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皮层扩散性抑制过程的在体内源光信号成像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鹏程 陈尚宾 +1 位作者 骆卫华 骆清铭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05-611,共7页
皮层扩散性抑制 (corticalspreadingdepression ,CSD)是研究偏头痛、脑梗塞等疾病的一种重要病理模型 .而CSD过程中伴随发生的皮层血液动力学变化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利用高分辨的内源光信号成像技术 ,在体观测了大鼠CSD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皮层扩散性抑制 (corticalspreadingdepression ,CSD)是研究偏头痛、脑梗塞等疾病的一种重要病理模型 .而CSD过程中伴随发生的皮层血液动力学变化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利用高分辨的内源光信号成像技术 ,在体观测了大鼠CSD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5 4 0nm及 6 6 0nm波长皮层反射内源光信号变化的时空动力学特征 ,分析讨论了引起这一内源光信号变化可能的内在生理机制 .实验结果显示 ,CSD诱发的内源光信号变化呈现多时相的特点 ,其传播由刺激中心以同心圆的样式向周围扩散 ,速度约为 (3 7± 0 4 )mm/min .对于 5 4 0nm ,CSD引起了皮层反射光强的降低 [幅度 (- 2 1± 1 2 ) % ,持续时程 (16 2± 3 8)s],升高 [幅度 (2 9± 1 6 ) % ,持续时程(13 8± 2 2 )s ],再降低 [幅度 (- 14 2± 4 5 ) % ,持续时程 (40 6± 8 4 )s]和再升高持续时程 [(14 6 2± 4 0 3)s ],同时观测到软脑膜动脉的大幅度舒张 ,血管管径变化峰值增大了 (6 9 2± 2 6 1) % .而对于 6 6 0nm ,内源光信号变化的时间特性在皮质区主要表现为反射光强的增大 [幅度 (3 8± 0 6 ) % ,持续时程 (17 9± 5 1)s],减小[幅度 (- 3 0± 1 7) % ,持续时程 (43 3± 6 4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皮层扩散性抑制 内源光信号 光学成像 神经元 去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层扩散性抑制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皮层脑血流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郝璞珩 宋锦宁 +5 位作者 陈虎 安吉洋 闫文涛 李宇 王军锋 张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54-757,共4页
目的明确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皮层扩散性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对皮层脑血流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枕大池2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利用皮层给以KCl的方法诱导CSD的发生,激光多... 目的明确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皮层扩散性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对皮层脑血流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枕大池2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利用皮层给以KCl的方法诱导CSD的发生,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行皮层脑血流测定,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SAH组大鼠脑皮层血流较空白组和盐水组明显下降,其中5d组最低;皮层细胞凋亡水平明显升高,5d组最明显;CSD发生后SAH组脑血流下降更明显,凋亡更严重,空白组和盐水组变化不明显。结论 SAH后CSD的发生使脑血流进一步下降,皮层细胞的凋亡更加严重,CSD可能是导致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皮层扩散性抑制 脑血流 凋亡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对大鼠脑片皮层扩散性抑制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季燕 万琪 +1 位作者 沈飞飞 王静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5期289-292,共4页
目的:利用KCl化学刺激方法在大鼠离体脑片上诱导皮层扩散性抑制(CSD),并以已知有效抑制药物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AP-5及σ1受体激动剂dextromethorphan(DM)作为参照,观察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在皮层扩散性抑制中的影响... 目的:利用KCl化学刺激方法在大鼠离体脑片上诱导皮层扩散性抑制(CSD),并以已知有效抑制药物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AP-5及σ1受体激动剂dextromethorphan(DM)作为参照,观察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在皮层扩散性抑制中的影响。方法:采用6-7周龄的雄性SD大鼠,取大鼠离体脑片做细胞外记录,用2 mol/L KCl局部喷射的方法诱导皮层扩散性抑制,并在电流钳模式下描记CSD的电压和波幅变化,药物干预组则是在灌流液中加入药物,直接观察CSD的变化。所有实验结果均以振幅的平均值±标准误表示,多组间的数据两两比较使用秩和检验。结果:(1)用所建立的电生理学方法记录到的CSD,为细胞外慢电位,峰值30 mV,时长1~2min;(2)抑制药物DM、AP-5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盐酸氟桂利嗪组、尼莫地平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亦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盐酸氟桂利嗪组与DM、AP-5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尼莫地平组则与DM、AP-5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尼莫地平对CSD的抑制作用不如抑制药物。结论:(1)采用KCl刺激的方法能在大鼠皮层离体脑片上稳定地诱导皮层扩散性抑制;(2)与已知阻断药物相比,T/N型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盐酸氟桂利嗪对皮层扩散性抑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L型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的抑制作用则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扩散性抑制(CSD) 钙离子通道 偏头痛先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体皮层扩散性抑制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4
作者 胡学斌 冯哲 +2 位作者 李鹏程 赵洪洋 朱贤立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494-2496,共3页
目的:用KCl和针刺分别在鼠皮层诱导皮层扩散性抑制(CSD),建立大鼠CSD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Spangue-Dawley大鼠25只,随机分为针刺诱导组(n=10)、KCl诱导组(n=10)和NaCl对照组(n=5),在大鼠颅骨上分别钻磨出诱导窗口... 目的:用KCl和针刺分别在鼠皮层诱导皮层扩散性抑制(CSD),建立大鼠CSD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Spangue-Dawley大鼠25只,随机分为针刺诱导组(n=10)、KCl诱导组(n=10)和NaCl对照组(n=5),在大鼠颅骨上分别钻磨出诱导窗口和观测窗口,分别在诱导窗口用针刺和滴加KCl诱导大鼠脑CSD,对照组在诱导窗口滴加NaCl,并用电生理记录和光学成像的方法来描记CSD的产生与传播,并分析其特点。结果:针刺诱导组和KCl诱导组在观测窗口均可以观察到向外周扩散的弧形波,观测窗口均可以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弧形波向远处扩散,针刺诱导的CSD波呈典型的同心圆样向四周均匀扩散,KCl诱导的CSD波则是呈不规则的圆弧形波向外周扩散,针刺组每次只诱发1次CSD波,而KCl组则可以诱导多次CSD波。在产生CSD波的同时,伴随着去极化电位的产生,而在NaCl对照组没有这一现象的发生。结论:用本方法制作CSD动物模型,简单易行,可以用OISI直观观测CSD的产生和发展,并与电生理观测到的去极化波一致,适于在体研究CSD,为进一步研究CSD的发生机制及其可能的作用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扩散性抑制 模型 动物 电生理学 光学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列本脲对大鼠皮层扩散性抑制中脑血管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杨媛媛 李鹏程 +1 位作者 曾绍群 骆清铭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02-907,共6页
皮层扩散性抑制(corticalspreadingdepression,CSD)是研究偏头痛、脑梗塞等疾病的重要病理模型.已有研究表明,在普遍被观察到的CSD过程中软脑膜动脉血管大幅度舒张之前,还存在一个较小幅度的软脑膜动脉扩张和收缩.但其中的脑血管调节机... 皮层扩散性抑制(corticalspreadingdepression,CSD)是研究偏头痛、脑梗塞等疾病的重要病理模型.已有研究表明,在普遍被观察到的CSD过程中软脑膜动脉血管大幅度舒张之前,还存在一个较小幅度的软脑膜动脉扩张和收缩.但其中的脑血管调节机制尚不清楚.采用550nm的内源信号光学成像(opticalintrinsicsignalimaging,OISI)监测ATP敏感钾离子通道(ATP-sensitivepotassiumchannels,KATP)的阻断剂格列本脲(glibenclamide,glyb),对针刺诱导的大鼠CSD过程中软脑膜动脉血管舒缩过程的影响.实验中观测到软脑膜血管的初始小收缩(initialslightconstriction,ISC)相对于对照组显著减弱,其中应用10μmol/Lglyb时,74.5%的ISC被完全抑制,100μmol/Lglyb时则有96.2%的ISC完全消失.相对于CSD发生前,软脑膜动脉血管大幅舒张(largedilation,LD)的峰值也分别显著增强了(53.8±19.3)%和(59.8±19.6)%.结果表明,可能是神经元上的KATP在CSD过程中被glyb阻断从而抑制了软脑膜动脉血管的收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扩散性抑制 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 软脑膜动脉 格列本脲(gly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胺酮抑制皮层扩散性抑制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刘邱阿雪 方芳 仓静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4-197,共4页
皮层扩散性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是一种在大脑皮层神经元及胶质细胞中波浪式扩散传导的抑制性脑电活动,这种病理现象的特征性表现为病变区域的神经元肿胀、细胞外钾离子及谷氨酸含量升高、局部皮层功能受损。越来... 皮层扩散性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是一种在大脑皮层神经元及胶质细胞中波浪式扩散传导的抑制性脑电活动,这种病理现象的特征性表现为病变区域的神经元肿胀、细胞外钾离子及谷氨酸含量升高、局部皮层功能受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皮层扩散性抑制与先兆性偏头痛、癫痫、卒中、脑外伤及脑出血等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扩散性抑制 大脑皮层神经元 氯胺酮 生发 脑电活动 胶质细胞 病理现象 功能受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