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际数学教育的社会—文化研究趋势与中国研究者的工作 被引量:5
1
作者 黄秦安 《数学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共5页
数学教育的社会—文化研究是近数十年来国际范围内的一个趋势.它不仅是全球数学教育研究逐步深化和专业化发展的突出标志,还具有更为深远的解构西方中心主义,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时代背景.数学文化研究、数学教育的文化研究和数学教育... 数学教育的社会—文化研究是近数十年来国际范围内的一个趋势.它不仅是全球数学教育研究逐步深化和专业化发展的突出标志,还具有更为深远的解构西方中心主义,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时代背景.数学文化研究、数学教育的文化研究和数学教育的社会研究构成其基本论题.在人类学视野和民族学视野中所开展的数学教育研究、数学教育中的跨文化、种族与性别以及政治学等研究领域是其焦点和难点.国际数学教育的社会—文化研究对中国数学教育有很好的借鉴价值,中国研究者的成果值得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数学教育 社会-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 民族数学 教育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文化现象的过程分析研究——有关巴特的“策略与过程研究”方法的理解
2
作者 黄建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16,共5页
挪威著名人类学家弗雷德里克.巴特的"个人行为选择思想及过程分析"方法为现代背景下的文化分析提供了另一种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巴特认为"很多社会事实不是某种自然的(或命定的)因果关系造成的,而是人们有意识、有策... 挪威著名人类学家弗雷德里克.巴特的"个人行为选择思想及过程分析"方法为现代背景下的文化分析提供了另一种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巴特认为"很多社会事实不是某种自然的(或命定的)因果关系造成的,而是人们有意识、有策略的行为选择的结果",要理解社会事实的本质,需要从人的行为选择策略及其过程的分析入手,看其在选择行为的时候受到了哪些激励或限制。尽管有人批评巴特"以资本主义式的眼光"来看待社会生活,"把人都看成了只考虑自己利益的动物",但巴特的研究方法在一定条件下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有助于研究和理解一个群体(或者族群或者社区)内部的生活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特 社会-文化现象 策略与过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风险时代学习路标的教育技术:困境与突破 被引量:37
3
作者 吴刚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25,共15页
本文梳理了大量研究报告,证明20多年来,教育技术虽然结合信息技术,在产品开发和平台建设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绩效平平,特别是疫情期间大规模的自然实验成效未如人意。在线教育应用的现实困境将使教育技术的... 本文梳理了大量研究报告,证明20多年来,教育技术虽然结合信息技术,在产品开发和平台建设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绩效平平,特别是疫情期间大规模的自然实验成效未如人意。在线教育应用的现实困境将使教育技术的后续发展陷入危机,这说明教育技术学恪守的传播学模式的意义已经退化。但在全球性风险时代,教育活动必须依托泛在学习环境,教育技术的历史使命尚待开启,挑战与机遇并存,理论转型势在必行。本文提出,从基于工具性思维的传播学范式转向基于关系性思维的社会-文化范式,依托社会互动和具身认知理论,通过开放学习空间和混合学习的构建,推进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教育技术本质上是作为引领学习者进入世界、理性参与世界并合法共享世界的学习路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教育 技术危机 社会-文化范式 社会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戏剧元素之结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胡润森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1期82-87,共6页
戏剧元素有九种。各戏剧元素按照多种层次关系和多类组合规则 ,构成戏剧结构整体。戏剧元素、戏剧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结构之间按“整体性”、“转换性”以及“自身调节性”等特征。
关键词 戏剧元素 戏剧 结构关系 社会-文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利普·拉夫的文学批评思想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瑞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8-154,共7页
菲利普.拉夫是美国纽约知识分子舆论工具——《党派评论》的创始者、编辑,但他同时也是位影响深远的社会—文学批评家。他的批评不失为一位公共知识分子参与文学、参与社会、参与历史的结晶。拉夫的文学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马克思主义的,... 菲利普.拉夫是美国纽约知识分子舆论工具——《党派评论》的创始者、编辑,但他同时也是位影响深远的社会—文学批评家。他的批评不失为一位公共知识分子参与文学、参与社会、参与历史的结晶。拉夫的文学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马克思主义的,但他同时运用了存在主义、心理分析、社会学中的一些概念,吸取了范.威克.布鲁克斯关于"有用的过去"、艾略特关于艺术的传统与才能以及阿诺德的批评思想的精髓。拉夫提倡文学过程的自律,蔑视任何形式的以意识形态评判作品的批评家,但他又异于绝对"审美"的批评家,注重艺术的政治含义。因此,拉夫的批评很具道德责任,反映了一位公共知识分子对艺术的审美与政治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利普·拉夫 审美批评 社会-文化批评 文学与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盟跨入共同体时代:现状与前景
6
作者 王勤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0-89,共10页
2003年10月,东盟提出了构建东盟共同体的宏伟目标,东盟共同体包括政治-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近十多年,东盟制定和实施了共同体建设的总体规划、路线图和行动纲领,并已取得较快的进展。东盟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单... 2003年10月,东盟提出了构建东盟共同体的宏伟目标,东盟共同体包括政治-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近十多年,东盟制定和实施了共同体建设的总体规划、路线图和行动纲领,并已取得较快的进展。东盟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单一市场和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区域政治发展和安全合作取得进展,区域社会文化建设成效明显。尽管2015年底东盟宣布共同体的建成,但要真正达到东盟共同体的发展目标仍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盟共同体 政治-安全共同体 经济共同体 社会-文化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解放与实践: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元教育学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窦荣军 胡啸天 黄健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0-77,共8页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从认识论和行动观的视角,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范畴,能够厘清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问题。研究整合出三种基本的研究范式:实证-分析范式、行动-批判范式和社会-文化范式。这三种范式代表了不同的哲学...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从认识论和行动观的视角,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范畴,能够厘清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问题。研究整合出三种基本的研究范式:实证-分析范式、行动-批判范式和社会-文化范式。这三种范式代表了不同的哲学取向和认识论取向,并与具体的专业实践取向有着密切联系,体现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纷繁复杂的图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元教育学分析指向了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中存在的“获得模式”、“参与模式”和“拓展模式”。基于社会-文化范式的“拓展模式”正引起研究者和实践者的重视,代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 研究范式 实证-分析 行动-批判 社会-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理论构念的素养及其模型构建 被引量:10
8
作者 杨向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1-57,共17页
素养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是指人类个体与环境互动的能力,旨在维持和促进个体与种群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主体性、社会性和文化性等内在特征。素养理论需要采取一种整合的、生态化的视角,从个体和环境互惠共生、彼此调节的双向动态关系中阐明... 素养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是指人类个体与环境互动的能力,旨在维持和促进个体与种群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主体性、社会性和文化性等内在特征。素养理论需要采取一种整合的、生态化的视角,从个体和环境互惠共生、彼此调节的双向动态关系中阐明素养的本质及其发生和发展机制。素养发展贯穿个体生命始终,整合了生理—物理、社会—文化、心理—行为等诸多层次的要素及其关系,是一个持续有机的生成和建构过程。其中,集体实践、个体主体性和社会互动构成了人类素养发展的三维辩证系统,作为广义工具的文化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按照这一理论视角,既有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路径可以概括为“需求—功能”“文化—心理结构”和“全息—层次”三种模式。“需求—功能”模式关注素养满足社会现实需求的使能性质,“文化—心理结构”模式关注历史积淀的素养内涵共性,“全息—层次”模式关注特定实践活动(或领域)承载和培养素养的蕴含性。三种模式彼此补充,有助于更加全面系统理解人类素养的内涵、结构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养 主体性 社会-文化实践 自我系统 核心素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字革命”与五四“辩证反传统”的传统——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志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7-125,共9页
近40年来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问题不断引发争论,其焦点之一是传统以一元论为表征的“社会-文化-政治”整体观能否构成五四文化思想的核心。围绕《新青年》发起的“文字革命”展开讨论,以其“文字-语言-思想”思维过程类比传统一元论整体... 近40年来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问题不断引发争论,其焦点之一是传统以一元论为表征的“社会-文化-政治”整体观能否构成五四文化思想的核心。围绕《新青年》发起的“文字革命”展开讨论,以其“文字-语言-思想”思维过程类比传统一元论整体观,由此可以看出激进派反传统思路的演变过程。民族语言统一、文化断裂等现实原因使五四一代改变了直线思维和混沌整体观,代之以辩证的分析方法。内容与形式、思想与现实的二元论逐渐瓦解了“社会-文化-政治”整体观,进而使五四新文化运动呈现“辩证反传统”的总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青年》 文字革命 社会-文化-政治”整体观 “辩证反传统” 五四新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学中的“劳动”与“尊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 被引量:9
10
作者 黄子平 张楠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11,共8页
"劳动"是当代文学中占据核心位置的概念,黄子平的演讲从蔡翔的《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一书中引出了这一命题。通过对张爱玲的《秧歌》、赵树理的《登记》《"锻炼锻炼"》、张贤亮的... "劳动"是当代文学中占据核心位置的概念,黄子平的演讲从蔡翔的《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一书中引出了这一命题。通过对张爱玲的《秧歌》、赵树理的《登记》《"锻炼锻炼"》、张贤亮的《绿化树》以及革命京剧《海港》等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讨论了"因为他/她能劳动"、"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和"劳工神圣:主人公精神"这样三个话题,进而对蔡翔的观点进行了呼应与对话。同时借由诸多历史事实和重要文献,达到了对历史现场的还原,展现了"劳动"与"尊严"之间复杂的内在逻辑。即一方面,政权为了确保劳动者的"尊严",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保障;但另一方面,这种"尊严"有时却又是很不可靠的——"劳动"还可以作为一种惩罚和改造手段存在,劳动者也缺少闲暇时间、专业选择的自由,这些反过来又拆解着劳动者的"尊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 劳动 尊严 改造 劳工神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