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2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省区域性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及其分类天气系统特征
1
作者 郭志荣 谭桂容 +2 位作者 段玮 杨素雨 姜清华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35,共14页
山地复杂地形地貌叠加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短时强降水成为云南省发生频率较高的一种强对流天气,常引发自然灾害。基于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MA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CLDAS)产品提供的2008—2022年0.0625°×0.0... 山地复杂地形地貌叠加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短时强降水成为云南省发生频率较高的一种强对流天气,常引发自然灾害。基于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MA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CLDAS)产品提供的2008—2022年0.0625°×0.0625°高空间分辨率的逐小时降水和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本研究使用K均值聚类法对91次区域性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环流进行聚类分型,并揭示其三维天气系统配置及热、动力特征。结果表明:1)短时强降水以滇东南发生频率最高,滇东南、滇西南和滇西的部分地区强度最强。日内以20—21时(世界时)强度大,14—15时频次多。年内以7月降水强度最大,6月降水量最多。同时,年际变化明显,其中极强值年份降水量可达80 mm以上,其多年平均降水量维持在26 mm左右。2)区域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可分为西风小槽型、高空长槽型和副高外围型,以高空长槽型发生频次最多、强降水范围最大。3)3类天气系统配置都存在有利于短时强降水发生的动力、水汽和热力条件:200 hPa存在强辐散区(如高空急流南侧),500 hPa位于槽前或副高西侧并伴有上升运动,中低层配合有低层切变线和低涡、地面辐合线等;同时,水汽多来自孟加拉湾,水汽随偏西气流至云南上空后辐合,K指数大于38℃。高空长槽型由于中低层切变线和低涡更靠近云南中部,低空锋面及冷空气活动更强,云南区域上空低(高)层辐合(散)最强,且由于其前倾的垂直结构引起的热力不稳定也最强,导致区域上空整层的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最显著、范围最大,故由其引起的短时强降水范围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短时强降水 客观分型 天气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东部2023年“9·6”短时强降水的双偏振参量特征研究
2
作者 马丽 马海超 廖淑君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4期94-96,共3页
利用黄南C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资料和实时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等,针对2023年9月6日夜间发生在青海东部地区的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短波槽东移和地面冷锋的长时间维持是此次短时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西太平洋副高外... 利用黄南C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资料和实时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等,针对2023年9月6日夜间发生在青海东部地区的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短波槽东移和地面冷锋的长时间维持是此次短时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西太平洋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为此次过程提供水汽。(2)短时强降水对应的回波强度在50~55 dBz,50 dBz回波延伸高度7 km,强回波向地面拓展;速度图上有中尺度辐合区,有利于强降水的加强及维持。(3)差分反射率因子(ZDR)的变化提前地面降水峰值变化2~3个体扫,强降水期间迅速减小;差分传播相移率(KDP)随回波强度增大而增大,从高层到低层均存在大值区,KDP值集中在0.30°4.6°/km;强降水发生前相关系数(CC)较小(<0.9),强降水期间CC值保持在0.96~0.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双偏振参量 回波强度 降水 地面冷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天气尺度强迫下夏季延吉城区短时强降水过程分析
3
作者 于明洋 刘子奇 +1 位作者 冯景瑜 韩笑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5期72-74,82,共4页
利用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24年8月6日造成延吉城区严重内涝的短时强降水过程的环流背景、环境条件、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弱天气尺度强迫的背景下,此过程由准静止的γ中尺度... 利用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24年8月6日造成延吉城区严重内涝的短时强降水过程的环流背景、环境条件、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弱天气尺度强迫的背景下,此过程由准静止的γ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降水开始前水汽、能量充沛,大气高温高湿特征显著,低抬升凝结高度、厚暖云层、弱垂直风切变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边界层辐合线和地面辐合线是抬升触发条件。对流发生发展于延吉城区西北部,由于辐合线的稳定维持,对流得以组织化形成线状对流雨带,长时间影响延吉城区。雷达特征表明,边界层逐渐增强的东南风起到输送水汽和触发对流的作用,γ中尺度对流系统明显的后向传播特征导致列车效应出现,造成局地短时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暴雨 弱天气尺度 城区 吉林延吉 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江区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
4
作者 杨万春 文思锐 王文星 《绿色科技》 2025年第8期1-5,共5页
利用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韶关市曲江区自动气象站逐时雨量资料,综合强降水强度、范围、持续时间,定义短时强降水指数,分析全区短时强降水特征。结果表明,曲江区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呈东北向西南递增,高值区在南部罗坑-樟市-乌石-沙溪(... 利用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韶关市曲江区自动气象站逐时雨量资料,综合强降水强度、范围、持续时间,定义短时强降水指数,分析全区短时强降水特征。结果表明,曲江区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呈东北向西南递增,高值区在南部罗坑-樟市-乌石-沙溪(中心罗坑),低值区在北部枫湾-大塘(中心枫湾)。小时降雨强度≥20 mm的短时强降水全区平均频率为13.7‱,强降水指数全区均值为21,主要受曲江区特殊地形与江河水文特征影响。时间分布上,短时强降水集中于3-9月份,6月份指数最大,5月份次之,日变化集中在夜间到早晨或下午,6:00-7:00最强。汛期受春、夏季环流影响,短时强降水多发,主要天气系统有季风低槽型、台风型、切变型、东风波型和锋面低槽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短时强降水 时空分布 天气类型 地形 曲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短时强降水特征及其与定常要素的关系浅析
5
作者 吴卫东 李忠亮 +1 位作者 李京梅 吴广厚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5期193-195,199,共4页
对2016—2021年青海省国家站、天气站、区域站的小时降水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出现频次与定常要素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东经98°以东的青海大部分地区是短时强降水的出现区域,其中黄南州的尖扎县、河... 对2016—2021年青海省国家站、天气站、区域站的小时降水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出现频次与定常要素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东经98°以东的青海大部分地区是短时强降水的出现区域,其中黄南州的尖扎县、河南县、泽库县,海东市的民和县,西宁市的大通县、湟中区及海南州同德县为短时强降水多发区。(2)最大小时雨强超过16、20 mm的区域在玉树东部及东经98°以东地区,小时雨强超过30 mm的站点在黄南州河南县、海南州同德县、贵南县有较为常见。(3)500 hPa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对短时强降水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定常要素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州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地闪特征分析
6
作者 张宗笛 刘相 +2 位作者 徐啟元 朱君 田茂清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1期202-204,共3页
选取2016—2019年4—9月黔西南州8个国家气象站小时降雨量、10 min降雨量及闪电数据,分析短时强降水过程日的地闪特征。结果表明:(1)发生短时强降水日的地闪以负地闪为主,占总地闪的95.1%,其中,盛夏时节地闪频次高于初夏时节;(2)短时强... 选取2016—2019年4—9月黔西南州8个国家气象站小时降雨量、10 min降雨量及闪电数据,分析短时强降水过程日的地闪特征。结果表明:(1)发生短时强降水日的地闪以负地闪为主,占总地闪的95.1%,其中,盛夏时节地闪频次高于初夏时节;(2)短时强降水日的地闪密度分布呈“东多西少”,地闪的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在册亨、望谟、贞丰、安龙、晴隆,地闪高密度中心出现在册亨县,其次是望谟县;(3)近4年最大正闪强度为565.18 kA,发生在2019年7月,最大负闪强度为-728.75 kA,发生在2016年6月,而发生强度在100 kA以上次数最多的是2019年,发生1 382次;(4)单次地闪频次变化只能作为一次天气过程降水量变化的指标,不能直接用于判断短时强降水,但地闪频次峰值增加、保持、骤降都能很好地反映短时强降水的发生、发展,对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闪电密度 闪电频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元市中部短时强降水物理量特征初探
7
作者 张晓涵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1期107-109,共3页
研究2019—2023年广元市中部短时强降水的分布特征,对发生短时强降水时的物理量特征进行初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站点平均每年出现2~6次短时强降水。短时强降水发生在3—10月,小时雨量40 mm以上短时强降水基本只出现在春末夏初和盛... 研究2019—2023年广元市中部短时强降水的分布特征,对发生短时强降水时的物理量特征进行初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站点平均每年出现2~6次短时强降水。短时强降水发生在3—10月,小时雨量40 mm以上短时强降水基本只出现在春末夏初和盛夏,一天之内凌晨至上午出现短时强降水的次数最多。强度越高的短时强降水所需的对流有效位能越高。75%的短时强降水发生在850 hPa假相当位温>77℃的条件下。不稳定层结和低层高水汽能量条件有利于短时强降水的发生,强度越高的短时强降水需要越高的层结不稳定条件和低层水汽能量条件。盛夏季节更容易达到不稳定条件,有利于发生短时强降水。K指数对区分短时强降水强度的参考意义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物理量 假相当位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河东夏季区域性短时强降水环流形势分类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孔祥伟 李晨蕊 +2 位作者 杨秀梅 杨毅 杨晓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9-341,共13页
甘肃河东地区短时强降水易致灾,预报预警难度大。利用2010-2021年夏季加密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筛选出甘肃河东50次区域性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基于这些天气过程的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使用K均值客观聚类分析和... 甘肃河东地区短时强降水易致灾,预报预警难度大。利用2010-2021年夏季加密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筛选出甘肃河东50次区域性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基于这些天气过程的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使用K均值客观聚类分析和主观天气学检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天气尺度环流形势分类,并通过合成分析和中尺度对流天气环境场条件分析方法构建不同类型的天气尺度系统配置概念模型。结果表明:(1)甘肃河东区域性短时强降水的天气尺度环流形势可分为高原槽东移型、副高边缘西南气流型、两高切变型和西北气流型四类。(2)副高边缘西南气流型引发的区域性短时强降水次数最多,两高切变型和高原槽东移型发生频率相当,西北气流型发生次数最少。(3)四种类型的环流形势在天气系统配置、抬升条件、水汽条件和不稳定条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高原槽东移型、副高边缘西南气流型、两高切变型三种类型发生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所处的位置逐渐向西向北推进,水汽条件和不稳定条件逐渐趋好,当高空槽引导冷空气东移南下,斜压锋生形成大范围短时强降水。高原槽东移型抬升条件最好,短时强降水落区偏南;两高切变型冷空气偏北且主要由对流层低层侵入,短时强降水落区偏北;副高边缘西南气流型冷暖气团交汇最剧烈,斜压锋生最强,短时强降水范围及强度也更大。西北气流型的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是四类中最差的,但强烈的中高层干冷平流叠加低层暖湿气流或温度暖脊形成了四类中最好的不稳定条件,短时强降水落区较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河东地区 短时强降水 天气尺度环流形势 聚类分析 概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地区不同影响系统下3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大气环境特征和雷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周泓 闵颖 +2 位作者 许彦艳 纳丽佳 业红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6-183,共18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逐时和逐5 min自动站降水资料以及昆明CINRAD/CC多普勒雷达资料,针对滇中地区2021年主汛期不同影响系统下的3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对比分析了降水特征、环流形势、大气环境特征以...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逐时和逐5 min自动站降水资料以及昆明CINRAD/CC多普勒雷达资料,针对滇中地区2021年主汛期不同影响系统下的3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对比分析了降水特征、环流形势、大气环境特征以及雷达回波的结构、形状、演变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3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影响系统差异主要在于500 hPa天气系统不同,700 hPa都有切变线影响,但是形成原因各异,地面均有辐合线或弱冷锋配合。3次过程的环境条件在不稳定层结、近地层水汽、垂直风切变方面与中国其他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的环境条件具有一致性,但是在大气整层可降水量、对流有效位能、SWEAT指数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对流回波的形状有点状回波、块状回波、带状回波、絮状回波等。对流风暴分为高质心型、低质心型以及混合型;短时强降水有单独出现某种对流风暴类型的阶段,也有多种对流风暴类型同时出现的阶段;CAPE值和SWEAT指数与对流风暴类型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强回波剖面呈柱状结构或者塔状结构,35 dBz强回波接地,而没有悬垂特征。短时强降水多产生于长时间停滞型或移动缓慢型的对流回波,还有部分短时强降水产生于“列车效应”中。短生命周期的单体生消形成的短时强降水持续时间绝大部分在1 h以内,但是单体合并组织和反复生消或者“列车效应”形成的短时强降水持续时间常在1~3 h。高质心型对流风暴产生的瞬时雨强可达10 mm·(5min)-1以上,低质心型和混合型对流风暴可产生的雨强范围较大,大多在3~10 mm·(5min)-1,少数也可达到10 mm·(5min)-1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环流形势 大气环境条件 雷达回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NSS水汽和地面假相当位温观测的短时强降水阈值预报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余洋 万蓉 +1 位作者 付志康 向怡衡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3-615,共13页
基于2019年和2020年6—7月GNSS水汽监测网大气可降水量(PWV)资料和并址气象站的地面雨量、温、压、湿等同步观测数据,利用临界成功指数(CSI)和命中率(POD)两个检验指标,探索建立了基于PWV、6小时水汽增量(PWV*)及假相当位温距平(θ_(se... 基于2019年和2020年6—7月GNSS水汽监测网大气可降水量(PWV)资料和并址气象站的地面雨量、温、压、湿等同步观测数据,利用临界成功指数(CSI)和命中率(POD)两个检验指标,探索建立了基于PWV、6小时水汽增量(PWV*)及假相当位温距平(θ_(se)*)的短时强降水阈值预报方法,并利用2021年6—7月降水样本对该预报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CSI和POD分别为0.167和0.593,其评分高于目前常规业务方法对短时强降水的客观预报评分,其中约48%的短时强降水发生在预警之后的24小时内,约78%发生于48小时内。研究区域内78.6%的短时强降水样本发生在连续15小时PWV*的累积值(∑PWV*)≥75 mm且连续24小时θ_(se)*累积值(∑θ_(se)*)≥30 K的条件下;PWV高值区叠加∑PWV*和∑θ_(se)*的大值区对梅雨期短时强降水以及暴雨发生区域有较好的指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GNSS 大气可降水 假相当位温 客观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一次夜间极端短时强降水的中尺度特征及成因探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莹 王艳春 +2 位作者 易笑园 孙晓磊 吴洋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51-1466,共16页
为研究天津夜间极端短时强降水的中尺度特征及成因,利用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分钟降水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风廓线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7月3日夜间发生在天津的一次极端短时强降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发生在... 为研究天津夜间极端短时强降水的中尺度特征及成因,利用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分钟降水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风廓线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7月3日夜间发生在天津的一次极端短时强降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发生在500 hPa无明显低值天气系统、低层也无天气尺度低空急流背景下,主要由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强迫造成,具有明显的局地性、突发性、极端性。造成降水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以组织性较高的多单体风暴形式呈现,其由零散回波组织合并形成,呈现出大陆强对流型回波特征。高温高湿环境下,边界层暖式切变线的增强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相配合,加之中层干冷空气入侵导致不稳定性增强,对流得以触发。初始对流形成的冷池与环境风构成清晰且不规则的出流边界,冷池强迫作用导致出流边界前侧有γ中尺度涡旋形成。夜间边界层惯性振荡导致的非地转风顺转以及逐渐形成的逆温层结,促使来自海上的东南暖湿气流不断加强为边界层急流,并造成0.1~2.5 km垂直风切变相应增大,低层风切变与逐渐增强的冷池之间相互作用并达到短暂平衡,因而使得出流边界前侧涡旋不断增强并自下而上发展,与涡旋相伴随的强动力辐合直接导致分钟级雨强快速增长并持续数分钟,最终导致了极端短时强降水的出现。研究结果为预测华北地区夜间局地短时强降水并探索其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短时强降水 边界层急流 对流冷池 垂直风切变 γ中尺度涡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季风爆发前后珠江三角洲前汛期短时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6
12
作者 江帆 王东海 曾智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5-734,共20页
相较于暴雨这种日尺度强降水,短时强降水(≥20 mm h^(−1))是造成山洪滑坡与城市内涝等灾害更为直接的因素。本文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和ERA5再分析数据,重点研究南海季风爆发前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短时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并... 相较于暴雨这种日尺度强降水,短时强降水(≥20 mm h^(−1))是造成山洪滑坡与城市内涝等灾害更为直接的因素。本文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和ERA5再分析数据,重点研究南海季风爆发前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短时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索了短时强降水在季风爆发前后特征差异的可能成因。研究表明:(1)相较于季风爆发前,珠三角地区季风爆发后的降水明显增多,其中短时强降水贡献的比例显著增加。对短时强降水本身而言,区域平均强度以及极端性在季风爆发前后差异总体较小,但短时强降水频率在季风爆发后增加70%。(2)短时强降水高发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东北部和珠江口西侧沿海,季风爆发后上述两个地区的频次增多最明显。短时强降水频率由季风爆发前的单峰型(下午)转为季风爆发后的双峰型(早晨与下午)。(3)短时强降水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变化特征,短时强降水在季风爆发后的平均雨强和极端性在珠江口西侧沿海较内陆地区明显增强,其频次峰值时间在沿海地区从季风爆发前的午后转为季风爆发后的早晨,内陆地区在季风爆发前后均集中在下午。(4)季风爆发后,短时强降水期间的低层环境水汽超过同期气候态水平的16%。充沛的水汽在夜间在季风加速作用下被输送至沿海,并与陆风作用增强了辐合,这解释了沿海短时强降水的在季风爆发前后频次峰值时间转换现象。(5)相较于季风爆发前,季风爆发后珠三角短时强降水频率与低层水汽通量的相关性明显升高。珠三角沿海地区夜间—早晨短时强降水的增多与中低层风场结构改变造成的动力强迫有关。内陆地区季风爆发前后短时强降水与环境热力和不稳定条件关系更大。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珠三角地区在季风爆发前后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理解其产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珠三角地区 季风爆发前后 时空分布 可能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夏季梅雨和台风型短时强降水雨滴谱特征差异分析
13
作者 李熠 郑媛媛 +2 位作者 陈刚 李力 徐芬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8-808,共11页
利用2019—2020年夏季的江苏省自动站和雨滴谱站网观测资料,从不同天气类型(梅雨和台风)和级别(20~50和>50 mm·h^(-1))将短时强降水区分为梅雨20、梅雨50、台风20以及台风50四种类型,对比分析了其雨滴谱(DSD,raindrop size dist... 利用2019—2020年夏季的江苏省自动站和雨滴谱站网观测资料,从不同天气类型(梅雨和台风)和级别(20~50和>50 mm·h^(-1))将短时强降水区分为梅雨20、梅雨50、台风20以及台风50四种类型,对比分析了其雨滴谱(DSD,raindrop size distribution)特征之间的差异。统计结果表明:梅雨型强降水的雨滴平均粒径(数浓度)明显高于(低于)台风型强降水。台风型强降水的小雨滴(粒径≤2 mm)对降水的贡献率明显高于梅雨型。此外,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加,梅雨50相对梅雨20的大雨滴数浓度有明显增长,雨滴平均粒径明显增大;台风50相对台风20的雨滴数浓度明显增加,粒径增长不明显。因此,台风不同级别强降水均主要由高浓度的小粒径雨滴贡献,而梅雨极端强降水则由更多大雨滴贡献,DSD特征更为复杂。选取的典型个例也观测到类似的结果,表明梅雨型强降水的雨滴谱变化相对台风型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雨滴谱 梅雨 台风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学习和动态融合算法在福建省短时强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锦鹏 黄奕丹 +3 位作者 朱婧 林辉 程晶晶 杨德南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8,共11页
为了提高短时强降水预报准确性,在2019—2020年4—9月福建省逐时降水实况观测资料与中国气象局广东快速更新同化数值预报系统(CMA-GD)模式预报产品的基础上,应用LightGBM集成学习算法框架,建立以30 mm·h^(-1)为阈值的逐时降水预报... 为了提高短时强降水预报准确性,在2019—2020年4—9月福建省逐时降水实况观测资料与中国气象局广东快速更新同化数值预报系统(CMA-GD)模式预报产品的基础上,应用LightGBM集成学习算法框架,建立以30 mm·h^(-1)为阈值的逐时降水预报模型。通过特征处理、自助聚合及超参数搜索等技术对模型进行优化,结合AUC、AUPR与传统分类指标,设计了包括业务模拟测试在内的多项试验,通过对比各建模方案验证了模型对于较长时效的短时强降水预报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模式预报本身的命中率和空报率均较高,各建模方案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自助聚合可以增强模型预测稳定性,轻微不平衡子训练集能降低模型预测空报率而取得更高的综合评分,在验证集中最佳TS评分可达17.5%;对分类信息增益贡献最大的特征变量为K指数,其次为500 hPa露点温度和时间参数特征;试验指标从优到劣依次为:随机交叉验证、小时划分的随机交叉验证、业务模拟测试,可见模型有效性主要来自相同或相邻时刻的样本信息;设计基于逻辑回归的异质模型动态融合方案以改善静态同质模型表现,各项指标均有小幅提升,在命中率接近50%时削减空报样本超过52万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htGBM 短时强降水预报 样本不平衡 动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偏振雷达变量垂直廓线特征的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短时临近预报方法
15
作者 黄旋旋 陈刚 +4 位作者 赵坤 李文娟 黄娟 赵璐 方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19-1530,共12页
为提升0~2 h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短时临近预报效果,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偏振雷达变量垂直廓线特征的强对流概率预报方法(CSCPVP方法),其利用改进后的贝叶斯概率方法将两类强对流灾害的偏振变量垂直廓线特征引入外推模型,实现强对流属... 为提升0~2 h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短时临近预报效果,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偏振雷达变量垂直廓线特征的强对流概率预报方法(CSCPVP方法),其利用改进后的贝叶斯概率方法将两类强对流灾害的偏振变量垂直廓线特征引入外推模型,实现强对流属性的提前识别,并融合区域模式预报的宽泛约束,确保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两类强对流的临近外推预报结果更符合实际动力和微物理特征。2023年6—9月浙江的评估结果表明,CSCPVP方法对两类强对流短时临近预报能力均较已有业务方法有显著提升。新方法整体改进了两类强对流的短时临近预报能力,短时强降水的临界成功指数从8%~16%提升至22%~26%,雷暴大风的临界成功指数从7%提升至10%~11%,有效改善了现有短时临近预报方法的空报和漏报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偏振雷达 垂直廓线特征 短时临近预报 短时强降水 雷暴大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渝地区一次短时强降水天气的集合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良吕 夏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7-419,共13页
为了加深对川渝地区短时强降水天气的认识,为提高业务预报技巧及改进数值模式提供参考,选取了川渝地区一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基于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系统,开展了目标区域平均降水量对模式初值的集合敏感性分析,并探讨了相应的动力学机... 为了加深对川渝地区短时强降水天气的认识,为提高业务预报技巧及改进数值模式提供参考,选取了川渝地区一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基于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系统,开展了目标区域平均降水量对模式初值的集合敏感性分析,并探讨了相应的动力学机制。主要结论如下:敏感区的分布与对目标区域降水起到关键影响作用的系统有较好的对应:850 hPa和700 hPa西南低涡周围的敏感区呈现出正负相间的分布特征,500 hPa低压槽左(右)侧为负(正)敏感区,250 hPa高空西南急流区域(南侧)为正(负)敏感区,中低层与锋区前(后)部对应区域为正(负)敏感区。说明西南低涡周围负(正)敏感区的西北(东南)风越强,低压槽左(右)侧西北(东南)风越强,高空急流区域(南侧)西南(东北)风越强以及锋前(后)温度越高(低),则越有利于西南低涡内的辐合上升运动,500 hPa低压槽的加强,250 hPa高空辐散的加强,锋区温度梯度增大以及锋面抬升作用加强等并对目标区域的降水产生正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预报 集合敏感性 川渝地区 短时强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22年朝阳地区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一丹 刘红 +3 位作者 郭佰汇 张金柏 吴丹 谭修敏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9期143-147,151,共6页
利用2016—2022年4—10月朝阳地区153个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观测数据资料,对朝阳地区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朝阳地区短时强降水时间分布特征明显,年变化整体呈现波动特征,各年均以20~<30 mm/h的强度发生次数... 利用2016—2022年4—10月朝阳地区153个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观测数据资料,对朝阳地区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朝阳地区短时强降水时间分布特征明显,年变化整体呈现波动特征,各年均以20~<30 mm/h的强度发生次数最多;最早出现在5月上旬,最晚在10月下旬,主要集中在7月上旬、7月下旬和8月上旬;第一高发时段在15:00—19:00。朝阳地区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整体分布呈现东西少、中间多的态势,高发区主要集中在朝阳地区中部,不同级别强度的短时强降水高发区有明显差异;短时强降水类型以个别短时强降水和局地短时强降水为主;6—8月短时强降水事件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大部分地区最大小时雨强(极值)在30~<50 mm/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时空分布 辽宁朝阳 2016—2022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遂川县汛期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花 韩啸 +2 位作者 巫志刚 帅川 周燕鹏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8期116-118,130,共4页
基于遂川国家基准气候站1983—2022年汛期(4—9月)逐小时降水数据和2018—2022年汛期51个自动站逐小时降水量资料,采用Excel软件、Surfer软件分析遂川县汛期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40年来,遂川县城汛期短时强降水以20~30 m... 基于遂川国家基准气候站1983—2022年汛期(4—9月)逐小时降水数据和2018—2022年汛期51个自动站逐小时降水量资料,采用Excel软件、Surfer软件分析遂川县汛期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40年来,遂川县城汛期短时强降水以20~30 mm量级为主,年次数波动较大,月次数集中出现在6—8月;日次数主要出现在15:00~19:00,夜间至上午的次数较少;近5年来,遂川县区域汛期短时强降水频次高值区位于中北部,西部和东部为降水频次低值区,区域逐月总次数呈正态分布,集中发生在5—8月,日次数于午时出现的频率极高,上午和夜间出现的频率较低,集中发生时段为14:00~2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遂川 汛期 短时强降水 时空分布 副热带天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过程的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侯凯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9期127-129,132,共4页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2023年7月19日许昌市局地短时强降水过程成因,重点应用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基本观测资料分析了此次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演变特征及降水粒子特征,以供参考。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天气成因 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达及卫星云图产品在昌吉州短时强降水中的特征及应用分析
20
作者 王江华 彭劲松 +1 位作者 方雯 王金辉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8期106-109,共4页
采用新疆气象信息中心资料库数据质量控制的2015—2019年6—8月(简称汛期)短时强降水高发期新疆昌吉州地区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区域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筛选出35场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并分析了乌鲁木齐市新一代天气雷达反演产品和国家卫星... 采用新疆气象信息中心资料库数据质量控制的2015—2019年6—8月(简称汛期)短时强降水高发期新疆昌吉州地区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区域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筛选出35场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并分析了乌鲁木齐市新一代天气雷达反演产品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Fy-2G亮温产品在短时强降水中的应用及特征。结果表明按照影响系统的分类及定义,分别概括了3类主要影响系统,即中亚低槽型、西西伯利亚低槽型和西北气流型;从35场短时强降水天气卫星云图TBB分析来看,TBB值一般为-36~57℃,在降水大值出现2 h前,云宏观参量TBB会出现数值上的跃增;根据天气雷达衍生产品统计特征分析,得出有利于强降水发生的阈值条件,如回波强度一般为45~55 dBz,回波顶高一般在5.0~6.0 km,具有反气旋特征,0~6 km垂直风切变风速为12~16×10^(-3)/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 卫星产品 短时强降水 西北气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