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连素联合辛伐他汀对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Lp-PLA2的影响作用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杨志 邓旭辉 王定佑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3期83-85,共3页
目的探讨黄连素与辛伐他汀联合应用治疗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对患者Lp-PLA2(脂蛋白相关的磷脂酶A2)表达的影响。方法筛选出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并随机分为联合组... 目的探讨黄连素与辛伐他汀联合应用治疗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对患者Lp-PLA2(脂蛋白相关的磷脂酶A2)表达的影响。方法筛选出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并随机分为联合组和辛伐他汀组,予以辛伐他汀组辛伐他汀治疗,予以联合组辛伐他汀+黄连素片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浆Lp-PLA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浆Lp-PLA2水平均较辛伐他汀组低(P<0.05)。联合组发病后随访6个月的症状再发率为3.33%,低于辛伐他汀组的21.67%(P<0.05)。结论黄连素、辛伐他汀联合应用治疗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能够降低患者血浆Lp-PLA2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素 辛伐他汀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 LP-PLA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强化药物治疗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勇 《浙江临床医学》 2013年第11期1678-1679,共2页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 symptomatic inlracranial atherosclerolic stenosissICAS)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狭窄,并在狭窄动脉供血区域发生过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sICAS是中国和亚洲人群中导致脑卒中的重要病因。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内动脉狭窄 症状 药物治疗 短暂脑缺血 缺血卒中 动脉供血区 亚洲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VIS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术后复发的风险预警模型及防控措施
3
作者 李文燕 刘梓柠 +2 位作者 郭园园 李光辉 刘永贵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7期1205-1211,共7页
目的分析LVIS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风险预警模型,运用内部数据、外部数据加以验证,并探讨术后复发的防控措施。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4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97例sICA... 目的分析LVIS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风险预警模型,运用内部数据、外部数据加以验证,并探讨术后复发的防控措施。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4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97例sICAS患者,均接受LVIS支架治疗。分析术后1 a内患者复发情况,根据术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40例)与未复发组(257例)。比较复发组、未复发组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VIS支架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风险预警模型,并对模型预测价值加以验证。结果复发组年龄≥60岁占比、吸烟史占比、糖尿病占比、高血压占比、血脂异常占比、血管狭窄程度≥70%占比、支架长度≥30 mm占比、支架直径<4.5 mm占比、未规范用药占比及甘油三酯(T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均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支架长度≥30 mm、支架直径<4.5 mm、未规范用药、TG、LP(a)是LVIS支架治疗颅内前循环sICAS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1(95%CI:0.875~0.968);校准曲线、决策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效能、准确性较高。结论颅内前循环sICAS患者经LVIS支架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支架长度≥30 mm、支架直径<4.5 mm、未规范用药、TG、LP(a),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风险预警模型预测效能、准确性较高,可据此针对性制定术后复发防控措施,以降低术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LVIS支架置入术 术后复发 列线图预警模型 模型验证 防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临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4
作者 刘明珠 田恩照 +2 位作者 薛文俊 王红旭 陈少武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2期35-37,共3页
目的 探究CT灌注成像(CTP)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s ICAS)临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8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s ICAS患者129例,依据阿托伐他汀治疗剂量将其分为低剂量组(10mg/d... 目的 探究CT灌注成像(CTP)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s ICAS)临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8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s ICAS患者129例,依据阿托伐他汀治疗剂量将其分为低剂量组(10mg/d)、标准剂量组(20mg/d)以及强化组(40mg/d),各43例,三组均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并持续3个月,评价三组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CTP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残余功能达峰时间(TMax)]的差异。依据3个月后的治疗效果将129例患者分为症状改善组(显效+有效)与无改善(无效)组,比较两组患者CTP参数的差异性,绘制ROC曲线分析CTP相关参数预测阿托伐他汀治疗后s ICAS患者症状改善的价值。结果 三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9.77%(30/43)、72.09%(31/43)和93.02%(40/43),强化组治疗有效率均较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更高(P<0.05)。3个月后,强化组患者的CBF、CBV均高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其MTT、TMax均较低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P<0.05)。本研究纳入129例患者,经3个月治疗后症状改善101例,无改善28例,症状改善组患者其CBF、CBV均高于无改善组,MTT、TMax均低于无改善组(P<0.05)。CTP各参数联合预测托伐他汀治疗后s ICAS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的AUC为0.917,95%CI为0.855~0.958,其预测效能均较CBF、CBV、MTT、TMax单一指标预测效能更高(Z=4.152、3.204、2.680、3.042,P<0.05)。结论 40mg/d阿托伐他治疗s ICAS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脑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通过CTP检查能够有效评估阿托伐他汀治疗sICAS的临床效果,促进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内动脉狭窄 阿托伐他汀 CT灌注成像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气生脉逐瘀”法治疗急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研究
5
作者 侯斌 《中国实用医药》 2025年第10期123-126,共4页
目的分析“调气生脉逐瘀”法治疗急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急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采取“调气生脉逐瘀”法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目的分析“调气生脉逐瘀”法治疗急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急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采取“调气生脉逐瘀”法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比治疗前低,且治疗组NIHSS评分(8.54±2.03)分比对照组的(10.93±1.89)分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比于对照组(82.50%),治疗组总有效率(97.50%)更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比治疗前高,且治疗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84.45±5.96)分比对照组的(72.15±5.36)分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hs-CRP、IL-6、TNF-α及VEGF水平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hs-CRP、IL-6、TNF-α及VEGF水平比对照组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调气生脉逐瘀”法在治疗急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性脑梗死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恢复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气生脉逐瘀”法 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验性使用自膨式支架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应用现状
6
作者 廖章正(综述) 段鸿洲(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45-450,共6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存在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ICAS的治疗方法尚缺乏共识。鉴于血管内治疗在冠状动脉狭窄和颅外颈动脉狭窄中的良好效果,以颅内支架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存在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ICAS的治疗方法尚缺乏共识。鉴于血管内治疗在冠状动脉狭窄和颅外颈动脉狭窄中的良好效果,以颅内支架植入为代表的血管内治疗曾被认为是治疗ICAS安全有效的方法。然而,目前唯一经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可应用于ICAS治疗的Wingspan支架在临床研究中却表现出较高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支架内再狭窄率[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血管内治疗 支架内再狭窄 围术期并发症 自膨式支架 缺血脑卒中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冠状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酰胺及残余胆固醇与老年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米蕊 刘文韬 +1 位作者 高萌 杨荣礼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神经酰胺(Cer)、三酰甘油葡萄糖乘积(TyG)指数、残余胆固醇(RC)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IS患者209例,根据颅内动脉狭...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神经酰胺(Cer)、三酰甘油葡萄糖乘积(TyG)指数、残余胆固醇(RC)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IS患者209例,根据颅内动脉狭窄情况分为狭窄组122例和非狭窄组87例,检测患者Cer,计算TyG指数和RC水平。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非狭窄组比较,狭窄组脂蛋白(a)、糖化血红蛋白(HbAlc)、TyG指数、RC、Cer16:0、Cer18:0、Cer24:1、Cer16:0/Cer24:0、Cer24:1/24:0、Cer18:0/24:0升高,Cer24:0降低(P<0.05,P<0.01)。Cer16:0、Cer18:0、Cer24:1、Cer16:0/24:0、Cer18:0/24:0、Cer24:1/24:0、脂蛋白(a)、HbAlc、TyG指数、RC与ICAS呈正相关(r=0.290、r=0.343、r=0.383、r=0.436、r=0.434、r=0.481、r=0.166、r=0.248、r=0.140、r=0.204,P<0.05,P<0.01),Cer24:0与ICAS呈负相关(r=-0.247,P<0.01)。Cer18:0、Cer24:1、Cer16:0/Cer24:0、Cer18:0/Cer24:0、RC是ICAS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老年IS患者Cer、TyG指数、RC水平较高,可能是发生ICAS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神经酰胺类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 残余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与尿酸水平、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的相关性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兆杰 刘彦妤 +1 位作者 刘丽 卢斌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1期75-77,共3页
目的观察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不同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尿酸(UA)水平、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变化,并分析AIS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与UA水平、PLR的相关性,为AIS的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AIS患者300例,患... 目的观察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不同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尿酸(UA)水平、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变化,并分析AIS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与UA水平、PLR的相关性,为AIS的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AIS患者300例,患者均接受头部CTA、MRA或DSA检查评定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并依据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组27例、轻中度狭窄组137例和重度狭窄组136例。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尿酸酶法检测UA,采用半导体激光法计数血小板和淋巴细胞,并计算PLR。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AIS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与UA水平、PLR的关系。结果非狭窄组、轻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患者UA水平分别为270.00(229.00,306.00)、326.00(256.00,389.00)、353.00(286.25,435.75)μmol/L,组间相比,P均<0.05。非狭窄组、轻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患者PLR分别为100.49(79.52,130.40)、114.53(87.71,150.00)、139.94(111.35,180.08),组间相比,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IS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与UA、PLR正相关(r分别为0.271、0.309,P均<0.05)。结论AIS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与UA、PLR均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脑卒中 缺血脑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尿酸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及其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5
9
作者 于鲲 孟媛媛 姜振华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22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程度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344例OSAHS患者,按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同时选择无重大疾病的住院患者56例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程度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344例OSAHS患者,按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同时选择无重大疾病的住院患者56例作为对照组。评估四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随访2年,观察各组脑血管主要不良事件(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管病因死亡)发生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SAHS相关指标[AHI、氧减指数(ODI)、微觉醒指数(MAI)、SpO_2]与ICAS及脑血管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对照组颅内动脉轻度狭窄分别为22、44、84、7例,中度狭窄分别为4、18、54、2例,重度狭窄分别为8、10、40、3例,四组间比较P均<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对照组发生脑血管主要不良事件分别为10、24、68、3例,急性脑梗死分别为8、16、54、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分别为2、8、12、0例,死亡分别为0、0、2、0例,四组间脑血管主要不良事件、急性脑梗死发生情况比较P均<0.01。AHI(OR=1.034,95%CI:1.011~1.052,P<0.01)、ODI(OR=1.028,95%CI:1.012~1.047,P<0.01)与ICAS有关。AHI(OR=1.062,95%CI:1.034~1.091,P<0.01)与脑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关。AHI(OR=1.054,95%CI:1.025~1.083,P<0.01)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结论随OSAHS病变程度加重,OSAHS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加重,脑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脑血管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介入治疗现状 被引量:1
10
作者 华磊 范祥柱 吴云虎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5年第10期1376-1380,共5页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ymptomaticintracranialatheroscleroticstenosis,sICAS)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动脉狭窄,并在狭窄动脉供血区域发生过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症状...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ymptomaticintracranialatheroscleroticstenosis,sICAS)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动脉狭窄,并在狭窄动脉供血区域发生过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全球范围内脑卒中的重要病因,尤其在亚洲人群中更为突出。在中国,33%~50%脑卒中和50%以上的TIA存在sIC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介入治疗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血管重构模式与斑块特征的高分辨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焦萌 李昂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3年第6期747-752,共6页
目的探索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患者特征及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影像特征与血管重构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因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就诊ICAS患者80例,其中男性27... 目的探索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患者特征及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影像特征与血管重构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因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就诊ICAS患者8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53例;年龄39~67岁,平均年龄53.2岁;身体质量指数(BMI)22~29 kg/m^(2),平均BMI 25.75 kg/m^(2);既往高血压史53例,糖尿病14例。行hr-MRI检查,检查序列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3D TOF-MRA)、平扫和增强的血管横断面液体衰竭反转恢复序列(FLAIR)T1和T2加权成像(qir-T1WI,qir-T2WI)、3D-cube序列。由2名独立影像医师,根据重构指数是否≥1.05将患者分为正性重构组和非正性重构组。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及hr-MRI特征之间的差异。结果80例ICAS患者中正性重构组48例(60%),非正性重构组32例(40%)。两组临床资料组间比较,正性重构组患者的年龄更大[(58.04±9.78)岁vs(45.97±11.72)岁。P<0.05]。hr-MRI对颅内动脉管壁及斑块形态指标分析显示,正性重构组强化指数更低(0.83±0.54 vs 1.12±0.57。P=0.021),斑块面积更大[(7.95±4.56)mm^(2)vs(2.91±2.66)mm^(2)。P<0.001]。hr-MRI对颅内动脉管壁及斑块形态指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正性重构组强化指数更低,斑块面积更大,狭窄程度更低,且更容易发生在后循环。后经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校正比值比(OR)=1.092,95%可信区间(CI)1.014~1.176,P=0.02]和狭窄程度(校正OR=0.932,95%CI 0.887-0.980,P=0.006)均与正性重构独立相关。结论症状性ICAS的对颅内动脉血管重构模式与年龄有一定关联,通过hr-MRI确定对颅内动脉血管重构模式对ICAS脑卒中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内动脉 血管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的历史与未来曹向宇 被引量:1
12
作者 曹向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7-339,共3页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导致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1]。北美的统计数据显示,8%~10%的脑卒中源于ICAS,而在亚洲人群中,有30%~50%的脑卒中病因是ICAS[2]。因此,提升我国ICAS的治疗水平对于改善国民的健康具有...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导致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1]。北美的统计数据显示,8%~10%的脑卒中源于ICAS,而在亚洲人群中,有30%~50%的脑卒中病因是ICAS[2]。因此,提升我国ICAS的治疗水平对于改善国民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ICAS的治疗主要包括强化药物治疗和血管内治疗两种方式,血管内治疗的历史已有40余年,早期由于介入材料的简陋和介入技术的欠缺,ICAS血管内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大,因此,这种方法一度被限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药物洗脱支架 球囊取栓术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三种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中远期疗效对比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德波 冯国宽 +2 位作者 毛献泉 林传行 周远方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19期89-93,共5页
目的:比较用Wingspan支架、Neuroform EZ支架与Apollo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中远期疗效。方法:对接受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78例重度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所用支... 目的:比较用Wingspan支架、Neuroform EZ支架与Apollo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中远期疗效。方法:对接受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78例重度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所用支架的不同将其分为Wingspan支架组、Nueroform EZ支架组和Apollo支架组,分别为其使用Wingspan支架、Nueroform EZ支架及Apollo支架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三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三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间,三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脑卒中事件的发生率、死亡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Wingspan支架、Neuroform EZ支架与Apollo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均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Wingspan支架 Apollo支架 Neuroform EZ支架 围手术期并发症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自膨胀式支架置入术的效果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江涛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第11期76-77,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自膨胀式支架置入术的效果.方法:选取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3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13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组,将其中66例接受自膨... 目的:研究分析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自膨胀式支架置入术的效果.方法:选取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3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13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组,将其中66例接受自膨胀式支架置入术的患者作为A组,将其中66例接受球囊扩张式支架置入术的患者作为B组.然后对比两组患者支架置入的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3个月其脑卒中量表的评分、狭窄颅内动脉远心端、近心端、中间段的内径及术后3个月内其支架置入处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1)两组患者支架置入的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P>0.05.2)在术后3个月,A组患者脑卒中量表的评分低于B组患者,其狭窄颅内动脉远心端、近心端、中间段的内径均大于B组患者,P<0.05.3)在术后3个月内,A组患者支架置入处再狭窄的发生率低于B组患者,P<0.05.结论: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采用自膨胀式支架置入术进行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自膨胀式支架 球囊扩张式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现状与未来 被引量:3
15
作者 罗继昌 王韬 焦力群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2年第6期907-914,共8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导致缺血性卒中最主要的病因之一,在亚洲人群中高发。自2011年美国主导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发布以来,ICAS的治疗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近期,首个基于中国人群...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导致缺血性卒中最主要的病因之一,在亚洲人群中高发。自2011年美国主导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发布以来,ICAS的治疗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近期,首个基于中国人群的ICAS血管内治疗与药物治疗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正式发布,证实血管内治疗不劣于药物治疗效果,对于药物难治性血流动力学障碍的ICAS患者,血管内治疗获益可能更大,从而使ICAS的治疗再次引起全球关注。基于此,本文针对ICAS的疾病特点、治疗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和指导。期待未来通过更严格的管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进而减少卒中的复发率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药物治疗 血管内治疗 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现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健 邓剑平 高国栋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202-205,共4页
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去20年内,关于药物、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报道有很多,其中药物试验中WASID证实阿司匹林优于华法林,但颅内动脉狭窄度70%~99%在药物系统治疗后仍有较高的卒中风险。初期的研... 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去20年内,关于药物、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报道有很多,其中药物试验中WASID证实阿司匹林优于华法林,但颅内动脉狭窄度70%~99%在药物系统治疗后仍有较高的卒中风险。初期的研究提示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可降低此类患者的卒中风险,但缺乏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因此,血管内介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合理性尚在研究探索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内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支架置入术 合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策略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雪姣 邓永梅 张倩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29期80-83,共4页
目的分析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AIAS)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与脑卒中相关的危险因素并提出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AIAS的人群122例为研究对象,随访1年。将随访期间出现脑卒... 目的分析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AIAS)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与脑卒中相关的危险因素并提出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AIAS的人群122例为研究对象,随访1年。将随访期间出现脑卒中的患者纳入阳性组(n=21),未出现脑卒中的患者纳入阴性组(n=10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AIAS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阳性组有高血压、饮酒、吸烟者占比高于阴性组,三酰甘油(TG)的含量高于阴性组,miRNA-223相对表达量低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体重指数、糖尿病史、白蛋白、同型半胱氨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血管狭窄程度、血管病变支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吸烟、饮酒、TG含量≥1.98 mmol/L、miRNA-223相对表达量≤0.56均是AIAS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高危因素(P<0.05)。在预测AIAS患者是否发生脑卒中方面,使用miRNA-223相对表达量好于TG含量。结论吸烟、饮酒、TG含量过高、miRNA-223相对表达量低是AIAS患者发展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因素,需加强人群的健康教育、戒烟戒酒、健康饮食,定期做好相关指标检查,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内动脉狭窄 缺血脑卒中 危险因素 miRNA-2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匹伐他汀联合化痰通络汤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效果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晓静 卢波 +4 位作者 吕志坤 王沙沙 李国珍 赵传清 何妮娜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29期70-72,共3页
目的观察匹伐他汀联合化痰通络汤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sICAS)的临床效果,并通过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水平变化探讨其机制。方法将102例sICA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均在常规干预... 目的观察匹伐他汀联合化痰通络汤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sICAS)的临床效果,并通过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水平变化探讨其机制。方法将102例sICA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均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应用匹伐他汀,观察组加用化痰通络汤,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超声检查斑块纤维帽厚度、颅内动脉狭窄率、斑块面积、颅内动脉狭窄处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PI)、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Vd)、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踝臂指数(ABI),ELISA法检测血清MMP-9、TIMP-1;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斑块纤维帽厚度增大,颅内动脉狭窄率、斑块面积变小,PI、ABI升高而Vm、Vd、Vs、CIMT降低,血清MMP-9水平降低而TIMP-1水平升高(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匹伐他汀联合化痰通络汤治疗sICAS患者,可增加斑块稳定性,改善颅内动脉狭窄处血流速度,且安全性较高;该作用可能与其调节血清MMP-9、TIMP-1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匹伐他汀 化痰通络汤 症状内动脉狭窄 血流速度 动脉内-中膜厚度 基质金属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UA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 被引量:8
19
作者 苑宝文 李筹忠 +1 位作者 陈瑜峰 魏玲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5期61-64,共4页
目的分析血清尿酸(UA)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EAS)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贵州省骨科医院随诊的脑梗死患者21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有无ICAS/EAS分为狭窄组(150例)和对照组(66例),比较两组... 目的分析血清尿酸(UA)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EAS)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贵州省骨科医院随诊的脑梗死患者21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有无ICAS/EAS分为狭窄组(150例)和对照组(66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UA水平和一般临床资料,分析不同严重程度的ICAS/EAS患者血清UA水平的表达情况,分析UA水平与ICAS/EAS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探讨脑梗死患者ICAS/EAS的影响因素。结果狭窄组患者血清UA水平、年龄、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水平、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高血压病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重度、中度、轻度组UA水平高于对照组,重度、中度组UA水平高于轻度组,重度组UA水平高于中度组(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UA水平与ICAS/EAS严重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rs=0.634,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UA水平(OR=3.748)、年龄(OR=2.895)、高血压病(OR=3.024)、TC水平(OR=2.668)、LDL水平(OR=2.349)均是脑梗死患者ICAS/EAS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血清UA水平可较好地反映脑梗死患者ICAS/EAS的严重程度,且其是ICAS/EAS的独立危险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尿酸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术期的护理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丹玲 赵丽萍 陶英群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22期156-157,160,共3页
目的探究并分析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2年5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00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上半年收治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下半年收治的患者作为观察... 目的探究并分析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2年5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00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上半年收治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下半年收治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每组均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行护理风险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术后护理并发症情况,采取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等评定工具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分,并记录数据。结果围术期间采取护理风险干预的患者术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护理后的SAS[(20.7±7.8)分]及SDS[(21.5±5.9)分]评分较护理前SAS[(40.9±4.9)分]及SDS[(41.7±5.6)分]评分明显降低,且对照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0.00%,明显高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风险干预护理措施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明显减少了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内动脉狭窄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围术期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