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活化处理腐植酸–尿素对褐土小麦–玉米产量及有机碳氮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26
1
作者 刘艳丽 丁方军 +3 位作者 谷端银 吴钦泉 张民 李成亮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2-48,共7页
腐植酸–尿素是一种新型有机无机肥料,不同活化方式对其肥效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田间定位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设计不施肥处理(CK)、无机肥处理(U)、腐植酸–尿素直接掺混处理(U+HA1)、腐植酸–尿素硫化活化处理(U+HA2)、腐... 腐植酸–尿素是一种新型有机无机肥料,不同活化方式对其肥效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田间定位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设计不施肥处理(CK)、无机肥处理(U)、腐植酸–尿素直接掺混处理(U+HA1)、腐植酸–尿素硫化活化处理(U+HA2)、腐植酸–尿素硫化加超声波处理(U+HA3),在褐土上研究不同活化处理腐植酸–尿素肥料对小麦–玉米产量和土壤有机碳氮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腐植酸–尿素显著提高小麦–玉米产量,小麦、玉米产量分别比U处理增产15%~28%、8%~10%,比CK处理增产63%~81%、55%~57%。U+HA3处理比U+HA1和U+HA2处理具有更强的增产效果。土壤养分在不同施肥处理间存在差异,土壤NO3–-N含量的变化趋势为U+HA1、U+HA3>U+HA2>U>CK。土壤NH4+-N含量在不同处理间与NO3–-N含量具有相似的趋势,其中U+HA1处理土壤NH4+-N含量较其他两种腐植酸–尿素处理有显著的降低。施肥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但是腐殖酸–尿素处理与U处理的影响未见差异。腐殖酸-尿素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未产生显著影响,但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与累积矿化量,其中U+HA3处理比U+HA1和U+HA2处理效果明显。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与作物总产量、土壤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CK处理相比,腐植酸的添加对土壤有机氮矿化比率影响不显著,但U处理土壤有机氮矿化比率显著提高。通过本研究验证腐植酸-尿素肥料比无机肥料具有更强的提高土壤生产力和肥力的作用,硫化超声波活化处理效果比其他两种活化处理效果显著。硫化超声波活化处理腐植酸-尿素肥料是值得推广的新型肥料,对丰富肥料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尿素 土壤有机碳氮矿化 土壤养分 施肥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碳氮矿化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奕 刘玲玲 +5 位作者 房焕 李大明 柳开楼 彭新华 彭显龙 周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1-457,共7页
水稻土有机碳、氮矿化过程对水稻土质量和作物养分吸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们对施肥措施的响应及其与土壤结构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红壤性水稻土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分析了不施肥(CK)、施用常量化肥(NPK)、2倍化肥(NPK2)和常... 水稻土有机碳、氮矿化过程对水稻土质量和作物养分吸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们对施肥措施的响应及其与土壤结构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红壤性水稻土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分析了不施肥(CK)、施用常量化肥(NPK)、2倍化肥(NPK2)和常量化肥配施有机肥(NPKOM)等处理下水稻土碳氮矿化特征,并研究了其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NPKOM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PV0.05),而单施化肥处理(NPK2和NPK)则同CK处理没有显著差异。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和矿化率均为NPKOM>NPK2>NPK>CK处理,其中NPKOM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V0.05),而后3个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土壤氮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和矿化率同土壤碳矿化的规律一致,NPKOM、NPK2和NPK处理累积矿化氮量较CK处理分别提高110.0%、29.4%和8.8%,矿化率分别提高110.8%、25.6%和13.0%。单施化肥处理(NPK和NPK2)的平均质量直径(MWD)分别降低了 17.1%和15.5%,而NPKOM处理则增加了 19.4%。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碳氮矿化主要取决于土壤有机碳氮含量,而与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无直接关系。在今后研究中,应重点分析土壤孔隙结构与有机碳氮周转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碳氮矿化 团聚体水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蚀风蚀交错带退耕草坡地土壤酶活性和碳氮矿化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孔维波 石芸 +2 位作者 姚毓菲 邵明安 魏孝荣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16,共9页
以水蚀风蚀交错带农地退耕后不同演替阶段的长芒草(Stipa bungeana)和苜蓿—铁杆蒿(Medicago sativa—Artemisia sacrorum)坡地为对象,分析了退耕坡地土壤酶活性与碳氮矿化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退耕坡地主要土壤养分含量(有... 以水蚀风蚀交错带农地退耕后不同演替阶段的长芒草(Stipa bungeana)和苜蓿—铁杆蒿(Medicago sativa—Artemisia sacrorum)坡地为对象,分析了退耕坡地土壤酶活性与碳氮矿化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退耕坡地主要土壤养分含量(有机碳、全氮和全磷)不受坡位(除苜蓿—铁杆蒿坡地的全磷含量外)影响,长芒草坡地有机碳(上、中和下坡位)和全氮含量(中和下坡位)高于苜蓿—铁杆蒿坡地。(2)随坡位的降低,长芒草坡地土壤脲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增加,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差异。而苜蓿—铁杆蒿坡地土壤脲酶和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差异,蔗糖酶活性显著降低。群落类型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与坡位无关,对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则与坡位有关。(3)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和矿化速率常数在长芒草坡地显著高于苜蓿—铁杆蒿坡地,且不受坡位影响。两种群落土壤氮素矿化均由硝化作用主导,长芒草坡地土壤氮素矿化量和硝化量随坡位降低而显著增加,而苜蓿—铁杆蒿坡地则相反。(4)随苜蓿—铁杆蒿群落向长芒草群落演替,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空间自相关性增强,脲酶和淀粉酶活性空间自相关性减弱,但仍具有强烈空间自相关性,碳氮矿化指标的空间自相关性增强。上述结果表明:在评估退耕草坡地主要土壤过程及其空间分布时,需要考虑草地群落类型或者群落演替阶段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蚀风蚀交错带 退耕草坡地 土壤酶活性 碳氮矿化特征 空间自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利用性不同的有机碳源阻控尿素诱导红壤酸化的作用机制
4
作者 官鹏 王如海 +2 位作者 时仁勇 李九玉 徐仁扣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91,共11页
为研究有机物料中不同类型碳源对肥料氮转化及其引起土壤酸化的调控作用,选择葡萄糖、苯甲酸钠、纤维素、木质素四种微生物利用程度不同的碳源,在外加碳源和尿素的C/N=40的条件下进行45 d的室内培养,分析有机碳源与尿素配合施用对红壤... 为研究有机物料中不同类型碳源对肥料氮转化及其引起土壤酸化的调控作用,选择葡萄糖、苯甲酸钠、纤维素、木质素四种微生物利用程度不同的碳源,在外加碳源和尿素的C/N=40的条件下进行45 d的室内培养,分析有机碳源与尿素配合施用对红壤氮素形态转化和酸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红壤中单施尿素会发生强烈的硝化作用,培养结束时土壤pH降低1.17个单位。与单施尿素处理相比,有机碳源与尿素配施处理土壤呼吸作用显著增强,土壤无机氮和NO_(3)^(–)-N分别减少了17.1%~99.4%和46.1%~99.9%,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固相有机氮共增加了3.0%~14.8%,土壤pH提高0.67~3.11个单位。有机碳源与氮肥配施促进了土壤微生物对肥料氮的同化作用和土壤固持,显著降低硝化作用及其诱导的土壤酸化。其中微生物易利用的葡萄糖有利于促进前期肥料氮被微生物快速同化和后期有机氮的矿化作用,对肥料氮可起暂存和缓释作用;较难利用的纤维素促进肥料氮微生物同化的作用较葡萄糖滞后,但同化作用强、效率高,有利于肥料氮在土壤中较长时间的固持;难利用的木质素促进肥料氮的微生物同化作用弱,但直接抑制了硝化作用,以上有机碳源调控氮素转化过程可提升土壤pH约0.6个单位。而苯甲酸钠作为易利用有机酸盐,虽然促进肥料氮的微生物同化作用显著低于葡萄糖和纤维素,但其具有直接抑制硝化作用的能力,而且苯甲酸钠的脱羧作用可以快速消耗H^(+),可大幅提升土壤pH约3.0个单位。综上,有机碳源本身的化学性质,如化学结构的复杂程度、微生物碳利用效率、有机物本身的毒性效应等是影响土壤碳、氮转化过程及其耦合的土壤酸化过程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为农田土壤养分和酸度调控的高效管理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源的可利用性 微生物氮同化 硝化作用 碳氮矿化 土壤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高原日光温室菜地土壤碳、氮矿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马丽娜 王喜明 +4 位作者 代万安 潘剑玲 陈晓鹏 尚占环 郭瑞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40-1349,共10页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 以西藏拉萨地区选取的草地、农田为对照, 测定并比较日光温室土壤碳、氮矿化特征, 揭示草地和粮田转变为日光温室菜地后土壤矿化演变过程, 为西藏高原设施菜地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草地、农田、1年温室、...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 以西藏拉萨地区选取的草地、农田为对照, 测定并比较日光温室土壤碳、氮矿化特征, 揭示草地和粮田转变为日光温室菜地后土壤矿化演变过程, 为西藏高原设施菜地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草地、农田、1年温室、5年温室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均在培养前期(0~7 d)日均矿化量最快, 且草地土壤显著高于农田和5年温室土壤(P〈0.05), 温室土壤间无差异(P〉0.05); 在培养28 d后, 农田土壤有机碳矿化释放的CO2-C累积量高于草地, 草地高于1年温室和5年温室, 但不同类型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O2-C累积量间差异不显著(P〉0.05)。无论是草地、农田还是温室, 4种土壤氮矿化都主要发生在培养的前期(0~3 d), 之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不同利用类型土壤氮素转化以氮素的固定为主; 至培养结束时, 草地、农田、1年温室、5年温室土壤无机氮含量分别为培养0 d的29.04%、75.94%、66.86%、65.70%, 说明草地土壤氮素矿化能力较农田和温室强, 而温室土壤氮素矿化能力随着温室利用年限的延长而不显著升高, 农田氮矿化能力最弱。方差分析表明, 土壤氮矿化能力因土壤类型而异但矿化过程不因土壤类型而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地区 草地 农田 温室蔬菜地 碳氮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科秸秆、氮肥配施玉米秸秆还田对秸秆矿化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涛 葛晓颖 +1 位作者 何春娥 欧阳竹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377-2384,共8页
基于施入物料的C/N比,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苜蓿秸秆或者氮肥配施玉米秸秆在相同C/N(25∶1)下施入土壤对秸秆矿化和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玉米秸秆单施和氮肥配施玉米秸秆,苜蓿秸秆配施玉米秸秆提高了CO_2累... 基于施入物料的C/N比,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苜蓿秸秆或者氮肥配施玉米秸秆在相同C/N(25∶1)下施入土壤对秸秆矿化和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玉米秸秆单施和氮肥配施玉米秸秆,苜蓿秸秆配施玉米秸秆提高了CO_2累积释放量,降低了施入有机碳的矿化率,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有利于碳的存储。苜蓿秸秆或者氮肥配施玉米秸秆施入土壤提高了土壤无机氮含量,缓解了对土壤氮素固持作用;苜蓿秸秆配施玉米秸秆相比于氮肥配施玉米秸秆,延长了氮素的可利用性。秸秆施入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理代谢活性,但对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性影响。氮输入量与土壤无机氮含量显著影响了群落生理代谢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秸秆 玉米秸秆 C/N比 碳氮矿化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生物量对干湿交替的响应 被引量:13
7
作者 谢志煌 高志颖 +2 位作者 郭丽丽 张锦源 于镇华 《土壤与作物》 2020年第4期348-354,共7页
干湿交替是土壤时常经历的一种最普通和频繁的自然过程,主要由降雨在时间上的分布不均所引起,可导致土壤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从而对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有机质的分解、土壤生产力和土壤碳氮循环产生重要的影响。土壤微生物是驱... 干湿交替是土壤时常经历的一种最普通和频繁的自然过程,主要由降雨在时间上的分布不均所引起,可导致土壤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从而对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有机质的分解、土壤生产力和土壤碳氮循环产生重要的影响。土壤微生物是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发动机”,是连接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生物圈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纽带,更是土壤生态系统的核心。明确干湿交替对土壤微生物的响应及其对土壤碳氮矿化过程的影响,对于准确预测农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微生物对干湿交替的响应及其对土壤碳氮矿化的影响,提出今后应综合应用高通量测序平台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不同土壤与气候条件下干湿交替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影响,获取土壤中参与土壤碳氮循环过程的微生物群落特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干湿交替 土壤微生物 碳氮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carbon mineralization and nitrous oxide emission in a temperate forest ecosystem
8
作者 Ali Bagherzadeh Rainer Brumme Friedrich Beese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07-112,共6页
The measurement of CO2 and N2O effiux from forest soil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evaluating the role of forests as sequestering agents of atmospheric CO2 and nitrogen. To quantify the effect of site on temperature de... The measurement of CO2 and N2O effiux from forest soil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evaluating the role of forests as sequestering agents of atmospheric CO2 and nitrogen. To quantify the effect of site on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net C-mineralization and N2O-N emissions, three adjacent forest floors under beech, Norway spruce and mixed species stands were investigated at Soiling forest, Germany, by an incubation experiment for three months. The investigated net C-mineralization and N2O-N emissions from all forest floors exhibited an exponential increase with respect to temperature elevation. Th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function (Q10 value), was fitted to flux rates to describe the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forest floors on temperature in the range of 1-20℃. Comparing the fitted curves for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the forest floors in relation to net carbon mineralization and nitrous oxide emission rates revealed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across all sites. For the whole data set of all stands, a Q10 value of 1.73-2.10 for net C-mineralization and 2.81-3.58 for N2O-N emissions per measured unit was found to describe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y of net C-mineralization and N20-N efflux at experimental site. The absence of clear differences between beech and spruce in mono and mixed species cultures on temperature dependencies of net C-mineralization and N2O-N emission rates indicated that the flux rates were not affected by species-specific differences of litter qu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ECH SPRUCE net C-mineralization nitrous oxide emission TEMPERATURE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index (Q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