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真菌血症相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姜锦 姚佳峰 李楠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8-121,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儿合并真菌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2002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急性白血病且2次血培养真菌阳性的病例为真菌血症组;以同期住院、同性别、既往无真菌感染、且未发生真菌血...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儿合并真菌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2002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急性白血病且2次血培养真菌阳性的病例为真菌血症组;以同期住院、同性别、既往无真菌感染、且未发生真菌血症的急性白血病患儿为对照组,样本量对照组与真菌血症组1∶1。采集年龄、白血病状态(缓解与否)、复发情况、住院时间、是否应用含激素的化疗方案、中性粒细胞缺乏(〈0.5×109·L-1)及其持续时间、中心静脉置管、广谱抗生素应用和合并败血症等因素,行真菌血症组和对照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真菌血症组纳入48例,男32例,应用化疗药物累计中位时间98(3~300)d,中位年龄5.6(1.4~13.8)岁;对照组纳入96例,应用化疗药物累计中位时间201(4~1 080)d,男64例,中位年龄6.7(1~15)岁。1真菌血症组48例均有发热,中位发热时间8.6(1~42)d。住院至出现真菌血症的中位时间17.6(1~115)d;既往有真菌感染5例(10.4%),合并脏器功能衰竭7例(14.6%);10例(20.8%)合并细菌败血症;死亡或临终放弃治疗11例(22.9%)。3血培养结果示,近平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各17例(35.4%),白色念珠菌8例(16.7%),季也蒙念珠菌2例(4.2%),光滑念珠菌、青霉菌、镰刀菌属和阿萨希毛孢子菌各1例(2.1%)。4单因素分析显示,白血病未缓解、中性粒细胞缺乏及其持续时间〉7d、应用广谱抗生素、静脉应用抗生素〉7d和合并败血症是急性白血病合并真菌血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sitic分析显示,应用广谱抗生素是急性白血病合并真菌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3(95%CI:5.9~136.2)。结论念珠菌属为急性白血病合并真菌血症的主要病原体,非白色念珠菌占优势。应用广谱抗生素是急性白血病合并真菌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急性白 真菌血症 病原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菌血症3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马晓波 吕晓菊 +3 位作者 牛菲菲 过孝静 潘晓夫 高燕渝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对真菌血症的临床及微生物学特征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4年8月—2005年12月期间我院31例真菌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超过80%的真菌血症患者患有2种或以上的基础疾病。半数以上患者均有导管留置,而... 目的对真菌血症的临床及微生物学特征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4年8月—2005年12月期间我院31例真菌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超过80%的真菌血症患者患有2种或以上的基础疾病。半数以上患者均有导管留置,而且83.9%患者在血培养采样前1周内均不同程度使用抗菌药物。31例真菌血症中,24例(77.4%)与念珠菌有关,但仅3例由白念珠菌引起,念珠菌血症患者的病死率为45.8%。不同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率。结论真菌血症多发生于基础疾病严重者,由非白念珠菌导致的败血症在真菌血症中占很大比例;部分真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血症 病原菌 念珠菌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产儿真菌血症临床特点 被引量:1
3
作者 常淑婷 黄维清 +4 位作者 刘新晖 李强 马金霞 杨志明 高喜容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29-832,共4页
目的了解早产儿真菌血症患儿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2月某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真菌血症的临床特点,比较早产儿的一般情况、实验室相关指标及药敏结果。结果 2011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确诊的真菌血症早... 目的了解早产儿真菌血症患儿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2月某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真菌血症的临床特点,比较早产儿的一般情况、实验室相关指标及药敏结果。结果 2011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确诊的真菌血症早产儿42例,其中白假丝酵母菌22例(占52.38%),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3例(占30.95%),克柔假丝酵母菌3例,其他4例。按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进行分组,分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组和白假丝酵母菌组。白假丝酵母菌组母亲泌尿生殖系感染率、真菌性脑膜炎的发生率均为27.27%,高于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组(分别为7.69%、0.00%),白假丝酵母菌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率低于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组(22.73%vs 69.23%),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组血小板计数低于白假丝酵母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产儿真菌血症感染病原菌以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和白假丝酵母菌为主,母亲孕期生殖系感染易导致白假丝酵母菌血症的发生,白假丝酵母菌血症早产儿更易患真菌性脑膜炎;PICC置管更易导致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血症的发生,血小板的下降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早产 真菌血症 白假丝酵母菌 近平滑假丝酵母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合并真菌血症的临床特征与防治
4
作者 董戴玉 卞锦国 陈洁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59-160,共2页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获得性真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127例中34例获得性真菌血症患者的治疗资料。结果:34例患者血培养获得真菌菌株52株,念珠菌是主要病原体,占92.4%,24例伴细菌血症,...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获得性真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127例中34例获得性真菌血症患者的治疗资料。结果:34例患者血培养获得真菌菌株52株,念珠菌是主要病原体,占92.4%,24例伴细菌血症,占70.6%,总病死率55.7%,真菌血症死亡率23.5%,同时伴细菌血症死亡率76.4%;氟康唑(大扶康)与两性霉素脂质体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0.8%与66.7%,两者联合治疗有效率为75%。结论:真菌感染已成为急性白血病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重视真菌感染的监测,及时合理的抗真菌治疗是降低急性白血病获得性真菌血症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主要措施,氟康唑和两性霉素脂质体仍是治疗真菌血症的有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真菌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段对真菌血症流行病学影响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曹晓光 苏丹 +2 位作者 王春艳 戴媛媛 周树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41-1143,共3页
回顾2012~2019年真菌血流感染病例共115例,以了解不同年龄段真菌血症流行病学特点。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30例、热带假丝酵母菌29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7例,光滑假丝酵母菌16例,克柔假丝酵母菌4例,其他9例。真菌血症发病率以男性、青年患... 回顾2012~2019年真菌血流感染病例共115例,以了解不同年龄段真菌血症流行病学特点。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30例、热带假丝酵母菌29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7例,光滑假丝酵母菌16例,克柔假丝酵母菌4例,其他9例。真菌血症发病率以男性、青年患者为主;ICU、内科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外科、血液科发病率呈负相关。性别、ICU、血液科、糖皮质激素、呼吸窘迫、糖尿病、药物运用等因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后因素中ICU、休克、内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故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结合不同因素具体分析,以辅助诊断,改善疾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血症 病原学 临床分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真菌血症的恶性肿瘤患者死亡风险预测列线图的构建与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李丁 张青 +3 位作者 白长森 郑珊 张文芳 周云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75-580,共6页
目的:分析合并真菌血症的恶性肿瘤患者死亡风险因素,建立基于列线图的评价体系,为临床早期干预,改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合并真菌血症的112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第1... 目的:分析合并真菌血症的恶性肿瘤患者死亡风险因素,建立基于列线图的评价体系,为临床早期干预,改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合并真菌血症的112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第1次从血液中分离出真菌后30天内是否发生死亡,分为死亡组与非死亡组,利用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及Stepwise算法筛选,明确30天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列线图并进行评价。结果:在纳入病例中30天粗病死率为38.4%,主要感染菌种为白色念珠菌54例(48.2%),其次为光滑念珠菌26例(23.2%)、热带念珠菌13例(11.6%)、近平滑念珠菌12例(10.7%)等非白色念珠菌;肾功能障碍(OR=6.818,95%CI:2.244~23.310)、ICU入住>5天(OR=8.737,95%CI:2.918~28.543),肿瘤远处转移(OR=6.384,95%CI:2.067~21.647)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预测列线图,其C指数(C-index)为0.89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898(95%CI:0.839~0.957),当临界值(cutoff value)为28.7分时,其假阳性率为21.7%,敏感度为88.4%。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预测列线图,能够较好地预测合并真菌血症的恶性肿瘤患者30天内死亡风险,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理论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血症 预后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新生儿真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欣 茹喜芳 +3 位作者 王颖 李星 桑田 冯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89-793,共5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真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并与新生儿细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提高对新生儿真菌败血症的认识。方法:选取2011—2016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收治的新生儿真菌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 目的:探讨新生儿真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并与新生儿细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提高对新生儿真菌败血症的认识。方法:选取2011—2016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收治的新生儿真菌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选取同期住院的新生儿细菌败血症患儿,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新生儿真菌败血症患儿15例,真菌败血症发生情况为0.52%,极低出生体重儿为2.5%。临床表现非特异,所有患儿应用肠外营养、广谱抗生素,13例患儿留置外周放置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病原学分析显示,光滑假丝酵母菌(Candida glabrata)占第一位,对二性霉素B均敏感,一株光滑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耐药。与同期34例新生儿细菌败血症患儿比较,真菌败血症组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细菌败血症组(61×109/L vs.178×109/L,P=0.004),血小板下降比例明显高于细菌败血症组(80.0%vs.29.4%,P=0.001),留置PICC比例高于细菌败血症组(86.7%vs.55.7%,P=0.03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发现,以血小板计数145×109/L为界值时,预测新生儿真菌败血症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1.8%和92.9%。经规范的抗真菌治疗后,真菌败血症患儿均治愈,血小板恢复正常,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变化。结论:新生儿真菌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呈非特异性,病原以光滑假丝酵母菌占第一位,给予规范治疗疗效较好,血小板降低和留置PICC可能提示真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 真菌血症 婴儿 新生 念珠菌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老年患者真菌菌血症六例临床特点和病原体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闫冬 赵呈恩 樊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93-994,共2页
目的分析ICU老年患者发生真菌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和病原体特性,为真菌菌血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08年10月我院ICU6例真菌菌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低蛋白血症6例,广谱抗生素应用6例,机械通气6例,中心静脉置管6... 目的分析ICU老年患者发生真菌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和病原体特性,为真菌菌血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08年10月我院ICU6例真菌菌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低蛋白血症6例,广谱抗生素应用6例,机械通气6例,中心静脉置管6例,留置导尿管6例,急性生理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20分4例,气管插管4例,气管切开2例,激素应用2例,床旁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2例,肿瘤2例,慢性肾衰竭1例,全胃肠外营养1例;分离出白色假丝酵母菌2例,热带假丝酵母菌2例,光滑假丝酵母菌1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例;氟康唑耐药1例。结论ICU真菌血症病死率高与广谱抗生素应用、中心静脉置管、低蛋白血症、高A-PACHEⅡ评分及激素应用等危险因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血症 危险因素 监护病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验性抗真菌治疗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14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蒋铁斌 李昕 +1 位作者 王二华 刘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9期797-798,共2页
目的评价卡泊芬净在经验性抗真菌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14例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血液病患者给予卡泊芬净(首日70mg/d,以后50mg/d)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后,评价其临床疗效。IFI诊断符合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及侵袭性真菌感染协作组(I... 目的评价卡泊芬净在经验性抗真菌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14例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血液病患者给予卡泊芬净(首日70mg/d,以后50mg/d)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后,评价其临床疗效。IFI诊断符合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及侵袭性真菌感染协作组(IFICG)的标准。结果14例患者中治疗有效者11例,有效率为78.6%,治疗起效时间5~7d。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4/14),为轻度、可逆的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较好。结论卡泊芬净是一种高效、低毒、作用迅速的抗真菌药,是血液病患者抗真菌经验性治疗的理想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肿瘤 真菌血症 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17
10
作者 鄢建军 童辉 +3 位作者 韩敏 刘蔚 徐钢 刘慎微 《护理学杂志》 2007年第9期63-65,共3页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带涤纶环深静脉留置导管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为临床制订预防感染的护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观察24例采用带涤纶环深静脉留置导管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真菌感染发生率、临床表现、治疗转归,并分析易感因素。结果5...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带涤纶环深静脉留置导管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为临床制订预防感染的护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观察24例采用带涤纶环深静脉留置导管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真菌感染发生率、临床表现、治疗转归,并分析易感因素。结果5例(20.83%)发生导管相关性真菌感染,感染真菌均为假丝酵母菌,药物敏感试验提示氟康唑敏感性最高;氟康唑导管内滴注治疗3例有效;导管相关性真菌感染与近期抗生素的应用、导管置入时间有关(均P<0.05)。结论导管相关性真菌感染不可忽视,了解其临床特点、易感因素,采取针以性预防措施,对减少感染发生率、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透析 深静脉置管 导管相关性感染 真菌血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腹部术后并发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孙静敏 邓芳 +1 位作者 朱玉林 金丹群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17-1820,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腹部术后并发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有腹部手术史继发念珠菌血症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病原学特征、高危因素及转归情况,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患儿感染... 目的探讨新生儿腹部术后并发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有腹部手术史继发念珠菌血症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病原学特征、高危因素及转归情况,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患儿感染病原菌多见于白色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率为50%。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在氟康唑耐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相比较,死亡组入住ICU时间较长,多并发低蛋白血症、贫血、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伤,使用抗生素时间及全肠外喂养时间均较长。患儿病死率高达3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脓毒血症、全胃肠外喂养是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性及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是患儿死亡的唯一保护性因素。结论新生儿腹部术后并发念珠菌血症的患儿病情危重,死亡率高,结合血清学检测结果及临床危险因素可早期识别及诊断,预防性及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是患儿死亡的唯一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血症 念珠菌病 危险因素 新生儿 手术后并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林辉 付美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3-165,共3页
恶性血液病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病情重,病死率高,成为患者病情加重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IFI的特点,做到早期诊断,及时处理危险因素,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物,合理选用有效抗真... 恶性血液病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病情重,病死率高,成为患者病情加重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IFI的特点,做到早期诊断,及时处理危险因素,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物,合理选用有效抗真菌药物,对减少真菌感染的发生,延长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生存期有重要作用。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肿瘤 真菌血症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免疫缺陷宿主念珠菌血流感染 被引量:1
13
作者 丁艳苓 沈宁 +3 位作者 周庆涛 贺蓓 郑佳佳 赵心懋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63-1069,共7页
目的:探讨非免疫缺陷宿主念珠菌血流感染的病原学与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念珠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与微生物学资料,比较非免疫缺陷与HIV阴性免疫缺陷宿主的基础疾病、念珠菌定植、临床... 目的:探讨非免疫缺陷宿主念珠菌血流感染的病原学与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念珠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与微生物学资料,比较非免疫缺陷与HIV阴性免疫缺陷宿主的基础疾病、念珠菌定植、临床表现、病原分布和药敏试验结果,以及治疗结局等方面的差异。结果:62例患者纳入分析,男36例,女26例,年龄16~100岁,平均年龄(66. 02±17. 65)岁。非免疫缺陷与HIV阴性免疫缺陷宿主分别为30例和32例。非免疫缺陷宿主中,19例(19/30,63. 33%)患者发生血流感染时入住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21例(21/30,70. 00%)合并糖尿病或高血糖未控制,22例(22/30,73. 33%)接受有创机械通气,多于HIV阴性免疫缺陷者[分别为8/32(25. 00%),13/32(40. 63%),7/32(21. 88%)];入院与发生念珠菌血流感染时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分别为(19. 98±5. 81)分和(25. 61±6. 52)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分别为(6. 04±6. 14)分和(12. 75±8. 42)分,高于HIV阴性免疫缺陷者[APACHEⅡ分别为(15. 09±5. 82)分和(22. 15±5. 98)分,SOFA分别为(2. 87±2. 73)分和(7. 66±5. 64)分];粗死亡率(21/30,70. 00%)较HIV阴性免疫缺陷者升高(14/32,43. 75%),上述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血培养念珠菌属均以白色念珠菌最常见,患者临床表现、念珠菌定植指数、病原学分布与药敏试验结果等均相似(P> 0. 05)。结论:非免疫缺陷宿主念珠菌血流感染多发生于入住ICU、病情更加危重患者,其糖尿病或未控制高血糖、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更为突出,预后更差;其临床表现、微生物学特点等与HIV阴性免疫缺陷患者均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属 真菌血症 非免疫缺陷宿主 临床表现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