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沉积物-海水界面附近磷与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式 被引量:22
1
作者 宋金明 罗延馨 李鹏程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30-32,共3页
现场模拟了渤海沉积物 海水界面磷、硅的交换通量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渤海磷、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式 ,渤海的磷、硅主要来源于河流的输入和沉积物向海水的扩散提供 ,输出则是主要通过向黄海输送。计算结果表明 ,渤海每年沉积物向海... 现场模拟了渤海沉积物 海水界面磷、硅的交换通量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渤海磷、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式 ,渤海的磷、硅主要来源于河流的输入和沉积物向海水的扩散提供 ,输出则是主要通过向黄海输送。计算结果表明 ,渤海每年沉积物向海水提供的磷、硅分别为10.2×106 和190.6×106 kg,分别占渤海磷、硅循环总量的86.4 %和31.7 %。说明沉积物 海水界面过程在渤海磷、硅循环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海水界面过程 磷与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式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立军 季宏兵 +2 位作者 丁淮剑 薛彦山 范旸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88-194,共7页
生命元素硅在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全球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因此,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进展,包括陆地和海... 生命元素硅在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全球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因此,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进展,包括陆地和海洋中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人类活动对硅循环的影响等方面,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海水界面附近氮、磷、硅的生物地球化学 被引量:16
3
作者 孙云明 宋金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27-534,共8页
海洋沉积物中的N和P随沉积物的粒度由粗到细,含量逐渐升高,而Si则降低;积物中N、P、S的含量还随海区、输入源、季节、动力学过程及生物生产过程不同而变化。控制海洋沉积物—海水界面N、P、Si沉积、释放及循环的因素,包括有机质和溶解... 海洋沉积物中的N和P随沉积物的粒度由粗到细,含量逐渐升高,而Si则降低;积物中N、P、S的含量还随海区、输入源、季节、动力学过程及生物生产过程不同而变化。控制海洋沉积物—海水界面N、P、Si沉积、释放及循环的因素,包括有机质和溶解氧的浓度、有机质中C、N、P、Si的相对比例、沉积物—海水界面附近的氧化还原环境、生物扰动、温度、水深、pH值、不同形态S的浓度、金属离子以及水动力条件等。一般其综合作用的表现是,沉积物—海水界面之间NH_4^+、PO_4^(3-)和Si(OH)_4从沉积物向上覆水扩散转移,而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通量方向相反,通量的大小随着海区的不同差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源要素 海洋沉积物 海水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高分辨率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CNMM-DNDC三维模型的研发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郑循华 李思琪 +7 位作者 张伟 刘春岩 姚志生 韩圣慧 王睿 王凯 陈笑 李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7,共16页
CNMM-DNDC模型是本文作者团队研发的陆地高分辨率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三维模型。本文系统介绍了建模背景和理念、核心过程和模型特点、模拟功能和观测验证、多尺度区域或流域初步应用以及未来发展展望。自2018年刊发首个版本以来,该... CNMM-DNDC模型是本文作者团队研发的陆地高分辨率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三维模型。本文系统介绍了建模背景和理念、核心过程和模型特点、模拟功能和观测验证、多尺度区域或流域初步应用以及未来发展展望。自2018年刊发首个版本以来,该模型经过了多方面科学过程改进和模拟功能扩展,在元素化学反应、物质相变和机械迁移等基本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层面,完成了对陆地表层系统碳氮磷水循环全耦合的精细刻画。迄今开展的观测验证表明,CNMM-DNDC模型基本普适于不同生物气候带(从热带到寒区多年冻土地带)的流域或区域长时间序列“三高”(时间、空间和过程高分辨率)综合模拟,实现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氮、磷、水三维运移、水土流失、水力驱动溶解态和颗粒态碳氮磷横向迁移、碳氮温室气体和污染气体排放、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分蒸散发和水分能量平衡等众多可持续发展目标表征变量的预测。该模型广泛推广应用于多尺度区域或流域的复杂过程虚拟科学试验研究和服务于面向生态环境建设与减污降碳的优化调控决策,可望为协同落实联合国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循环全耦合模拟 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型 CNMM-DNDC模型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5
作者 周强 姜允斌 +2 位作者 郝记华 季峻峰 李伟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3-199,共17页
磷是生命体的必需元素,也是粮食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不仅调控着海洋的初级生产力,而且影响着全球气候系统,并决定着磷矿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与地球上生命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当前“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将大气圈、水... 磷是生命体的必需元素,也是粮食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不仅调控着海洋的初级生产力,而且影响着全球气候系统,并决定着磷矿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与地球上生命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当前“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和生物圈等子系统有机整合,为研究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基于已有研究,结合“地球系统科学”理论观点,针对磷的生物化学循环获得了以下重要认识:磷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演化决定了现今磷在全球范围内(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人类的工业和农业活动作为重要的地质营力,改变了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造成了磷矿枯竭的资源危机及水体富营养化的环境问题;解决磷短缺的资源危机问题和磷过剩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在于调控引起这些问题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石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地球系统科学 全球变化 可持续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海沉积物中氮磷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6
作者 岳维忠 黄小平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3年第3期407-414,共8页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十几年来在近海沉积物氮磷地球化学方面研究工作的综述,阐明了该方面的最新进展.主要包括:沉积物中氮磷的形态及分布特点,各种形态间的分配关系,以及与氮磷迁移转化相关的循环过程.最后对该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 沉积物 生物地球化学 生源物质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藻生物硅中铝的赋存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效应
7
作者 刘冬 田倩 +1 位作者 袁鹏 李梦圆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5-244,共10页
硅藻是铝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驱动者。淡水和海洋硅藻均可对铝进行捕获,并将其作为构建硅藻生物硅的骨架元素。由此,铝在硅藻生物硅“携带”下迁移和循环,并通过降低硅藻生物硅的溶解度对其固碳效应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硅藻... 硅藻是铝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驱动者。淡水和海洋硅藻均可对铝进行捕获,并将其作为构建硅藻生物硅的骨架元素。由此,铝在硅藻生物硅“携带”下迁移和循环,并通过降低硅藻生物硅的溶解度对其固碳效应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硅藻和铝的生物-元素界面作用机制、铝在硅藻生物硅中的赋存特征以及铝对硅藻生物硅的“生物泵”效率的影响及机制三方面,介绍铝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受硅藻驱动的机制以及铝在硅藻生物硅中赋存所引起的地球化学效应,最后提出相关研究面临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 生物 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洪华生 王大志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35-544,共10页
以微型生物食物网在 C和 P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动力学为核心 ,研究了台湾海峡主要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物理驱动力 ,物理与生物、化学过程的耦合 ,微型浮游生物对碳循环的贡献等 .结果表明 ,在大的时空尺度上 ,该海域碳及磷的... 以微型生物食物网在 C和 P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动力学为核心 ,研究了台湾海峡主要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物理驱动力 ,物理与生物、化学过程的耦合 ,微型浮游生物对碳循环的贡献等 .结果表明 ,在大的时空尺度上 ,该海域碳及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主要受水动力调控 ;夏季南部海峡表现为大气 CO2 的强源、溶解有机碳是主要的有机碳形态、颗粒有机碳中陆源约占 6 0 % ;夏季上升流是上层磷的重要来源 ,其贡献约占光合作用所需磷的 16 % ,对生物生产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该海域以微型 (Nano)和微微型 (Pico)浮游植物为主 ,其对生物量和生产力的贡献可高达6 0 %和 80 % ,浮游植物的初级产量有一大部分为细菌和异养鞭毛虫所利用 ,异养鞭毛虫表现了较高的生态传递效率 ,微食物网对传统食物网的贡献可达三分之一 .此外 ,还从物理、化学、生物耦合的角度探讨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生源要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微型生物食物网 循环 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贡嘎山冰川退缩区土壤-植物-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对磷循环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吴艳宏 罗朝逸 +3 位作者 王治国 祝贺 周俊 邴海健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6-705,共10页
对于植物和土壤微生物来说,磷是重要的生命元素。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随成土过程发生改变,同时植物和土壤微生物通过调整自身养分利用策略,对土壤磷循环产生影响。基于冰川退缩迹地土壤和植被原生演替序列,探讨了土壤-植物-微生物功能多... 对于植物和土壤微生物来说,磷是重要的生命元素。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随成土过程发生改变,同时植物和土壤微生物通过调整自身养分利用策略,对土壤磷循环产生影响。基于冰川退缩迹地土壤和植被原生演替序列,探讨了土壤-植物-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磷循环协同作用过程,分析了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区4次冰碛物出露时间(1980、1970、1958、1930年)退缩迹地上发育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磷形态和酶活性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①随着植被演替和土壤发育,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土壤磷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发生明显改变;②成土作用初期,微生物促进了原生矿物磷的转化,并为早期植被发育提供养分;随着原生矿物磷释放量的减少,植物养分利用策略经历了由磷回收循环→简单获取→回收循环3个不同阶段;另外,随着植被演替,微生物更多地参与有机磷活化,提升了植物养分重吸收效率;③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冰碛物磷的快速流失加剧了植物与微生物对磷的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 循环 植物-土壤反馈 养分重吸收 功能多样性 协同作用 贡嘎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两相生物工艺脱氮除磷优化运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潘杨 黄勇 +1 位作者 于淼 李勇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3-106,共4页
以城市污水为水源,在新型双循环两相生物工艺(BICT)脱氮除磷中试装置上进行了运行控制条件的优化研究,采用正交法探讨了运行模式、硝化液回流比以及泥龄对系统除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去除COD的能力较强而且稳定,硝化液回流比和... 以城市污水为水源,在新型双循环两相生物工艺(BICT)脱氮除磷中试装置上进行了运行控制条件的优化研究,采用正交法探讨了运行模式、硝化液回流比以及泥龄对系统除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去除COD的能力较强而且稳定,硝化液回流比和运行模式对系统脱氮影响显著,较短的泥龄可提高系统除磷能力。在适宜运行模式下,泥龄5 d、硝化液体积回流比150%,新工艺可实现优化运行,COD、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可达87.55%、81.5%和93.3%,出水COD和TN、TP的质量浓度可分别控制在50、15和0.5 mg.L-1以下,主要项目可达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两相生物工艺 脱氮 正交试验 运行模式 反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深部地热资源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循环模式
11
作者 张秋霞 刘东林 +3 位作者 岳冬冬 杨骊 冯昭龙 李胜涛 《中国岩溶》 2025年第3期445-461,共17页
文章通过水化学和同位素分析,研究天津市深部热储地热流体水化学特征、水岩相互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以揭示深部地热过程和循环机理,定量评价研究区热储温度、冷水混合比例以及地热流体最大循环深度等,建立天津市深部地热流... 文章通过水化学和同位素分析,研究天津市深部热储地热流体水化学特征、水岩相互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以揭示深部地热过程和循环机理,定量评价研究区热储温度、冷水混合比例以及地热流体最大循环深度等,建立天津市深部地热流体循环概念模型。结果表明:(1)天津市地热流体主要来自北部蓟县山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补给高程443.34~722.7m;(2)大气降水经由入渗作用及周边深大断裂带,进入南部平原区封闭、半封闭的热储层,在径流过程中与围岩发生充分的溶滤、吸附、碳酸盐再沉淀、阳离子交换、脱碳酸等多重作用,同时地热流体发生冷水混入现象,地热流体初始温度为94.54~160.90℃,最大循环深度达2383.29~4279.29 m,冷水混合比例介于0.01~0.77之间,混合后热储温度67.06~121.38℃,热循环深度为1828.27~3150.24m,最终形成了现今高钠离子、高氯离子、高溶解性总固体(TDS)的地热资源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市 深部地热 水文地球化学 热储温度 -焓混合模型 循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地区玄武岩发育土壤中的生物硅及其发生学意义 被引量:13
12
作者 何跃 张甘霖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5-392,共8页
运用重液分离法对海南岛北部不同喷发期玄武岩发育的7个土壤剖面生物硅进行了分离和测定,发现生物硅的含量变幅为2.9~54.0 g kg-1,其中最小值出现在发育时间较长的HE11剖面的B2层,最大值出现在发育时间较短的HE09剖面的表层。生物硅的... 运用重液分离法对海南岛北部不同喷发期玄武岩发育的7个土壤剖面生物硅进行了分离和测定,发现生物硅的含量变幅为2.9~54.0 g kg-1,其中最小值出现在发育时间较长的HE11剖面的B2层,最大值出现在发育时间较短的HE09剖面的表层。生物硅的剖面分布特征和有机碳、总氮比较相似,呈现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含量逐渐降低的趋势,在0~40 cm范围之内这种现象更明显。生物硅和总硅之间极显著相关性表明生物硅土壤硅循环中起着主要作用。随着风化强度的提高,黏粒含量的增加,土壤pH逐渐降低,土壤中的生物硅含量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初步认为:在土壤发育的初期阶段,来自原生矿物的直接风化释放的溶解硅有利于生物硅在土壤中保存和积聚。而随着土壤的进一步发育,原生矿物的逐渐被分解,土壤的pH下降和黏粒含量进一步增加,土壤中的生物硅也会被溶解、利用,结果是其含量逐渐下降。至发育的高级阶段,土壤中的硅进一步淋失,pH和黏粒含量逐渐趋于稳定。在陆地生物"泵"作用下,生物成因硅会被植物循环利用并维持在一个含量相对稳定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土壤发生 生物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关键带中磷与氮、碳循环联动耦合机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周念清 吴延浩 +1 位作者 蔡奕 闵思贤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1-101,共11页
P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必需的一种营养元素,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大多与P有关。湿地关键带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是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的重要场所,且存在氮、碳、磷循环等多个子系统,彼此之间不断发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P在湿地关键... P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必需的一种营养元素,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大多与P有关。湿地关键带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是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的重要场所,且存在氮、碳、磷循环等多个子系统,彼此之间不断发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P在湿地关键带中具有源和汇的功能,不断进行着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其过程包括有机磷矿化、土壤磷吸附与解吸以及生物同化等。从湿地关键带中P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基本特征出发,分析了P在湿地关键带中的赋存形态,阐释了土壤磷的有效化过程、沉积物与水体之间P的迁移转化以及湿地关键带生物中P传输过程;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了磷循环与氮、碳循环间的协同作用机制和量化关系,并深入解析了磷循环与氮、碳循环间的联动耦合作用模式,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未来关注重点应从测试手段、研究方法到理论分析,加强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对P的生物地球化学机理探讨,并将磷循环纳入到全球生态系统模型中,实现由定性描述上升到定量评价,构建磷循环与氮、碳循环的水文-生物-地球化学理论体系,以便更好地加强对湿地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以及污染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关键带 地球化学 循环 循环 循环 生物 联动机制 耦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盐的氧同位素示踪磷来源及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4
作者 冀建鹏 徐志方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360-363,共4页
磷不仅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主要元素之一,它在生态系统内的迁移转化也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磷进入河流、湖泊和海洋当中,会促进水体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藻类、海草等生物的生长。但是磷的过量输入,溶解态磷中的正磷... 磷不仅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主要元素之一,它在生态系统内的迁移转化也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磷进入河流、湖泊和海洋当中,会促进水体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藻类、海草等生物的生长。但是磷的过量输入,溶解态磷中的正磷酸盐部分(PO43-、HPO42-、H2PO4-)可作为营养物质被水中藻类摄取并大量繁殖,会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富营养化等一系列问题,所以研究这种形态的磷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因此,研究磷酸盐的来源及迁移转化对于水生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和恢复是非常必要的。文章总结了利用磷酸盐中的氧同位素示踪磷物质来源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磷酸盐的氧同位素有望成为研究磷的来源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有效方法和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盐 来源 氧同位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氮、磷循环过程及调控对策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绪良 谷东起 +1 位作者 丰爱平 隋玉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127-1133,共7页
在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N、P元素主要来源于通过河流输入的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农田地表径流、灌溉余水和海水养殖池养殖废水,通过潮上带、潮间带湿地最终被输送到潮下带近海湿地,引起潮下带近海湿地水体N... 在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N、P元素主要来源于通过河流输入的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农田地表径流、灌溉余水和海水养殖池养殖废水,通过潮上带、潮间带湿地最终被输送到潮下带近海湿地,引起潮下带近海湿地水体N、P含量的不断升高,2000年通过河流输入到莱州湾南岸的N总量为46 271.1 t,P总量为2 092.1 t。潮上带、潮间带自然湿地的底质、土壤和植物对N、P元素有显著的吸收、净化作用。以2000年为例,若不考虑自然湿地的吸收、净化作用,仅靠水体交换、扩散稀释,输送到潮下带近海湿地的N、P在海水中的含量为6.74 mg.L-1、0.299 mg.L-1,而当年潮下带近海湿地水体N、P含量实测值分别为0.086 mg.L-1、0.029 mg.L-1,计算值分别是实测值的78.4倍、10.3倍;说明自然湿地对输入的N、P有明显的吸收净化效应。为降低莱州湾南岸潮下带近海湿地海水中的N、P含量,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减小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N、P输入通量,对自然湿地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生态恢复,建设人工湿地、提高湿地的环境净化功能等调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氮 吸收湿地调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糖微生物菌液对油菜吸收养分和土壤氮磷淋失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余松灿 王循睿 +4 位作者 马铭 王轶婷 郝建朝 周炜 刘惠芬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45-251,共7页
为探究富含多糖微生物菌液和化肥混合使用对植物吸收养分和控制土壤氮磷淋失的影响,采用油菜盆栽试验方法,把一定体积微生物菌液和不同量化肥进行混合灌溉油菜,油菜收获后,测定油菜和上下两层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T5处理(50 mL微... 为探究富含多糖微生物菌液和化肥混合使用对植物吸收养分和控制土壤氮磷淋失的影响,采用油菜盆栽试验方法,把一定体积微生物菌液和不同量化肥进行混合灌溉油菜,油菜收获后,测定油菜和上下两层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T5处理(50 mL微生物菌液,1.2 g尿素和0.72 g磷酸二氢钠混合加入到4.5 kg土壤中)油菜生物量最大,油菜对氮、磷、钾具有较高同化吸收能力;随着化肥用量的增加,上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缓慢,下层土壤有效磷含量与对照没有显著性差异,磷的垂直淋失风险较小;当化肥用量低于T5处理用量时,上层土壤铵态氮含量高于对照,而土壤硝态氮含量低于对照,下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与对照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氮淋失量较小;化肥用量高于T5处理用量时,与对照相比,上层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显著增加,下层硝态氮增加不显著,但是土壤铵态氮显著增加,提高了氮垂直淋失风险。加入微生物菌液可以活化土壤中的钾元素,有利于油菜对钾的吸收。研究表明,微生物菌液与适量化肥混合使用,有助于化肥减量和油菜不减产,不但对土壤氮、磷淋失具有一定抑制作用,还可促进油菜对土壤中钾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菌液 多糖 垂直淋失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水界面磷的稳定性与生物有效性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金晶 高扬 +5 位作者 王洋 李艳华 齐长青 洪慧兰 罗彬 郑中华 《绿色科技》 2018年第4期60-65,共6页
指出了磷(P)作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生源要素之一,其在生态系统中的稳定性和生物有效性与土壤生产力和水体富营养化密切相关。系统阐述了P在自然界中的形态与环境行为,分析了P在土壤中的稳定性及迁移转化,并重点探讨了土壤pH值、外... 指出了磷(P)作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生源要素之一,其在生态系统中的稳定性和生物有效性与土壤生产力和水体富营养化密切相关。系统阐述了P在自然界中的形态与环境行为,分析了P在土壤中的稳定性及迁移转化,并重点探讨了土壤pH值、外源性C输入及酸沉降对土壤P稳定性的影响;同时进一步研究了进入水体中P的稳定性和生物有效性,阐明了生物可利用P、溶解态磷酸酶在水体富营养化中的作用。并对我国现阶段P水体富营养化标准及分析方法提出了展望,未来应加强水体生物可利用P标准以及湿地生态系统P循环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森林土壤的供P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利用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酸酶 水体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科学家在硅藻驱动的硅-铝共循环及相关矿物界面作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18
作者 刘冬 +2 位作者 袁鹏 田倩 刘红昌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I0003-I0003,共1页
铝(AI)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其地球化学循环与多种成岩成矿作用密切相关,是地球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硅藻广泛分布于地球水体环境,其光合作用的生物固碳量逾地球生态系统的五分之一。作为能够摄取硅(Si)元素建造自身细胞壁(矿... 铝(AI)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其地球化学循环与多种成岩成矿作用密切相关,是地球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硅藻广泛分布于地球水体环境,其光合作用的生物固碳量逾地球生态系统的五分之一。作为能够摄取硅(Si)元素建造自身细胞壁(矿物成分为A型蛋白石)的代表性水生生物,硅藻的生命活动和其硅质遗骸的归趋构成了全球硅-碳共循环的主要环节。海水中的溶解铝对硅藻生长的影响及其与海洋硅藻生物硅间的界面反应已吸引了广泛研究;但关于湖泊生物硅在相对高铝浓度条件下的结构-成分“响应”及其所致地球化学效应,一直未得到应有的研究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生态系统 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 物质循环 铝浓度 水体环境 海洋 矿物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气界面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傅平青 胡伟 +8 位作者 赵曦 徐占杰 丁士元 吴礼彬 邓君俊 姜哲 李晓东 朱佳雷 刘丛强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104,共13页
随着全球变化加剧,地-气界面作为地球系统中关键的物质与能量交换界面,成为理解气候变化、生态演变以及地球系统反馈机制的重要窗口。地-气界面过程涉及大气与陆地、海洋之间的能量与物质交换,是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核心,直接... 随着全球变化加剧,地-气界面作为地球系统中关键的物质与能量交换界面,成为理解气候变化、生态演变以及地球系统反馈机制的重要窗口。地-气界面过程涉及大气与陆地、海洋之间的能量与物质交换,是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核心,直接影响地球系统的演变。地-气界面科学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地球系统的动力学过程至关重要,是地球系统科学中的重要前沿问题之一。本文首先概述了地球系统科学视角下的地-气界面科学研究,总结了地球系统结构中的地-气界面及其作用,以及地-气界面物质与能量交换过程与全球变化的关系。其次,综述了地-气界面过程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地-气界面过程对生态系统的碳、氮等元素循环、水循环及其功能服务的影响,以及陆-海-气系统作用与全球气候变化。最后,提出了地-气界面科学研究的前沿与挑战,包括建设地-气界面科学的多尺度跨学科研究体系,如天-地-空立体观测系统优化、地-气界面过程的模式研究与多尺度耦合机制、人工智能时代的地-气界面科学研究等,极地、高山和滨海等生态和气候敏感区的地-气界面过程及影响等。地-气界面科学研究将在气候变化应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气界面 全球变化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地球系统模式 陆-海-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植食越冬候鸟粪便对洲滩湿地薹草枯落物分解过程及碳、氮、磷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全军 张广帅 +5 位作者 万松贤 刘宇 夏少霞 李雅 许策 于秀波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14-824,共11页
于2017年1月-2017年6月采用分解袋技术和鸟粪添加试验研究了鄱阳湖湿地植食性越冬水鸟粪便和典型洲滩湿地植物薹草枯落物分解过程中碳、氮、磷释放动态的差异性以及植食性越冬水鸟粪便的加入对鄱阳湖湿地薹草分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 于2017年1月-2017年6月采用分解袋技术和鸟粪添加试验研究了鄱阳湖湿地植食性越冬水鸟粪便和典型洲滩湿地植物薹草枯落物分解过程中碳、氮、磷释放动态的差异性以及植食性越冬水鸟粪便的加入对鄱阳湖湿地薹草分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分解时间内薹草枯落物、薹草+鸟粪中薹草枯落物和鸟粪3种样品的干物质损失率和分解速率的差异性都十分显著,其数值都表现为薹草+鸟粪中薹草样品>薹草枯落物样品>鸟粪样品.鸟粪的加入显著加速了薹草分解进程,使其平均分解速率提升了约21.23%. Olson负指数模型模拟预测显示,薹草+鸟粪中薹草、薹草枯落物和鸟粪样品分解完成50%所需的时间依次为259、314和355天,分解完成95%所需的时间大约依次约为3.1、3.7和4.2年. 3种样品碳、氮、磷都表现为净释放模式,其相对回归指数之间差异性也显著.碳相对归还指数都表现为薹草+鸟粪中薹草>薹草枯落物>鸟粪,氮相对归还指数和磷相对归还指数值都表现为鸟粪>薹草+鸟粪中薹草>薹草枯落物.本研究推测鸟粪添加给分解环境带来额外的营养物质,使分解者微生物的数量、种类、活性增加以及鸟粪刺激产生了一系列降解酶,如木质素酶、纤维素酶、蔗糖酶等,胞外酶数量和活性增加,是鸟粪促进薹草分解的关键因素,而样品中初始养分含量以及分解过程碳、氮、磷化学计量比的变化是造成其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越冬水鸟 湿地植物 分解过程 湿地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