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清徽州祀会职能的继承与新变——以黟县立川余氏文书为中心
1
作者 康健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黟县立川余氏家族在嘉庆年间积累的财产为其家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成为族众日后分家析产的重要对象。清代徽州祀会成立的方式并非以合同设立最为普遍,分家析产也是祀会成立的一种重要方式。徽州祀会的设立虽然是出于祭祀礼俗的需要... 黟县立川余氏家族在嘉庆年间积累的财产为其家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成为族众日后分家析产的重要对象。清代徽州祀会成立的方式并非以合同设立最为普遍,分家析产也是祀会成立的一种重要方式。徽州祀会的设立虽然是出于祭祀礼俗的需要,但族众热衷于兴立、经营祀会,更多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以获得现实的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晚清时期,以黟县立川余氏国针公会、福照公会为代表的祀会职能发生新变化,由传统的祭祀组织转变为商业组织,成为一种新的商业经营主体,经商谋利是其主要目的。徽州祀会职能的这种新转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活跃了市场经济,有力地促进了徽州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徽州祀会职能的新变为考察近代徽州社会变迁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徽州 继承 新变 黟县立川余氏文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祭”“祀”的句法语义差异及演变探析
2
作者 万群 邵永海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98,共8页
“祭”与“祀”的差异及演变,映射了社会文化、礼制层面的重大变革;在语言层面,“祭”“祀”的句法语义特征亦发生变化。通过对出土与传世文献中“祭”“祀”的系统考察,细致剖析远古、上古汉语中“祭”“祀”的句法语义特征,可以深入... “祭”与“祀”的差异及演变,映射了社会文化、礼制层面的重大变革;在语言层面,“祭”“祀”的句法语义特征亦发生变化。通过对出土与传世文献中“祭”“祀”的系统考察,细致剖析远古、上古汉语中“祭”“祀”的句法语义特征,可以深入探究其共时差异与历时演变:远古汉语中“祭”是特定的“五祀”之一,所关涉的对象、工具受限;“祀”是祭祀通称;二者句法表现也不同。上古汉语阶段,“祭”的义域扩大,与“祀”成为同义词,并凝固为联合式复音词,但也产生了新的差异:“祀”的附加意义、语用环境受限,而“祭”不受限,成为活跃的上位词;句法表现亦呈现新的差异。从上古至中古,“祭”取代了“祀”在祭祀动词系统中的中心词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古汉语 上古汉语 句法语义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及汉初关中地区杜主祠祀活动中的乐人与鼓舞乐——以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史律》有关“杜主乐”为中心
3
作者 刘琨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102,共7页
《汉书·郊祀志》所载秦“五杜主祠”实为秦代杜、雍两地杜主祠的总合,到了汉初,其在继承秦代神祇祠祭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完善,并基本保持了秦代杜主崇拜及其祠祭传统的原初面貌。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史律》中有关简文... 《汉书·郊祀志》所载秦“五杜主祠”实为秦代杜、雍两地杜主祠的总合,到了汉初,其在继承秦代神祇祠祭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完善,并基本保持了秦代杜主崇拜及其祠祭传统的原初面貌。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史律》中有关简文所反映的杜主祠乐人与大祝的隶属关系以及“五更”的践更要求,是原秦杜主祠祭祀制度和传统的反映。“杜主乐”的乐人包括鼓者、舞者和歌人,他们是祭祀活动的核心参与者,共同以歌、乐、舞的形式在通神娱神环节中进行仪式表演,确保祭祀仪式的有效性。论文考察秦及汉初杜主祠祀活动,以祠祀礼仪活动中的乐人为具体研究对象,考量“鼓舞乐”的综合表演形式,揭示古代乐人祠祀仪式表演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了解秦汉时期乐人在祠祀礼仪中的地位与社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礼乐 杜主祠仪式 乐人 鼓舞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谁能与欧苏并祀:从三贤祠看王士禛在清代中后期的经典化历程
4
作者 袁鳞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1-130,共10页
康熙末期扬州出现了一座并祀欧阳修、苏轼与王士禛的三贤祠,此后该祠虽由平山堂相继迁移至筱园、桃花庵诸地,但三贤并祀的格局在清代长期保持稳定,这种古今搭配的并祀格局形成一个风雅相继的期待视野。与欧苏并祀强化王士禛的经典地位... 康熙末期扬州出现了一座并祀欧阳修、苏轼与王士禛的三贤祠,此后该祠虽由平山堂相继迁移至筱园、桃花庵诸地,但三贤并祀的格局在清代长期保持稳定,这种古今搭配的并祀格局形成一个风雅相继的期待视野。与欧苏并祀强化王士禛的经典地位的同时,也引发了持续争议,时人从年代、声望、师承以及唯一性等角度质疑王士禛并祀。道光时期,王士禛被韩琦替换,三贤祠改建为三公祠,尽管李彦章新建载酒堂用以纪念王士禛,但后者并祀资格的丧失引发地方人士的复祀之声。太平天国平定后,两淮盐运使方浚颐重建平山堂,主张欧、苏分别祭祀。虽然王士禛在此过程中依然缺席,但人们常常会通过对欧苏的风雅想象,自然延伸到有关他的历史记忆,并不断通过文字去实现王士禛与欧苏在另一种形式上的“并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州 三贤祠 欧阳修 苏轼 王士禛 经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祠堂记与古代文人祠祀的集体认同
5
作者 赵宏祥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48,共11页
古代文人祠祀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其祠祀动机相较于传统的先贤崇祀更为特殊。士人群体奉祀文人不仅因为他们的文学才能,更出于对文人高尚品格和多舛命途的认可与同情。这些行为和观念在文人祠堂记的书写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祠堂记... 古代文人祠祀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其祠祀动机相较于传统的先贤崇祀更为特殊。士人群体奉祀文人不仅因为他们的文学才能,更出于对文人高尚品格和多舛命途的认可与同情。这些行为和观念在文人祠堂记的书写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祠堂记不仅载录和揭示了文人奉祀的来源及意义,还展现了士人群体如何精心塑造和维护文人形象,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特定集体性意识。可以说,文人祠祀承载了古代社会对文人价值的公共认知,而这些认知在相关祠堂记对奉祀对象文人身份的塑造中,得到了具体体现,凝聚了士人群体对“文人”这一社会形象的集体心理与命运共鸣。此外,一些文学批评的共识也在祠堂记书写中得到体现,这不仅展现了士人群体的文学集体观念,而且进一步推动了文人形象的塑造和文人价值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贤祠 祠堂记 文人 集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族类到气类:论朱熹的“异姓存祀”观 被引量:1
6
作者 胡荣明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9-198,共10页
朱熹从其哲学体系的内在圆融性出发,依据分类与祭祀所具有的一般性原理,通过建立一种新的族类之间相属关系及其识别标志,对早期中国基于血缘或祖先之德的祭祀分类体系进行了一种创造性转化。他在"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 朱熹从其哲学体系的内在圆融性出发,依据分类与祭祀所具有的一般性原理,通过建立一种新的族类之间相属关系及其识别标志,对早期中国基于血缘或祖先之德的祭祀分类体系进行了一种创造性转化。他在"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原则的基础上,为"异姓存祀"的合法性提供一种学理支撑。这既是对社会普遍存在的"异姓存祀"现象进行的学理解说,同时也是为其道统祭祀行为进行了理论道路的清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祖先祭 道统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整体性视角下北岳的移祀及两山的景观关联性探究
7
作者 赵人镜 李雄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6,共7页
北岳,作为中国古代北方疆域的地理坐标,文化地位显赫且移祀历史独特。为研究北岳的历史演变历程,通过历史文献收集、舆图考证及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考证了自五代至清,古北岳岳庙下移、浑源北岳说萌芽、古今北岳封祀并存等驱动北岳移祀... 北岳,作为中国古代北方疆域的地理坐标,文化地位显赫且移祀历史独特。为研究北岳的历史演变历程,通过历史文献收集、舆图考证及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考证了自五代至清,古北岳岳庙下移、浑源北岳说萌芽、古今北岳封祀并存等驱动北岳移祀的转折性事件。研究发现,在文化整体性视角下,北岳的移祀受到疆域格局扩张、王朝地理推动、军事信仰转移等制度文化影响,亦受到北岳恒山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精神文化层面社会情绪的助力。北岳的移祀受到官方和民众的共同推动,体现了北岳在宏观人文构想下地理空间与国家秩序空间中定位的演变,催生了具有关联性特征的自然人文景观。文化整体性视角下,北岳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不仅整合了移祀前后两山具有历时性特征的风景表征,更因移祀所映射的北岳文化推动着风景名胜的保护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名胜区 北岳 文化驱动 景观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代大儒的圣域信仰——方苞论从祀与被论从祀的争议
8
作者 王思豪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9-201,共13页
圣域从祀,是古代儒生的精神追求与学术信仰。“桐城派”初祖方苞以“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为行身祈向,志在接续道统与文统;积极将治统与道统形象归之于清代帝王,关注当朝圣庙祭祀典礼,上疏奏请家庙增祀、五贤升祀和汤斌... 圣域从祀,是古代儒生的精神追求与学术信仰。“桐城派”初祖方苞以“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为行身祈向,志在接续道统与文统;积极将治统与道统形象归之于清代帝王,关注当朝圣庙祭祀典礼,上疏奏请家庙增祀、五贤升祀和汤斌从祀。方苞是孔庙从祀的坚定信仰者,殁后,刘大櫆、昭梿、陆继辂、曾国藩与曾国荃都有意奏请朝廷将其从祀孔庙。方苞堪称传道尤勤、卫道有功、明道为文、体道力行,接续道统却未能获得孔庙从祀身份的一代大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苞 治统 道统 桐城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代“岳镇海渎”封祀考论
9
作者 孔维京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132,共7页
“岳镇海渎”作为一组演化自中国古代山水崇拜的文化地理概念,是国家疆域和王朝正统的象征。由女真族建立的金王朝在占据中原地区后,为塑造中国大一统王朝形象,比肩唐宋礼乐制定了本朝岳镇海渎封祀制度。金代结合本朝实际,确立了在“四... “岳镇海渎”作为一组演化自中国古代山水崇拜的文化地理概念,是国家疆域和王朝正统的象征。由女真族建立的金王朝在占据中原地区后,为塑造中国大一统王朝形象,比肩唐宋礼乐制定了本朝岳镇海渎封祀制度。金代结合本朝实际,确立了在“四立、土王日”以岳镇海渎所在地长贰官为主的常祀制度,并“遥祀”南岳、南镇于中岳嵩山庙,“遥祀”南海、南渎于东海广德王庙。清代考据大家钱大昕对明昌间加封五镇四渎王爵提出的质疑,实为对《大金集礼》相关记载的误解。在岳镇海渎封祀问题上,金代经历了从“并仍唐、宋之旧”到“皆仍宋旧制”的转变,反映出世宗、章宗之际金代文化的转向与正统性的诉求。金宋双方通过“遥祀”的方式共祀岳镇海渎,使其成为南北共享的文化地理符号,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代 岳镇海渎 正统 钱大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祀之井行考——兼论陈立《白虎通疏证》“井行一也”说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元 傅亚庶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84-188,共5页
"五祀"在传世文献中多有提及,然具体所指聚讼不一。行井之争成为争论焦点。行祀非道祭,乃祭院门内甬道也。行祀于汉代为井祀所取代,究其原因有二:井行一也。井、行在上古音近形似义通;井是行之重点,井祀与行祀目的一致。井为... "五祀"在传世文献中多有提及,然具体所指聚讼不一。行井之争成为争论焦点。行祀非道祭,乃祭院门内甬道也。行祀于汉代为井祀所取代,究其原因有二:井行一也。井、行在上古音近形似义通;井是行之重点,井祀与行祀目的一致。井为时祭二也。天上井宿主水衡,地下井祀祈水衡;汉代制礼少有依从,多无定制,故更为井祀;高祖匿于井中,躲避追兵,井为福佑汉家之祥物,故井祀始于汉;井走进寻常人家,贴近民生,祭井成必然。综此二因,必会导致井祀代替行祀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行一也 井为时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忠义”符号: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关岳祀典 被引量:9
11
作者 田海林 李俊领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86-98,共13页
近代关羽和岳飞祀典在官方塑造国家"忠义"典范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晚清时期,清廷为激励将士在内外战争中为国尽忠,将关羽祀典的规格从"群祀"升为"中祀"。由于参加关羽祭礼的官员敷衍与懈怠,这一祀典的... 近代关羽和岳飞祀典在官方塑造国家"忠义"典范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晚清时期,清廷为激励将士在内外战争中为国尽忠,将关羽祀典的规格从"群祀"升为"中祀"。由于参加关羽祭礼的官员敷衍与懈怠,这一祀典的"神道设教"功能并未得以有效实现。民国初年,关羽和岳飞被塑造成军人"忠义"于国家的楷模,并同时进入国家祀典。不过,关岳祀典无助于解决北洋时期不同政治集团以武力操控中央政权的格局,反而激起了有识之士对"武治主义"的批判。南京国民政府废止了关岳祀典,但其又被日伪政权扭曲性地改造成粉饰自身正当性的文化工具。近代关羽和岳飞祀典的变迁,表明传统"忠义"符号在近代中国政治语境中具有复杂的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羽 岳飞 忠义 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川之祀与《诗经》相关乐歌的作成 被引量:2
12
作者 曹胜高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2-91,共10页
山川之祀是天子、诸侯祭祀名山大川以求山川鬼神护佑的神地之礼。常祀之礼包括天子大合祀时祭祀天下山川、诸侯时祀时对望山的祭拜;非常祀之礼为军事行动时、天子巡狩时望祀山川之礼。山川之祀的祭义与形制,是观察诗乐形成的制度语境,... 山川之祀是天子、诸侯祭祀名山大川以求山川鬼神护佑的神地之礼。常祀之礼包括天子大合祀时祭祀天下山川、诸侯时祀时对望山的祭拜;非常祀之礼为军事行动时、天子巡狩时望祀山川之礼。山川之祀的祭义与形制,是观察诗乐形成的制度语境,两相结合来看,《诗经》言及祭祀山川之辞,当为描述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出于不同用意所行山川之祀的乐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川之 《诗经》 礼乐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正祀与民间信仰的互动——以明清京师的“顶”与东岳庙为个案 被引量:68
13
作者 赵世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8-26,共9页
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民间文化问题研究甚热,特别是通过对民间信仰的研究试图透视出国家力量与民间社会的关系。我们通过对明清时期北京祭祀碧霞元君的各顶和东岳庙及其二者关系的探讨,可知在国家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 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民间文化问题研究甚热,特别是通过对民间信仰的研究试图透视出国家力量与民间社会的关系。我们通过对明清时期北京祭祀碧霞元君的各顶和东岳庙及其二者关系的探讨,可知在国家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地区,在信仰活动中民间社会究竟如何运作以及国家与民众相互影响、相互利用的特殊关系。这可为目前的讨论提供一个比较独特的事例,亦可作为以往对“边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正 民间信仰 东岳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祀”祭祷与楚汉文化的继承 被引量:21
14
作者 杨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5-101,共7页
近年来出土的有关“五祀”祭祷的简文,证明古代贵族按照等级祭祷家居之神的说法是错误的,至少大夫以上的贵族应当恒祭“五祀”,并无等级之别,郑玄关于前者为周礼、后者为商礼的经注并不可靠。楚地出土简牍资料也部分地支持了章太炎在《... 近年来出土的有关“五祀”祭祷的简文,证明古代贵族按照等级祭祷家居之神的说法是错误的,至少大夫以上的贵族应当恒祭“五祀”,并无等级之别,郑玄关于前者为周礼、后者为商礼的经注并不可靠。楚地出土简牍资料也部分地支持了章太炎在《大夫五祀三祀辨》中提出的论点——《礼记·祭法》在“五祀”的基础上,吸收了楚地广为流行的“司命”和“厉”两种神祇,形成所谓“七祀”。根据楚地出土简牍的相关记载,还可对“五祀”的名称和顺序在历史流变中产生的变异进行复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简 楚汉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汉代的墓祀制度 被引量:10
15
作者 马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33,共14页
在汉代,人们对祖先的祭祀由宗庙移至坟墓之前,并修祠、立碑、植树,定期进行洒扫、祭拜等活动,使墓祀成为祭祖的主要方式。这是一种既有别于前代又不同于后代的独具特色的祭祖形式,它一方面强化了宗族意识,提高了宗法血缘关系的凝聚力;... 在汉代,人们对祖先的祭祀由宗庙移至坟墓之前,并修祠、立碑、植树,定期进行洒扫、祭拜等活动,使墓祀成为祭祖的主要方式。这是一种既有别于前代又不同于后代的独具特色的祭祖形式,它一方面强化了宗族意识,提高了宗法血缘关系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它又导致汉代的祭礼十分注重外在形式,使汉代社会的厚葬之俗在古代中国独树一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祭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祀乐用教坊,明代吉礼用乐新类型(上) 被引量:42
16
作者 项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0年第3期25-35,共11页
本文从《明集礼》和《太常续考》所载明代国家制度中"小祀乐用教坊"理念的提出切入,并对唐宋以降教坊用乐与府县音声用乐机构的上下相通性做出梳理,对地方官府在籍官属乐人承载下的小祀乐曲构成与个案把握等诸多层面进行辨析... 本文从《明集礼》和《太常续考》所载明代国家制度中"小祀乐用教坊"理念的提出切入,并对唐宋以降教坊用乐与府县音声用乐机构的上下相通性做出梳理,对地方官府在籍官属乐人承载下的小祀乐曲构成与个案把握等诸多层面进行辨析,认知明代吉礼用乐以宫廷为主要的大祀和部分中祀用雅乐类型,以各级地方官府为主要小祀用教坊乐的非雅乐类型。文章着重论证全国性吉礼小祀乐用教坊的重要意义,试图接通历史上国家礼乐制度中吉礼小祀用乐与当下各地民间信仰祭祀用乐传统之环节,并辨析小祀用乐音声类型丰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吉礼 《太常续考》 《明集礼》 乐用教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祀乐用教坊,明代吉礼用乐新类型(下) 被引量:24
17
作者 项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0年第4期55-60,76,共7页
本文从《明集礼》和《太常续考》所载明代国家制度中"小祀乐用教坊"理念的提出切入,并对唐宋以降教坊用乐与府县音声用乐机构的上下相通性做出梳理,对地方官府在籍官属乐人承载下的小祀乐曲构成与个案把握等诸多层面进行辨析... 本文从《明集礼》和《太常续考》所载明代国家制度中"小祀乐用教坊"理念的提出切入,并对唐宋以降教坊用乐与府县音声用乐机构的上下相通性做出梳理,对地方官府在籍官属乐人承载下的小祀乐曲构成与个案把握等诸多层面进行辨析,认知明代吉礼用乐以宫廷为主要的大祀和部分中祀用雅乐类型,以各级地方官府为主要小祀用教坊乐的非雅乐类型。文章着重论证全国性吉礼小祀乐用教坊的重要意义,试图接通历史上国家礼乐制度中吉礼小祀用乐与当下各地民间信仰祭祀用乐传统之环节,并辨析小祀用乐音声类型丰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吉礼 乐用教坊 吉礼用乐 民间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社会思想变迁与圣庑的最后演出——顾、黄、王三大儒从祀风波探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户华为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4-139,共6页
至清季, 明末三大儒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的地位起伏已历 200余年, 尤其是在光绪末年, 围绕着三大儒从祀孔庙的问题, 朝野上下引发一场激烈争论。他们的地位变化与从祀的过程蕴涵了晚清学术变迁轨迹和思想领域异常活跃的变动, 透露出... 至清季, 明末三大儒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的地位起伏已历 200余年, 尤其是在光绪末年, 围绕着三大儒从祀孔庙的问题, 朝野上下引发一场激烈争论。他们的地位变化与从祀的过程蕴涵了晚清学术变迁轨迹和思想领域异常活跃的变动, 透露出区域文化权力凸显自身的努力、官方维护正统权威的时代需求以及不同权力间的互动机制。围绕从祀这一事件,展现了不同阶层、权力集团之间以及同一阵营内部对传统的不同诠释与对象征资源的争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象征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星祭祀:中国古代农业祭祀文化兴衰的一个考察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恒 李荣华 《农业考古》 2019年第4期247-253,共7页
灵星祭祀是中国古代农业祭祀之一,其主要祈愿在于求雨,乃西汉以降一直延续至明代的农神祭祀。它源自周朝的郊祀祖先之礼,汉高祖八年,令郡国县设立灵星祠,并以后稷配享祭祀。该种祭祀主要通过呈献血祭、表演舞蹈来愉悦神灵,以达到祈农报... 灵星祭祀是中国古代农业祭祀之一,其主要祈愿在于求雨,乃西汉以降一直延续至明代的农神祭祀。它源自周朝的郊祀祖先之礼,汉高祖八年,令郡国县设立灵星祠,并以后稷配享祭祀。该种祭祀主要通过呈献血祭、表演舞蹈来愉悦神灵,以达到祈农报功之目的。两汉时期的灵星祠祀十分兴盛,表现为分布范围广、祭祀规格高;及至南北朝以降则渐趋式微,呈现为祭祀规格不断降低且不被重视;至明代洪武三年最终被废止,存续时间约十六个世纪。灵星祭祀在西汉初年的兴起与昌盛,反映出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风调雨顺的祈盼。而灵星祭祀的衰微则与被同类祭祀活动替代有关,至明清时期,先农、社稷、雩礼等成为主流的农事祭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星 农业 农神 后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军社之祀与《诗经》军征之诗的生成语境 被引量:7
20
作者 曹胜高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1-139,共9页
出征宜社、战后报社、田猎献禽于社是两周军事行动中的祀社仪式,意在获得社主的护佑,能够保卫疆域不失。宜社受脤,表明将士受国之托,戮力报国;若不用命则戮于社。战后告社,胜则凯乐以奏,败则祓社以哭。田猎献禽,是以猎物血牲于方社,以... 出征宜社、战后报社、田猎献禽于社是两周军事行动中的祀社仪式,意在获得社主的护佑,能够保卫疆域不失。宜社受脤,表明将士受国之托,戮力报国;若不用命则戮于社。战后告社,胜则凯乐以奏,败则祓社以哭。田猎献禽,是以猎物血牲于方社,以祭祀社稷山川;同时烹庖于宗庙,以祭祀先公先祖。《诗经》中诸多军征之诗,当为军社祭祀之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军征诗 生成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