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真菌生物膜及其在眼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海楠(综述) 张弘(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29-232,共4页
难治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发现,感染病灶的真菌病原体常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生物膜是一种由菌体产生的细胞外基质包裹着有特定功能和复杂结构的菌细胞群体所形成的结构。生物膜的形成可帮助真菌躲避宿主细胞免疫系统清除和药物的攻击,... 难治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发现,感染病灶的真菌病原体常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生物膜是一种由菌体产生的细胞外基质包裹着有特定功能和复杂结构的菌细胞群体所形成的结构。生物膜的形成可帮助真菌躲避宿主细胞免疫系统清除和药物的攻击,从而造成持续性感染,威胁人类健康。近年来,已发现生物膜可以在人工晶状体、角膜接触镜、巩膜扣带等眼内植入物表面形成。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真菌生物膜在眼内炎、角膜炎等眼部感染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对真菌生物膜及其与眼部疾病相关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真菌生物膜的形成及结构、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因素、生物膜的耐药机制、治疗策略及其在眼科疾病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真菌 感染 角膜炎 植入物相关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面部疼痛与鼻眶脑真菌病--附4例临床病理分析
2
作者 李东明 李新伦 +1 位作者 黄芩 伦立德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44-145,共2页
鼻眶脑真菌病(Rhino-orbital-cerebral mycosis,ROCM)是一组威胁生命的恶性真菌感染病,病程的早期往往起始于不经意的头面部疼痛或神经痛,常伴有鼻塞、流涕、鼻衄等症状,突出表现为痛性眼肌麻痹,或为眼球运动时疼痛。感染可沿动脉扩散... 鼻眶脑真菌病(Rhino-orbital-cerebral mycosis,ROCM)是一组威胁生命的恶性真菌感染病,病程的早期往往起始于不经意的头面部疼痛或神经痛,常伴有鼻塞、流涕、鼻衄等症状,突出表现为痛性眼肌麻痹,或为眼球运动时疼痛。感染可沿动脉扩散,致供血部位的组织器官坏死[7],还可沿静脉上行至海绵窦,形成海绵窦血栓,引起更为严重的症状和体征。后期可致面部损毁、失明、眼球坏死,甚至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面疼痛 真菌 真菌感染 痛性肌麻痹 海绵窦血栓 球运动 真菌性鼻窦炎 毛霉目 两性霉素 球突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TT-甲萘醌增强法测定眼科丝状真菌药物敏感试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慷 高长凤 +1 位作者 吕雪芳 陈祖基 《眼科研究》 CSCD 1999年第3期168-171,共4页
目的评价MTT甲萘醌增强法在眼科丝状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中的应用。方法用MTT甲萘醌增强法测定二性霉素B和酮康唑对4株眼科丝状真菌(茄病镰刀菌、串珠镰刀菌、烟曲霉菌和黄曲霉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与常量液体培... 目的评价MTT甲萘醌增强法在眼科丝状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中的应用。方法用MTT甲萘醌增强法测定二性霉素B和酮康唑对4株眼科丝状真菌(茄病镰刀菌、串珠镰刀菌、烟曲霉菌和黄曲霉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与常量液体培养基稀释法(MaAFST)进行比较。结果在丝状真菌的药敏试验中,甲萘醌能明显增强MTT的显色反应(镰刀菌加甲萘醌0.1mmol/L,曲霉菌加1mmol/L)。二性霉素B和酮康唑对丝状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MTT甲萘醌法所测定的A值,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按Jahn氏等标准所测定的两种药物MIC值与MaAFST测定的MIC值接近。结论MTT甲萘醌增强法在丝状真菌药物敏感试验中具有方便、快捷、灵敏的特点,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状真菌 感染 药敏试验 MTT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热带地区真菌性角膜溃疡致病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陈晓莲 刘红山 +3 位作者 何宏 吴娇婵 胡献铝 钟兴武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6-160,共5页
背景海南省处于中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全年的气候特点适宜真菌生长繁殖,该地区真菌感染性眼病发病率较高,分析致病菌并了解其敏感药物对感染性眼病的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目的探讨中国海南省及其南海诸岛屿热带地区真菌性角膜溃疡... 背景海南省处于中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全年的气候特点适宜真菌生长繁殖,该地区真菌感染性眼病发病率较高,分析致病菌并了解其敏感药物对感染性眼病的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目的探讨中国海南省及其南海诸岛屿热带地区真菌性角膜溃疡致病菌种类及其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海南眼科医院诊断为真菌性角膜溃疡者174例174眼,所有患者均来自海南省及其南海诸岛屿热带地区,诊断方法参照《眼科学》(第五版)中的标准。无菌条件下刮取角膜溃疡的进展缘或基底部的菌丝苔被,采用KOH湿片法直接涂片行真菌检查;将采集的标本接种于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和沙氏培养基进行真菌培养,对培养出的82株致病性真菌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和《实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图谱》进行菌种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的菌株行10种抗真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结果涂片镜检的126例中可见菌丝和孢子者34例,阳性率为27.0%;真菌培养的174例标本中培养出致病性真菌82株,阳性率为47.1%,主要致病性真菌依次为镰刀菌属、不产孢子菌、曲霉属和茎点霉属,分别占47.5%、12.2%、9.8%和9.8%。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77株真菌对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和特比萘芬敏感性较好,敏感率分别为88.3%、72.7%和71.4%。 结论中国海南省及南海诸岛屿热带地区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主要致病菌为镰刀菌属、不产孢子菌、曲霉属和茎点霉属,这些致病真菌对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和特比萘芬的敏感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剂/药物 眼部真菌感染/微生物 角膜炎/微生物 微生物敏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几种耳、眼部疾病的病因、症状与治疗
5
作者 王亮 秦娜 《养殖技术顾问》 2014年第5期104-105,共2页
1外耳炎 1.1病因 机械性损伤及细菌、真菌和寄生虫感染是犬患外耳炎的主要原因,感染则可能是多种因素诱发的结果,如外耳道机械性损伤,耳垢积聚过多,炎热多雨季节耳道内过潮、过热是常见诱因。外耳炎时常见的病原菌有变型杆菌、假... 1外耳炎 1.1病因 机械性损伤及细菌、真菌和寄生虫感染是犬患外耳炎的主要原因,感染则可能是多种因素诱发的结果,如外耳道机械性损伤,耳垢积聚过多,炎热多雨季节耳道内过潮、过热是常见诱因。外耳炎时常见的病原菌有变型杆菌、假单胞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病原真菌有糠疹癣苗、耳曲霉菌等,常见的病原寄生虫有耳痒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 病因 寄生虫感染 机械性损伤 治疗 症状 病原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见致病真菌所致角膜炎的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图像特点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夏元 薛春燕 +1 位作者 吴艳 黄振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5-159,共5页
背景真菌性角膜炎仍是中国主要的感染性眼病,传统的确诊方法主要是角膜刮片后进行菌种培养。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是近年来使用的无创性活体眼表检查的方法,但目前关于真菌性角膜炎病灶区相关检查特点的研究工作尚不够系统和完善。... 背景真菌性角膜炎仍是中国主要的感染性眼病,传统的确诊方法主要是角膜刮片后进行菌种培养。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是近年来使用的无创性活体眼表检查的方法,但目前关于真菌性角膜炎病灶区相关检查特点的研究工作尚不够系统和完善。目的研究和分析中国常见的4种致病菌引起的真菌性角膜炎的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1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初诊且进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的65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均为单眼患病。所有患眼均进行角膜真菌的实验室培养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对不同菌种引起的真菌角膜炎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图像特点进行分析,主要包括菌丝的特点、孢子的分布及菌丝与病灶周围组织反映的关系,并总结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真菌菌丝与其他角膜组织的鉴别要点。结果角膜感染菌的实验室培养结果显示,本研究中纳入的患眼中镰刀菌角膜感染者占63.0%,曲霉菌感染者占16.9%,念珠菌感染者占3.0%,链格孢霉菌感染者占4.6%。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显示,镰刀菌感染性角膜炎病灶中的菌丝在角膜浅基质层呈树枝样高反光,而在深基质层表现为线型,病灶区炎性细胞较少;念珠菌感染性角膜炎病灶中的假菌丝位于角膜浅、中基质层,有散在的孢子和炎性细胞浸润,基质纤维增生活跃;曲霉菌感染病变区的菌丝呈蠕虫状,形状较镰刀菌细且短;链格孢霉菌感染病灶区的菌丝长、直且粗大,并有球形厚垣孢子位于菌丝顶端。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各种真菌性角膜炎病灶区的菌丝与角膜上皮下神经丛、树突状细胞、角膜的增生纤维等均表现为高反射,但其形状、分布及走行均有所不同。结论真菌菌丝是诊断和鉴别真菌性角膜炎感染菌属的主要依据,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可在活体提供有用的相关信息,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炎/微生物 真菌感染/诊断 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方法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菌性角膜炎的药物治疗进展 被引量:23
7
作者 瞿玲辉 李良毛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8-182,共5页
真菌性角膜炎居中国感染性角膜炎的首位,已成为角膜盲的主要病因。随着对发病原因及机制的深入探讨,药物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为降低该病的致盲率,眼科医师应重视其治疗手段并提高其治疗效果。就抗真菌药物在眼科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 真菌性角膜炎居中国感染性角膜炎的首位,已成为角膜盲的主要病因。随着对发病原因及机制的深入探讨,药物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为降低该病的致盲率,眼科医师应重视其治疗手段并提高其治疗效果。就抗真菌药物在眼科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炎 感染 真菌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烟曲霉菌性角膜炎初期核苷酸结合寡聚域样受体在角膜中的表达及其免疫防御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渠晓黎 赵桂秋 +4 位作者 许正杰 高昂 王楠 刘莹 林静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70-875,共6页
背景核苷酸结合寡聚域(NOD)样受体(NLRs)在天然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真菌性角膜炎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少见。目的研究NOD,在大鼠烟曲霉菌性角膜炎(AFK)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72只成年清洁级Wistar大鼠... 背景核苷酸结合寡聚域(NOD)样受体(NLRs)在天然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真菌性角膜炎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少见。目的研究NOD,在大鼠烟曲霉菌性角膜炎(AFK)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72只成年清洁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角膜上皮损伤组和AFK模型组,均以右眼作为实验眼。正常对照组12只大鼠中选取6只仅刮取角膜上皮用于逆转录PCR(RT—PCR)实验,另6只大鼠制备角膜标本用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实验。单纯角膜上皮损伤组共30只大鼠,仅刮除中央角膜上皮,AFK模型组大鼠共30只,刮除角膜上皮后接种烟曲霉菌标准株。分别于实验后4、8、16、24h选取各组6只大鼠刮取角膜上皮,采用RT—PCR法检测角膜中NOD2mRNA的表达,其他6只于实验后24h制备角膜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角膜中NOD2蛋白的表达,并将各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实验后4、8、16、24h分别摘除各组大鼠右眼眼球,制作角膜标本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各时间点的角膜情况,均造模成功。RT—PCR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角膜仅有微量NOD2mRNA的表达,单纯角膜上皮损伤组和AFK模型组大鼠角膜中NOD2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且在实验4、8、16、24h,AFK模型组大鼠角膜中NOD2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单纯角膜上皮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409、-0.439、-0.534、-0.618,均P=0.000)。大鼠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角膜结构完整;单纯角膜上皮损伤组可见到少部分角膜上皮缺损、前弹力层皱褶及角膜轻度水肿,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AFK模型组大鼠可见角膜溃疡,角膜水肿增厚,浅基质层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均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角膜上皮和内皮层仅有微弱NOD2蛋白的表达,单纯角膜上皮损伤组大鼠NOD2蛋白表达稍增强,AFK模型组大鼠NOD2蛋白表达明显增强。3个组大鼠角膜中NOD2蛋白表达量(A值)分别为0.045±0.005、0.050±0.005和0.092±0.006,其中AFK模型组大鼠NOD2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单纯角膜上皮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42,P=0.000)。结论NOD2参与了大鼠AFK的早期病变过程,可能在角膜抗真菌感染的天然免疫阶段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曲霉菌 感染 真菌 角膜炎 核苷酸结合寡聚域 天然免疫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角膜抑制白念珠菌增生机制的探讨
9
作者 席海杰 王宜强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63-564,共2页
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FK)是严重危害视力的感染性角膜病。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及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眼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在我国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致盲性眼病。研究FK发病机制时... 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FK)是严重危害视力的感染性角膜病。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及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眼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在我国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致盲性眼病。研究FK发病机制时发现,实验性白念珠菌性角膜炎无需治疗就可以痊愈,其中感染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发挥着重要作用[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角膜炎 增生机制 白念珠菌 感染性角膜病 特异性免疫反应 小鼠 真菌感染 免疫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