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根据地的社会变动与财粮征收工作
1
作者 杨豪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2-230,I0005,共10页
在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华北根据地发生了包括阶级关系调整、基层治理转型和新旧精英更替等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变动,这些社会变动对于财粮征收工作都产生了积极影响。阶级关系的调整构建了华北根据地财粮征收工作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各... 在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华北根据地发生了包括阶级关系调整、基层治理转型和新旧精英更替等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变动,这些社会变动对于财粮征收工作都产生了积极影响。阶级关系的调整构建了华北根据地财粮征收工作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各地民众交粮纳税的意愿大幅提升。基层治理的转型消除了传统财粮征收过程中固有的贪污中饱、负担不公和偷税漏税等积弊,降低了华北根据地财粮征收工作的中间耗损。新旧精英的更替则进一步增强了华北根据地各级政权的财粮征管能力,保证了财粮征收工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财粮征收是一项系统工程,华北根据地财粮征收工作的锁钥在于中国共产党以“社会”推助“财经”,成功将财粮征收工作纳入社会变动的整体框架之中,不仅顺利完成了财粮征收的各项任务,而且彻底打破了清季民国财政扩张内卷化的制度桎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粮征收 社会变动 经济负担 华北根据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徒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动考论——以鲁国大司徒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张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4-135,共22页
春秋时期,随着民众、土地、军队成为各个诸侯国生存乃至变革图强的重要条件,司徒掌管民众并兼管军队、土地、赋税,地位较之西周更加重要。战国时期,在国家官僚制度转型的背景下,司徒的职掌逐渐弱化,地位渐趋下降。春秋诸国司徒中以鲁国... 春秋时期,随着民众、土地、军队成为各个诸侯国生存乃至变革图强的重要条件,司徒掌管民众并兼管军队、土地、赋税,地位较之西周更加重要。战国时期,在国家官僚制度转型的背景下,司徒的职掌逐渐弱化,地位渐趋下降。春秋诸国司徒中以鲁国大司徒最为典型。鲁国大司徒担任冢卿,决策国家大事,掌控内政,主导邦交、军务,在某种意义上是战国时期将和相的滥觞。春秋战国之际,鲁国大司徒季氏衰微并逐渐淡出政治舞台,此后鲁国社会最终实现转型。鲁国大司徒职掌变化和地位沉浮集中反映了鲁国乃至春秋战国社会巨大、深刻的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徒 春秋战国 社会变动 鲁国大司徒 鲁国冢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变动和清末民初社会心态的嬗变 被引量:1
3
作者 居阅时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19-27,18,共10页
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可以用下列关系概括:西方经济、政治、文化输入——中国社会环境剧变——社会心态嬗变——封建社会结构解体。清末民初是这样一个时代:统治者已不能按原来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人民也不能按原来的方式生活下去,... 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可以用下列关系概括:西方经济、政治、文化输入——中国社会环境剧变——社会心态嬗变——封建社会结构解体。清末民初是这样一个时代:统治者已不能按原来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人民也不能按原来的方式生活下去,社会进入了伟大的转型期,在这个激变动荡时期,社会环境剧变,心态嬗变和社会变迁构成社会历史的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心态 清末民初 社会变动 资本主义萌芽 近代中国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西方文化 中国近代 资产阶级 封建社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及明前期社会变动初探
4
作者 李治安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7-19,共3页
2005年10月15日—16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和《历史研究》编辑部在天津联合举办“中国传统社会基本问题论坛”。“论坛”特别注重中国传统社会演进的重大问题、基本脉络的认识把握与理论提升,以及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议题大多是中国... 2005年10月15日—16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和《历史研究》编辑部在天津联合举办“中国传统社会基本问题论坛”。“论坛”特别注重中国传统社会演进的重大问题、基本脉络的认识把握与理论提升,以及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议题大多是中国古代史教学科研中值得深思的共性疑难,故与会者唇枪舌剑,彼此交锋,讨论非常热烈。还在相互论难中迸发出不少智慧火花,提高和升华了理论认识。争鸣议论的热点主要是:历史观与中国传统社会研究理论范式的清理与建构,包括唯物史观、文化史观、阶级分析方法等;中国传统社会的阶段性发展与变迁,例如唐宋变革、文明冲突与中华多元一体、思想与社会的互动等;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构造、集团、分层及利益冲突整合等等。与会者普遍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史学研究突破了“五朵金花”之类的单调理论范式,在具体深入的断代研究和专门研究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应予以充分肯定。但是,倘若仅仅满足于断代或专门的具体研究,局限性较大。只有具体研究与基本问题探讨共同发展,相得益彰,才能积极推动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繁荣。现将与会专家的代表性论说荟萃如下,以飨同好,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动 明前期 元代 社会变迁 中原王朝 隋唐史 经济史 唐宋 宋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社会阶层看战后日本社会变动——当代社会结构变化分析的一种方法 被引量:9
5
作者 高坂健次 李为 《东南学术》 2000年第2期24-29,共6页
关键词 日本 社会变动 社会阶层 社会平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鼓文》视觉文化视野中的社会变动——析视觉文化传播的新走向
6
作者 陈荣清 《理论月刊》 2006年第4期134-137,共4页
国家一级文物《石鼓文》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的母体;是中国两千七百多年前的视觉文化载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社会变动的真实记载。古今中外二百多位专家学者探颐索隐,缀玉联珠,著述颇丰。笔者咀华前贤研究成果,历时十年拍摄中华民族... 国家一级文物《石鼓文》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的母体;是中国两千七百多年前的视觉文化载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社会变动的真实记载。古今中外二百多位专家学者探颐索隐,缀玉联珠,著述颇丰。笔者咀华前贤研究成果,历时十年拍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电视专题片《石鼓文》,从石鼓文发现及迁徙之由、年代之考、拓本之辨、内容之解、价值之珍等六个方面,向世人展示了这一国宝之精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鼓文 社会变动 视觉文化传播 新走向 三贴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变动中的企业组织结构
7
作者 闻莲芳 《社会》 1988年第10期33-33,共1页
当今世界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处于社会大变动环境中的企业,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管理方式,整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工作机制乃至运行过程,都面临着变革的压力。企业要在剧烈的动态的社会环境里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传统的企业组织必须接... 当今世界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处于社会大变动环境中的企业,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管理方式,整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工作机制乃至运行过程,都面临着变革的压力。企业要在剧烈的动态的社会环境里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传统的企业组织必须接受现实,正视自身的更新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组织结构 当今世界 企业组织体 变动环境 管理方式 组织变革 外部环境条件 管理者 社会变动 工作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加速转型期的社会特征及变动取向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宜勇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3-10,共8页
21世纪初,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全面进入加速转型期。这个时期的经济社会特征可以分解为本体因素和外部因素来描述:本体因素指产业结构、经济体制、经济水平、社会组织结构、社会分层、社会细胞、人力资本、发展阶段等特征,外部因素包... 21世纪初,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全面进入加速转型期。这个时期的经济社会特征可以分解为本体因素和外部因素来描述:本体因素指产业结构、经济体制、经济水平、社会组织结构、社会分层、社会细胞、人力资本、发展阶段等特征,外部因素包括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技术进步不断加速、和平呼声高涨;这个时期的变动取向则是:制度、工作不断创新,系统转换风险加大,政府机构面临最大冲击,先进生产力和第三部门发展最快,行政性垄断集团和权力寻租集团损失最大,广大人民群众将获得最大实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转型期 社会特征 社会变动取向 取向 中国 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组织结构 垄断集团 21世纪初 经济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经济社会意义 被引量:17
9
作者 陆学艺 宋国恺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5期1-5,共5页
指出社会结构不仅是分析和理解众多社会现象的出发点,也是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传统视角之一。将社会结构分析重新纳入到破解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中心范畴,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要求。同时针对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 指出社会结构不仅是分析和理解众多社会现象的出发点,也是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传统视角之一。将社会结构分析重新纳入到破解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中心范畴,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要求。同时针对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体制改革深化产生的重要影响,分析了其有利于调整社会结构、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经济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结构变动 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政治体制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动社会中的公民身份--概念内涵与变迁机制的解析 被引量:38
10
作者 郭忠华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9-65,共7页
公民身份的涵义有一个古今变化的过程。共和主义公民身份传统和自由主义公民身份传统在历史上先后处于主导地位。两者的侧重点尽管不同,但都把国家、平等、权利、义务作为公民身份的核心内涵。20世纪晚期,随着新社会问题的出现和新社会... 公民身份的涵义有一个古今变化的过程。共和主义公民身份传统和自由主义公民身份传统在历史上先后处于主导地位。两者的侧重点尽管不同,但都把国家、平等、权利、义务作为公民身份的核心内涵。20世纪晚期,随着新社会问题的出现和新社会运动的发展,公民身份领域出现女性公民身份、环境公民身份、世界公民身份、性公民身份等新的种类。但是,这些新型公民身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公民身份的传统内涵,只是在外延上进行了拓展,在内涵上进行了补充。公民身份既表现为社会的制度形态,又体现为人们的思想观念,这些制度和观念通过人们的公民身份行动而发生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身份 变动社会 变迁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动中的国际社会:宽容与不容异己 被引量:4
11
作者 潘亚玲 张春 《国际论坛》 2001年第6期49-54,共6页
宽容是一种政治态度 ,是有关不同历史、文化和认同的群体之间的和平共处。国际无政府状态既使国际社会中宽容更加接近绝对 ,又使不容异己显得非常合理。国际社会变动中的宽容与不容异己体现为旧体系与新体系因素间的主动与被动地宽容与... 宽容是一种政治态度 ,是有关不同历史、文化和认同的群体之间的和平共处。国际无政府状态既使国际社会中宽容更加接近绝对 ,又使不容异己显得非常合理。国际社会变动中的宽容与不容异己体现为旧体系与新体系因素间的主动与被动地宽容与不容异己。当今国际社会变动中的宽容与不容异己明显地体现在单级化与多极化、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本地化与全球化 ,以及主权与反主权、战争与反战争等旧新体系因素间的相互宽容与不容异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容与不容异己 国际社会变动 当今国际社会变动 主权与战争的遭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20世纪以来蒙古族聚居区社会结构变动及其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吕洋 阿思根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2期63-65,共3页
20世纪以来,蒙古族聚居区社会发生了几次社会结构变动,其变动脉络基本与国家整体社会结构变动相一致。这几次社会结构变动对蒙古族生存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 蒙古族聚居区 社会结构变动 变动脉络 社会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动的社会与中国共产党权威的重塑 被引量:3
13
作者 游龙波 《东南学术》 2004年第4期13-19,共7页
中国共产党传统权威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内在缺陷,这种传统权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向法理型权威转变。当代中国社会的变动,既给这种转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又为其提供了机遇,中国共产党应有重塑权威的紧迫... 中国共产党传统权威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内在缺陷,这种传统权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向法理型权威转变。当代中国社会的变动,既给这种转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又为其提供了机遇,中国共产党应有重塑权威的紧迫感,并积极探索重塑权威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动社会 中国共产党 权威 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徽州社会环境变动与区域变迁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松如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0-118,共9页
明清以来,徽州本土与江南各地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局面,徽州本土走出去的商人为江南地区的发展补充大量的人员和一些徽州本土的物产,而江南各地则为徽州本土提供各种日用必需品。随着抗战的爆发,徽州凭借山川阻隔,置身敌后,成为当时东... 明清以来,徽州本土与江南各地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局面,徽州本土走出去的商人为江南地区的发展补充大量的人员和一些徽州本土的物产,而江南各地则为徽州本土提供各种日用必需品。随着抗战的爆发,徽州凭借山川阻隔,置身敌后,成为当时东南战区的大后方,皖南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江南地区相继沦陷后,徽州成为孤悬江南的最大国统区,其周边地区沦陷为敌占区,物资交流异常困难,使得原先的良性互动局面遭到严重的破坏,对徽州地域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徽州 社会环境变动 区域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逻各斯与社会历史变动——关于中西哲学范畴比较的一点思考
15
作者 王晓兴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0-84,共5页
本文的主旨是对中西哲学范畴比较的目的做初步的讨论。比较的方法取决于比较目的。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中西哲学范畴比较?这是在进行具体比较之前必须讨论的问题。通过对道与逻各斯的比较基点的讨论,本文认为进行中西哲学范畴比较的主要... 本文的主旨是对中西哲学范畴比较的目的做初步的讨论。比较的方法取决于比较目的。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中西哲学范畴比较?这是在进行具体比较之前必须讨论的问题。通过对道与逻各斯的比较基点的讨论,本文认为进行中西哲学范畴比较的主要任务,是在比较研究先哲对社会历史变动精神反思的基点上,弄清楚中西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各斯 比较目的 社会历史变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动社会中的外交模式——从宋廷对高丽使臣接待制度看宋丽关系之流变 被引量:5
16
作者 吴玉亚 包伟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3-76,共4页
 宋政权一直做着天朝大国的美梦,意欲恢复汉唐的辉煌,但在现实面前不断受挫,宋朝接待高丽使臣制度的流变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宋对高丽使臣的接待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宋初以东夷之国视之,进而不断提升,至仿西夏例,进而易为仿辽例,至南...  宋政权一直做着天朝大国的美梦,意欲恢复汉唐的辉煌,但在现实面前不断受挫,宋朝接待高丽使臣制度的流变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宋对高丽使臣的接待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宋初以东夷之国视之,进而不断提升,至仿西夏例,进而易为仿辽例,至南宋又有回落,最后失去直接的遣使往来。这一变化过程正是宋朝国力日衰及其在整个东亚世界中地位下降的折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朝 高丽使臣 接待制度 外交模式 变动社会 政治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元活动与元代赣闽粤边界社会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志繁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108-112,共5页
文天祥等人在闽粤赣边界的抗元活动不仅是延续宋室命脉之举 ,而且也是给三省边界地区带来重大影响的“地方事件”。边界地区持续的社会动乱不仅使化外的“畲”人与化内的“汉”民等人群相互交融 ,而且官方的行政区划亦因此而跨越原来的... 文天祥等人在闽粤赣边界的抗元活动不仅是延续宋室命脉之举 ,而且也是给三省边界地区带来重大影响的“地方事件”。边界地区持续的社会动乱不仅使化外的“畲”人与化内的“汉”民等人群相互交融 ,而且官方的行政区划亦因此而跨越原来的数省边界 ,使边界模糊不清 ,导致赣闽粤三省边界形成元代一个独特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天祥 抗元 赣闽粤边界 社会变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和制度是社会变革的根本问题 被引量:2
18
作者 曾小华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3年第4期40-45,共6页
关键词 社会变革 社会变迁 社会变动理论 文化建设 社会制度 个人主义 社会价值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顾炎武在“郡县”等七篇政治论文中提出的社会问题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洵 《史学集刊》 1983年第1期11-17,共7页
从公元十五世纪中叶到十七世纪中叶的二百年中,中国封建社会有着空前的变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不但已经出现,而且有着长足的发展。中国的历史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正由于这种重大社会变动的影响,使十七世纪中叶的中国... 从公元十五世纪中叶到十七世纪中叶的二百年中,中国封建社会有着空前的变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不但已经出现,而且有着长足的发展。中国的历史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正由于这种重大社会变动的影响,使十七世纪中叶的中国社会问题日益深化,而普遍地为当时人们所触觉,并加以研讨,希图从中找到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问题 顾炎武 资本主义萌芽 政治论 十七世纪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中国封建社会 十五世纪 社会变动 找到出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改革控制问题的几点探讨
20
作者 童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89年第2期1-8,共8页
一、改革需要控制有人认为改革就是放开、搞活,不需要控制,似乎加强控制就必然会限制改革.其实,改革与控制并不是对立的.任何时期,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必要的控制,改革的年代更是如此.从社会控制论的角度来考察,改革的实质就是... 一、改革需要控制有人认为改革就是放开、搞活,不需要控制,似乎加强控制就必然会限制改革.其实,改革与控制并不是对立的.任何时期,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必要的控制,改革的年代更是如此.从社会控制论的角度来考察,改革的实质就是由国家为中心的集中统一控制模式转换为社会自身分散协调的控制模式.这一转换不会一蹴而就,而要经历一个很长的时期.在改革时期,社会系统的运行状态要比平常发展时期复杂得多,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变动急剧.通行了几十年的固定模式和僵化观念受到了致命的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过程 社会改革 体制模式 社会系统 社会变动 发展时期 具体表现 控制模式 改革措施 社会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