也带来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因此,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并结合患者特点采取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脑瘫 周围神经缩窄术 A型肉毒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