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游泳运动员短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中肌氧含量及相关指标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万 田诗彬 +4 位作者 刘倩 张晓辉 黄超 刘振宇 李岳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6-110,共5页
目的:探讨游泳运动员短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过程中肌肉氧参数动态变化特征和规律,以及训练前后的血乳酸(LA)、心率(HR)、主观疲劳感觉(RPE)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山东省游泳运动员(n=15)采用短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模式,全力蹬踏功... 目的:探讨游泳运动员短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过程中肌肉氧参数动态变化特征和规律,以及训练前后的血乳酸(LA)、心率(HR)、主观疲劳感觉(RPE)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山东省游泳运动员(n=15)采用短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模式,全力蹬踏功率自行车30秒、休息120秒、重复进行3次为一组、共2组,组间休息3-4分钟。连续监测受试者短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过程中股外侧肌组织肌氧参数变化;每次全力蹬踏30秒后即刻测试受试者RPE;整个训练过程中实时同步监测HR,并于每次全力蹬踏30秒后即刻读取并记录受试者HR;分别在训练前后即刻取受试者指尖血10μL,测试LA值。结果:(1)全力蹬踏功率自行车过程中股外侧肌组织氧合血红蛋白含量(CHb O2)和局部组织肌氧饱和度(TOI)迅速下降、肌组织还原血红蛋白(CHb)迅速上升;(2)两组短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后LA、HR、RPE都分别显著高于训练前(P<0.01);(3)训练前后的LA、HR、RPE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P<0.01)。结论:(1)可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监控短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过程中肌组织中CHb O2、CHb、TOI动态变化趋势;(2)在短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过程中,可以通过LA、HR、RPE直接有效地监控训练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 近红外光谱技术 氧饱和度 血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周高强度间歇训练调节乳酸介导的突触可塑性改善CUMS大鼠抑郁样行为
2
作者 韩雨梅 张子威 +5 位作者 梁家任 包春辉 田俊生 周石 向欢 杨永红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99-1510,共12页
目的探究4周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对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大鼠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雄性Spra... 目的探究4周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对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大鼠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模型组(M组)、对照运动组(HC组)以及模型运动组(HM组)。M组和HM组采用8周CUMS建立抑郁模型,HC组和HM组从第5周开始接受4周HIIT干预,HIIT方案为3 min高速(85%~90%S_(max))和1 min低速(50%~55%S_(max))无间歇重复训练(S_(max)为最大训练速度),每次训练循环3~5组,每周训练5 d。分别于第4周和8周末评价大鼠行为学变化,并检测尾静脉血乳酸含量。干预结束后取大鼠PFC,用高尔基染色检测突触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乳酸和谷氨酸含量以及血清中5-羟色胺(5-HT)含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c-Fos、Arc以及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亚单位(NMDAR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相比,M组大鼠糖水偏爱率、穿越格数、直立次数、进入开放臂的次数和时间均显著降低;PFC中突触棘密度显著下降,c-Fos、Arc、NMDAR1表达以及乳酸和谷氨酸含量均显著升高,BDNF和MCT1含量显著降低。血清中5-HT含量显著降低。与M组相比,HIIT能够显著改善HM组大鼠行为学指标,上调PFC中MCT1和乳酸含量,并回调PFC中c-Fos、Arc、NMDAR1表达水平以及谷氨酸和BDNF含量,突触棘密度显著增加。结论4周HIIT干预可能通过增加CUMS大鼠PFC的乳酸含量,降低谷氨酸浓度从而回调NMDAR过度表达,减轻其神经兴奋性毒性,增强突触可塑性进而改善大鼠抑郁样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间歇训练 乳酸 谷氨酸 突触可塑性 抑郁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周高强度间歇训练调节海马丙酮酸-乳酸轴代谢稳态改善CUMS大鼠抑郁样行为
3
作者 韩雨梅 包春辉 +5 位作者 张子威 梁家任 向欢 田俊生 周石 吴爽爽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68-1483,共16页
目的探讨4周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调节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大鼠海马组织中丙酮酸-乳酸轴代谢稳态改善其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SPF级8周龄雄性SD... 目的探讨4周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调节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大鼠海马组织中丙酮酸-乳酸轴代谢稳态改善其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SPF级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安静组(C)、CUMS安静组(M)、正常运动组(HC)和CUMS运动组(HM)。M组与HM组接受8周CUMS造模;HC组与HM组从第5周开始接受4周HIIT干预(3 min(85%~90%)S_(max)+1 min(50%~55%)S_(max),循环3~5次,S_(max)为最大运动速度)。检测HC组与HM组在第4周安静状态下和运动后第0、2、4、8、12、24 h以及各组第8周安静状态下的血乳酸浓度;在第4周末和第8周末,采用糖水偏爱率、旷场实验直立次数与穿越格数等行为学指标评估各组大鼠抑郁样行为。在第8周末行为学测试后采集海马组织,分别采用液质色谱-质谱法(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靶标定量技术、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其代谢物含量、乳酸与丙酮酸浓度、丙酮酸-乳酸轴关键代谢酶含量和单羧酸转运载体(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MCTs)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4周HIIT干预显著提高了CUMS大鼠糖水偏爱率、旷场实验直立次数和穿越格数;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发现,与C组相比,M组有21种代谢物发生显著变化,4周HIIT干预后,与C组相比,HC组有14种差异代谢物得到显著回调,与M组相比,HM组有11种差异代谢物得到显著回调;靶标定量结果显示,相比于C组,M组海马组织中乳酸浓度显著降低,丙酮酸浓度显著增加,4周HIIT干预显著增加HM组海马组织中乳酸、丙酮酸浓度,血乳酸浓度变化趋势与海马组织乳酸浓度变化一致,与C组相比,M组LDHB含量显著升高,PKM2和PDH含量以及MCT2与MCT4的蛋白质表达水平显著降低,4周HIIT干预上调了HM组PKM2和PDH含量以及MCT2与MCT4蛋白质表达水平。结论4周HIIT干预可以上调CUMS大鼠的血乳酸浓度以及海马组织中PKM2与PDH代谢酶含量,并上调MCT2与MCT4转运载体蛋白的表达,促进中枢乳酸的摄取与利用,从而调节丙酮酸-乳酸轴的代谢稳态,改善抑郁样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间歇训练 丙酮酸-乳酸轴 抑郁症 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 单羧酸转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儿童青少年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4
作者 彭李奥 柳鸣毅 +4 位作者 敬艳 孔年欣 刘松 尹子康 蔡静洁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9-545,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对儿童青少年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干预效果,为临床指导儿童青少年进行HIIT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搜集评估HIIT干预对儿童青少年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 目的:系统评价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对儿童青少年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干预效果,为临床指导儿童青少年进行HIIT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搜集评估HIIT干预对儿童青少年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4年3月31日。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共367例研究对象。与对照组相比,HIIT能降低体脂百分比[MD=-1.70,95%CI(-2.42,-0.99),P<0.001],降低总胆固醇水平[MD=-0.37,95%CI(-0.67,-0.07),P=0.02],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MD=-0.33,95%CI(-0.56,-0.10),P=0.005],降低甘油三酯水平[MD=-0.33,95%CI(-0.41,-0.24),P<0.001]。亚组分析结果表明:每周3次HIIT,对体脂百分比干预效果优于每周2次。与折返跑相比,自行车训练方式(85%~95%VO_(2peak))在BMI和体脂百分比方面的干预效果更为显著。结论:HIIT能够改善儿童青少年体脂百分比、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儿童青少年进行12周以上,频率为3次/周,强度在85%~95%VO_(2peak)的HIIT更有可能实现理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强度间歇训练 危险因素 儿童 青少年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间歇训练处方在癌症病人预康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宫靓雯 王荣 +3 位作者 李方 顾添培 靖馨 段小娜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00-1604,共5页
从癌症预康复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运动处方、对癌症预康复病人各方面的作用、临床应用形式及安全性、可行性、依从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高强度间歇训练在国内癌症病人预康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强度间歇训练 康复 癌症 护理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间歇训练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对肥胖男大学生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流剪切力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时文霞 谢军 +2 位作者 何玉凤 李旭龙 唐东辉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1,78,共10页
目的:探讨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oderate-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MICT)对肥胖男大学生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流剪切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52名18~22岁、BMI≥30 kg... 目的:探讨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oderate-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MICT)对肥胖男大学生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流剪切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52名18~22岁、BMI≥30 kg·m^(-2)的肥胖男大学生分为HIIT组(n=21)、MICT组(n=22)和CON组(n=9),对HIIT组(运动强度为80%~95%HRmax)和MICT组(运动强度为60%~70%HRmax)进行为期8周的运动干预。测定运动前、后受试者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血脂、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Endo PAT-2000系统测试指端反应性充血指数(reactivity hyperemia index,RHI);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测定受试者运动前、后血管管径(vascular diameter,VD)、血流速度(blood flow velocity,BFV)和血流剪切力(wall shear stress,WSS)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与运动前相比,8周HIIT和MICT显著改善肥胖男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P<0.01),但HIIT组与MICT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运动后,HIIT组和MICT组RHI显著高于CON组(P<0.01),HIIT组比MICT组高0.223,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与运动前相比,HIIT组和MICT组WSS和BFV均显著增大(P<0.01),CON组无显著性变化(P>0.05);HIIT组和MICT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HIIT组和MICT组WSS和BFV均显著高于CON组(P<0.05)。与运动前相比,HIIT组和MICT组VD无显著变化(P>0.05),CON组VD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HIIT组与MICT组组间差异也不显著(P>0.05)。运动前、后WSS的变化程度与RHI(r=0.541,P<0.001)、BFV(r=0.957,P<0.001)的变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与LDL(r=-0.322,P<0.05)、VD(r=-0.399,P<0.05)的变化程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1)8周HIIT和MICT均能够有效改善肥胖男大学生身体形态、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2)HIIT和MICT提高肥胖男大学生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机制,可能与HIIT和MICT后WSS的增加有关。3)HIIT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可能与高WSS降低LDL浓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间歇训练 中等强度持续训练 肥胖男大学生 血管内皮功能 血流剪切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用碳酸氢钠在高水平足球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期的试验 被引量:2
7
作者 邹晓双 陈聪航 +2 位作者 孙蕴 曹春梅 张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8879-8889,共11页
碳酸氢钠对提高运动员竞技表现水平和缓解运动疲劳有较好效果,但运动员口服碳酸氢钠会有碱中毒、肠胃反应、心律失常等副作用,从而无法在竞技体育中广泛应用。研究了碳酸氢钠经皮肤外涂给药对男子足球运动员的高强度间歇训练期间血清指... 碳酸氢钠对提高运动员竞技表现水平和缓解运动疲劳有较好效果,但运动员口服碳酸氢钠会有碱中毒、肠胃反应、心律失常等副作用,从而无法在竞技体育中广泛应用。研究了碳酸氢钠经皮肤外涂给药对男子足球运动员的高强度间歇训练期间血清指标和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影响。选取16名高水平男子足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每天为其分别涂抹碳酸氢钠外用乳剂和安慰剂乳剂后,分别在7 d高强度间歇训练后对主观疲劳程度和下肢延迟性肌肉酸痛程度进行统计。对训练前后血乳酸、肌酸激酶、尿素氮、血红蛋白等血液生化指标、训练期的训练刺激量、最大心率、能量消耗、有氧和无氧训练效果指标,跑动距离、跑动速度、加速度、高速跑距离、总负荷等运动表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一次高强度间歇训练前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血乳酸升高数值显著降低(P<0.05),肌酸激酶升高数值增高,血尿素氮升高幅度降低;在7 d训练期,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的下肢延迟性肌肉酸痛数值(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DOMS)和自觉疲劳程度量表(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总体水平显著降低(P<0.05),下肢DOMS数值在第2天和第6天显著下降(P<0.05);在反映训练强度和训练效果的训练刺激量(training impulse,TRIMP)数值上,实验组的总体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变化幅度更小。实验组运动员训练的无氧训练效果、运动后过量氧耗(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EPOC)峰值、最大心率、能量消耗相比于对照组均有所提升,其中最大心率、无氧训练效果有显著性提升(P<0.05)。可见碳酸氢钠的外涂给药可以显著降低足球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带来的肌肉延迟性酸痛,并显著降低高强度训练产生的血液血乳酸浓度升高,有利于高强度训练后的无氧训练效果提升,使得运动员心率储备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增强,从而促进专项运动能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氢钠 强度间歇训练 血清指标 内外部负荷 训练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对青年男性运动耐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梁崎 焦睿 +5 位作者 江沁 王于领 陈艺莉 伍贵富 刘鹏 丁建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25-928,共4页
目的:探讨短期的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对平素缺乏运动的青年男性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条件的19名青年男性志愿者被随机分为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组(HIT组)、中等强度持续运动训练组(MCT组)和无运动训练的对照组(CON)。HIT组参加持... 目的:探讨短期的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对平素缺乏运动的青年男性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条件的19名青年男性志愿者被随机分为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组(HIT组)、中等强度持续运动训练组(MCT组)和无运动训练的对照组(CON)。HIT组参加持续2周,每周3次,共6次的高强度间歇运动平板训练。MCT组参加2周,每周3次,共6次的中等强度持续运动平板训练。训练前后3天各进行一次极量运动试验,比较前后运动耐量的变化。结果:HIT组训练后完成运动试验的运动总时间增加,运动耐量由运动前的(14.1±1.7)METs增加至运动训练后的(15.0±1.3)METs(P<0.05);训练后与CON组比较差异具显著性(P<0.05)。CMT组训练后完成运动试验的运动总时间增加(P<0.05),但运动耐量增加无显著性。结论:短期的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能有效提高平素缺乏运动的青年男性运动耐量,其效果优于中等强度持续运动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间歇运动训练 运动耐量 代谢当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极性和消极性恢复对青年男子田径运动员不同间歇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5
9
作者 孙一 裴晶晶 +1 位作者 李丹 朴忠淑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0-86,116,共8页
目的:观察间歇期不同恢复方式[积极性恢复(AR)vs.消极性恢复(PR)]对青年男子田径运动员不同间歇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HIT)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20名青年男子田径运动员通过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测试最大摄氧量(VO_(2max))和最... 目的:观察间歇期不同恢复方式[积极性恢复(AR)vs.消极性恢复(PR)]对青年男子田径运动员不同间歇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HIT)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20名青年男子田径运动员通过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测试最大摄氧量(VO_(2max))和最大有氧功率(MAP)。受试者以120%MAP强度分别进行短间歇HIT(运动15 s,间歇15 s和30 s)和长间歇HIT(运动15 s,间歇60 s),直至力竭,间歇期分别进行PR(即在功率自行车上休息)和AR(以50%MAP继续蹬车)。测定受试者力竭时间(ET)、摄氧量(VO_2)、心率(HR)和能量代谢率(EMR),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测定股外侧肌肌氧含量的变化。结果:1)15 s短间歇HIT时:ET在PR高于AR(P<0.05),平均摄氧量(VO_(2mean))、EMR以及脱氧血红蛋白平均增加速率(△HHb_(rate))、氧合血红蛋白平均降低速率(△Hb O_(2rate))和组织氧合指数平均降低速率(△TSI_(rate))在PR低于AR(P<0.05)。2)30 s短间歇HIT时:ET在PR高于AR(P<0.05),平均心率(HR_(mean))、EMR以及△HHb_(rate)、△Hb O_(2rate)和△TSI_(rate)在PR低于AR(P<0.05)。3)60 s长间歇HIT时:ET、VO_(2mean)、HR_(mean)和EMR在AR高于PR(P<0.05),△HHb_(rate)、△Hb O_(2rate)和△TSI_(rate)在AR低于PR(P<0.05)。结论:不同恢复手段对HIT训练效果的影响与间歇时间有关。对于短间歇HIT(间歇15~30 s),间歇期进行PR的训练效果优于AR,其机制与PR时耗氧量较少、能量消耗较低、Hb脱氧合速率减慢有关;然而,长间歇HIT(间歇时间60 s)时,间歇期采用AR的效果更佳,其原因在于AR时有氧功率输出增加以及Hb快速再氧合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间歇训练 恢复方式 能量代谢 肌氧含量 近红外光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发酵番茄汁联合高强度间歇训练对糖尿病心肌病小鼠的改善作用
10
作者 厉亚辉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6-171,共6页
[目的]寻找能够针对DCM(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多种病理过程的综合治疗手段。[方法]将所有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CM组、DCM+PFTJ(probiotic fermented tomato juice,PFTJ)组、DCM+HIIT(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组... [目的]寻找能够针对DCM(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多种病理过程的综合治疗手段。[方法]将所有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CM组、DCM+PFTJ(probiotic fermented tomato juice,PFTJ)组、DCM+HIIT(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组和DCM+PFTJ+HIIT组。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联合高脂饲料喂养小鼠,按试验计划治疗16周后,记录小鼠心脏质量与体质量比值(heart weight to body weight ratio,HW/BW),采用小动物超声影像系统检测心功能,通过检测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钙蛋白I、IL-6、IL-1β和TNF-α的含量,结合伊红和马松染色评估各组小鼠的心脏病理损伤,同时检测心肌组织中NLRP3和Cleaved caspase-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DCM组相比,DCM+PFTJ组和DCM+HIIT组小鼠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和心肌纤维化程度显著减轻,DCM+PFTJ+HIIT组在改善心肌结构方面效果最佳。心脏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在DCM+PFTJ组和DCM+HIIT组中有所改善,DCM+PFTJ+HIIT组效果更为显著;而DCM+PFTJ+HIIT组小鼠的HW/BW升高、血清中LDH、CK、肌钙蛋白I、IL-6、IL-1β及TNF-α含量均显著下降,在其心肌组织中,NLRP3和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也显著降低。[结论]PFTJ联合HIIT通过改善心功能和心肌损伤,显著改善DCM小鼠的心脏状况,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炎症小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番茄汁 强度间歇训练 糖尿病心肌病 炎症 NLRP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11
作者 秦辉艳 柳琳琳 +3 位作者 娄文瀚 何佳佳 朱淋 杨梦莹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94-1700,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干预效果,为临床更加规范地指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运动提供参考。方法:系统全面地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 目的:系统评价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干预效果,为临床更加规范地指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运动提供参考。方法:系统全面地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1月1日。经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相关资料与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4篇文献,共598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可有效减少内脏脂肪[MD=-7.84,95%CI(-13.19,-2.50),P=0.004],改善肝功能(ALT)[MD=-4.99,95%CI(-6.31,-3.67),P<0.001]、(AST)[MD=-2.63,95%CI(-3.79,-1.47),P<0.001],提高生活质量[MD=0.98,95%CI(0.78,1.18),P<0.001]和峰值摄氧量[SMD=1.51,95%CI(0.77,2.24),P<0.001]。高强度间歇训练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效果不明显[MD=-2.71,95%CI(-0.22,5.65),P=0.070]。结论: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可减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内脏脂肪含量,提高患者峰值摄氧量,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但在改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间歇训练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高强度间歇训练减少隐性肥胖女大学生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堆积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3
12
作者 蔡明 王丽岩 +7 位作者 杨若愚 梁雷超 杨媛媛 贾世豪 陈睿怡 任瑜 刘千乐 胡静芸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72-1478,共7页
背景隐性肥胖(NWO)人群在中老年阶段易发生心血管疾病,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被证明可提高心血管健康,但目前HIIT对NWO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改善效果的研究较少。目的探究短期HIIT对NWO女大学生机体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和心血管疾病... 背景隐性肥胖(NWO)人群在中老年阶段易发生心血管疾病,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被证明可提高心血管健康,但目前HIIT对NWO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改善效果的研究较少。目的探究短期HIIT对NWO女大学生机体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方法2020年11—12月在上海健康医学院招募137名女大学生,根据亚洲女性NWO标准筛选出40名NWO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HIIT干预组(n=20)。HIIT干预组在进行1周的适应性训练后,完成为期4周、5 d/周的HIIT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运动训练。观察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体质量、体质指数(BMI)、体脂百分比(BF%)、内脏脂肪等级(VFL)、内脏脂肪面积(VFA)、腰围、血脂四项、心血管疾病风险(应用China-PAR模型评估)、AGEs、空腹血糖,并分析AGEs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10名受试者在干预期间因个人原因退出研究(其中对照组7例,HIIT组3例)。干预后,HIIT干预组BMI、BF%、VFA、VFL、腰围、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HDL、三酰甘油(TG)/HDL、AGEs、空腹血糖均低于对照组(P<0.05)。由于心脑血管病风险评估工具适用于20岁及以上受试者,因此对HIIT干预组中9例受试者进行了评估。干预前对照组和HIIT干预组受试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分别为(11.82±0.47)%、(9.79±0.57)%,干预后分别为(14.13±0.97)%、(6.93±1.17)%。干预后HIIT干预组心血管疾病风险低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GEs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无相关关系(rs=-0.006,P=0.979)。结论短期(4周)HIIT可减少NWO女大学生的体脂,降低AGEs和空腹血糖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间歇训练 隐性肥胖女大学生 肥胖管理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 心血管疾病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间歇训练与中强度持续训练对超重/肥胖成人体成分干预作用的比较:Meta分析 被引量:26
13
作者 赵广高 洪熊 +5 位作者 苏利强 张琳 朱政 杨钦 孙顺利 全明辉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3-99,共7页
目的:探讨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相比中强度持续训练(MICT)对超重/肥胖成人体重与体脂率的干预是否更具优势。方法:通过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与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搜集HIIT与MICT干预超重/肥胖成人体重与体脂... 目的:探讨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相比中强度持续训练(MICT)对超重/肥胖成人体重与体脂率的干预是否更具优势。方法:通过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与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搜集HIIT与MICT干预超重/肥胖成人体重与体脂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与临床对照试验(CCT),采用风险偏倚评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STATA 13.1软件进行合并效应量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0篇,其中低、中度与高风险文献分别为4篇、4篇与2篇。纳入文献中HIIT与MICT组总样本量分别为119个与114个。Meta分析结果发现,与MICT相比,HIIT对超重/肥胖成人体重(WMD=-0.18,95%CI:-1.03~0.66,P=0.67)与体脂率(WMD=-0.38,95%CI:-1.02~0.27,P=0.25)的影响均不显著。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超重指标中多训练次数的"≥48次"亚组(WMD=-1.51,95%CI:-2.73^-0.29,P=0.016)具有统计学意义;体脂率指标中长周期的"12周"亚组(WMD=-0.73,95%CI:-1.49~0.03,P=0.061)与多训练次数的"≥48次"亚组(WMD=-1.14,95%CI:-2.43~0.15,P=0.084)均出现边界显著效应。结论:HIIT与MICT相比在降低超重/肥胖成人的体重与体脂率方面的作用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间歇训练 强度持续训练 超重 肥胖 体脂率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间歇训练的应用及其适应机制 被引量:64
14
作者 刘瑞东 曹春梅 +1 位作者 刘建秀 李庆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3-82,共10页
通过梳理高强度间歇训练(HIT)起源与发展,并整合近几十年来HIT在普通人群和高水平运动员中的应用情况,以期进一步阐明HIT后运动表现提高的生理学适应机制,这对于优化当前HIT在普通人群和高水平运动员中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相... 通过梳理高强度间歇训练(HIT)起源与发展,并整合近几十年来HIT在普通人群和高水平运动员中的应用情况,以期进一步阐明HIT后运动表现提高的生理学适应机制,这对于优化当前HIT在普通人群和高水平运动员中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相比于低强度的持续性训练,HIT更能提高普通人群的糖酵解酶和氧化酶活性、最大功率和最大摄氧量,能够利用更多的脂类和更少的肝糖,更能增加线粒体脂肪酸氧化的速率,有效延长达到疲劳时间。对于高水平运动员而言,HIT可以显著提高糖的氧化供能效率、脂肪氧化率及骨骼肌缓冲能力,这对于运动成绩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HIT对高水平运动员血浆容量、射血量、血红蛋白和肌纤维类型特征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对不同HIT方案产生的不同生化和生理适应,以及对引发高水平运动员运动表现提高的最佳HIT方案,亦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间歇训练 持续性训练 适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青年肥胖女性腹部脂肪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5
15
作者 王京京 韩涵 张海峰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20,30,共7页
目的:比较高强度间歇训练和中强度持续训练对青年肥胖女性腹部内脏和皮下脂肪含量的影响。方法:24名青年肥胖女性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12周(4天/周)高强度间歇训练和中强度持续训练干预。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在跑台上以85%~95%最大心... 目的:比较高强度间歇训练和中强度持续训练对青年肥胖女性腹部内脏和皮下脂肪含量的影响。方法:24名青年肥胖女性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12周(4天/周)高强度间歇训练和中强度持续训练干预。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在跑台上以85%~95%最大心率(HRpeak)运动4分钟接50%~60%HRpeak运动3分钟后休息7分钟,重复4组;中强度持续训练组以60%~70%HRpeak持续运动33分钟。两组均以50%~60%HRpeak强度热身10分钟、整理活动5分钟。干预期间,受试者保持惯有的饮食和活动习惯。干预前后分别用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测量腹部内脏和皮下脂肪面积、生物电阻抗法测试体脂百分比(fat%)。结果:干预前两组所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周干预后,两组体重(高强度间歇训练:61.23±8.39 vs 66.37±9.34 kg;中强度持续训练:60.28±5.78 vs 64.81±6.10 kg,P〈0.01)和fat%(高强度间歇训练:28.18%±3.93%vs 31.30%±3.63%;中强度持续训练:29.21%±2.43%vs 32.01%±2.41%,P〈0.01)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但下降幅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强度间歇训练组腹部内脏脂肪面积较干预前显著下降(53.12±14.51 vs 64.86±17.46 cm2,P〈0.01),中强度持续训练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55±14.94 vs 60.41±15.45 cm2,P〉0.05);两组腹部皮下脂肪面积均较干预前减少(高强度间歇训练:205.57±68.25 vs 255.29±77.38 cm2;中强度持续训练:204.02±55.74 vs 229.44±57.36 cm2,均P〈0.01),但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减少幅度显著大于中强度持续训练组。结论:高强度间歇训练可以降低青年肥胖女性腹部内脏脂肪含量,而相同耗能量的中强度持续训练却无此效果;高强度间歇训练与中强度持续训练均可减少腹部皮下脂肪,但前者效果更明显;高强度间歇训练与中强度持续训练均可降低fat%,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间歇训练 强度持续训练 腹部内脏脂肪 腹部皮下脂肪 肥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肥胖女大学生体成分和血脂及空腹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9
16
作者 林坚 赵红勤 +2 位作者 黄雄昂 刘晓林 章睿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2139-2144,共6页
目的观察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肥胖女大学生体成分、血脂和空腹胰岛素(FIN)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5年1—6月选取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在校肥胖女大学生36例为研究对象。按研究对象体质指数(BMI)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先以... 目的观察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肥胖女大学生体成分、血脂和空腹胰岛素(FIN)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5年1—6月选取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在校肥胖女大学生36例为研究对象。按研究对象体质指数(BMI)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先以4例为1层(共分为9层),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每层研究对象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最终每组纳入18例。两组均给予自我运动锻炼宣教,运动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集中的HIIT。于试验开始前1周及试验结束后1周检测研究对象体成分指标〔体质量、体质指数(BMI)、体脂肪、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去脂体质量、静息代谢率、腹围、臀围〕、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FIN水平。结果运动组试验后体质量、BMI、体脂肪、体脂百分比、腹围小于对照组,去脂体质量、静息代谢率大于对照组(P<0.05)。运动组试验后体质量、BMI、体脂肪、体脂百分比、腹围小于试验前,去脂体质量、静息代谢率大于试验前(P<0.05)。运动组试验后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LDL-C、FIN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运动组试验后HDL-C水平高于试验前,LDL-C、FIN水平低于试验前(P<0.05)。结论HIIT可以降低肥胖女大学生体脂含量,增加静息代谢率,同时改善血脂和FIN水平,对改善肥胖女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Exercise) 强度间歇训练 肥胖 身体成分 血脂 胰岛素 女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间歇训练和有氧运动对肥胖青年脂代谢及慢性炎症的影响 被引量:43
17
作者 高艳敏 王光明 +1 位作者 杨文礼 乔秀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28-632,650,共6页
目的:探讨高强度间歇训练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肥胖青年身体形态、血脂及肥胖性慢性炎症的影响。方法:34名肥胖青年随机分为高强度间歇训练组(n=17)和有氧训练组(n=17),分别进行12周的运动干预,并在实验干预前、后两次测试受试者形态学... 目的:探讨高强度间歇训练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肥胖青年身体形态、血脂及肥胖性慢性炎症的影响。方法:34名肥胖青年随机分为高强度间歇训练组(n=17)和有氧训练组(n=17),分别进行12周的运动干预,并在实验干预前、后两次测试受试者形态学指标,清晨空腹同侧肘静脉采血检测血脂代谢指标以及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内脂素(Visfatin)等炎症因子。结果:(1)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和有氧训练组受试者体重分别降低了7.3%和6.5%(P<0.01),腰围分别下降了4.8%和4.6%(P<0.01);体脂率分别下降了3.8%(P<0.01)和3.6%(P<0.05);BMI分别显著降低了6.3%和8.3%(P<0.05);二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2)干预后,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和有氧训练组受试者血液中TG(P<0.05)、TC(P<0.01)、LDL-C(P<0.05)均有显著下降,而HDL-C显著升高(P<0.05);(3)干预后,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受试者TNF-α、CRP显著降低(P<0.01),Visfatin显著降低(P<0.05);有氧训练组受试者TNF-α显著降低(P<0.01),Visfatin、CRP显著降低(P<0.05);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强度间歇训练能通过减少机体脂肪重量,改善肥胖青年体成分和脂代谢,使机体血液炎症因子TNF-α、CRP、Vis-fatin等显著降低;与中等强度持续有氧训练减肥效果相比,二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高强度间歇训练对改善肥胖青年的健康水平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青年 强度间歇训练 有氧运动 脂代谢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肥胖青年女性减肥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25
18
作者 刘洪富 刘忠民 王常敏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5-98,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高强度间歇和中强度持续训练两组运动干预,初步探讨高强度间歇运动的减肥效果。方法:选取40名青年肥胖女性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进行12周的干预。试验前后分别对身体形态、成分、肺活量以及血液等指标进行测量。结果:相同耗能... 目的:通过比较高强度间歇和中强度持续训练两组运动干预,初步探讨高强度间歇运动的减肥效果。方法:选取40名青年肥胖女性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进行12周的干预。试验前后分别对身体形态、成分、肺活量以及血液等指标进行测量。结果:相同耗能量,高强度间歇训练可以降低青年肥胖女性腹部内脏脂肪含量(P<0.01),而中强度持续训练(P>0.05)却无此效果;高强度间歇训练与中强度持续训练均可减少腹部皮下脂肪,降低腰臀比,但前者效果更明显;其他身体指标例如体重、fat%和BMI等两组运动干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肥胖青年女性有较好的减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间歇训练 强度持续训练 肥胖 减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高强度间歇训练加重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 被引量:12
19
作者 黄红梅 胡宗祥 +2 位作者 刘昭强 薄海 彭朋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15-625,共11页
目的:探讨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ICT)和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胶原代谢的影响及机制。方法:45只雄性SHR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SHR-UT)、中等强度持续运动组(SHR-MT)和HIIT组(SHR-HT),同时将15只Wistar-Kyoto大鼠... 目的:探讨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ICT)和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胶原代谢的影响及机制。方法:45只雄性SHR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SHR-UT)、中等强度持续运动组(SHR-MT)和HIIT组(SHR-HT),同时将15只Wistar-Kyoto大鼠作为正常血压组(WKY)。WKY和SHRUT组大鼠保持安静状态,SHR-MT和SHR-HT组分别进行18周MICT或HIIT。末次实验后48 h利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结构与功能,Masson和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分别获取心脏胶原容积分数(CVF)和心肌细胞横截面积(CSA),比色法测定心肌Ⅰ型胶原(ColⅠ)含量,RT-PCR法检测心肌胚胎基因[心钠素(ANP)和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mRNA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包括64 kDa MMP-2和72 kDa MMP-2)、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2(TIMP-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蛋白表达量。结果:与WKY组比较,SHR-UT组大鼠发生病理性心脏肥大(向心性),心肌细胞CSA、CVF和ColⅠ含量增加(P<0.05),心功能下降(P<0.05),ANP和β-MHC mRNA以及TGF-β1、CTGF和α-SMA蛋白表达量上调(P<0.05),64 kDa MMP-2/TIMP-2比值下降(P<0.05)。与SHR-UT组比较,SHR-MT组出现生理性心脏肥大(离心性),心肌细胞CSA无显著性变化(P>0.05),CVF和Col-Ⅰ含量下降(P<0.05),心功能升高(P<0.05),ANP和β-MHC mRNA以及TGF-β1、CTGF和α-SMA蛋白表达下调(P<0.05),64 kDa MMP-2/TIMP-2比值增加(P<0.05);SHR-HT组发生病理性心脏肥大(离心性),心肌细胞CSA无显著性变化,CVF和Col-Ⅰ含量升高,心功能下降,ANP和β-MHC mRNA表达量上调(P<0.05),TGF-β1、CTGF和α-SMA蛋白表达量则无显著性变化(P>0.05),64 kDa MMP-2/TIMP-2比值下降(P<0.05)。72 kDa MMP-2蛋白表达量在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8周MICT通过降低胶原合成并促进其降解以及抑制成纤维细胞向成肌纤维细胞分化而改善心肌胶原过度沉积,进而延缓心脏重塑和心衰进程;HIIT则通过抑制胶原降解(但对胶原合成无显著影响)加重心肌纤维化(反应性心肌纤维化),继而加速SHR心脏重塑和心衰进程。长期运动训练对高血压的心脏健康效应具有训练强度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间歇训练 中等强度持续训练 血压 大鼠 细胞外基质 心肌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不同类型肌纤维代谢与分布的调节 被引量:12
20
作者 孙一 朱荣 +1 位作者 梁永桥 马建设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2-89,共8页
目的:探讨急性(1次)和长期(8周)高强度间歇训练(HIT)对SD大鼠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代谢与分布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r-C)组、急性HIT(a-HIT)组和长期HIT(c-HIT)组,每组n=10只。a-HIT组进行1次急性HIT,c-HIT组进行8... 目的:探讨急性(1次)和长期(8周)高强度间歇训练(HIT)对SD大鼠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代谢与分布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r-C)组、急性HIT(a-HIT)组和长期HIT(c-HIT)组,每组n=10只。a-HIT组进行1次急性HIT,c-HIT组进行8周HIT,r-C组保持安静状态。实验后分离胫骨前肌(快肌,II型肌纤维为主)和比目鱼肌(慢肌,I型肌纤维为主),比色法测定琥珀酸脱氢酶(SDH)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ATP酶染色法鉴定肌纤维类型(I、II),Western Blot法测定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α亚基(AMPKα)、磷酸化AMPKα(p-AMPKα)、p38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p-p38 MAPK、钙调神经磷酸酶(Ca N)、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激活T细胞核因子(NFAT)c1亚基(NFATc1)蛋白相对表达量以及肌球蛋白重链(MHC)亚型(I、IIa、IId/x和IIb)百分构成比。结果:与r-C组比较,a-HIT组比目鱼肌和胫骨前肌糖原含量均下降(P<0.05),p-AMPKα/AMPKα、p-p38 MAPK/p38 MAPK、Ca N、PGC-1α和NFATc1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c-HIT组力竭时间延长(P<0.05),胫骨前肌LDH活性升高,比目鱼肌和胫骨前肌糖原含量、SDH活性以及PGC-1α和NFATc1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比目鱼肌IIa型和IIb型肌纤维比例减少(P<0.05),I型肌纤维比例增加(P<0.05),胫骨前肌IIb和IId/x型肌纤维减少(P<0.05),IIa和I型肌纤维增加(P<0.05)。结论:一次急性HIT可同时募集快肌和慢肌纤维并激活多种信号转导通路;而长期HIT则提高快肌中I型和IIa型肌纤维以及慢肌中I型肌纤维比例,上调快肌和慢肌糖原含量和有氧代谢酶活性以及快肌无氧代谢酶活性,最终改善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间歇训练 骨骼肌 纤维类型 代谢 分布 信号转导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