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6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运载蛋白、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受体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激活素A升高在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意义研究
1
作者 陈飞 王金英 +9 位作者 于海搏 李新 张佳佳 申曼 詹晓凯 汤然 范斯斌 赵凤仪 张天宇 黄仲夏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2期2740-2749,2761,共11页
背景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近半数患者在就诊时存在MM相关肾损害(KI),与患者死亡率增加有关。早期识别和治疗KI,有可能逆转肾功能,改善患者生存状况。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运载蛋白(NGAL)、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受体1(TI... 背景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近半数患者在就诊时存在MM相关肾损害(KI),与患者死亡率增加有关。早期识别和治疗KI,有可能逆转肾功能,改善患者生存状况。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运载蛋白(NGAL)、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受体1(TI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激活素A与细胞增殖、侵袭和KI等病理过程相关。上述指标有希望成为MM相关KI早期诊断的指标。目的探讨新型生物标志物NGAL、TIM-1、VCAM-1和激活素A在新诊断MM(NDMM)合并KI的病情演变、分期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石景山院区血液科住院的70例NDMM患者,包括62例症状性MM和8例冒烟型MM(SMM);同时纳入12例意义未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MGUS)患者、7例肾脏意义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RS)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HC)。收集纳入者的临床资料及MGUS、MGRS、NDMM患者骨髓穿刺活检、M蛋白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尿NGAL(uNGAL)、尿TIM-1(uTIM-1)、血清TIM-1(sTIM-1)、尿VCAM-1(uVCAM-1)、尿激活素A水平。根据疾病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MGUS组、MGRS组、NDMM组和HC组,根据KI情况将患者分为MGUS组、MGRS组、KI组和非肾损伤(NKI)组,KI组依据动态疾病治疗状态分为治疗前MM亚组、治疗后达到部分治疗反应(PR)以上(>PR)亚组、复发MM亚组。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分析各指标对NDMM合并KI的诊断价值,计算最佳截断值;依据各指标的最佳截断值分为高于最佳截断值组及低于最佳截断值组,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各指标在高于最佳截断值组和低于最佳截断值组的总生存期(OS);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NDMM合并KI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NDMM组的uNGAL、uTIM-1、uVCAM-1、sTIM-1和尿激活素A水平高于MGUS组和HC组(P<0.05),MGRS组的uNGAL、uTIM-1、uVCAM-1、sTIM-1和尿激活素A水平高于MGUS组(P<0.05),KI组的uNGAL、uTIM-1、uVCAM-1、sTIM-1和尿激活素A水平高于NKI组(P<0.05),治疗前MM亚组、复发MM亚组的uNGAL、uTIM-1、uVCAM-1、sTIM-1和尿激活素A水平高于>PR亚组(P<0.05)。uNGAL、uTIM-1、uVCAM-1、sTIM-1及尿激活素A与肌酐、β2-微球蛋白、R-ISS分期呈正相关(P<0.05),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P<0.05)。uNGAL、uTIM-1、sTIM-1、尿激活素A与24 h尿轻链水平呈正相关(P<0.05),uNGAL、uTIM-1与克隆性浆细胞比例呈正相关(P<0.05)。根据ROC曲线得出诊断MM相关KI的uNGAL、uTIM-1、uVCAM-1、尿激活素A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4.774 ng/mL、1.978 ng/mL、144.400 ng/mL、33.730 pg/mL。Kaplan-Meier结果显示,高于uNGAL、uTIM-1、sTIM-1、uVCAM-1、尿激活素A各自最佳截断值的患者OS更差(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NGAL、R-ISS分期是NDMM合并KI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uNGAL、uTIM-1、uVCAM-1、尿激活素A可能与MM病情进展和KI有关,是肾小管损伤的早期标志物,有利于MM合并KI患者的早期诊治,且与R-ISS分期、24 h尿轻链、克隆性浆细胞比例等肿瘤负荷指标和MM患者总体生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肾损伤 预后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 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受体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激活A 免疫球蛋白轻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C反应蛋白、脂肪酶、白细胞介素1β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联合检测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6
2
作者 矫树华 刘鹏亮 温艳惠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131-134,共4页
目的通过动态检测急性胰腺炎(AP)患者外周血清C反应蛋白(CRP)、脂肪酶(LPS)、白细胞介素(IL)1β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水平及变化,评价多种指标联合检测在AP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 目的通过动态检测急性胰腺炎(AP)患者外周血清C反应蛋白(CRP)、脂肪酶(LPS)、白细胞介素(IL)1β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水平及变化,评价多种指标联合检测在AP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进行治疗的AP患者86例,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39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患者47例。于入院第1、3、5、7天分别采集患者血清,另选取1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CRP、IL-1β和ICAM-1水平,干片速率法测定血清LPS的浓度。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MAP组患者入院第1天的CRP、IL-1β和LP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4.126、-60.135、-364.153,P值均<0.001);SAP组患者入院第1天的CRP、ICAM-1、IL-1β、LPS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1.355、-25.728、-89.422、-415.840,P值均<0.001);各检测指标浓度的峰值出现在入院第1天或第3天,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浓度呈进行性下降;与MAP患者相比,SAP患者血清中CRP、LPS、IL-1β和ICAM-1水平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联合检测患者血清CRP、LPS、IL-1β和ICAM-1水平对于AP严重程度的早期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C反应蛋白质 脂肪酶 白细胞 胞间黏附分子1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金属烤瓷全冠对龈沟液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白细胞介素-1β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袁堂霞 张彦表 吴正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77-480,共4页
目的通过对不同内冠金属材料的烤瓷熔附金属(PFM)全冠修复后龈沟液(GCF)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l)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的测定,探讨内冠金属材料对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将30颗牙分为镍铬合金组、钴铬合金组和金铂合金... 目的通过对不同内冠金属材料的烤瓷熔附金属(PFM)全冠修复后龈沟液(GCF)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l)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的测定,探讨内冠金属材料对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将30颗牙分为镍铬合金组、钴铬合金组和金铂合金组,每组10颗,分别进行镍铬合金、钴铬合金和金铂合金PFM全冠修复。在修复前及修复后6、12个月时对受试牙进行临床检查,检测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龈沟探诊深度(GCD),并进行龈沟内取样,检测龈沟内GCF量和sICAM-l、IL-1β水平。结果镍铬合金组修复后6、12个月时,GI、GCD和GCF各项指标与修复前及钴铬合金组、金铂合金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钴铬合金组修复后12个月时,GI、GCD和GCF指标与修复前及金铂合金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铂合金组在整个实验期间其各项指标与修复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贵金属烤瓷全冠对牙周组织有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瓷熔附金属全冠 龈沟液 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 白细胞-1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乳杆菌对人轮状病毒感染乳鼠小肠黏膜白细胞黏附分子-1、γ-干扰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石海矾 陈益平 +1 位作者 徐志伟 狄军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314-1317,共4页
目的:探讨感染人轮状病毒乳鼠小肠黏膜白细胞黏附分子-1(ICAM-1)、γ-干扰素(IFN-γ)变化的意义及嗜酸乳杆菌的干预效果。方法:选用ICR乳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轮状病毒感染组(B组)、嗜酸乳杆菌预处理组(C组)和嗜酸乳杆菌治疗组(D组... 目的:探讨感染人轮状病毒乳鼠小肠黏膜白细胞黏附分子-1(ICAM-1)、γ-干扰素(IFN-γ)变化的意义及嗜酸乳杆菌的干预效果。方法:选用ICR乳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轮状病毒感染组(B组)、嗜酸乳杆菌预处理组(C组)和嗜酸乳杆菌治疗组(D组),B、C、D组喂服人轮状病毒Wa株。C、D组另喂服嗜酸乳杆菌进行预处理和治疗干预,于病毒感染后第4天随机处死各组8只乳鼠,留取小肠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ABC方法检测ICAM-1、IFN-γ的表达。结果:B组ICAM-1表达细胞数和灰度为(52.66±6.62)%和108.11±2.42,A组为(38.10±4.43)%和101.97±2.10,B组比A组显著增高(P<0.05);C组为(43.93±4.42)%和101.75±2.28,D组为(43.45±5.26)%和101.42±2.23,均较B组显著降低(均P<0.05),C组、D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B组IFN-γ表达细胞数和灰度为(43.51±31.40)%和127.71±3.36,A组为(37.52±3.21)%和117.71±3.39,B组比A组显著增高(P<0.05);C组为(50.08±4.21)%和136.37±3.40,D组为(49.50±4.05)%和135.90±3.49,均较B组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嗜酸乳杆菌对感染人轮状病毒的乳鼠有免疫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ICAM-1,增强IFN-γ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乳杆菌 轮状病毒 小鼠 白细胞黏附分子-1 Γ-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8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早期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段洋 孙夫强 李月琴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21-824,共4页
目的:探讨脑白质损伤(CWMD)早产儿早期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102例CWMD早产儿(CWMD组)和42例正常早产儿(对照组),分别在生后48... 目的:探讨脑白质损伤(CWMD)早产儿早期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102例CWMD早产儿(CWMD组)和42例正常早产儿(对照组),分别在生后48-72 h采集血清并检测IL-8和ICAM-1含量,12个月时采用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对婴儿运动发育指数(PDI)及智能发育指数(MDI)进行评估,分析IL-8和ICAM-1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轻、中、重CWMD组及对照组间血清IL-8和ICAM-1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CWMD程度加重,IL-8和ICAM-1水平逐渐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轻、中、重CWMD组的PDI、MD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CWMD程度加重,逐渐递减,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WMD组的血清IL-8和ICAM-1水平与MDI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64、-0.66,P均〈0.05),与PDI之间也呈显著负相关(r=-0.70、-0.71,P均〈0.05)。结论 CWMD早产儿出生后血清IL-8和ICAM-1水平显著增高,并且与其12月龄时的MDI及PDI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白细胞-8 细胞黏附分子-1 早产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衣原体感染与急性心肌梗死、超敏C反应蛋白、细胞间黏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6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大男 李金生 +1 位作者 吴立荣 方颖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202-205,211,共5页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Cpn)感染与冠心病心肌梗死及其有关炎症介质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51例急性心肌梗死、4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冠脉造影正常的31例正常对照者、33例非冠心病患者血...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Cpn)感染与冠心病心肌梗死及其有关炎症介质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51例急性心肌梗死、4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冠脉造影正常的31例正常对照者、33例非冠心病患者血Cpn抗体水平及DNA,同时检测各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白细胞介素(IL)-6的变化。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Cpn IgG,Cpn IgM阳性率及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非冠心病组,Cpn DNA检测结果与之一致。校正冠心病危险因素前、后,Cpn IgG阳性与急性心肌梗死均有相关性(分别OR=3.653,P=0.025;OR=3.174,P=0.033)。急性心肌梗死组治疗前分别与其余组比较,hsCRP,sICAM-1I、L-6均显著升高(均P<0.01);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分别与非冠心病组、正常对照组比较,sICAM-1,IL-6显著升高(均P<0.01),而hsCRP升高不显著。心肌梗死各组中Cpn(+)组与同组Cpn(-)组比较,hsCRP,sICAM-1,IL-6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IgG与hsCRP,sICAM-1,IL-6呈正相关。结论Cpn感染与急性心肌梗死存在明显相关性,与hsCRP,sICAM-1,IL-6也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衣原体 肺炎 C反应蛋白 细胞黏附分子-1 白细胞-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氮磺胺嘧啶对大鼠移植心脏心肌白细胞介素-1β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寒 郅兴义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5-107,共3页
   目的: 探讨柳氮磺胺嘧啶 (SSA)对移植心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分为 3组:Wistar到Wistar大鼠为对照组, SD到Wistar大鼠为同种移植组, 同种移植SSA治疗组。于移植术后第 3d、5d、7d检测移植心肌组织IL- 1β...    目的: 探讨柳氮磺胺嘧啶 (SSA)对移植心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分为 3组:Wistar到Wistar大鼠为对照组, SD到Wistar大鼠为同种移植组, 同种移植SSA治疗组。于移植术后第 3d、5d、7d检测移植心肌组织IL- 1β、ICAM -1,并观察排斥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心肌组织术后第 3d, 5d, 7dIL 1β分别为(124. 89±3. 29)ng/g, (126. 96±2. 73)ng/g, (124. 25±2. 87 )ng/g;ICAM 1分别为 ( 144. 40±22. 11 ),(145. 51±1. 73), (147. 61±2. 05);表达均微弱。同种移植组各时间点IL 1β分别为(154. 48±2. 42)ng/g, (336. 42±3. 24), (336. 72±2. 75)ng/g;ICAM 1分别为(177. 38±2. 16), (196. 16±2. 39), (196. 43±2. 22),与对照组相比均增高(P<0. 05 );SSA治疗组IL 1β分别为 (135. 13±2. 28)ng/g, (145. 50±2. 08 )ng/g, ( 153. 28±1. 73 )ng/g;ICAM 1分别为(153. 95±1. 66), (154. 97±1. 98), (145. 04±2. 36);表达均较同种移植组降低 (P<0. 01 )。对照组心肌组织结构基本正常,同种移植组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心肌间质水肿和组织坏死; SSA治疗组心肌损伤程度降低。结论: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IL- 1β、ICAM -1的升高,对移植心脏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心脏移植 急性排斥反应 白细胞-1 细胞黏附分子-1 柳氮磺胺嘧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缺血白细胞介素-1和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抗体对粒细胞黏附影响的实验研究
8
作者 周华东 李敬诚 +2 位作者 张映琦 王延江 邓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414-416,共3页
目的 探索白细胞介素 1(IL 1)和抗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抗体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对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的影响。方法 利用微管吸吮技术 ,研究IL 1和抗ICAM 1抗体对脑缺血后粒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 粒... 目的 探索白细胞介素 1(IL 1)和抗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抗体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对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的影响。方法 利用微管吸吮技术 ,研究IL 1和抗ICAM 1抗体对脑缺血后粒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 粒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力在脑缺血再灌注 4h为 (18.4× 10 ) μdyn ,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加抗ICAM 1抗体后 ,细胞黏附力明显下降。脑缺血再灌注后粒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应力的变化与黏附力的变化基本一致。结论 IL 1可加强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 ,抗IC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白细胞-1 细胞黏附分子-1 抗体 细胞黏附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白细胞介素-1β、干扰素-γ、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变化及意义
9
作者 任金华 孙志坚 +1 位作者 张东军 马志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361-363,共3页
目的: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1β(IL-1β)、干扰素-γ(IFN-γ)、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4例HFRS患者按病情分为轻、重两组,其中轻症组18例,重症组16例,另取20例健康成人作对照... 目的: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1β(IL-1β)、干扰素-γ(IFN-γ)、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4例HFRS患者按病情分为轻、重两组,其中轻症组18例,重症组16例,另取20例健康成人作对照组。采自不同病期的血标本分别用放射免疫法检测IL-1β,IFN-γ及ICAM-1用ELISA法检测,并同期检测血小板和肾功能。结果:从发热期至多尿期,轻、重症组血清IL-1β、IFN-γ和I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INF-γ与血尿素氮呈一致性变化趋势,而与血小板的变化方向相反。结论:HFRS急性期血清IL-1β、IFN-γ、ICAM-1含量增加是全身炎症反应的重要标志,也是引起毛细血管渗漏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对症治疗,恢复促炎与抗炎细胞因子的平衡,可望改善本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白细胞1 干扰Ⅱ型 胞间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低温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白细胞介素-6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10
作者 付胜奇 张淑玲 +2 位作者 冯来会 孙世龙 毛兴爱 《中国卒中杂志》 2008年第2期104-108,共5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局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方法将30只体重在250~300g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5)和对照组(n=15),采用线栓法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制作局灶...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局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方法将30只体重在250~300g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5)和对照组(n=15),采用线栓法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模成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分别给予亚低温、常温处理,使其肛温保持在(33±1)℃和(37±0.5)℃。12h后,自左室取血,断头取脑,检测缺血区ICAM-1阳性血管数目(免疫组化方法)和血清IL-6含量(免疫放射测定法)。结果实验组缺血局部ICAM-1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2.45±1.56)vs(18.27±2.45)个/HP,P<0.01];对照组血清IL-6含量、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明显高于实验组[(184±38)vs(124±41)ng/L),P<0.01;(2.13±0.35)vs(1.48±0.25),P<0.01]。结论亚低温对脑缺血性损害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降低IL-6含量和减少ICAM-1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白细胞-6 细胞黏附分子-1 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糖状态下内脂素对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9
11
作者 刘强 邓华聪 +4 位作者 冯正平 龙健 秦登优 李永玲 糜公仆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2-406,共5页
目的探讨内脂素在高糖状态下对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0mmol/L葡萄糖处理)、生理葡萄糖组(5.5mmol/L葡萄糖处理... 目的探讨内脂素在高糖状态下对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0mmol/L葡萄糖处理)、生理葡萄糖组(5.5mmol/L葡萄糖处理)、高糖组(25mmol/L葡萄糖处理),分别用不同浓度内脂素(0、10、50、100ng/ml)培养24h。另取HUVEC,在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预处理30min后,加入内脂素(100ng/ml)及葡萄糖(0、5.5、25mmol/L)培养24h。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UVEC中p38MAPKmRNA表达量,采用Westernblotting检测HUVEC中磷酸化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并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MCP-1、ICAM-1蛋白表达量。结果空白对照组、生理葡萄糖组中,内脂素促进HUVEC中p38MAPKmRNA转录、p38MAPK蛋白磷酸化以及MCP-1、ICAM-1蛋白的表达,并呈浓度依赖性(P<0.01);与空白对照组和生理葡萄糖组相比,高糖组内脂素进一步增强HUVEC中p38MAPKmRNA、磷酸化p38MAPK蛋白和MCP-1、ICAM-1蛋白的表达(P<0.05)。SB203580预处理后,内脂素(100ng/ml)在3种不同浓度葡萄糖状态下对HUVEC内p38MAPK蛋白磷酸化以及MCP-1、ICAM-1蛋白表达量的影响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内脂素可能通过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促进HUVEC表达MCP-1和ICAM-1蛋白,并呈剂量依赖性。高浓度(25mmol/L)葡萄糖可增强内脂素促进HUVEC内MCP-1和ICAM-1蛋白表达的作用,进一步加速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脂 葡萄糖 趋化因子CCL2 胞间黏附分子1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CD18及P选择素检测 被引量:7
12
作者 田敏 刘安丽 +2 位作者 魏玉静 刘长海 王路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00-901,共2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CD18及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组)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28例,采用ELISA...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CD18及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组)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28例,采用ELISA法检测其外周血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sICAM-1和sVCAM-1及CD18水平。以年龄相当而无重要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正常人50例作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清sICAM-1、sVCAM-1、CD18及P选择素水平升高,且AMI组各指标水平高于UA组,UA组高于SA组(P均<0.05)。结论:ICAM-1、VCAM-1、CD18及P选择素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监测病情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细胞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CD18 P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仁素对LPS诱导的白细胞介素1β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彬 肖献忠 +2 位作者 张文辉 蒋磊 蒋碧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796-1800,共5页
目的:探讨核仁素在脂多糖(LPS)所致炎症模型中的表达及其对LPS所致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释放的影响。方法:小鼠腹腔注射LPS(15mg/kg)建立内毒素血症模型,LPS(500μg/L)处理建立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采用免疫印迹观察核仁素在炎症模... 目的:探讨核仁素在脂多糖(LPS)所致炎症模型中的表达及其对LPS所致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释放的影响。方法:小鼠腹腔注射LPS(15mg/kg)建立内毒素血症模型,LPS(500μg/L)处理建立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采用免疫印迹观察核仁素在炎症模型中的表达。利用瞬时转染技术抑制或增加RAW264.7细胞内核仁素表达后,LPS处理,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基中IL-1β的含量。结果:在内毒素血症小鼠的肺组织和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中,110kD核仁素表达上调,80kD核仁素片段表达减少。与转空载体对照组比较,核仁素过表达组LPS所致的IL-1β释放明显增加(P<0.05);与正常细胞组和随机寡核苷酸组比较,核仁素低表达组LPS所致的IL-1β释放明显减少(P<0.05)。结论:在LPS所致的炎症模型中,110kD核仁素表达上调,80kD核仁素片段表达减少;核仁素促进LPS所致的IL-1β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仁 LPS类 白细胞 RAW264.7细胞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素-1对毛囊外根鞘无色素黑素细胞黏附和移行及其细胞骨架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马慧军 朱文元 +2 位作者 王大光 岳学状 李诚让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643-646,共4页
目的:体外研究内皮素-1(ET-1)对毛囊外根鞘无色素黑素细胞(AMMC)黏附和移行的作用,并观察其对细胞骨架蛋白微丝、微管的形态影响。方法:3种浓度的ET-1作用体外纯化培养的人AMMC,观察其在细胞外基质蛋白如纤维连接蛋白、层黏连蛋白、Ⅳ... 目的:体外研究内皮素-1(ET-1)对毛囊外根鞘无色素黑素细胞(AMMC)黏附和移行的作用,并观察其对细胞骨架蛋白微丝、微管的形态影响。方法:3种浓度的ET-1作用体外纯化培养的人AMMC,观察其在细胞外基质蛋白如纤维连接蛋白、层黏连蛋白、Ⅳ型胶原包被培养板上的黏附,以及通过Boyden小室微孔滤膜的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法对AMMC分别进行罗丹明(红色)和异硫氰酸(绿色)标记纤维型-肌动蛋白(F-actin)、β微管蛋白,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3种浓度ET-1处理前后AMMC纤维型-肌动蛋白、β微管蛋白形态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ET-1促进了AMMC在纤维连接蛋白上的黏附,20ng/mLET-1作用最明显(P<0.01),而200ng/mL时对细胞的黏附不继续增加。但对层黏连蛋白和Ⅳ型胶原上的黏附无明显影响(P>0.05)。另外,ET-1呈浓度依赖性地促进AMMC通过微孔滤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20ng/mLET-1可明显促进AMMC胞质中束状应力纤维形成,并集中分布于细胞膜内侧,但对微管结构无明显影响。结论:ET-1在体外可以促进AMMC的黏附和移行,其作用可能与诱导束状应力纤维形成和促进其向细胞膜内侧分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外根鞘 细胞 无色 内皮-1 黏附 移行 细胞骨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应激对猪眼小梁细胞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周崎 刘玉琴 +1 位作者 赵家良 张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94-397,I0008,共5页
目的研究氧化应激对猪眼小梁细胞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分子-1(ELAM-1)表达的影响,探讨氧化应激诱导的ELAM-1的表达与白细胞介素1α(IL-1α)的关系。方法原代培养的猪眼小梁细胞经过血清饥饿培养后,用不同浓度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 目的研究氧化应激对猪眼小梁细胞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分子-1(ELAM-1)表达的影响,探讨氧化应激诱导的ELAM-1的表达与白细胞介素1α(IL-1α)的关系。方法原代培养的猪眼小梁细胞经过血清饥饿培养后,用不同浓度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α)处理或直接用1mmol/L的H2O2刺激后,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小梁细胞E-LAM-1的表达。结果H2O2处理的原代培养的猪眼小梁细胞中ELAM-1表达呈阳性,高浓度(180μg/ml和600μg/ml)拮抗剂IL-1rα预处理的猪眼小梁细胞ELAM-1表达呈阴性。结论氧化应激可诱导猪眼小梁细胞表达ELAM-1。在体外细胞培养体系,高浓度的IL-1rα可拮抗氧化应激对ELAM-1表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应激 小梁细胞 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前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P选择素、肌钙蛋白I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8
16
作者 邓军 孔祥清 +6 位作者 杨荣 盛燕辉 钱玲梅 周蕾 杨振文 孙伟 曹克将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55-557,共3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鄄1(soluble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鄄1,sICAM鄄1)、可溶性P选择素(solubleP鄄selectin,sP鄄selectin,sPs)、肌钙蛋白I(troponinI,cTnI...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鄄1(soluble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鄄1,sICAM鄄1)、可溶性P选择素(solubleP鄄selectin,sP鄄selectin,sPs)、肌钙蛋白I(troponinI,cTnI)在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4例VSD患者血清中sICAM鄄1、sPs、cTnI在介入封堵治疗术前后的浓度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sICAM鄄1、sPs显著升高,三者在术后24、48h下降,其中48h达最低水平(与术前相比),术后72h显著升高(与术前相比)。但所有cTnI值均在正常范围。结论:介入治疗VSD可以激活sICAM鄄1、sPs的表达,但未造成明显的心肌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 P-选择 肌钙蛋白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P-选择素、C-反应蛋白、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武维恒 朱林 +3 位作者 刁军 祁春梅 蔡文标 吴浩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S1期49-52,共4页
目的 观察不稳定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时P 选择素、CRP、IL 6、TNF α、ICAM 1的变化 ,探讨炎症标记物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4 5例(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 2 5例 ;AMI组 2 0例 ) ,稳定... 目的 观察不稳定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时P 选择素、CRP、IL 6、TNF α、ICAM 1的变化 ,探讨炎症标记物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4 5例(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 2 5例 ;AMI组 2 0例 ) ,稳定性心绞痛组 2 5例和正常对照组 2 0例作对比研究 ,心绞痛组于入院次日清晨抽取静脉血 ,而心肌梗死组分别于发病 6、12、2 4、4 8和 72h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 (ELISA法 )检测P 选择素、IL 6、TNF α和ICAM 1的变化 ,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CRP的变化。结果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AMI组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 ,血清中P 选择素、CRP、IL 6、TNF α、ICAM 1均显著增高 (P <0 .0 1) ,而且 ;在AMI发病的 72h以内有明显动态变化 ;而AMI组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比较 ,血清中P 选择素、CRP、IL 6、TNF α、ICAM 1也显著增高 (P <0 .0 5 )。结论 炎症参与了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全过程 ,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的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而且在AMI时炎症因子的动态演变可作为稳定性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C-反应蛋白 白细胞-6 肿瘤坏死因子-α 细胞黏附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兔椎间盘髓核前列腺素和5-羟色胺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宸 李强 +2 位作者 吴小涛 齐新生 刘松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对兔椎间盘髓核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1琢(PGF1琢)和5-羟色胺(5-HT)代谢的影响。方法:取日本大白兔椎间盘髓核,制成匀浆后进行髓核组织的体外培养,观察不同浓度IL-1Ra和同一浓度IL-1Ra不...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对兔椎间盘髓核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1琢(PGF1琢)和5-羟色胺(5-HT)代谢的影响。方法:取日本大白兔椎间盘髓核,制成匀浆后进行髓核组织的体外培养,观察不同浓度IL-1Ra和同一浓度IL-1Ra不同培养时间培养液中PGE2、PGF1琢和5-HT的含量。结果:IL-1Ra(100、200、400ng/ml)实验组较对照组培养液中PGE2、PGF1琢和5-HT的含量显著减少(P<0.01),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性;IL-1琢(2.0ng/ml)组和IL-1Ra(200ng/ml)组随培养时间延长,PGE2、PGF1琢和5-HT的含量增加,每个时间段实验组与对照组浓度之差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IL-1Ra可以拮抗IL-1琢对椎间盘髓核细胞PGE2、PGF1琢和5-HT合成的促进作用,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性。IL-1Ra可以较长时间拮抗IL-1琢生物学作用,但本实验未能证明此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1受体拮抗剂 椎间盘髓核 前列腺 5-羟色胺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0抑制人肾系膜细胞环氧化酶-2表达及其催化的前列腺素E_2释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元俊 陈荣华 +2 位作者 陈吉庆 张爱华 潘晓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931-934,共4页
目的 :观察IL - 1 0对IL - 1 β诱导的人系膜细胞 (HMC)前列腺素E2 (PGE2 )释放及环氧化酶 - 2 (cy clooxygenase - 2 ,COX - 2 )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HMC培养上清中PGE2 ,应用RT-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 目的 :观察IL - 1 0对IL - 1 β诱导的人系膜细胞 (HMC)前列腺素E2 (PGE2 )释放及环氧化酶 - 2 (cy clooxygenase - 2 ,COX - 2 )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HMC培养上清中PGE2 ,应用RT-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COX - 2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 :①IL - 1 β显著上调PGE2 释放及COX - 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P均 <0 0 1 ) ;②IL - 1 0对基础状态下PGE2 释放及COX - 2基因和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 (P >0 0 5) ;③IL -1 0可呈剂量依赖性地下调IL - 1 β诱导的PGE2 释放及COX - 2mRNA和蛋白表达 (P <0 0 1 )。结论 :IL - 1 0抑制IL -1 β诱导的HMCPGE2 释放及COX - 2表达 ,提示IL -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10 白细胞1 前列腺E类 前列腺内过氧化物合酶 系膜细胞 肾小球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芝麻素对代谢综合征大鼠血糖、血脂及主动脉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6
20
作者 周勇 杨解人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95-200,共6页
目的:探讨芝麻素对代谢综合征大鼠血糖、血脂及主动脉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高脂高糖诱导大鼠代谢综合征24周,于诱导第9周连续口服芝麻素(120、60、30mg.kg-1.d-1)16周后,称大鼠体重、腹部脂肪重量,测血脂、... 目的:探讨芝麻素对代谢综合征大鼠血糖、血脂及主动脉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高脂高糖诱导大鼠代谢综合征24周,于诱导第9周连续口服芝麻素(120、60、30mg.kg-1.d-1)16周后,称大鼠体重、腹部脂肪重量,测血脂、血糖、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和血清过氧化氢含量。HE染色观察主动脉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主动脉VCAM-1蛋白表达。结果:芝麻素120、60mg/kg组体重与腹部脂肪重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TG、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血糖水平明显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1);主动脉VCAM-1蛋白表达明显减少,病理损伤明显减轻;血清与血管总抗氧化能力明显提高,过氧化氢含量明显减少。结论:芝麻素可以降低代谢综合征大鼠血糖、血脂及主动脉VCAM-1表达,减轻血管病理损伤,具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大鼠 代谢综合征 主动脉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