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川达三笔下的侵略战争及其反思 被引量:5
1
作者 程通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3-116,共4页
日本现代作家石川达三在他的小说《活着的士兵》和《风中芦苇》中分别对日本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作出了描写和反思,在细读小说文本的同时,如果我们再结合相关资料来探讨石川达三对侵略战争的描写和其战后对战争的思考,可以看出将石川... 日本现代作家石川达三在他的小说《活着的士兵》和《风中芦苇》中分别对日本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作出了描写和反思,在细读小说文本的同时,如果我们再结合相关资料来探讨石川达三对侵略战争的描写和其战后对战争的思考,可以看出将石川达三定义为"反战"作家是欠准确的。石川达三虽然对侵略战争持悲悯和厌恶的态度,但他对侵略战争的反思则一直被狭隘的战争观和"爱国心"局限在对日本"战败"的反思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川达三 《活着的士兵》 《风中芦苇》 侵略战争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时没有敲响的警钟——评析石川达三《活着的士兵》 被引量:7
2
作者 何建军 《山东外语教学》 2007年第6期15-18,共4页
为了告知日本国民侵华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真实情况并促其反省,石川达三赴南京等地深入采访,创作了中篇小说《活着的士兵》。该作品以日本上海派遣军第十六师团为原型,描写了日军从华北到南京一路烧杀抢掠的暴行,塑造了几个比较典型... 为了告知日本国民侵华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真实情况并促其反省,石川达三赴南京等地深入采访,创作了中篇小说《活着的士兵》。该作品以日本上海派遣军第十六师团为原型,描写了日军从华北到南京一路烧杀抢掠的暴行,塑造了几个比较典型的日军官兵形象,作者也为此惹来笔祸。作品不但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有一定的历史资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川达三 活着的士兵 暴行 笔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川达三的“间性空间”与战争创伤叙事
3
作者 张芳馨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68-173,共6页
本文以第三空间理论、创伤理论为基础,探究石川达三战争题材作品中充满差异性、复杂性的“间性空间”,在这类空间中,作者对战争中、战争后主体的“心理创伤”“道德创伤”及“身份创伤”进行描绘,表现出残酷的战场对人肉体和心理的直接... 本文以第三空间理论、创伤理论为基础,探究石川达三战争题材作品中充满差异性、复杂性的“间性空间”,在这类空间中,作者对战争中、战争后主体的“心理创伤”“道德创伤”及“身份创伤”进行描绘,表现出残酷的战场对人肉体和心理的直接冲击;战争侵略者对“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以及对“自我”的质疑,一定程度上帮助社会实现了对战争空间和参战者身份的复原。作者对“间性空间”的构建并据此展开的叙事,体现出作者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川达三 “间性空间” 创伤叙事 战争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石川达三的创作 被引量:1
4
作者 金中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3期28-35,共8页
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中国文学界呈现出万花争妍、欣欣向荣的景象,许多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被介绍到中国来,其中当代日本著名现实主义作家石川达三的一大批作品受到中国广大读者的欢迎。中国的中老年读者对石川达三并不陌生。早在抗日战... 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中国文学界呈现出万花争妍、欣欣向荣的景象,许多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被介绍到中国来,其中当代日本著名现实主义作家石川达三的一大批作品受到中国广大读者的欢迎。中国的中老年读者对石川达三并不陌生。早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1938年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秀文学作品 中国文学界 石川达三 现实主义作家 风俗小说 创作原则 社会小说 十年代 人物形象 长篇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的侵华文学与中国的抗日文学——以日本士兵形象为中心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向远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8-45,共8页
日本的侵华文学与中国的抗日文学——以日本士兵形象为中心王向远日本的侵华文学与中国的抗战文学,是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中期,中日两国文坛平行对峙的文学现象,是中日两国在政治、军事上剧烈冲突斗争在文学上的必然反映。在日本,... 日本的侵华文学与中国的抗日文学——以日本士兵形象为中心王向远日本的侵华文学与中国的抗战文学,是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中期,中日两国文坛平行对峙的文学现象,是中日两国在政治、军事上剧烈冲突斗争在文学上的必然反映。在日本,人们一直把包括侵华文学在内的为对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的侵华文学 日本士兵 抗日文学 石川达三 报告文学 中国文坛 日本作家 抗战文艺 日本文坛 日本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互文中寻绎南京大屠杀书写的可能性——评房伟的长篇小说《石头城》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永东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3-100,112,共9页
中外作家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书写,已渐成气候。就小说创作而言,早期有黄谷柳《干妈》(1938)、阿垅《南京血祭》(1939)、石川达三《活着的士兵》(1938)、张恨水《大江东去》(1943)、堀田善卫《时间》(1955)等作品值得关注。新时期以来... 中外作家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书写,已渐成气候。就小说创作而言,早期有黄谷柳《干妈》(1938)、阿垅《南京血祭》(1939)、石川达三《活着的士兵》(1938)、张恨水《大江东去》(1943)、堀田善卫《时间》(1955)等作品值得关注。新时期以来则出现了李贵《金陵歌女》(1988)、邓贤《落日》(1996)、严歌苓《金陵十三钗》(2005)、祁寿华《紫金山燃烧的时刻》(2005)、南翔《1937年12月的南京》(2006)、莫·海德《南京的恶魔》(2009)、哈金《南京安魂曲》(2011)等优秀作品,这些小说从不同维度进入南京大屠杀的书写,在创意构思与观念表达上各有其追求。其他如电影、日记、报告文学和历史著作,亦多有引人瞩目之作。对于后来的创作者而言,尽管尚不至于因敬畏“崔颢题诗在上头”而停笔,但相关作品汇聚在一起,确实给新的创作计划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那么,房伟进入这一重大题材,还有多少可供他自由驰骋的空间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以来 堀田善卫 严歌苓 崔颢 石川达三 自由驰骋 张恨水 《金陵十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着的士兵——南京大屠杀序幕 被引量:1
7
作者 石川达三 金中 《出版广角》 1995年第4期14-18,共5页
首届芥川奖获得者、日本当代著名现实主义作家石川达三(1905—1985),一生著有《风中芦苇》、《人墙》、《破碎的山河》、《金环蚀》等40余部长篇小说。1937年秋末,中日战争爆发后三个月,他作为《中央公论》特派记者到华中战场采访。从... 首届芥川奖获得者、日本当代著名现实主义作家石川达三(1905—1985),一生著有《风中芦苇》、《人墙》、《破碎的山河》、《金环蚀》等40余部长篇小说。1937年秋末,中日战争爆发后三个月,他作为《中央公论》特派记者到华中战场采访。从上海出发,经过苏州、无锡、常熟,直达南京,随军参加了日军进攻南京及攻陷南京后的全过程。回国以后,他用12天时间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活着的士兵》,发表于《中央公论》1938年3月号。由于作品深刻揭露了侵华日军残酷屠杀我国无辜人民的血腥暴行及日军士兵的厌战情绪,杂志当即被查禁,石川本人被判处禁锢四个月,缓刑三年。当时,几乎所有的日本从军作家无不歌颂皇军“堂堂进军、赫赫战果”。唯独石川达三敢于大胆揭露日军暴行。《活着的士兵》堪称中日战争初期日本作家写的唯一的反战作品。以下是文化艺术出版社中译本《活着的士兵》的片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兵 南京大屠杀 石川达三 翻译官 全过程 日军暴行 报告文学 获得者 现实主义作家 长篇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