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碳排放因子法的典型500 kV变电站建设过程碳排放核算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提 吴震 +2 位作者 陈聪 陈桓 周宏扬 《全球能源互联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6-223,共8页
变电站基础设施建设过程碳排放不断放大,其碳排放计算对把握碳排放趋势、发展低碳电网具有较强参考价值。为此,针对典型500 kV变电站建设工程,根据碳排放源将其建设过程分为生产阶段、运输阶段以及施工阶段,基于生命周期评价,采用碳排... 变电站基础设施建设过程碳排放不断放大,其碳排放计算对把握碳排放趋势、发展低碳电网具有较强参考价值。为此,针对典型500 kV变电站建设工程,根据碳排放源将其建设过程分为生产阶段、运输阶段以及施工阶段,基于生命周期评价,采用碳排放因子法核算其建设过程的碳排放总量。结果表明,在建设过程中生产阶段碳排放贡献度最大,材料生产和设备生产分别占总排放量的60%和37%;运输阶段和施工阶段产生的碳排放量仅占其总排放量的3%。通过对碳排放结果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变电站的建设规模和站址地形地质对碳排放影响显著。最后,根据变电站各阶段的影响因素对变电站碳减排提出针对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电站建设 排放 碳排放因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排放因子法的产业化住宅与传统住宅建设阶段碳排放量比较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孔凡文 王晓楠 田鑫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1-84,共4页
根据碳排放因子法,在选取燃料、电力、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机械台班等为住宅建设阶段主要碳排放因子,并确定住宅建设阶段碳排放源活动数据基础上,从材料运输耗能、建筑材料使用、住宅建设耗电、耗油、耗水等方面对产业化住宅与传统住宅... 根据碳排放因子法,在选取燃料、电力、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机械台班等为住宅建设阶段主要碳排放因子,并确定住宅建设阶段碳排放源活动数据基础上,从材料运输耗能、建筑材料使用、住宅建设耗电、耗油、耗水等方面对产业化住宅与传统住宅建设的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比较,结果表明,在住宅建设阶段产业化住宅比传统住宅建设碳排放量减少14.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因子法 产业化住宅 建设阶段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物流中心运营阶段碳排放计算方法
3
作者 胡月琪 张玉召 +1 位作者 邓璐媛 刘传朋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6,共8页
铁路物流中心是多式联运立体网络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货运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对铁路物流中心运营阶段产生的碳排放进行计算并提出针对性减排策略,从而更好地发挥铁路绿色低碳环保优势。首先,从铁路物流中心内部货物周转的角度出发,对... 铁路物流中心是多式联运立体网络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货运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对铁路物流中心运营阶段产生的碳排放进行计算并提出针对性减排策略,从而更好地发挥铁路绿色低碳环保优势。首先,从铁路物流中心内部货物周转的角度出发,对铁路物流中心主要作业内容进行梳理,划分碳排放的计算范围,得出铁路物流中心碳排放清单。在此基础上,分析铁路物流中心不同设备设施的作业方式,采用碳排放因子法对不同能源类型的作业设备进行分类后归纳计算。其次,以某二级铁路物流中心为例,定量计算其2021年运营时产生的碳排放量为15.16万t。结果表明,水平运输设备的碳排放量占运营阶段总排放量的50%以上,其次为装卸搬运设备,固定设备占比最少。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为柴油与电力消耗,其中柴油占比51%,电力占比49%。最后,基于计算结果,进一步研究影响碳排放量的因素,分别讨论增加电力机车投入比例、减少电力碳排放系数与提升装卸搬运设备运行效率的减排效果。通过计算对比发现,增加电力机车的投入比例具有较好的节能减排效果,是铁路物流中心早日实现低碳运营的重要手段。未来,铁路物流中心可从改善能源运用结构、优化设备工作时长等方面减少其碳排放,推动铁路物流中心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运输 排放计算 铁路物流中心 碳排放因子法 运营阶段 减排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城镇雨水系统碳排放核算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李俊奇 王泓洁 李惠民 《水资源保护》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3,共11页
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核算对象、核算范围、核算方法及排放因子等方面,对现有城镇雨水系统碳排放核算研究情况进行了系统回顾。结果表明:现有研究基本明确了雨水系统碳排放核算公式,为开展多尺度雨水系统碳排放核算奠定了方法基础;现有研... 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核算对象、核算范围、核算方法及排放因子等方面,对现有城镇雨水系统碳排放核算研究情况进行了系统回顾。结果表明:现有研究基本明确了雨水系统碳排放核算公式,为开展多尺度雨水系统碳排放核算奠定了方法基础;现有研究核算了部分雨水设施部分阶段的碳排放因子,但存在核算范围不一致、方法不统一、排放因子不透明等问题,不同研究结果之间可比性较差,核算结果具有很大不确定性;雨水设施碳排放因子完整性较差,与形成统一规范的雨水系统碳排放核算体系存在一定的差距。为规范雨水系统碳排放核算体系,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截留式排水体制下雨水系统核算边界划分、直接碳排放精准测度和水能利用的碳抵消效应,逐步构建适用于雨水系统碳排放核算的综合因子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雨水系统 排放核算 抵消效应 碳排放因子法 内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测算及碳汇优势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许培玉 朱建君 +2 位作者 徐霄枭 李海涛 熊振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8-93,共6页
为了缓解全球变暖的严峻形势,响应“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实现建筑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研究选定竹集成材为研究对象,利用碳排放因子法,识别并探讨竹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的碳源和碳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竹集成材在生产制... 为了缓解全球变暖的严峻形势,响应“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实现建筑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研究选定竹集成材为研究对象,利用碳排放因子法,识别并探讨竹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的碳源和碳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竹集成材在生产制作、材料运输及施工安装阶段的资源消耗量和碳排放,研究了原竹种植与竹建筑构件拆除回收阶段的碳汇特性。研究发现:单位体积(1 m^(3))的竹结构建筑构件全生命周期的平均碳足迹为-187 kg CO_(2),碳汇可能性达67.06%,即竹建筑材料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总体表现为碳汇,有利于控制气候变暖。在对比分析了不同建筑构件在物化阶段的碳足迹后,明确了竹建筑材料的碳储存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建筑材料 竹集成材 全生命周期 碳排放因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