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丘脑侧后核到初级视皮层突触传递的短时程可塑性
1
作者 贾凡 周逸峰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24-728,共5页
大鼠丘脑侧后核 (lateralposteriorthalamicnucleus ,LPnucleus)到初级视皮层的突触连接是膝体外视觉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用场电位记录和电泳的方法在位研究了该视觉回路突触传递的短时程可塑性 .结果表明 ,无论是运用双脉冲刺激还... 大鼠丘脑侧后核 (lateralposteriorthalamicnucleus ,LPnucleus)到初级视皮层的突触连接是膝体外视觉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用场电位记录和电泳的方法在位研究了该视觉回路突触传递的短时程可塑性 .结果表明 ,无论是运用双脉冲刺激还是串刺激都能观察到明显的短时程抑制特性 .电泳荷包牡丹碱 (bicuculline)和2 hydroxy saclofen使该抑制作用减弱 ,电泳钙离子使抑制加强 ,电泳APV对抑制作用没有明显影响 .所以突触前递质释放水平的改变 ,和γ 氨基丁酸 (GABA)能受体 (尤其是GABAB 受体 )的活动都会影响该回路突触传递的短时程可塑性 ,而N 甲基 D 天冬氨酸 (NMDA)受体则几乎没有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丘脑侧后核 初级视皮层 突触传递 短时程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时程突触可塑性的功能意义 被引量:10
2
作者 贾凡 周逸峰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74-177,共4页
短时程的突触可塑性是突触可塑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对实现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突触的短时程可塑性能够加强突触传递的确定性 ,调节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之间的平衡 ,形成神经活动的时间、空间特性 ,形成并调节皮层丘脑网... 短时程的突触可塑性是突触可塑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对实现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突触的短时程可塑性能够加强突触传递的确定性 ,调节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之间的平衡 ,形成神经活动的时间、空间特性 ,形成并调节皮层丘脑网络的同步振荡 .突触的短时程可塑性可能也参与了注意、启动效应、睡眠节律和学习记忆等神经系统高级功能的实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 短时程可塑性 神经系统 信息处理 信息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脊髓背角Ⅰ层-PAG投射神经元短时程突触可塑性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韩文娟 赵芝威 +3 位作者 杜祎康 肖梅梅 解柔刚 罗层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1-116,共6页
目的:研究小鼠脊髓背角Ⅰ层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aductal gray,PAG)投射神经元在双脉冲刺激下表现出来的短时程突触可塑性的特点。方法:选取18~21 d C57/Bl6小鼠,脑立体定位注射2.5%Di I(100 nl)至PAG,2~3 d后制备400~650μm带... 目的:研究小鼠脊髓背角Ⅰ层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aductal gray,PAG)投射神经元在双脉冲刺激下表现出来的短时程突触可塑性的特点。方法:选取18~21 d C57/Bl6小鼠,脑立体定位注射2.5%Di I(100 nl)至PAG,2~3 d后制备400~650μm带背根的脊髓薄片,孵育1 h后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Di Ⅰ阳性标记的脊髓背角Ⅰ层向PAG投射(spino-PAG)神经元,在判断其为单突触传递后,给予时间间隔为110 ms的双脉冲刺激诱致刺激外周C纤维诱发的C-e EPSCs,观察其短时程突触可塑性的特点。结果:(1)应用脑立体定位注射技术向PAG注射荧光素Di Ⅰ后可在脊髓背角Ⅰ层检测到逆行标记的神经元,提示该神经元为向PAG投射的神经元(spino-PAG投射神经元)。(2)在给予脊神经背根时间间隔为110 ms的双脉冲刺激后,脊髓背角Ⅰ层spino-PAG投射神经元发生不同程度和性质的短时程突触可塑性改变。其中,52.8%(28/53)的神经元表现为短时程的双脉冲易化(paired-pulse facilitation,PPF),其PPR的平均值为1.76±0.18;47.2%(25/53)的神经元表现为短时程的双脉冲抑制(paired-pulse depression,PPD),其PPR的平均值为0.61±0.05。结论:双脉冲刺激脊神经背根诱致C-e EPSCs可使脊髓背角I层spino-PAG神经元呈现短时程易化和短时程抑制的突触可塑性特征,提示这种短时程突触可塑性可能在痛信息的传递和敏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背角 投射神经元 短时突触可塑性 突触传递易化 突触传递抑制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记忆的机制与建模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帆 钱睿昕 王涛 《物理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3-258,共16页
工作记忆是人类认知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在短时间内对信息的存储和加工。延迟响应实验是研究工作记忆的基本实验范式之一,通过在刺激信息与行为决策之间设置一段延迟期,人们可以探究工作记忆系统在延迟期间维持和操纵信息的神经机... 工作记忆是人类认知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在短时间内对信息的存储和加工。延迟响应实验是研究工作记忆的基本实验范式之一,通过在刺激信息与行为决策之间设置一段延迟期,人们可以探究工作记忆系统在延迟期间维持和操纵信息的神经机制。本文概述了延迟响应实验范式,介绍了作为工作记忆关键机制的吸引子动力学。文章系统介绍了两种常用的工作记忆网络分析方法:运动轨迹追踪法和势能景观与环流理论。最后,我们总结了两种动力学方法的特点,并对今后的工作记忆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记忆 计算神经科学 吸引子理论 短时突触可塑性 势能景观与环流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忆阻器在神经突触仿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超超 尚杰 +4 位作者 郝健 张文斌 冀正辉 刘钢 李润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76-80,共5页
随着对计算机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一直在寻找能像人脑一样具有学习记忆功能的新型计算机。自从2008年惠普实验室发现忆阻器以后,发展具有人脑水平的智能计算机成为可能。众所周知,突触是大脑神经网络的基本单元,突触可塑性是学习和... 随着对计算机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一直在寻找能像人脑一样具有学习记忆功能的新型计算机。自从2008年惠普实验室发现忆阻器以后,发展具有人脑水平的智能计算机成为可能。众所周知,突触是大脑神经网络的基本单元,突触可塑性是学习和记忆的生物学基础。因此,为了实现具有学习和记忆功能的智能计算机,利用忆阻器模拟突触可塑性至关重要。综述了忆阻器在模拟突触的增强、抑制、短时程可塑性和长时程可塑性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忆阻器 突触 突触可塑性 短时程可塑性 长时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改善电休克后学习记忆与强直后增强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邓婕 任力 闵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662-666,共5页
目的探讨强直后增强在丙泊酚改善抑郁大鼠电休克(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后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方法采用孤养与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建立抑郁模型。选择成功建模的SD雄性大鼠72只,... 目的探讨强直后增强在丙泊酚改善抑郁大鼠电休克(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后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方法采用孤养与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建立抑郁模型。选择成功建模的SD雄性大鼠72只,随机分为抑郁组(D组)、ECT组(DE组)、ECT复合丙泊酚组(DPE组)、丙泊酚组(DP组)4组,每组18只;另取18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C组)。C组不做任何处理,D、DE组给予生理盐水后分别行伪ECT和ECT处理;DPE、DP组给予丙泊酚后分别行ECT和伪ECT处理。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采用电生理技术记录强直后增强(post-tetanic potentiation,PTP)和基础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f EPSP),检测海马谷氨酸浓度。结果 ECT处理后,DE和DPE组糖水偏好百分比均高于D组(P<0.05);与DE组比较,DPE组逃避潜伏期缩短,空间探索时间延长(均P<0.05)。ECT处理后,与C组比较,D、DE、DPE组PTP均降低且数值为(139%±3%,117%±4%,130%±6%),DE组PTP低于D组,DPE组PTP高于DE组(P<0.05)。与D组比较,DE组和DPE组基础f EPSP均升高,DPE组基础f EPSP低于DE组(P<0.05)。D、DE、DPE组谷氨酸浓度均低于C组,DE组较D组谷氨酸浓度升高,DPE组较DE组谷氨酸浓度降低(P<0.05)。结论丙泊酚改善抑郁大鼠ECT处理后学习记忆功能的机制,可能与下调海马谷氨酸浓度,减轻PTP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可塑性 电休克 丙泊酚 认知功能 短时程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磁声电刺激下皮层钙信号及突触传递特性的仿真与实验分析
7
作者 赵清扬 张帅 +1 位作者 杜文静 徐亦豪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0-319,共10页
为了探究经颅磁声电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o-acoustic-electrical stimulation,TMAES)不同磁场强度和超声功率强度对工作记忆信息编码相关的皮层神经元钙信号及突触传递特性的影响,首先通过搭建基于磁声电效应改进的皮层锥体神经元模... 为了探究经颅磁声电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o-acoustic-electrical stimulation,TMAES)不同磁场强度和超声功率强度对工作记忆信息编码相关的皮层神经元钙信号及突触传递特性的影响,首先通过搭建基于磁声电效应改进的皮层锥体神经元模型,引入钙依赖神经递质释放的计算方法以计算TMAES引起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以EPSP作为评价指标来评估不同TMAES磁场强度和超声功率强度下突触传递的短时程可塑性.随后使用光纤光度检测技术实时记录TMAES下小鼠前额叶皮层神经集群的钙信号,以揭示TMAES下钙依赖神经信息传递机制.仿真结果表明:TMAES不同磁场强度和超声功率强度对突触后响应的大小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其中,突触传递产生的短时程增强和抑制是由于TMAES下胞内钙浓度的变化引起的囊泡释放和囊泡耗竭.实验结论表明:TMAES对前额叶皮层神经元集群钙信号幅度和频率均有明显的调节作用,TMAES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钙浓度进而影响突触间的信息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声电刺激 钙离子浓度 突触传递 短时程可塑性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