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水肥处理对水稻磷素吸收利用、产量和根干重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陈真雄 何军 +4 位作者 钟韵 华克骥 廖薇 甘学华 张宏涛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3,共7页
为探明不同水肥处理对水稻磷素吸收利用、产量和根干重的影响,于2020年5-9月在湖北省漳河灌区开展水稻测坑种植试验,以水稻品种“Y两优957”为试验材料,设置淹水灌溉(W1)和间歇灌溉(W2)2种灌溉模式,常规肥(N1)和缓释肥(N2)2种施肥类型... 为探明不同水肥处理对水稻磷素吸收利用、产量和根干重的影响,于2020年5-9月在湖北省漳河灌区开展水稻测坑种植试验,以水稻品种“Y两优957”为试验材料,设置淹水灌溉(W1)和间歇灌溉(W2)2种灌溉模式,常规肥(N1)和缓释肥(N2)2种施肥类型。采集泡田前和黄熟期收割后土样进行土壤全磷(TP)分析,于黄熟期测产,取植株样进行干物质称重,并化验地上部分植株各器官含磷量。结果表明,W2N2处理下水稻产量、磷素收获指数(PHI)、磷肥偏生产力(PFPP)和植株根干重均达最高,分别为8566.10 kg/hm^(2)、58.25%、214.35 kg/kg、255.47 g/m^(2);W2模式下水稻产量显著高于W1(P<0.05),分别高出10.85%(N1)和11.03%(N2);不同水肥处理下水稻各器官含磷量占比均为:穗>叶、茎,磷素会逐渐在穗部积累;施肥类型相同时,W2模式下植株茎、叶含磷量占比均高于W1,而穗含磷量占比均低于W1;灌溉模式相同时,N2条件下植株籽粒含磷量占比较N1高出4.50%(W1)和1.54%(W2);黄熟期收割后土壤TP含量均高于泡田前,收割后N2条件下稻田土壤TP含量较N1高出3.70%(W1)和6.25%(W2),收割后W2模式下稻田TP含量较W1高出13.33%(N1)和15.63%(N2)。间歇灌溉配施缓释肥可以有效促进水稻磷素吸收,进而实现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处理 灌溉模式 施肥类型 磷素吸收利用 产量 土壤总磷 根干重 缓释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素子粒生产效率不同的小麦品种磷素吸收利用差异 被引量:22
2
作者 阳显斌 张锡洲 +2 位作者 李廷轩 宋潇 胡宏松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25-531,共7页
盆栽试验研究了130份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干物重、磷素含量、子粒产量等指标,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磷素子粒生产效率从低到高依次分为Ⅰ、Ⅱ、Ⅲ、Ⅳ、Ⅴ和Ⅵ6个类型,研究不同类型磷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 盆栽试验研究了130份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干物重、磷素含量、子粒产量等指标,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磷素子粒生产效率从低到高依次分为Ⅰ、Ⅱ、Ⅲ、Ⅳ、Ⅴ和Ⅵ6个类型,研究不同类型磷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1)供试品种的磷素子粒生产效率差异较大(CV=16.60%),Ⅰ、Ⅱ、Ⅲ、Ⅳ、Ⅴ和Ⅵ类品种的平均磷素子粒生产效率为P 136.29、151.67、169.16、185.89、201.32、244.66 g/g。子粒产量随磷素子粒生产效率提高呈增加趋势(r=0.3203**)。2)不同生育时期,小麦植株磷浓度与吸磷量类型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成熟期磷素子粒生产效率与植株磷浓度极显著正相关(r=0.6969**),子粒产量与抽穗期、成熟期植株吸磷量显著或极显著相关(r=0.2966*、r=0.9271**)。3)不同生育时期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的类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成熟期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与磷素子粒生产效率极显著正相关(r=0.7391**)。4)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重均表现出随磷素子粒生产效率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成熟期尤为突出。拔节期~成熟期磷素吸收量是影响子粒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磷素子粒生产效率高的品种在拔节期后有较强干物质和子粒产量形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磷素子粒生产效率 产量 磷素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胁迫对烤烟高亲和磷转运蛋白基因表达及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王艳丽 王京 +2 位作者 刘国顺 丁松爽 李建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403-1408,共6页
为探明缺磷胁迫对烤烟磷吸收的影响机理,以烤烟品种‘豫烟10号’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施磷(-P)和正常供磷(+P)2个处理,分析了烟草生育后期根系和叶片中高亲和磷转运蛋白基因NtPht1;1、NtPht1;2(简称PT1、PT2)的表达差异性及其表达... 为探明缺磷胁迫对烤烟磷吸收的影响机理,以烤烟品种‘豫烟10号’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施磷(-P)和正常供磷(+P)2个处理,分析了烟草生育后期根系和叶片中高亲和磷转运蛋白基因NtPht1;1、NtPht1;2(简称PT1、PT2)的表达差异性及其表达量与烟草磷含量、磷积累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生育期的推进,烤烟根系和叶片的PT1基因相对表达量、PT2基因相对表达量、干物质重和磷素积累量逐渐增加,烟叶的磷含量逐渐降低,根系磷含量无明显的变化规律。(2)磷胁迫促使PT1、PT2基因的表达量上调,其中叶片PT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高于根系,叶片PT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根系。(3)磷胁迫限制了烤烟对干物质和磷素的积累,在移栽后90d,-P处理烤烟根系和叶片的干物质重、磷素积累量不到+P处理的一半,处理间差异极显著。研究认为,在缺磷环境下,烟草高亲和磷转运蛋白基因PT1和PT2表达量的增加,是由磷胁迫下烟草体内磷积累量降低所引起的系统性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磷胁迫 高亲和磷转运蛋白基因 磷素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沙土磷素转化与酿酒葡萄对磷素吸收利用的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周涛 尚红莺 +1 位作者 梁锦绣 芮建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67-70,共4页
应用化学分析和田间试验方法系统研究风沙土P素有效性和利用的结果表明,土壤P素活性高低的顺序为紧沙土>轻沙土>沙土,无机磷盐是风沙土植物所能利用的土壤P素的主要磷形态,且Ca-P所占比例最大。P肥施入土壤后在相当长时间里主要是... 应用化学分析和田间试验方法系统研究风沙土P素有效性和利用的结果表明,土壤P素活性高低的顺序为紧沙土>轻沙土>沙土,无机磷盐是风沙土植物所能利用的土壤P素的主要磷形态,且Ca-P所占比例最大。P肥施入土壤后在相当长时间里主要是向Ca_2-P、Ca_8-P转化。灌溉能显著活化土壤P素,提高P的有效性,施加麦秸导致土壤速效磷增加。高肥力土壤基础供P能力强,酿酒葡萄对土壤P素依存率高,P肥利用率较低,而低肥力土壤则相反,P肥利用率高。不同施P处理中植株和籽粒含P量均随施P量的提高而提高,P肥利用效率顺序为沙土>轻沙土>紧沙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土 磷素转化 酿酒葡萄 磷素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磷肥对旱地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王贺正 张冬霞 +3 位作者 张静 马嵩科 柴雪茹 张俊豪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0-159,共10页
探讨秸秆还田后不同施磷量对旱地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科学施用磷肥助力旱地小麦高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用小麦品种‘洛旱22’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玉米秸秆还田处理,分别为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 探讨秸秆还田后不同施磷量对旱地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科学施用磷肥助力旱地小麦高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用小麦品种‘洛旱22’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玉米秸秆还田处理,分别为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副区为施磷量处理,分别为0 kg/hm~2(P0)、75 kg/hm~2(P1)、112.5 kg/hm~2(P2)、150 kg/hm~2(P3)、187.5 kg/hm~2(P4),分析了不同处理的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干物质积累转运、磷素吸收利用率及产量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1)花后干物质和磷对籽粒的贡献率在秸秆还田下差异显著,而在不同施磷量下表现不显著。秸秆还田和增施磷量均能提高小麦各器官干物质和磷积累量、花后干物质和磷同化量,增加小麦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小麦产量,除千粒重外,以上各指标均随施磷水平的提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P3处理达到最大值;P3处理的小麦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在S1处理下分别比P0提高了23.14%、9.81%和26.87%,在S0处理下分别比P0提高了20.82%、14.11%和26.48%。S1处理小麦产量、穗数在P3水平下较S0处理分别提高了3.78%、4.74%;两者互作对小麦产量有显著影响,在S1P3处理达到最大,为6928.66 kg/hm~2。(2)通过logistic灌浆方程得,小麦籽粒最大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的籽粒生长量、灌浆持续时间、平均灌浆速率、灌浆渐增期持续时间以及快增期持续时间均是S1处理优于S0处理,且随施磷水平的提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P3处理达到最大值,秸秆还田与施磷均能提高籽粒最大灌浆速率、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以及平均灌浆速率,延长籽粒灌浆期,其中S1P3处理更有利于冬小麦籽粒灌浆进程的优化,进而提高千粒重。(3)秸秆还田处理促进了磷的吸收利用,磷肥农学效率、磷肥偏生产力及磷肥吸收利用率平均分别提高了1.26 kg/kg、2.7 kg/kg及1.74%;随着施磷量的增加,磷吸收利用效率下降;两者互作有显著影响。综上所述,秸秆还田配施150 kg/hm~2磷肥(S1P3)可在保证小麦正常生长和产量的同时,实现磷素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磷量 籽粒灌浆特性 磷素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管理与氮肥运筹对水稻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林洪鑫 肖运萍 +6 位作者 刘方平 才硕 刘仁根 许亚群 袁展汽 汪瑞清 时红 《湖南农业科学》 2012年第7期52-55,共4页
以两优287为材料,研究了水分管理与氮肥运筹对鄱阳湖流域水稻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量磷投入的条件下,磷素积累总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间歇式灌溉抑制了水稻生育前中期的磷素积累量,促进了生育后期的磷素积累量,提高了... 以两优287为材料,研究了水分管理与氮肥运筹对鄱阳湖流域水稻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量磷投入的条件下,磷素积累总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间歇式灌溉抑制了水稻生育前中期的磷素积累量,促进了生育后期的磷素积累量,提高了茎鞘的磷素转运量和比例以及穗部磷素的增加量。在间歇式灌溉和常规淹灌方式下,氮肥施用量180 kg/hm2时,氮肥后移(基肥∶分蘖肥∶穗肥=5∶3∶2)均能提高水稻磷素积累总量和穗部磷的增加量。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水分管理和氮肥运筹组合的磷素积累总量和产量以W1N2F(2水分间歇式灌溉,氮肥用量180 kg/hm2,其基肥∶分蘖肥∶穗肥=5∶3∶2)组合的最高。可见氮肥后移有利于促进水稻对磷素的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管理 氮肥运筹 水稻 磷素吸收利用 鄱阳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对长江中下游常规超级粳稻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7
作者 葛梦婕 王爱华 +4 位作者 方书亮 徐继梅 周耘 孟天瑶 魏海燕 《农业科技通讯》 2019年第1期69-75,共7页
为探明长江中下游常规超级粳稻磷素吸收利用特征,2013-2014年,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选用8个常规超级粳稻为试材,同时以8个常规非超级粳稻为对照,设置7个氮肥水平0N(0 kg/亩)、10N (10 kg/亩)、12.5N (12.5 kg/亩)、15N (15 kg/亩)、17.5N... 为探明长江中下游常规超级粳稻磷素吸收利用特征,2013-2014年,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选用8个常规超级粳稻为试材,同时以8个常规非超级粳稻为对照,设置7个氮肥水平0N(0 kg/亩)、10N (10 kg/亩)、12.5N (12.5 kg/亩)、15N (15 kg/亩)、17.5N (17.5 kg/亩)、20N (20 kg/亩)、22.5N(22.5 kg/亩),采用模拟机插小苗栽培方式,系统比较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常规超级粳稻与非超级粳稻磷素吸收利用特征。结果表明:(1)随施氮量增加,拔节期和抽穗期植株磷素吸收量呈增加趋势,而成熟期均呈先增后降趋势,超级粳稻在N20处理下磷素吸收量最高,而对照在N17.5处理下最高;拔节期吸磷量超级粳稻小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中后期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分别高9.22%和10.92%;磷素阶段积累量和积累比例表现出相似变化趋势。(2)抽穗至成熟阶段叶片和茎鞘磷素积累与转运量,超级粳稻较对照优势明显,穗部磷素积累量也较高,而茎叶对穗的磷素转运贡献率低。(3)磷素产谷利用率平均值为对照>超级粳稻,且差异极显著。超级粳稻百千克籽粒需磷量为0.502 kg(0.346~0.701 kg),极显著高于对照。增施适量氮肥对实现超级粳稻磷素高效吸收和利用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超级粳稻 氮肥 磷素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磷对宁夏引黄灌区水稻产量、氮磷吸收利用及氮素残留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郭鑫年 孙娇 +4 位作者 梁锦秀 周涛 李永祥 薛彩霞 田旭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9-54,61,共7页
针对宁夏引黄灌区水稻磷肥施用不合理的问题,确定宁夏引黄灌区水稻生产适宜施磷量,以"节3号"水稻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施P_2O_5量(0,75,150,225 kg/hm^2)对水稻产量、土壤矿质氮累积量以及水稻氮... 针对宁夏引黄灌区水稻磷肥施用不合理的问题,确定宁夏引黄灌区水稻生产适宜施磷量,以"节3号"水稻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施P_2O_5量(0,75,150,225 kg/hm^2)对水稻产量、土壤矿质氮累积量以及水稻氮、磷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磷肥相比,施磷肥显著(p<0.05)提高了水稻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进而提高了水稻籽粒产量;以施磷150 kg/hm^2处理下水稻籽粒产量最高,最高值为7 593.11 kg/hm^2(增产率为36.12%)。施磷肥显著降低了水稻0—1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累积,施磷150 kg/hm^2显著提高了各生育期水稻氮素和磷素的吸收量。随着施磷量增加,水稻磷素生产效率和磷素吸收效率显著降低,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磷素收获指数的最大值出现在施磷150 kg/hm^2处理,而水稻氮素生产效率受施磷量影响不显著。施磷肥显著提高了宁夏引黄灌区水稻产量及氮、磷吸收量和利用效率,施磷量150 kg/hm^2为本地区适宜施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肥 宁夏引黄灌区 水稻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磷素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磷胁迫处理转OsPHR2小麦的转录组学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艳 方宇辉 +5 位作者 王永霞 彭超军 华夏 齐学礼 胡琳 许为钢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0-353,共14页
PHR基因是磷信号调控体系的核心转录因子,负责启动下游部分应对磷饥饿的适应性反应。本课题前期获得了磷高效转OsPHR2小麦纯系,但OsPHR2提高小麦磷吸收利用效率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为揭示该机制,本研究以前期获得的磷高效转OsPHR2小麦... PHR基因是磷信号调控体系的核心转录因子,负责启动下游部分应对磷饥饿的适应性反应。本课题前期获得了磷高效转OsPHR2小麦纯系,但OsPHR2提高小麦磷吸收利用效率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为揭示该机制,本研究以前期获得的磷高效转OsPHR2小麦纯系为研究材料,采用水培试验,小麦长至四叶一心时进行低磷胁迫处理,分别在低磷胁迫0、6、24和72 h,利用RNA-Seq进行转录组测定,分析转基因小麦与对照之间根部和叶片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ion gene, DEG),并分别对根部和叶片DEG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低磷胁迫处理0、6、24和72 h转基因系与对照根部有22个共同的DEG,叶片有9个共同的DEG。转基因小麦与对照根部DEG数量在低磷胁迫处理0 h最多,其次为6 h。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低磷胁迫0 h和6 h,根部DEG主要富集在糖代谢、苯丙素生物合成等生物学过程,以及养分贮存器活性、ATP酶活性等分子功能。转基因小麦与对照叶片DEG数量在低磷胁迫72 h最多,主要富集在糖代谢、有机酸生物合成等生物学过程,以及与糖基转移酶活性、纤维素合酶活性等有关的分子功能。与对照相比,转基因系OsT5-28根部血红素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等防御系统关键酶基因,以及叶片磷酸丙糖转运体家族基因在低磷胁迫前后均上调表达。转OsPHR2小麦与对照对低磷胁迫的响应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低磷胁迫下转基因小麦较对照具有较强的磷素吸收利用能力,主要是OsPHR2调控了小麦中相关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磷胁迫 转基因小麦 转录组 磷素吸收利用效率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