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皇甫川流域水保规划探析
1
作者 王岳飞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25年第5期64-66,共3页
水保措施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为了做好皇甫川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基于皇甫川流域概况、生态功能和水土保持现状、特点,在... 水保措施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为了做好皇甫川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基于皇甫川流域概况、生态功能和水土保持现状、特点,在分析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的基础上,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对截止到2035年的皇甫川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及措施进行了规划探讨,为黄土高原流域性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甫川流域 水土保持 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古寿春皇甫氏世系考订——以唐代墓志为中心 被引量:1
2
作者 吴炯炯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2-121,共10页
大约南北朝时期,汉魏间著望安定皇甫氏南迁,先至襄阳,再徙寿春,中古后期已有寿春皇甫氏之称。现存辑本《元和姓纂》中保留有寿春皇甫氏家族世系记录。此外,因唐宪宗时期宰相皇甫镈出自该支,世系得以收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自清代开... 大约南北朝时期,汉魏间著望安定皇甫氏南迁,先至襄阳,再徙寿春,中古后期已有寿春皇甫氏之称。现存辑本《元和姓纂》中保留有寿春皇甫氏家族世系记录。此外,因唐宪宗时期宰相皇甫镈出自该支,世系得以收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自清代开始,不断有学者发现文献记载中的矛盾,进而关注该支皇甫氏的世系,或依靠传世文献,或利用新出碑志。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整理寿春皇甫氏人物墓志,可以梳理家族世系,考辩人物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甫 《元和姓纂》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皇甫文亮 皇甫文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皇甫川流域下垫面变化对水沙过程的影响
3
作者 陈玮瑶 孙扬 辛朋磊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6期129-136,共8页
为了深入认识不同下垫面变化对流域产水产沙的影响,以黄土高原地区的典型流域皇甫川流域为例,在分析了1990—2016年水沙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皇甫川流域的分布式水沙耦合模型,分析皇甫川流域下垫面变化特征,探讨下垫面变化对流... 为了深入认识不同下垫面变化对流域产水产沙的影响,以黄土高原地区的典型流域皇甫川流域为例,在分析了1990—2016年水沙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皇甫川流域的分布式水沙耦合模型,分析皇甫川流域下垫面变化特征,探讨下垫面变化对流域产水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域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径流量和输沙量在2000年后呈明显减少趋势,植被覆盖度总体呈增加趋势。构建的分布式水沙耦合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流域内产水产沙过程,4种土地利用类型整体上林地、草地和耕地都比裸土的蓄水减沙能力强,林地的蓄水减沙能力最优,其次是草地,耕地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耦合模型 下垫面变化 VIC模型 流域水沙关系 皇甫川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皇甫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近自然森林经营探讨
4
作者 刘刚 《南方农业》 2024年第9期276-280,共5页
近自然森林经营是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的有效措施。以安徽皇甫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相结合的近自然森林经营方法,连续调查树种类型、数量、胸径生长量等因子,定量分析了生物多样性、种... 近自然森林经营是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的有效措施。以安徽皇甫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相结合的近自然森林经营方法,连续调查树种类型、数量、胸径生长量等因子,定量分析了生物多样性、种群数量与结构等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自然森林经营明显改变了林分结构,与对照样地相比,近自然森林经营林分树种数量和蓄积量增加明显,其中树种由5种增加到11种,蓄积量由试验前的2.612 m^(3)增加至18.576 m^(3),增长了7.1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自然森林经营 生态修复 树种组成 安徽皇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皇甫川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评价 被引量:36
5
作者 喻锋 李晓兵 +2 位作者 陈云浩 王宏 杨明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947-1956,共10页
基于“3S”技术,揭示了皇甫川流域近十多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采用通用土壤侵蚀方程(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USLE)定量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的土壤侵蚀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近十几年来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其总体趋势... 基于“3S”技术,揭示了皇甫川流域近十多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采用通用土壤侵蚀方程(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USLE)定量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的土壤侵蚀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近十几年来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其总体趋势是城镇用地、林地、耕地和灌丛的面积逐渐增加(速率依次减小),水体、草地、沙地和裸砒砂岩面积逐渐减小(其中水体缩减的幅度最大),土地利用格局持续承受着来自当地快速城市化进程及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两方面相互矛盾的巨大压力;与此同时,流域土壤侵蚀模数由1987年的16160.72t/km2减少到2000年的13943.32t/km2,其中6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同一年份内土壤侵蚀模数的大小顺序为裸砒砂岩>沙地>耕地>草地>林地>灌丛,表明林、灌措施是流域植被恢复和减少土壤侵蚀的首选,草地限制土壤侵蚀的效果也较为明显,而沙地尤其是分布面积较广的裸砒砂岩则是土壤侵蚀综合治理的难题和关键;虽然十几年来水土流式综合治理效果显著,但由于裸砒砂岩和沙地的面积仍在整个流域占有相当的比例以及耕地剧增等因素,土壤侵蚀模数仍明显高于流域土壤允许侵蚀的临界值,流域生态环境仍然处于不安全状态,有必要对未来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优化以确保生态安全。最后,在讨论中阐明了流域土地利用格局调整和优化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甫川流域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侵蚀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皇甫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晓鹏 高林 +3 位作者 高夕全 徐如松 吴昌庭 周宗运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07-512,共6页
皇甫山自然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 1 39科 ,5 2 9属 ,1 0 0 7种 (含种下单位 ) ,其中裸子植物 6科 ,1 6属 ,31种 ,被子植物 1 33科 ,5 1 3属 ,976种。通过对种子植物的组成和地理成分的分析 ,并与华东地区不同纬度的地区的植物区系进行比... 皇甫山自然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 1 39科 ,5 2 9属 ,1 0 0 7种 (含种下单位 ) ,其中裸子植物 6科 ,1 6属 ,31种 ,被子植物 1 33科 ,5 1 3属 ,976种。通过对种子植物的组成和地理成分的分析 ,并与华东地区不同纬度的地区的植物区系进行比较 ,认为皇甫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种类较丰富 ,珍稀特有植物较多 ,起源古老 ,区系成分复杂 ,具典型华东植物区系特征 ;皇甫山接近华东植物区系的北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植物 区系分析 皇甫 植物区系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皇甫川流域降水和人类活动对水沙变化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32
7
作者 赵广举 穆兴民 +2 位作者 温仲明 王飞 高鹏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3年第4期1-8,共8页
采用线性趋势法、非参数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累积距平法及径流历时曲线法分析皇甫川流域1955—2010年水沙变化特征,通过水文分析法定量评价降水和人类活动对水沙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皇甫川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呈急剧减少趋势... 采用线性趋势法、非参数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累积距平法及径流历时曲线法分析皇甫川流域1955—2010年水沙变化特征,通过水文分析法定量评价降水和人类活动对水沙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皇甫川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呈急剧减少趋势,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减少更加显著,近10年(2000—2010)的平均径流量与输沙量相当于1950—1959年的约20%;皇甫站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在1979年发生突变;在变化期1980—2010年,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沙变化的贡献占主导因素,约为70%,而降水所占比例为30%左右;自20世纪80年代始,大规模的水土保持措施(如退耕还林(草)、梯田建设、水库淤地坝等工程)等人类活动是流域水沙锐减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变化 降水 人类活动 水土保持措施 皇甫川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封山禁牧对传统农牧业的冲击与对策——以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皇甫川流域为例 被引量:32
8
作者 李波 赵海霞 +2 位作者 郭卫华 刘辉 张新时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2004年第5期97-101,共5页
在皇甫川流域生态及自然地理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同步进行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禁牧等政策运行情况和农户生产、生活情况的调查。在农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皇甫川流域农业现状的相关矩阵分析,研究了当地农牧业在生态和经济上的不合理性... 在皇甫川流域生态及自然地理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同步进行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禁牧等政策运行情况和农户生产、生活情况的调查。在农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皇甫川流域农业现状的相关矩阵分析,研究了当地农牧业在生态和经济上的不合理性,以及面对冲击发展草产业、推行圈养舍饲的必要性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封山禁牧 生态经济链 北方农牧交错带 皇甫川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皇甫川流域水沙变化特点及其趋势分析 被引量:22
9
作者 王小军 蔡焕杰 +2 位作者 张鑫 王健 翟俊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22-226,共5页
以地处多沙粗沙区的皇甫川流域为例,采用实测资料,对其水沙量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非参数秩次相关检验法,对控制站皇甫站水沙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显著性水平下,皇甫川流域径流与泥沙在多年变... 以地处多沙粗沙区的皇甫川流域为例,采用实测资料,对其水沙量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非参数秩次相关检验法,对控制站皇甫站水沙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显著性水平下,皇甫川流域径流与泥沙在多年变化中均呈明显下降趋势。最后,针对影响水沙变化的降水与人类活动因素,应用不同时段的雨-水-沙关系,结合双累积曲线的变化过程,定量计算了不同时段的水沙衰减量以及由于雨水衰减影响和水土保持影响的减沙量所占比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甫川流域 水沙变化 趋势分析 MANN-KENDALL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皇甫川流域几种主要植物水分生态特征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杨劼 高清竹 +1 位作者 李国强 金争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387-2394,共8页
通过在丰水年 (1998年 )和欠水年 (1999年 )连续两个生长季对皇甫川流域几种主要植物 :沙棘 (H ippophae rhamnoides)、沙柳 (Salix psammophyla)、中间锦鸡儿 (Caragana intermedia)、杨树 (Populus simonii)、油松 (Pinus tabulaeform... 通过在丰水年 (1998年 )和欠水年 (1999年 )连续两个生长季对皇甫川流域几种主要植物 :沙棘 (H ippophae rhamnoides)、沙柳 (Salix psammophyla)、中间锦鸡儿 (Caragana intermedia)、杨树 (Populus simonii)、油松 (Pinus tabulaeformis)、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 cv.)、羊柴 (H edysarum leave)、玉米 (Zea mays)和百里香 (Thymus serpyllum)等植物生物学特性、蒸腾特征及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及分析 ,得出以下结果 :几种主要植物蒸腾强度平均值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杨树 >沙柳 >沙打旺>羊柴 >中间锦鸡儿 >玉米 >百里香 >沙棘 >油松 ;在 1998年和 1999年 ,皇甫川流域主要植物蒸腾强度的季节动态基本相同 ,油松、沙棘、中间锦鸡儿以及百里香等植物年平均蒸腾强度较低。无论丰水年还是欠水年 ,生长季内皇甫川流域主要植物蒸腾系数均较高 ,表明了植物的生长是以消耗大量水分为代价 ,水分是其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 ;百里香蒸腾系数最小 ,其次是中间锦鸡儿 ,这反映了百里香和中间锦鸡儿能更有效地利用水分进行干物质积累 ;皇甫川流域乔木适宜种为油松、灌木种为中间锦鸡儿和沙棘、半灌木植物为百里香。主要植物群落地段的蒸散量与降雨量的比值在 1左右。但从土壤水分变化角度看 ,皇甫川流域主要植物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甫川流域 主要植物 水分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皇甫川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程 李晓兵 +2 位作者 张立 黄玲梅 喻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9-403,F0003,共6页
分析了皇甫川地区近20年来土地利用覆盖、格局的变化情况,并采用价值量评价法,主要参考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适合于我国皇甫川流域的生态服务价值体系,分析皇甫川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在数量及... 分析了皇甫川地区近20年来土地利用覆盖、格局的变化情况,并采用价值量评价法,主要参考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适合于我国皇甫川流域的生态服务价值体系,分析皇甫川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在数量及时间上变化明显,1987—2007年间皇甫川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巨大,林地和耕地有所增加,草地大幅减少,代之以城镇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水域面积急剧减少.皇甫川流域生态服务价值1987—2000年变化的幅度明显小于2000—2007年的变化幅度,1987—2007年间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呈减少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甫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格局 生态服务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皇甫山蝶类资源及区系的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松 李允东 鲍方印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4-26,共3页
通过对安徽省皇甫山自然保护区蝶类资源的调查 ,共发现蝶类 4 8种 ,隶属 8科 37属。所发现的蝶类中除枯叶蛱蝶未采到标本外 ,其它均有 1至数例标本。
关键词 皇甫 蝶类 区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皇甫川流域植被空间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26
13
作者 杨劼 高清竹 +1 位作者 李国强 金争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1-43,共3页
在皇甫川流域 ,利用不同时相 ( 1987年、1996年 ) TM影像数据进行监督分类 ,获得了皇甫川流域植被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变化情况。皇甫川流域植被以灌木林和天然草地为主 ,分别占全流域的 2 7.4 0 %和 2 3 .88% ,乔木林仅为 4 .2 4 %。... 在皇甫川流域 ,利用不同时相 ( 1987年、1996年 ) TM影像数据进行监督分类 ,获得了皇甫川流域植被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变化情况。皇甫川流域植被以灌木林和天然草地为主 ,分别占全流域的 2 7.4 0 %和 2 3 .88% ,乔木林仅为 4 .2 4 %。通过对皇甫川流域两个时期植被动态的分析 ,灌木林和乔木林面积分别由 1987年的 2 2 .0 0 %和 3 .86%增大到 1996年的 2 7.4 0 %和 4 .2 4 % ,流动沙地面积由 1987年的 4 .4 5 %缩小到 1996年的 1.65 % ,植被状况得以明显改善 ,反映了皇甫川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甫川流域 植被动态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皇甫川流域产流产沙数学模型及水沙变化原因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王向东 谢树南 陈海迟 《泥沙研究》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6-66,共11页
该模型是从泥沙运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水文学、气象学、土壤学和地理地貌学的原理建立起来的。并着重解决了在大流域计算中流域的地理、地貌的差异性和降雨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均匀性问题。利用前人采用的遥感技术资料和实地调查资... 该模型是从泥沙运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水文学、气象学、土壤学和地理地貌学的原理建立起来的。并着重解决了在大流域计算中流域的地理、地貌的差异性和降雨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均匀性问题。利用前人采用的遥感技术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将皇甫川流域分为三大流域、14个小流域、510个计算小单元。在径流系数的选取上考虑了前期降雨的影响。经过对1966年至1969年59组944场降雨、径流和输沙资料的验证,计算精度良好。应用该模型对皇甫川流域1970年至1989年次暴雨产流产沙进行了计算,分析了皇甫川流域水沙变化原因。结果表明数学模型的计算成果基本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甫川流域 暴雨 数学模型 水沙变化 产流 产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皇甫川流域泥沙来源及其数量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平仓 唐克丽 +1 位作者 郑粉丽 焦菊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9-36,共8页
在详细分析了皇甫川流域各种产沙地层的产沙特征及饥械组成和利用河口悬移质泥沙的机械组成作分析对比的基础上、应用等量原理建立数学模式,得出流域内基岩、上新世红色粘土、第四纪黄土和风成沙等地层的相对产沙量分别为68.49%、1.02... 在详细分析了皇甫川流域各种产沙地层的产沙特征及饥械组成和利用河口悬移质泥沙的机械组成作分析对比的基础上、应用等量原理建立数学模式,得出流域内基岩、上新世红色粘土、第四纪黄土和风成沙等地层的相对产沙量分别为68.49%、1.02%、30.37%和0.12%,分析误差小于4%。指出了基岩产沙为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认为目前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应是黄土分布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来源 数量分析 皇甫川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皇甫川流域中国沙棘光合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杨劼 李国强 曹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8-151,共4页
通过对中国沙棘光合特征及热值的分析发现: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中国沙棘的光合作用受到了严重的气孔和非气孔限制;在水分条件好转后,气孔导度不再受干旱的影响,但是光合能力无法恢复。热值分析证明了在水分胁迫后,中国沙棘在生长季结束不... 通过对中国沙棘光合特征及热值的分析发现: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中国沙棘的光合作用受到了严重的气孔和非气孔限制;在水分条件好转后,气孔导度不再受干旱的影响,但是光合能力无法恢复。热值分析证明了在水分胁迫后,中国沙棘在生长季结束不能完成能量积累,影响其下一年度生长发育,进而导致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甫川流域 中国 沙棘 光合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皇甫川流域人工杨树林地的生理生态用水 被引量:10
17
作者 宋炳煜 杨劼 +1 位作者 郭广芬 张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59-162,共4页
植物群落生理生态用水包括生理用水和生态用水。认为植物蒸腾耗水既属于生理用水也属于生态用水,具有两重性。人工杨树林地主要建群树种的蒸腾速率日均值按大小顺序为:沙柳>小叶杨>中间锦鸡儿。林地生态用水包括林地群落蒸散量与... 植物群落生理生态用水包括生理用水和生态用水。认为植物蒸腾耗水既属于生理用水也属于生态用水,具有两重性。人工杨树林地主要建群树种的蒸腾速率日均值按大小顺序为:沙柳>小叶杨>中间锦鸡儿。林地生态用水包括林地群落蒸散量与土壤贮水量。2001年7~8月皇甫川人工杨树林地生态用水量达142mm,林地蒸散量为99mm,同期降雨量181mm,虽然有82mm的降水用于土壤水分补偿,但由于降雨集中于生长季后期,即较大降雨发生在野外观测之后,所以实验观测结果是一组难得的连年干旱期的生理生态用水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甫川流域 人工杨树林 生理用水 生态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皇甫川流域降水基流特征及其响应关系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柏君 雷晓辉 +2 位作者 刘争胜 权锦 王浩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12,共6页
采用不同方法对黄河中游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皇甫川流域1954—2012年的日流量进行基流分割,可知Eckhardt数字滤波法及其与改进最小滑动法结合使用所得基流值较为合理。多种方法分析表明,流域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于夏季,冬季少雨... 采用不同方法对黄河中游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皇甫川流域1954—2012年的日流量进行基流分割,可知Eckhardt数字滤波法及其与改进最小滑动法结合使用所得基流值较为合理。多种方法分析表明,流域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于夏季,冬季少雨,且夏、秋季呈显著变化趋势;多降水年、普通降水年及少降水年的雨量空间分布均不一样,年际面降水量无明显突变点,表现为波动变化;流域基流呈显著下降趋势,1999年为突变点,2010年11月—2011年12月间基流出现断流。通过分别比对基流—气温和基流—降水数据的变化过程、变化趋势,结合基流—降水双累积曲线,发现基流与气温间相关关系较弱,降水是影响基流变化的次要因素,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类活动的增强是促使基流变化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和降水变化的共同作用导致皇甫川流域基流整体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流分割 降水特征 基流特性 响应关系 皇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皇甫川流域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19
作者 邵玉琴 赵吉 杨劼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1-84,共4页
在内蒙古皇甫川流域,利用凋落物样袋分解法对不同植被类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杨树叶、油松针叶和禾草3种植被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随凋落物失重率的增高而降低,其中一部分营养元素回归土壤... 在内蒙古皇甫川流域,利用凋落物样袋分解法对不同植被类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杨树叶、油松针叶和禾草3种植被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随凋落物失重率的增高而降低,其中一部分营养元素回归土壤后,使凋落物样袋下相对应土层的营养元素含量提高;凋落物分解对恢复、补充和提高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皇甫川流域 凋落物 分解过程 营养元素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调查方法在退耕还林(草)工程研究中的应用——以皇甫川流域为例 被引量:6
20
作者 洪睿 李波 +2 位作者 崇洁 郝丽霞 郝向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995-999,共5页
以皇甫川流域农户调查为例,探讨了农户调查方法在退耕还林(草)工程研究中的应用问题。农户调查因其数据获取直接、时效性强、反映问题全面等特点,可用于农户生产生活受工程影响及其相互作用等研究,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研究表明... 以皇甫川流域农户调查为例,探讨了农户调查方法在退耕还林(草)工程研究中的应用问题。农户调查因其数据获取直接、时效性强、反映问题全面等特点,可用于农户生产生活受工程影响及其相互作用等研究,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农户对退耕还林(草)工程普遍持赞成态度,但一些农户反对禁牧和圈养舍饲。影响农户对退耕还林(草)工程态度的主要因素是农户的年龄、家庭人数以及退耕所能带来的收益;影响农户对圈养舍饲态度的主要因素是畜牧业收入;农户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均纯收入越高,但耕地面积、种植业和畜牧业比例越大,人均纯收入反而越少,表现出当地传统农牧业典型的"不可持续性",并与生态系统的不可持续性交互作用,形成了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如何进一步发挥退耕还林工程的作用,促进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调查 退耕还林(草) 圈养舍饲 皇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