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兴奋苍白球对束旁核神经元伤害性刺激反应的抑制 被引量:5
1
作者 吴国冀 陈正秋 石宏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 :用电生理学的方法 ,探讨苍白球 (GP)是否参与镇痛 ,及该作用是否通过脚内核产生。结果 :以谷氨酸兴奋苍白球 ,可以抑制丘脑束旁核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 ,与盐水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而脚内核微量注射神... 目的 :用电生理学的方法 ,探讨苍白球 (GP)是否参与镇痛 ,及该作用是否通过脚内核产生。结果 :以谷氨酸兴奋苍白球 ,可以抑制丘脑束旁核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 ,与盐水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而脚内核微量注射神经毒红藻氨酸 7日后 ,兴奋苍白球对丘脑束旁核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仅有微弱的抑制作用 ,与注射红藻酸前兴奋苍白球产生的抑制作用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与脚内核微量注射生理盐水 7日后 ,兴奋苍白球对束旁核神经元伤害性反应明显的抑制作用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兴奋苍白球可通过脚内核抑制束旁核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奋苍白球 脚内核 镇痛 束旁核 电生理学 神经元伤害性刺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唑安定对大白鼠脊髓后角广动力范围神经元伤害性刺激反应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高艳平 郭政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553-555,共3页
目的 研究咪唑安定对大白鼠脊髓腰膨大部位广动力范围神经元 (WDRneuron)对伤害性刺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在脊髓表面使用不同剂量的咪唑安定 (M5组 5 μg、M10 组 10 μg、M2 0 组2 0 μg) ,用微电极记录和观察脊髓后角广动力范围神经... 目的 研究咪唑安定对大白鼠脊髓腰膨大部位广动力范围神经元 (WDRneuron)对伤害性刺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在脊髓表面使用不同剂量的咪唑安定 (M5组 5 μg、M10 组 10 μg、M2 0 组2 0 μg) ,用微电极记录和观察脊髓后角广动力范围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诱发放电频率的变化 ,并观察氟马西尼是否能逆转此抑制作用。结果 M10 、M2 0 组咪唑安定对伤害性刺激诱发的脊髓后角广动力范围神经元放电反应有抑制作用 ;氟马西尼对咪唑安定抑制广动力范围神经元放电反应的作用具有拮抗效应。结论 经脊髓表面使用一定剂量的咪唑安定对脊髓后角广动力范围神经元对于伤害性刺激诱发的放电反应具有抑制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唑安定 大白鼠 脊髓后角 广动力范围神经元 伤害性刺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脊髓内接受盆腔脏器伤害性刺激神经元的定位分布 被引量:4
3
作者 丁玉强 秦秉志 李继硕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71-77,共7页
本文用Fos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大鼠脊髓内接受盆腔脏器伤害性刺激神经元的分布状况。在对照组,仅偶见Fos阳性细胞出现于L6、S1节段脊髓后角(<2个/片),且染色浅淡。将3%福尔马林经插管分别注入膀胱、阴道和直... 本文用Fos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大鼠脊髓内接受盆腔脏器伤害性刺激神经元的分布状况。在对照组,仅偶见Fos阳性细胞出现于L6、S1节段脊髓后角(<2个/片),且染色浅淡。将3%福尔马林经插管分别注入膀胱、阴道和直肠造成伤害性刺激时,Fos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100~260个/片,S1),主要出现于L6、S1节段后角Ⅰ层内侧部、后角内侧缘、后连合核和中间带外侧核。少量散在于后角Ⅰ层外侧部、后角外侧缘、外侧脊核和前角背内侧部。为了确定脊髓内Fos阳性神经元是否向上位脑结构投射,将荧光金(FG)注入一侧臂旁外侧核后,给予膀胱伤害性刺激,结合Fos蛋白免疫组化技术,在后连合核和中间带外侧核发现有FG/Fos双标细胞。在中间带外侧核,FG标记细胞与Fos阳性细胞均主要位于核的背侧部,且FG标记细胞多数同时为Fos阳性,FG/Fos双标细胞占FG标记细胞总数的71.2%(37/52),占Fos阳性细胞总数的14.8%(37/250),提示脊髓内接受盆腔脏器伤害性神经元部分投射至臂旁外侧核。为进一步确定Fos阳性细胞在中间带外侧核定位分布特征,采用NADPH脱氢酶反应(显示副交感节前神经元)与Fos蛋白免疫组化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传入 伤害性刺激 神经元 脊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腰骶髓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结构与接受膀胱伤害性刺激神经元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金善学 吕岩 +1 位作者 李继硕 秦秉志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66-270,共5页
本文应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组织化学方法和FOS免疫组化法相结合的双重反应技术,研究了大鼠腰骶髓内的NOS阳性结构的分布及其与膀胱伤害性刺激诱发的FOS表达神经元的关系。结果发现NOS阳性纤维和终末密集分布于后角Ⅰ... 本文应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组织化学方法和FOS免疫组化法相结合的双重反应技术,研究了大鼠腰骶髓内的NOS阳性结构的分布及其与膀胱伤害性刺激诱发的FOS表达神经元的关系。结果发现NOS阳性纤维和终末密集分布于后角Ⅰ层和Ⅱ层,其它部位稀少;NOS阳性神经元胞体与膀胱伤害性刺激诱发的c-fos原癌基因蛋白表达的阳性神经元在腰骶髓(L6~S1)分布区域校相似,主要分布于与伤害性信号传递过程密切相关的后角Ⅱ层、中央管周围灰质(包括骶髓后连合核)和中间带外侧核.在此三部位分别有18.7%、11.6%和22.6%和NOS阳性神经元同时呈FOS阳性;有5.56%、2.67%和3%FOS阳性神经元同时是NOS阳性。结合文献和本文结果讨论了NO可能参与脊髓伤害性信号传递和调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髓 伤害性刺激 膀胱 神经元 一氧化氮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醒大鼠前扣带皮层神经元群的伤害性反应(英文)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锦琰 罗非 +3 位作者 张含荑 张景渝 Donald J.WOODWARD 韩济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 :利用多通道记录技术在清醒大鼠前扣带回 (ACC)记录神经元群的痛反应模式 ,以证实ACC在痛觉情绪编码中的作用。方法 :在 5只成年雄性SD大鼠的双侧ACC脑区植入微电极阵列 ,在大鼠术后清醒状态下给予尾部及四肢足底伤害性辐射热刺激 ... 目的 :利用多通道记录技术在清醒大鼠前扣带回 (ACC)记录神经元群的痛反应模式 ,以证实ACC在痛觉情绪编码中的作用。方法 :在 5只成年雄性SD大鼠的双侧ACC脑区植入微电极阵列 ,在大鼠术后清醒状态下给予尾部及四肢足底伤害性辐射热刺激 ,神经元的放电信号经由电缆和连接器传送至多通道记录系统。结果 :伤害性辐射热刺激在大鼠ACC引起以兴奋为主的反应 ,该反应持续时间较长 ,可能与痛情绪有关 ;刺激开始附近ACC神经元有与痛刺激相关的预期性反应 ,可能与准备逃避的动机有关 ;同侧和对侧肢体刺激引起的ACC神经元的反应差别不显著 ,表明神经元感受野大 ,不适合精确定位。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扣带皮层 神经元 疼痛 多通道记录技术 伤害性反应 微电极阵列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缝大核对大鼠脊髓第十层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抑制可被P物质受体拮抗剂Spantide部分阻断
6
作者 李菊香 李鸿勋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37-242,共6页
本文采用单管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技术观察微电流刺激中缝大核(NRM) 对大鼠脊髓L1 ~4 第十层神经元机械伤害性刺激反应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观察了局部应用SP 受体拮抗剂Spantide 在脊髓第十层神经元伤害性信息传递及电刺激NRM 对该区伤害... 本文采用单管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技术观察微电流刺激中缝大核(NRM) 对大鼠脊髓L1 ~4 第十层神经元机械伤害性刺激反应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观察了局部应用SP 受体拮抗剂Spantide 在脊髓第十层神经元伤害性信息传递及电刺激NRM 对该区伤害性信息传递调制的作用。结果证明,位于脊髓第十层神经元的机械伤害性反应可被刺激NRM 强烈抑制,SP受体拮抗剂Spantide 可部分阻断NRM 的下行抑制作用。由此推断,中缝大核可抑制脊髓第十层伤害性信息的传递,P 物质参与了NRM 对脊髓第十层神经元的下行抑制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第十层神经元 中缝大核 伤害性反应 P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刺激红核对WDR神经元C反应的抑制作用
7
作者 唐斌 樊小力 吴苏娣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13-215,共3页
目的 :分析红核的抗伤害作用和有关机制。方法 :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型神经元 (widedynamicrange ,WDR)的单位放电 ,观察电刺激红核对WDR神经元伤害性反应 (C 反应 )的影响。结果 :电刺激红核对WDR神经元C 反应具... 目的 :分析红核的抗伤害作用和有关机制。方法 :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型神经元 (widedynamicrange ,WDR)的单位放电 ,观察电刺激红核对WDR神经元伤害性反应 (C 反应 )的影响。结果 :电刺激红核对WDR神经元C 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电刺激红核对同侧WDR神经元C 反应的抑制作用弱于对侧。静注纳洛酮对电刺激红核的抑制作用无明显的影响。结论 :红核参与伤害信息的处理 ,阿片机制似不参与上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红核 WDR 神经元 C反应 抑制作用 伤害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刺激后大鼠视上核内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可塑性改变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申晶 段丽 +4 位作者 袁华 兰丽 曹荣 张萍 饶志仁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9-44,共6页
为观察低渗刺激后大鼠视上核(SON)内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可塑性反应及其两者在反应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关系,我们采用大鼠尾静脉注射5.5 ml/kg低渗盐水(0.83%葡萄糖+0.3%NaCl)制作模型,应用抗Fos、抗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单标记,... 为观察低渗刺激后大鼠视上核(SON)内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可塑性反应及其两者在反应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关系,我们采用大鼠尾静脉注射5.5 ml/kg低渗盐水(0.83%葡萄糖+0.3%NaCl)制作模型,应用抗Fos、抗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单标记,以及抗Fos/抗GFAP双标记、抗Fos/抗血管加压素(VP)/抗GFAP三标记的免疫组化方法.结果发现:在SON中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在刺激后15 min增加,其胞体肥大,突起伸长变粗,45 min达高峰.Fos阳性星形胶质细胞胞核呈蓝黑色小点,刺激后15~45 min达高峰,90 min明显减少;Fos阳性神经元胞核较大,刺激后15 min未见表达,45 min少量表达,90 min表达增加.该结果表明低渗刺激后,SON内星形胶质细胞的Fos表达早于神经元,三重标记显示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关系密切,提示S0N内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在低渗刺激的调节中发挥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刺激 GFAP 阳性神经元 大鼠 视上核 低渗 可塑性反应 表达 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沌和周期的交感神经刺激对大鼠受损背根节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杨红军 胡三觉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181-1183,1187,共4页
目的研究受损背根节(DRG)神经元对不同时间序列的交感神经刺激反应.方法采用单纤维记录神经元自发放电的方法,在DRG慢性压迫模型上,电刺激腰交感神经干,比较受损DRG神经元对周期和混沌的交感神经刺激的反应.结果慢性压迫DRG中存在交感-... 目的研究受损背根节(DRG)神经元对不同时间序列的交感神经刺激反应.方法采用单纤维记录神经元自发放电的方法,在DRG慢性压迫模型上,电刺激腰交感神经干,比较受损DRG神经元对周期和混沌的交感神经刺激的反应.结果慢性压迫DRG中存在交感-感觉耦联现象.受损DRG神经元对交感神经刺激的反应随刺激频率(在5~20Hz范围内)的增加而增大(p<0.01).将刺激平均频率和刺激强度相同而刺激时间序列不同的交感神经刺激引起受损DRG神经元的反应进行比较发现,混沌的交感神经刺激引起的反应比周期的交感神经刺激引起的反应大(P<0.01).结论除刺激频率外,交感神经刺激的时间序列是影响受损DRG神经元反应的重要因素,混沌刺激引起的效应比周期刺激效应强,突触前神经元的混沌放电比周期放电可引起更大的突触后效应,神经元的混沌放电可能是神经传递信息的一种有效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感神经 刺激反应 大鼠 背根节受损 神经元 自发放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对甲醛炎性痛诱导的大鼠痛反应以及脊髓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10
作者 李清君 褚赛纯 +1 位作者 齐杰 胡玉燕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2046-2046,共1页
关键词 炎性痛 NO 反应 神经元凋亡 大鼠 海马神经元 鞘内注射 行为学 性抑制 伤害性信息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氏蹄蝠下丘单反应和双反应神经元加工多普勒频移补偿信号的特点及生理机制
11
作者 王俏超 孔慧芳 +4 位作者 程亚稳 王慧美 付子英 陈其才 唐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23-735,共13页
恒频-调频(constant frequency-frequency modulation,CF-FM)蝙蝠独特的多普勒频移补偿(Doppler-shift compensation,DSC)行为可保证其对回声信息的精确提取.那么听中枢加工DSC信号的适应性机制是什么?本实验模拟CF-FM蝙蝠DSC后的回声... 恒频-调频(constant frequency-frequency modulation,CF-FM)蝙蝠独特的多普勒频移补偿(Doppler-shift compensation,DSC)行为可保证其对回声信息的精确提取.那么听中枢加工DSC信号的适应性机制是什么?本实验模拟CF-FM蝙蝠DSC后的回声定位信号,研究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神经元加工DSC信号的特点及生理机制.实验共获得117个IC神经元,在CF-FM声刺激下,神经元表现为single-on(SO,n=83)和double-on(DO,n=34)两种反应模式.无论是在蝙蝠的正向还是负向补偿过程中,SO和DO神经元对回声反应恢复到50%时的双声刺激间隔(inter-pulse interval,IPI)值,均会随补偿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双声刺激由无补偿转变为最佳补偿条件时,两类神经元的50%IPI显著缩短(P<0.001),但SO神经元50%IPI缩短率超过70%的神经元数目较DO神经元多,且偏好正向补偿的IC神经元中,SO神经元的平均DSC范围也要显著宽于DO神经元(P<0.05).该研究结果提示,IC中SO神经元可能较DO神经元更能充分利用蝙蝠DSC行为,来提高对回声反应的恢复能力,以最大程度地获取猎物信息并准确判断与猎物的相对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 反应神经元 反应神经元 多普勒频移补偿 双声刺激间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体钙成像技术揭示初级感觉神经元具有“模态特异”的反应特性
12
作者 肖旸煜昊 张瑛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41,共1页
痛觉或伤害性感受是人类保护自身,防止损伤的一种重要功能,其中,位于背根神经节的初级感觉神经元是机体对对伤害性刺激作出反应的"第一站"。多年来,以电生理记录为主的离体或在体研究结果均显示,背根神经节中的小直径神经元(约占总数... 痛觉或伤害性感受是人类保护自身,防止损伤的一种重要功能,其中,位于背根神经节的初级感觉神经元是机体对对伤害性刺激作出反应的"第一站"。多年来,以电生理记录为主的离体或在体研究结果均显示,背根神经节中的小直径神经元(约占总数的70%)可以同时对机械、冷和热等多种形式的刺激发生反应,也就是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神经元 反应特性 成像技术 背根神经 模态 活体 伤害性感受 伤害性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为性伤害反应动物模型及其伦理学问题 被引量:3
13
作者 梁尚栋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01-103,共3页
动物的痛与镇痛模型实际上是测量动物伤害性感受和抗伤害性感受。伤害性剌激可引起动物行为改变,由此建立行为性伤害反应动物模型来研究痛与镇痛。在行为性伤害反应动物模型研究中,实验者不应把动物仅看成一个物体,而应看成有感觉的生... 动物的痛与镇痛模型实际上是测量动物伤害性感受和抗伤害性感受。伤害性剌激可引起动物行为改变,由此建立行为性伤害反应动物模型来研究痛与镇痛。在行为性伤害反应动物模型研究中,实验者不应把动物仅看成一个物体,而应看成有感觉的生物。根据伦理学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害反应 行为性 伦理学问题 伤害性感受 动物模型研究 伤害性刺激 行为改变 动物数量 痛模型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缺血期大鼠丘脑束旁核神经元μ1-阿片受体mRNA表达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温建忠 郭政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5-178,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缺血期大鼠丘脑束旁核神经元μ1阿片受体mRNA不同时间点表达的变化,以探讨μ1阿片受体在丘脑束旁核痛觉整合和调制中的作用。方法体重260~280g的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两大组对照组,即非冠状动脉扎闭(noncor...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缺血期大鼠丘脑束旁核神经元μ1阿片受体mRNA不同时间点表达的变化,以探讨μ1阿片受体在丘脑束旁核痛觉整合和调制中的作用。方法体重260~280g的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两大组对照组,即非冠状动脉扎闭(noncoronaryarteryocclusion、C组)组和扎闭冠脉(coronaryarteryocclusion,CAO组)组。每组又分为T1(CAO1h)、T2(CAO3h)、T3(CAO6h)三个时点。对照组仅在开胸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下穿线不予结扎;CAO各组则扎闭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在预定的时点处死动物,取含有大鼠丘脑束旁核的脑片行原位杂交。杂交结果检测采用IDA2000数码显微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CAO后1h、3h、6h大鼠丘脑束旁核神经元μ1阿片受体mRNA的表达均较对照组各时点明显增强(P<0.05),对照组各时点表达无明显差异,而CAO组则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表达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在CAO后6h表达最强(P<0.05)。结论急性心肌缺血可诱发大鼠丘脑束旁核神经元μ1阿片受体mRNA表达增强,μ1阿片受体参与急性心肌缺血伤害性刺激在丘脑束旁核的调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mRNA 神经元 缺血期 表达变化 artery 急性心肌缺血 丘脑束旁核 图像分析系统 阿片受体 左前降支 非冠状动脉 CAO 半定量分析 伤害性刺激 对照组 不同时间 SD大鼠 原位杂交 缺血时间 表达增强 时点 开胸后 调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内注射神经激肽-1受体激动剂增强大鼠远位触液神经元pCaMK-IIα的表达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曙 袁燕平 +1 位作者 褚智幸 张励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292-296,共5页
目的:观察大鼠远位触液神经元在鞘内注射[Sar9,Met(O2)11]-substanceP(Sar-SP)致伤害性刺激信息调控中的作用。方法:CB-HRP大鼠侧脑室注射示踪标记dCSF-CN,鞘内注射Sar-SP(6.5nmol)造模,采用鞘内注射CaMK-IIα拮抗剂KN-93(10μM/10μl)... 目的:观察大鼠远位触液神经元在鞘内注射[Sar9,Met(O2)11]-substanceP(Sar-SP)致伤害性刺激信息调控中的作用。方法:CB-HRP大鼠侧脑室注射示踪标记dCSF-CN,鞘内注射Sar-SP(6.5nmol)造模,采用鞘内注射CaMK-IIα拮抗剂KN-93(10μM/10μl),注射人工脑脊液(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aCSF)10μl作对照测定大鼠痛阈变化。以CB-HRP/pCaMK-IIα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定位CaMK-IIα在dCSF-CN的分布及表达变化。结果:鞘内注射Sar-SP后热板法大鼠痛阈明显降低,CB-HRP/pCaMK-IIα阳性细胞计数明显增多(P<0.01vsaCSF组);预先鞘内注射CaMK-IIα拮抗剂KN-93可部分抑制上述变化(P<0.01)。结论:鞘内注射Sar-SP可诱导dCSF-CN内CaMK-IIα的磷酸化并能被KN-93部分抑制,提示大鼠dCSF-CN可能通过CaMK-IIα参与伤害性刺激信息传递和信号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液神经元 钙/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 伤害性刺激 P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细胞转录组分析小鼠初级体感神经元 被引量:1
16
作者 Sharma 付苏(译) 刘风雨(校)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79-179,共1页
背根神经节(DRG)体感神经元具有十二种以上形态和生理功能不同的亚型,这些亚型协同感受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目前尚不清楚,体感神经元的不同亚型如何在发育过程中获得其特有的生理、形态和突触特性,从而感受非伤害性和伤害性的热、化... 背根神经节(DRG)体感神经元具有十二种以上形态和生理功能不同的亚型,这些亚型协同感受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目前尚不清楚,体感神经元的不同亚型如何在发育过程中获得其特有的生理、形态和突触特性,从而感受非伤害性和伤害性的热、化学和机械刺激。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的David D.Ginty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使用单细胞全基因组转录组学分析,结合分子遗传学方法探究体感神经元亚型多样化的转录机制,并首次揭示体感神经元转录组图谱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 伤害性 神经元 机械刺激 分子遗传学 转录组分析 不同亚型 单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仁核特定神经元群编码痛情绪 被引量:1
17
作者 Corder G 邵杉(译) 刘风雨(校)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43-343,共1页
疼痛作为一种不愉快的主观体验,具有感觉和情绪两个重要维度。以往研究揭示痛感觉的机制,如伤害性刺激在外周神经系统的检测传递,以及在脊髓层面的加工。但是,大脑环路如何编码痛情绪却知之甚少。杏仁核(amygdalar)作为编码情绪的重要脑... 疼痛作为一种不愉快的主观体验,具有感觉和情绪两个重要维度。以往研究揭示痛感觉的机制,如伤害性刺激在外周神经系统的检测传递,以及在脊髓层面的加工。但是,大脑环路如何编码痛情绪却知之甚少。杏仁核(amygdalar)作为编码情绪的重要脑区,可以被恐惧和疼痛激活。杏仁核包括很多亚区,本研究探讨基底外侧杏仁核(BLA)如何编码不愉快的痛情绪。结果:(1)原位杂交实验发现,针刺(pin prick)左足,可以激活右侧BLA神经元表达c-Fos基因。在右侧前中部的BLA,高达50%的兴奋性Camk2a+神经元表达c-F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情绪 主观体验 伤害性刺激 外周神经系统 杏仁核 神经元 原位杂交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入蛋白α3在外周感觉神经元调节慢性疼痛
18
作者 Marvaldi L Panayotis N +3 位作者 Alber S 李清怡(译) 曾美星(译) 刘兴君(校)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19,共2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在外周感觉神经元水平是如何调控的?输入蛋白是核质转运的关键调节因子,是否参与疼痛过程的调控呢?本研究发现,Importinα3(输入蛋白α3,也称为核转运蛋白α4亚单位)在外周感觉神经元调控小鼠的疼痛反应。Importinα3全... 神经病理性疼痛在外周感觉神经元水平是如何调控的?输入蛋白是核质转运的关键调节因子,是否参与疼痛过程的调控呢?本研究发现,Importinα3(输入蛋白α3,也称为核转运蛋白α4亚单位)在外周感觉神经元调控小鼠的疼痛反应。Importinα3全敲除或感觉神经元中特异性敲减降低了小鼠对多种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同时增加了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耐受性。在Importinα3与c-Fos相结合以及Importin a3缺乏的神经元,都发生了c-Fos核转运障碍。感觉神经元中敲除或显性负抑制c-Fos或c-Jun减轻了神经病理性疼痛。通过生物信息学筛选,发现了模拟Importinα3缺失的药物,应用这些药物减轻了神经病理性疼痛并减少了c-Fos的核定位。因此,Importinα3通过干扰外周神经元中的c-Fos核输入而发挥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感觉神经元 疼痛反应 伤害性刺激 慢性疼痛 外周神经 镇痛作用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神经损伤引起初级感觉神经元上的T型钙通道上调
19
作者 康雪敬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19,共1页
外周神经损伤导致的神经病理痛包括痛觉过敏(hyperalgesia,指的是对疼痛刺激的反应增强)和痛觉超敏(allodynia,指的是对非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增强)等症状。到目前为止,神经病理痛的发病机制不甚明确,也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
关键词 初级感觉神经元 T型钙通道 神经损伤 外周神经损伤 神经病理痛 神经元兴奋性 伤害性刺激 痛觉过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穴位照射对中脑中缝核单位放电及伤害反应的影响
20
作者 沈行良 蔺小平 +1 位作者 马庆龄 赵建础 《激光杂志》 CAS 1988年第1期54-56,共3页
实验共记录了87个中缝核单位。其中48.27%(42/87)单位可被激光照射“华陀夹脊穴”所兴奋;39.08%(34/87)单位被激光照射所抑制;34.49%(30/87)单位减弱了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反应。纳洛酮翻转了大部分神经单位对激光的反应。结果提示激光... 实验共记录了87个中缝核单位。其中48.27%(42/87)单位可被激光照射“华陀夹脊穴”所兴奋;39.08%(34/87)单位被激光照射所抑制;34.49%(30/87)单位减弱了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反应。纳洛酮翻转了大部分神经单位对激光的反应。结果提示激光穴位照射能影响中缝核单位自发活动;纳洛酮主要激活中缝单位的反应可能和5—HT神经元代偿性的功能增强有关;中缝核单位激活可能在激光镇痛作用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放电 激光照射 伤害反应 穴位照射 中脑 伤害性刺激 自发活动 功能增强 5-HT 镇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