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学生的社交问题与学校干预 被引量:2
1
作者 刘丽惠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5-19,共5页
新媒体环境影响下的青少年学生形成了多种社交问题:沉迷虚拟社交,减少线下活动;拘于媒介共识,降低社交深度;重复他人观点,缺乏自主思考;滥用网络语言,忽略社交艺术。这些问题不仅造成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影响了青少年学生成长发... 新媒体环境影响下的青少年学生形成了多种社交问题:沉迷虚拟社交,减少线下活动;拘于媒介共识,降低社交深度;重复他人观点,缺乏自主思考;滥用网络语言,忽略社交艺术。这些问题不仅造成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影响了青少年学生成长发展和社会适应等。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学生社交问题学校的干预策略是:要尽可能地为青少年学生安排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真实交往意愿;拓展学生认知视野,促使学生追求社交意义;引导社交话题探讨,推动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社交素养,养成学生规范表达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青少年学生 社交问题 线下活动 认知视野 社交话题 社交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儿童社交问题解决策略的发展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周宗奎 林崇德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74-280,共7页
该研究采用访谈法考察了不同年级、不同社交地位小学儿童对社会交往问题的解决策略及其发展特点。访谈涉及三类假设的社交情境:发动交往、维持交往和解决冲突。结果表明:在三种情境中,小学嵍晕纸煌那榫衬芄惶岢鲎钣行Ф〉... 该研究采用访谈法考察了不同年级、不同社交地位小学儿童对社会交往问题的解决策略及其发展特点。访谈涉及三类假设的社交情境:发动交往、维持交往和解决冲突。结果表明:在三种情境中,小学嵍晕纸煌那榫衬芄惶岢鲎钣行Ф〉钡牟呗浴!把杂锕低ā崩嗖呗允鞘籽〉牟呗裕疤峁├婧头謲享物品”也是小学儿童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维持交往的主要策略,不同年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生 社交问题 解决策略 儿童 社会认知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大学生注意抑制受损的特异性 被引量:1
3
作者 崔晶晶 汪洋 +1 位作者 李笑 杨海波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8-265,共8页
采用定向偏向抑制任务,结合眼动追踪技术,考察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大学生对社交信息注意抑制的加工特点。结果发现,问题性使用组在社交信息干扰下的中断频率显著高于健康使用组;问题性使用组加工社交信息时的眼跳平均速度显著高于非社交... 采用定向偏向抑制任务,结合眼动追踪技术,考察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大学生对社交信息注意抑制的加工特点。结果发现,问题性使用组在社交信息干扰下的中断频率显著高于健康使用组;问题性使用组加工社交信息时的眼跳平均速度显著高于非社交信息。结果表明,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大学生在社交信息的干扰下难以维持对目标的专注,对社交信息存在特异性的注意定向和高渴求,反映出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大学生的注意抑制受损具有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社交媒体使用 注意抑制 定向偏向抑制任务 渴求 眼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 被引量:76
4
作者 姜永志 白晓丽 +3 位作者 阿拉坦巴根 刘勇 李敏 刘桂芹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35-1447,共13页
青少年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是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常被称作"社交网络成瘾"、"病理性社交网络使用"或"社交网络过度使用",概念和界定标准还没有达成一致看法。青少年合理的... 青少年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是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常被称作"社交网络成瘾"、"病理性社交网络使用"或"社交网络过度使用",概念和界定标准还没有达成一致看法。青少年合理的社交网络使用对促进社交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有积极意义,但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却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对青少年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发生机制的探讨,将为问题性社交网络的干预引导提供依据。未来的研究应对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概念和界定标准进行澄清,用多维视角的方法开展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加强对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理论建构和干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社交网络使用 消极影响 发生机制 存在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与睡眠质量的关系:基于平行潜变量增长模型 被引量:3
5
作者 高峰青 龚勋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3-128,共6页
考察大学生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与睡眠质量的变化轨迹及二者间的关系。采用简版社交网站成瘾倾向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对774名大学生进行了连续三年每年施测一次的追踪调查,使用交叉滞后模型及平行潜变量增长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 考察大学生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与睡眠质量的变化轨迹及二者间的关系。采用简版社交网站成瘾倾向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对774名大学生进行了连续三年每年施测一次的追踪调查,使用交叉滞后模型及平行潜变量增长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大学3年期间学生的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slope value=1.052, p<0.01)及睡眠质量(slope value=0.992,p<0.01)均呈恶化趋势;三年中上一年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可以正向预测下一年的睡眠质量,反之则不能;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初始水平可显著预测睡眠质量的初始水平(β=0.445, p<0.01),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发展速度可显著预测睡眠质量的发展速度(β=0.303, p<0.01)。大学生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初始水平及发展是其睡眠质量恶化的推动因素,为大学生睡眠质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社交网络使用 睡眠质量 交叉滞后模型 平行潜变量增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定性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陈云祥 娄骥 +1 位作者 张鹏 刘翔平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3-148,共6页
目的:探究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反应特点。方法: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从北京市269名经常使用社交网络的大学生中筛查出11名问题性使用者进行深度访谈,采用解释现象学方法分析转录文本。结果: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主要表现在行... 目的:探究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反应特点。方法: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从北京市269名经常使用社交网络的大学生中筛查出11名问题性使用者进行深度访谈,采用解释现象学方法分析转录文本。结果: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主要表现在行为偏差、自身状态、受损的社会功能、不良情绪、戒断反应、耐受性6个方面。结论:本研究归纳总结了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为其测评工具的开发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社交网络使用 定性研究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念认知训练对大学生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干预及效果 被引量:10
7
作者 姜永志 白晓丽 七十三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9-223,226,共6页
目的:探讨正念认知训练对大学生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干预效果。方法:筛选出具有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者60人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实施团体正念认知训练,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采用五因素心智觉... 目的:探讨正念认知训练对大学生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干预效果。方法:筛选出具有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者60人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实施团体正念认知训练,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采用五因素心智觉知量表(FFMQ)、孤独感问卷(UCLA)、多维状态无聊量表(MSBS)和交往焦虑量表(IAS)进行干预过程评估,采用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评估问卷(AQPMS)进行干预效果评估。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在SQPMS筛查率由100.0%下降到33.3%,且FFMQ总分显著高于干预前,UCLA总分、MSBS总分、IAS总分、AQPMS总分显著均低于干预前;干预组FFMQ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UCLA总分、MSBS总分、IAS总分、AQPMS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团体正念认知训练能有效改善大学生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并能降低负性情绪对个体的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正念认知 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 效果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园排斥与青少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关系:基于潜调节结构方程模型 被引量:1
8
作者 刘致宏 张野 +1 位作者 王凯 许晴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3-540,共8页
为探讨校园排斥与青少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118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校园排斥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2)体验回避在校园排斥与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 为探讨校园排斥与青少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118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校园排斥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2)体验回避在校园排斥与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认知重评调节了校园排斥通过体验回避影响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中介过程的前半段路径和直接路径。研究基于个人−情感−认知−执行模型揭示了校园排斥与青少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这提示家长和教师要注重培养青少年积极的应对方式与认知重评情绪调节策略,从而有效预防与干预青少年的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排斥 问题社交媒体使用 体验回避 认知重评 潜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题性社交媒介使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技术冲突和疲惫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闫景蕾 傅苗苗 +1 位作者 黄贝 连帅磊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24-831,共8页
为探讨问题性社交媒介使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以107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对其问题性社交媒介使用、技术冲突、疲惫感及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问题性社交媒介使用、技术冲突、疲惫感两两之间均呈显著... 为探讨问题性社交媒介使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以107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对其问题性社交媒介使用、技术冲突、疲惫感及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问题性社交媒介使用、技术冲突、疲惫感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三者与主观幸福感均呈显著负相关;(2)问题性社交媒介使用能够显著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3)技术冲突和疲惫感分别在问题性社交媒介使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单独中介作用,并且问题性社交媒介使用还能通过技术冲突-疲惫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问题性社交媒介使用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内在机制,对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社交媒介、对其进行心理社会适应服务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社交媒介使用 技术冲突 疲惫感 主观幸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新生网络社会排斥对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10
作者 李佳霖 张野 张新昊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18-122,132,共6页
目的:探讨网络社会排斥、错失焦虑和网络社会支持对大学新生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方法:采用网络社会排斥问卷、错失焦虑问卷、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问卷和网络社会支持问卷进行调查,得到有效问卷728份。结果:在控制性别的条件下,网... 目的:探讨网络社会排斥、错失焦虑和网络社会支持对大学新生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方法:采用网络社会排斥问卷、错失焦虑问卷、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问卷和网络社会支持问卷进行调查,得到有效问卷728份。结果:在控制性别的条件下,网络社会排斥显著正向预测大学新生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t=10.03,P<0.001);错失焦虑在网络社会排斥与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间起部分中介作用(95%CI,均不含0);网络社会支持在错失焦虑与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间起调节作用(β=0.06,P<0.05)。结论:网络社会排斥通过错失焦虑影响大学新生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网络社会支持调节了大学新生错失焦虑与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排斥 问题社交网络使用 错失焦虚 网络社会支持 大学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功能与大学生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关系:学校联结与意向性自我调节的链式中介作用
11
作者 张璇 王申连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5年第10期153-160,共8页
在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网络社交媒体使用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补偿性网络使用理论,对1 884名大学生进行实证研究,考察家庭功能、学校联结、意向性自我调节和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家庭功能、... 在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网络社交媒体使用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补偿性网络使用理论,对1 884名大学生进行实证研究,考察家庭功能、学校联结、意向性自我调节和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家庭功能、学校联结、意向性自我调节以及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两两之间均显著相关;家庭功能对大学生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直接效应不显著,但既可以分别通过学校联结或意向性自我调节间接影响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也可以通过学校联结和意向性自我调节的链式中介路径影响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在不良家庭功能中成长的大学生可通过增强学校联结和意向性自我调节来减少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功能 学校联结 意向性自我调节 问题社交媒体使用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聊倾向与高职学生低头行为的关系:一个链式中介模型
12
作者 丁辉 聂勇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26-131,共6页
采用无聊倾向量表、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量表、错失焦虑量表和低头行为量表对751名高职学生进行施测,运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方法探索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错失焦虑在无聊倾向和低头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发现无聊倾向与... 采用无聊倾向量表、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量表、错失焦虑量表和低头行为量表对751名高职学生进行施测,运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方法探索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错失焦虑在无聊倾向和低头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发现无聊倾向与低头行为之间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均显著,间接效应包括了三条路径: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错失焦虑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和错失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无聊倾向对低头行为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促进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聊倾向 低头行为 错失焦虑 问题社交媒体使用 链式中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