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5A(eIF5A)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双宝 韩英鹏 +1 位作者 李明 李文滨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6-160,共5页
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5A(eIF5A)是真菌、动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蛋白质翻译起始因子。研究发现其不仅仅在部分蛋白质翻译起始中发挥作用,还在人体癌症发生、促进动植物细胞增殖、细胞衰老和死亡以及一些植物环境胁迫应答等方面都有一定... 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5A(eIF5A)是真菌、动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蛋白质翻译起始因子。研究发现其不仅仅在部分蛋白质翻译起始中发挥作用,还在人体癌症发生、促进动植物细胞增殖、细胞衰老和死亡以及一些植物环境胁迫应答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调控作用。进一步研究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5A(eIF5A)的功能,对其生产实践中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5A DHS 基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红素诱导未折叠蛋白反应信号通路中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2α活化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生长 被引量:5
2
作者 彭彬 宋瑜婷 +3 位作者 张雪 王莹 曹帆帆 张登海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63-969,共7页
目的研究雷公藤红素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与未折叠蛋白反应(UPR)的关系和分子机制,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靶点。方法 4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 8226、U266、SKO、KMS-11,经不同浓度雷公藤红素(增殖实验0.0~10.0μmol/... 目的研究雷公藤红素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与未折叠蛋白反应(UPR)的关系和分子机制,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靶点。方法 4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 8226、U266、SKO、KMS-11,经不同浓度雷公藤红素(增殖实验0.0~10.0μmol/L、凋亡实验0.0~4.0μmol/L、周期阻滞实验0.0~1.5μmol/L)处理不同时间(增殖实验1~3 d、凋亡实验1 d、周期阻滞实验1 d)后,检测细胞增殖、凋亡、周期阻滞情况;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肌醇需求酶1(IRE1)、蛋白激酶样内质网激酶(PERK)和活化转录因子6(ATF6)3条UPR信号通路中主要分子的表达,包括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ATF6、PERK、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2α(eIF2α)、磷酸化eIF2α(p-eIF2α)、C/EBP同源蛋白(CHOP)、IRE1、磷酸化IRE1(p-IRE1)。用慢病毒包被的含短发夹RNA(shRNA)载体对eIF2α表达进行干扰,观察雷公藤红素对干扰eIF2α表达后的RPMI 8226细胞UPR信号分子表达、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雷公藤红素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方式抑制4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诱导凋亡、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其中RPMI8226细胞对雷公藤红素最敏感。在RPMI8226细胞,雷公藤红素处理浓度在0.5~2.0μmol/L作用30 min^24 h时均能使UPR的PERK通路中p-eIF2α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其下游CHOP表达也相应增加(P<0.05或P<0.01),而对其他2条通路ATF6和IRE1影响不明显。用慢病毒干扰eIF2α表达后,雷公藤红素上调CHOP表达、诱导凋亡和周期阻滞的作用均减弱或消失。结论雷公藤红素能抑制多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活化UPR的PERK信号通路中eIF2α分子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红素 多发性骨髓瘤 未折叠蛋白反应 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5A与自然流产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3
作者 秦晓黎 刘晓瑞 +1 位作者 田福举 林羿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0-475,482,共7页
目的初步探讨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5A(e IF5A)的表达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染色、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e IF5A-1和e IF5A-2在自然流产模型小鼠、正常生育力对照组小鼠子宫组织以及在自然流产和人工... 目的初步探讨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5A(e IF5A)的表达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染色、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e IF5A-1和e IF5A-2在自然流产模型小鼠、正常生育力对照组小鼠子宫组织以及在自然流产和人工流产蜕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小鼠子宫组织及人蜕膜组织中e IF5A-1和e IF5A-2均有表达,但e IF5A-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e IF5A-2;流产组织标本中e IF5A-1、e IF5A-2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e IF5A表达下调可能与自然流产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5A 自然流产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与头颈鳞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卢恕来 高文信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CAS 2004年第4期276-277,共2页
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它在头颈鳞癌中表现为强特异性过度表达,并与头颈鳞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检测头颈鳞癌的可靠指标,判断其恶性度及预测复发有高敏感性,并可作为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关键词 真核细胞 翻译起始因子4E 头颈鳞癌 肿瘤 基因治疗 分子生物学 生物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翻译起始因子(MTIF2)基因甲基化的特征及其与肝细胞癌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谢华杰 常凯 +6 位作者 王艳艳 那琬琳 蔡欢 刘霞 江忠勇 胡宗海 刘媛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4-291,共8页
目的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线粒体翻译起始因子(MTIF2)基因的甲基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MethSurv、EWAS Data Hub软件对MTIF2甲基化样本进行标准化分析和聚类分析,内容包括生存曲线分析、甲基... 目的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线粒体翻译起始因子(MTIF2)基因的甲基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MethSurv、EWAS Data Hub软件对MTIF2甲基化样本进行标准化分析和聚类分析,内容包括生存曲线分析、甲基化特征分析、肿瘤信号通路相关性及泛癌数据库比对分析。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基于患者CpG部位的甲基化水平执行单变量和多变量生存分析。通过Kaplan-Meier图标识较低和较高甲基化患者组之间的生存差异。Log-likelihood ratio法用于组间生存差异分析。结果MTIF2甲基化整体聚类表明在种族、人种、BMI、年龄等特征间MTIF2基因甲基化水平没有明显差异。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发现,MTIF2基因N-Shore高甲基化的患者预后明显好于低甲基化患者(HR=0.492,P<0.001),而CpG island和S-Shore甲基化的高低与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基于不同年龄、性别、BMI、人种、种族、临床分期绘制MTIF2基因甲基化谱发现,随年龄增长会降低MTIF2基因N-Shore和CpG island的甲基化水平,白种人的MTIF2基因N-Shore的甲基化水平明显低于亚洲人(P<0.05),临床分期Ⅳ期患者MTIF2基因N-Shore和CpG island的甲基化水平明显低于Ⅰ/Ⅱ期患者(P值均<0.05)。临床验证试验表明,Ⅲ/Ⅳ期肝细胞癌患者MTIF2甲基化水平明显低于Ⅰ/Ⅱ期患者(P<0.05),且低于健康人群(P<0.05)。结论MTIF2基因N-Shore低甲基化是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翻译起始因子 甲基化 细胞 计算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真核翻译起始因子OseIF6.2调控粒型的功能研究
6
作者 马顺婷 胡运高 +8 位作者 高方远 刘利平 牟昌铃 吕建群 苏相文 刘松 梁毓玉 任光俊 郭鸿鸣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1-342,共12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反向遗传学策略,深入探究水稻真核翻译起始因子OseIF6.2在水稻生长发育中的具体功能,以期为OseIF6.2功能的进一步解析奠定基础。【方法】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及进化树的构建,以分析OseIF6.2...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反向遗传学策略,深入探究水稻真核翻译起始因子OseIF6.2在水稻生长发育中的具体功能,以期为OseIF6.2功能的进一步解析奠定基础。【方法】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及进化树的构建,以分析OseIF6.2与其他真核生物中eIF6蛋白的系统发育关系;运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水稻(日本晴)中的OseIF6.2基因进行精准编辑。其次,通过qRT-PCR技术,检测OseIF6.2在水稻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借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OseIF6.2在细胞内的精确定位。然后对野生型与oseif6.2突变体的粒长、粒宽、粒厚及千粒重等关键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最后,通过酵母双杂交(Y2H)及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实验,验证OseIF6.2与其潜在互作蛋白OseIF6.1的相互作用。【结果】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OseIF6.2与其他真核生物中的eIF6蛋白具有高度保守性,凸显了其在真核生物翻译调控中的普遍重要性。qRT-PCR结果显示,OseIF6.2在水稻茎中的表达水平较高。通过将OseIF6.2蛋白与GFP融合后注入本氏烟叶片细胞,并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OseIF6.2在细胞核及细胞质区域均有荧光信号分布,明确了其亚细胞定位。此外,与野生型相比,oseif6.2突变体在粒长、粒厚及千粒重等性状上均表现为显著降低。Y2H及BiFC实验均成功验证了OseIF6.2与OseIF6.1蛋白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结论】综上所述,OseIF6.2作为水稻真核翻译起始因子,其功能异常显著影响水稻的粒型特征,进一步揭示了该因子在水稻生长发育及粒型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 OseIF6.2 水稻 粒型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5A在上皮-间质转化中的调控机制
7
作者 彭灿明 王娟萍 刘森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18-2032,共15页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5A(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5A,eIF5A)是真核生物中唯一已知含有羟腐胺赖氨酸(hypusine)修饰的蛋白质。经修饰的eIF5A才具有生物学活性,并广泛参与蛋白质翻译、mRNA降解、细胞自噬等细胞内多种生命...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5A(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5A,eIF5A)是真核生物中唯一已知含有羟腐胺赖氨酸(hypusine)修饰的蛋白质。经修饰的eIF5A才具有生物学活性,并广泛参与蛋白质翻译、mRNA降解、细胞自噬等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上皮细胞通过高度调控的程序转化为间质表型细胞的过程,在胚胎发育、组织再生及创伤愈合中发挥关键作用。根据其生物学功能,EMT可分为I、II、III三种类型,其中III型EMT是恶性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核心机制。eIF5A可以调节EMT相关信号通路的活性,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转移。已知eIF5A调控EMT过程的信号通路包括经典Smad信号通路和非经典通路Rho/Rac1、Twist、STAT3、MAT1等。本文综述了eIF5A调控EMT的研究进展,着重探讨了eIF5A调控EMT,影响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分子机制,以期为研究肿瘤转移机制和药物发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5A 上皮-间质转化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干扰RNA抑制真核翻译起始因子5A2对MKN28胃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孟庆彬 于健春 +5 位作者 康维明 马志强 周立 叶欣 曹战江 田树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82-487,共6页
目的研究真核翻译起始因子5A2(EIF5A2)在胃癌细胞增殖及迁移侵袭调控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EIF5A2在MKN28、HGC27细胞及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内的表达,评估小干扰RNA(siRNA)... 目的研究真核翻译起始因子5A2(EIF5A2)在胃癌细胞增殖及迁移侵袭调控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EIF5A2在MKN28、HGC27细胞及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内的表达,评估小干扰RNA(siRNA)对EIF5A2的抑制效果。检测EIF5A2蛋白在2例人胃癌及匹配的非癌胃黏膜组织的表达。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力,Western blot法检测CyclinD1、CyclinD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E-cadherin、Vimintin、C-myc及转移相关蛋白1(MTA1)的表达水平。结果 EIF5A2在MKN28细胞及人胃癌组织内呈高表达。EIF5A2 siRNA#1可明显抑制MKN28细胞内EIF5A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抑制EIF5A2后可明显抑制MKN28细胞增殖(P均<0.01)、迁移(P<0.001)及侵袭能力(P<0.001)。抑制EIF5A2后,Vimentin表达下调,E-cadherin表达上调,CyclinD1、CyclinD3、MTA1及C-myc表达明显受抑制。结论siRNA下调EIF5A2可能通过抑制CyclinD1、CyclinD3抑制MKN28细胞增殖,并通过抑制MTA1、C-myc及上皮间质转化抑制MKN28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5A2 胃癌 小干扰RNA 增殖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12细胞的PSI诱导性包含体富集了真核细胞翻译因子(英文)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兴安 张应玖 +6 位作者 胡轶虹 常明 刘韬 王丹萍 张磊 张瑜 胡林森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0-29,共10页
路易小体(Lewy body, LB) ,位于神经细胞核周(perikaryon)的嗜酸性包含体(eosinophilic inclusion) ,含有广泛的蛋白质组分,其中一部分是组成型蛋白质(consistent organization) ,另外一部分则是选择型蛋白质(selective composition) .... 路易小体(Lewy body, LB) ,位于神经细胞核周(perikaryon)的嗜酸性包含体(eosinophilic inclusion) ,含有广泛的蛋白质组分,其中一部分是组成型蛋白质(consistent organization) ,另外一部分则是选择型蛋白质(selective composition) .为了在体外获得LB中未知蛋白质的新线索,通过人工合成蛋白酶体抑制剂PSI(proteasomal inhibitor ,10μmol/L)作用PC 12细胞48 h,使其产生嗜酸性(staining for eosin)和抗α-synuclein阳性(immunostaining for α-synuclein)的PSI诱导性包含体(PSI-inducedinclusion) ,通过成功的分级分离(fractionation)纯化了完整、纯净的包含体,通过有效的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2-DE)分离了包含体蛋白质,通过无偏差的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spectrometry,MALDITOF MS)鉴定了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3亚单位5(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3 subunit 5 ,eIF-3ε)、真核细胞延伸因子-2 (eukaryotic elongation factor 2 , eEF-2)和线粒体延伸因子-Tu(mitochondrial elongation factor Tu, EF-Tumt)等真核细胞翻译因子(eukaryotic translation factors) .这一结果提示,当蛋白酶体受到抑制时真核细胞翻译因子被富集到PSI诱导性包含体中,并且可能影响其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酶体抑制 PSI诱导性包含体 真核细胞翻译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榄香烯对SACC-83细胞真核细胞翻译启始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红 陈奎生 群崔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15-1117,共3页
目的:研究β-榄香烯对体外培养的人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83细胞中真核细胞翻译启始因子(eIF4E)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ACC-83细胞分组培养,榄香烯1~4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200μL终浓度为60、80、100、120 mg/L的榄香烯注射液,空白对照... 目的:研究β-榄香烯对体外培养的人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83细胞中真核细胞翻译启始因子(eIF4E)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ACC-83细胞分组培养,榄香烯1~4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200μL终浓度为60、80、100、120 mg/L的榄香烯注射液,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药物,阳性对照组加入顺铂(终浓度为3 mg/L)。培养12、24、48 h,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细胞中eIF4E蛋白。结果:空白对照组SACC-83细胞生长、贴壁正常,胞质饱满均质透明,核浆比例大;榄香烯1~4组SACC-83细胞贴壁能力下降,体积变小变圆,胞膜皱褶,核浆比例减小,核边聚伴有碎裂。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榄香烯各组SACC-83细胞eIF4E蛋白表达水平较低(P均<0.05)。榄香烯1~4组SACC-83细胞eIF4E蛋白表达水平依次降低(P均<0.05),且随培养时间的延长eIF4E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均<0.05)。结论:β-榄香烯可能通过下调SACC-83细胞eIF蛋白的表达,促进细胞凋亡,从而抑制其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榄香烯 人涎腺腺样囊性癌 真核细胞翻译启始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核细胞翻译启动因子2B与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
11
作者 潘艳霞 吴晔 +1 位作者 牛争平 姜玉武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08-610,共3页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vanishing white matter(VWM) is one of the most prevalent inherited white matter disorders in childhood,and it′s the only known hereditary human disease due to the direct defects in protein sy...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vanishing white matter(VWM) is one of the most prevalent inherited white matter disorders in childhood,and it′s the only known hereditary human disease due to the direct defects in protein synthesis process,with the gene defects in EIF2B1-5,encoding the five subunits of 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eIF2B α,β,γ,δ and ε) respectively.eIF2B is essential for the protein translation initiation process,and its action is realized via 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2(eIF2).Phosphorylation of eIF2α and eIF2Bε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gulate eIF2B function,and thus play a key role in control of the protein translation level under physiological condition.Mutant eIF2B results in functional defects and decrease of the overall protein translation in cells,but in increase the translation of proteins with multiple upstream open reading frames,such as 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AFT4),which leads to the susceptibility to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nder stress,and the following apoptosis.The exact pathogenic mechanisms of VWM are far from well understood.It′s suggested that level of AFT4 in cells with eIF2B mutations is higher than in wild type cells under physiological condition,which makes the mutant cells more susceptible to endoplasmic reticulum(ER) stress and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Under stress,the defect eIF2B leads to a vicious cycle of UPR activation,which may underlie the neurological aggravation in VWM patients after minor stress,a specific cli-nical feature of VWM.Elucidating the pathogenesis of VWM will be helpful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protein translation process in eukaryotic cells,and provide a clue for possible therapeutic target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in the future.Abstract:SUMM ARY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vanishing white matter(VWM) is one of the most prevalent in-herited white matter d isorders in childhood,and i′ts the only known hered itary human d isease due to the d irect defects in protein synthesis process,with the gene defects inEIF2B1-5,encod ing the five sub-units of 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eIF2Bα,β,γ,δandε) respectively.eIF2B is essential for the protein translation initiation process,and its action is realized via 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2(eIF2).Phosphorylation of eIF2αand eIF2Bε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gulate eIF2B function,and thus play a key role in control of the protein translation level under physiological cond ition.Mutant eIF2B results in functional defects and decrease of the overall protein translation in cells,but in increase the translation of proteins with multiple upstream open read ing frames,such as 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AFT4),which leads to the susceptibility to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nder stress,and the following apoptosis.The exact pathogenic mechanisms ofVWM are far from well understood.I′ts sugges-ted that level ofAFT4 in cells with eIF2B mutations is higher than in wild type cells under physiological cond ition,which makes the mutant cellsmore susceptible to endoplasm ic reticulum(ER) stress and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Under stress,the defect eIF2B leads to a vicious cycle ofUPR activa-tion,which may underlie the neurological aggravation in VWM patients afterm inor stress,a specific cli-nical feature ofVWM.E lucidating the pathogenesis ofVWM will be helpful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pro-tein translation process in eukaryotic cells,and provide a clue for possible therapeutic target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 真核细胞起始因子 磷酰化 激活转录因子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翻译起始因子的作用与调控 被引量:9
12
作者 郭雷 胡洪 +1 位作者 任列娇 高士争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54-559,共6页
蛋白质翻译起始因子是一类在真核细胞中蛋白质翻译所必需的、保证正确的mRNA-核糖体复合物形成的蛋白质,已知的起始因子共有12种,在真核细胞翻译起始阶段有重要作用。蛋白质合成的调节主要通过翻译起始因子的磷酸化进行。真核细胞蛋白... 蛋白质翻译起始因子是一类在真核细胞中蛋白质翻译所必需的、保证正确的mRNA-核糖体复合物形成的蛋白质,已知的起始因子共有12种,在真核细胞翻译起始阶段有重要作用。蛋白质合成的调节主要通过翻译起始因子的磷酸化进行。真核细胞蛋白质翻译最重要的调节位点是翻译起始因子eIF-2和eIF-4。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关于蛋白质翻译起始因子的作用及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核细胞 蛋白质合成 起始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5A2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7
13
作者 韦颍昕 陈革 +1 位作者 由磊 赵玉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34-638,共5页
目的研究真核翻译起始因子5A2(EIF5A2)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07年3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手术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IF5A2在胰腺肿瘤组织中... 目的研究真核翻译起始因子5A2(EIF5A2)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07年3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手术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IF5A2在胰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所有患者均采集到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EIF5A2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作用。结果 73例患者中,43例有EIF5A2的高表达。EIF5A2与病理T分期(P<0.001)、N分期(P=0.004)、M分期(P=0.039)和TNM分期(P=0.005)显著相关。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EIF5A2低表达组的总生存时间显著高于高表达组(P=0.003)。Cox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IF5A2是胰腺癌患者预后的潜在预测指标。结论 EIF5A2可能是胰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潜在分子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腺癌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起始因子与肿瘤翻译调控异常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沈杰 谢海棠 刘昭前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3年第3期331-338,共8页
蛋白合成是维持细胞稳态和细胞增殖的关键步骤。翻译过程的调控多发生在蛋白合成起始过程,多种翻译起始因子(eIFs)参与此过程。在细胞恶性表型转化过程中,常伴随这些因子的磷酸化、过表达及降解过程异常。如帽结合蛋白eIF4E高表达,甲硫... 蛋白合成是维持细胞稳态和细胞增殖的关键步骤。翻译过程的调控多发生在蛋白合成起始过程,多种翻译起始因子(eIFs)参与此过程。在细胞恶性表型转化过程中,常伴随这些因子的磷酸化、过表达及降解过程异常。如帽结合蛋白eIF4E高表达,甲硫氨酸-tRNA结合蛋白eIF2过度活跃,eIF3的活性增高等现象。eIFs在蛋白合成及细胞增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其成为抗肿瘤研究的热点及潜在的治疗靶点。本文对eIFs及肿瘤翻译调控的研究进展及研究方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起始因子 翻译调控 肿瘤发生 性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城疫病毒在感染早期通过Akt/mTOR/4E-BP1和p38/Erk/Mnk1通路激活宿主真核翻译起始因子eIF4E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詹媛 仇旭升 +4 位作者 曲昱蓉 孙英杰 谭磊 宋翠萍 丁铲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共5页
为阐明新城疫病毒(NDV)在感染宿主细胞后对宿主真核翻译起始因子以及相关调控通路的调节作用,本实验采用western blot检测NDV感染He La细胞早期真核翻译起始因子e IF4F的磷酸化水平以及Akt/m TOR/4E-BP1和p38/Erk/Mnk1调控通路的活化情... 为阐明新城疫病毒(NDV)在感染宿主细胞后对宿主真核翻译起始因子以及相关调控通路的调节作用,本实验采用western blot检测NDV感染He La细胞早期真核翻译起始因子e IF4F的磷酸化水平以及Akt/m TOR/4E-BP1和p38/Erk/Mnk1调控通路的活化情况,同时用紫外线(UV)灭活的NDV进行对照试验。结果显示,NDV感染He La早期能够迅速诱导真核起始因子e IF4E的磷酸化,而UV灭活NDV作用的细胞则无此现象。通过对相关调控通路的检测发现,NDV在感染早期对e IF4E的磷酸化是通过激活p38/Erk/Mnk1通路实现的。此外,NDV感染还可以激活Akt/m TOR/4E-BP1通路,诱导e IF4E阻遏蛋白4E-BP1发生磷酸化并解离出e IF4E,从而促进e IF4F复合体的形成,确保真核翻译的进行。该结果对深入解析NDV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翻译相关信号通路参与调控病毒复制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城疫病毒 EIF4E 4E-BP1 Mnk1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劫持”真核细胞翻译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詹媛 仇旭升 +3 位作者 孙英杰 谭磊 宋翠萍 丁铲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49-54,共6页
病毒依赖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的同时又受到宿主体内各种条件的制约,为了在宿主细胞内生存并实现快速复制和增殖,病毒通过激活宿主体内各种信号通路来抢夺宿主翻译系统以及逃避先天性免疫。如果病毒无法进行自身m RNA的翻译将对病毒的增... 病毒依赖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的同时又受到宿主体内各种条件的制约,为了在宿主细胞内生存并实现快速复制和增殖,病毒通过激活宿主体内各种信号通路来抢夺宿主翻译系统以及逃避先天性免疫。如果病毒无法进行自身m RNA的翻译将对病毒的增殖、扩增和进化产生致命性的打击。因此,许多病毒在感染后能够征用或者控制宿主的翻译系统来进行病毒m RNA的翻译。病毒对宿主翻译系统的控制可以发生在翻译起始、延伸和终止3个阶段中的任何一个步骤,可能是对真核翻译因子以及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也可能是通过自身编码的具有类似真核翻译因子活性的病毒蛋白来实现对核糖体的募集,文章就一些特定病毒对宿主翻译系统的抢夺机制进行综述,为病毒特异性治疗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蛋白合成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 eIF4F IRES eIF20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磷酸化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和激活转录因子4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潘红 王军 +2 位作者 朱冠南 曹修丽 李燕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73-1577,共5页
目的:了解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磷酸化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eIF2α(p)]、激活转录因子4(ATF4)表达的变化。方法:7日龄新生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和HIBD组,每组各40只。HIBD组采用Rice方法建立新生大鼠HIBD模型,... 目的:了解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磷酸化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eIF2α(p)]、激活转录因子4(ATF4)表达的变化。方法:7日龄新生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和HIBD组,每组各40只。HIBD组采用Rice方法建立新生大鼠HIBD模型,分别于缺氧缺血(HI)后6、12、24和72 h取其脑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病变侧大脑皮质eIF2α(p)、ATF4蛋白的表达。假手术组不行缺氧缺血处理,采用同样方法检测其eIF2α(p)、ATF4蛋白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eIF2α(p)、ATF4蛋白少量表达,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0.05);HIBD组6 h可以观察到较多eIF2α(p)、ATF4蛋白,12 h达到高峰,72 h明显减少,但仍高于假手术组。HIBD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IBD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IF2α(p)、ATF4参与了新生大鼠HIBD病理生理过程。HIBD可能诱发了内质网应激反应,启动了PKR样内质网激酶(PERK)介导的未折叠蛋白应答(UPR)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 激活转录因子4 未折叠蛋白反应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酸对蛋白质翻译起始因子的调控 被引量:2
18
作者 邓敦 刘春生 +2 位作者 陈峰 邓跃林 毕英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3519-3520,3530,共3页
氨基酸既是蛋白质合成的底物又是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物。综述了蛋白质翻译起始过程、氨基酸在翻译起始Met-tRNAi结合阶段和mRNA结合阶段的调节及氨基酸调节蛋白翻译起始的信号传导机制。
关键词 氨基酸 蛋白质翻译起始因子 信号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蟹猴疟原虫 (Plasmodium cynomolgi)中一个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A(eIF-4A)同源蛋白的cDNA克隆、表达和ATP酶活性测定(英文) 被引量:4
19
作者 宋平 张竞男 +1 位作者 胡珈瑞 李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4-304,共11页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 4A(eukaryoticinitiationfactor 4A ,eIF 4A)是DEAD盒蛋白家族的ATP依赖性的RNA解旋酶类中的一个原型成员 .它在真核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的起始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通过PCR扩增和放射探针杂交相结合的方法筛选食蟹猴...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 4A(eukaryoticinitiationfactor 4A ,eIF 4A)是DEAD盒蛋白家族的ATP依赖性的RNA解旋酶类中的一个原型成员 .它在真核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的起始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通过PCR扩增和放射探针杂交相结合的方法筛选食蟹猴疟原虫 (Plasmodiumcynomolgi)的cDNA文库 ,克隆了一个eIF 4A同源蛋白的完整cDNA序列 ,命名为CH1F .CH1F全长 1 75 3bp ,包含一个1 1 97bp的完整阅读框 ,推测编码一个由 398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 .对CH1F的蛋白序列用BlastP进行搜索和分析 ,提示它应该是DEAD盒家族的一个eIF 4A同源蛋白 ;用DNAStar将其与许多典型的DEAD盒蛋白序列进行比对分析 ,结果显示 :比起其它的DEAD盒蛋白 ,它与eIF 4A或eIF 4A的同源蛋白具有更高的同源性和更多序列上的相似结构域 .将包含完整阅读框的片段亚克隆进表达载体pET 2 8a (+) ,在大肠杆菌DH5α中表达 ,产生的融合蛋白大小在 4 5kD左右 .对该融合蛋白进行纯化、重新折叠和初步鉴定 .ATP酶活性检测显示 ,该融合蛋白只有很低的ATP酶活性 ,而且它的ATP酶活性似乎不依赖于核酸底物 .对这一检测结果给出 3种可能的原因 .这一检测结果与根据序列分析得到的推论———CH1F蛋白可能是一个eI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A(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4A eIF-4A) RNA解旋酶 ATP酶 食蟹猴 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2α的原核表达与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被引量:1
20
作者 袁晓琴 陈仕怡 +5 位作者 刘梦茜 李春燕 许丽惠 周五朵 吴异健 王全溪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1-156,共6页
为了获得鸡源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2α(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alpha two,eIF2α)的多克隆抗体,首先经RT-PCR扩增了eIF2α基因的完整编码序列,并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32a(+)-eIF2α。将其转化BL21(DE3)经IPTG... 为了获得鸡源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2α(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alpha two,eIF2α)的多克隆抗体,首先经RT-PCR扩增了eIF2α基因的完整编码序列,并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32a(+)-eIF2α。将其转化BL21(DE3)经IPTG诱导后,SDS-PAGE显示成功表达出分子量约51 ku的重组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表达时的最佳诱导时间、诱导温度和IPTG浓度分别为10 h、45℃和1.5 mmoL/L。通过对该蛋白进行Ni^(2+)柱亲和层析纯化,得到了较高纯度的重组蛋白。将纯化后的eIF2α蛋白免疫新西兰黄兔,制备的多克隆抗体ELISA效价达1∶8 000,试验结果为后续eIF2α蛋白功能的研究提供了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