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肉毒杆菌神经毒素面部注射的不良反应、并发症及对策
1
作者 曾悦 邹先彪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30,共6页
肉毒杆菌神经毒素注射在医疗美容领域应用广泛,是一种较为安全的非手术治疗方式,随着接受肉毒杆菌神经毒素注射的受术者数量不断增加,其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绝对数量也逐渐增多。本文综述了肉毒杆菌神经毒素注射的常见不良反应、并发症,... 肉毒杆菌神经毒素注射在医疗美容领域应用广泛,是一种较为安全的非手术治疗方式,随着接受肉毒杆菌神经毒素注射的受术者数量不断增加,其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绝对数量也逐渐增多。本文综述了肉毒杆菌神经毒素注射的常见不良反应、并发症,并探讨了相应的预防和治疗对策,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以提高肉毒杆菌神经毒素注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杆菌神经毒素 不良反应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镜蛇神经毒素分离纯化及其经大鼠直肠给药吸收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张昊 廖明 +6 位作者 张学荣 周怡 孔露平 胡少聪 肖曼琪 张子彦 罗小玲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7-694,共8页
目的利用色谱技术从眼镜蛇粗毒中分离纯化神经毒素,探索神经毒素经大鼠直肠途径给药后的吸收情况和镇痛活性。方法通过CM Sepharose Fast Flow阳离子交换色谱和Sephadex G-50凝胶过滤色谱两步法分离纯化神经毒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目的利用色谱技术从眼镜蛇粗毒中分离纯化神经毒素,探索神经毒素经大鼠直肠途径给药后的吸收情况和镇痛活性。方法通过CM Sepharose Fast Flow阳离子交换色谱和Sephadex G-50凝胶过滤色谱两步法分离纯化神经毒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神经毒素在大鼠直肠组织中的分布。利用Shotgun质谱技术和数据库检测大鼠血浆神经毒素片段。利用HE染色观察神经毒素对大鼠直肠组织结构的影响。利用醋酸扭体法测定神经毒素直肠给药后镇痛活性。结果通过色谱分离纯化得到电泳纯的神经毒素。神经毒素直肠给药3 h后直肠黏膜组织内神经毒素分布明显,阳性面积比率、平均光密度值、H-SCORE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1)。质谱检测到大鼠血浆中神经毒素有关片段。HE染色表明神经毒素对大鼠直肠组织没有损伤,组织结构无明显病理变化。醋酸扭体法测定小鼠直肠给药神经毒素3 h后扭体抑制率达50%,提示具有镇痛活性。结论眼镜蛇神经毒素可以通过直肠吸收入血并且发挥镇痛作用,为后续研究眼镜蛇神经毒素直肠给药制剂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镜蛇 神经毒素 直肠给药 免疫组化 质谱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苁蓉成分campneosideⅡ对神经毒素MPP^+诱发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2
3
作者 蒲小平 李晓蓉 +3 位作者 李慧浓 屠鹏飞 宋志宏 李长龄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7-220,共4页
目的 :建立 1 甲基 4苯基吡啶离子 (1 methyl 4 phenylpyridiniumion ,MPP+)诱导的大鼠小脑颗粒细胞凋亡模型 ,探讨肉苁蓉成分是否对MPP+诱导的大鼠小脑颗粒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方法 :用肉苁蓉成分预先孵育大鼠小脑颗粒细胞 ,经MPP+... 目的 :建立 1 甲基 4苯基吡啶离子 (1 methyl 4 phenylpyridiniumion ,MPP+)诱导的大鼠小脑颗粒细胞凋亡模型 ,探讨肉苁蓉成分是否对MPP+诱导的大鼠小脑颗粒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方法 :用肉苁蓉成分预先孵育大鼠小脑颗粒细胞 ,经MPP+处理这些细胞后 ,用甲基绿 派诺宁染色、DNA凝胶电泳、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 :浓度为 5 0 μmol·L-1MPP+使小脑颗粒细胞发生典型的凋亡 ,2 5mg·L-1campneosideⅡ具有抗凋亡作用。结论 :以MPP+为诱导剂建立的大鼠小脑颗粒细胞凋亡模型 ,可用于研究与帕金森病 (Parkinson’sdisease ,PD)有关的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和筛选抗PD药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 肉苁蓉 药理学 神经毒素 细胞凋亡 药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葵神经毒素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刘文华 王义良 +3 位作者 卫剑文 彭文烈 吴文言 徐安龙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17-620,共4页
根据已发现的海葵神经毒素蛋白的两端保守氨基酸序列 ,设计简并引物 .用RT PCR方法 ,从侧花海葵 (Anthopleurasp .)触手总RNA中分离出多个神经毒素新基因 .它们分别编码 3个长度都是 4 7个氨基酸的毒素蛋白 ,它们的氨基酸序列与海葵神... 根据已发现的海葵神经毒素蛋白的两端保守氨基酸序列 ,设计简并引物 .用RT PCR方法 ,从侧花海葵 (Anthopleurasp .)触手总RNA中分离出多个神经毒素新基因 .它们分别编码 3个长度都是 4 7个氨基酸的毒素蛋白 ,它们的氨基酸序列与海葵神经毒素C(Ap C)最为相似 .新基因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活性及应用打下了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葵触手 RT-PCR 神经毒素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钳蝎神经毒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被引量:6
5
作者 梁爱华 苏智广 +1 位作者 李晓玲 王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205-210,共6页
以山西风陵渡东亚钳蝎(ButhusmartensiKarsch)的尾腺总RNA为模板,根据已知的蝎神经毒素保守氨基酸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CR技术,扩增并克隆了两个蝎神经毒素基因.序列分析表明,由两个基因导出的氨基酸序... 以山西风陵渡东亚钳蝎(ButhusmartensiKarsch)的尾腺总RNA为模板,根据已知的蝎神经毒素保守氨基酸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CR技术,扩增并克隆了两个蝎神经毒素基因.序列分析表明,由两个基因导出的氨基酸序列(BmKMm1和BmKMm2)与已知的蝎神经毒素BmKⅠ、BmKⅡ、BmKⅢ、BmKM1、BmKM9有很高的同源性.将BmKMm2基因重组到大肠杆菌分泌型表达载体pExSec1中进行表达.SDS-PAGE证明表达产物被分泌到细胞周间质及培养液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钳蝎 神经毒素 分泌型 表达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蜘蛛肽类神经毒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6
作者 梁宋平 潘欣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390-395,共6页
对目前已知一级结构的蜘蛛肽类神经毒素的结构和生理活性作了扼要的介绍,这类毒素基本上可分为短链(33-40个氨基酸残基)和长链(66-77个氨基酸残基)两大类。不同种属蜘蛛的肽类毒素之间在一级结构上同源性很小,在生理活... 对目前已知一级结构的蜘蛛肽类神经毒素的结构和生理活性作了扼要的介绍,这类毒素基本上可分为短链(33-40个氨基酸残基)和长链(66-77个氨基酸残基)两大类。不同种属蜘蛛的肽类毒素之间在一级结构上同源性很小,在生理活性机制上有较大差异。其中某些毒素可选择性的作用于昆虫或脊推动物神经突触上钙与钠离子通道,显示出在神经生物学和神经药理学研究上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蜘蛛毒素 神经毒素 多肽 离子通道 蜘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径神经毒素-Ⅰ纳米粒大鼠鼻腔给药脑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包强 蔡鑫君 李范珠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31-735,共5页
目的制备不同粒径甲基化聚乙二醇(methylated-polyethyleneglycol,Me-PEG)修饰的神经毒素-Ⅰ(neurotoxin,NT-Ⅰ)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纳米粒(NT-Ⅰ-MePEG-PLA-NP,NT-Ⅰ-NP),并考察不同粒径NT-Ⅰ-NP大鼠鼻腔给药后脑药动学特征。... 目的制备不同粒径甲基化聚乙二醇(methylated-polyethyleneglycol,Me-PEG)修饰的神经毒素-Ⅰ(neurotoxin,NT-Ⅰ)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纳米粒(NT-Ⅰ-MePEG-PLA-NP,NT-Ⅰ-NP),并考察不同粒径NT-Ⅰ-NP大鼠鼻腔给药后脑药动学特征。方法以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共聚物(MePEG-PLA)为纳米材料,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NT-Ⅰ-NP。以尾静脉注射NT-Ⅰ-NP为对照组,4组不同粒径NT-Ⅰ-NP大鼠鼻腔给药,运用脑微透析取样技术分析NT-Ⅰ在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PAG)部位浓度的经时变化。结果不同粒径的NT-Ⅰ-NP呈圆形或类圆形,大小均匀。大鼠鼻腔给药后小于100nm的NT-Ⅰ-NP的AUC(0-t)分别是100~200、200~300和大于300nm NT-Ⅰ-NP的1.22、1.34、1.60倍(P<0.05),表明粒径小于100nm时NT-Ⅰ在脑靶部位的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粒径的纳米粒。结论纳米粒的粒径对NT-Ⅰ的脑内递送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粒径小于100nm的NT-Ⅰ-NP可以明显增加NT-Ⅰ的脑内浓度,这一结果为研究适宜粒径的NP用于蛋白多肽类大分子药物入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毒素 甲基化聚乙二醇 粒径 纳米粒 大鼠 鼻腔给药 微透析 脑药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毒神经毒素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田自有 陈赛贞 +1 位作者 周金明 梁斌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2-240,共9页
肉毒神经毒素(BoNT)是目前已知毒性最大的生物毒素,分为血清型A^G,具有高专一性地使表面神经末梢迟缓性麻痹的特点。由于BoNT具有简单易得和特殊的作用机制,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美容和临床治疗及研究,存在由于过量使用引起中毒的风险。同... 肉毒神经毒素(BoNT)是目前已知毒性最大的生物毒素,分为血清型A^G,具有高专一性地使表面神经末梢迟缓性麻痹的特点。由于BoNT具有简单易得和特殊的作用机制,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美容和临床治疗及研究,存在由于过量使用引起中毒的风险。同时,由于其高毒性,BoNT也是潜在的恐怖分子比较青睐的生化武器。因此,对于BoNT抑制剂的研究刻不容缓。本文综述了BoNT的结构及其引起中毒的分子机制,重点综述了近年来靶向A型BoNT轻链锌活性位点的8-羟基喹啉类、异羟肟羧酸类小分子抑制剂、A型BoNT轻链共价结合的不可逆小分子抑制剂、靶向A型BoNT轻链外结合位点的小分子非竞争抑制剂,以及靶向B、E型BoNT轻链的小分子抑制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神经毒素 肉毒神经毒素中毒 迟缓性麻痹 小分子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毒素纳米粒大鼠鼻腔给药的脑药物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程巧鸳 李范珠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7-79,共3页
目的:考察神经毒素(NT-1)纳米粒经大鼠鼻腔给药后的脑药物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125I同位素标记法,以清醒自由活动大鼠为实验模型,运用脑微透析取样技术,连续测定NT-1纳米粒和NT-1经大鼠鼻腔给药后右侧嗅球组织间液的放射性计数(min-1)... 目的:考察神经毒素(NT-1)纳米粒经大鼠鼻腔给药后的脑药物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125I同位素标记法,以清醒自由活动大鼠为实验模型,运用脑微透析取样技术,连续测定NT-1纳米粒和NT-1经大鼠鼻腔给药后右侧嗅球组织间液的放射性计数(min-1),再折算成相应的NT-1浓度,并利用药动学软件计算各个参数。结果:NT-1鼻腔给药后无法进入脑内,而NT-1纳米粒可进入脑内,其药动学符合开放性二室模型,tmax、cmax、AUC0→∞、t1/2(β)分别为(46.38±5.12)min、(3.98±0.51)ng/mL、(876.24±55.32)ng.min/mL和(132.45±24.26)h-1。结论:单纯NT-1鼻腔给药后无法进入脑内,而以纳米粒为载体,可显著增加其鼻腔吸收入脑,且能较快达到峰浓度,消除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毒素 纳米粒 鼻腔给药 脑药物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毒素β-N-甲氨基-L-丙氨酸的毒理学与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爱峰 于仁成 +1 位作者 李锋民 王震宇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2-156,共5页
β-N-甲氨基-L-丙氨酸(BMAA)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非蛋白氨基酸。研究表明,BMAA能够损伤运动神经元。在自然环境中,BMAA可以沿食物链传递,具有生物放大现象,可能参与肌萎缩侧索硬化-帕金森痴呆综合征的发病过程。大部分浮游蓝细菌(蓝藻... β-N-甲氨基-L-丙氨酸(BMAA)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非蛋白氨基酸。研究表明,BMAA能够损伤运动神经元。在自然环境中,BMAA可以沿食物链传递,具有生物放大现象,可能参与肌萎缩侧索硬化-帕金森痴呆综合征的发病过程。大部分浮游蓝细菌(蓝藻)能够产生BMAA,环境中广泛存在的蓝藻可能会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本文对BMAA的理化性质、毒性、致毒机制、检测方法及其沿食物链的传递行为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蓝藻毒素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毒素 β-N-甲氨基-L-丙氨酸 肌萎缩侧索硬化 帕金森病 痴呆 藻类 蓝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型A肉毒杆菌神经毒素重链对Neuro-2a细胞的促神经突起再生作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高美玲 王红 +2 位作者 张彩云 兰婧 李夏青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21-2227,共7页
目的:观察血清型A肉毒杆菌神经毒素重链(botulinum neurotoxin serotype A heavy chain,Bo NT/A HC)对Neuro-2a细胞的促神经突起再生作用并探讨与其相关的细胞内信号机制。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Bo NT/A H... 目的:观察血清型A肉毒杆菌神经毒素重链(botulinum neurotoxin serotype A heavy chain,Bo NT/A HC)对Neuro-2a细胞的促神经突起再生作用并探讨与其相关的细胞内信号机制。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Bo NT/A HC(0.01 nmol/L、0.1 nmol/L、1 nmol/L和10 nmol/L)进行干预,于24 h、48 h和72 h时收集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再计算细胞突起长度及有突起细胞的百分比;在此基础上,选择最有效的Bo NT/A HC浓度作为处理剂量加入细胞培养液,于Bo NT/A HC作用后不同时点收集全细胞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ERK1/2及p-Akt的蛋白水平。结果:当Bo NT/A HC浓度为0.1 nmol/L、1 nmol/L和10 nmol/L时,细胞突起的长度及有突起细胞的百分比与对照组相比皆明显增加,差异显著(P<0.05),其中1 nmol/L效果最显著。在细胞培养液内加入1 nmol/L Bo NT/A HC后,p-ERK1/2的蛋白水平呈增加趋势,其中Bo NT/A HC作用60 min后,p-ERK1/2的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p-ERK1/2变化趋势类似,细胞培养液内加入1 nmol/L的Bo NT/A HC后,p-Akt的蛋白水平也呈增加趋势,其中Bo NT/A HC作用15 min和60 min时,p-Akt增加显著(P<0.05)。结论:一定剂量的Bo NT/A HC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突起再生和生长;Bo NT/A HC对Neuro-2a细胞的促神经突起再生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激活与神经再生相关的信号蛋白ERK1/2和Akt的磷酸化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型A肉毒杆菌神经毒素重链 Neuro-2a细胞株 神经突起再生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蛋白激酶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肽类神经毒素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聂东宋 梁宋平 李敏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8-83,共6页
介绍了克隆动物肽类神经毒素cDNA和基因组基因克隆的方法 ,以及毒素cDNA结构和毒素蛋白前体的翻译后加工过程 .概述了毒素蛋白基因组基因的结构及其mRNA前体的加工过程 .综述了在毒素蛋白的基因工程方面已取得的进展 。
关键词 肽类神经毒素 CDNA 基因克隆 基因工程 动物神经系统 毒素蛋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钳蝎神经毒素BmK CT三维结构分子建模及晶体生长条件的初步筛选 被引量:3
13
作者 付月君 杜军 +4 位作者 吴艳波 殷丽天 杨仁佳 史通麟 梁爱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0-25,共6页
东亚钳蝎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我国且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野生资源。其氯离子通道神经毒素(BmK CT)对人脑神经胶质瘤细胞具有靶向特异性的抑制作用。利用SWISS-MODEL服务器对BmK CT进行蛋白质原子结构的同源建模,利用Insight Ⅱ软件包对建模... 东亚钳蝎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我国且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野生资源。其氯离子通道神经毒素(BmK CT)对人脑神经胶质瘤细胞具有靶向特异性的抑制作用。利用SWISS-MODEL服务器对BmK CT进行蛋白质原子结构的同源建模,利用Insight Ⅱ软件包对建模结果做能量最小化和分子动力学优化,获得最佳候选模型。三维结构对比分析表明,BmKCT与以色列蝎氯通道毒素(Cltx)三维结构极为相似,均由一个α-helix和两个反向平行的β-sheet构成,但BmKCT属于βαβ型,而Cltx属于αββ型。表面静电势分析表明,BmKCT和Cltx分子表面分布着大量正电势,暗示两分子功能相似,且其中的碱性氨基酸及产生的正电势对其与受体结合起决定作用。采用晶体生长试剂盒(Crystal ScreeningKit)中的51个缓冲液配方筛选BmKCT的结晶条件,在7号配方(1.4 mol/L乙酸钠,0.1 mol/L甲次砷酸钠,pH6.51中筛选到柱状六边形晶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钳蝎氯通道神经毒素 三维结构建模 表面静电势 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匀设计对眼镜蛇神经毒素与咖啡因配伍优化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铭 郝永龙 +1 位作者 陈美荣 俞丽霞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9期1960-1961,共2页
采用均匀设计,研究眼镜蛇神经毒素(α-Cobrotoxin)与咖啡因的组方,寻找其最佳配伍。结果表明眼镜蛇神经毒素起主要镇痛作用,咖啡因具有协同镇痛作用,为咖啡因用于镇痛提供实验依据。
关键词 眼镜蛇神经毒素 咖啡因 镇痛 均匀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镜蛇神经毒素低分子量水解物的镇痛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班建东 蓝秀万 +1 位作者 舒雨雁 汤圣希 《广西科学》 CAS 1999年第3期205-207,212,共4页
眼镜蛇神经毒素(αcobrotoxin 或 N T) 经胃液水解后超滤得分子量< 3 000 u 低分子量αcobrotoxin 胃液水解物 (αcobrotoxin fragm ent, N T F)。该低分子量产物在小鼠... 眼镜蛇神经毒素(αcobrotoxin 或 N T) 经胃液水解后超滤得分子量< 3 000 u 低分子量αcobrotoxin 胃液水解物 (αcobrotoxin fragm ent, N T F)。该低分子量产物在小鼠热板及大鼠电尾嘶叫测痛实验, 都显示出明显的镇痛作用,并有剂量—效应关系。 N T F毒性比 N T 明显降低, N T F的镇痛显效时间比 N T 提前, 维持时间长,不产生耐受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镜蛇 神经毒素 低分子量水解物 镇痛作用 吗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用于钠通道受体的海产源神经毒素研究概况 被引量:10
16
作者 周玉 王哲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5年第5期36-40,共5页
阐述了几种重要的钠通道受体神经毒素,包括麻痹性贝毒、短裸甲藻毒素、西加毒素等的毒源、理化特性、毒理效应、临床症状及检测方法。麻痹性贝毒通过食物链传递而富集于石房蛤、贻贝、扇贝及某些蟹类体内,阻滞钠离子通透,造成神经系统... 阐述了几种重要的钠通道受体神经毒素,包括麻痹性贝毒、短裸甲藻毒素、西加毒素等的毒源、理化特性、毒理效应、临床症状及检测方法。麻痹性贝毒通过食物链传递而富集于石房蛤、贻贝、扇贝及某些蟹类体内,阻滞钠离子通透,造成神经系统传输障碍而产生麻痹作用。短裸甲藻毒素由短裸甲藻产生,与钠通道受体靶部位Ⅵ结合。西加毒素由岗比毒甲藻产生,通过食物链富集于海洋鱼类体内。与钠通道受体靶部位VI结合,激活钠通道,增加钠离子通透性。检测方法有鼠生物法, ELISA,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通道 神经毒素 毒理作用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神经毒素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7
作者 毛立群 郭三堆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1998年第6期1-6,共6页
本文描述了昆虫特异性神经毒素的来源和特性,概述了在昆虫神经毒素基因工程方面已取得的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神经毒素 蝎子 昆虫杆状病毒 转基因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C、D型肉毒神经毒素基因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兴民 孟筱琦 王成怀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为了建立检测C、D型肉毒神经素基因的PCR方法。方法用人工合成的两对寡核苷酸引物于同一反应管中扩增C、D型肉毒素基因的一段DNA片断,建立了用于C、D型肉毒神经毒素基因检测的多重PCR方法。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对... 目的为了建立检测C、D型肉毒神经素基因的PCR方法。方法用人工合成的两对寡核苷酸引物于同一反应管中扩增C、D型肉毒素基因的一段DNA片断,建立了用于C、D型肉毒神经毒素基因检测的多重PCR方法。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对梭状芽胞杆菌属的10种26株菌进行了鉴定,并对其特异性及灵敏度进行了检查。结果当样本中同时含有C、D型的模板DNA时用该PCR系统可同时扩增出C、D型的目的片段,分别为999bp和404bp,其它各型肉毒酸梭菌及其它梭菌均为阴性,灵敏度较C、D型分别扩增偏低,C型为450pg,D型为10pg。结论该PCR系统可用于C、D型肉毒梭菌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神经毒素 基因检测 C型 D型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毒神经毒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余方芳 范泉水 +2 位作者 郑颖 邱薇 王旭东 《中国畜牧兽医》 CAS 2007年第10期88-90,共3页
蛇毒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国内外对蛇毒神经毒素的镇痛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多。作者就蛇毒神经毒素的分布及分类?结构和理化性质?毒理机制及应用作一些简要概述。
关键词 蛇毒 神经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捕鸟蛛毒素-Ⅵ,一种新型的抑制昆虫电压门控钠通道失活的狼蛛神经毒素(英文)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瑞兰 潘建议 +2 位作者 肖玉成 王美迟 梁宋平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96-802,共7页
通过阳离子交换和反相HPLC柱层析从海南捕鸟蛛(Ornithoconus hainana)粗毒中分离到一种新型的神经毒素,海南捕鸟蛛毒素-Ⅵ(HNTX-Ⅵ),由3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了HNTX-Ⅵ对电压门控钠... 通过阳离子交换和反相HPLC柱层析从海南捕鸟蛛(Ornithoconus hainana)粗毒中分离到一种新型的神经毒素,海南捕鸟蛛毒素-Ⅵ(HNTX-Ⅵ),由3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了HNTX-Ⅵ对电压门控钠通道的影响.先前从海南捕鸟蛛粗毒中分离到的几种毒素,具有抑制哺乳动物钠通道激活的特性.本文研究结果表明,HNTX-Ⅵ能以类似于δ-atractoxins作用方式延缓蜚蠊背侧不成对中间(dorsal unpaired median,DUM)神经细胞的钠通道的失活,且导致钠通道稳态失活变得不完全,在预钳制电压大于-55 mV时形成不完全失活结构.HNTX-Ⅵ的这种新的功能不仅为探索钠通道的门控机制提供了有用的工具,也为开发新的安全的杀虫剂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蜘蛛神经毒素 背侧不成对中间神经细胞 钠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