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砂浆-骨料界面过渡区的力学性能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兴 卢玉斌 +1 位作者 滕骁 林滟娇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8-42,共5页
总结了目前国内外研究砂浆-骨料界面过渡区力学性能的主要试验方法和相应的成果,并对相关的数值模拟也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目前针对界面过渡区力学性能的直接拉伸试验、劈裂试验、剪切试验,指出数值模拟的本构模型及模型参数的选取都... 总结了目前国内外研究砂浆-骨料界面过渡区力学性能的主要试验方法和相应的成果,并对相关的数值模拟也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目前针对界面过渡区力学性能的直接拉伸试验、劈裂试验、剪切试验,指出数值模拟的本构模型及模型参数的选取都应基于有关的试验结果,提出试验的必要性,并对今后需要开展的相关工作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浆-骨料界面过渡区 试验方法 力学性能 数值模拟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矿渣-偏高岭土基地聚物与骨料的界面粘结机理
2
作者 崔潮 李渊 +2 位作者 党颖泽 王岚 彭晖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193,共8页
地聚物混凝土通过碱激发作用形成,其内部碱浓度可以达到水泥的数十倍,因此地聚物的碱骨料反应性能亟待探索。本工作详细探讨了不同配合比条件及骨料种类对碱-矿渣-偏高岭土基地聚物与骨料界面粘结强度的影响,并通过微观分析方法阐述了... 地聚物混凝土通过碱激发作用形成,其内部碱浓度可以达到水泥的数十倍,因此地聚物的碱骨料反应性能亟待探索。本工作详细探讨了不同配合比条件及骨料种类对碱-矿渣-偏高岭土基地聚物与骨料界面粘结强度的影响,并通过微观分析方法阐述了界面粘结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在激发剂模数为1.2、液固比为0.4的条件下,地聚物与花岗岩、玄武岩以及石灰岩三种骨料均获得了最高的粘结强度。随着碱激发剂模数和液固比的增加,界面粘结强度均逐渐降低,但地聚物与花岗岩的粘结强度受激发剂碱性影响较弱。不同骨料在碱激发剂作用下均会产生溶解反应,溶解出的活性Si、Al以及Ca元素可以在界面处与地聚物进一步进行地聚合反应提高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ITZ)的密实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聚物 骨料 界面过渡 粘结强度 粘结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界面过渡区随机分布多边形骨料沙漠砂混凝土高温后抗压强度研究
3
作者 刘海峰 陶仁光 吕晓晔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73,77,共7页
为研究试件尺寸、界面过渡区(ITZ)厚度及强度、沙漠砂替代率(DSRR)对沙漠砂混凝土(DSC)经历高温后抗压强度的影响,将DSC看作三相复合材料,建立含ITZ随机分布多边形骨料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对高温后DSC单轴受压破坏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为研究试件尺寸、界面过渡区(ITZ)厚度及强度、沙漠砂替代率(DSRR)对沙漠砂混凝土(DSC)经历高温后抗压强度的影响,将DSC看作三相复合材料,建立含ITZ随机分布多边形骨料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对高温后DSC单轴受压破坏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误差在-2.59%~3.13%,吻合良好。高温后DSC抗压强度随试件尺寸增大而减小,强度下降范围为1.44%~4.13%;抗压强度随ITZ厚度增加呈逐渐减小趋势;随着ITZ强度增加,抗压强度基本呈线性增大趋势;抗压强度在DSRR为40%时最优,研究结果可为DSC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过渡 沙漠砂混凝土 多边形骨料 高温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中骨料-浆体界面过渡区的力学性能研究综述 被引量:38
4
作者 王瑶 周继凯 +1 位作者 沈德建 王岩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9-94,共6页
列出了国内外交界面过渡区的试验和理论分析的主要成果。对数值混凝土有限元模型中有关交界面单元的力学性能(界面厚度、界面本构关系和随机力学特性等)输入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目前试验、理论以及数值分析的成果,指出界面力学性能研... 列出了国内外交界面过渡区的试验和理论分析的主要成果。对数值混凝土有限元模型中有关交界面单元的力学性能(界面厚度、界面本构关系和随机力学特性等)输入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目前试验、理论以及数值分析的成果,指出界面力学性能研究还有待于进行更完整、更科学的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骨料-浆体界面过渡 力学性能 试验方法 数值建模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强度砂浆界面过渡区对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5
5
作者 崔正龙 路沙沙 汪振双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45-549,共5页
为了探明不同强度砂浆界面过渡区对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以再生骨料表面不同的砂浆强度以及附着率作为变量,配置了不同强度等级的再生骨料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进行了对比性强度试验以及碳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高强度原生混凝... 为了探明不同强度砂浆界面过渡区对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以再生骨料表面不同的砂浆强度以及附着率作为变量,配置了不同强度等级的再生骨料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进行了对比性强度试验以及碳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高强度原生混凝土经破碎后作为再生骨料配制低强度等级的再生混凝土,即再生混凝土内部旧砂浆界面过渡区强度比再生混凝土内部新砂浆界面过渡区强度高时,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强度与普通混凝土强度几乎相同,再生骨料表面砂浆的强度以及附着率对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影响不大,但碳化深度有所增大。当使用低强度原生混凝土经破碎后作为再生骨料配制高强度等级再生混凝土,也就是再生混凝土内部再生骨料与旧砂浆界面过渡区强度比新砂浆界面过渡区强度低时,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强度与普通混凝土相差较大,再生骨料表面砂浆的强度以及附着率对再生混凝土强度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骨料混凝土 砂浆强度 界面过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SEM和FT-IR研究轻骨料混凝土界面过渡区 被引量:9
6
作者 崔宏志 邢锋 《混凝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20,共3页
通过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研究了轻骨料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特征。重点是研究轻骨料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在界面过渡区域中微观结构的不同。研究结果显示:①在轻骨料混凝土的界面处,有... 通过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研究了轻骨料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特征。重点是研究轻骨料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在界面过渡区域中微观结构的不同。研究结果显示:①在轻骨料混凝土的界面处,有水泥浆体通过轻骨料表面的孔隙渗人轻骨料中,进入的深度大约为50μm;②轻骨料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厚度大约为25~30μm。从研究结果来看,将SEM与FT-IR结合使用是一种研究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电子显微镜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骨料混凝土 界面过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地聚物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及界面形貌
7
作者 陈波 王悦 华敏琦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6-702,共7页
为高效处理建筑固废堆积问题并推动绿色低碳胶凝材料的发展,本文研究了地聚物基再生粗骨料性能及其在全地聚物再生混凝土中的应用机制。采用粉煤灰等固废制备地聚物混凝土作母体,通过破碎母体制得地聚物基再生粗骨料,并以其取代天然粗... 为高效处理建筑固废堆积问题并推动绿色低碳胶凝材料的发展,本文研究了地聚物基再生粗骨料性能及其在全地聚物再生混凝土中的应用机制。采用粉煤灰等固废制备地聚物混凝土作母体,通过破碎母体制得地聚物基再生粗骨料,并以其取代天然粗骨料制备不同取代率的全地聚物再生粗骨料混凝土。通过扫描电镜等微观分析发现,地聚物基再生骨料与浆体间会发生“二次再地聚反应”。研究表明:全地聚物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普遍优于传统水泥基再生混凝土,且在高取代率下仍能保持较高的强度。全地聚物再生混凝土的界面过渡区更为致密,将传统水泥基再生混凝土中的薄弱部位转变为紧实部位,从而显著提升了全地聚物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聚物 再生粗骨料 再生混凝土 全地聚物再生混凝土 二次再地聚反应 力学性能 界面过渡 微观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骨料-水泥石界面区微观结构特征 被引量:25
8
作者 董淑慧 张宝生 +1 位作者 葛勇 郑秀华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37-741,共5页
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分析、显微硬度等多种测试方法,测定了不同预饱水程度轻骨料-水泥石界面区水化产物的钙硅比、水泥石显微硬度以及孔结构等微观性能参数,研究了轻骨料预饱水程度对混凝土界面区结构与特征参数的影响,并与普通骨... 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分析、显微硬度等多种测试方法,测定了不同预饱水程度轻骨料-水泥石界面区水化产物的钙硅比、水泥石显微硬度以及孔结构等微观性能参数,研究了轻骨料预饱水程度对混凝土界面区结构与特征参数的影响,并与普通骨料混凝土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轻骨料预饱水程度的提高,界面区厚度从30μm增大至60μm左右,距界面20μm范围内其显微硬度降低,而大于20μm处则相反,孔结构呈细化趋势,界面区得到增强,明显优于普通混凝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料 预饱水程度 界面过渡 显微结构 显微硬度 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骨料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氯离子扩散性能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元战 吕彦伟 +1 位作者 龙俞辰 吴林键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3-82,共10页
通过室内干湿循环条件下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试验,实测得到6种不同粗骨料体积分数的混凝土试件在不同时刻、不同深度处的氯离子浓度。经回归分析得到了不同粗骨料体积分数下混凝土的氯离子整体扩散系数,其值随粗骨料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减... 通过室内干湿循环条件下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试验,实测得到6种不同粗骨料体积分数的混凝土试件在不同时刻、不同深度处的氯离子浓度。经回归分析得到了不同粗骨料体积分数下混凝土的氯离子整体扩散系数,其值随粗骨料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减小。同时,探讨了粗骨料的稀释、曲折和界面过渡区效应对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同时考虑粗骨料体积分数Vf和界面过渡区厚度h的影响系数α(Vf,h),建立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氯离子扩散系数模型,界面过渡区氯离子扩散系数随粗骨料体积分数的增大呈近乎线性地减小,随界面过渡区厚度的增大先显著减小而后逐渐趋于平稳。最后,将建立的界面过渡区氯离子扩散系数模型应用于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的三维细观数模中。结果表明:细观数模计算结果与物理试验实测数据在变化趋势和数值大小上均能够吻合,可验证界面过渡区氯离子扩散系数模型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料 界面过渡 氯离子扩散系数 细观数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渣粗骨料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研究 被引量:38
10
作者 尚建丽 邢琳琳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7-220,共4页
利用显微硬度仪、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微观测试手段,采取对比方法研究了普通碎石混凝土和钢渣粗骨料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结构和形态.结果表明:钢渣表面粗糙多孔,水泥浆体能够紧密包裹钢渣;钢渣-水泥石界面过渡区约为40μm,略小于普通碎... 利用显微硬度仪、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微观测试手段,采取对比方法研究了普通碎石混凝土和钢渣粗骨料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结构和形态.结果表明:钢渣表面粗糙多孔,水泥浆体能够紧密包裹钢渣;钢渣-水泥石界面过渡区约为40μm,略小于普通碎石-水泥石界面过渡区(50μm),其界面过渡区结构较为致密,因而可形成较强的界面黏结力,配制的钢渣粗骨料混凝土整体强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硬度 钢渣粗骨料混凝土 界面过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料粒径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弹性模量与黏结强度影响预测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迎雪 娄宗科 +1 位作者 张臻 王亚云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10,14,共5页
由于弹性模量和强度是混凝土力学性能重要指标,而界面过渡区又是混凝土材料组成中的重要一相,因此对界面过渡区的弹性模量和黏结强度的研究十分必要。基于随机骨料模型,根据混凝土试件的真实配合比,计算出各骨料粒径区间的面积含量,对... 由于弹性模量和强度是混凝土力学性能重要指标,而界面过渡区又是混凝土材料组成中的重要一相,因此对界面过渡区的弹性模量和黏结强度的研究十分必要。基于随机骨料模型,根据混凝土试件的真实配合比,计算出各骨料粒径区间的面积含量,对骨料颗粒进行随机投放,分别建立了骨料最大粒径20、40、60、80 mm的凸多边形随机骨料细观模型,以砂浆和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实测值为依据,采用反演法确定界面过渡区的力学参数。数值分析的结果表明:骨料粒径对界面过渡区黏结强度有很大影响,随着骨料粒径的增大,其黏结强度逐渐减小;界面弹性模量随着骨料粒径增加变化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过渡 随机骨料 骨料粒径 弹性模量 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料强化方法对再生混凝土多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马昆林 刘建 +4 位作者 申景涛 刘宝举 谢友均 胡明文 王晓杰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809-3819,共11页
为研究骨料强化方法对再生混凝土中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的影响,采用显微硬度和背散射图像测试的方法,研究骨料整形,硅酸钠溶液浸泡,水泥-粉煤灰、水泥-矿渣和水泥-硅灰裹浆等骨料强化方法对再生混凝土中的旧骨料-新浆体、旧骨料-旧浆体... 为研究骨料强化方法对再生混凝土中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的影响,采用显微硬度和背散射图像测试的方法,研究骨料整形,硅酸钠溶液浸泡,水泥-粉煤灰、水泥-矿渣和水泥-硅灰裹浆等骨料强化方法对再生混凝土中的旧骨料-新浆体、旧骨料-旧浆体和新浆体-旧浆体之间的3种界面过渡区的显微硬度、界面宽度以及微观形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骨料强化能够提高界面过渡区的显微硬度,降低界面过渡区的宽度,从而改善界面过渡区;骨料整形去除了再生骨料表面的旧浆体,增大了旧骨料与新浆体的接触面积;硅酸钠溶液浸泡通过水玻璃及其水解产物与旧浆体中水化产物之间的化学反应,提高了界面过渡区的密实度;火山灰材料的火山灰效应和填充效应填充了界面过渡区中的孔隙,提高了界面过渡区的密实度。相比于未处理组,水泥-硅灰组旧骨料-新浆体、旧骨料-旧浆体和新浆体-旧浆体界面过渡区的显微硬度平均值分别增大了38.7%,63.1%和52.6%,宽度分别减少了40%,46.2%和45.5%。背散射分析表明,骨料强化后再生混凝土界面中的未水化水泥颗粒和孔隙减少,界面过渡区的宽度较低,界面过渡区变密实。研究成果可为再生骨料强化方法的优选,以及再生混凝土性能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骨料强化 再生混凝土 界面过渡 显微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矿化沉积对再生骨料界面过渡区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徐培蓁 陈发滨 +3 位作者 李泉荃 任艺楠 吴春然 朱亚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5-99,共5页
骨料-水泥浆体的界面过渡区疏松多孔是导致再生骨料与天然骨料性能差异的重要原因。通过试验研究微生物矿化沉积技术对再生骨料界面过渡区性能的影响。使用水泥净浆包裹不同菌种和不同方式处理的再生骨料,养护后破碎获得骨料-水泥界面... 骨料-水泥浆体的界面过渡区疏松多孔是导致再生骨料与天然骨料性能差异的重要原因。通过试验研究微生物矿化沉积技术对再生骨料界面过渡区性能的影响。使用水泥净浆包裹不同菌种和不同方式处理的再生骨料,养护后破碎获得骨料-水泥界面过渡区,通过SEM观察界面过渡区的微观形貌变化,利用纳米压痕试验测量界面过渡区的弹性模量和硬度,并结合再生砂浆块的抗压、抗折强度试验结果,分析微生物矿化沉积对再生骨料界面过渡区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再生骨料经假坚强芽孢杆菌和嗜碱芽孢杆菌处理后所制备的再生砂浆块的抗压、抗折强度及再生骨料界面过渡区的弹性模量和硬度均有明显提升,两菌种矿化生成碳酸钙的能力不同造成了性能提升效果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骨料 微生物矿化沉积 界面过渡 纳米压痕 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浆-骨料界面拉伸软化性能试验 被引量:7
14
作者 朱亚超 宋玉普 王立成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91-95,共5页
对砂浆-骨料复合试件进行了劈裂试验和三点弯曲试验,基于试验结果和改进的J积分计算方法,提出了砂浆-骨料界面的拉伸软化曲线模型及其表达式。分析结果表明:砂浆基体的特性和粗骨料表面的粗糙度对砂浆-骨料界面的力学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对砂浆-骨料复合试件进行了劈裂试验和三点弯曲试验,基于试验结果和改进的J积分计算方法,提出了砂浆-骨料界面的拉伸软化曲线模型及其表达式。分析结果表明:砂浆基体的特性和粗骨料表面的粗糙度对砂浆-骨料界面的力学性能具有重要影响;界面断裂能随着砂浆基体强度的提高和骨料表面粗糙度的提高而提高;基体为普通强度砂浆的试件断裂多发生在界面附近的砂浆粘结层上;基体为高强度砂浆的试件断裂多发生在砂浆粘结层和砂浆-骨料接合处的粘结层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浆-骨料界面 劈裂试验 三点弯曲试验 粗糙度 断裂能 拉伸软化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中砂浆-骨料界面粘结滑移性能试验 被引量:3
15
作者 朱亚超 宋玉普 +1 位作者 王立成 宋世德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39-845,共7页
目的研究混凝土试件受力过程中砂浆与骨料间的粘结滑移特性,为数值模拟提供方便有效的分析模型.方法在含骨料的砂浆试件中,采用骨料上贴光纤及砂浆中埋放光纤的试验方法,测量试件加载直至破坏过程中骨料的应变、砂浆的应变及两者间的相... 目的研究混凝土试件受力过程中砂浆与骨料间的粘结滑移特性,为数值模拟提供方便有效的分析模型.方法在含骨料的砂浆试件中,采用骨料上贴光纤及砂浆中埋放光纤的试验方法,测量试件加载直至破坏过程中骨料的应变、砂浆的应变及两者间的相对粘结滑移量.结果试件在受力过程中,砂浆-骨料间存在明显的粘结滑移现象,单轴受压试验中的滑移量远大于单轴受拉试验.采用光纤传感器测量的试验数据比传统传感器的测量结果更加准确稳定.结论基于试验数据,对砂浆-骨料界面的荷载-应变关系进行分析后推导得到砂浆-骨料界面的粘结滑移关系.根据粘结滑移关系的基本特征,提出砂浆-骨料界面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简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浆-骨料界面 粘结滑移模型 光纤传感器 受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骨料混凝土毛细管负压和界面过渡区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晓光 王攀奇 +2 位作者 张郁 郭志忠 曹永杰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72-576,共5页
研究了再生骨料对混凝土毛细管负压力和界面过渡区(ITZ)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再生骨料对混凝土早期开裂风险和界面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石子混凝土(NSC)和再生砂浆骨料混凝土(RMC)的毛细管负压力曲线相似,骨料在水泥水化过程... 研究了再生骨料对混凝土毛细管负压力和界面过渡区(ITZ)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再生骨料对混凝土早期开裂风险和界面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石子混凝土(NSC)和再生砂浆骨料混凝土(RMC)的毛细管负压力曲线相似,骨料在水泥水化过程中无明显吸释水;与干燥再生砖块骨料混凝土(D-RBC)相比,饱水再生砖块骨料混凝土(S-RBC)的毛细管负压增大,毛细管负压力变化平缓,水泥水化充分,开裂时间推迟;D-RBC的ITZ硬度和弹性模量比S-RBC略有下降,在实际配制再生砖块骨料混凝土时,可对砖块进行饱水处理,其早期开裂风险最低,且力学性能降低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骨料 平衡含水率 毛细管负压 纳米压痕 界面过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细骨料改性处理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伊倩 古军 +4 位作者 陈卫杰 向浩 郭正浩 高升 罗树琼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93-2200,共8页
为实现煤矸石高效资源化利用,探明煤矸石细骨料改性处理对煤矸石砂浆性能的影响,通过粉煤灰-水泥浆体包裹改性、粉煤灰-水泥浆体包裹协同CO_(2)矿化改性和环氧树脂包裹改性方法对煤矸石细骨料进行改性处理,研究煤矸石细骨料改性处理对... 为实现煤矸石高效资源化利用,探明煤矸石细骨料改性处理对煤矸石砂浆性能的影响,通过粉煤灰-水泥浆体包裹改性、粉煤灰-水泥浆体包裹协同CO_(2)矿化改性和环氧树脂包裹改性方法对煤矸石细骨料进行改性处理,研究煤矸石细骨料改性处理对煤矸石砂浆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并阐明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与未改性的煤矸石砂浆相比,改性处理后煤矸石砂浆的吸水率、力学性能、微观结构均得到改善。环氧树脂包裹改性效果最优,煤矸石砂浆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提升了28.8%、32.4%,吸水率降低了25.3%。这是由于环氧树脂硬化引起骨料的整体强度提升,骨料孔隙率降低,界面过渡区改善,从而提升煤矸石砂浆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细骨料 粉煤灰-水泥浆体 环氧树脂 CO_(2)矿化 力学性能 砂浆 界面过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纤维砂浆界面过渡区的交流阻抗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云莲 史美伦 陈志源 《混凝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6-67,74,共3页
利用交流阻抗谱对钢纤维砂浆界面过渡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龄期的增长,砂浆的总孔隙率下降,孔溶液电阻Rm不断升高。钢纤维/砂浆界面电阻Rint随钢纤维掺量的增大而增大,但其关系非线性变化,Rint随养护时间的变化在45 d前逐渐增大,4... 利用交流阻抗谱对钢纤维砂浆界面过渡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龄期的增长,砂浆的总孔隙率下降,孔溶液电阻Rm不断升高。钢纤维/砂浆界面电阻Rint随钢纤维掺量的增大而增大,但其关系非线性变化,Rint随养护时间的变化在45 d前逐渐增大,45 d后基本不变。钢纤维砂浆界面的扩散阻抗系数随钢纤维掺量的增加、龄期的增长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纤维砂浆 界面过渡 交流阻抗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结构磷石膏基骨料/硅酸盐水泥界面特性及其调控
19
作者 何静 吕伟 +3 位作者 吴赤球 余正康 李义胜 水中和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3-622,共10页
为解决磷石膏基骨料与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相容性问题,本文制备了一种核壳结构磷石膏基骨料。在系统研究骨料壳层组分对骨料吸水率、筒压强度及抗压强度等宏观性能影响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了骨料壳层组分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 为解决磷石膏基骨料与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相容性问题,本文制备了一种核壳结构磷石膏基骨料。在系统研究骨料壳层组分对骨料吸水率、筒压强度及抗压强度等宏观性能影响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了骨料壳层组分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核壳结构磷石膏基骨料的性能较未包壳层骨料均得到提升,并且该骨料与普通硅酸盐水泥制成的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得到提升。核壳结构磷石膏基骨料和水泥形成的界面与未包壳层的相比,在水化早期,降低了界面处Ca(OH)_(2)的含量,优化了界面处的孔隙结构,提高了界面处显微硬度,降低了界面过渡区宽度,并且该壳层可降低骨料内核S元素向界面处扩散的概率;在水化后期,界面处水化反应基本稳定,该壳层仍可减缓内核S元素向界面扩散的趋势,降低了界面处膨胀和开裂的风险,增加了磷石膏基骨料在普通硅酸盐水泥体系中应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石膏基骨料 核壳结构 界面过渡 反应机理 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造骨料表面改性改善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伟 宋金源 +2 位作者 段平 陈琴 唐佩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15-1622,共8页
针对混凝土用人造骨料表面疏松多孔和水泥浆体结合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包覆和表面疏水特性修饰的新方法处理人造骨料。试验将不同质量分数的硅烷偶联剂溶液与有机硅树脂联合改性应用于碳化养护的人造骨料,研究改性方法对人造骨料吸水率... 针对混凝土用人造骨料表面疏松多孔和水泥浆体结合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包覆和表面疏水特性修饰的新方法处理人造骨料。试验将不同质量分数的硅烷偶联剂溶液与有机硅树脂联合改性应用于碳化养护的人造骨料,研究改性方法对人造骨料吸水率、颗粒强度、骨料-水泥砂浆黏结强度等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细观/微观测试分析方法表征改性前后人造骨料的微观结构以及人造骨料与水泥砂浆的界面形貌。结果表明,较单一使用化学溶液改性人造骨料,联合改性方法可显著优化人造骨料的表面微观结构,提升骨料性能,骨料吸水率可降低至1.74%。当硅烷偶联剂质量分数为5%时,人造骨料表面形成厚度合适的改性层,人造骨料与水泥砂浆的结合程度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废弃物 人造骨料 表面改性 界面过渡 物理性能 微观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