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纤维在人工神经导管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1
作者 陆宁 陈碧泠 +3 位作者 宋功吉 罗忆心 王建南 许建梅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6-244,共9页
为探讨纳米纤维在神经再生修复中的作用,开发出纳米纤维基神经导管,分析了纳米纤维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再生机制,探讨了不同材料在纳米纤维基神经导管中的作用与应用,综述了纳米纤维制备的方法及相应的纳米纤维基神经导管的制备方法,... 为探讨纳米纤维在神经再生修复中的作用,开发出纳米纤维基神经导管,分析了纳米纤维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再生机制,探讨了不同材料在纳米纤维基神经导管中的作用与应用,综述了纳米纤维制备的方法及相应的纳米纤维基神经导管的制备方法,讨论了纳米纤维基神经导管的不同内部结构。最后指出:纳米纤维基神经导管制备应考虑宏量化、标准化制备方法;从结构仿生与功能仿生的角度,去构筑组织与材料相接触的纳米仿生界面,包括:仿细胞外基质环境、微图案纳米尺度仿生界面、多尺度分级有序的微纳米仿生界面;将多种修复机制结合,发挥协同增效作用,可实现长距离神经损伤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纤维 静电纺丝 神经导管 神经损伤 机械分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芯外鞘神经导管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1
2
作者 高欣 孔令驰 +3 位作者 史安琪 钱运 孙巍 游正伟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36,共7页
神经导管在临床应用中存在单一材料力学性能不足、单一空管与神经结构不匹配、合成材料生物相容性差等问题,研发力学性能优良且具有仿生结构的神经导管成为新的发展方向。以水性聚氨酯(WPU)和丝素蛋白(SF)为原料,利用湿法纺丝和定向冷... 神经导管在临床应用中存在单一材料力学性能不足、单一空管与神经结构不匹配、合成材料生物相容性差等问题,研发力学性能优良且具有仿生结构的神经导管成为新的发展方向。以水性聚氨酯(WPU)和丝素蛋白(SF)为原料,利用湿法纺丝和定向冷冻工艺构筑具有“内芯外鞘”结构的人工神经导管(A-NGC),并对其力学性能、微观结构、亲疏水性、细胞相容性等进行系统表征。结果表明:A-NGC具有明显的“芯鞘”结构,“外鞘”拉伸强度和韧性分别为(46.5±5.01)MPa和(116.4±13.69)MJ/m3,“内芯”以取向多孔片状结构规整排列,内外呈现差异化亲疏水界面(p<0.001),细胞相容性优异。大鼠步态分析结果证明A-NGC组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接近自体神经移植。研究可为开发新型仿生结构人工神经导管产品提供理论依据以及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导管 水性聚氨酯 丝素蛋白 取向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壳素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0mm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焦海山 姚健 +2 位作者 任艳玲 王晓冬 杨宇民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7-602,620,共7页
探讨壳聚糖导管乙酰化反应而成的甲壳素神经导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先将脱乙酰度92.5%的壳聚糖经溶解、冷冻、成形、中和、干燥等步骤制成壳聚糖导管,再经乙酰化反应制备成甲壳素神经导管。以该神经导管桥接大鼠坐骨神经10mm缺损... 探讨壳聚糖导管乙酰化反应而成的甲壳素神经导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先将脱乙酰度92.5%的壳聚糖经溶解、冷冻、成形、中和、干燥等步骤制成壳聚糖导管,再经乙酰化反应制备成甲壳素神经导管。以该神经导管桥接大鼠坐骨神经10mm缺损。术后16周,通过电生理、组织形态学等方法评价神经导管修复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结果显示,术后16周再生神经已通过甲壳素神经导管长入远端,坐骨神经干重新恢复连续性,再生神经具有电传导功能,并实现对靶肌肉的再支配。缺损组则未观察到神经再生。实验表明,壳聚糖导管乙酰化而成的甲壳素神经导管能有效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素 壳聚糖 神经导管 外周神经再生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导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魏欣 劳杰 顾玉东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0-92,共3页
关键词 神经导管 周围神经缺损 修复 神经功能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蛋白壳聚糖神经导管组织相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小华 邱伟 +3 位作者 李舒梅 董明华 张宏宇 杨宇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59-1361,共3页
目的:探讨低蛋白含量壳聚糖神经导管的组织相容性。方法:参照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GB/T16886.6-1997,评价低蛋白含量壳聚糖神经导管植入家兔背部皮下组织后第1、2、4、12周的组织相容性。结果:皮下植入术后家兔一般情况正常,伤口愈合... 目的:探讨低蛋白含量壳聚糖神经导管的组织相容性。方法:参照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GB/T16886.6-1997,评价低蛋白含量壳聚糖神经导管植入家兔背部皮下组织后第1、2、4、12周的组织相容性。结果:皮下植入术后家兔一般情况正常,伤口愈合良好。大体观察发现,神经导管大小随植入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并和周围组织结合日益紧密,以植入后第4周变化明显。组织学检测表明,术后第1周,导管结构依稀可见,较多中性粒细胞浸润导管周围,未见成纤维细胞;术后第2周,导管与周围组织边界尚清楚,几乎没见中性粒细胞浸润,导管周围有成纤维细胞附着;术后第4周,导管表面出现分支,与真皮组织分界欠清,并有少许血管出现,导管周围的成纤维细胞减少;术后第12周,导管表面分支逐渐增多,与真皮组织界面模糊,新生血管进一步增多。结论:低蛋白壳聚糖神经导管的组织相容性好,可降解并且有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神经导管 组织相容性 家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发角蛋白神经导管诱导兔胫神经缺损部分再生时泛素的表达及分布 被引量:7
6
作者 胡庆柳 朴英杰 +4 位作者 彭心昭 徐锡金 傅文玉 路艳蒙 陈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3-144,共2页
目的:应用人发角蛋白神经导管植人兔胫神经缺损部分,诱导神经再生过程中不同时期泛素(ubiquitin)的表达和分布。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术后48d,缝合线之间变性组织及其周围神经组织的雪旺细胞胞质和胞核中泛素免疫组... 目的:应用人发角蛋白神经导管植人兔胫神经缺损部分,诱导神经再生过程中不同时期泛素(ubiquitin)的表达和分布。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术后48d,缝合线之间变性组织及其周围神经组织的雪旺细胞胞质和胞核中泛素免疫组化染色呈棕黄色阳性反应。术后99d,泛素在人发角蛋白周围的组织中免疫组化染色呈深棕色强阳性反应,在其它新生神经组织分布稀疏,免疫组化染色呈浅黄色弱阳性。术后99d较成熟的神经组织中无泛素阳性着色,而新生的神经组织呈棕黄色阳性反应。结论:人发角蛋白及缝合线之间变性组织的异常蛋白的降解主要由泛素承担。在新生神经组织中大量泛素参与蛋白质和变性神经组织的降解,而在趋于成熟的神经组织中因降解的蛋白质量的减少,参与降解的泛素量也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发角蛋白神经导管 神经缺损 泛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股神经导管不同给药方式对术后镇痛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张伟 朱丰 +3 位作者 胡焱 刘雪冰 杨庆国 李世忠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股神经导管不同给药方式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持续给药组(A组,0.20%罗哌卡因)和间断给药组(B组,0.33%罗哌卡因)。观察患者术后48h内VAS评分及拔管后24h股神经感...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股神经导管不同给药方式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持续给药组(A组,0.20%罗哌卡因)和间断给药组(B组,0.33%罗哌卡因)。观察患者术后48h内VAS评分及拔管后24h股神经感觉功能和改良Bromage评分。结果术后24hB组静息和运动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P<0.05或P<0.01)。术后48hB组运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B组罗哌卡因用量明显低于A组(P<0.01)。B组芬太尼用量明显低于A组(P<0.05)。所有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均未出现延迟。结论经股神经导管持续或间断给予罗哌卡因均能提供较好的镇痛效果,对股神经功能均没有明显影响;0.33%罗哌卡因间断给药可减少镇痛药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神经导管 多模式镇痛 罗哌卡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素-壳聚糖神经导管修复兔面神经缺损的神经电生理变化 被引量:4
8
作者 谭学新 马丽 +2 位作者 李波 王哲 刘纯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53-255,共3页
目的探讨丝素-壳聚糖混合膜用于面神经缺损修复的可能。方法成年雄性日本大耳白兔20只,切断双侧面神经颊支,制成10mm的兔面神经颊支缺损模型。将丝素-壳聚糖混合膜制作成神经导管,用来修复兔右侧面神经缺损,作为实验组;左侧用翻转自体... 目的探讨丝素-壳聚糖混合膜用于面神经缺损修复的可能。方法成年雄性日本大耳白兔20只,切断双侧面神经颊支,制成10mm的兔面神经颊支缺损模型。将丝素-壳聚糖混合膜制作成神经导管,用来修复兔右侧面神经缺损,作为实验组;左侧用翻转自体神经修复,作为对照组。术后2,4,6,8周显微镜下观察面神经修复段的解剖形态,术后4,6,8周行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随时间推移,兔面神经缺损成功再生。结论丝素-壳聚糖神经导管可有效促进兔面神经缺损修复并引导神经再生。神经电生理检查可有效地反映神经缺损修复的功能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缺损 神经再生 神经导管 丝素-壳聚糖混合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仿生人工神经导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初步临床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华松 吴刚 +1 位作者 黄继锋 张伟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5-738,共4页
目的探讨课题组构建的一种新型仿生人工神经导管修复人周围神经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的上肢周围神经缺损病例使用该神经导管进行手术修复并进行随访,以"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 目的探讨课题组构建的一种新型仿生人工神经导管修复人周围神经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的上肢周围神经缺损病例使用该神经导管进行手术修复并进行随访,以"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对相应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共计8例病例均获得随访,6例神经功能有一定改善,其中优2,良3例,可1例。结论该神经导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具有良好的效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导管 周围神经 临床研究 神经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GD/PDLLA/β-TCP/NGF复合神经导管的制备及其体外降解性能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永红 戴红莲 +1 位作者 严琼姣 李世普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06-410,共5页
将聚合物-RGD多肽接枝聚(乳酸-羟基乙酸L-赖氨酸,PRGD)与聚(D,L-乳酸,PDLLA)、β-磷酸三钙(β-TCP)、神经生长因子(NGF)复合制备的新型PRGD/PDLLA/β-TCP/NGF复合导管材料在37℃的磷酸缓冲溶液中进行降解试验,研究支架材料在体外降解过... 将聚合物-RGD多肽接枝聚(乳酸-羟基乙酸L-赖氨酸,PRGD)与聚(D,L-乳酸,PDLLA)、β-磷酸三钙(β-TCP)、神经生长因子(NGF)复合制备的新型PRGD/PDLLA/β-TCP/NGF复合导管材料在37℃的磷酸缓冲溶液中进行降解试验,研究支架材料在体外降解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质量、降解介质pH值、微观形貌的变化及NGF的释放规律。研究结果表明:NGF的释放量在30d内可以达到诱导神经组织的功能;加入β-TCP,可以部分中和聚乳酸和PRGD降解产物的酸性,有效调节降解介质的pH值,使其维持在中性。加入PRGD和NGF可促进复合膜的降解,PRGD/PDLLA/β-TCP/NGF复合材料比聚乳酸具有更好的降解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GD多肽接枝 聚(D L-乳酸) Β-磷酸三钙 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导管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导管在神经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杜怀栋 周梁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09-710,共2页
关键词 神经导管 神经修复 神经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改性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神经导管的制备、表征及其生物学性能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仲宁 薛东鹤 +2 位作者 张婉衡 张明生 郑国强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6-291,共6页
目的:制备用于神经修复及再生的壳聚糖改性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神经导管支架。方法: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不同比例的PLGA纤维膜,并按聚乳酸比例依次增长的顺序层层卷绕制备梯度降解的PLGA神经导管支架,用壳聚糖通过截留法对导... 目的:制备用于神经修复及再生的壳聚糖改性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神经导管支架。方法: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不同比例的PLGA纤维膜,并按聚乳酸比例依次增长的顺序层层卷绕制备梯度降解的PLGA神经导管支架,用壳聚糖通过截留法对导管进行改性,电镜观察其微观形貌,红外光谱分析壳聚糖的截留情况,利用接触角测量仪检测导管亲水性,通过测量导管体积和干重计算孔隙率,通过拉伸实验检测导管力学性能。利用CCK-8实验检测大鼠神经施万细胞RSC96在壳聚糖改性的PLGA神经导管预处理培养基中的增殖情况,荧光显微镜下观察RSC96细胞在壳聚糖改性的PLGA纤维膜上的生长情况。结果:静电纺丝得到的PLGA纤维直径均匀,呈现取向分布。经壳聚糖改性,PLGA神经导管的亲水性有所提高,孔隙率有所下降,力学强度显著提高。RSC96细胞在壳聚糖改性的PLGA神经导管预处理培养基中增殖良好,在壳聚糖改性的PLGA纤维膜上的生长方向与纤维膜的取向一致。结论:壳聚糖改性的PLGA神经导管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力学性能以及细胞相容性,可作为神经修复再生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导管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壳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神经导管的理化特性对周围神经再生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高 张建民 +2 位作者 胡华 李珉 朱康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06-310,共5页
目的 :评估高分子材料导管的降解时间和通透性对修复外周神经缺损的影响。方法 :利用四种通透性和降解时间不同的聚酯 -聚碳酸酯神经桥接导管 ,桥接 SD大鼠右后肢坐骨神经大于 10 mm缺损 ,并与未套管的神经缺损大鼠相对照。术后定期观... 目的 :评估高分子材料导管的降解时间和通透性对修复外周神经缺损的影响。方法 :利用四种通透性和降解时间不同的聚酯 -聚碳酸酯神经桥接导管 ,桥接 SD大鼠右后肢坐骨神经大于 10 mm缺损 ,并与未套管的神经缺损大鼠相对照。术后定期观察大鼠的肢体情况 ;在 4、12、2 0周时 ,电生理测定再生神经支配的胫前肌收缩情况 ,大体及普通光镜水平下 ,观察各实验组和对照组神经再生和神经导管在体内的降解情况。结果 :体内导管的降解时间 :A型 12周 ,B和 C型约 4周 ,D型约 2 0周。A组再生神经纤维组织学优于其他实验组和对照组 ,平均秩次为5 3.17、38.83、2 6 .6 0、4 9.17、2 0 .2 3(P<0 .0 0 5 ) ,导管周围炎症程度重于 B、C组和对照组 ,但较 D组为轻 ,平均秩次为 4 5 .87、36 .2 7、34.83、5 1.6 3、2 1.4 (P=0 .0 0 1)。再生神经支配胫前肌电刺激收缩阳性率依次为 A组 93.33%、B组 6 0 %、C组 2 0 %、D组 73.33% ,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0 .0 0 5 )。结论 :具有较好通透性和适宜降解时间的高分子材料神经导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生物相容性材料 神经再生 神经导管 高分子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神经导管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向杰 黄继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87-589,共3页
周围神经损伤和缺损的治疗是显微外科的难题之一,神经缺损修复,尤其是长段周围神经缺损的重建仍是当前临床医学面临的一个难题,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一直以来自体神经移植是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最理想的手术方法,临床上已广泛应... 周围神经损伤和缺损的治疗是显微外科的难题之一,神经缺损修复,尤其是长段周围神经缺损的重建仍是当前临床医学面临的一个难题,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一直以来自体神经移植是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最理想的手术方法,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也是衡量各种神经桥接材料的“金标准”。但往往会造成供体神经支配区感觉、功能障碍,且自体神经来源有限,因而临床上迫切需要更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近年来组织工程化神经为提高长节段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带来了新希望,因此,寻找合适的组织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神经是目前周围神经再生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导管 临床研究 神经缺损修复 周围神经缺损 自体神经移植 组织工程化 周围神经损伤 周围神经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GF/PLGA复合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李政 王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4-237,I0002,共5页
目的: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的共聚物(PLGA)和牛血清白蛋白(BSA)制成NGF/PLGA复合神经导管。检测其综合性能和了解其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的可能性。方法:体外模拟体内环境,检测它的降解时间及用ELISA的方法来检测... 目的: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的共聚物(PLGA)和牛血清白蛋白(BSA)制成NGF/PLGA复合神经导管。检测其综合性能和了解其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的可能性。方法:体外模拟体内环境,检测它的降解时间及用ELISA的方法来检测NGF的释放情况;手术造成大鼠坐骨神经约10mm的缺损,分别采用自体神经移植(A组)、NGF/PLGA复合神经导管桥接(B组)和单纯PLGA导管(C组)桥接,术后4、8、12周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测定、HE染色、变色酸2R-亮绿髓鞘染色、电镜观察和图像分析对比。结果:在体外NGF/PLGA复合神经导管能在体外释放NGF约18天,约在14周左右导管降解完毕。NGF/PLGA神经导管组在促进坐骨神经再生、再生神经纤维排列规律化、提高再生神经髓鞘化、加速再生神经功能重建等方面均优于单纯PLGA导管组,比自体神经移植组略差。结论:NGF/PLGA复合神经导管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具有良好的桥梁作用和促神经生长的作用,效果接近自体神经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导管 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再生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神经导管的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董兰兰 乌日开西.艾依提 +1 位作者 艾合买提江.玉素甫 亚穆罕默德.阿力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2397-2400,共4页
周围神经两断端严重缺损时,不及时治疗将引起不可逆转的终身残疾[1]。目前治疗神经缺损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是自体神经移植,但面临移植神经匹配困难、供区感觉功能丧失等问题。异体神经移植主要用于修复长节段神经缺损,但术后需用... 周围神经两断端严重缺损时,不及时治疗将引起不可逆转的终身残疾[1]。目前治疗神经缺损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是自体神经移植,但面临移植神经匹配困难、供区感觉功能丧失等问题。异体神经移植主要用于修复长节段神经缺损,但术后需用免疫抑制剂,增加患者感染炎症的机会。鉴于神经移植存在限制,因此制备人工神经导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制备神经导管的材料、导管微结构和制备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导管 制备技术 人工 周围神经缺损 自体神经移植 异体神经移植 免疫抑制剂 功能丧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发角蛋白神经导管诱导兔胫神经修复时NGF和p75的表达及分布
17
作者 胡庆柳 朴英杰 邹飞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929-932,共4页
目的研究人发角蛋白(HHK)神经导管诱导兔胫神经缺损再生修复时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低亲和受体p75的表达及分布。方法取正常胫神经、缝线连接的胫神经和HHK导管桥接的胫神经术后不同时期的切口部位及相邻组织制作石蜡切片,用免疫组化... 目的研究人发角蛋白(HHK)神经导管诱导兔胫神经缺损再生修复时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低亲和受体p75的表达及分布。方法取正常胫神经、缝线连接的胫神经和HHK导管桥接的胫神经术后不同时期的切口部位及相邻组织制作石蜡切片,用免疫组化法对切片进行染色。结果正常胫神经组织中无NGF阳性染色。术后76 d,HHK周围的新生组织中NGF免疫组化染色表现为强阳性,而缝线周围的组织中无阳性着色。术后100 d,与正常胫神经组织无显著差异。正常胫神经组织中无p75阳性染色。术后76 d,导管组HHK周围较成熟的神经组织中p75免疫组化染色为弱阳性,而新生组织中为强阳性。术后100 d,导管组的p75免疫组化染色与正常神经组织无显著差别。结论HHK及其降解产物能诱导NGF和p75的产生,为神经再生创造良好的微环境;而缝线无此诱导作用。在新生神经组织中NGF和p75含量多,较成熟的神经组织中含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损伤 修复 人发角蛋白神经导管 NGF P75 神经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向结构人工神经导管的制造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小永 乌日开西·艾依提 艾合买提江·玉素甫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57-162,126,共7页
人工神经导管是用来修复受损周围神经的理想材料,其结构主要有中空型、非定向内部填充型以及含定向沟槽或通道型等,不同的结构设计其制造方法各异。对不同人工神经导管的结构设计及其制造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及综述,介绍了定向结构人工神... 人工神经导管是用来修复受损周围神经的理想材料,其结构主要有中空型、非定向内部填充型以及含定向沟槽或通道型等,不同的结构设计其制造方法各异。对不同人工神经导管的结构设计及其制造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及综述,介绍了定向结构人工神经导管的特点及优势,并对未来制备人工神经导管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导管 结构设计 定向结构 3D打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材料构建神经导管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9
作者 门永芝 於子卫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54-658,共5页
神经导管是由天然或人工合成材料制成的、用于桥接神经断端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引导和促进神经再生作用。目前,外科手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效果不尽如人意,尽管自体神经移植是周围神经损伤(〉5mm)修复的金标准,但该方法仍存在一系... 神经导管是由天然或人工合成材料制成的、用于桥接神经断端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引导和促进神经再生作用。目前,外科手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效果不尽如人意,尽管自体神经移植是周围神经损伤(〉5mm)修复的金标准,但该方法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供体来源受限、供体损伤及形态不匹配、供区神经瘤形成及运动、感觉障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神经导管 生物材料 修复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人工合成材料 自体神经移植 供体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己内酯多通道神经导管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菊粉 曾嘉梅 +3 位作者 徐康丽 李金瑞 黄晨 柯勤飞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2-39,共8页
神经导管(nerve guidance conduit,NGC)的通道数越多则越有利于神经再生,但受到技术和成本的限制,目前的多通道神经导管一般少于10个通道。为了制备通道数较多的NGC,采用边长10 cm的立方体铁架、直径0.15 mm的水溶性维纶纱线和直径3 mm... 神经导管(nerve guidance conduit,NGC)的通道数越多则越有利于神经再生,但受到技术和成本的限制,目前的多通道神经导管一般少于10个通道。为了制备通道数较多的NGC,采用边长10 cm的立方体铁架、直径0.15 mm的水溶性维纶纱线和直径3 mm的塑料空心管搭建一种牺牲模板,并结合冷冻干燥法制备直径为(2.70±0.30)mm、NGC长度大于2 cm、通道数约20个、内通道直径为(0.13±0.03)mm且通道之间存在孔结构的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多通道神经导管。对制备的多通道神经导管进行体外理化性能表征和体外细胞毒性检测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多通道神经导管能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具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己内酯 神经导管 多通道 牺牲模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