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磷素利用效率的基因位点及其交互作用 被引量:24
1
作者 曹卫东 贾继增 金继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5-292,共8页
利用小麦W7984和Opata85作亲本 ,通过一粒传而获得F7重组近交系 (RIL)群体。对该群体的 1 1 4个株系分别在正常供磷和低磷胁迫下探讨小麦地上部磷素利用效率 (SPUE)和全株磷素利用效率 (WPUE) ;并根据该群体而构建的遗传图谱包括覆盖整... 利用小麦W7984和Opata85作亲本 ,通过一粒传而获得F7重组近交系 (RIL)群体。对该群体的 1 1 4个株系分别在正常供磷和低磷胁迫下探讨小麦地上部磷素利用效率 (SPUE)和全株磷素利用效率 (WPUE) ;并根据该群体而构建的遗传图谱包括覆盖整个染色体组的 91 8个RFLP标记 ,研究 2种供磷情况下小麦磷素利用效率的基因位点及基因间互作。结果表明 ,正常供磷 ,有 2个与SPUE有关的QTL ,分别位于染色体 1B和 5A上 ,变异解释率分别为 6 55 %和 1 1 61 % ;与WPUE有关的QTL有位于染色体 2B、5A和 7A上的 3个 ;SPUE和WPUE还分别受一对互作位点的影响。在磷胁迫下 ,有 3个QTL与SPUE有关 ,分别位于染色体 2D、3B和6D上 ,变异解释率分别为 1 4 2 %、7 73%和 6 58% ;与WPUE相关的 2个QTL分别位于染色体 2D、7A上 ,变异解释率分别为 1 8 0 1 %和 1 0 73 % ;SPUE受上位效应的影响。 7A染色体对于小麦的磷素利用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位于该染色体上的片段Xfba354 Xfba69在 2种供磷情况下都显著影响WPUE ,同时此片段在正常供磷下还与其它基因互作而影响WPUE。此外 ,5A染色体在正常供磷、2D染色体在低磷胁迫下分别对磷素利用效率 (PUE)有较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磷素利用效率 RFLP标记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上位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春小麦磷素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何文寿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共6页
在不同施磷土壤条件下,采用肥料田间试验和测试分析方法,研究了宁夏春小麦磷素利用效率及其有关性状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不论施磷与否,小麦籽粒产量、生物学产量、磷肥增产率、地上部茎叶和籽粒中含磷量以及磷素吸收累积量、磷素利... 在不同施磷土壤条件下,采用肥料田间试验和测试分析方法,研究了宁夏春小麦磷素利用效率及其有关性状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不论施磷与否,小麦籽粒产量、生物学产量、磷肥增产率、地上部茎叶和籽粒中含磷量以及磷素吸收累积量、磷素利用效率等均存在明显基因型差异,且这种差异在低磷条件下更为明显。在低磷条件下,籽粒生产中的磷素利用效率变化在160.1~448.3kg/kg之间,平均为223.1kg/kg,变异系数为23.05%;干物质生产中的磷素利用效率变化在332.6~898.5kg/kg之间,平均为458.4kg/kg,变异系数为22.57%。从中筛选出低磷高产高效品种8个。在较高供磷条件下,籽粒生产中的磷素利用效率变化在150.9~350.9kg/kg之间,平均为229.8kg/kg,变异系数为20.63%;于物质生产中的成素利用效率变化在358.3~746.5 kg/kg之间,平均为482.Ikg地,变异系数为 18.76%。从中筛选出高磷高产高效品种7个。通过相关分析,研究了不同供成条件下磷素利用效率与其它营养性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培育磷高效品种的有用性状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春小麦 磷素利用效率 基因型差异 营养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磷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苜蓿产量和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安晓霞 张盈盈 +2 位作者 马春晖 李曼 张前兵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1-84,共14页
为探讨施磷及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苜蓿干物质产量、磷含量以及土壤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影响,分析接菌及施磷条件下紫花苜蓿土壤速效磷、全磷与干物质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而阐明接菌及施磷对紫花苜蓿干物质产量及各指标之间关系的影响机... 为探讨施磷及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苜蓿干物质产量、磷含量以及土壤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影响,分析接菌及施磷条件下紫花苜蓿土壤速效磷、全磷与干物质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而阐明接菌及施磷对紫花苜蓿干物质产量及各指标之间关系的影响机制。本试验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设置4个施菌水平:单接种摩西管柄囊霉(Fm,T_(1))、幼套球囊霉(Ge,T_(2))、双接菌(Fm×Ge,T_(3))及未接菌处理(CK,T_(0)),在施菌条件下设置4个施磷水平,分别为:施P2O50(P_(0))、50(P_(1))、100(P_(2))、150(P_(3))mg·kg^(-1),菌磷互作共16个处理,每个处理10次重复。结果表明:1)相同接菌处理,苜蓿的干物质产量、植株叶片、茎及根部磷含量、土壤pH值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在P2处理达到最大值,且施磷处理显著大于未施磷处理(P<0.05)。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速效磷和全磷含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苜蓿的磷肥农学效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2)相同施磷处理,单接菌及双接菌处理苜蓿的干物质产量、植株叶片、茎及根部磷含量、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速效磷、全磷含量、磷素利用效率及土壤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大于未接菌处理(P<0.05),土壤全磷及速效磷含量均在T3处理达到最大值。双接菌处理下土壤的pH值显著小于未接菌处理(P<0.05),且在T_(3)处理达到最小值。因此,当施磷(P_(2)O_(5))量为100 mg·kg^(-1)时,混合接种两种丛枝菌根真菌可以有效促进苜蓿植株根系对土壤中速效磷的吸收,提高磷素利用效率,进而促进苜蓿干物质产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丛枝菌根真菌 磷素利用效率 磷酸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深蓄储水灌溉量对冬小麦磷素利用和磷素下渗流失风险的影响
4
作者 庞耀悦 胡笑涛 +3 位作者 王芳 查晴 范晓懂 王文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3-504,共12页
[目的]汛前储水灌溉是陕西关中地区雨洪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方式。研究不同深蓄储水灌溉量对农田土壤磷素利用、累积与流失状况的影响,以实现农田的“高”磷吸收和“低”磷淋溶。[方法]在陕西宝鸡峡灌区进行小麦田间试验,供试小麦品种为... [目的]汛前储水灌溉是陕西关中地区雨洪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方式。研究不同深蓄储水灌溉量对农田土壤磷素利用、累积与流失状况的影响,以实现农田的“高”磷吸收和“低”磷淋溶。[方法]在陕西宝鸡峡灌区进行小麦田间试验,供试小麦品种为‘小偃22’。设置储水灌溉量分别为0、80、120、140、160和180 cm,分别记为CK、D80、D120、D140、D160、D180,共6个处理。在小麦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测定冬小麦植株各营养器官生物量、磷素含量及农田0—20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计算冬小麦吸磷量、磷肥利用效率和磷素盈亏。[结果]与CK处理相比,D80、D120、D140、D160、D180处理冬小麦产量分别提高了8.85%、24.71%、30.99%、17.91%、9.90%,成熟期籽粒磷素累积量分别提高了37.55%、46.34%、38.09%、28.23%、22.11%,小麦植株磷素吸收效率分别增加10.10%、12.47%、10.25%、7.59%、5.95%,有效磷表观盈余量分别降低了13.82%、17.05%、14.02%、10.39%、8.13%。随着储水灌溉量的增加,成熟期小麦植株磷素累积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D120处理磷素累积量最高,显著高于D160和D180处理,因此其磷素表观盈余量最低(78.83 kg/hm^(2)),显著低于D160、D180处理。D120处理相较D160和D180有助于小麦花前磷素转运和花后磷素累积;D80处理相较D120处理小麦花前磷素转运有所降低,但在花后磷素累积上表现出补偿作用;D140处理虽然降低了花后的磷素累积,但通过提高花前磷素转运实现了平衡。值得注意的是,D80、D120和D140处理之间的成熟期植株磷素累积量与籽粒磷素累积量差异不显著。另外,由于土壤中20-10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远低于该地磷素淋溶的环境阈值(39.9 mg/kg),尽管存在高水平的磷盈余,在适宜储水灌溉量下也不会引发磷淋失。然而,当储水深度大于160 cm时,对深层土壤中速效磷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导致土壤磷素发生淋失。[结论]在西北地区,适宜的储水灌溉量为80~140 cm,既可以提高小麦磷素吸收,又可以控制土壤中速效磷含量处于适宜范围,降低土壤磷素盈余,进而获得较低的土壤磷素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水灌溉深度 磷素利用效率 磷素淋失 磷素盈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间陈化生物质炭提高稻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磷素利用率 被引量:10
5
作者 宋燕凤 张前前 +2 位作者 吴震 段鹏鹏 熊正琴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3-621,共9页
【目的】生物质炭因其巨大的比表面积和稳定的结构而被用作土壤改良剂。然而关于田间陈化生物质炭对土壤肥力和养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相对缺乏。通过定位试验,分析田间不同陈化年限的生物质炭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 【目的】生物质炭因其巨大的比表面积和稳定的结构而被用作土壤改良剂。然而关于田间陈化生物质炭对土壤肥力和养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相对缺乏。通过定位试验,分析田间不同陈化年限的生物质炭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田间定位试验设在江苏南京,供试土壤为粘质水稻土。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是不施磷肥对照(CK)、施用磷肥(P)及磷肥配施新鲜生物质炭(PB_(0y),2017年施入)、2年陈化生物质炭(PB_(2y),2015年施入)和5年陈化生物质炭(PB_(5y),2012年施入)。在水稻收获后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团聚体分级,测定大团聚体(250~2000μm)、微团聚体(53~250μm)、粉粒(2~53μm)、粘粒(<2μm)含量以有效磷含量和基本理化性质,同时测定水稻产量和磷素利用效率。【结果】与P处理相比,PB_(2y)和PB_(5y)处理显著提高250~2000μm大团聚体的比例(69.2%~107.8%),降低2~53μm粉粒(13.1%~14.7%)和<2μm粘粒(6.9%~41.9%)的比例,而PB_(0y)与P处理相比各粒级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B_(0y)、PB_(2y)和PB_(5y)处理土壤有机碳(SOC)提高了18.5%~58.5%,全磷含量提高了5.7%~17.1%,但2~53μm粒级SOC含量无显著差异。与P处理相比,PB_(0y)处理对水稻产量和磷素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PB_(2y)和PB_(5y)处理均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13.7%和16.3%)和磷素利用率(35.4%和45.5%)。由结构方程模型可知,陈化生物质炭(PB_(2y)和PB_(5y))通过改善土壤养分状况(SOC、全磷含量、碳磷比等)和土壤结构(250~2000μm大团聚体比例增加),保证了水稻产量和磷储量。【结论】与新鲜生物质炭相比,陈化生物质炭可有效增加250~2000μm大团聚体比例以及土壤有效磷和全磷的保护,从而促进植物对磷的吸收利用,达到增加产量和磷素利用效率的目的。5年陈化生物质炭的改良效果好于2年陈化生物质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陈化生物质炭 土壤团聚体 作物产量 磷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休闲期复种绿肥冬油菜对陇中旱地春小麦氮磷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宝时 李国权 +5 位作者 裴希谦 鞠青夏 张金兰 杨钊 牛树君 曹世勤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926-930,共5页
氮、磷肥对春小麦的产量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为提高春小麦氮磷的吸收和利用,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休闲期种植翻压绿肥冬油菜对小麦产量及籽粒、秸秆氮磷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期种植翻压绿肥冬油菜后春小麦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提... 氮、磷肥对春小麦的产量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为提高春小麦氮磷的吸收和利用,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休闲期种植翻压绿肥冬油菜对小麦产量及籽粒、秸秆氮磷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期种植翻压绿肥冬油菜后春小麦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提高了23.03%和17.68%;籽粒、秸秆中氮含量分别降低了5.44%、27.39%,秸秆氮吸收量降低了8.69%,籽粒氮吸收量提高了11.29%;籽粒中磷含量提高了11.35%,秸秆中磷含量降低了10.00%,籽粒、秸秆中磷吸收量分别提高了30.84%、12.50%。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7.65%、12.18%,磷肥偏生产力提高了17.65%,磷素利用效率降低了5.34%。综上,休闲期麦后复种绿肥冬油菜可提高小麦籽粒的磷含量、氮磷吸收量、氮磷肥偏生产力以及氮素利用效率,进而有效提高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冬油菜 春小麦 氮素利用效率 磷素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磷对滴灌苜蓿干草产量及磷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7
作者 孙艳梅 刘选帅 +6 位作者 张前兵 吴昊 张新田 苗晓茸 刘俊英 于磊 马春晖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4-163,共10页
为探讨不同施磷量对滴灌苜蓿干草产量、吸磷量及苜蓿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明确不同磷素水平下土壤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分布特征。试验设4种施磷梯度,分别为施P_2O_5 0 kg·hm^(-2)(CK)、50 kg·hm^(-2)(P_1)、100 kg·hm^(-2)... 为探讨不同施磷量对滴灌苜蓿干草产量、吸磷量及苜蓿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明确不同磷素水平下土壤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分布特征。试验设4种施磷梯度,分别为施P_2O_5 0 kg·hm^(-2)(CK)、50 kg·hm^(-2)(P_1)、100 kg·hm^(-2)(P_2)、150 kg·hm^(-2)(P_3),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施肥方式,平均分4次分别在返青后的分枝期、第1茬、第2茬、第3茬刈割后3~5 d施入。结果表明,各茬次苜蓿植株叶片、茎秆磷含量在P_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其中叶片磷含量数值分别为0.223%,0.275%,0.292%和0.218%;茎秆磷含量数值分别为0.202%,0.223%,0.201%和0.146%。苜蓿叶片磷含量大于茎秆磷含量。滴灌苜蓿植株的干草产量、吸磷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第1茬P_2处理达到最大值,数值分别为6.54 t·hm^(-2)和13.78 kg·hm^(-2)。土壤全磷含量、速效磷含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且各施磷处理显著大于未施磷处理(P<0.05),滴灌苜蓿总干草产量在P_2处理条件下达到最大,达21.24 t·hm^(-2)。苜蓿的磷素利用效率为随施磷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P_1处理苜蓿的磷素利用效率在第1茬达到最大值为28.37%。滴灌苜蓿植株吸磷量与干草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当施P_2O_5为100 kg·hm^(-2)(P_2)时,能够有效促进苜蓿根系对土壤速效磷的吸收,提高苜蓿磷素利用效率,进而提高滴灌苜蓿干草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磷素利用效率 全磷 速效磷 滴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春地区食物链磷素养分流动历史变化特征分析
8
作者 张晓萌 王寅 +2 位作者 焉莉 冯国忠 高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99-1105,共7页
磷是重要的生命元素,其循环与转化在食物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通过整理统计资料和文献数据,利用NUFER模型(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NUFER),分析长春地区1993—2013年食物链磷素流动趋势特... 磷是重要的生命元素,其循环与转化在食物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通过整理统计资料和文献数据,利用NUFER模型(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NUFER),分析长春地区1993—2013年食物链磷素流动趋势特征,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策略,为该地区食物链磷素的优化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993年长春地区食物链磷素总输入量为32.6 Gg,至2013年增长至113.9 Gg。食品生产方面,动物性食品磷素养分生产量由1993年的0.7 Gg提高到2013年的2.7 Gg,而植物性食品则由1993年的16.1Gg降低至2013年的15.7 Gg。食品消费方面,动物性食品磷素消耗量由1993年的0.5 Gg提高到2013年的1.1Gg,植物性食品则由1993年的5.0 Gg降低至2013年的4.4 Gg。20年间,长春地区食物链以废物形式累积的磷素量上升了15个百分点,通过径流、淋洗及侵蚀方式损失掉的磷素增加了17.6 Gg。至2013年,食物链中磷素的损失率达到20.2%。食物链各环节的磷素利用效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作物生产和畜禽生产系统磷素利用效率分别由94.2%和4.1%降至49.3%和3.8%。整个食物链的磷素利用效率降低了20.3个百分点。同时,磷素的循环再利用效率也在逐渐降低。20年间,长春地区食物链磷素流动呈现出"投入量大、累积量多、损失量高、利用效率和循环再利用率低"的形式。因此,该地区的食物链中应控制磷素养分的投入,注意畜禽系统中废弃物的磷素循环利用,减少磷素损失从而提高磷素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素 NUFER模型 食物链 养分流动 磷素利用效率 磷素损失率 长春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季施磷结合秸秆还田提高油菜–水稻轮作体系的产量和磷肥利用率 被引量:4
9
作者 黄正 张琪 +5 位作者 周宁宁 阿什日轨 冯婷煜 马鹏 周林 张荣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409-1420,共12页
【目的】探究秸秆还田和减磷处理对油–稻轮作周年物质生产和磷素利用的影响。【方法】田间试验在四川绵阳进行,种植制度为油菜–水稻复种。设置秸秆不还田(T1)和秸秆还田(T2)两种模式,4个施磷模式:油–稻两季均不施磷(P1)、油菜施P_(2)... 【目的】探究秸秆还田和减磷处理对油–稻轮作周年物质生产和磷素利用的影响。【方法】田间试验在四川绵阳进行,种植制度为油菜–水稻复种。设置秸秆不还田(T1)和秸秆还田(T2)两种模式,4个施磷模式:油–稻两季均不施磷(P1)、油菜施P_(2)O_(5)120 kg/hm^(2)–水稻季施P_(2)O_(5)90 kg/hm^(2)(P2)、油菜季施P_(2)O_(5)120 kg/hm^(2)–水稻季不施磷(P3)、油菜季不施磷–水稻季施P_(2)O_(5)90 kg/hm^(2)(P4)。分析了油菜、水稻及周年干物质积累、产量以及磷素利用。【结果】施磷显著提高了油–稻轮作周年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吸磷量。与P2相比,P3提高了油–稻两季干物质积累量、花后茎叶干物质转出量和吸磷量,其油–稻周年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吸磷量分别提高10.14%~27.65%、8.39%~9.71%、1.86%~5.65%;而P4处理较P2处理提高水稻季干物质积累量、花后茎叶干物质转运量和水稻产量,但降低了油菜季干物质积累量和油–稻两季的吸磷量,其周年产量增加4.47%~14.88%,但周年干物质量和吸磷量分别降低3.03%~10.07%、14.27%~22.76%。在磷肥利用方面,P3、P4较P2周年磷肥吸收利用率分别增加92.70%、51.72%。秸秆还田提高油菜–水稻周年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吸磷量。【结论】油菜–水稻轮作体系下,将全年磷肥用量降低至P_(5)O_(2)120 kg/hm^(2)且全部施在油菜上,不仅满足油菜对磷肥的需求,而且水稻对油菜秸秆还田带来的磷素营养的吸收利用显著高于磷肥,进而显著促进了油菜–水稻体系的周年磷素吸收和利用,提高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实现轮作体系的高产高效。相反,仅在水稻季施磷肥,无论是否水稻秸秆还田,都难以满足油菜的磷素营养,降低轮作体系的周年产量和磷肥效率。因此,在油–稻轮作体系,采用油菜季施磷120 kg/hm^(2),配合秸秆还田是实现减磷并稳产高效的组合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水稻轮作 秸秆还田 施磷方式 干物质积累 磷素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磷耦合下紫花苜蓿的干物质产量及磷素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选帅 孙延亮 +1 位作者 马春晖 张前兵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4-115,共12页
探讨在施磷条件下接种不同比例丛枝菌根真菌(AMF)与解磷细菌(PSB)对紫花苜蓿各器官、不同部位磷含量及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为提高紫花苜蓿的磷肥利用效率及优质高产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制度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进行... 探讨在施磷条件下接种不同比例丛枝菌根真菌(AMF)与解磷细菌(PSB)对紫花苜蓿各器官、不同部位磷含量及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为提高紫花苜蓿的磷肥利用效率及优质高产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制度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进行盆栽试验,设置5种接菌比例(AMF∶PSB)梯度[3∶7(J_(1))、4∶6(J_(2))、5∶5(J3)、6∶4(J_(4))和7∶3(J_(5))]和2种施磷(P_(2)O_(5))水平[0(P0)和100 mg·kg^(-1)(P_(1))],共计10个处理。通过对紫花苜蓿植株磷含量、土壤磷含量、干物质产量及磷素利用效率进行测定,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明确紫花苜蓿植株磷含量、土壤磷含量、干物质产量及磷素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通过隶属函数分析筛选出适合苜蓿生长的最佳菌磷耦合模式,明确菌磷耦合下紫花苜蓿的干物质产量及磷素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相同接菌条件下,紫花苜蓿的植株磷、茎磷、叶磷、花磷、根磷、上部磷、中部磷、下部磷、根际土壤有效磷、非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及干物质产量均为P1处理显著大于P_(0)处理(P<0.05)。相同施磷条件下,紫花苜蓿的植株磷、茎磷、叶磷、花磷、根磷、上部磷、中部磷及下部磷均表现为J_(5)处理显著大于其他接菌处理(P<0.05),而干物质产量表现为J_(1)、J_(2)、J_(3)和J_(4)处理显著大于J_(5)处理(P<0.05),苜蓿各器官磷含量表现为:花>叶>根>茎;苜蓿各部位磷含量表现为:上部>中部>下部;土壤有效磷含量表现为:根际土>非根际土。菌磷耦合处理中,苜蓿总干物质产量和磷素利用效率均在J4P1处理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9.31 g·pot^(-1)和27.23%。相关性分析表明,苜蓿植株磷含量、根际土壤磷含量、非根际土壤磷含量、磷素利用效率和总干物质产量两两互为正相关,其中,总干物质产量与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和磷素利用效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非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根据隶属函数值大小排序,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J_(1)P_(1)、J_(3)P_(1)和J_(4)P_(1)处理。当施磷(P_(2)O_(5))量为100 mg·kg^(-1)及AMF和PSB为3∶7的双接菌比例下,能够较大程度地改善苜蓿的磷营养水平,进而提高苜蓿的干物质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磷营养 丛枝菌根真菌 解磷细菌 干物质产量 磷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细胞间磷酸盐高效循环再利用的机制解析
11
作者 赵红玉 徐磊 易可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75-378,共4页
磷是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矿质营养元素。由于磷酸盐易被土壤所固定的特性,往往需要大量施用磷肥来满足作物需求,这造成了田间磷肥利用效率低且带来环境污染风险。提高作物体内磷素利用效率,减少对外界磷素供应的依赖是磷素养分高效... 磷是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矿质营养元素。由于磷酸盐易被土壤所固定的特性,往往需要大量施用磷肥来满足作物需求,这造成了田间磷肥利用效率低且带来环境污染风险。提高作物体内磷素利用效率,减少对外界磷素供应的依赖是磷素养分高效的重要途径。目前,大量研究解析了作物磷素信号调控网络及其调控磷素吸收的分子生理机制,但针对作物自身磷素利用效率的研究相对较少,相关的植物营养生物学认知不足,尤其是体内磷素循环再利用的分子生理机制至今仍不清楚。一个重要限制因素是缺乏高效经济的植物细胞内磷含量检测技术。植物体内磷素转移再利用的主要形态为磷酸盐,因此,发展植物细胞水平的磷酸盐检测技术,并利用该技术解析磷信号调控网络如何响应外界磷素供应和体内组织细胞间磷酸盐分布,调节组织细胞间磷酸盐循环再利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并能为水稻田间磷素养分高效利用提供新的理论和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磷素利用效率 磷循环再利用 磷酸盐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氮、磷高效型小麦品种(系)的筛选
12
作者 袁园园 董贝 +3 位作者 张荣亭 马玉娟 曹晓慧 郑洪蕊 《山西农经》 2016年第5期81-81,共1页
本文以山东省近年来新育成的25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通过正常氮磷水平的大田试验,测定不同品种(系)籽粒的氮素利用效率(nitrogen utilization efficiency,NUE)和磷素利用效率(phosphorus utilization efficiency,PUE)及其相关性状,综... 本文以山东省近年来新育成的25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通过正常氮磷水平的大田试验,测定不同品种(系)籽粒的氮素利用效率(nitrogen utilization efficiency,NUE)和磷素利用效率(phosphorus utilization efficiency,PUE)及其相关性状,综合产量性状,从中筛选出氮素和磷素利用效率高且产量好的氮、磷高效型小麦新品种(系),为品种推广提供参考。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品种收获脱粒,采用微量凯氏定氮法和钒钼酸铵显色法分别测定籽粒的氮浓度(grain nitrogen concentration,GNCe)和磷浓度(grain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GPCe),并分别计算籽粒的NUE和PUE。结果表明,在正常氮、磷水平下,以济麦22为对照,NUE、PUE和产量分别高出对照10%以上的品种(系)有13个、8个和11个;在这3个指标上均比对照高出10%的品种(系)有4个,它们是山农24、泰农18、山农32(SH5099)和山农29(LS6109)。因此,山农24、泰农18、山农32(SH5099)和山农29(LS6109)是氮、磷高效型小麦品种(系),在生产上推广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素利用效率 磷素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供磷水平对旱作条件下水稻生长、根系形态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郑丽 樊剑波 +2 位作者 何园球 郑学博 许小伟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64-669,共6页
通过盆栽试验,比较分析了磷素对旱作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苗期生长、根系形态及磷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磷肥促进水稻地上部和根系的生长,低磷胁迫显著增大了植物的根冠比,且品种间差异明显,丛矮2在低磷水平和高磷水平下的... 通过盆栽试验,比较分析了磷素对旱作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苗期生长、根系形态及磷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磷肥促进水稻地上部和根系的生长,低磷胁迫显著增大了植物的根冠比,且品种间差异明显,丛矮2在低磷水平和高磷水平下的根冠比比值为1.982,而黄华占相应的比值为1.096;随供磷浓度的增加,水稻植株含磷量增加而磷素生理利用率降低,在3种磷水平下,3345的磷素吸收效率均高于其他4个品种,磷素生理利用率却低于其他4个品种。根系形态参数与磷素吸收、利用效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根系总长对水稻植株吸磷量影响最大。总之,适当地施用磷肥能更好地协调根系与地上部的关系,促进根系的生长和根系对磷素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 水稻 生物量 根系形态 磷素吸收 磷素生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