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穗腐病病菌致病性、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侯恩庆 张佩胜 +3 位作者 王玲 刘恩勇 刘连盟 黄世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1-127,120,共8页
穗腐病是近年发生危害严重的水稻穗部病害。本研究对穗腐病的发生、流行原因进行了分析,分离了病原菌并测定了致病性,筛选了防治该病的杀菌剂并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紧穗型的粳稻及籼/粳杂交稻组合较穗型松散的籼稻及其杂交组... 穗腐病是近年发生危害严重的水稻穗部病害。本研究对穗腐病的发生、流行原因进行了分析,分离了病原菌并测定了致病性,筛选了防治该病的杀菌剂并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紧穗型的粳稻及籼/粳杂交稻组合较穗型松散的籼稻及其杂交组合更易感病。水稻孕穗后期-抽穗扬花期遇阴雨高湿、温暖天气该病发生危害重。用分离到的4个菌(层出镰刀菌、澳大利亚平脐蠕孢菌、新月弯孢菌和细交链孢菌)进行人工接种,均能使稻粒感病,初步确定层出镰刀菌为主要初侵染菌。室内抑菌测试结果显示,5mg/L以上浓度的多菌灵、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爱苗)对层出镰刀菌生长的抑制效果达到81.31%~100%。抑制中浓度为0.000 7~0.947 6m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孕穗后期和抽穗扬花期用三唑酮、多菌灵或甲基硫菌灵喷雾防治一次,防效在7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穗腐病 发生流行 病菌致病性 药剂筛选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科病房感染致病菌分布特点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登举 刘文励 +1 位作者 孙自庸 朱旭慧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861-865,共5页
为了了解本院近两年血液科病房致病菌临床分布特点及其对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 ,按常规方法从标本中对致病菌进行分离和培养。细菌药敏试验采用Kirby Bauer法 ,真菌药敏试验应用ATBFUNGUS药敏条。结果显示 ,从所有送检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 为了了解本院近两年血液科病房致病菌临床分布特点及其对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 ,按常规方法从标本中对致病菌进行分离和培养。细菌药敏试验采用Kirby Bauer法 ,真菌药敏试验应用ATBFUNGUS药敏条。结果显示 ,从所有送检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共 10 2株 ,其中革兰阳性菌 (G +菌 )占 4 2 .2 % ,革兰阴性菌 (G -菌 )占 3 4 .3 % ,真菌占3 .5 %。 5 8.8%致病菌分离自恶性血液病患者 ,2 7.5 %来自不明原因的发热 (FUO)患者。此外 ,在患者处于粒细胞缺乏或者白细胞减少时分离出的致病菌就占到 5 1.0 %。分离出的真菌大多对抗真菌药物敏感 ,而G +菌对万古霉素(vancomycin)最敏感 ,G -菌对亚胺培南 (imipenem)最敏感 ,多数细菌呈多重耐药性。结论 :血液科病房感染与患者自身抵抗力低下、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肿瘤负荷过重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及时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和药敏试验 ,对合理选择抗生素、降低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均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病房感染 病菌药物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樟油副产物对细菌性皮肤致病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9
3
作者 黄彤 游玲 +3 位作者 杜永华 税之乎 邓杰 魏琴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3-58,共6页
[目的]研究白樟油等几种油樟油副产物对4种常见细菌性皮肤致病菌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白樟油等几种油樟油副产物对4种常见细菌性皮肤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并通过平板菌落计数法绘制抑... [目的]研究白樟油等几种油樟油副产物对4种常见细菌性皮肤致病菌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白樟油等几种油樟油副产物对4种常见细菌性皮肤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并通过平板菌落计数法绘制抑菌曲线.[结果]白樟油等几种油樟油副产物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痤疮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属于浓度依赖型,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在3.13~12.5 μL/mL,最低杀菌浓度(MBC)值在6.25~25 μL/mL.[结论]白樟油等几种油樟油副产物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具有治疗细菌性皮肤病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樟油副产物 细菌皮肤致病菌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禽源性食品相关致病菌的污染机制及其防制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春艳 王靖飞 +2 位作者 付朝阳 郭莹莹 侯艳霞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9年第12期4-5,共2页
禽类产品是人类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所占的比重日益增长,由此引发的食源性疾病的风险相对也会增加。而被细菌污染的禽肉和禽蛋又是人类传染病的重要媒介。据统计,在我国能引起人禽共患病的病菌主要有副伤寒肠... 禽类产品是人类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所占的比重日益增长,由此引发的食源性疾病的风险相对也会增加。而被细菌污染的禽肉和禽蛋又是人类传染病的重要媒介。据统计,在我国能引起人禽共患病的病菌主要有副伤寒肠炎沙门氏菌、弯曲杆菌、大肠杆菌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其中副伤寒肠炎沙门氏菌污染食品后,随食品进入机体,大量繁殖后,直接作用于肠道而引起疾病;而大肠杆菌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感染食物后,在食品中产生毒素,人和禽是因食入该毒素而中毒。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贸易的全球化,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心已成全球性的问题。因此,针对我国养禽业的现状和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防控策略,有效地减少人禽共患病,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源病菌 食品安全 污染机制 防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鸽细菌性致病菌的分离及鉴定
5
作者 陈泳 黄绮雯 +3 位作者 周雪 许小飞 李正晟 李雪雁 《现代畜牧科技》 2022年第1期7-10,119,共5页
为查明中山市某鸽场病鸽的病因,进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中山市某鸽场的肉鸽进行了病理剖检,细菌分离、培养、纯化,特性观察,镜检,16S rDNA测序,序列分析及构建进化树判断疑似致病菌。方法:利用家禽生理解剖技术对肉鸽进行解剖,培养... 为查明中山市某鸽场病鸽的病因,进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中山市某鸽场的肉鸽进行了病理剖检,细菌分离、培养、纯化,特性观察,镜检,16S rDNA测序,序列分析及构建进化树判断疑似致病菌。方法:利用家禽生理解剖技术对肉鸽进行解剖,培养肝脏及粪便中所分离的疑似致病菌。对疑似病原菌进行革兰氏染色、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及测序,进而进行同源性比对,选择合适的菌株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从病鸽肝脏分离到一株疑似病原菌20210801.OX1,革兰氏染色呈红色,DNA跑电泳的结果显示在1500bp,根据测序结果构建进化树的结果初步判断肉鸽分离的疑似致病菌为弗氏志贺氏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鸽 细菌病菌 弗氏志贺氏菌 PCR扩增 系统进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神经系统损害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秦秀燕 徐竹 +2 位作者 陈映 尚涛 熊洁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548-553,共6页
目的提高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临床特点的认识,以减少漏诊。方法对28例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和(或)艾滋病患者中的12例合并神经系统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机会感染性疾病情况进行回顾,并结合文献... 目的提高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临床特点的认识,以减少漏诊。方法对28例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和(或)艾滋病患者中的12例合并神经系统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机会感染性疾病情况进行回顾,并结合文献分析总结。结果 12例患者分别诊断为艾滋病脑病(5例)、慢性脑膜炎(3例)、周围神经病(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和获得性脱髓鞘性神经病各1例)、脑梗死(1例)和肌肉病(1例)。艾滋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病率约为42.86%(12/28)。至少合并1~2种以上机会性感染,以真菌最为多见,发病率为83.33%(10/12);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率为25%(7/28)。结论 HIV感染可累及神经系统多个部位及肌肉。艾滋病期患者常合并多系统混合感染,以真菌最为常见;临床以消瘦、间歇性发热、头痛、咳嗽、认知功能减退、脑膜刺激征阳性等症状与体征为主,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或漏诊。诊断与鉴别诊断需依靠脑脊液检查、肺部CT、头部CT和(或)MRI等辅助检查结果,临床上作中应注意筛查,尽早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免疫缺陷综合征 机会病菌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小麦抗叶锈病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于亮 陆莉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07年第2期46-50,共5页
阐述了小麦叶锈病的经济重要性和抗病育种在小麦病害综合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总结评述了建国后50多年来我国在小麦叶锈菌致病性和小麦品种抗病性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在小麦抗病育种和品种合理利用等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在对... 阐述了小麦叶锈病的经济重要性和抗病育种在小麦病害综合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总结评述了建国后50多年来我国在小麦叶锈菌致病性和小麦品种抗病性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在小麦抗病育种和品种合理利用等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在对病菌致病性和品种抗病性及其相互作用研究中,鉴定出41个生理小种。明确主要由突变和异核作用不断产生的新小种为导致品种抗锈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品种的遗传分化、混杂退化和布局利用、环境因素,特别是地理生态条件也有重要影响;研究建立了小麦叶锈菌DNA分子遗传标记体系,提出了治理对策。初步揭示了其抗病机制。总结提出了抗病亲本选配和杂交育种以及品种合理利用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锈病 病菌致病性 品种抗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