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磷素利用效率不同小麦的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效率 被引量:33
1
作者 彭长连 林植芳 林桂珠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43-548,共6页
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比技术与光合速率的测定 ,比较了高、中、低磷素利用效率共 8个小麦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 ( WUE)与光合作用特性。土壤干旱条件下 ,叶片宽度和单叶干重显著减少 ,δ13C值提高约 2‰ ,光合速率降低 16%~ 75% ,长期的水分... 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比技术与光合速率的测定 ,比较了高、中、低磷素利用效率共 8个小麦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 ( WUE)与光合作用特性。土壤干旱条件下 ,叶片宽度和单叶干重显著减少 ,δ13C值提高约 2‰ ,光合速率降低 16%~ 75% ,长期的水分利用效率增大 2 .3~ 3.0μmol/ mmol,因磷效不同而异。高磷效的小麦的δ13C和对 13C的分馏率Δ值较低 ,不论在正常的田间土壤水分或干旱下 ,其瞬时的水分利用效率或长期的水分利用效率皆高于磷效中等或低磷效的品种。正常条件下品种间的光合速率 ( Pn)差别不大 ,干旱下则高磷效品种可保持 68%~ 84 %的 Pn,而低磷效小麦的 Pn 只为其对照的2 5%~ 4 9%。小麦种子的 Δ值与单株籽粒重呈负相关性 ,r2 =- 0 .7184。高磷效的冀 87- 4 617是供试小麦中 Pn 和 WUE最高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素利用效率(pue) 小麦 稳定碳同位素比 水分利用效率(WUE) 光合作用 水分亏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磷量对胡麻干物质积累及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8
2
作者 谢亚萍 闫志利 +4 位作者 李爱荣 高俊山 郭丽琢 方子森 牛俊义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81-1587,共7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磷量对胡麻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及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磷量均有效地促进了胡麻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营养生长期,以促进茎杆和叶片干物质积累为主。进入生殖生长期后,以促进蒴果及籽粒干物...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磷量对胡麻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及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磷量均有效地促进了胡麻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营养生长期,以促进茎杆和叶片干物质积累为主。进入生殖生长期后,以促进蒴果及籽粒干物质积累为主。不同施磷量条件下胡麻干物质积累量、磷素积累量与出苗后天数的关系均符合Logistic方程。中磷水平(99.36kg·hm-2)下胡麻收获指数最大、磷肥施用效果最优、转化为经济产量的能力最强,可提高胡麻籽粒产量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施磷量 干物质积累 磷素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磷素利用效率的基因位点及其交互作用 被引量:24
3
作者 曹卫东 贾继增 金继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5-292,共8页
利用小麦W7984和Opata85作亲本 ,通过一粒传而获得F7重组近交系 (RIL)群体。对该群体的 1 1 4个株系分别在正常供磷和低磷胁迫下探讨小麦地上部磷素利用效率 (SPUE)和全株磷素利用效率 (WPUE) ;并根据该群体而构建的遗传图谱包括覆盖整... 利用小麦W7984和Opata85作亲本 ,通过一粒传而获得F7重组近交系 (RIL)群体。对该群体的 1 1 4个株系分别在正常供磷和低磷胁迫下探讨小麦地上部磷素利用效率 (SPUE)和全株磷素利用效率 (WPUE) ;并根据该群体而构建的遗传图谱包括覆盖整个染色体组的 91 8个RFLP标记 ,研究 2种供磷情况下小麦磷素利用效率的基因位点及基因间互作。结果表明 ,正常供磷 ,有 2个与SPUE有关的QTL ,分别位于染色体 1B和 5A上 ,变异解释率分别为 6 55 %和 1 1 61 % ;与WPUE有关的QTL有位于染色体 2B、5A和 7A上的 3个 ;SPUE和WPUE还分别受一对互作位点的影响。在磷胁迫下 ,有 3个QTL与SPUE有关 ,分别位于染色体 2D、3B和6D上 ,变异解释率分别为 1 4 2 %、7 73%和 6 58% ;与WPUE相关的 2个QTL分别位于染色体 2D、7A上 ,变异解释率分别为 1 8 0 1 %和 1 0 73 % ;SPUE受上位效应的影响。 7A染色体对于小麦的磷素利用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位于该染色体上的片段Xfba354 Xfba69在 2种供磷情况下都显著影响WPUE ,同时此片段在正常供磷下还与其它基因互作而影响WPUE。此外 ,5A染色体在正常供磷、2D染色体在低磷胁迫下分别对磷素利用效率 (PUE)有较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磷素利用效率 RFLP标记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上位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无性系测定林磷素利用效率的比较 被引量:10
4
作者 吴鹏飞 马祥庆 +3 位作者 陈友力 林文奖 黄诗云 刘露奇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0-45,共6页
对福建漳平五一国有林场17年生不同杉木无性系测定林的生物量及磷含量进行测定,对不同无性系全树磷利用效率及干材磷利用效率进行比较研究,筛选出磷利用效率高的优良杉木无性系.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各器官生物量排序为:干>根>枝&... 对福建漳平五一国有林场17年生不同杉木无性系测定林的生物量及磷含量进行测定,对不同无性系全树磷利用效率及干材磷利用效率进行比较研究,筛选出磷利用效率高的优良杉木无性系.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各器官生物量排序为:干>根>枝>皮>叶>枯枝.M10号无性系干材分配比例最大,M41次之.M41林分总生物量最高,M17次之.从干材生物量看,M41最大,是最小无性系M45的2.01倍.不同杉木无性系中M34的林分磷积累量最大,是参试无性系平均值的1.39倍.M1号杉木无性系全树磷利用效率最高,M10和M17次之,M34最低.M1号杉木无性系干材磷利用效率最高,M10、M9、M17和M41依次递减,而M24、M34和M37较低.M1、M10和M17号无性系为磷利用效率较高的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无性系测定林 磷素利用效率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磷酸铵添加生物源增效剂对小麦产量及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张运红 杨占平 +4 位作者 黄绍敏 郭斗斗 杜君 和爱玲 杨焕焕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18,共11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聚磷酸铵(APP)添加不同生物源增效剂[腐植酸(HA)、氨基酸(AA)、海藻酸钠寡糖(AOS)]对小麦产量及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明确生物源增效剂在APP上的应用效果,为以APP为原料的增值肥料研发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与APP处...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聚磷酸铵(APP)添加不同生物源增效剂[腐植酸(HA)、氨基酸(AA)、海藻酸钠寡糖(AOS)]对小麦产量及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明确生物源增效剂在APP上的应用效果,为以APP为原料的增值肥料研发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与APP处理相比,APP添加生物源增效剂处理可不同程度促进小麦生长,提高分蘖,增加有效穗数8.5%~12.8%,APP+HA和APP+AA处理的小麦成穗率也显著提高;APP+HA处理还可提高开花期小麦旗叶胞间CO2浓度和净光合速率,降低气孔限制值,从而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APP添加生物源增效剂处理小麦增产6.2%~13.5%,以APP+AA处理产量最高;APP添加生物源增效剂处理的小麦磷素利用效率、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磷素农学利用效率、磷肥生理利用率和磷肥生产效率分别较APP处理显著增加18.3%~29.1%、23.6%~33.4%、20.5%~44.9%、60.1%~102.8%和6.2%~13.5%,后三者均以APP+AA处理最高;但植株总磷积累量、磷素吸收效率和磷素表观回收率显著降低21.5%~29.2%、14.9%~20.2%和24.6%~33.4%,且不同增效剂处理间无显著差异;APP添加生物源增效剂处理的磷素收获指数也显著下降1.07~3.83个百分点,以APP+AOS处理降幅最小。综上,APP中添加生物源增效剂可进一步促进小麦增产,但对磷吸收及其向籽粒的转运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酸铵 生物源增效剂 小麦 产量 磷素利用效率 腐植酸 氨基酸 海藻酸钠寡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春小麦磷素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何文寿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共6页
在不同施磷土壤条件下,采用肥料田间试验和测试分析方法,研究了宁夏春小麦磷素利用效率及其有关性状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不论施磷与否,小麦籽粒产量、生物学产量、磷肥增产率、地上部茎叶和籽粒中含磷量以及磷素吸收累积量、磷素利... 在不同施磷土壤条件下,采用肥料田间试验和测试分析方法,研究了宁夏春小麦磷素利用效率及其有关性状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不论施磷与否,小麦籽粒产量、生物学产量、磷肥增产率、地上部茎叶和籽粒中含磷量以及磷素吸收累积量、磷素利用效率等均存在明显基因型差异,且这种差异在低磷条件下更为明显。在低磷条件下,籽粒生产中的磷素利用效率变化在160.1~448.3kg/kg之间,平均为223.1kg/kg,变异系数为23.05%;干物质生产中的磷素利用效率变化在332.6~898.5kg/kg之间,平均为458.4kg/kg,变异系数为22.57%。从中筛选出低磷高产高效品种8个。在较高供磷条件下,籽粒生产中的磷素利用效率变化在150.9~350.9kg/kg之间,平均为229.8kg/kg,变异系数为20.63%;于物质生产中的成素利用效率变化在358.3~746.5 kg/kg之间,平均为482.Ikg地,变异系数为 18.76%。从中筛选出高磷高产高效品种7个。通过相关分析,研究了不同供成条件下磷素利用效率与其它营养性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培育磷高效品种的有用性状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春小麦 磷素利用效率 基因型差异 营养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磷素利用效率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宋庆杰 郭玉莲 +5 位作者 张春利 赵海滨 张延滨 于海洋 辛文利 肖志敏 《农业科技通讯》 2010年第12期52-56,共5页
本试验以黑龙江省主栽的4个基因型不同的小麦品种为试材,通过不同梯度磷素处理,对各产量性状耐缺磷系数及其各生育期磷素积累量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4个小麦品种对磷素有不同的响应力,其中龙麦30属于磷高效利用型、龙麦2... 本试验以黑龙江省主栽的4个基因型不同的小麦品种为试材,通过不同梯度磷素处理,对各产量性状耐缺磷系数及其各生育期磷素积累量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4个小麦品种对磷素有不同的响应力,其中龙麦30属于磷高效利用型、龙麦26属于磷高效吸收型、克丰10是中间类型、而龙麦19为磷低效型。低磷胁迫对不同磷效基因型小麦各性状的耐低磷系数具有显著的影响。缺磷条件下,对中间类型和磷低效型品种的耐低磷系数抑制作用明显大于磷高效型品种。不同生育期磷素积累量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小麦对磷素的吸收主要集中在抽穗以前,在开花期最低,随着生育进程又呈上升趋势。同时,在土壤基础磷肥偏低时,磷高效基因型小麦植株内磷素积累量和利用效率要显著大于磷低效基因型小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基因型 磷素 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磷水平和接种AMF与解磷细菌对苜蓿产量及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5
8
作者 刘俊英 回金峰 +4 位作者 孙梦瑶 刘选帅 鲁为华 马春晖 张前兵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142-149,共8页
为探讨不同施磷水平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e Fungi,AMF)与解磷细菌对苜蓿干物质产量及其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筛选出苜蓿最佳的施肥模式,为紫花苜蓿高效生产及高效复合型菌肥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试验采用双因... 为探讨不同施磷水平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e Fungi,AMF)与解磷细菌对苜蓿干物质产量及其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筛选出苜蓿最佳的施肥模式,为紫花苜蓿高效生产及高效复合型菌肥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AMF选用摩西管柄囊霉,解磷细菌选用巨大芽孢杆菌,设置4个施菌水平:分别为接种摩西管柄囊霉(Fm,J1)、巨大芽孢杆菌(Bm,J2)、混合菌种(Fm×Bm,J3)和未接菌处理对照组(J0)。施磷(P2O5)设置4个水平P0~P3分别为:0、50、100和150 mg/kg,菌磷互作共16个处理。结果表明:1)相同施菌条件下,苜蓿各茬次干物质产量、总干物质产量和植株磷含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除J2条件下,J2P1处理下的苜蓿总干物质产量达到最大值外,其他施菌条件下,苜蓿的总干物质产量均在P2处理达到最大,且施磷处理显著大于未施磷处理(P<0.05)。苜蓿的磷肥偏生产力及磷肥农学效率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土壤全磷含量和速效磷含量均随着施磷量的增多呈增加的趋势。2)相同施磷处理下,单接种菌处理和混合接种处理下苜蓿的干物质产量、植株磷含量、磷素利用效率、土壤全磷以及速效磷含量均显著大于不接菌处理(P<0.05),其中总干物质产量、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均在J3处理达到最大值。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与干物质产量拟合的相关系数最大,拟合效果最好。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均与总干物质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当施磷量为100 mg/kg,混合接种AMF与解磷细菌能够显著增加苜蓿土壤磷素有效性,提高磷素利用效率,进而增加苜蓿的干物质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肥料 苜蓿 AMF 解磷细菌 磷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磷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苜蓿产量和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安晓霞 张盈盈 +2 位作者 马春晖 李曼 张前兵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1-84,共14页
为探讨施磷及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苜蓿干物质产量、磷含量以及土壤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影响,分析接菌及施磷条件下紫花苜蓿土壤速效磷、全磷与干物质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而阐明接菌及施磷对紫花苜蓿干物质产量及各指标之间关系的影响机... 为探讨施磷及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苜蓿干物质产量、磷含量以及土壤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影响,分析接菌及施磷条件下紫花苜蓿土壤速效磷、全磷与干物质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而阐明接菌及施磷对紫花苜蓿干物质产量及各指标之间关系的影响机制。本试验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设置4个施菌水平:单接种摩西管柄囊霉(Fm,T_(1))、幼套球囊霉(Ge,T_(2))、双接菌(Fm×Ge,T_(3))及未接菌处理(CK,T_(0)),在施菌条件下设置4个施磷水平,分别为:施P2O50(P_(0))、50(P_(1))、100(P_(2))、150(P_(3))mg·kg^(-1),菌磷互作共16个处理,每个处理10次重复。结果表明:1)相同接菌处理,苜蓿的干物质产量、植株叶片、茎及根部磷含量、土壤pH值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在P2处理达到最大值,且施磷处理显著大于未施磷处理(P<0.05)。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速效磷和全磷含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苜蓿的磷肥农学效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2)相同施磷处理,单接菌及双接菌处理苜蓿的干物质产量、植株叶片、茎及根部磷含量、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速效磷、全磷含量、磷素利用效率及土壤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大于未接菌处理(P<0.05),土壤全磷及速效磷含量均在T3处理达到最大值。双接菌处理下土壤的pH值显著小于未接菌处理(P<0.05),且在T_(3)处理达到最小值。因此,当施磷(P_(2)O_(5))量为100 mg·kg^(-1)时,混合接种两种丛枝菌根真菌可以有效促进苜蓿植株根系对土壤中速效磷的吸收,提高磷素利用效率,进而促进苜蓿干物质产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丛枝菌根真菌 磷素利用效率 磷酸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不同养殖模式泌乳牛的磷素利用效率和平衡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谷秋莳 高志岭 +3 位作者 马骁远 翟留博 李建国 马文奇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5-31,共7页
饲料磷素是影响我国泌乳牛生产性能及其环境效应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跟踪调研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河北省集约化和小区养殖模式下泌乳牛的磷素输入、输出以及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集约化奶牛养殖场的饲料磷素含量相... 饲料磷素是影响我国泌乳牛生产性能及其环境效应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跟踪调研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河北省集约化和小区养殖模式下泌乳牛的磷素输入、输出以及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集约化奶牛养殖场的饲料磷素含量相对比较稳定(平均0.38%),与国内外的饲料磷素推荐指标比较吻合(0.38%~0.42%),其中20%的奶牛场高于推荐指标,30%的奶牛场低于推荐指标;而养殖小区的饲料磷含量变异较大(平均0.45%),只有16%的养殖小区的饲料磷素含量介于推荐范围,61%的小区饲料磷含量高于推荐标准,23%的小区低于推荐标准;集约化养殖模式下饲料精粗比平均为60∶40,精、粗饲料磷分别占饲料磷总量的69%和31%,而小区养殖模式下饲料精粗比为50∶50,精、粗饲料磷分别占其总磷量的57%和43%;集约化养殖模式的泌乳期磷素利用效率(305d)和泌乳牛年磷素利用效率(365d)为30.6%和27.9%,分别比小区养殖模式高7.8个百分点和7.1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乳牛 养殖模式 磷素 利用效率 磷素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磷素利用效率 被引量:5
11
作者 邱化蛟 许秀美 +1 位作者 冷寿慈 朱瑞华 《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116-120,共5页
综述了植物在磷胁迫情况下发生的各种适应低磷环境的生物学变化 。
关键词 植物 磷素利用效率 低磷胁迫 适应性机理 磷高效基因型作物 选择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株高近等基因系的磷素利用效率特性分析
12
作者 王婧月 胡德益 +2 位作者 孙娟 唐晓燕 陈光登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64-371,共8页
为明确大麦株高对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土培盆栽试验,以4对两种遗传背景下的大麦株高近等基因系为材料,设置施磷(P_2O_5:60 mg·kg^(-1)土)和不施磷两种磷处理,于成熟期采样,分析其农艺性状、磷含量、磷素利用效率等差异。结果表... 为明确大麦株高对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土培盆栽试验,以4对两种遗传背景下的大麦株高近等基因系为材料,设置施磷(P_2O_5:60 mg·kg^(-1)土)和不施磷两种磷处理,于成熟期采样,分析其农艺性状、磷含量、磷素利用效率等差异。结果表明,施磷处理下大麦近等基因系株高、单株产量、单株秸秆干重及收获指数均较不施磷处理增高,高秆大麦的株高、穗长、芒长、产量及收获指数均显著大于矮秆大麦,而其单株秸秆干重小于矮秆大麦。施磷处理下近等基因系根系、秸秆、籽粒磷含量及磷积累量整体高于不施磷处理。不施磷处理下,高秆大麦的秸秆磷含量及磷积累量整体小于矮秆大麦,而其籽粒磷积累量整体大于矮秆大麦,最大高出矮秆大麦89.87%。施磷处理下大麦的根系、秸秆及籽粒磷素利用效率小于不施磷处理,秸秆磷素利用效率变化最大,施磷为不施磷的25%~68%,其中高秆大麦变化幅度大于矮秆大麦。经相关性分析,大麦单株产量与籽粒磷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根系磷积累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穗长与秸秆磷利用效率、株高与磷收获指数以及芒长与磷收获指数在施磷和不施磷处理下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相较于矮秆大麦,高秆大麦在低磷环境下具有更高的收获指数及磷收获指数,说明高秆大麦具有更高的耐低磷特性。因此,在缺磷土壤中选择株高较高的大麦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株高近等基因系 磷素利用效率 农艺性状 收获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磷水平及方式对杉木幼苗根系生长和磷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7
13
作者 吴文景 梅辉坚 +3 位作者 许静静 马祥庆 邹显花 吴鹏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10-2018,共9页
为研究杉木幼苗根系生长、形态学指标及养分利用效率对土壤磷素异质分布的响应规律,选择杉木种子园单株采种培育的半同胞家系实生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沙培控磷盆栽试验,设计低浓度供磷(8 mg/kg KH2 PO4)、正常供磷(16 mg/kg KH2PO4... 为研究杉木幼苗根系生长、形态学指标及养分利用效率对土壤磷素异质分布的响应规律,选择杉木种子园单株采种培育的半同胞家系实生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沙培控磷盆栽试验,设计低浓度供磷(8 mg/kg KH2 PO4)、正常供磷(16 mg/kg KH2PO4)和高浓度供磷(32 mg/kg KH2PO4)3个供磷水平,每个供磷水平分别采用2种供磷方式(局部供磷和均匀供磷)进行根部施磷。结果表明:(1)从供磷水平来看,低浓度供磷下的杉木根长、根系生物量、根冠比、根系及全株的磷素利用效率均显著大于正常供磷和高浓度供磷,而根平均直径相反;随着供磷水平的提高,杉木苗高和地上部生物量无显著差异,而比根长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2)从供磷方式来看,局部供磷处理的杉木苗高、根长、根系表面积、比根长、地上部生物量、根系及全株的磷素利用效率均显著大于均匀供磷处理,而根平均直径和根冠比则相反。总体上,低浓度局部供磷处理下杉木可明显增强其根系的形态可塑性,从而优化根系在养分异质土壤里的空间分布,并通过提高根系磷素利用效率以维持地上部的正常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局部供磷 均匀供磷 根系形态 磷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深蓄储水灌溉量对冬小麦磷素利用和磷素下渗流失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庞耀悦 胡笑涛 +3 位作者 王芳 查晴 范晓懂 王文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3-504,共12页
[目的]汛前储水灌溉是陕西关中地区雨洪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方式。研究不同深蓄储水灌溉量对农田土壤磷素利用、累积与流失状况的影响,以实现农田的“高”磷吸收和“低”磷淋溶。[方法]在陕西宝鸡峡灌区进行小麦田间试验,供试小麦品种为... [目的]汛前储水灌溉是陕西关中地区雨洪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方式。研究不同深蓄储水灌溉量对农田土壤磷素利用、累积与流失状况的影响,以实现农田的“高”磷吸收和“低”磷淋溶。[方法]在陕西宝鸡峡灌区进行小麦田间试验,供试小麦品种为‘小偃22’。设置储水灌溉量分别为0、80、120、140、160和180 cm,分别记为CK、D80、D120、D140、D160、D180,共6个处理。在小麦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测定冬小麦植株各营养器官生物量、磷素含量及农田0—20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计算冬小麦吸磷量、磷肥利用效率和磷素盈亏。[结果]与CK处理相比,D80、D120、D140、D160、D180处理冬小麦产量分别提高了8.85%、24.71%、30.99%、17.91%、9.90%,成熟期籽粒磷素累积量分别提高了37.55%、46.34%、38.09%、28.23%、22.11%,小麦植株磷素吸收效率分别增加10.10%、12.47%、10.25%、7.59%、5.95%,有效磷表观盈余量分别降低了13.82%、17.05%、14.02%、10.39%、8.13%。随着储水灌溉量的增加,成熟期小麦植株磷素累积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D120处理磷素累积量最高,显著高于D160和D180处理,因此其磷素表观盈余量最低(78.83 kg/hm^(2)),显著低于D160、D180处理。D120处理相较D160和D180有助于小麦花前磷素转运和花后磷素累积;D80处理相较D120处理小麦花前磷素转运有所降低,但在花后磷素累积上表现出补偿作用;D140处理虽然降低了花后的磷素累积,但通过提高花前磷素转运实现了平衡。值得注意的是,D80、D120和D140处理之间的成熟期植株磷素累积量与籽粒磷素累积量差异不显著。另外,由于土壤中20-10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远低于该地磷素淋溶的环境阈值(39.9 mg/kg),尽管存在高水平的磷盈余,在适宜储水灌溉量下也不会引发磷淋失。然而,当储水深度大于160 cm时,对深层土壤中速效磷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导致土壤磷素发生淋失。[结论]在西北地区,适宜的储水灌溉量为80~140 cm,既可以提高小麦磷素吸收,又可以控制土壤中速效磷含量处于适宜范围,降低土壤磷素盈余,进而获得较低的土壤磷素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水灌溉深度 磷素利用效率 磷素淋失 磷素盈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磷环境下种间关系对羊草和冷蒿生物量及氮磷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瑾 侯向阳 +6 位作者 马文静 李西良 丁勇 武自念 郭丰辉 李怡 赵劲博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24,共8页
为研究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冷蒿(Artemisia frigida)在不同磷环境下的种间关系以及对磷素适应策略的变化,采用室内沙培模拟试验,在不同磷处理(P1=2.5mg/kg、P2=25mg/kg)下设置羊草单种、冷蒿单种和两者混种的种植方式,测定了不同... 为研究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冷蒿(Artemisia frigida)在不同磷环境下的种间关系以及对磷素适应策略的变化,采用室内沙培模拟试验,在不同磷处理(P1=2.5mg/kg、P2=25mg/kg)下设置羊草单种、冷蒿单种和两者混种的种植方式,测定了不同处理下羊草和冷蒿的生物量、氮磷含量和氮磷吸收及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低磷环境下,混种处理中羊草的生物量增加了61.23%,其氮、磷吸收效率分别提高46.00%和24.29%,冷蒿的生物量增加了95.77%,其氮、磷吸收效率分别提高了71.00%和115.87%。表现为羊草和冷蒿混种后出现正相互作用,且对冷蒿的正向影响更大。低磷环境下冷蒿可能有较强的生存能力,通过调整策略积极地适应胁迫环境,最终成为草地退化群落的优势物种;(2)高磷环境下,混种处理中羊草的生物量提高了46.59%,其氮、磷吸收效率分别提高了30.71%和12.53%,冷蒿的生物量下降了29.27%,其氮、磷吸收效率分别下降了29.80%和12.09%。两植物的相互关系表现为负相互作用,羊草较冷蒿能更有效获取并同化资源,竞争能力相对较强,可能是成为典型草原优势物种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 冷蒿 种间关系 磷素 氮磷吸收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供磷有效提高苹果园磷肥的利用效率
16
作者 王世明(摘录) 《中国果业信息》 2019年第11期53-53,共1页
据《中国果树》2019年第5期《局部供磷条件下苹果幼苗根系形态的适应性变化及其对磷素的吸收》(作者车美美等)报道,以苹果砧木品种M26的幼苗为材料,设置局部和均匀供磷处理,研究不同供磷方式下根系形态的适应性变化及其对磷的吸收。
关键词 适应性变化 根系形态 苹果砧木 供磷 苹果园 苹果幼苗 利用效率 磷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小麦品种对磷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被引量:35
17
作者 王树亮 田奇卓 +3 位作者 李娜娜 谢连杰 裴艳婷 李慧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76-483,共8页
为探讨不同小麦品种间磷素吸收利用和收获指数的差异,筛选磷高效型品种,以山东省不同时期30个主要推广品种为材料,在两种肥力条件下,研究了磷素在不同品种各器官中的含量,并对磷素利用效率和磷收获指数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 为探讨不同小麦品种间磷素吸收利用和收获指数的差异,筛选磷高效型品种,以山东省不同时期30个主要推广品种为材料,在两种肥力条件下,研究了磷素在不同品种各器官中的含量,并对磷素利用效率和磷收获指数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整株和各器官中磷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且随着土壤肥力的提高而提高,其中以茎叶提高幅度最大,籽粒提高幅度较小;不同品种间磷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高肥力下各品种平均磷利用效率和磷收获指数分别比低肥力下降低了10.22%和2.61个百分点。通过聚类筛选出4个在高低两肥力下磷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均较高的品种;5个仅磷素利用效率高的品种,其中一个只适于高肥地,一个只适于低肥地;四个仅磷收获指数高的品种,其中有两个只适于高肥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磷素利用效率 磷收获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磷方式对高产春玉米磷素吸收与磷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8
18
作者 范秀艳 杨恒山 +3 位作者 高聚林 张瑞富 王志刚 张玉芹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2-320,共9页
以高产春玉米"金山27"为供试品种,研究了在3个施磷水平(P2O5100、150和200 kg/hm2)下,不同施磷方式(分层施磷和传统施磷)对其磷素吸收、转运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磷水平下,分层施磷较传统施磷方式玉米植株磷含量和... 以高产春玉米"金山27"为供试品种,研究了在3个施磷水平(P2O5100、150和200 kg/hm2)下,不同施磷方式(分层施磷和传统施磷)对其磷素吸收、转运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磷水平下,分层施磷较传统施磷方式玉米植株磷含量和磷积累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完熟期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施磷方式间,茎鞘、叶片、穗部营养体各生育时期磷含量和磷积累量差异多数不显著,但完熟期子粒磷含量和磷积累量分层施磷均显著高于传统施磷方式。同一施磷水平下,叶片、茎鞘和穗部营养体中磷素的转运量均表现为分层施磷高于传统施磷,但差异多数未达到显著水平。转运率及对子粒贡献率的差异规律性不明显。磷肥吸收效率、利用效率、偏生产力和利用率均以分层施磷高于传统施磷方式,且差异多数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分层施磷方式能促进春玉米对磷素的吸收,可提高磷肥的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施磷方式 磷素积累与转运 磷肥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与有机农作条件下土壤-植物系统磷素平衡及利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孟凡乔 李国学 史雅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64-66,共3页
分析了自然生态系统中P的形态、数量和循环方式,对常规和有机农作条件下土壤-植物系统P的来源、数量、输入、输出途径及特点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P的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有机农作方式下P投入水平低,输出与常规农作方式相当,系... 分析了自然生态系统中P的形态、数量和循环方式,对常规和有机农作条件下土壤-植物系统P的来源、数量、输入、输出途径及特点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P的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有机农作方式下P投入水平低,输出与常规农作方式相当,系统表现为负平衡,但P的利用效率高于常规农作方式,对减少P素的负效应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素 农作方式 利用效率 土壤-植物系统 分布 形态 数量 输入 输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高粱的磷效率和磷素转运特性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鹏 武爱莲 +4 位作者 王劲松 南江宽 董二伟 焦晓燕 平俊爱 《山西农业科学》 2018年第3期344-349,共6页
为探讨不同基因型高粱磷效率及其差异机制,在温室内采用盆栽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低磷敏感型高粱(冀蚜2号和TX7000B)和耐低磷型高粱(SX44B和TX378)的籽粒产量、磷素累积量、磷转运率以及磷效率相关指标对低磷和正常供磷的响应。结果表明,低... 为探讨不同基因型高粱磷效率及其差异机制,在温室内采用盆栽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低磷敏感型高粱(冀蚜2号和TX7000B)和耐低磷型高粱(SX44B和TX378)的籽粒产量、磷素累积量、磷转运率以及磷效率相关指标对低磷和正常供磷的响应。结果表明,低磷较正常供磷处理,冀蚜2号和TX7000B的籽粒产量和收获期植株磷素累积量的降幅以及磷收获指数的增幅小于SX44B和TX378;低磷处理下,高粱的磷效率和磷素吸收效率显著增加,冀蚜2号和TX7000B的增幅(磷效率分别是正常供磷处理的6.94,7.31倍,磷素吸收效率分别是正常供磷处理的3.77,5.22倍)小于SX44B和TX378(磷效率分别是正常供磷处理的8.76,8.84倍,磷素吸收效率分别是正常供磷处理的6.80,6.44倍);低磷胁迫增加了各基因型高粱叶片的磷转运率,增加了耐低磷型高粱茎秆磷转运率,对低磷敏感型高粱茎秆磷素转运影响很小。低磷处理下,较高的磷素吸收效率是耐低磷型高粱相对产量和磷效率比低磷敏感型高粱高的主要原因,该研究可为耐低磷型高粱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磷转运率 磷素吸收效率 磷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