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病邪兼化与细菌耐药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卢红蓉
岳广欣
-
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
出处
《环球中医药》
CAS
2019年第5期802-803,共2页
-
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中医科学院院级自主选题项目(Y1702,YZ-1717)
-
文摘
根据中医病邪兼化学说内容,结合细菌耐药性产生的特点,提出细菌耐药性产生类似中医病邪兼化的观点。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如生物膜的形成、耐药基因在细菌间的转移都是病邪兼化的形式,中医药对耐药细菌生物膜的作用,使细菌恢复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也正是细菌耐药性产生类似病邪兼化观点的佐证。在细菌耐药性产生过程中,素体虚弱、气血阴阳不足、内生之邪也对细菌耐药产生了重要影响,致病细菌与外来以及内生之风、热、湿、寒、痰、瘀、毒、寒、燥等邪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致病菌变成一个兼有风、寒、痰、瘀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邪气性质的超级大细菌。因此,治疗时,不能应用单一的清热、散寒、温里、祛湿、化瘀等治则治法,应结合病邪特点、发病部位等,因势利导,或清热、解毒、化痰、活血并行,或清热、祛湿、化瘀等多种治法兼施,使病邪分消,消弭于无形。
-
关键词
病邪兼化
细菌耐药性
中医治疗
-
分类号
R228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温热病邪逆传心包”之我见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刘芳
-
机构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系
-
出处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1996年第1期11-11,共1页
-
文摘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提出的温病常见传变规律之一。 关于逆传心包的涵义,后世医家众说纷纭。清代医家章虚谷认为,温邪按卫气营血顺序依次渐传的为顺传,卫分之邪不经气分而骤传心营者为逆传。他还以五行生克乘侮之说来解释温邪逆传之理。他说:“心属火,肺属金。火本克金,而肺邪反传于心,故曰逆传。”而清代医家王孟英认为,卫分之邪从气分下行为顺,从营分内陷为逆。他说:“‘不从外解,必致里结。’是由上焦气血以及中、下二焦者为顺。惟包络上居膻中,邪不外解,又不下行,易于袭人,是以内陷营分者为逆传也。”
-
关键词
温热病邪
逆传心包
温病
-
分类号
R254.2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
-
题名梅花针叩刺结合艾灸治疗无邪型不寐病24例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张萍
-
机构
海宁市中医院
-
出处
《国医论坛》
2014年第3期38-39,共2页
-
文摘
不寐,又称“不得眠”,西医称谓“失眠”、“睡眠障碍”。随着经济社会进入快节奏,很多人面临的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失眠人数也不断上升。我们将因思虑劳倦惊恐忧疑,或是别无所累而常多不寐者称为无邪型不寐病。笔者采用梅花针叩刺结合艾灸治疗无邪型不寐病24例,获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关键词
梅花针叩刺
艾灸
无邪型不寐病
-
分类号
R246.6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
-
题名商品蛋鸡普遍发生的“邪病”分析
- 4
-
-
作者
赵君和
-
机构
自办料联合汇技术部
-
出处
《北方牧业》
2022年第2期26-27,共2页
-
文摘
本文所谓"邪病"是原来不常见,而这两年常见,具有相同或相似临床症状、解剖特征的一类商品蛋鸡疫病(包括没有确诊的疫病)的统称。主要指肿胀、坏死、出血性肝病,普遍发生的黑粪问题,挥之不去的腺胃炎、肌胃炎,令人费解的瘫鸡等一系列疾病。这类问疾病既独立,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成为临床常见、影响养殖效益提升的新问题。
-
关键词
商品蛋鸡
腺胃炎
解剖特征
疫病
临床症状
邪病
效益提升
出血性
-
分类号
S85
[农业科学—兽医学]
-
-
题名从卫气营血论治肾脏病的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3
- 5
-
-
作者
魏连波
彭建中
占永立
方敬爱
刘伟敬
刘玉宁
-
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肾脏病研究所
北京中医药大学肾脏病研究所
-
出处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3年第5期468-470,共3页
-
文摘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创立的,用于诊治温热性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近代医家创新性地运用叶氏卫气营血辨证的方法,来辨识以温热病邪为主要病因所导致的肾脏疾病,探讨病变过程中的证候表现、病理变化、病证演变等,制定治疗方案,为肾脏病的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所以本期肾海探骊论坛特邀国内肾病领域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魏连波、彭建中、占永立、刘伟敬和刘玉宁教授就肾脏病治疗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肾脏病卫气营血辨证的分型证治、演变规律.
-
关键词
卫气营血辨证
辨证论治方法
温热病邪
近代医家
病变过程
温病学家
叶天士
肾脏疾病
-
分类号
R277.5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温病病因再辨
被引量:2
- 6
-
-
作者
李洪涛
-
机构
安徽中医学院
-
出处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1-3,共3页
-
文摘
主要就高等医药院校《温病学》教材中有关温热病邪的问题展开探讨 ,认为其将温热病邪由与温邪同义蜕变成温邪之一种 ,用以专指“伏寒化温”而为引起春温的具体病因的做法值得商榷 。
-
关键词
温病
病因
温热病邪
伏寒化温
中医学
-
分类号
R254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
-
题名分析病机应着重于症
被引量:1
- 7
-
-
作者
梁卫勇
-
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
-
出处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第6期887-889,共3页
-
文摘
中医病机学研究偏重于以证和病作为对象,而忽视症。症是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具有广泛联系性,处于运动变化中,是病因作用机体的结果,病邪滞留机体的证明,机体正气不足由症来表现;症还具有不容忽视性,能够避免独处藏奸,且相互独立。症比病与证,能够更全面、更直接、更详细、更真实地反映机体的异常状态,分析病机应着重于症。
-
关键词
症
病机
机体
病邪
理论研讨
-
分类号
R228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排病治疗与排病反应辨识
被引量:4
- 8
-
-
作者
江海涛
-
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出处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0年第3期83-84,共2页
-
文摘
从临床角度,论述排病治疗与排病反应。指出:排病反应是在正气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发生的,这时把病排出或者需要药物的帮助,或者靠自身正气的恢复。
-
关键词
排病
病邪
-
Keywords
Pai disease
evils
-
分类号
R277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国医大师从脾胃论治内伤杂病拾拣
被引量:8
- 9
-
-
作者
蔡嫣然
胡镜清
王传池
林明欣
张逸雯
杨燕
-
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
出处
《环球中医药》
CAS
2019年第3期429-432,共4页
-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4CB542903)
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第十一批(2017年度)自主选题研究项目(YZ-1794)
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第十批(2016年度)自主选题研究项目(YZ-1664)
-
文摘
本文通过系统整理并总结国医大师从脾胃论治多系统内伤杂病的临床实践经验,意在剖析当代"脾胃学说"及其在内伤杂病中的应用特色,为传承发展中医脾胃学说,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借鉴。病机认识上,诸师治病求本,多重"脾胃虚损为内伤杂病之病本",在继承前人脾胃学说基础上,尤其注重"病邪兼化"。指出内伤杂病脾胃虚损日久易致邪恶堆积,或聚湿生痰,或化热、致瘀、成毒,随着病情迁延,诸邪又可相互兼化为患。治疗上,诸师审机论治,在培补与健运脾胃的同时,强调对不同杂病"痰""热""瘀""毒"等内伤新生病邪及其兼化状态的辨析与治疗,而不拘泥于前人"治内伤杂病当补不当泻"之说。
-
关键词
国医大师
脾胃学说
内伤杂病
病邪兼化
-
分类号
R249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
-
题名基于“分消上下”浅析三仁汤从湿论治斑块型银屑病
被引量:2
- 10
-
-
作者
陈丽君
周冬梅
曲剑华
张首旭
肖翔
刘昶
-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
-
出处
《环球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2期2241-2244,共4页
-
基金
北京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项目(JJ2018-55)。
-
文摘
斑块型银屑病属临床治疗的难点,其病程较长,消退困难。目前多从血瘀论治,但其发病其实为血瘀、血热、痰湿共同作用的结果。疾病初起多见血热,血热煎灼营阴,血脉滞涩,发为血瘀;血瘀日久阻滞气机,气机受阻则津液输布不利而生痰湿,痰、瘀、热互结使阻滞更甚,加重血瘀,血瘀—痰瘀热互结—血瘀形成恶性循环,这一过程中,湿、热、瘀互为因果是斑块状银屑病的核心病机,因此治湿是临床治疗的关键环节。治湿不仅在于化湿,还在于散湿,给湿邪以出路,法当分消上下。三仁汤功可宣气化湿、分消上下,可作为化湿的基础方,一方面可以使湿邪从上、下焦分消而解;另一方面湿邪既消,他邪孤立,联合凉血、活血之法可使血热、血瘀之邪被各个击破,体现了从湿论治与从血论治的内在联系。
-
关键词
斑块型银屑病
三仁汤
从湿论治
从血论治
分消上下
分消病邪
-
分类号
R275.9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
-
题名络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辨证论治要点
- 11
-
-
-
出处
《中国社区医师》
2007年第8期44-45,共2页
-
文摘
络病的病因
外邪袭络 ①六淫外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袭人肌表,按照阳络-经脉-阴络的顺序传变。②温、疫之气:主要是指外感温邪及疫疠之气,包括温热病邪及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
关键词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临床表现
络病
外感病邪
外邪袭络
温热病邪
传染性
-
分类号
R255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
-
题名病毒性心肌炎的辨证施护
- 12
-
-
作者
吴恙
-
机构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
-
出处
《中国民间疗法》
2010年第9期72-72,共1页
-
-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
辨证施护
劳累过度
气阴不足
温热病邪
-
分类号
R259.422.1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
-
题名中风病从毒论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 13
-
-
作者
庄兰英
李妍怡
-
机构
甘肃中医学院
-
出处
《甘肃中医》
2009年第9期14-15,共2页
-
文摘
脑络瘀阻导致营卫失和,卫气壅滞而化生火毒,进一步损伤脑络是中风病的病机关键。在治疗上当以解毒为大法,针对形成的火毒、痰毒、瘀毒等证分别与清热泻火、燥湿化痰、活血化瘀、下气通腑、平肝熄风等治法联合应用,均获良效。
-
关键词
中风病
解毒通络
毒邪络病说
-
分类号
R255.2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
-
题名从调理肺脾肾论治痹病应用浅析
被引量:1
- 14
-
-
作者
詹绪清
-
机构
重庆市奉节县中等卫生职业学校
-
出处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0年第1期73-74,共2页
-
文摘
从正气不足是痹病发生的内因、风寒湿热是外因,唯湿邪最著、调理肺脾肾在痹病中的意义及指导选方用药等论述调理肺、脾、肾在痹病中的应用。指出:通过调理肺、脾、肾三位一体的治疗,能有效的祛除病因、恢复正气。
-
关键词
痹病重视湿邪
调理肺脾肾
指导治疗
-
Keywords
pa disease attach importance to damp evil
rctification lung spleen and kidney
guiding treatment
-
分类号
R255.6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
-
题名泻下法治疗小儿积滞郁热病证的体会
- 15
-
-
作者
王朝晖
-
机构
中国水电十三局职工医院中医科
-
出处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5年第4期339-339,共1页
-
文摘
泻下是针对胃肠结滞制定的治疗大法,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为其立法依据,选用泻下药物为主组合成方;攻邪派张从正更强调"病由邪生,攻邪已病","先论攻邪,邪去而元气复也",主张汗、吐、下三法治疗,认为泻下的目的是使邪气随大便外出,疏通气血给邪以出路,祛邪安正.
-
关键词
小儿积滞
下法治疗
病证
郁热
阴阳应象大论
立法依据
病由邪生
攻邪已病
疏通气血
泻下
张从正
攻邪派
-
分类号
R272.4
[医药卫生—中医儿科学]
R278.05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浅谈从肝辨治“热入血室”
被引量:5
- 16
-
-
作者
赵鑫
冀晓红
-
机构
陕西中医学院
-
出处
《国医论坛》
2005年第1期21-22,共2页
-
-
关键词
热入血室
从肝辨治
外邪
历代医家
病邪
冲脉
阳明病
观点
感受
形成
-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R228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中医护理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
被引量:1
- 17
-
-
作者
张继红
毋桂兰
李艳萍
-
机构
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
-
出处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24期110-,共1页
-
-
关键词
病邪
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
-
分类号
R
[医药卫生]
-
-
题名论《金匮要略》“分消法”及其证治规律
被引量:10
- 18
-
-
作者
钱伟强
王敏
马晓峰
-
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
-
出处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第2期378-381,共4页
-
基金
天津市教委教育改革课题(C04-1005K)
-
文摘
"分消法"为中医学重要的治疗法则之一,旨在分消病邪,调整气机,使人体达到"邪去正安"。"分消法"源于《黄帝内经》,始用于《伤寒论》,充实于《金匮要略》。其按照祛邪途径的不同可分为"表里分消""前后分消""上下分消"3种。"表里分消"为同用汗法和消法,将病邪以发汗和小便方式排出体外的治法;"前后分消"为用消法和下法,将病邪从大小便排出体外的治法;"上下分消"乃清法与下法、消法同用,将病邪从上焦清透和下焦通利二便以祛邪的一类治法。3种"分消法"在临床应用中要根据其病邪、病势的不同而异,且3种"分消法"亦有各自独特的用药规律,无论哪种"分消法"的应用,均可体现脏腑经络之间的相关性。
-
关键词
《金匮要略》
分消法
脏腑经络相关性
病邪及病势
用药规律
-
Keywords
Jingui Yaolüe
division-elimination method
correlation between zang-fu organs and meridians
disease and disease trend
medication rule
-
分类号
R222.3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田嘉禾湿温治验
- 19
-
-
作者
陈锐
-
机构
长春中医药大学
-
出处
《中国社区医师》
2012年第36期20-20,共1页
-
文摘
湿温是由于感受"湿热疫疠之气"(以下简称湿热病邪)而致病。其传变过程:一由皮毛而入卫表,渐传入分肉、腠理,从经络而入肺、胃;一由口鼻直入肺、胃,经胃络传脾(呈现脾肿大),并由胃入舍于小肠,渐生各种不同的病理变化。盖小肠迂曲迥叠,位于腹部较为广阔,最宜为湿热病邪侵袭,且肠内"受盛水谷",腐熟而成膏糜,适于病邪之增殖。且与性质黏腻之湿热病邪混合蒸化,互相黏着,遂有病邪不易速解之势。
-
关键词
湿温
田嘉禾
治验
病理变化
脾肿大
病邪
湿热
胃络
-
分类号
R249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R254.2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
-
题名浅谈中医择时治疗
被引量:4
- 20
-
-
作者
张新萍
-
机构
黑龙江省海伦市伦河医院
-
出处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7-7,共1页
-
文摘
1病邪在表在上,午前清晨服药最佳
病邪在上(胃以上)用催吐药因高而越之,病邪在表用发汗药因其轻而扬之.而最佳治疗时间,<内经>提出"日未出时吐之",张仲景提出"吐时辰巳午前,宜早不宜夜".
-
关键词
中医
择时治疗
病邪
舟车丸
水肿
脏腑病
最佳服药时间
-
分类号
R285.1
[医药卫生—中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