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0篇文章
< 1 2 8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烙灸激活Wnt信号通路干预脊髓损伤大鼠血清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夏铂 范灵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0-184,I0005,共6页
目的探究烙灸激活Wnt信号通路干预脊髓损伤大鼠血清中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方法采用脊髓损伤大鼠Allen′s模型。分假手术组、模型组、Wnt抑制剂组、烙灸组、烙灸+Wnt抑制剂组,干预7 d后,取各组大鼠血清。取造模成功后3 d大鼠脊... 目的探究烙灸激活Wnt信号通路干预脊髓损伤大鼠血清中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方法采用脊髓损伤大鼠Allen′s模型。分假手术组、模型组、Wnt抑制剂组、烙灸组、烙灸+Wnt抑制剂组,干预7 d后,取各组大鼠血清。取造模成功后3 d大鼠脊髓组织,分离培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各组血清干预细胞,在7 d后观察各组细胞增殖和分化状态。采用Westernt Blot、qRT-PCR检测各组分离血清干预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标记物蛋白表达及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烙灸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向神经元分化最显著;模型组、Wnt抑制剂组增殖分化最少。Westernt Blot、qRT-PCR检测结果均显示烙灸组最显著,Wnt抑制剂组与模型组差异不显著。结论烙灸激活脊髓损伤大鼠Wnt信号通路,促进其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为神经元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再抑制分化为星状胶质细胞,以实现神经细胞恢复新生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T信号通路 烙灸 脊髓损伤大鼠血清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 增殖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丘脑神经干细胞的衰老与再生
2
作者 张宇 张秀峰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26-1139,共14页
下丘脑神经干细胞(hypothalamic neural stem cells,htNSCs)是一类存在于下丘脑的具有增殖能力并能分化迁移到下丘脑实质成为神经元及整合到神经环路中的胶质样神经干细胞。成年下丘脑内的多种生理学过程都有htNSCs参与调节,包括构成血... 下丘脑神经干细胞(hypothalamic neural stem cells,htNSCs)是一类存在于下丘脑的具有增殖能力并能分化迁移到下丘脑实质成为神经元及整合到神经环路中的胶质样神经干细胞。成年下丘脑内的多种生理学过程都有htNSCs参与调节,包括构成血液-下丘脑屏障(blood-hypothalamus barrier,BHB)并促进小分子在血液、脑脊液和下丘脑实质间的扩散,感知血糖水平、调节神经肽释放等。发生在htNSCs的衰老对能量代谢、性激素分泌甚至下丘脑整体功能有着极大的影响,移植更为年轻的htNSCs可以减轻机体衰老中神经和骨骼肌功能障碍。近年来,htNSCs在能量代谢以及促进机体衰老方面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htNSCs的分型以及htNSCs衰老对机体功能的影响、htNSCs与相关疾病的关系、促进htNSCs再生的调控机制进行了简要阐述,一些促进htNSCs再生及改善htNSCs衰老的措施似乎可以影响生物整体的衰老表型。深入研究htNSCs的衰老有助于理解下丘脑对机体整体衰老的影响以及性别差异造成不同衰老的原因,为改善能量代谢紊乱综合征和治疗性腺激素异常相关疾病提供新方法及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伸长细胞 衰老 调控机制 代谢紊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复方开心散联用氟西汀对慢性压力应激抑郁模型小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影响评价研究
3
作者 黄灵欣 李鑫 +7 位作者 袁磊 朱韵 黄小宁 李璇 詹华强 段金廒 李乐军 朱悦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5-1046,共12页
目的 评估开心散联合氟西汀对慢性压力应激抑郁小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影响。方法 运用慢性不可预知压力应激的方法构建抑郁小鼠模型,给予开心散水提取物和氟西汀临床应用的最高剂量,持续28天,并开展行为学测试。利用Nissl染色法检测小鼠... 目的 评估开心散联合氟西汀对慢性压力应激抑郁小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影响。方法 运用慢性不可预知压力应激的方法构建抑郁小鼠模型,给予开心散水提取物和氟西汀临床应用的最高剂量,持续28天,并开展行为学测试。利用Nissl染色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的病理状况;通过免疫荧光法测定小鼠海马TUNEL和巢蛋白(Nestin)的表达;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与Caspase-3、焦亡蛋白GSDMD与cleaved Caspase-1的表达,以及海马区神经干细胞标志物Nestin的表达,同时检测小鼠海马组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开心散水提取物与氟西汀联合使用,能够显著改善模型小鼠的抑郁样行为,效果优于氟西汀单独用药。联合用药可抑制高剂量氟西汀单独使用时对海马区细胞凋亡和焦亡信号通路的激活,显著上调Nestin的表达,并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结论 开心散与高剂量氟西汀联用,可改善压力应激抑郁模型小鼠海马区的细胞凋亡和焦亡情况,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上调神经干细胞标志物Nestin的表达,这可能是提升联合用药抗抑郁效果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心散 氟西汀 慢性压力应激抑郁模型 联合用药 海马神经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胚胎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分化的转录组与染色质可及性变化分析研究
4
作者 李林颖 蔡晓东 +7 位作者 童冉 杨晨 王志明 贺潇宇 马子越 张丰 李令杰 周君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7-403,共17页
目的·利用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hESC)体外分化模型和高通量多组学测序技术研究hESC分化成神经前体细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NPC)过程中转录组和染色质可及性的变化情况。方法·首先在体外利用拟胚体形... 目的·利用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hESC)体外分化模型和高通量多组学测序技术研究hESC分化成神经前体细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NPC)过程中转录组和染色质可及性的变化情况。方法·首先在体外利用拟胚体形成法诱导hESC分化成NPC,并收集这2个阶段的细胞;通过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everse transcription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PCR)和免疫荧光染色(immunofluorescence,IF)鉴定细胞表型。应用转录组测序(transcriptome sequencing,RNA-seq)检测并分析hESC和NPC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DEG)。应用染色质可及性测序(assay for transposase-accessible chromatin with high throughput sequencing,ATAC-seq)技术获取hESC和NPC的染色质可及性变化情况,并对差异的染色质开放区域进行基序富集分析以发现具有潜在调控作用的转录因子。最后对RNA-seq和ATAC-seq多组学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并构建蛋白质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寻找体外神经早期分化过程中的关键基因和调控通路。结果·RT-qPCR与IF均显示多能性标志物(NANOG、POU5F1)在hESC阶段表达量高而在NPC阶段表达量明显降低;同时神经早期分化标志物(PAX6、SOX1、NES)在hESC阶段基本不表达而在NPC阶段表达量显著升高。RNA-seq分析结果显示,与hESC阶段相比,NPC阶段中有5597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呈现上调,而3654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显示NPC阶段上调的基因富集至神经发育相关的功能。ATAC-seq分析结果显示,共27491个基因组区域在hESC向NPC分化过程中染色质可及性发生了显著改变,其中有12381个区域染色质可及性增强,15110个区域染色质可及性减弱;基序富集分析揭示DLX1、LHX2等转录因子基因可能在hESC向NPC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RNA-seq和ATAC-seq的多组学数据联合分析结果显示,在NPC阶段高表达的重叠基因主要富集在轴突导向、前脑发育、神经元迁移等。神经分化后CTNND2、LHX2基因表达水平升高,且相关基因区域染色质可及性也增加。PPI网络分析发现,PRKACA、CDH2、ERBB4等是下游候选基因。结论·利用hESC体外分化模型结合高通量多组学测序技术可用于揭示hESC向NPC分化过程中的转录组及染色质可及性的变化规律;该过程中轴突导向、前脑发育、神经元迁移等通路的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升高,染色质可及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胚胎干细胞 神经前体细胞 染色质可及性测序 转录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塞替派预处理方案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5
作者 李艳 杨萍 +5 位作者 包芳 李森 马兰 董菲 王继军 景红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35-1442,共8页
目的:探索和评价改良塞替派预处理方案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回顾性、单中心、单臂临床研究,收集2021年3月-2024年12月应用改良塞替派预处理方案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患... 目的:探索和评价改良塞替派预处理方案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回顾性、单中心、单臂临床研究,收集2021年3月-2024年12月应用改良塞替派预处理方案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患者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移植预处理方案、预处理相关毒副反应、移植后疾病缓解状态及生存结局等。结果:共纳入28例患者,19例患者在疾病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状态接受了自体移植一线巩固治疗,9例复发/难治患者进行了挽救性移植治疗。所有患者粒细胞中位植入时间为9(5-11)d,血小板中位植入时间为10(6-13)d。所有患者自体移植后首次疗效评估均为完全缓解。移植期间主要并发症为粒细胞缺乏伴发热(26例)和3级腹泻(9例)。未发生移植相关死亡。移植后有19例患者接受了维持治疗,维持治疗安全有效。移植后3例复发、1例死亡。患者中位PFS和OS均未达到,1年和2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8.4%和66.3%,总生存率均为94.1%。结论:改良塞替派预处理方案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改良塞替派预处理方案 大剂量化疗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维持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甲苷干预的神经干细胞外泌体通过抑制经典细胞焦亡途径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损伤 被引量:4
6
作者 左春月 李猛 +6 位作者 靳晓飞 张天赐 陈笑寒 杨少泽 郑天刚 高维娟 周晓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7-286,共10页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ASIV)预处理的神经干细胞外泌体(EXOs)通过抑制经典细胞焦亡途径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损伤的机制。方法:取出生24 h内胎鼠,提取神经干细胞并鉴定,培养3 d后加入ASIV继续培养5 d,收集细胞上清超速离心后获取纯神经...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ASIV)预处理的神经干细胞外泌体(EXOs)通过抑制经典细胞焦亡途径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损伤的机制。方法:取出生24 h内胎鼠,提取神经干细胞并鉴定,培养3 d后加入ASIV继续培养5 d,收集细胞上清超速离心后获取纯神经干细胞EXOs及ASIV预处理的神经干细胞EXOs(ASIV-EXOs)。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EXOs特异性标志物四次跨膜蛋白CD63、肿瘤易感基因101(TSG101)及阴性指标calnexin的表达,并采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检测粒径大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形态的方法对EXOs进行鉴定对比。取6~8周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大脑中动脉梗阻/再灌注(MCAO/R)组、阳性对照药依达拉奉(EDA)干预组(MCAO/R+EDA组)、EXOs干预组(MCAO/R+EXOs组)和ASIV-EXOs干预组(MCAO/R+ASIV-EXOs组),MCAO/R模型成功后行尾静脉给药。采用Zea Longa法对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进行评估;TTC染色观察脑组织梗死区域;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TUNEL和caspase-1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细胞焦亡;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18的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皮质缺血区组织caspase-1、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含caspase募集结构域的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消皮素D(GSDMD)和IL-18蛋白的表达。结果:(1)HE染色结果显示,MCAO/R组大鼠脑皮质缺血区出现明显筛网状梗死灶,坏死区域周围神经元细胞排列紊乱,尼氏小体减少或消失,核仁固缩或碎裂,胞质内有空泡产生,见大量红色神经元;各药物干预组大鼠脑皮质缺血区病理损伤较轻,神经元结构较清晰,红色神经元数量亦明显减少。(2)与sham组比较,MCAO/R组与各药物干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升高(P<0.01),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大(P<0.01),血清中IL-1β和IL-18水平显著增高(P<0.01),免疫荧光染色双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1),脑皮质缺血区caspase-1、NLRP3、ASC、IL-18和GSDMD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MCAO/R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大鼠的上述指标均下降或减少(P<0.05);与MCAO/R+EXOs组比较,MCAO/R+ASIV-EXOs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变化(P>0.05),脑梗死体积减小(P<0.05),血清中IL-1β和IL-18水平降低(P<0.05),免疫荧光染色双阳性细胞数量减少(P<0.05),脑皮质缺血区caspase-1、NLRP3、ASC、IL-18和GSDMD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黄芪甲苷预处理的神经干细胞外泌体可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经典的NLRP3/caspase-1细胞焦亡途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外泌体 黄芪甲苷 缺血性脑卒中 细胞焦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7
作者 艾克拜尔江·艾赛提 沙拉依丁·艾尔西丁 +1 位作者 库提鲁克·守克尔 艾克热木江·木合热木 《神经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1-219,共9页
目的: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关于间充质干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PNI)和再生中的研究热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方法:通过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使用关键词进行筛选,收集了从2013年1月1日到2024年6月1日之间发表的相关文章数据... 目的: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关于间充质干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PNI)和再生中的研究热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方法:通过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使用关键词进行筛选,收集了从2013年1月1日到2024年6月1日之间发表的相关文章数据。随后,我们利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 Space和VOS viewer,从文献的发表数量、作者、所属国家、机构、关键词以及热门研究主题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在本研究中,我们广泛检索了Web of Science数据库,总计获取了386篇相关文献。我们分析了文献的年度发表量、国家分布、发表量前十的作者、被引用次数最多的10篇文章以及发表量前十的机构,更全面地了解最近10年周围神经损伤(PNI)治疗再生研究的现状和趋势。结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方法为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为周围神经再生治疗领域提供了数据和理论支持,推动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在临床应用中的发展,有望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再生 施万细胞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减轻SN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8
作者 苗杨 宗宁 +2 位作者 何垒 董道松 郭欣欣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07-413,共7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对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大鼠仅暴露坐骨神经而不结扎)、SNI组(SNI模型建立)、BMSCs组[大鼠SNI造模后连续...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对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大鼠仅暴露坐骨神经而不结扎)、SNI组(SNI模型建立)、BMSCs组[大鼠SNI造模后连续3 d经鞘内注射BMSCs(1×10^(6))]、BMSCs+sh-NC组[大鼠SNI造模后连续3 d经鞘内注射BMSCs(1×10^(6)),同时鞘内注射敲减对照腺病毒(2.5×10^(7) IU)]和BMSCs+sh-YY1组[大鼠SNI造模后连续3 d经鞘内注射BMSCs(1×10^(6)),同时鞘内注射敲减YY1腺病毒(2.5×10^(7) IU)],每组10只。采用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WT)和热缩足潜伏期(PWTL)评价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程度;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鼠脊髓组织中CD86、CD206、iNOS和Arg1蛋白阳性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脊髓组织中YY1和KLF4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SNI组大鼠PWTL和PWT值降低(均P<0.05);脊髓组织中iNOS和CD86蛋白阳性率增加,CD206和Arg1蛋白阳性率降低,YY1和KLF4表达降低(均P<0.05)。与SNI组比较,BMSCs组和BMSCs+sh-NC组大鼠PWTL和PWT值增加(均P<0.05);脊髓组织中CD86蛋白阳性率降低,CD206蛋白阳性率增加,YY1和KLF4表达增加(均P<0.05);BMSCs组大鼠脊髓组织中iNOS蛋白阳性率降低,Arg1蛋白阳性率增加。与BMSCs组和BMSCs+sh-NC组比较,BMSCs+sh-YY1组大鼠PWTL和PWT值降低(均P<0.05);脊髓组织中CD86蛋白阳性率增加,CD206蛋白阳性率降低,YY1和KLF4表达降低(均P<0.05)。结论SNI大鼠鞘内注射BMSCs可促进脊髓中小胶质细胞M2极化,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机制可能与上调YY1介导的KLF4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病理性疼痛 小胶质细胞极化 转录因子阴阳1 Krüppel样因子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β-雌二醇对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
9
作者 杨英 赵亮 +2 位作者 由涌 许倩 杨振军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7-324,共8页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17β-E2)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提取新生24 h内SD大鼠海马组织NSCs,分为对照组和17β-E2组。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2组NSCs中巢蛋白(Nestin)和5-乙炔基-...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17β-E2)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提取新生24 h内SD大鼠海马组织NSCs,分为对照组和17β-E2组。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2组NSCs中巢蛋白(Nestin)和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的表达情况,计算NSCs增殖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SCs中Nestin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细胞周期NSCs百分率。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NSCs分化后神经元标志物βⅢ-微管蛋白(βⅢ-tubulin)和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计算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相对比值。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SCs分化后βⅢ-tubulin、GFAP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磷酸化GSK-3β(p-GSK-3β)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等PI3K/Akt/GSK-3β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免疫荧光法,2组NSCs中Nestin均阳性表达,与对照组比较,17β-E2组NSCs增殖率明显升高(P<0.01);Western blotting法,与对照组比较,17β-E2组NSCs中Nest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流式细胞术,与对照组比较,17β-E2组S期NSCs百分率明显升高(P<0.01)。免疫荧光法,与对照组比较,17β-E2组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相对比值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ting法,与对照组比较,17β-E2组NSCs分化后βⅢ-tubul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GFAP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Akt、p-Akt、β-catenin和p-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GSK-3β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17β-E2可以促进NSCs增殖并促使其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Β-雌二醇 神经干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磷脂酰肌醇3-激酶 蛋白激酶B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后脑损伤修复中的神经营养素和神经干细胞
10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58,共1页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导致残疾、精神障碍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和社会成本不断上升。尽管人们已经开发并测试了不同的治疗策略来缓解神经功能衰退,但仍无法彻底治愈这些疾病。研究发现,以脑源性神经营养...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导致残疾、精神障碍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和社会成本不断上升。尽管人们已经开发并测试了不同的治疗策略来缓解神经功能衰退,但仍无法彻底治愈这些疾病。研究发现,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为代表的各种神经营养素是神经炎症、细胞凋亡、血脑屏障通透性、神经元再生和记忆功能的关键调节因子。这些因子在缓解神经炎症和促进神经再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炎症 精神障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血脑屏障通透性 创伤性脑损伤 神经营养素 神经再生 神经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源性干细胞诱导分化的施万样细胞中神经生长因子高表达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突起生长的促进作用
11
作者 朱清华 袁博 +5 位作者 王一伦 任淼 李晓飞 王思邈 甄子萱 付秀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4-995,共12页
目的:探讨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诱导分化的施万样细胞(SCLCs)高表达的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突起生长的促进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从SD大鼠附睾旁脂肪中提取ADSCs,通过成骨诱导、成脂诱导和成软骨诱导鉴定... 目的:探讨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诱导分化的施万样细胞(SCLCs)高表达的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突起生长的促进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从SD大鼠附睾旁脂肪中提取ADSCs,通过成骨诱导、成脂诱导和成软骨诱导鉴定ADSCs的多向分化能力。将ADSCs诱导分化为SCLCs,并通过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DSCs和SCLCs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β)表达水平。分离培养大鼠DRG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DRG细胞中Ⅲ类β微管蛋白(βⅢ-tubulin)以鉴定DRG细胞。将SCLCs与DRG细胞共培养(共培养组),DRG细胞单独培养作为DRG组。利用甲苯胺蓝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共培养组和DRG组细胞的突起长度。采用小干扰RNA(siRNA)转染技术敲低NGF,质粒转染技术过表达NGF,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NGF 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NGF蛋白表达水平。将转染后的SCLCs与DRG细胞共培养,分为对照组、siNC/vector组、NGF敲低组(si-NGF组)和NGF过表达组(oe-NGF组),观察各组DRG细胞突起的长度。结果:原代ADSCs接种24 h后基本贴壁并留有少量脂滴,培养3 d后细胞多为短梭形、纺锤状或多角形,呈旋涡状生长,增长迅速,传代后细胞形态均一,呈长梭形,鱼群状排列。ADSCs经成脂诱导培养基培养14 d后,细胞形态由梭形变为扁圆形,中间可见透亮的圆形脂滴形成,经油红O染色可见细胞质中的脂滴被染成红色。ADSCs经成骨诱导培养基培养28 d后可见细胞呈沙粒样,形态模糊,出现钙化结节,经茜素红染色后可见钙化结节被红染,沉积在细胞外基质。ADSCs经成软骨诱导培养基立体培养28 d后可见小米粒大小的软骨球生成,对软骨球进行冰冻切片,阿利辛蓝染色后显微镜下可见软骨组织中的酸性黏多糖被染色成蓝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纯化后第3代ADSCs,可见被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为绿色荧光的CD29蛋白表达阳性、被Cy3标记为红色荧光CD44蛋白表达阳性。免疫荧光法,可见GFAP被FITC标记为绿色荧光,S100β被Cy3标记为红色荧光。Western blotting法,与ADSCs比较,SCLCs高表达S100β和GFAP蛋白。原代提取的DRG细胞常规培养6 h后开始贴壁,培养3 d后细胞胞体发亮呈圆形,胞体发出两条线状突起。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βⅢ-tubulin呈阳性表达,表明分离提取的细胞为DRG细胞。与ADSCs比较,SCLCs中NGF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DRG组比较,DRG细胞与SCLCs以1∶2比例接种时,共培养组DRG细胞突起长度最高(P<0.05)。RT-qPCR法,与si-NC组比较,si-NGF-1、si-NGF-2和si-NGF-3组细胞中NGF m 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si NGF-1敲低效率最好,后续将采用si-NGF-1进行实验。ELISA法,与si-NC组比较,si-NGF-1、si-NGF-2和si-NGF-3组细胞上清中NGF水平均降低(P<0.05)。与vector组比较,oe-NGF组细胞中NGF m 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细胞上清中NGF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si NC/vector组比较,si NGF组DRG细胞突起长度缩短(P<0.05),oe-NGF组DRG细胞突起长度增加(P<0.01)。结论:ADSCs可以定向分化为SCLCs,且分化后的细胞高表达NGF;敲低或过表达NGF可影响DRG细胞突起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万样细胞 神经生长因子 背根神经细胞 脂肪源性干细胞 周围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及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作用研究进展
12
作者 袁湘玲 姚瑶(综述) 伍子建(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9,共11页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引起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继发性死亡和轴突丢失是导致不可逆性视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视神经受损后RGC的快速死亡及复杂的死亡途径致使临床治疗效果收效甚微。近年来,干细胞的潜能成为神经退行性病变组织修复再生...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引起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继发性死亡和轴突丢失是导致不可逆性视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视神经受损后RGC的快速死亡及复杂的死亡途径致使临床治疗效果收效甚微。近年来,干细胞的潜能成为神经退行性病变组织修复再生的新治疗手段。成体干细胞,尤其是间充质干细胞(MSC),因其免疫调控特性和神经保护作用,在外伤性视神经损伤修复治疗上被广泛研究。MSC以旁分泌神经营养因子、释放外泌体及细胞移植直接接触受损组织等方式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促进RGC存活及轴突再生,并经处理后可增强其干细胞特性;此外,MSC可被诱导转分化为RGC,发挥细胞替代治疗的修复作用。本文将总结MSC在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治疗方面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进展,以及其作用机制,同时归纳了增强MSC神经保护作用的方法,还探讨未来MSC在外伤性视神经损伤上的发展方向,这有利于今后制定更完善可靠的MSC应用于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 间充质干细胞 视网膜神经细胞 神经保护作用 细胞替代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肿瘤干细胞的治疗策略——基因-病毒与神经受体类小分子》书评
13
作者 刘建超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7-278,共2页
癌症,亦称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癌症病理复杂,具有侵袭性、转移性、复发性和顽固性等特点.目前大多数种类的癌症仍采用传统的治疗手段,如外科手术、放疗、化疗等.外科手术是早期癌症... 癌症,亦称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癌症病理复杂,具有侵袭性、转移性、复发性和顽固性等特点.目前大多数种类的癌症仍采用传统的治疗手段,如外科手术、放疗、化疗等.外科手术是早期癌症患者常使用的方法,但对于某些特殊部位与特殊种类癌症并不一定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神经受体 治疗策略 恶性肿瘤 干细胞 侵袭性 癌症 治疗手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条件下,神经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通过miR-9/Hes1轴调节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增殖、迁移和细胞死亡
14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203,共1页
研究背景:先前的研究发现,小鼠胚胎神经干细胞(NSC)衍生的外泌体(EXOs)通过miR-9/Hes1轴调控NSC分化。然而,EXOs通过miR-9/Hes1轴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功能障碍的影响仍然未知。因此,本研究旨在确定EXOs通过miR-9/Hes1轴对BMEC增殖... 研究背景:先前的研究发现,小鼠胚胎神经干细胞(NSC)衍生的外泌体(EXOs)通过miR-9/Hes1轴调控NSC分化。然而,EXOs通过miR-9/Hes1轴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功能障碍的影响仍然未知。因此,本研究旨在确定EXOs通过miR-9/Hes1轴对BMEC增殖、迁移和死亡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伤口愈合检测、钙素-乙酰氧甲基/碘化丙啶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等方法确定EXOs对BMEC的作用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聚合酶链反应 外泌体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伤口愈合 细胞计数 缺氧条件 神经干细胞 细胞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付学奇 曾琳琳 刘洋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7-215,共9页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MSC-Exos)是一类在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具有巨大潜力的纳米级囊泡,含有多种生物分子,包括miRNA、mRNA、蛋白质和脂质等,具有介导细胞信号传导和参与调控受体细胞的功能.基于MSC-Exos的重要作用,从研究进展及临床应...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MSC-Exos)是一类在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具有巨大潜力的纳米级囊泡,含有多种生物分子,包括miRNA、mRNA、蛋白质和脂质等,具有介导细胞信号传导和参与调控受体细胞的功能.基于MSC-Exos的重要作用,从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综述MSC-Exos在促进组织修复、免疫调节和神经保护方面的显著效果,尤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及肿瘤方面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分析其临床应用面临一系列尚未解决的问题及应用普及的挑战,包括阐明作用机制、分离提取纯化技术、制订标准化生产规则、确定剂量和给药途径、增强稳定性和降低免疫原性等,为解决这些局限性,实现MSC-Exos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免疫疾病 神经疾病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细胞因子在3例犬急性脊髓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和体会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福军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8-142,共5页
犬神经系统疾病常表现为突发性、复杂性和难治性的特点,给临床诊断与治疗带来很多困难。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具备良好的软组织对比效果,为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提高了准确性。本文介绍了3例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犬病例,结合临床症状和X线或... 犬神经系统疾病常表现为突发性、复杂性和难治性的特点,给临床诊断与治疗带来很多困难。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具备良好的软组织对比效果,为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提高了准确性。本文介绍了3例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犬病例,结合临床症状和X线或MRI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其为椎间盘疾病并继发急性脊髓神经损伤。患犬经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后通过静脉输注干细胞因子,1支/d,连用3 d治疗,迅速取得理想的康复效果。由本文患犬治疗结果得出,干细胞因子在修复神经损伤方面有一定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疾病 磁共振成像(MRI) 干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通过TGF-β/Smad通路抑制LPS诱导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活化
17
作者 刘宁梅 武桃娟 +4 位作者 陈冬梅 刘婷 马晓娜 马海滨 梁雪云 《神经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7-193,共7页
目的:探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s)对脂多糖(LPS)处理后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从新生大鼠脑皮质分离、培养星形胶质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纯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将PMSCs与经LPS处理的P3... 目的:探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s)对脂多糖(LPS)处理后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从新生大鼠脑皮质分离、培养星形胶质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纯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将PMSCs与经LPS处理的P3代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后,通过real time RT-PCR或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星形胶质细胞炎症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精氨酸酶-1(Arg-1)、S100钙结合蛋白A10(S100A10)以及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80%的P3代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阳性。星形胶质细胞经10μg/ml LPS处理后,其GFAP、IL-1β、iNOS、TNF-α及IL-6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抗炎因子Arg-1、S100A10表达水平下降(P<0.05);同时其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I型受体(TβRI)、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TβRⅡ)、磷酸化Smad2和磷酸化Smad3(p-Smad2,p-Smad3)表达水平上调(P<0.05)。将PMSCs与经LPS处理的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后,星形胶质细胞GFAP、IL-1β、iNOS、TNF-α及IL-6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抗炎因子Arg-1、S100A10表达水平升高(P<0.05);同时其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蛋白TGF-β1、TβRI、TβRⅡ、p-Smad2和p-Smad3表达水平下调(P<0.05)。结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能够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抑制A1型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 脂多糖 神经炎症 TGF-Β/SMAD信号通路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进展
18
作者 赵瑞国 刘海敬 +3 位作者 陆依珊 解建国 高平 王长淼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26-1232,共7页
缺血性脑卒中(IS)属于中医学中“中风”的范畴,目前缓解缺血性脑卒中神经损伤的药物对神经修复的效果有限。研究发现,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过程主要依赖于神经生发中心的神经干细胞,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从... 缺血性脑卒中(IS)属于中医学中“中风”的范畴,目前缓解缺血性脑卒中神经损伤的药物对神经修复的效果有限。研究发现,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过程主要依赖于神经生发中心的神经干细胞,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从而修复损伤的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加速损伤的修复过程。然而,内源性神经干细胞(ENSC)数量十分有限,无法满足IS的恢复。电针联合干细胞移植能够发挥更好的疗效,一方面外源性干细胞可以代替ENSC发挥部分功能,而电针的加入能够与干细胞发挥协同作用;另一方面电针的持续稳定刺激可以提高移植细胞的归巢效率和存活率,促进干细胞发挥作用,从而进一步改善神经损伤。因此,电针联合干细胞移植有望成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干细胞 电针 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 炎症 免疫反应 归巢效率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与干细胞治疗大鼠急性周围神经损伤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评估 被引量:2
19
作者 潘劲统 孟凡琦 +6 位作者 盘中贤 余学问 李主镜 高进云 郝连涛 梁秋梅 陈玥瑶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7-114,122,共9页
目的运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评估电针与干细胞移植在急性周围神经损伤疾病中的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将48只造模成功的成年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电针组、干细胞组和对照组,每组16只。电针组大鼠接受环... 目的运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评估电针与干细胞移植在急性周围神经损伤疾病中的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将48只造模成功的成年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电针组、干细胞组和对照组,每组16只。电针组大鼠接受环跳和足三里的电针治疗。干细胞组大鼠于损伤处神经外膜下微量注射3μL含有约5×105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盐水悬浊液。对照组显微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使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技术包括DTI和磁共振T2加权脂肪饱和序列(T2-weighted fat saturation,T2WI-FS)、组织学评估、免疫组化分析监测神经结构的变化(包括神经直径、髓鞘厚度及形态改变、轴突连续性的恢复)。运用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omatic functional index,SFI)和步行轨迹分析方法评估神经的运动功能。采用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实验组间大鼠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T2值)、DTI指标[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径向扩散率(radial diffusivity,RD)]、SFI值的差异性。运用Bonferroni检验校正不同时间节点下多重检验的阈值结果。结果急性周围神经损伤后第1周,所有组大鼠的FA值显著下降,随后逐渐升高,直至第4周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而RD值在手术后1周内显著上升,随后逐渐下降,同样于第4周时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电针组和干细胞组大鼠在术后不同时间点(2~4周)的恢复均优于对照组,且电针组的恢复最为显著(P<0.001)。T2WI-FS显示在术后的1、2、4周,电针组及干细胞组大鼠与对照组大鼠相比在神经水肿消退速度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0.001);神经直径与T2值在手术后1周内显著升高,此后逐渐下降,在第4周时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甲苯胺蓝染色与SPRR1A轴突染色均指向电针组的神经纤维连续性恢复最快,其次是干细胞组。结论电针在急性周围神经损伤疾病中的治疗效果可与干细胞移植治疗相当,并在减轻水肿及炎性反应方面极具优势。DTI参数FA和RD值是髓鞘完整性的成像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急性周围神经损伤 电针 扩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成像 间充质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细胞移植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研究进展
20
作者 潘蕊 张铭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9,共9页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前沿医学疗法,可通过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轴突再生及免疫调节等机制在PSCI的治疗中发挥...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前沿医学疗法,可通过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轴突再生及免疫调节等机制在PSCI的治疗中发挥出巨大的潜力,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关于干细胞移植和PSCI之间的关系尚且缺乏系统性总结。因此,本文将不同类型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进行简要概括,系统梳理并总结干细胞移植调控PSCI的有关机制,以及干细胞移植治疗PSCI的相关研究,以期为临床治疗PSCI提供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移植 脑卒中 认知功能障碍 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