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格陵兰大于3700Ma海底沉积岩中贫^(13)C的碳微粒
1
作者 Rosi.,MT 张剑 《海洋地质动态》 1999年第3期13-15,共3页
我们知道的最古老的化石是年龄为3500Ma的光合蓝藻细菌。可以想象,在这些复杂生物发育之前还经过了一长串的进化步骤。老于3600Ma的上壳岩石全部经过了高级变质并且大多数已严重变形,因此,形态化石(如果以初始状存在)... 我们知道的最古老的化石是年龄为3500Ma的光合蓝藻细菌。可以想象,在这些复杂生物发育之前还经过了一长串的进化步骤。老于3600Ma的上壳岩石全部经过了高级变质并且大多数已严重变形,因此,形态化石(如果以初始状存在)不太可能被保存下来。因而,在确定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 沉积岩 13 碳微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微粒的共振散射光谱研究 被引量:35
2
作者 蒋治良 刘绍璞 刘庆业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2-25,共4页
液相碳纳米微粒的共振散射光谱实验表明 ,当碳浓度小于 36 0 mg/ L 时 ,它在 4 0 0、4 70、5 1 0和94 0 nm产生 4个共振散射峰 ;浓度大于 90 0 mg/ L时无共振散射 .碳微粒浓度在 0 .4 5~ 4 5 mg/ L范围内与共振散射光强度 I470 n m成... 液相碳纳米微粒的共振散射光谱实验表明 ,当碳浓度小于 36 0 mg/ L 时 ,它在 4 0 0、4 70、5 1 0和94 0 nm产生 4个共振散射峰 ;浓度大于 90 0 mg/ L时无共振散射 .碳微粒浓度在 0 .4 5~ 4 5 mg/ L范围内与共振散射光强度 I470 n m成良好线性关系 .研究了光源和扫描速度对液相碳纳米微粒共振散射光谱的影响 .结果表明 ,光源的发射强度分布不一是产生共振散射光谱峰的一个重要因素 .并结合已有的实验结果提出了界面共振吸收和黑白纳米微粒共振散射概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微粒 共振散射光谱 纳米材料 共振散射光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烟微粒催化氧化过程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广龙 荆军航 +3 位作者 宁智 赵修仁 梁纶慧 陈家骅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6-52,共7页
本文主要开展了对柴油机联内微粒催化氧化过程的动力学分析研究。采用热重分析技术,获得了在四种不同代化剂分别作用下,描述碳烟微粒氧化全过程的热重实验曲线,确定出其显著的着火特性。运用动力学方程对热重曲线进行了数学处理,计... 本文主要开展了对柴油机联内微粒催化氧化过程的动力学分析研究。采用热重分析技术,获得了在四种不同代化剂分别作用下,描述碳烟微粒氧化全过程的热重实验曲线,确定出其显著的着火特性。运用动力学方程对热重曲线进行了数学处理,计算出对应的动力学参数。通过对比反应活化能(Ea)和着火点温度(Ti),实现了对催化剂活性的有效评价与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微粒 热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擦诱导生物燃料碳烟微粒组分与结构变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胡恩柱 胡坤宏 +4 位作者 徐勇 胡献国 陈冬冬 程振飞 吴东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5-193,共9页
摩擦会诱导碳烟微粒参与润滑膜形成,但对润滑界面碳烟微粒组分和结构变化研究较少.为了进一步丰富碳烟摩擦学理论,在端面摩擦试验机上,分别以3%(质量分数)生物燃料碳烟(BS)污染的液体石蜡和CD SAE 15W-40全配方油为润滑油,探索了摩擦力... 摩擦会诱导碳烟微粒参与润滑膜形成,但对润滑界面碳烟微粒组分和结构变化研究较少.为了进一步丰富碳烟摩擦学理论,在端面摩擦试验机上,分别以3%(质量分数)生物燃料碳烟(BS)污染的液体石蜡和CD SAE 15W-40全配方油为润滑油,探索了摩擦力诱导及Ti F3和Fe F3的催化作用下,BS微粒组分和结构的变化情况.利用XPS对摩痕区域表面膜碳元素Csp2和Csp3含量进行了定性定量表征;利用拉曼光谱仪分析了表面膜碳烟微粒结构变化,并对BS微粒组分和结构变化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294 N、1 500 r/min,催化剂Ti F3和Fe F3存在下,无定型碳含量降低(R3降低),表面有序化石墨烯含量明显增多(ID2/IG’增加),表面石墨烯缺陷位点明显增多(ID1/IG’).碳烟微粒在摩擦剪切及摩擦热的作用下,其外层结构容易发生剥离并在摩擦副表面形成润滑膜,然后因Ti F3和Fe F3的催化作用,润滑膜中碳元素会向有序化石墨烯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燃油 微粒 摩擦诱导 摩擦催化 组分和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辅助La_(0.9)K_(0.1)CoO_3同时催化去除NO_x和柴油机碳烟微粒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裴梅香 林赫 +1 位作者 上官文峰 黄震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8-281,共4页
通过在γ-Al2O3小球上涂覆复合金属氧化物La0.9K0.1CoO3,利用等离子体辅助催化程序升温反应(TPR)技术,对同时催化去除柴油机NOx和碳烟微粒反应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化学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证实,在富氧环境中,不论是在催化程序升温还... 通过在γ-Al2O3小球上涂覆复合金属氧化物La0.9K0.1CoO3,利用等离子体辅助催化程序升温反应(TPR)技术,对同时催化去除柴油机NOx和碳烟微粒反应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化学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证实,在富氧环境中,不论是在催化程序升温还是在等离子体催化程序升温中,CO2和N2的形成出现在相同的温度范围内.等离子体加强了同时催化去除NOx和碳烟微粒的反应特性,降低了碳烟微粒的燃烧温度,提高了NOx还原为N2的效率,也提高了低温和高温段NOx的分解,从而提高了总的NOx转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微粒 氮氧化物 等离子体辅助催化 同时催化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浮碳烟微粒对在用柴油机油粘度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郭和军 刘祥萱 王煊军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6-48,共3页
现代柴油机技术清洁了排放 ,却使进入机油中的碳烟微粒大量增加。本文研究报道了悬浮碳烟微粒对在用柴油机油粘度的影响 :粘度随碳烟浓度提高而增大 ,二者符合Eilers和Kreiger-Dougherty粘度方程 ,分散剂能阻止碳烟微粒发生聚结 ,进而... 现代柴油机技术清洁了排放 ,却使进入机油中的碳烟微粒大量增加。本文研究报道了悬浮碳烟微粒对在用柴油机油粘度的影响 :粘度随碳烟浓度提高而增大 ,二者符合Eilers和Kreiger-Dougherty粘度方程 ,分散剂能阻止碳烟微粒发生聚结 ,进而降低相对粘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油 粘度 微粒 粘度方程 聚结 分散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浮碳烟微粒对柴油发动机磨损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郭和军 刘振玉 +2 位作者 张有智 张剑 刘凤芹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6-107,111,共3页
进入机油的碳烟微粒增多是现代低排放车用柴油发动机突出问题。探讨了碳烟微粒对发动机各摩擦副磨损的影响 ,分析了碳烟微粒的磨损机制 。
关键词 微粒 柴油机 汽车 磨损 摩擦副 分散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微粒共振瑞利散射能量转移测定铬(Ⅵ)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庆业 汪花 +7 位作者 黄丹华 何世赫 李娇 罗钧恒 张杏辉 温桂清 梁爱惠 蒋治良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8-133,共6页
在pH5.0 NaAc-HAc缓冲溶液介质,活化剂邻菲啰啉(phen)、增敏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和氧化剂H_2O_2体系中,碳纳米微粒(CNPs)在423nm处产生较强的共振瑞利散射,显色剂茜素红(ARS)的吸收光谱与CNPs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RR... 在pH5.0 NaAc-HAc缓冲溶液介质,活化剂邻菲啰啉(phen)、增敏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和氧化剂H_2O_2体系中,碳纳米微粒(CNPs)在423nm处产生较强的共振瑞利散射,显色剂茜素红(ARS)的吸收光谱与CNPs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RRS)重叠,二者产生等离子共振瑞利散射能量转移(SPRRS-ET),导致散射光强度降低。Cr(Ⅵ)对H_2O_2具有催化氧化ARS作用,随着Cr(Ⅵ)浓度增加,ARS浓度降低,SPRRS-ET减弱,散射光增强,据此建立测定痕量Cr(Ⅵ)的共振光散射能量转移光谱分析法。Cr(Ⅵ)浓度在0.004-0.16 mg/L范围内与共振光散射增强ΔI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ΔI423nm=49 442 C+65.1,相关系数0.996 9,检出限8.0μg/L,回收率为96.82%-101.13%,用于环境水样Cr(Ⅵ)的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微粒 Cr(Ⅵ) 催化 共振瑞利散射-能量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铂微粒修饰玻碳电极在乙醇氧化中的电催化行为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兵 刘跃龙 +4 位作者 章磊 陈治仁 钟雯 稂海玲 钟起玲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3期257-260,共4页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酸性介质中乙醇在铂微粒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行为.考察了铂的沉积条件、载铂量、支持电解质、乙醇的起始浓度、扫描速度对乙醇在GC(Pt)电极上电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优化了GC(Pt)电极的制备方法和乙醇...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酸性介质中乙醇在铂微粒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行为.考察了铂的沉积条件、载铂量、支持电解质、乙醇的起始浓度、扫描速度对乙醇在GC(Pt)电极上电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优化了GC(Pt)电极的制备方法和乙醇氧化体系的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粒修饰玻电极 乙醇 电催化氧化 电化学循环伏安法 制备方法 沉积条件 载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管式DPF捕集农用柴油机碳烟微粒物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迎辉 陈艳娜 +3 位作者 卢振生 惠林 王九龙 梁秋松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99-204,共6页
采用电凝并技术捕集农用柴油机尾气碳烟微粒物(PM,Particulate Material)具有使用寿命长、净化效率高、排气背压低、使用成本低等优点,但传统的电凝并技术对粒径范围在0.1~0.6μm之间的PM捕集效果不理想。为此,设计了线管式农用柴油机... 采用电凝并技术捕集农用柴油机尾气碳烟微粒物(PM,Particulate Material)具有使用寿命长、净化效率高、排气背压低、使用成本低等优点,但传统的电凝并技术对粒径范围在0.1~0.6μm之间的PM捕集效果不理想。为此,设计了线管式农用柴油机微粒捕集器(DPF,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并搭建了线管式DPF捕集农用柴油机尾气PM的试验台架系统,对线管式DPF的PM捕集效率、发动机的排气背压和使用寿命进行检测,同时对直流输入电压、脉冲输入电压、PM粒径和PM捕集效率进行相关性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直流输入电压为20kV、脉冲输入电压幅值为21kV、频率为50Hz、发动机转速为1600r/min时,线管式DPF对于粒径范围在0.1~0.6μm之间的PM捕集效率可达85%,发动机的排气背压均低于25kPa,使用8h后捕集效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柴油机 微粒 线管式DPF 台架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沟油生物柴油碳烟微粒排放及肺沉积表面积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子阳 郑安文 向立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1-66,共6页
在柴油机上分别燃烧纯地沟油生物柴油和纯石化柴油在每一负荷工况下运用颗粒物测试系统NanoMet3研究碳烟微粒的排放及肺沉积表面积。结果表明:各工况下,地沟油生物柴油碳烟微粒数量浓度及质量浓度均小于石化柴油。小负荷时两种燃料的差... 在柴油机上分别燃烧纯地沟油生物柴油和纯石化柴油在每一负荷工况下运用颗粒物测试系统NanoMet3研究碳烟微粒的排放及肺沉积表面积。结果表明:各工况下,地沟油生物柴油碳烟微粒数量浓度及质量浓度均小于石化柴油。小负荷时两种燃料的差距不大;大负荷时,地沟油生物柴油碳烟微粒数量浓度及质量浓度远小于石化柴油;但增幅高于石化柴油。地沟油生物柴油碳烟微粒的平均粒径比石化柴油小,其肺沉积表面积小于石化柴油,对人体的危害值低于石化柴油。碳烟微粒肺沉积表面积受到平均粒径和数量浓度的共同作用,其增幅与数量浓度的增幅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沟油生物柴油 微粒 排放特性 肺沉积表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烟传感器、碳烟微粒捕集器的结构与原理
12
作者 郭吉明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5年第8期46-47,共2页
柴油机作为农业机械和汽车的动力,其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柴油等重碳氢化合物的不完全燃烧会形成大量的碳烟。虽然柴油机的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量比汽油机低,但是排出的黑烟同样会造成周围空气的污染。为了减少空气污染,满足节... 柴油机作为农业机械和汽车的动力,其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柴油等重碳氢化合物的不完全燃烧会形成大量的碳烟。虽然柴油机的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量比汽油机低,但是排出的黑烟同样会造成周围空气的污染。为了减少空气污染,满足节能环保的总要求,为此,在电控柴油机上设置了碳烟传感器和碳烟颗粒捕集器。本文介绍了柴油发动机安装的碳烟传感器和碳烟微粒捕集器的主要性能、基本结构以及工作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排放控制 烟传感器 微粒捕集器 工作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微粒陶瓷过滤器红外再生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杨德胜 高希彦 +2 位作者 王宪成 刘瑞祥 刘连金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3-246,共4页
通过试验发现,柴油机微粒陶瓷过滤器红外再生方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再生用废气量、加热器的功率及结构和再生策略等。加热器功率影响再生的时间;再生用废气量影响再生过程中过滤器陶瓷体内部的最高温度与平均温度;再生策略影响陶瓷体内... 通过试验发现,柴油机微粒陶瓷过滤器红外再生方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再生用废气量、加热器的功率及结构和再生策略等。加热器功率影响再生的时间;再生用废气量影响再生过程中过滤器陶瓷体内部的最高温度与平均温度;再生策略影响陶瓷体内最高温度的出现部位。试验结果证明,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再生效率和过滤器用陶瓷的使用寿命,而且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陶瓷过滤器 红外再生 再生策略 使用寿命 微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粒陶瓷过滤器和EGR在柴油机中的应用
14
作者 刘瑞祥 高希彦 +1 位作者 许晓光 杨德胜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6-130,共5页
通过联合使用废气再循环(EGR)和高过滤效率的红外再生微粒陶瓷过滤器,同时降低了柴油机的微粒和NOx排放.重新优化了过滤器再生用废气量,使其与EGR共同使用时过滤器的过滤效率和再生性能无明显变化,只是挂烟速度有所加快.同时,开发了一... 通过联合使用废气再循环(EGR)和高过滤效率的红外再生微粒陶瓷过滤器,同时降低了柴油机的微粒和NOx排放.重新优化了过滤器再生用废气量,使其与EGR共同使用时过滤器的过滤效率和再生性能无明显变化,只是挂烟速度有所加快.同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宽范围氧传感器的闭环反馈控制EGR系统,在不同的柴油机工况下,测定了不同EGR率时柴油机的空燃比α及NOx、CO和HC的排放值.最后得到了NOx、CO和HC的排放值随过量空气系数的倒数σ和EGR率变化的脉谱图.利用脉谱图拟合得出了最佳EGR率和σ之间的关系,为新型ECR系统的实用化铺平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微粒 微粒过滤器 NOx 废气再循环 宽范围氧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排放污染物控制技术与装置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伟建 黄伟力 王飞 《中国农机化》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0-33,共4页
随着柴油机用量的增加,排放污染日趋严重,不仅损害大气环境,而且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除颁布了日趋严格的排放控制法规外,并积极开发柴油机的机内外排放污染物技术与装置。
关键词 柴油机 排放污染物 控制技术 危害 碳微粒过滤收集器 微粒过滤器再生技术 废气涡轮增压中冷技术 多气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醚燃料喷射过程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张光德 黄震 +1 位作者 乔信起 周校平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95-398,共4页
系统研究了二甲醚 (DME)燃料的喷射过程 ,测试了不同工况下的油管泵端压力及嘴端压力、喷油器针阀升程和油管中燃料的音速。试验结果表明 :在供油提前角、转速和负荷相同的情况下 ,燃用二甲醚时油管泵端和嘴端压力的上升和下降速度、压... 系统研究了二甲醚 (DME)燃料的喷射过程 ,测试了不同工况下的油管泵端压力及嘴端压力、喷油器针阀升程和油管中燃料的音速。试验结果表明 :在供油提前角、转速和负荷相同的情况下 ,燃用二甲醚时油管泵端和嘴端压力的上升和下降速度、压力峰值都比燃用柴油时低 ;油管中 DME的音速远低于柴油 ;随着负荷的下降 ,DME的音速下降 ,且下降的速率远比柴油的大。与柴油相比 ,二甲醚的喷射延迟期和喷射持续期长 ,喷射始点的循环变动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醚燃料 喷射过程 试验 音速 柴油机 微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轨电控式燃油溶气喷射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17
作者 王学合 杨莫 +1 位作者 黄震 张爱中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12,共5页
论述了一种新型燃油喷射系统的研究设计方案。该燃油系统针对“溶气柴油”这种特殊燃料的需求而设计,目的在于同时降低柴油机排放中的NO_x和碳烟微粒。喷油系统基于液压共轨式电控原理而设计,通过在共轨腔和喷油嘴之间安装液压活塞既实... 论述了一种新型燃油喷射系统的研究设计方案。该燃油系统针对“溶气柴油”这种特殊燃料的需求而设计,目的在于同时降低柴油机排放中的NO_x和碳烟微粒。喷油系统基于液压共轨式电控原理而设计,通过在共轨腔和喷油嘴之间安装液压活塞既实现了工作油与燃油相分离,又实现了中、低压供油,高压喷射的目的,降低了加工的难度,同时解决了“溶气柴油”供油系统中气体易析出的难题。对电控系统中的关键部件——三通电磁阀的设计、加工和结构及对喷油率的影响进行重点研究。在自行设计的电控喷油系统试验台上对该系统进行了整体调试和初步试验,试验结果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溶气柴油 氮氧化物 微粒 排放 电磁阀 共轨电控式 喷射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液相法制备的纳米NiFe2O4上同时催化去除NOx和PM的特性
18
作者 张海蓉 许士洪 +2 位作者 王仲鹏 陈铭夏 上官文峰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7期2565-2567,共3页
通过液相催化相转化的方法制备出化学性质和晶相稳定的NiFe2O4纳米粒子,采用XRD、BET、TEM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利用程序升温技术对其在同时催化去除柴油机尾气中氮氧化物和碳烟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并与高温固相法制备的NiFe2O4进行比... 通过液相催化相转化的方法制备出化学性质和晶相稳定的NiFe2O4纳米粒子,采用XRD、BET、TEM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利用程序升温技术对其在同时催化去除柴油机尾气中氮氧化物和碳烟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并与高温固相法制备的NiFe2O4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方法制备的NiFe2O4都能在紧接触时在富氧条件下使碳烟(PM)和氮氧化物(NOx)互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O2和N2,其中低温催化相制备的NiFe2O4纳米粒子具有更高的活性,在松接触条件下起燃温度为282℃,N2的最大转化率为1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粒 NOx 同时去除 NIFE2O4 液相催化相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ot particle distributions inside a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 during soot loading in plateau environment 被引量:3
19
作者 WANG Peng BI Yu-hua +2 位作者 SHEN Li-zhong LEI Ji-lin YU Feng-r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7期2201-2212,共12页
A three-dimensional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simulation model was developed by using AVL software FIR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four factors on soot particle distributions along the axial and radial directions in ... A three-dimensional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simulation model was developed by using AVL software FIR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four factors on soot particle distributions along the axial and radial directions in the DPF after the model accuracy was validated.An orthogonal test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importance and weights of the design of experiments(DoE)factors such as the expanding angle,the number of channels per square inch,and the exhaust mass flow rate.The effects of these factors on the uniformity of the soot particle distributions were also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soot loading time was 400 s,the soot particles inside the DPF along the axial direction exhibited a bowl shape,which was high on the both ends and low in the middle.The uniformity of the axial distribution of soot particles reduces significantly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channels per square inch.The uniformity of the radial distribution reduced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expanding angle of the divergent tube.Based on the impacts on the axial uniformity,the three most influencing factors in a descending order are the number of channels per square inch,the exhaust mass flow rate,and the expanding angle of the divergent tub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 soot particle distribution plateau environment pressure lo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
20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71-774,共4页
德国与加拿大联合研发新型锂-硫电池 德国慕尼黑大学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联合研发新型锂一硫电池取得重大进展。研究人员应用纳米科技对锂.硫电池技术进行重大改进,用碳纳米微粒构成多孔电极,使吸附硫的能力大大增强,从而大幅提升... 德国与加拿大联合研发新型锂-硫电池 德国慕尼黑大学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联合研发新型锂一硫电池取得重大进展。研究人员应用纳米科技对锂.硫电池技术进行重大改进,用碳纳米微粒构成多孔电极,使吸附硫的能力大大增强,从而大幅提升电池性能,未来有望取代目前使用的锂离子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新闻 电池技术 滑铁卢大学 慕尼黑大学 纳米微粒 纳米科技 研究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