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对颈动脉体瘤切除术后肿瘤预后的影响
1
作者 李伟浩 李晶 +3 位作者 张学民 李伟 李清乐 张小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2-276,共5页
目的:探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对颈动脉体瘤切除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和远期转移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择期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的患者共6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使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者14例,... 目的:探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对颈动脉体瘤切除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和远期转移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择期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的患者共6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使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者14例,未使用者47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以及术后随访结果,分析比较术中自体输血对颈动脉体瘤切除术后患者肿瘤预后的影响。结果:自体输血组ShamblinⅢ型占比85.7%,显著高于非自体输血组的31.9%(P=0.003)。14例自体输血的患者中,8例(57%)需同时使用异体血;而47例非自体输血患者,6例(13%)需要使用异体血输血,自体输血组同时使用异体血的比例更高(P=0.002)。术后30 d内神经损伤发生率29.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没有发生早期死亡病例。平均随访(76±37)个月,局部复发1例,发生于非自体输血组。没有远处转移,没有肿瘤相关死亡。估计5年总体生存率96.4%,10年总体生存率83.8%。两组之间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6)。结论:使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不会增加颈动脉体瘤切除术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输血 术中血液回收 动脉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副神经节瘤合并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麻醉管理一例
2
作者 姬辉 彭丙林 +5 位作者 胡涛 戎元元 刘猛 周璇 张译文 刘华琴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70-671,共2页
患者,男,45岁,176 cm,76 kg,因“发现右颈部肿物6 d”入院。患者既往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段浅表型心肌桥病史5年,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各1年,规律服用卡托普利、二甲双胍治疗,血压和血糖控制可。患者因发现颈部肿物就诊外院,颈部增强CT:C2-... 患者,男,45岁,176 cm,76 kg,因“发现右颈部肿物6 d”入院。患者既往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段浅表型心肌桥病史5年,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各1年,规律服用卡托普利、二甲双胍治疗,血压和血糖控制可。患者因发现颈部肿物就诊外院,颈部增强CT:C2-5椎体水平右侧颈动脉鞘内占位,考虑巨细淋巴结增生症或神经鞘瘤。为进一步诊治,于我院行右颈部超声检查:约6.0 cm×4.4 cm×3.3 cm实性低回声团块,形态规则,边界清,内回声不均匀。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其内可见血流信号。超声引导下右颈部肿物穿刺学结果:找到瘤细胞。ECG:窦性心律,ST-T改变。初步诊断:右颈部肿物;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心肌桥。拟在全身麻醉下行“右颈部肿物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心肌桥 部副神经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血管移位的诊断评分和诺莫图在鉴别颈部迷走神经鞘瘤和颈部交感神经鞘瘤中的应用
3
作者 向诗语 李桥 +2 位作者 沈长青 顾雅佳 吴斌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95-701,共7页
背景与目的:颈部迷走神经鞘瘤(vagal nerve cervical schwannomas,VNCS)和颈部交感神经鞘瘤(sympathetic chain cervical schwannomas,SCCS)的术后并发症不同,术前准确鉴别VNCS与SCCS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构建并验证基于血管... 背景与目的:颈部迷走神经鞘瘤(vagal nerve cervical schwannomas,VNCS)和颈部交感神经鞘瘤(sympathetic chain cervical schwannomas,SCCS)的术后并发症不同,术前准确鉴别VNCS与SCCS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构建并验证基于血管移位情况建立的诊断评分和诺莫图模型,用于术前区分VNCS与SCCS。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VNCS和SCCS患者资料,本研究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编号:1612167-18)。纳入标准:①经活检或手术病理学检查证实的VNCS和SCCS;②临床数据完整;③在术前进行增强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排除标准:①对比剂过敏者;②扫描图像质量差者;③图像伪影严重者;④扫描方式不符合要求者。所有患者以7∶3的比例随机分配到训练集和验证集。基于患者术前CT或MRI图像评估肿瘤的位置、大小及血管移位情况,由放射诊断科1名住院医师和1名主治医师分别独立阅片评估。使用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预测因子,建立诊断评分和诺莫图,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模型性能。结果:共纳入患者110例,训练集77例,验证集33例,年龄24~78岁,平均(51.22±12.36)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及大小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分析显示,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与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ECA)的分离状态与SCCS显著相关(P<0.001),而ICA与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IJV)的分离则与VNCS显著相关(P<0.001)。ICA后外侧移位与SCCS显著相关(P<0.001),而ICA前内侧移位与VNCS显著相关(P<0.001)。基于肿瘤大小、ICA移位方向、IJV移位方向、ICA/ECA分离及ICA/IJV分离5个影像学特征构建的诊断评分模型与诺莫图,在区分VNCS与SCCS时表现出显著效能,训练集与验证集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953(95%CI:0.912~0.994)和0.939(95%CI:0.885~0.993)。结论:基于血管移位的诊断评分和诺莫图模型在鉴别VNCS与SCCS中表现出良好的预测效能,可能有助于临床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迷走神经鞘 部交感神经鞘 血管移位 诊断评分 诺莫图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向流固耦合分析载瘤对颈动脉血管发展及影响
4
作者 冉鹏 张焜林 李闽氚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9-705,共7页
目的研究带有囊形瘤体的颈动脉血管在血液周期性流动过程中的力学特性和瘤体变化,探究囊形瘤体发展的具体机制以及瘤体对血液流动的影响。方法采用双向流固耦合方法对颈动脉血管内囊形瘤体和血液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有限元数值仿真研究... 目的研究带有囊形瘤体的颈动脉血管在血液周期性流动过程中的力学特性和瘤体变化,探究囊形瘤体发展的具体机制以及瘤体对血液流动的影响。方法采用双向流固耦合方法对颈动脉血管内囊形瘤体和血液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有限元数值仿真研究。分析血管的形变、关键区域的血液速度和力学特性以及瘤体对血管的影响过程。结果在瘤体与血管的交界线上,瘤体呈现较大的形变,瘤体壁面压力低。瘤体对侧血管壁和血管分叉周围的三角区域壁面压力高,易于发生拉伸或破裂。瘤体内部血液速度明显低于正常血管,形成的漩涡使瘤体内部空间未能被充分利用。瘤体在脉动周期内所受的壁面剪切力一直较小,容易导致杂质沉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结论囊形瘤体会干扰血管内血液正常流动;囊形瘤体会促进镜像瘤体产生。研究结果为囊形瘤体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参考。通过了解囊形瘤体的力学特性和对血管的影响,医生可以更好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形 双向流固耦合 血液流动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瘤颈参数测算方法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5
作者 齐静文 刘倩 梅玉倩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99-405,共7页
颅内动脉瘤作为一种病理性血管扩张疾病,是引发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但颅内动脉瘤的具体形成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颅内动脉瘤瘤体破裂时常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严重的后遗症甚至死亡。基于动脉瘤瘤颈形成的多个形态学指标评估动... 颅内动脉瘤作为一种病理性血管扩张疾病,是引发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但颅内动脉瘤的具体形成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颅内动脉瘤瘤体破裂时常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严重的后遗症甚至死亡。基于动脉瘤瘤颈形成的多个形态学指标评估动脉瘤稳定性和破裂风险有重要意义。随着科技发展,将颅内动脉瘤瘤颈相关参数和患者临床信息相结合有助于颅内动脉瘤的精准评估以及自动化辅助评估系统的进一步探索。该文通过回顾近年来颅内动脉瘤瘤颈相关参数测量与其临床应用,总结分析多种计算机辅助瘤颈分割算法,以期为未来颅内动脉瘤精准测量及应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为其临床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科学、更准确的形态量化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动脉 临床应用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20
6
作者 刘建民 张鑫 +5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黄清海 张珑 赵文元 王永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176-178,共3页
目的 总结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中应用的临床体会。方法 采用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对 18例患者 2 0个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 ,先将微导管超选入动脉瘤内 ,再将不可脱卸球囊于动脉瘤颈处充盈覆盖瘤颈 ,电解可脱... 目的 总结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中应用的临床体会。方法 采用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对 18例患者 2 0个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 ,先将微导管超选入动脉瘤内 ,再将不可脱卸球囊于动脉瘤颈处充盈覆盖瘤颈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填塞动脉瘤。结果  17个动脉瘤治疗成功 ,完全填塞的动脉瘤 12个 ,次全填塞 (>90 % ) 4个 ,不完全填塞 (<90 % ) 1个 ,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 ,平均随访 9.4个月 ,临床效果优良。结论 采用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辅助成形术 介入治疗 颅内宽动脉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DSA检查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与常规DSA成像在动脉瘤瘤颈大小测量中的比较 被引量:20
7
作者 吴春红 陈左权 +1 位作者 顾斌贤 张桂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5期259-260,共2页
目的探讨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3DDSA)在动脉瘤瘤颈大小测量中的价值,并与常规DSA(2DDSA)进行比较,为动脉瘤的栓塞提供更加丰富更加准确的信息。方法对在2DDSA检查中发现的14例动脉瘤的瘤颈进行常规测量,又分别将进行旋转血管造影和3DDS... 目的探讨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3DDSA)在动脉瘤瘤颈大小测量中的价值,并与常规DSA(2DDSA)进行比较,为动脉瘤的栓塞提供更加丰富更加准确的信息。方法对在2DDSA检查中发现的14例动脉瘤的瘤颈进行常规测量,又分别将进行旋转血管造影和3DDSA成像后对动脉瘤的瘤颈进行测量。结果3DDSA与2DDSA在动脉瘤瘤颈的测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3DDSA比较2DDSA在动脉瘤瘤颈的显示上有更多的角度显示的更加清晰,测量数据更加丰富。结论3DDSA比2DDSA能够显示动脉瘤更多的瘤颈,尤其是动脉瘤的最大颈,对介入手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三维重建成像 常规DSA成像 旋转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体瘤治疗中保全颈动脉连续性的处理 被引量:7
8
作者 曹罡 杨震 +5 位作者 张森林 董震 陈伟 徐金科 刘秉尧 郭婷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04-607,共4页
目的颈动脉体瘤与颈动脉关系密切,如何处理颈动脉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文中总结了15例颈动脉体瘤患者手术治疗中保全颈动脉连续性的经验。方法收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口腔科2005年3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颈动脉体瘤患者15例,17个瘤体,其... 目的颈动脉体瘤与颈动脉关系密切,如何处理颈动脉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文中总结了15例颈动脉体瘤患者手术治疗中保全颈动脉连续性的经验。方法收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口腔科2005年3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颈动脉体瘤患者15例,17个瘤体,其中2例患者为双侧。17个瘤体中shamblinⅠ、Ⅱ型分别6个,Ⅲ型5个。15个瘤体行单纯剥离术,其中shamblinⅡ型3个、shamblinⅢ型2个颈动脉破损后单纯修补;其余2个shamblinⅢ型瘤体行瘤体+颈外动脉切除,颈内动脉破损处单纯缝合修补。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颈动脉压迫及球囊阻断试验。结果 15例患者17个瘤体均成功切除。手术中均完整保全了颈总、颈内动脉连续性。术后出现迷走神经损伤所致的声音嘶哑、呛咳13例,随访2年呛咳症状均恢复,1例仍遗有轻度的声音嘶哑症状;舌下神经损伤4例,患者出现伸舌偏斜症状,随访6月后均恢复。随访1~9年,15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绝大多数颈动脉体瘤只要手术中方法得当,是可以保证瘤体从动脉壁上完整剥离,从而保全颈动脉连续性,可放弃术前颈动脉压迫训练或球囊阻断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体 手术 动脉 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瘤颈辅助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张鑫 张庆荣 +3 位作者 史继新 王汉东 杭春华 唐静静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8期374-376,共3页
关键词 颅内宽动脉 弹簧圈栓塞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血管内治疗 形态学特征 颅内动脉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体瘤系统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4
10
作者 邹敬才 荀文兴 +4 位作者 张怡 曲晓莉 崔鲁曼 李蓉 肖光裕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6期642-645,共4页
目的:总结颈动脉体瘤的系统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对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8例颈动脉体瘤患者进行了彩色多普勒(Doppler)超声、磁共振影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系统影像学特征比较及Matas试... 目的:总结颈动脉体瘤的系统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对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8例颈动脉体瘤患者进行了彩色多普勒(Doppler)超声、磁共振影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系统影像学特征比较及Matas试验与颈内动脉暂时性球囊阻断试验(TBO)围手术期准备,并进行了手术。结果:颈动脉体瘤影像学特征: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并与其紧密相连单发性肿块,瘤体内血供丰富,瘤体使颈外动脉向前内移位、颈内动脉向后外移位,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度增大明显,MRA及DSA呈“Goldcup”征改变。Matas试验时间45~60d,TBO及DSAWillis环交叉充盈检查侧支循环代偿良好,8例患者手术后痊愈出院。结论:彩色Doppler超声、DSA、MRA均能明确诊断颈动脉体瘤,Matas试验是颈动脉体瘤手术必要常规的术前准备,Willis环交叉充盈检查是显示大脑代偿性侧支循环建立的客观标准,TBO试验是判断颈动脉结扎的可靠方法,手术是目前治疗颈动脉体瘤的最好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体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隔绝术治疗瘤颈扭曲大于60°的腹主动脉瘤 被引量:3
11
作者 崔佳森 景在平 +1 位作者 赵志青 冯翔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4期257-258,共2页
目的 探讨腔内隔绝术 (EVE)治疗瘤颈扭曲大于 6 0°腹主动脉瘤 (AAA)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从而扩大治疗AAA的适用范围。方法 对瘤颈扭曲大于 6 0°的AAA通过技术改进 (术中对瘤颈进行捆扎或置入Cuff) ,然后实施EVE。结果 对瘤... 目的 探讨腔内隔绝术 (EVE)治疗瘤颈扭曲大于 6 0°腹主动脉瘤 (AAA)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从而扩大治疗AAA的适用范围。方法 对瘤颈扭曲大于 6 0°的AAA通过技术改进 (术中对瘤颈进行捆扎或置入Cuff) ,然后实施EVE。结果 对瘤颈扭曲大于 6 0°的AAA成功地实施了EVE ,术后复查彩超、CTA、MRA证实 :瘤体被完全隔绝 ,支架无移位、扭曲及内漏现象。结论 EVE是一种治疗瘤颈扭曲大于 6 0°的AAA简便可行的方法 ,其主要特点是安全、微创、简捷 ,特别适于合并多种并存病的年老体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隔绝术 介入治疗 腹主动脉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2
12
作者 于加省 何跃 +4 位作者 陈如东 陈劲草 陈坚 雷霆 李龄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3-476,共4页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1例床突旁动脉瘤患者(3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栓塞过程以及结果。其中3例辅以球囊瘤颈再塑形技术,2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进行栓塞,2例...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1例床突旁动脉瘤患者(3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栓塞过程以及结果。其中3例辅以球囊瘤颈再塑形技术,2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进行栓塞,2例采用双微导管技术。结果栓塞术后即时造影显示26个动脉瘤100%栓塞;6个动脉瘤〉95%栓塞;1个动脉瘤〈95%栓塞。术中破裂1例,最后顺利致密栓塞。2例术后持续轻度头痛,1例遗留视野缺损。无死亡病例。随访2~48个月,无术后再出血病例。结论选择合适的床突旁动脉瘤病例,可以应用血管内栓塞进行相对微创且安全有效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突旁动脉 血管内治疗 球囊再塑形 支架 双微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体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13
作者 赵柏山 贾化平 +1 位作者 段云友 郭庆科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2期175-177,共3页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体瘤诊断、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 8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为颈动脉体瘤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点 ,并对不同临床治疗方法与超声表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体瘤诊断、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 8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为颈动脉体瘤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点 ,并对不同临床治疗方法与超声表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 8例颈动脉体瘤均做出了准确诊断。肿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 ,颈总动脉分叉增宽 ,血供丰富是其主要特点。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点与临床治疗方法间有一定的关系。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不仅能对颈动脉体瘤做出明确诊断 ,而且对颈动脉体瘤的术式选择、术前准备、术后疗效观察等都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体 诊断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临床应用 术式选择 术前准备 术后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体瘤诊断与治疗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旭东 葛正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7-120,共4页
颈动脉体瘤属于化学感受器肿瘤,具有家族遗传倾向。颈动脉体瘤的发生与SDH基因的突变有关。多数为良性,恶性率不超过10%,诊断恶性的标准为局部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应根据仔细的临床检查和特征性影像学结果做出诊断,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多... 颈动脉体瘤属于化学感受器肿瘤,具有家族遗传倾向。颈动脉体瘤的发生与SDH基因的突变有关。多数为良性,恶性率不超过10%,诊断恶性的标准为局部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应根据仔细的临床检查和特征性影像学结果做出诊断,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多普勒)、CT、MRI/MRA及DSA。DSA检查可作为诊断颈动脉体瘤的金标准。一旦诊断颈动脉体瘤,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目前,放射治疗亦可作为治疗颈动脉体瘤的有效手段。本文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体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免疫化学p16/Ki-67双染预测子宫颈上皮内高级别瘤变 被引量:11
15
作者 印永祥 赵华 +3 位作者 梁洁 张金秋 赵敏 王家俊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2-286,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免疫化学p16/Ki-67双染预测子宫颈上皮内高级别瘤变及其意义。方法随机收集行细胞学检查标本123例,其中不明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及以上病例(合计103例)... 目的探讨细胞免疫化学p16/Ki-67双染预测子宫颈上皮内高级别瘤变及其意义。方法随机收集行细胞学检查标本123例,其中不明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及以上病例(合计103例)同时行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检测且具有活检结果,20例液基细胞学检查未见恶性细胞和上皮内病变细胞(negative for intraepithelial lesion or malignancy,NILM),通过细胞免疫化学双染检测p16/Ki-67结果。结果 20例液基细胞学NLIM的标本中p16/Ki-67双染结果均阴性,ASC-US病例中预测CIN2+的敏感性66.67%、特异性95.92%、阳性预测值50.00%、阴性预测值97.92%,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LSIL)病例中预测CIN2+的敏感性91.67%、特异性95.00%、阳性预测值91.67%、阴性预测值95.00%,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HSIL)病例中预测CIN2+的敏感性92.86%、特异性0、阳性预测值92.86%、阴性预测值0;ASC-US及以上病例预测CIN2+的敏感性89.66%、特异性94.28%、阳性预测值86.67%、阴性预测值95.65%。结论 HR-HPV阳性的ASC-US和LSIL病例中进行p16/Ki-67双染检测,可以明显提高CIN2+检出的预测值,细胞免疫化学p16/Ki-67双染有望成为HPV筛查的有效辅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上皮内 p16/Ki-67双染 细胞免疫化学 高危型人乳头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体瘤的超声诊断 被引量:8
16
作者 夏宇 姜玉新 +3 位作者 李建初 蔡胜 吕珂 谭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体瘤中的应用价值 ,分析超声仪器及超声医生经验与诊断的相关性。方法 总结 2 1例手术后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患者的超声表现 ,用SPSS 10 .0统计学软件分析超声仪器及超声医生经验与诊断的相关性。结...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体瘤中的应用价值 ,分析超声仪器及超声医生经验与诊断的相关性。方法 总结 2 1例手术后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患者的超声表现 ,用SPSS 10 .0统计学软件分析超声仪器及超声医生经验与诊断的相关性。结果 颈动脉体瘤表现为颈动脉分叉处低回声肿物 ,边界清晰有包膜 ,常包绕颈内、外动脉及颈内静脉等周围血管。颈内、外动脉受挤压可使两血管之间角度增大出现“金杯”征 ,肿瘤内部血流信号非常丰富。结论 超声医生的经验及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可显著提高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体 超声 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瘤康贴膏剂体外释放、透皮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何群 黄海兵 +4 位作者 郭建生 赵碧清 涂其顺 钟延松 罗沛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7-201,共5页
目的:探索颈瘤康贴膏剂(川芎、薄荷、土贝母、山慈菇、冰片等)透皮促进剂——氮酮的最佳用量。方法:以土贝母苷甲累积透皮百分率为评价指标,用离体兔皮及Franz扩散池进行体外透皮试验,考察氮酮用量为0%、1%、2%、3%的透皮速率及透... 目的:探索颈瘤康贴膏剂(川芎、薄荷、土贝母、山慈菇、冰片等)透皮促进剂——氮酮的最佳用量。方法:以土贝母苷甲累积透皮百分率为评价指标,用离体兔皮及Franz扩散池进行体外透皮试验,考察氮酮用量为0%、1%、2%、3%的透皮速率及透皮总量,建立透皮动力学模型,提取透皮特性参数并比较之。结果:加0%、1%、2%氮酮药物透皮速度为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加3%氮酮为威布尔分布模型,加1%氮酮未加基质为零级动力学模型;加1%或3%氮酮累积透皮总量较多,是加0%氮酮的4.5~4.9倍,是加2%氮酮的1.4~1.5倍;透皮速度是加2%氮酮的4.2~5.6倍,比0%氮酮快得更多。结论:颈瘤康贴膏剂加1%氮酮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贴膏剂 透皮促进剂 氮酮 HPLC FRANZ扩散池 对数正态分布 威布尔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导管重塑瘤颈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于嘉 高国栋 +5 位作者 于耀宇 邓剑平 曲友直 张涛 高立 赵振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11期593-595,共3页
关键词 颅内动脉 栓塞 治疗性 双微导管 塑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静脉球瘤 被引量:13
19
作者 苏章杰 李莹 +1 位作者 李牧 周祥宁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80-83,共4页
颈静脉球瘤(glomus jugulare lumor)是起源于颈静脉球及鼓室副神经节的肿瘤,包括颈静脉球体瘤(发生于颈静脉窝感受器小体)和鼓室体瘤(发生于鼓室内沿舌咽神经鼓室支或迷走神经耳支走行处的血管处膜小体),期胚胎来源为神经嵴组... 颈静脉球瘤(glomus jugulare lumor)是起源于颈静脉球及鼓室副神经节的肿瘤,包括颈静脉球体瘤(发生于颈静脉窝感受器小体)和鼓室体瘤(发生于鼓室内沿舌咽神经鼓室支或迷走神经耳支走行处的血管处膜小体),期胚胎来源为神经嵴组织的化学感受器细胞。1945年Rosenwasser首先描述并阐明这一肿瘤的性质,1951年Guild将其命名为“颈静脉球瘤”并沿用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球 化学感受器 静脉球体 鼓室内 副神经节 舌咽神经 鼓室体 静脉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女性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现患率调查及子宫颈癌筛查方法的评价 被引量:57
20
作者 吴瑞芳 刘植华 +12 位作者 周庆芝 乌兰娜 王倩 李晴 李霓 刘志红 石菊芳 李瑞珍 张长淮 周艳秋 刘彬 翁雷明 乔友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0-95,共6页
目的了解深圳市女性生殖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现状及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现患率,对子宫颈癌常用筛查方法进行评价。方法2004年11至12月,在深圳市南山区沙河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对15~59岁有性生活女性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 目的了解深圳市女性生殖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现状及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现患率,对子宫颈癌常用筛查方法进行评价。方法2004年11至12月,在深圳市南山区沙河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对15~59岁有性生活女性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调查。对所有接受筛查的妇女均行子宫颈醋酸肉眼观察(VIA)、电子阴道镜检查、液基细胞薄层涂片技术子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LCT)及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HC-Ⅱ)检测子宫颈分泌物中高危型HPV。对HPV阳性且LCT≥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和/或LCT≥低度鳞状上皮内瘤样病变(LSIL)的妇女行阴道镜下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CIN的金标准。结果共有1137名妇女参加本次调查,该人群高危型HPV-DNA检出率为14.0%;15~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和50~59岁组HPV检出率分别为15.5%、17.7%、12.6%、8.8%、10.2%、15.3%和21.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29岁组与50~59岁组HPV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各年龄组(P<0.05);25~29岁组与50~59岁组间HPV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39岁组HPV感染率最低,但除25~29岁组与50~59岁组以外的其他各年龄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别HPV感染率曲线呈‘V'字型的双峰相。妇女CIN现患率为4.4%,CINⅠ、CINⅡ和CINⅢ现患率分别为3.2%、1.0%和0.3%,CINⅠ现患率明显高于CINⅡ和CINⅢ(P<0.05)。HPV感染率随子宫颈病变级别升高呈趋势性增加,无CIN病变的子宫颈HPV感染率为8.3%,CINⅡ以上病变HPV感染率达到100.0%。本调查人群未发现子宫颈癌病例。VIA、电子阴道镜、LCT和HC-Ⅱ高危型HPV检测检出高度鳞状上皮内瘤样病变(HSIL)的敏感性分别为35.7%、50.0%、92.9%和100%;4种检测方法检出HSIL的特异性依次为96.0%、87.2%、88.4%和86.9%;各种方法均有满意的阴性预测值。结论高危型HPV感染是CIN的主要原因,深圳妇女子宫颈病变多处于发病早期阶段,防癌的重点在于预防HPV感染和治疗C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上皮内样病变 人乳头病毒 危险因素 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