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低丘山地人工混交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1
作者 同小娟 张劲松 +4 位作者 孟平 黄辉 国琳 尹昌君 高峻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7-43,共7页
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华北低丘山地30年生栓皮栎-刺槐-侧柏人工混交林生态系统进行连续2年的碳通量观测。结果表明:人工混交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的年际和季节变化都很明显,但日变化只在生长季(4—10月)才变得显著。2006和2007年人工... 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华北低丘山地30年生栓皮栎-刺槐-侧柏人工混交林生态系统进行连续2年的碳通量观测。结果表明:人工混交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的年际和季节变化都很明显,但日变化只在生长季(4—10月)才变得显著。2006和2007年人工混交林NEE的变化范围分别在-27.1~8.1和-24.4~9.8gCO2·m-2d-1,最大月平均CO2吸收量分别出现在5月和7月。生长季净碳吸收约占全年的96%。人工混交林是较强的碳汇,2006和2007年净碳吸收量分别为549.1和445.4gC·m-2a-1。春季干旱是2007年人工混交林净碳吸收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混交林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 涡度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净碳交换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被引量:15
2
作者 孙小祥 常志州 +1 位作者 杨桂山 徐昔保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03-811,共9页
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典型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2011年11月—2012年10月)的CO2通量进行连续观测,分析了农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的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NEE具有明显的日... 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典型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2011年11月—2012年10月)的CO2通量进行连续观测,分析了农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的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NEE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NEE月平均日变化总体呈"U"型曲线,不同月份"U"型高度不同;NEE季节变化则呈显著的"W"型双峰特征,分别对应两季作物(小麦、水稻)的生长季节。小麦/水稻月平均最大碳吸收峰出现在4月/8月,分别达到-1.12 mg·m^-2·s^-1、-1.45 mg·m^-2·s^-1;日最大累积碳吸收量分别为-12.88 g(C)·m^-2·d^-1、-10.63 g(C)·m^-2·d^-1,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年固碳量达到-769.61 g(C)·m-2·a-1。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白天NEE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Michaelis-Menten方程可以很好地表示作物生长季节两者之间的关系(R2=0.37~0.83);在同一光合有效辐射条件下,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白天NEE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加,而当光合有效辐射大于1 800μmol·m^-2·s^-1在着一定程度的光抑制。温度是影响夜间农田生态系统呼吸特征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夜间NEE与不同层次温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但是不同作物夜间NEE的最适温度略有差异,小麦夜间NEE与土壤温度(10 cm)相关性最好(0.60),而水稻夜间NEE与气温相关系数最高(0.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 通量 碳交换 农田生态系统 稻麦轮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吉毛竹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龚莎莎 江洪 +2 位作者 马锦丽 舒海燕 陈晓峰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03-1008,共6页
利用涡度相关法,对安吉毛竹林生态系统的碳通量进行实时观测,同时用叶绿素荧光仪PAM-2500测定通量框架下毛竹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了毛竹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的日变化和月平均变化及荧光参数变化。结果表明,NEE值在6:00—7:00... 利用涡度相关法,对安吉毛竹林生态系统的碳通量进行实时观测,同时用叶绿素荧光仪PAM-2500测定通量框架下毛竹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了毛竹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的日变化和月平均变化及荧光参数变化。结果表明,NEE值在6:00—7:00开始转为负值,至17:00—18:00转为正值;白天表现为碳汇,并且在数值上,NEE值的负值最高点表现为秋季(9月,10月,11月)>春季(3月,4月,5月)>冬季(12月,1月,2月),说明毛竹CO2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逐月NEE值变化范围为-25.563 3~85.531 2 g C·m^(-2)·月-1,12和1月份NEE值较低,1月份达到最低点。叶绿素荧光参数中PSⅡ的最大光合量子产量(F_v/F_m)先降后升,12月,1月和3月份F_v/F_m低于正常水平,与其他月份差异显著(P<0.05),说明毛竹在这3个月份受到了胁迫,光化学效率降低;F_v/F_o与F_v/F_m趋势相同,12月,1月和3月份潜在活性最低,并且与其他月份差异显著(P<0.05);PSⅡ的实际光合量子产量(ФPSⅡ)变化趋势与F_v/F_m、光化学猝灭系数(q P)大致相同;在10月至翌年3月份,q P逐渐下降之后开始升高,同时伴随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 N)值的上升和下降。研究表明,毛竹在受到低温胁迫时,会导致其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化学电子传递的部分减少,光合碳同化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林 生态系统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 叶绿素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张晴 李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108-3109,3140,共3页
利用LPJ(Lund-Potsdam-Jena)全球动态植被模型,对1971~1998年我国陆地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的年总量变化、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来我国的碳汇强度在波动中呈增强趋势,多年平均总碳汇强度为-0.25 Gt... 利用LPJ(Lund-Potsdam-Jena)全球动态植被模型,对1971~1998年我国陆地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的年总量变化、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来我国的碳汇强度在波动中呈增强趋势,多年平均总碳汇强度为-0.25 Gt.C/a。全国不同区域年均净碳交换量差别显著,整体表现为东部碳汇强而西部弱,除西北部分荒漠草原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为碳汇区。1985~1998年平均相对于1971~1984年平均,我国不同地区NEE的变化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其中内蒙的中部地区则由原来的弱碳汇区转为弱碳源区,大部分地区碳汇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PJ模型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中游植被生长季土壤呼吸和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孙敏敏 王旭峰 +2 位作者 马明国 袁文平 李香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91-1201,共11页
基于涡度相关法和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与土壤呼吸(soil respiration,Rs)速率观测数据,探讨了黑河中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和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以及土壤呼吸对... 基于涡度相关法和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与土壤呼吸(soil respiration,Rs)速率观测数据,探讨了黑河中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和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以及土壤呼吸对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和土壤呼吸速率在时间尺度上呈现多峰变化趋势,7月底至8月初达到峰值;在空间尺度上受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植被稀疏的荒漠、戈壁和沙漠呈现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土壤呼吸对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的贡献率达20%~68%;而植被密集的玉米地、果园和湿地则呈现较高的季节变异性,土壤呼吸对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的贡献率为10%~21%。土壤呼吸的微小变动可能引起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 土地利用方式 植被覆盖度 涡度相关法 静态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稻-冬闲田”生态系统碳交换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6
作者 魏甲彬 徐华勤 +5 位作者 周玲红 成小琳 唐先亮 傅志强 唐启源 唐剑武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35-1044,共10页
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南方"双季稻-冬闲田"生态系统CO_2通量进行了一年的连续监测,分析了"双季稻-冬闲田"生态系统碳交换[净碳交换量(NEE)、总初级生产力(GPP)和生态系统总呼吸(Reco)]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 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南方"双季稻-冬闲田"生态系统CO_2通量进行了一年的连续监测,分析了"双季稻-冬闲田"生态系统碳交换[净碳交换量(NEE)、总初级生产力(GPP)和生态系统总呼吸(Reco)]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南方"双季稻-冬闲田"生态系统NEE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NEE月平均日变化在生长季表现为较明显的"U"型曲线,不同月份"U"型高度不同;NEE季节变化存在明显的两个吸收期(NEE为负)和三个排放期(NEE为正),NEE在早稻和晚稻的生长季有两个明显的碳吸收期,早稻平均值为-0.58 g C·m^(-2)·d^(-1),最大值出现在2015年6月20日,为-1.77 g C·m^(-2)·d^(-1),晚稻平均值为-1.28 g C·m^(-2),最大值出现在2015年9月19日,为-2.23 g C·m^(-2)·d^(-1);冬闲期存在两个碳排放期,平均值为2.68 g C·m^(-2)·d^(-1)。水稻种植期间白天的净碳交换受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显著,夜间的净碳交换受5 cm土壤温度的显著影响,温度低时的冬闲期温度敏感性高于温度高时的双季稻种植期。全年的NEE总和表现为碳排放,达778.4 g C·m^(-2),GPP为1 643.7 g C·m^(-2),Reco为2 425.8 g C·m^(-2)。因此,南方"双季稻-冬闲田"生态系统有可观的固碳减排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 碳交换 双季稻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种养结合模式对冬季稻田净碳交换和不同土层活性碳氮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魏甲彬 周玲红 +5 位作者 徐华勤 唐启源 傅志强 成小琳 肖志祥 唐剑武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8-146,共9页
为探讨不同利用模式下的冬季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变化和系统净碳交换变化特征。本研究对冬闲(F)、单种黑麦草(R)、单种紫云英(M)、种黑麦草养鸡(RC)以及种紫云英养鸡(MC)的冬季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可溶性碳氮及系统净碳交换量进行了定... 为探讨不同利用模式下的冬季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变化和系统净碳交换变化特征。本研究对冬闲(F)、单种黑麦草(R)、单种紫云英(M)、种黑麦草养鸡(RC)以及种紫云英养鸡(MC)的冬季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可溶性碳氮及系统净碳交换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RC和MC短期内增加了系统净碳排放,在早稻播种前,白天总体表现为碳汇(RC为817.38g/m2,MC为472.90g/m2);且所有处理对CH4表现为弱汇(3.06~22.88mg/m2)。2)R和M固碳量显著高于F和RC、MC处理。3)RC,MC,R和M与F相比显著提高了土壤活性碳氮含量。4)虽然RC和MC土壤微生物量碳平均值低于R和M,但其土壤可溶性碳含量平均值更高。5)R,M,RC,MC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了土壤碳汇。综上所述,种养结合既提高了土壤活性碳氮,同时增加了冬季稻田系统固碳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闲稻田 种草养鸡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可溶性有机 碳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对晋北农牧交错带赖草草地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邢鹏飞 李刚 +4 位作者 陈晓鹏 李德颖 王常慧 董宽虎 赵祥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1,共11页
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是评估碳循环及收支的重要指标,由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EP)及生态系统呼吸(ER)共同决定。以晋北农牧交错带赖草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LI-840a静态箱法,通过观测为期2年(2015-2016)围封和放牧管理下NEE、ER和GEP的... 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是评估碳循环及收支的重要指标,由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EP)及生态系统呼吸(ER)共同决定。以晋北农牧交错带赖草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LI-840a静态箱法,通过观测为期2年(2015-2016)围封和放牧管理下NEE、ER和GEP的日动态和季动态,分析其与气温、土壤温度(0~10 cm)、土壤含水量(0~10 cm),以及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相关性,旨在说明放牧对农牧交错带赖草草地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显著降低了赖草草地地上、地下生物量;NEE、ER和GEP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均呈现单峰型变化,在5、6、9月较低,在7-8月较高;生态系统碳交换的日变化主要受气温影响,而季节变化主要受表层土壤温度影响;同时NEE、ER和GEP与地上、地下生物量也存在极显著相关性;相比围封,放牧明显降低了该草地生物量和生态系统碳交换速率,但未改变日、季变化趋势。说明放牧通过破坏草地植被光合组织,降低了草地生态系统碳交换能力,减弱了草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赖草草地 生态系统净碳交换 生态系统呼吸 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安落叶松林生长季碳交换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
9
作者 张扬 张秋良 +2 位作者 李小梅 代海燕 王飞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3-80,89,共9页
为了探明兴安落叶松林生长季净生态系统CO 2交换量对区域气候因子的响应及其在未来气候情景下的动态变化特征,为今后兴安落叶松林碳交换研究提供参考数据。利用参数化后的Biome-BGC模型模拟并验证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2013年生长季碳交... 为了探明兴安落叶松林生长季净生态系统CO 2交换量对区域气候因子的响应及其在未来气候情景下的动态变化特征,为今后兴安落叶松林碳交换研究提供参考数据。利用参数化后的Biome-BGC模型模拟并验证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2013年生长季碳交换情况,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生长季日平均NEE值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基于试验区气候变化趋势设置未来气候情景,预测NEE值在RCPs排放情景下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兴安落叶松林模拟NEE值与实测NEE值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R=0.705,P<0.01),且两者在时间序列上波动较为一致;2013年生长季模拟日平均NEE值为-1.91 gCO_(2)/(m^(2)·d);(2)试验区生长季NEE值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9,P<0.01),与降水之间不存在明显相关关系;在RCP2.6排放情景中,兴安落叶松林日平均NEE值低于初始数据,在RCP8.5排放情景中,日平均NEE值高于初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交换 兴安落叶松林 气候变化 Biome-BG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期干旱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子欣 胡国铮 +5 位作者 水宏伟 葛怡情 韩玲 高清竹 干珠扎布 旦久罗布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4-33,共10页
极端干旱事件能够显著地改变土壤水热条件和群落特征,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碳交换。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截雨棚,模拟发生在生长季前期(返青期,5-6月)和中期(快速生长期,7-8月)的极端干旱事件,研究不同时期干旱对群落特征... 极端干旱事件能够显著地改变土壤水热条件和群落特征,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碳交换。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截雨棚,模拟发生在生长季前期(返青期,5-6月)和中期(快速生长期,7-8月)的极端干旱事件,研究不同时期干旱对群落特征和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时期干旱事件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影响均表现在生长季中期,生长季前期干旱处理(ED)下,群落植被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均显著降低于对照(CK)(P<0.05);此外,ED和生长季中期干旱处理(MD)均显著抑制了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EP)和生态系统呼吸(ER)(P<0.05),且MD显著降低了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ED处理下,生长季中期的土壤体积含水量与ER显著正相关(P<0.05);MD处理下,在生长季前期的土壤体积含水量、群落地上生物量均与ER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生长季不同时期干旱对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机理不同,生长季前期干旱主要通过抑制植物生长过程影响碳交换,而生长季中期干旱则主要通过抑制植物生理活动影响碳交换。研究结果加深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对不同时期干旱响应的认识,为气候变化预测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季 干旱事件 碳交换 土壤体积含水量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河源湿地生态系统碳交换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被引量:4
11
作者 左弟召 陈克龙 刘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23期1-5,共5页
为了探究河源湿地生态系统碳交换过程对增温的响应,2017年9月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和静态箱法对生长季末期的河源湿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各组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河源湿地生态系统表现为碳汇,增温处理降低了生态系统净交换(NEE)的碳吸... 为了探究河源湿地生态系统碳交换过程对增温的响应,2017年9月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和静态箱法对生长季末期的河源湿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各组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河源湿地生态系统表现为碳汇,增温处理降低了生态系统净交换(NEE)的碳吸收能力。增温处理促进了河源湿地生态系统呼吸(ER),且对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EP)的日变化速率具有重要影响。NEE主要受控于土壤温度且与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ER主要受控于土壤体积含水量且与不同深度土壤体积含水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土壤体积含水量可能是生长季末期河源湿地生态系统碳源汇转换的关键因子。在未来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可能会导致河源湿地生态系统碳吸收和碳排放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碳交换 模拟增温 静态箱法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美杨人工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对环境因子响应的时滞 被引量:3
12
作者 冯鑫炜 张志强 +3 位作者 许行 律江 张海泉 孟祥雪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23,共12页
【目的】定量研究欧美杨人工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对环境因子响应的时滞现象,为提高生态系统碳源/汇量的估算准确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涡度相关技术,结合微气象观测系统,对北京市顺义区欧美杨人工林NEE和环境因子进行连续动... 【目的】定量研究欧美杨人工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对环境因子响应的时滞现象,为提高生态系统碳源/汇量的估算准确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涡度相关技术,结合微气象观测系统,对北京市顺义区欧美杨人工林NEE和环境因子进行连续动态观测,获取2014年生长季(4—10月)NEE、空气温度(Ta)、5 cm深处土壤温度(T5)、光合有效辐射(PAR)、饱和水汽压差(VPD)和25 cm深处土壤体积含水量(VWC25)观测数据,采用回归分析与小波互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NEE与环境因子的时滞关系;以决定系数(R^2)、林氏调和系数(LCCC)和均方根误差(RMSE)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偏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时滞现象对NEE与环境影响因子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PAR是影响NEE变化的主导因子;由于该生态系统地下水位高,水分供给充足,VWC25对NEE没有显著影响(P=0.1515);白天NEE与PAR同步变化,比Ta、T5和VPD分别提前2.5、2和2.5 h达到峰值(时滞),夜间NEE与环境因子没有确定的时滞关系;消除时滞现象后,NEE与T5的线性关系由不显著(P=0.2248)变为极显著(P=0.0051);主成分分析表明,对数回归模型可以更准确地描述NEE与环境因子间关系,消除时滞后模型的R^2和LCCC分别提高8.1%和2.0%,RMSE降低0.417μmol·m^-2s^-1。【结论】欧美杨人工林生态系统NEE日动态变化受Ta、T5、PAR和VPD控制,白天时滞现象明显,消除时滞现象可以有效提高NEE模型拟合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 环境因子 时滞现象 小波分析 欧美杨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草地和农田系统碳动态对降雨、温度和CO2浓度变化响应的模拟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丁 郭文斐 +4 位作者 赵建 特木其勒图 李旭东 傅华 骆亦其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4,共14页
全球气候变化通常是多种环境条件同时连续地发生变化,而多因子的控制实验并不能完全模拟环境的变化且其通常需要耗费很高的成本。应用模型可以加深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应用陆地生态系统(TECO)模型模拟黄土高... 全球气候变化通常是多种环境条件同时连续地发生变化,而多因子的控制实验并不能完全模拟环境的变化且其通常需要耗费很高的成本。应用模型可以加深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应用陆地生态系统(TECO)模型模拟黄土高原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在CO_2浓度、温度和降水改变情况下生态系统碳动态,探讨黄土高原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碳动态对未来气候变化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异养呼吸(Rh)都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生态系统碳净交换(NEE)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趋势,除农田系统的Rh对温度响应的拐点在当前温度,其余对温度响应拐点在增温4℃,此时系统固碳能力最高。降水和CO_2浓度增加改变生态系统NPP,Rh和NEE对温度变化的响应。随着降水增加,生态系统对温度响应更敏感;草地生态系统NPP,Rh和NEE对温度变化响应拐点发生改变,而农田系统无变化。CO_2浓度升高使农田生态系统NPP,Rh和NEE在增加4℃情景下,对温度变化响应不敏感。增加降水和增温对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NPP、Rh和NEE交互作用相对强度最大,分别为51.0%和30.0%、51.3%和16.6%以及-46.1%和-28.9%;增雨和增加CO_2浓度对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NPP、Rh和NEE交互作用相对强度最小,分别为2.4%和7.5%、3.7%和3.4%以及8.1%和-9.0%。三因子交互作用对生态系统NPP,Rh和NEE没有明显促进作用。与农田相比,草地生态系统碳动态对气候变化交互作用响应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异养呼吸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 净初级生产力 陆地生态系统(TECO)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区滨河湿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富强 刘扬李 +1 位作者 杨欢 周祖昊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68-71,共4页
湿地碳循环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湿地碳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是湿地碳循环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基于金河湾湿地涡度相关观测系统的实测试验数据,系统分析了寒区滨河湿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日际和季节两种尺度的动态变... 湿地碳循环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湿地碳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是湿地碳循环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基于金河湾湿地涡度相关观测系统的实测试验数据,系统分析了寒区滨河湿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日际和季节两种尺度的动态变化机制,总结了碳源、碳汇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气象要素对净碳交换量和湿地总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金河湾湿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在日尺度上呈"U"型分布,午时左右达到最高值;季节尺度上,自9月中旬至次年4月初表现为碳源,其余时间表现为碳汇,持续时间约5个月,总固碳量约631.62g/m2;相较于其他湿地生态系统,寒区湿地由于气温低、湿度大,净碳交换量和总生态系统生产力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区滨河湿地 湿地生态系统 通量 碳交换 总生态系统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中地区中稻碳通量的变化特征
15
作者 文双雅 高倩文 +1 位作者 卢俊玮 高志强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16-621,662,共7页
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湘中地区中稻大田生育期(2019年6—9月)的碳通量进行了连续观测,分析了稻田生态系统碳交换中的净碳交换量(NEE)、总初级生产力(GPP)和总呼吸(Reco)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稻大田生育期内碳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 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湘中地区中稻大田生育期(2019年6—9月)的碳通量进行了连续观测,分析了稻田生态系统碳交换中的净碳交换量(NEE)、总初级生产力(GPP)和总呼吸(Reco)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稻大田生育期内碳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碳通量月平均日变化总体成"U"形单峰曲线变化,不同月份的差异体现在"U"形的高度上;中稻大田生育期内不同生育时期的固碳能力有所不同,孕穗期、齐穗期、灌浆中期、分蘖盛期、成熟期的固碳能力依次减弱;NEE、GPP和Reco的变化曲线分别呈现出"U"形、倒"U"形和偏锋特征;中稻大田生育期内的NEE总和、GPP、Reco分别为-173.93、587.62、413.68 g/m^(2)。研究发现,湘中地区中稻大田生育期内表现出一定的碳汇功能,这也正是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和产量潜力挖掘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稻 通量 涡度相关技术 碳交换 湘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决定了林业的发展趋势和地位 被引量:20
16
作者 陈根长 《林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25-26,共2页
什么决定林业发展趋势和地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的运动和发展.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的现状.这种矛盾在世界上一样存在,正是这一矛盾决定了林业的发展趋势和地位.
关键词 中国 林业 国际气候公约谈判 气候变暖问题 二氧化排放量 森林汇产权化 碳交换机制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增温及其交互作用对植物生理的影响
17
作者 段洪浪 吴建平 +3 位作者 刘文飞 廖迎春 李威 樊后保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28-32,共5页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干旱及高温的频率将不断增加。植物碳水平衡对植物的生长及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干旱及增温对植物生理的单独及交互效应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极大地限制了准确预测植物对未来气候变化响应的能力。干旱通常...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干旱及高温的频率将不断增加。植物碳水平衡对植物的生长及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干旱及增温对植物生理的单独及交互效应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极大地限制了准确预测植物对未来气候变化响应的能力。干旱通常引起木质部栓塞,限制生长并降低光合作用。在最适温度以下,光合作用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超过最适温度后,光合作用下降。呼吸作用比光合作用具有更高的最适温度,因此可能造成植物碳失衡。增温与干旱通常具有交互作用,并互相加重胁迫程度,增温干旱交互将对植物生存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增温干旱交互对植物生理的影响,可以更好地预测植物对未来气候条件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增温 碳交换 水分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石生针茅光合特性对渐进式土壤干旱过程的响应及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尹作天 王玉辉 +4 位作者 周广胜 马全会 刘晓迪 贾丙瑞 蒋延玲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1-94,共14页
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对极端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为探究石生针茅荒漠草原碳收支对土壤极端干旱过程的响应机制,本研究以荒漠草原石生针茅为试验材料,采用遮雨棚人工控水方法模拟土壤的极端干旱过程,测定多项石生针茅碳交换特征参数,分析其... 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对极端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为探究石生针茅荒漠草原碳收支对土壤极端干旱过程的响应机制,本研究以荒漠草原石生针茅为试验材料,采用遮雨棚人工控水方法模拟土壤的极端干旱过程,测定多项石生针茅碳交换特征参数,分析其变化特征并对比不同参数对干旱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水分利用效率(WUE)与土壤含水量(SWC)呈显著的指数关系,气孔导度(G_(s))、最大羧化速率(V_(cmax))和磷酸丙糖利用率(TPU)与SWC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其余特征参数与SWC均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且在干旱胁迫下叶片尺度的特征参数最先出现下降响应;饱和光强下叶片净光合速率(A_(sat))、蒸腾速率(E)、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_(max))、PSⅡ的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PSⅡ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均存在水分阈值;在干旱过程中,Gs、WUE、Vcmax、TPU、生态系统呼吸速率(Re)和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EP)最先开始下降,E、NEE和Jmax的整体变化速率较快;导致石生针茅叶片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由气孔限制转为非气孔限制时的SWC为14.73%,而石生针茅生态系统由碳汇转变为碳源的SWC为7.85%。可见,石生针茅生态系统的碳交换与土壤含水量密切相关,且土壤极端干旱显著降低了其碳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生针茅 土壤干旱过程 碳交换特征参数 土壤含水量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leaf area model,and a process-based simulation model to estimate carbon storage in Florida slash pine plantations. 被引量:4
19
作者 Douglas A.Shoemaker Wendell P.Cropper Jr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71-176,I0005,共7页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forests is of great interest due to concerns about global climate change.Carbon storage rates depend on ecosystem fluxes(photosynthesis and ecosystem respiration),typically quantified as net ...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forests is of great interest due to concerns about global climate change.Carbon storage rates depend on ecosystem fluxes(photosynthesis and ecosystem respiration),typically quantified as 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Methods to estimate forest NEE without intensive site sampling are needed to accurately assess rate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at stand-level and larger scales.We produced spatially-explicit estimates of NEE for 9 770 ha of slash pine(Pinus elliottii) plantations in North-Central Florida for a single year by coupling remote sensing-based estimates of leaf area index(LAI) with a process-based growth simulation model.LAI estimates produced from a neural-network modeling of ground plot and Landsat TM satellite data had a mean of 1.06(range 0-3.93,including forest edges).Using the neural network LAI values as inputs,the slash pine simulation model(SPM2) estimates of NEE ranged from-5.52 to 11.06 Mg·ha^-1·a^-1with a mean of 3.47 Mg·ha^-1·a^-1Total carbon storage for the year was 33920 t,or about 3.5 tons per hectare.Both estimated LAI and NEE were highly sensitive to ferti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leaf area carbon exchange slash pine NEE forest carb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